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设计文档

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设计文档
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设计文档

中科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

系统的设计文档

一、海量数据处理的背景分析

在当前这个信息量飞速增长的时代,业的成功已经越来越多地与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相关联。高效、迅速地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价值并转化为决策依据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随着数据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挑战自然也越来越大。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价值所在,分析出深层含义,进而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已经成为各互联网企业不得不研究的课题。数据量的增长,以及分析需求的越来越复杂,将会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大的挑战。但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特点与功能,充分分析其数据特性,将合适的软件用在合适的场景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的特点

(一)、数据量大,情况多变

现在的数据量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生成的速度更快,以前如果说有10条数据,繁琐的操作时每条去逐一检查,人为处理,如果有上百条数据,也可以考虑,如果数据上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那不是手工能解决的了,必须通过工具或者程序进行处理,尤其海量的数据中,情况多变,手工操作是完不成任务的。例如,数据中某处格式出了问题,尤其在程序处理时,前面还能正常处理,突然到了某个地方问题出现了,程序将会终止。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诞生是输入层每个神经元的输入是同一个向量的一个分量,产生的输出作

为隐藏层的输入,输出层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产生一个标量结果,所以整个输出层所有神经元的输出构成一个向量,向量的维数等于输出层神经元的数目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各个神经元通过获取输入和反馈,相对独立地进行训练和参数计算。其拓扑结构的重要特点便是每一层内部的神经元之间相互独立,各个层次间的神经元相互依赖。

由于各个层次内部神经元相互独立,使得各个层次内部的神经元的训练可以并行化。但由于不同层之间的神经元具有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各个层次之间仍然是串行处理的。可以将划分出的每一层内部的不同神经元通过map操作分布到不同的计算机上。各个神经元在不同的计算终端上进行训练,在统一的调度和精度控制下进行多个层次的神经元的训练,这样神经网络算法的训练就可以实现并行化。训练结束后,同样可以通过每层内节点的并行化处理快速地得到输出结果。在神经网络算法中,每层内的节点都可以进行并行化处理,并行化程度非常高。

(二)、软硬件要求高,系统资源占用率高

各种应用对存储系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数据访问需要更高的带宽,不仅要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还要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应用在不断变化,系统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系统提供很好的扩展性,并在容量、性能、管理等方面都能适应应用的变化;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除了好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工具,合理分配系统资源。一般情况,如果处理的数据过TB级,小型机是要考虑的,普通的机子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考虑,不过也必须加大CPU和内存,对电脑的内存、显卡、硬盘及网络都要求相对较高!其中对网络要求高的原因是因为其引入目前最前沿的“云端计算”好多东西都要从网络上调用;对硬盘要求是最高的,用SATA6.0的固态硬盘,对整机性能限制比较大的就是高速系统总线对低速硬盘传输,32位的系统,最大只能认到3.5G内存,就是说,不论你装几根内存条,装多大容量的内存条,你装8G的,它也只能用到3.5G,64位的系统就可以突破了这个限制。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是特别高的话,XP是比较好的选择。32位的XP是最低要求。基于23G互操作测试生成23G互操作测试报告测试起始点时间、测试终止点时间、

3G网络驻留时间(秒)、2G网络驻留时间(秒)、3G覆盖总采样点、3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区间数量统计、3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门限范围内数量统计、2G覆盖总采样点、2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区间数量统计、2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门限范围内数量统计、3G到2G重选成功次数、2G到3G重选成功次数、3G到2G切换尝试次数、3G到2G切换成功次数、切换掉话次数和其它掉话次数。

(三)、过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随着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存储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存储系统本身也越来越复杂,这给系统的管理、运行带来了很高的维护成本;能够按照应用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不同的应用、不同的客户端环境、不同的性能等。处于这个阶段的系统都在研究中,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发展趋势:体系结构的研究逐渐成熟,表现在不同文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趋于一致;系统设计的策略基本一致,如采用专用服务器方式等;每个系统在设计的细节上各自采用了很多特有的先进技术,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性能和扩展性。通常没有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有通用的原理和规则。

1、选用优秀的数据库工具

现在的数据库工具厂家比较多,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对所使用的数据库工具要求比较高,一般使用Oracle或者DB2。另外在BI领域:数据库,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相关工具也要进行选择,好的ETL工具和好的OLAP工具都十分必要,例如Informatic,Eassbase等。

2、编写优良的程序代码

处理数据离不开优秀的程序代码,尤其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时,必须使用程序。好的程序代码对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数据处理准确度的问题,更是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良好的程序代码应该包含好的算法,包含好的处理流程,包含好的效率,包含好的异常处理机制等。

3、建立广泛的索引

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对大表建立索引是必行的,建立索引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例如针对大表的分组、排序等字段,都要建立相应索引,一般还可以建立复合索引,对经常插入的表则建立索引时要小心,在处理数据时,曾经在一个ETL流程中,当插入表时,首先删除索引,然后插入完毕,建立索引,并实施聚合操作,聚合完成后,再次插入前还是删除索引,所以索引要用到好的时机,索引的填充因子和聚集、非聚集索引都要考虑。

4、建立缓存机制

当数据量增加时,一般的处理工具都要考虑到缓存问题。缓存大小设置的好差也关系到数据处理的成败。例如,在处理2亿条数据聚合操作时,缓存设置为100000条/Buffer,这对于这个级别的数据量是可行的。

5、加大虚拟内存

如果系统资源有限,内存提示不足,则可以靠增加虚拟内存来解决。在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针对18亿条的这样的数据进行处理,内存为1GB,1个P4 2.4G的CPU,对这么大的数据量进行聚合操作是有问题的,提示内存不足,那么采用了加大虚拟内存的方法来解决,在6块磁盘分区上分别建立了6个4096M的磁盘分区,用于虚拟内存,这样虚拟的内存则增加为 4096*6 + 1024 = 25600 M,解决了数据处理中的内存不足问题。

6、使用临时表和中间表

数据量增加时,处理中要考虑提前汇总。这样做的目的是化整为零,大表变小表,分块处理完成后,再利用一定的规则进行合并,处理过程中的临时表的使用和中间结果的保存都非常重要,如果对于超海量的数据,大表处理不了,只能拆分为多个小表。如果处理过程中需要多步汇总操作,可按汇总步骤一步步来,不能一条语句完成。

7、优化查询 SQL语句

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处理过程中,查询的SQL语句的性能对查询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编写高效优良的SQL脚本和存储过程是数据库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检验数据库工作人员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对SQL语句的编写过程中,例如减少关联,少用或不用游标,设计好高效的数据库表结构等都十分必要。笔者在工作中试着对1亿行的数据使用游标,运行3个小时没有出结果,这是一定要改用程序处理了。

