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开始研究物理学时,适逢现代物理学发生深刻革命的时期.1900年,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假定谐振子取分立的能量,提出量子的概念,

由此出发,他推导出能够描述黑体辐射规律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能量子的重要性,只把能量子看作仅仅是在支配物质和辐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合适的,频率为V的物质振子仅仅以hV的倍数发射或吸收能量.直到1905年,量子概念才发生了重要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文中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和论证,得到并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用它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一工作的意义之一在于,光量子的概念是在分析和研究黑体辐射基础上得到的,表明量子概念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密度小的单色辐射,从其热现象方面的行为看,仿佛是由一些独立的能量所组成.本世纪初期,人们通过对X射线的研究认识到,X射线具有时而象波、时而象粒子的奇特性质.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条件,原子中的电子只有可能进行某些运动,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没有理论基础,是人为规定的.

1919-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提出了一个解释玻尔基于化条件的理论.布里渊把电子和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

究,设想在原子核周围存在着一层以太,电子在其中运动掀起波,这些波相互干涉在原子核周围形成驻波.这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布里渊的理论对德布罗意提出物质被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德布罗意重新开始研究理论物理,物理学面临着的主要困难是:对于光需要有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理论;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这些都是当时人们无法理解的事实.德布罗意首先考察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量子化条件.确定光微粒能量的表达式是W=hv,这个公式中包含着频率v,而纯粹的粒子理论不包含频率的因素;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而物理学中涉及到整数的只是干涉现象和本征振动现象.这些结果使德布罗意想到,对于光需要同时引进粒子的概念和周期的概念;对于电子不能简单地用微粒来描述电子本身,还必须赋予它们周期的概念.

于是,德布罗意形成了指导他进行研究的全部概念: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假设微粒伴随着波而存在,他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微粒的运动和缔合波的传播之间的对应关系.

1923年夏末,德布罗意已开始形成他的相波(后来他称为相位波)概念,9月10日,他发表了关于物质波理论的第一篇论文——《波和量子》,文中提出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波动力学理论的开端.两个星期后,德布罗意又发表了《光量子、

衍射和干涉》的论文,明确提出相干波的概念.文中明确指出:要描述一个动点的运动,观察者必须将这一运动与一个非物质的、在同一方向上传播的正弦波联系起来.在观察者看来,这一波的频率等于上述动点的总能量除以普朗克常量h.同年10月8日,德布罗意发表关于物质波理论的第三篇论文《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文中阐述了波与粒子的对应关系,他假定与任何粒子相联系的相波,在空间任何点与粒子同相位.相波的频率与速度由粒子的能量和速度所决定.

德布罗意的这三篇论文是物质波理论奠基工作的开端.继这三篇论文之后,德布罗意着手撰写他的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的研究》.1924年11月,德布罗意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包括了近两年研究的一些成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物质波理论,得到物质波的一些重要结果.德布罗意认为,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动,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这种波称为相位波.存在相位波是物体的能量和动量同时满足量子条件和相对论关系的必然结果.德布罗意考虑静止质量为外、相对于静止观察者的速度为的粒子,他假设粒子是周期性内在现象的活动中心,它的频率,是普朗克常数,是粒子的内在能量.以狭义相对论原理和严格的量子关系式为基础,L.德布罗意通过严格论征得到:相位波的波长是,是普朗克常数,是相对

论动量,这就是著名的德布罗意波长与动量的关系.此外,德布罗意把相位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能量传递的速度)联系起来,证明了波的群速度等确定了群速度与粒子速度的等同性.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撰写论文时,他的哥哥(M.德布罗意)建议他的论文应包括实验部分,可是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的物质波理论是在没有得到任何已知事实支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就使得答辩委员会对物质波的真实性存在疑虑,答辩委员会主席佩兰就提出了物质波如何用实验来证实的问题.对佩兰的提问,德布罗意回答: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验证物质波的存在是可能的.他的这个思想是早已形成的,他曾在1923年9月24日《光量子、衍射和干涉》一文中指出:从很小的孔穿过的电子束,可能产生衍射现象,这也许会成为在实验上验证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方法.他还曾向他哥哥的同事道维里叶提出做电子的衍射实验,后者因忙于电

物理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和实验的两只脚向前迈进,现在理论这只脚已经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就给实验提出了研究课题.物质波理论提出后,如何从实验上证实物质波存在就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按照德布罗意理论,经过几千伏加速电压的电子束,其波长数量级为10-10米,这与X射线的波长是同一个数量级,因