8、使用文本格式进行处理

对一般的数据处理可以使用数据库,如果对复杂的数据处理,必须借助程序,那么在程序操作数据库和程序操作文本之间选择,是一定要选择程序操作文本的,原因为:程序操作文本速度快;对文本进行处理不容易出错;文本的存储不受限制等。例如一般的海量的网络日志都是文本格式或者csv格式(文本格式),对它进行处理牵扯到数据清洗,是要利用程序进行处理的,而不建议导入数据库再做清洗。

9、建立视图或者物化视图

视图中的数据来源于基表,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可以将数据按一定的规则分散到各个基表中,查询或处理过程中可以基于视图进行,这样分散了磁盘I/O,正如10根绳子吊着一根柱子和一根吊着一根柱子的区别。

10、避免使用32位机子

目前的计算机很多都是32位的,那么编写的程序对内存的需要便受限制,而很多的海量数据处理是必须大量消耗内存的,这便要求更好性能的机子,其中对位数的限制也十分重要。

11、考虑操作系统问题

海量数据处理过程中,除了对数据库,处理程序等要求比较高以外,对操作系统的要求也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一般是必须使用服务器的,而且对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要求也比较高。尤其对操作系统自身的缓存机制,临时空间的处理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

系统操作流程图如下:

12、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十分必要,例如针对按年份存取的数据,可以按年进行分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分区方式,不过处理机制大体相同。例如SQL Server的数据库分区是将不同的数据存于不同的文件组下,而不同的文件组存于不同的磁盘分区下,这样将数据分散开,减小磁盘I/O,减小了系统负荷,而且还可以将日志,索引等放于不同的分区下。

13、定制强大的清洗规则和出错处理机制

海量数据中存在着不一致性,极有可能出现某处的瑕疵。例如,同样的数据中的时间字段,有的可能为非标准的时间,出现的原因可能为应用程序的错误,系统的错误等,这是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必须制定强大的数据清洗规则和出错处理机制。

14、使用数据仓库和多维数据库存储

数据量加大是一定要考虑OLAP的,传统的报表可能5、6个小时出来结果,而基于Cube的查询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因此处理海量数据的利器是OLAP多维分析,即建立数据仓库,建立多维数据集,基于多维数据集进行报表展现和数据挖掘等

15、定制强大的清洗规则和出错处理机制

海量数据中存在着不一致性,极有可能出现某处的瑕疵。例如,同样的数据中的时间字段,有的可能为非标准的时间,出现的原因可能为应用程序的错误,系统的错误等,这是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必须制定强大的数据清洗规则和出错处理机制。

16、使用采样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正在逐步兴起,面对着超海量的数据,一般的挖掘软件或算法往往采用数据抽样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的误差不会很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处理的成功率。一般采样时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防止过大的偏差。笔者曾经对1亿2千万行的表数据进行采样,抽取出400万行,经测试软件测试处理的误差为千分之五,客户可以接受。

还有一些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情况和场合下运用,例如使用代理键等操作,这样的好处是加快了聚合时间,因为对数值型的聚合比对字符型的聚合快得多。类似的情况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处理。海量数据是发展趋势,对数据分析和挖掘也越来越重要,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重要而紧迫,这便要求处理要准确,精度要高,而且处理时间要短,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价值信息。

三、海量数据分析的功能阐述

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可以使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存储设备上,这样存在着很多好处,加入数据来源于世界各地,数据可以存放到数据来源地的镜像上,使用者在连接自己本地的数

据时会享受到较好的速度;针对每一台存储设备,可对其进行单独的建立索引,从而减轻主服务器的负担。但是分布式进行数据的存储仍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例如我们如何去分配数据,使他们存储在不同的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上。如何解决动态的添加或减少文件存储系统时服务器对已存储数据的影响。

(一)、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本文件系统运行在普通的机器上,而普通机器通常容易发生故障,比如操作系统缺陷,人为错误或者磁盘,内存,连接器,网络,电源失效造成的问题。某些机器在某些时间是不工作的,而某些机器发生故障后则不能恢复。因此,对系统的监视,错误的检测和容忍以及自动恢复必须集成在系统中,这是本系统最核心的架构目标。

由于系统的主要应用是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而这类应用很少对反应时间有要求,因此持续的高吞吐量比低延迟更加重要。系统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软硬件的平台运行。系统能够通过加入新的机器获得性能的提升。用户不需要了解文件的分布性。用户只需通过同样的文件操作来访问本地文件或者远程文件。其次,使用单一的文件命名空间,在不改变

路径名的前提下,文件或者文件集合可以被重定位。第三,当文件被在文件系统内部移动时,不能改变文件对外的属性功能需求就是要实现文件的基本操作。文件系统基本操作:对外要提供对文件的通用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文件创建,文件拷贝,文件删除,文件读取,文件写入,目录创建,目录删除。

(二)、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2.1 逻辑结构分析和设计

图2-1 单服务器的主从模式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服务端的设计存在两种设计模式[11]。一种是主从模式,一种是对等模式。在主从模式中,系统中有一个或一组服务器用来存储文件的元数据并提供对元数据访问的服务,元数据是指某个文件的相关属性信息包括文件位置,文件副本数量,文件标识符,文件访问权限等等,而其它服务器则存储用户数据提供对用户数据访问的服务。主从模式中又可以分为单服务器模式和多服务器模式,单服务器模式(图2-1)中系统中只存在一个元数据服务器而多服务器模式(图2-2)所示中,有一组服务器存储元数据。多个元数据服务器模式的优点在于可扩展较好,但是很容易造成元数据的不一致性而且非常复杂。单服务器模式下元数据服务器容易造成系统性能瓶颈。

图2-2 多服务器的主从模式对等模式(图2-3)所示是所有服务器既存储系统元数据又存储数据既给客户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又给系统内其它服务器提供元数据访问服务。比如p2p 分布式文件系统就属于这一类。对等模式下很难对系统进行管理,数据更加难以保持一致,系统复杂度大大增加。

图2-3 对等模式

主从模式使得文件系统内数据一致性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可伸缩性和扩展性没有对等模式好。而对等模式下实现和管理元数据比较复杂不容易实现数据一致性。我们选择了

单服务器的主从模式。原因如下:由于在本系统中数据存储的独特设计和数据访问方式的设计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元数据服务器不太可能出现瓶颈,所以当我们增加数据服务器时,每个服务器存储文件的副本的平均值会减少,这样就减少了单个数据服务器的通信量,进而提升性能,我们提高元数据服务器的配置时使得元数据服务器能够存储更多的元信息,并且能够更快的查询元信息进而提升性能,这符合系统的可伸缩性的设计目标。

2.2、客户访问数据方式分析和设计

在采用单服务器的主从模式后,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避免元数据服务器成为系统性能瓶颈。所以我们必须最小化元数据服务器在客户端进行写入和读取数据时候的代价。目前有两种方式数据访问方式[12]。一种(图2-4)是客户向元数据服务器请求数据,元数据服务器查询元数据确定客户所需数据所在的数据服务器的位置然后通过元数据服务器把数据从数据服务器传递给客户端。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操作数据和元数据都有经过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会受到自身IO 能力和网络限制,容易造成元数据服务成为系统性能瓶颈。还有第二种方式(图2-5),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向元数据服务器请求数据,主服务器返回数据的元数据,然后客户端依据数据元信息和数据服务器交互获得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端还可以缓存元数据,在缓存过期之前再次访问该数据可以绕开元数据服务器,这样大大减少了元数据服务器的通信数量,进而提高了性能。本系统中采用第二种方式。

图2-4 经过元数据服务器转发数据流程

图2-5 数据不经过元数据服务器流程

(三)、数据存储方式分析和设计

(1)文件数据的存储设计

在KiddenFS 中每个文件都被分为了大小相同的块,一个文件可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块。每个文件以块的形式在数据服务器中存放。每个块都有一个全局唯一的标识符,如图2-6 所示。

图2-6 数据节点中的数据块

在图2-6 中,数据块1 有两个副本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节点之中。把数据分块存储有好几个好处。首先,如果一个文件比单个机器的存储容量大也能够在本系统中存储。因为不需要将一个大文件的所有块放在同一个机器上,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数据服务器。一个大文件的块很可能分布在集群的所有机器上。其次,将文件分块存储极大的简化了存储系统,因为每个块大小都固定,系统很容易计算出每个节点能够存储多少个块,

并且消除了对元数据的依赖。最后,让每个数据块拥有多个副本用来给系统提供存取效率和容错性。为了保证当某个块损坏或者某台机器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运行,每个块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副本,这些副本分散在不同的机器上。一个数据块不可用时,客户端可以从其它的机器上获取此块的副本,系统会定时扫描,如果某个块的副本数量不够,则系统会将此块副本复制到其它机器以便块的副本数量达到正常水平。拥有多个副本使得访问某个数据块时能够选择负荷最小的机器从而提高了访问效率。

数据块大小是关键的设计参数,本系统中默认块大小为64M 字节,这比一般的文件系统大得多。大的块大小提供如下优点。首先,它减少了客户端和元数据服务的通信量,因为同一个客户端在读写一个块只需要查询一次元数据服务器块的信息然后客户端可以将元数据缓存下来。其次,减少了客户端和数据服务器的通信量,因为块很大,客户端很有可能在一个块上执行许多操作,通过保持和块服务器持久的tcp 连接,它能够减少网络流量。第三,这减少了主服务器上元数据的大小,块越大每个文件分的块越少所以每个文件的元信息越少,这允许我们保持元数据在内存中。但是大块也有缺点,一个小文件由少量的块组成,甚至可能是一块。如果有许多的客户端访问同一个小文件,那么存储这些块的块服务器就会变成热点。解决这个热点的方式是为小文件设置较高的副本参数,使得小文件块的副本更加分散。

(2)元数据的存储设计

在KiddenFS 中元数据服务器用于保存文件的元数据。元数据服务器保存三种主要类型的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块命名空间,文件到文件的数据块的映射集合,以及每个数据块的位置信息。元数据服务器会持久化存储文件和数据块的命名空间和文件到数据块的映射集合,这两种信息存储在FSImage 的文件之中,这个文件存储在元数据服务器的本地系统之中。对这两种元数据的修改都会写入文件名为EditLog的日志文件之中。元数据服务器在启动时会读取FSImage 和EditLog 到内存中,然后将EditLog 中的操作应用到内存的FSImage 上以便反映文件系统的修改,然后把内存中的FSImage 保存到本地文件系统中。元数据服务器不会持久化保存每个数据块的位置信息。元数据服务器在自己启动时和数据服务器加入集群的时候,元数据服务器会询问数据服务器它所包含的数据块的信息。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元数据保存在内存中,所以元数据服务器操作的速度很快。而且,元数据服务器可以在后台简单而高效的周期扫猫自己的整个状态。这种周期性的扫描可以用来在数据服务器间实现块的垃圾收集的功能,用来实现数据服务器失效的时复制新副本的功能,用来实现负载均衡的块移动的功能,以及用来实现统计硬盘使用情况的功能等。

这种纯内存的机制一种可能的问题是,数据块的数量和整个系统的容量都受限于元数

据服务器拥有的内存尺寸。不过实际上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限制。对于每个64MB的数据块,元数据服务器只需管理不到64 字节的元数据。大多数的数据块是满的,因为每个文件只有最后一块是部分填充的。类似的,每个文件的命名空间通常在64字节以下,因为保存的文件名是用前缀压缩算法压缩过的。如果需要支持更大的文件系统,为元数据服务器增加额外内存的花费是很少的,而把元数据保存在内存之中带来了系统的简洁性,可靠性,高性能和灵活性。

元数据服务器启动后会进入一个称为安全模式的特殊状态。处于安全模式的系统是不会进行数据块的复制的。元数据服务器从所有的数据服务器接收心跳信号和数据块状态报告。数据块状态报告包括了某个数据服务器所有的数据块列表。每个数据块都有一个指定的最小副本数。当元数据服务器检测确认某个数据块的副本数目达到这个最小值,那么该数据块就会被认为是副本安全的;在一定百分比(这个参数可配置)的数据块被元数据服务器检测确认是安全之后(加上一个额外的30 秒等待时间),系统将退出安全模式状态。接下来它会确定还有哪些数据块的副本没有达到指定数目,并将这些数据块复制到其他数据服务器上。这种在元数据服务器启动的时候查询数据服务器块位置然后周期查询的方式,简化了在数据服务器在加入和离开集群,重命名,失效,重启等等情况下,数据服务器和元数据服务器的同步问题。