而可以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验证物质波.德布罗意的理论一传到美国,就在纽约开始了显示电子衍射的实验.尽管这个实验开始并不是为验证波动理论而做的,但是到了1926年,这项工作的目的已经转变为验证物质波理论.1927年初,戴维森和革末通过实验发现,在镍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中,有19个事例可以用来验证波长和动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每次都在测量精确度范围内证明了德布罗意公式的正确性.戴维森实验所用电子束的电子能量很低,仅有50-600电子伏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整版】

初二物理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 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识要点: 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 (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 (2)正确操作与读数

(3)科学处理数据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 (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 (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 (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 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材料物理化学 第一二三章名词解释集锦--复习材料

第二章晶体结构 1. 晶格能 指将一克式量(与一摩尔相当的量)的离子晶体中各离子拆散成气态所需的能量(也称为点阵能) 2. 电子亲合能 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放出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则越易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3. 电离能 指气态原子在最低能态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从中性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一级电离能;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二级电离能,余类推。元素的电离能越小,则越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4. 电负性 各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价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用以比较各种原子形成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的倾向。两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所形成的键的极性就越强。 5. 原子配位数 指一个原子邻近周围的同种原子的个数。 6. 离子配位数 指一个离子邻近周围的异号离子的个数。 7. 面心立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CABC、、、、、、层序堆积,将这些球体的球心联接起来,便形成面心立方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8. 六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ABAB、、、、、层序堆积,将这些圆球的球心联接起来,形成六方底心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9. 离子极化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10. 离子极化力 一种离子使另一种离子发生变形(或极化)的能力。即:反映离子极化其它离子的能力。 11. 离子极化率 表征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身其大小和开头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即变开性的大小,即反映离子本身被极化的难易。 12. 结晶化学定律 晶体的结构取决于其组成质点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与极化性能。 13. 静电键强度 z 定义为阳离子电价Z除配位数n所得的商。即:静电键强度:S= n 14. 同质多晶现象 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结晶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15. 变体及多晶转变: 变体:由同质多晶现象面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 多晶转变: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变体之间发生结构上的转变。 16. 多型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物质波的矛盾

薛定谔方程描述的运动过程 摘要:一般认为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德布罗意相波运动的方程,通过对比薛定谔方程和德布罗意相波,指出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相波的矛盾,进一步对德布罗意建立相波的两个基本频率进行分析,得出了在非相对论条件下,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是这两个基本周期运动合运动形成的“拍”运动的情况。 关键词: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德布罗意相波、“拍” 一、引言: 薛定谔方程的本质是什么,在物理学史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概率波本质,曾被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著名物理学家所反对,概率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方程所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运动。 二、薛定谔方程与德布罗意相波的矛盾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德布罗意的相波的能量 E=hr=mc2 E为总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r为频率,c为光速及动量 P=h/λ=mv P为动量,λ为波长;v为物质速度;m为质量 薛定谔发现相波的速度u=E/P 薛定谔认为在非相对情况下,总能量E=E k+U E k为动能;U为势能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薛定谔方程。 我们注意到薛定谔认为物质的总能量为E=E k+U,而德布罗意认为总能量为E=mc2,

按照德布罗意的总能量相波的速度u=E/P= c2/v 按照薛定谔的总能量E=E k+U,在U=0的情况下,薛定谔相波的速度u=E/P=v/2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德布罗意相波的速度是大于光速的,即使在非相对论条件下,德布罗意的相波速度也是大于光速的,而薛定谔的相波速度却是物质运动速度的一半,远小于光速,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是薛定谔弄错了吗?但是基于薛定谔方程的无数事实证明薛定谔方程是准确有效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薛定谔方程对应的运动 在德布罗意建立相波理论的过程中,其注意到了两个频率,一方面,从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对应于动点的能量有一频率r他认为hr = mc2,即r=m0c2/h(1-β2)1/2= r0/(1-β2)1/2 m0为静质量; r0为静质量对应的频率有hr0 = m0c2;β=v/c 另一方面,按照相对论给出的运动时钟变慢效应,当那位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动点的内在周期性现象时,他就会认为这一现象变缓慢了,即将它看成频率r1= r0(1-β2)1/2的周期性现象 正是对上述两个频率的分析,德布罗意建立起了相波理论。下面我们将这两个频率做减法可以发现 h(r- r1)= hrβ2=mv2 设r3= r- r1有hr3= mv2 在非相对论的情况下,β值非常小,此时r与r1相差不大,同时r与r1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两个振动频率相近沿同方向的振动相互作用,其合振动形成“拍”现象,“拍”的频率为这两个振动频率的差,因此r3表示的是物质内部频率为r和r1的两个周期运动合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 德布罗意开始研究物理学时,适逢现代物理学发生深刻革命的时期.1900年,普朗克研究黑体辐射时假定谐振子取分立的能量,提出量子的概念, 由此出发,他推导出能够描述黑体辐射规律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能量子的重要性,只把能量子看作仅仅是在支配物质和辐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合适的,频率为V的物质振子仅仅以hV的倍数发射或吸收能量.直到1905年,量子概念才发生了重要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文中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和论证,得到并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并用它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一工作的意义之一在于,光量子的概念是在分析和研究黑体辐射基础上得到的,表明量子概念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密度小的单色辐射,从其热现象方面的行为看,仿佛是由一些独立的能量所组成.本世纪初期,人们通过对X射线的研究认识到,X射线具有时而象波、时而象粒子的奇特性质.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条件,原子中的电子只有可能进行某些运动,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没有理论基础,是人为规定的. 1919-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提出了一个解释玻尔基于化条件的理论.布里渊把电子和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