(3)日志的存储设计

对元数据的操作都会记录在日志之中,日志包含核心元数据变化的历史记录。这对系统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元数据唯一的持久化存储记录,而且因为它起到了定义同步操作顺序的逻辑时间线的作用。文件和数据块以及他们的版本,都是唯一和持久地由它们创建时的逻辑时间标识的。因为元数据操作日志很重要,我们必须持久的保存它,并保证只有在元数据的变化被持久化保存后,这种变化才对客户端可见。否则,即使数据块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我们仍有可能丢失整个文件系统,或者丢失近期的客户端操作。所以,把操作日志复制到多台机器做备份,而且仅在把最近的日志记录写入本地以及远程机器的硬盘后,才会对客户端操作进行响应。写入之前元数据服务器批量处理数个日志记录,减少写入和复制的负载。

(四)、数据缓存方式分析和设计

缓存在分布式文件系统设计中对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分布式文件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权衡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找出最适合的缓存方式。一般来讲,缓存有四种位置:服务器端的内存,服务器端的磁盘,客户端的内存和客户端的磁盘。如果文件缓存位于服务器

端内存,则客户在读取文件时,服务器端看看内存缓存是否存在文件,这样速度比较快。如果多个客户访问同一个缓存,服务器只需在设计时考虑并发处理就可以避免缓存一致性的问题。服务器端内存缓存实现起来也很方便。但是有个缺点,服务器端内存缓存对服务器的内存容量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文件缓存位于服务器端磁盘,则客户在读取文件时,服务器端从磁盘把缓存读到内存之中,然后再查看缓存是否存在文件,这样速度比较慢。同样,如果多个客户访问同一个缓存,服务器只需在设计时考虑并发处理就可以避免缓存一致性的问题。服务器端磁盘缓存实现起来也很方便比内存缓存稍微复杂。但是有个缺点,服务器端磁盘缓存的性能不够好,如果大量的请求访问,则需要多次访问磁盘。

如果文件缓存位于客户端内存,则客户在读取文件时,查看本地内存之中是否存在文件,这样速度很快。但是,这样会造成缓存的不一致,比如多个客户端缓存了同一个文件,并且同时写这样会造成缓存的不一致。如果文件缓存位于客户端磁盘和位于客户端内存一样,只是性能稍差。综合起来,位于服务器端的缓存不需要考虑一致性问题,但是对服务器要求很高。位于客户端的缓存要考虑数据一致性问题。由于KiddenFS 系统对服务器要求不能很高,并且Kidden 的文件模型是一次写入,多次读取,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很低,这样通过客户端缓存就可以达到所需要求。只需选择合适的不一致性策略即可。

目前,有几种策略来针对数据不一致性。直写策略。当客户端写文件时会必须等待其它写操作完成。向缓冲区写后立即发送到服务器来更新文件。对于大规模写的文件系统,直写策略性能很低。写回策略。客户端现将数据写入本地缓存。一定时间之后,再将缓存写入服务器。这样会提高写操作性能,缺点是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由于本系统应用特点,大规模读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采用直写策略。

(五)、负载均衡策略分析和设计

对于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策略非常重要。好的负载均衡策略对提高服务器的性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存在以下负载均衡算法。

轮询调度算法:

轮询调度算法是所有调度算法中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在一个任务队列里,队列的每个成员(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地位,轮转法简单的在这组成员中顺序轮转选择。在负载平衡环境中,均衡器将新的请求轮流发给节点队列中的下一节点,如此连续、周而复始,每个集群的节点都在相等的地位下被轮流选择。这个算法在DNS 域名轮询中

被广泛使用。轮询法的活动是可预知的,每个节点被选择的机会是1/N,因此很容易计算出节点的负载分布。轮询法典型的适用于集群中所有节点的处理能力和性能均相同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它与其他简单方法联合使用时比较有效。

散列法:

散列法也叫哈希法(HASH),通过单射不可逆的HASH 函数,按照某种规则将网络请求发往集群节点。哈希法在其他几类平衡算法不是很有效时会显示出特别的威力。例如,在前面提到的UDP 会话的情况下,由于轮询法和其他几类基于连接信息的算法,无法识别出会话的起止标记,会引起应用混乱。而采取基于数据包源地址的哈希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将具有相同源地址的数据包发给同一服务器节点,这使得基于高层会话的事务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运行。相对称的是,基于目的地址的哈希调度算法可以用在Web Cache 集群中,指向同一个目标站点的访问请求都被负载平衡器发送到同一个Cache 服务节点上,以避免页面缺失而带来的更新Cache 问题。

最少连接法:

在最少连接法中,平衡器纪录目前所有活跃连接,把下一个新的请求发给当前含有最少连接数的节点。这种算法针对TCP 连接进行,但由于不同应用对系统资源的消耗可能差异很大,而连接数无法反映出真实的应用负载,因此在使用重型Web服务器作为集群节点服务时(例如Apache 服务器),该算法在平衡负载的效果上要打个折扣。为了减少这个不利的影响,可以对每个节点设置最大的连接数上限(通过阈值设定体现)。

最低缺失法:

在最低缺失法中,平衡器长期纪录到各节点的请求情况,把下个请求发给历史上处理请求最少的节点。与最少连接法不同的是,最低缺失记录过去的连接数而不是当前的连接数。

最快响应法:

平衡器记录自身到每一个集群节点的网络响应时间,并将下一个到达的连接请求分配给响应时间最短的节点,这种方法要求使用ICMP 包或基于UDP 包的专用技术来主动探测各节点。在大多数基于LAN 的集群中,最快响应算法工作的并不是很好,因为LAN 中的ICMP 包基本上都在10ms 内完成回应,体现不出节点之间的差异;如果在WAN 上进行平

衡的话,响应时间对于用户就近选择服务器而言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且集群的拓扑越分散这种方法越能体现出效果来。这种方法是高级平衡基于拓扑结构重定向用到的主要方法。

加权法:

加权方法只能与其他方法合用,是它们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加权算法根据节点

的优先级或当前的负载状况(即权值)来构成负载平衡的多优先级队列,队列中的每个等待处理的连接都具有相同处理等级,这样在同一个队列里可以按照前面的轮转法或者最少连接法进行均衡,而队列之间按照优先级的先后顺序进行均衡处理。在这里权值是基于各节点能力的一个估计值。

本系统采用动态的负载均衡策略。数据服务器定期向元数据服务器发送本机状态信息。元数据服务器依据当前的各个数据服务器状态,针对不同的请求计算出最合适的服务器来处理这些请求。这些状态包含内存大小,处理器计算能力以及磁盘容量和网络延迟等等。具体每个状态所占的权值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来设定。

(六)、系统架构分析

KiddenFS 分布式文件系统采用主从单服务器结构。从物理上看由两个部分组成:元数据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一个KiddenFS 集群是由一个元数据服务器节点和一定数目的数据服务器节点组成。元数据服务器是一个中心服务器,负责管理文件系统的名字空间以及客户端对文件的访问。集群中的数据服务器节点负责管理它所在节点上的数据的存储。系统暴露了文件系统的名字空间,用户能够以文件的形式在上面存储数据。从内部看,一个文件其实被分成一个或多个数据块,这些块存储在一组数据节点上。元数据服务器执行文件系统的名字空间操作,比如打开、关闭、重命名文件或目录。它也负责确定数据块到具体数据节点的映射。数据节点负责处理文件系统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在元数据节点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数据块的创建、删除和复制。

图2-7 KiddenFS 体系结构图

(1)文件的创建和写入

客户端首先向元数据服务器请求创建一个文件。元数据服务器对请求参数做一些检查,比如文件是否存在等等。客户端创建文件的请求其实并没有立即发送给元数据服务器,事实上,在刚开始阶段客户端会先将文件数据缓存到本地的一个临时文件。应用程序的写操作被透明地重定向到这个临时文件。当这个临时文件累积的数据量超过一个数据块的大小,客户端才会联系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将文件名插入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并且分配一个数据块给它。然后返回数据服务器的标识符和目标数据块给客户端。接着客户端将这块数据从本地临时文件上传到指定的数据服务器上。当文件关闭时,在临时文件中剩余的没有上传的数据也会传输到指定的数据服务器上。然后客户端告诉元数据服务器文件已经关闭。此时元数据服务器才将文件创建操作提交到日志里进行存储。如果元数据服务器在文件关闭前宕机了,则该文件将丢失。如果不采用客户端缓存,由于网络速度和网络堵塞会对吞估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当客户端向系统文件写入数据的时候,一开始是写到本地临时文件中。假设该文件的副本系数设置为3,当本地临时文件累积到一个数据块的大小时,客户端会从元数据服务器获取一个数据服务器列表用于存放副本。然后客户端开始向第一个数据服务器传输数据,第一个数据服务器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接收数据,将每一部分写入本地仓库,并同时传输

该部分到列表中第二个数据服务器节点。第二个数据服务器也是这样,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接收数据,写入本地磁盘,并同时传给第三个数据服务器。最后,第三个数据服务器接收数据并存储在本地。因此,数据服务器能流水线式地从前一个节点接收数据,并在同时转发给下一个节点,数据以流水线的方式从前一个数据服务器复制到下一个。

(2)文件的读取

读取文件时,客户端首先向元数据服务器请求文件。元数据服务器依据请求的文件名和偏移位置返回相应的数据块所在的数据服务器地址。客户端在得到数据服务器地址后直接向数据服务器请求数据。数据服务器返回相应的数据。

图2-9 文件读取过程

四、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特点与功能总结

首先,此文档提出一种面向海量数据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模型,并对其设计和实现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本系统不是通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它有特定的应用环境:适用于大量的巨型文件存储,适合大量的读操作和少量的写操作的应用场景。本系统采用单元数据服务器模式,大大减少了系统的复杂度。并采用不经过元数据服务器的方法来访问数据,使得元数据服务器的负担大大减轻。由于系统是主要应用在一次写入和多次读取的模型,所以采取了客户端缓存的方式和直写的缓存一致性处理策略。分布式系统的负载均衡策略非常重要,本系统采用动态负载均衡策略来处理客户端请求。为了防止数据服务器发生故障

时数据丢失,系统采用多个副本的方式来保存文件。每个文件都被分为固定大小的块。系统采用基于日志的方法来避免元数据服务器发生故障之时元数据丢失。

其次,本文对系统的实现之中的核心算法和数据结构做了详细的描述。元数据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的实现,以及客户端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是系统的核心。客户端提供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编程接口来方便用户使用。

最后,本文对系统的读写文件性能做了测试,并给出如何在应用系统中使用本系统作为存储后端。本系统在容错性方面是很大的亮点。而且设计简明易于实现。可以考虑只要写入成功一份文件就可以报告写完成,随后再调整副本数量。

可以对整个系统做一个快照,以便可以随时恢复到某一点。

系统的神经网络可以训练出高性能的分类模型,从而可以应用于群体划分、特征用户识别、网络迁移预测等。BP网络可以用来对用户进行群体划分。根据给出的训练集合用并行化的方法对BP网络进行训练,快速地实现用户群体的分类。神经网络可以训练出高性能的分类模型,从而可以应用于群体划分、特征用户识别、网络迁移预测等。算法基本思想是,把整个神经网络的神经元划分成不同层次,对同层次内的不同神经元进行并行参数计算,并通过统一调度和精度控制对神经元进行快速的并行化训练。训练完毕后,对于每一个输入,通过并行化神经网络快速地得到输出。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具体包含:

(1)将神经元按层次划分;

(2)向前传输过程:每层的神经元通过reduce操作得到其对应的输入值并计算其输出,然后通过map操作发送到下一层的每个神经元,最终在输出层得到结果向量;

(3)反馈调整过程:在输出层,利用结果向量和期望向量的误差值,对输出层权值进行调整,然后从输出层向前对每一层的权值进行反馈调整。反馈调整的过程也是同层内神经元并行,与向前传输的过程类似;