究,设想在原子核周围存在着一层以太,电子在其中运动掀起波,这些波相互干涉在原子核周围形成驻波.这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布里渊的理论对德布罗意提出物质被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德布罗意重新开始研究理论物理,物理学面临着的主要困难是:对于光需要有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理论;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这些都是当时人们无法理解的事实.德布罗意首先考察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量子化条件.确定光微粒能量的表达式是W=hv,这个公式中包含着频率v,而纯粹的粒子理论不包含频率的因素;确定原子中电子的稳定运动涉及到整数,而物理学中涉及到整数的只是干涉现象和本征振动现象.这些结果使德布罗意想到,对于光需要同时引进粒子的概念和周期的概念;对于电子不能简单地用微粒来描述电子本身,还必须赋予它们周期的概念. 于是,德布罗意形成了指导他进行研究的全部概念: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假设微粒伴随着波而存在,他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微粒的运动和缔合波的传播之间的对应关系. 1923年夏末,德布罗意已开始形成他的相波(后来他称为相位波)概念,9月10日,他发表了关于物质波理论的第一篇论文——《波和量子》,文中提出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波动力学理论的开端.两个星期后,德布罗意又发表了《光量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简答题训练(附答案)

声现象简答题 1、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答:因为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而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仅5-6Hz,低于人的听觉所能觉察的最小频率. 所以,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2、试说明为什么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答:在屋里谈话,墙壁产生的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不到0.1s,所以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听起来就比较响亮;在旷野只能听到原声而几乎听不到回声,所以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3、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逼真。这是为什么呢? 答: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膜,引起听觉,另一个途径是声音直接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 自己说话或唱歌时,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而播放自己的录音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由于传声介质不同,由骨传导到内耳的声音包含了较多的低音成分,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因此听到的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真实的声音有较大的差异。而听别人说话、唱歌和播放别人的录音时,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因此听别人录音感觉很逼真。 4、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 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 她能看见室外树上的小鸟,也能听到室外小鸟 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 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 只看见室外树上的小鸟却听不到室外小鸟的 “歌声”。 (1)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2)女孩在两个房间都能看见室外树上的鸟,而只能在甲房间听到室外鸟的“歌声”,这说明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房间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无法传声(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5、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个部件上,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听。这是为什么 答:机器运转过程中,机器的不同部分均要产生振动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朵时,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发声的具体部位及声音的细节。而声音在金属棒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小,故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机器的振动引起金属棒相同的振动,从而听到机器运转过程中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工人就是根据机器工作时各部位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判断机器的运转是否正常的. 6、小英用水壶向暖水瓶中注开水,小明在一旁提醒她:“快满了”!说话间水真的满了。小英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明说:听出来的。小英很迷惑。你能帮小英弄清其中的奥秘吗? 答:向暖水瓶中注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水位升高,空气柱的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小明就是根据音调的高低判断水快满了的。