(5)最终通过上述调整之后,输入和输出的误差值仍然大于某一误差控制参数返回,否则神经网络训练完毕转到。

(6)神经网络训练完毕后,对于某一输入,通过同样的方法进行并行化计算,得到其对应的输出结果

如何处理数据库中海量数据,以及处理数据库海量数据的经验和技巧

如何处理数据库中海量数据,以及处理数据库海量数据的经验和技巧 疯狂代码 https://www.360docs.net/doc/1f9138119.htm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1f9138119.html,/DataBase/Article11068.html 海量数据是发展趋势,对数据分析和挖掘也越来越重要,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重要而紧迫,这便要求处理要准确,精度要高,而且处理时间要短,得到有价值信息要快,所以,对海量数据的研究很有前途,也很值得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正在逐步兴起,面对着超海量的数据,一般的挖掘软件或算法往往采用数据抽样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的误差不会很高,大大提 高了处理效率和处理的成功率。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许多人会遇到海量数据这个复杂而艰巨的问题,它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数据量过大,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 ;如果说有10条数据,那么大不了每条去逐一检查,人为处理,如果有上百条数据,也可以考虑,如果数据上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那不是手解决的了,必须通过工具或者程序进行处理,尤其海量的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例如,数据中某处格式出了问题,尤其在程序处理时,前面还能正常处理,突然到了某个地方问题出现了,程序终止了。二、软硬件要求高,系统资源占用过高 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除了好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工具,合理分配系统资源。一般情况,如果处理的数据过TB级,小型机是要考虑的,普通的机子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考虑,不过也必须加大CPU和内存,就象面对着千军万马,光有勇气没有一兵一卒是很难取胜的。三、要求很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好的处理方法是一位工程师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个人的经验的总结。没有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有通用的原理和规则。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处理海量数据的经验和技巧:一、选用优秀的数据库工具 现在的数据库工具厂家比较多,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对所使用的数据库工具要求比较高,一般使用 Oracle或者DB2,微软公 司最近发布的SQL Server 2005性能也不错。另外在BI领域:数据库,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库,数据挖掘,傲博知识库等相关工具也要进行选择,象好的ETL工具和好的OLAP工具都十分必要, 例如Informatic,Eassbase等。笔者在实际数据分析项目中,对每天6000万条的日志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QL Server 2000需要花费6小时,而使用SQL Server 2005则只需要花费3小时。二、编写优良的程序代码 处理数据离不开优秀的程序代码,尤其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时,必须使用程序。好的程序代码对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数据处理准确度的问题,更是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良好的程序代码应该包含好的算法,包含好的处理流程,包含好的效率,包含好的异常处理机制等。三、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十分必要,例如针对按年份存取的数据,我们可以按年进行分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分区方式 ,不过处理机制大体相同。例 如SQL Server的数据库分区是将不同的数据存于不同的文件组下,而不同的文件组存于不同的磁盘分区下,这样将数据分散开,减小磁盘I/O,减小了系统负荷, 而且还可以将日志,索引等放于不同的分区下。四、建立广泛的索引 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对大表建立索引是必行的,建立索引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例如针对大表的分组、排序等字段,都要建立相应索引,一般还可以建立复 合索引,对经常插入的表则建立索引时要小心,笔者在处理数据时,曾经在一个ETL流程中,当插入表时,首先删除索引,然后插入完毕,建立索引,并实施聚合 操作,聚合完成后,再次插入前还是删除索引,所以索引要用到好的时机,索引的填充因子和聚集、非聚集索引都要考虑。五、建立缓存机制 当数据量增加时,一般的处理工具都要考虑到缓存问题。缓存大小设置的好差也关系到数据处理的成败,例如,笔者在处理2亿条数据聚合操作时,缓存设置为100000条/Buffer,这对于这个级别的数据量是可行的。六、加大虚拟内存 如果系统资源有 限,内存提示不足,则可以靠增加虚拟内存来解决。笔者在实际项目中曾经遇到针对18亿条的数据进行处理,内存为

基于海量数据传输方式及融合研究

基于海量数据传输方式及融合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的论述了海量数据传输方式及融合技术,将电力大数据通过高效、快速、安全的进行传输,以分布式消息机制进行数据交互和传输,从而达到数据快速交付及应用,满足不同业务层级人员的数据需求。基于以上的目标本文主要对数据传输技术和融合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微服务;海量数据;技术难点;数据接口服务;文件传输接口;数据交互技术 Research on mass data transmission and fusion zhangxinyang,chenda The Information Centre of Yunnan power grid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Kunming 650217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assive data transmission and fusion technology,the power of big data in an efficient,fast and secure transmission of data to the micro application services,so as to achieve rapid delivery of data and application,to meet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staff business data needs. Based on the above objective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fus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Micro service;Massive data;Technical difficulties;Data interface service;File interface service;Data delivery technology 1 概述 电力行业在海量数据采集方面,目前着重单一领域的数据采集,电网及设备的状态运行数据、管理类数据、在线监测数据以及用户用电计量数据都未能进行数据统一规划,另外,针对外部的气象信息、宏观经济、用电舆情等数据也未纳入统一。 存在单一系统主数据完整性不足,各系统间数据单独采集、分散存储、独立应用等问题。 数据存储技术落后。目前面向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相互电力大数据快速访问、大规模数据分析的需求,较难支撑电力业务的更专业应用需求。针对海量状态监测、用电计量等准实时数据,基于原有存储技术的落后都不能实现永久存储,电网中大量的历史数据都只能被定期转存并逐步清理,没有发挥出更多的价值[1]。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DOC

第1章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1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 ●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 ●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 1.2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 ● 1.2.1 软件生存周期 ●Boehm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 8566-1988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T 8566-1995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GB/T 8566-2001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UP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 1.2.2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1.3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 ● 1.3.1 软件质量模型 ●软件产品的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 ●功能性: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可用性: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 ●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 ● 1.3.2 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需求分析 ●质量计划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海量数据处理面试题

1. 给定a、b两个文件,各存放50亿个url,每个url各占64字节,内存限制是4G,让你找出a、b文件共同的url? 方案1:可以估计每个文件安的大小为5G×64=320G,远远大于内存限制的4G。所以不可能将其完全加载到内存中处理。考虑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 s 遍历文件a,对每个url求取,然后根据所取得的值将url分别存储到1000个小文件(记为)中。这样每个小文件的大约为300M。 s 遍历文件b,采取和a相同的方式将url分别存储到1000各小文件(记为)。这样处理后,所有可能相同的url都在对应的小文件()中,不对应的小文件不可能有相同的url。然后我们只要求出1000对小文件中相同的url即可。 s 求每对小文件中相同的url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小文件的url存储到hash_set中。然后遍历另一个小文件的每个url,看其是否在刚才构建的hash_set中,如果是,那么就是共同的url,存到文件里面就可以了。 方案2:如果允许有一定的错误率,可以使用Bloom filter,4G内存大概可以表示340亿bit。将其中一个文件中的url使用Bloom filter映射为这340亿bit,然后挨个读取另外一个文件的url,检查是否与Bloom filter,如果是,那么该url应该是共同的url(注意会有一定的错误率)。 2. 有10个文件,每个文件1G,每个文件的每一行存放的都是用户的query,每个文件的query都可能重复。要求你按照query的频度排序。 方案1: s 顺序读取10个文件,按照hash(query)%10的结果将query写入到另外10个文件(记为 )中。这样新生成的文件每个的大小大约也1G(假设hash函数是随机的)。

数据分析方法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分析方法》 课程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 (1)掌握回归分析的思想和计算步骤; (2)编写程序完成回归分析的计算,包括后续的显著性检验、残差分析、Box-Cox 变换等内容。 2.模型建立与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描述) 3.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 解: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在MATLAB中输入程序(程序见附录)得到以下结果:(1)回归方程为: 说明该化妆品的消量和该城市人群收入情况关系不大,轻微影响,与使用该化妆品的人数有关。 的无偏估计: (2)方差分析表如下表: 方差来源自由度平方和均方值 回归() 2 5384526922 56795 2.28

误差()12 56.883 4.703 总和()14 53902 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值远大于的值。所以回归关系显著。 复相关,所以回归效果显著。 解: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在MATLAB中输入程序(程序见附录)得到如下结果:(1)回归方程为: 在MTLAB中计算学生化残差(见程序清单二),所得到的学生化残差r的值由残差可知得到的r的值在(-1,1)的概率为0.645,在(-1.5,1.5)的概率为0.871,在(-2,2)之间的概率为0.968. 而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取值在(-1,1)之间的概率为0.68,在(-1.5,1.5)之间的概率为0.87,在(-2.2)之间的概率为0.95,所以相差较大,所以残差分析不合理,需要对数据变换。 取=0.6进行Box-Cox变换 在MATLAB中输入程序(见程序代码清单二) 取,所以得到r的值(r的值见附录二)其值在(-1,1)之间的个数大约为20/31=0.65,大致符合正态分布,所以重新拟合为: 拟合函数为: 通过F值,R值可以检验到,回归效果显著 (3)某医院为了了解病人对医院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病人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忧虑程度之间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医院的23位病人,得数据如下表:

海量数据处理小结

海量的数据处理问题,对其进行处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量过大,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如果说有10条数据,那么大不了每条去逐一检查,人为处理,如果有上百条数据,也可以考虑,如果数据上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那不是手工能解决的了,必须通过工具或者程序进行处理,尤其海量的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例如,数据中某处格式出了问题,尤其在程序处理时,前面还能正常处理,突然到了某个地方问题出现了,程序终止了。 二、软硬件要求高,系统资源占用率高。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除了好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工具,合理分配系统资源。一般情况,如果处理的数据过TB级,小型机是要考虑的,普通的机子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考虑,不过也必须加大CPU和内存,就象面对着千军万马,光有勇气没有一兵一卒是很难取胜的。 三、要求很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好的处理方法是一位工程师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个人的经验的总结。没有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有通用的原理和规则。那么处理海量数据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呢,我把我所知道的罗列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选用优秀的数据库工具现在的数据库工具厂家比较多,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对所使用的数据库工具要求比较高,一般使用Oracle或者DB2,微软公司最近发布的SQL Server 2005性能也不错。另外在BI领域:数据库,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相关工具也要进行选择,象好的ETL工具和好的OLAP工具都十分必要,例如Informatic,Eassbase等。笔者在实际数据分析项目中,对每天6000万条的日志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QL Server 2000需要花费6小时,而使用SQL Server 2005则只需要花费3小时。 二、编写优良的程序代码处理数据离不开优秀的程序代码,尤其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时,必须使用程序。好的程序代码对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数据处理准确度的问题,更是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良好的程序代码应该包含好的算法,包含好的处理流程,包含好的效率,包含好的异常处理机制等。 三、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十分必要,例如针对按年份存取的数据,我们可以按年进行分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分区方式,不过处理机制大体相同。例如SQL Server的数据库分区是将不同的数据存于不同的文件组下,而不同的文件组存于不同的磁盘分区下,这样将数据分散开,减小磁盘I/O,减小了系统负荷,而且还可以将日志,索引等放于不同的分区下。 四、建立广泛的索引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对大表建立索引是必行的,建立索引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例如针对大表的分组、排序等字段,都要建立相应索引,一般还可以建立复合索引,对经常插入的表则建立索引时要小心,笔者在处理数据时,曾经在一个ETL流程中,当插入表时,首先删除索引,然后插入完毕,建立索引,并实施聚合操作,聚合完成后,再次插入前还是删除索引,所以索引要用到好的时机,索引的填充因子和聚集、非聚集索引都要考虑。 五、建立缓存机制当数据量增加时,一般的处理工具都要考虑到缓存问题。缓存大小设置的好差也关系到数据处理的成败,例如,笔者在处理2亿条数据聚合操作时,缓存设置为100000条/Buffer,这对于这个级别的数据量是可行的。 六、加大虚拟内存如果系统资源有限,内存提示不足,则可以靠增加虚拟内存来解决。笔者在实际项目中曾经遇到针对18亿条的数据进行处理,内存为1GB,1个P4 2.4G的CPU,对这么大的数据量进行聚合操作是有问题的,提示内存不足,那么采用了加大虚拟内存的方法来解决,在6块磁盘分区上分别建立了6个4096M的磁盘分区,用于虚拟内存,这样虚拟的内存则增加为4096*6 + 1024 = 25600 M,解决了数据处理中的内存不足问题。 七、分批处理海量数据处理难因为数据量大,那么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难的问题其中一个技巧是减少数据量。可以对海量数据分批处理,然后处理后的数据再进行合并操作,这样逐个击破,有利于小数据量的处理,不至于面对大数据量带来的问题,不过这种方法也要因时因势进行,如果不允许拆分数据,还需要另想办法。不过一般的数据按天、按月、按年等存储的,都可以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开处理。八、使用临时表和中间表数据量增加时,处理中要考虑提前汇总。这样做的目的是化整为零,大表变小表,分块处理完成后,再利用一定的规则进行合并,处理过程中的临时表的使用和中间结果的保存都非常重要,如果对于超海量的数据,大表处理不了,只能拆分为多个小表。如果处理过程中需要多步汇总操作,可按

(重点学习)海量数据处理方法总结

海量数据处理方法总结 大数据量的问题是很多面试笔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baidu,google,腾讯这样的一些涉及到海量数据的公司经常会问到。 下面的方法是我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个一般性的总结,当然这些方法可能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一些方法也基本可以处理绝大多数遇到的问题。下面的一些问题基本直接来源于公司的面试笔试题目,方法不一定最优,如果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欢迎与我讨论。 1 Bloom filter 适用范围:可以用来实现数据字典,进行数据的判重,或者集合求交集。 基本原理及要点: 对于原理来说很简单,位数组+k个独立hash函数。将hash函数对应的值的位数组置1,查找时如果发现所有hash函数对应位都是1说明存在,很明显这个过程并不保证查找的结果是100%正确的。同时也不支持删除一个已经插入的关键字,因为该关键字对应的位会牵动到其他的关键字。所以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是counting Bloom filter,用一个counter数组代替位数组,就可以支持删除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根据输入元素个数n,确定位数组m的大小及hash函数个数。当hash函数个数k=(ln2)*(m/n)时错误率最小。在错误率不大于E的情况下,m至少要等于n*lg(1/E)才能表示任意n个元素的集合。但m还应该更大些,因为还要保证bit 数组里至少一半为0,则m应该>=nlg(1/E)*lge 大概就是nlg(1/E)1.44倍(lg表示以2为底的对数)。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错误率为0.01,则此时m应大概是n的13倍。这样k大概是8个。 注意这里m与n的单位不同,m是bit为单位,而n则是以元素个数为单位(准确的说是不同元素的个数)。通常单个元素的长度都是有很多bit的。所以使用bloom filter内存上通常都是节省的。 扩展: Bloom filter将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位数组中,用k(k为哈希函数个数)个映射位是否全1表示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Counting bloom filter(CBF)将位数组中的每一位扩展为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文档简单范例