最新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材料人考学 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有液体分子变为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分子变为液体分子数目相同,宏观上说即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气体的凝结速度相同的气体称为饱和蒸汽,饱和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故又称为隔离体系。 广度量和强度量:是指与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的性质,如系统物质的量,体积,热力学能,熵等。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而是指与物质无关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平衡态: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状态函数:体系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热:体系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的不同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功: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称为功。 摩尔相变焓: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T及该温度平衡压力下发生相变时对应的焓变 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为T的标准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化学计量数VB=1的β相态的化合物B 该生成反应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B在温度T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燃烧焓:在标准压力下,反应温度时,1摩尔反应物质B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的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可逆过程:我们把某一体系经过某一个过程,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应热当体系发生反应之后,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时的温度,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 溶解热:在恒定的T、p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B溶解与溶剂A中,形成B的摩尔分数xB=0.1的溶液时,过程的焓变。 稀释热:在恒定的T、p下,某溶剂中质量摩尔浓度b1的溶液用同样的溶剂稀释成为质量摩尔浓度b2的溶液时,所引起的每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之焓变。 准静态过程:在过程进行的每一瞬间,体系都接近于平衡状态,以致在任意选取的短时间dt内,状态参量在整个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确定的值,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极接近平衡的状态所构成。 卡诺循环:1恒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3恒温可逆压缩,4绝热可逆压缩 卡诺定理: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热机效率最大 热力学基本方程:1dU=Tds—pdV 2dH=TdS+Vdp 3dA=-SdT-pdV 4dG=-SdT+Vdp(记忆方法见后)拉乌尔定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PA=PA*xA 亨利定律:一般来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溶液属于稀溶液范围。气体B 在溶剂A中溶液的组成无论是由B的摩尔分数XB,质量摩尔浓度bB,浓度cB等表示时,均与气体溶质B的压力近似成正比。 偏摩尔量:在温度、压力及除了组分B以外其余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不变的条件下,广度量X 随组分B的物质的量nB变化率XB称为组分B的偏摩尔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 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 “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 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 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 靠无线电话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 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3次声音。 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 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当时空气15℃)。 ③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2)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3)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 (4)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生物化学上册名词解释

一、核酸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9.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10.增色效应是指与天然DNA相比,变性DNA因其双螺旋破坏,使碱基充分外露,因 此紫外吸收增加,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11、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但有碱基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分子 与RNA分子,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 /RNA异质双链分子,这一过程叫分子杂交。 12、回文结构:双链DNA中含有的二个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称为反向重复序列,也称为回文结构, 二、蛋白质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 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 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 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分子病:由于基因或DNA分子的缺陷,致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出现异常、 人体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异的疾病。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 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

德布罗意的简介

伟大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的简介 班级:09050342 学号:0905034225 姓名:马琳 生平简介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下塞纳,1910年获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3年又获理学士学位,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3月19日逝世。 德布罗意家族 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迪耶普,是法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 德布罗意家族自17世纪以来在法国军队、政治、外交方面颇具盛名,数百年来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为法国各朝国王服务。1740年路易十四封德布罗意家族为世袭公爵,封号由一家之长承袭,第一代公爵的儿子曾在七年战争中为奥地利王族出力作战,获得王子封号,赐于家族中每一个成员。德布罗意家族祖父J·V·A·德布罗意(1821~1901)是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1871年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下院议员,同年担任法国驻英国大使,后来还担任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当德布罗意的长兄、实验物理学家莫里斯(Mauriee)死后,他在1960年就成为法国公爵兼德国王子,但他一生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把毕生献给了科学事业。 选择物理学 德布罗意父母早逝,从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并且于1910年获得历史学位。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的莫里斯谈到关于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的讨论后,激起了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他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他获理学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M·德布罗意)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是X射线方面的专家,拥有设备精良的私人实验室。从他哥哥那里德布罗意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

物理化学课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理想气体:又称完全气体。是一种假想的、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严格遵循联合气体定律PV=nRT的气体。 2.状态方程:体系的状态是由一系列的物理性质与热力学性质所确定的,但是所有这些性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描述这些性质相互关系的数学式称为体系的状态方程。 3.体系和环境:根据需要,人为地把一部分物体(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从周围的物体中划分出来(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这被划分出来的一部分物体称为体系。与体系密切相关且影响所可及的部分称为环境。体系和环境之间不一定要有明显的物理分界面。 4.敞开体系: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体系。 5.封闭体系: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称为封闭体系。 6.孤立体系:是与环境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的体系。 7.热力学状态: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质量、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粘度、组成等)的总和。当这些性质都有确定值时,就说体系处于一定的热力学状态。 8.热力学函数:确定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函数,通常指内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等,这些函数都是状态函数,它们的数值仅有体系的现状决定,定态下有定植,其改变量仅决定于体系的始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没有关系。 9.强度量:只取决于体系自身的特性而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的物理量,不具有加和性。 10.广度量: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大的物理量,如体积,质量等,此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加和性。 11.热力学过程:体系的状态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热力学过程。如体系在等容条件下发生变化,则称为等容过程;绝热状态下发生变化,则成为绝热过程。12.绝热过程:体系与环境之间用绝热隔开(但不妨碍它们之间功德传递),此时体系所进行的过程叫绝热过程。 13.热: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叫热,这是热力学对“热“的定义。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的混乱运动,运动越激烈,由这些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射线;二十世纪初叶,大批实验物理学家从事X 射线性质的研究;人们相继发现,X 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一样具有使气体电离的能力,这是该射线具有粒子性的实验佐证。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又发现了X 射线的衍射现象,从而证明该射线具有波动的特征。这些互相矛盾的结果使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困惑不解。就这危机的时刻,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L .V .P .de .Broglie ,1892~1960)萌发了物质波的思想;他把普朗克的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合起来,使物理学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3、1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思想 路易斯·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迪埃普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少年时期酷爱历史和文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制史,大学毕业时获历史学土学位。他的哥哥莫尔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 )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X 射线研究的先驱者。德布罗意由于受到哥哥的熏陶,从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他在1910年读了著名物理学家彭加勒的著作。这促使毅然从事文学走向了自然科学的道路。1911年召开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量子理论的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关于量子论的文集。德布罗意看后深受鼓舞,他表示要以青春的活力醉心于这些已被深入研究而又饶有兴趣的问题。立誓要不遗余力地去弄懂这些量子的真正本质。1913年,他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 随着光的波粒二象性研究的深入,德布罗意进一步者出了粒子性和波 动性的联系。过去人们曾经习惯于把辐射看成波,把宏观客体者成是由粒子组成的。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过去认为是波的辐射具有粒子性,那么,从自然界的对称性出发,是不是也应当认为,宏观客体也具有波动性呢?他说:“如果我们要想建立一个能同时解释光的性质和物质的性质的单一理论,那么在物质的理论中,犹如在辐射的理论中一样。必须同时考虑波和粒子。” 经过长期孤寂的思索和遐想,1923年德布罗意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他把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行了奇特的结合,得到了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220/1/c m h υυλ-?=,天才地预见了微观粒子,特别是电子,应具有可测量的波动特征。 1924年11月24日,德布罗意为了申请博士学位,也把1923年发表的短文中的要点汇集成一篇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的论文递交给巴黎大学理学院。文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了精辟的概括。他从物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出发,对物质波的思想做了严密的论证。虽然许多物理学家表示怀疑,甚至洛仑兹断言德布罗意误入歧途。理学院对他的博士论文做出的部分评议是:“我们赞扬他以非凡的能力,坚持做出为克服困绕物理学的难题所必须作的努力。”当他进行论文答辩的时候,考试委员会主任佩兰(Perrin Jean Baptiste ,1870~1942)曾问:是否可以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波的存在。德布罗意回答道:对于宏观物体来说,它的波长太短了,目前根本无法观测到,但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却非常显著,其值与真空紫外线的波长相近,因而可以从很小的孔穿过的电子束呈现电子衍射的图像。 巴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郎之万(P .Langevin ,1872~1946)对德布罗意的新思想甚为吃惊;一时不知如何估价这篇论文的份量,就将德布罗意论文的副本寄给了他的老朋友爱因斯坦,向他征求意见,慧眼独具的爱因斯坦收到论文后,立即看出了德布罗意这一工 图10-10路易斯·德布罗意

dw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氨基酸: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接在α-碳上。 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例如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的,不需要由饮食供给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 等电点: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茚三酮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肽: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分离离子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透析:过小分子经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高压液相层析: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有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的,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和大小分离的。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中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双向电泳: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Edman降解: 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同源蛋白质: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而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肽单位:又称之肽基(peptide group),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与肽键形成的氮原子和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 蛋白质三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静电作用力)维持的。 蛋白质四级结构: 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出的三维结构。 α-螺旋(α-helix):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氧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n+4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典型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β-折叠(β-sheet):是蛋白质中的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或相邻肽链的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β-转角: 也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

八年级上物理现象解释素材

一、教材素材 1.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在屏幕内。为什么? 2.在用图1.4-1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1、v2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列出两条可能的原因 3.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为什么? 4.某种昆虫烤翅振动发声,如果昆虫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人能听得到吗?为什么? 5.蝙蝠通常只在夜间活动,但他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并且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它们的“绝技”靠的是什么? 6.将放在常温的实验室中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到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为什么? 7.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往饮料中加几块冰,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为什么? 8.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不能准确反映出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9.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例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各举一个例子。 10.用光滑的厚纸做得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请简要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 因为纸的燃点为183℃高于水的沸点100℃,并且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在纸锅里装一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发现水会沸腾,而纸锅不会被烧坏. 1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12.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为什么? 13.在烧水做饭时,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 14.北方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眼镜上会蒙上一层水珠。请说明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5.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着分析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第五章光现象知识总结与检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五章光现象 知识总结与检测 ■知识提要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常见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4)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 (5)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相等都等于0度。 4、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