软件开发文档 项目名: “通讯录” 版本: α测试版 作者: ccba 编写时间:2001-8-20 文档内容: 1 需求规格说明书 2 概要设计说明书 3 详细设计说明书 文档号IM00101 需求规格说明书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编写是为了确定待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数据、界面的需求。 1.2 项目背景 “通讯录”软件是为了提供一种功能完备,易于操作、界面美观的优秀软件。该软件由蔡文亮单独开发完成。 1.3 定义 需求规格说明书采用参考资料②标准 1.4 参考资料 ①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②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 ③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基本方法篇)》科学出版社 2000.1 2、功能需求 该软件由四个主功能模块和一个扩展功能模块构成,各功能模块中规定的均为软件的基本功能,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增加新功能,但必须详细编写相关文档。 2.1录入、修改功能模块 该功能块主要用于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修改,考虑到通讯录的实际需要,可以放松对数据库完整性结束的控制,但从减少数据库的角度来考

虑,不容许有完全相同的纪录出现(考虑的合并,相同的纪录项)。 2.2查询功能块 本功能模块是最重要的功能块,对通讯录的操作最主要部分就是查询操作。 本功能块要求有如下功能: 1)按数据库各个属性查询 2)按数据库各个属性之间的逻辑组合查询 如:查询名称为“鸭子”且年龄为20岁的详细情况 (SQL语句表示)SELECT * FROM MESSAGER WHERE NICKNAME=“鸭子” AND AGE=20 3)按某一属性的数值范围查询及其逻辑组 如:查询年龄在20至35岁间的详细情况 (SQL语句表示)SELECT * FROM MESSAGER WHERE AGE BETWEEN 20 AND 35 4)模糊查询 同时我们要求查询结果可以按用户要求的格式来显示,如:用户能调整显示属性的个数和组合。 2.3系统安全块 通讯录的信息是个人隐私,故在软件中加入必要的安全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1)登录帐号和密码的管理 2)帐户权限的控制 3)对部分登录帐号隐藏部分内容 2.4系统设置块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软件使用时一些设置使其更利于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界面背景和色彩设置(模仿WINNAP) 2)闹铃功能开关,即实现朋友生日提醒功能 3)记录内容项(即数据库修改通讯录上的内容项) 4)历史记录,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记录下何人何时使用过该软件 2.5扩展功能块 1)网络功能:通过OLE/COM接口的调用,实现E-mail软件调用。2)帮助文档的制作(On-line help)

常用 大数据量、海量数据处理 方法 算法总结

大数据量的问题是很多面试笔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baidu google 腾讯这样的一些涉及到海量数据的公司经常会问到。 下面的方法是我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个一般性的总结,当然这些方法可能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一些方法也基本可以处理绝大多数遇到的问题。下面的一些问题基本直接来源于公司的面试笔试题目,方法不一定最优,如果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欢迎与我讨论。 1.Bloom filter 适用范围:可以用来实现数据字典,进行数据的判重,或者集合求交集 基本原理及要点: 对于原理来说很简单,位数组+k个独立hash函数。将hash函数对应的值的位数组置1,查找时如果发现所有hash函数对应位都是1说明存在,很明显这个过程并不保证查找的结果是100%正确的。同时也不支持删除一个已经插入的关键字,因为该关键字对应的位会牵动到其他的关键字。所以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是counting Bloom filter,用一个counter数组代替位数组,就可以支持删除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根据输入元素个数n,确定位数组m的大小及hash函数个数。当hash函数个数k=(ln2)*(m/n)时错误率最小。在错误率不大于E的情况下,m至少要等于n*lg(1/E)才能表示任意n个元素的集合。但m还应该更大些,因为还要保证bit数组里至少一半为0,则m应该>=nlg(1/E)*lge 大概就是nlg(1/E)1.44倍(lg表示以2为底的对数)。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错误率为0.01,则此时m应大概是n的13倍。这样k大概是8个。 注意这里m与n的单位不同,m是bit为单位,而n则是以元素个数为单位(准确的说是不同元素的个数)。通常单个元素的长度都是有很多bit的。所以使用bloom filter内存上通常都是节省的。 扩展: Bloom filter将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位数组中,用k(k为哈希函数个数)个映射位是否全1表示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Counting bloom filter(CBF)将位数组中的每一位扩展为一个counter,从而支持了元素的删除操作。Spectral Bloom Filter(SBF)将其与集合元素的出现次数关联。SBF采用counter中的最小值来近似表示元素的出现频率。 问题实例:给你A,B两个文件,各存放50亿条URL,每条URL占用64字节,内存限制是4G,让你找出A,B文件共同的URL。如果是三个乃至n个文件呢?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来计算下内存的占用,4G=2^32大概是40亿*8大概是340亿,n=50亿,如果按出错率0.01算需要的大概是650亿个bit。现在可用的是340亿,相差并不多,这样可能会使出错率上升些。另外如果这些urlip是一一对应的,就可以转换成ip,则大大简单了。

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系统设计文档

中科基于一种海量数据处理分析 系统的设计文档 一、海量数据处理的背景分析 在当前这个信息量飞速增长的时代,业的成功已经越来越多地与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相关联。高效、迅速地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价值并转化为决策依据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随着数据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挑战自然也越来越大。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价值所在,分析出深层含义,进而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已经成为各互联网企业不得不研究的课题。数据量的增长,以及分析需求的越来越复杂,将会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大的挑战。但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特点与功能,充分分析其数据特性,将合适的软件用在合适的场景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的特点 (一)、数据量大,情况多变 现在的数据量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生成的速度更快,以前如果说有10条数据,繁琐的操作时每条去逐一检查,人为处理,如果有上百条数据,也可以考虑,如果数据上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那不是手工能解决的了,必须通过工具或者程序进行处理,尤其海量的数据中,情况多变,手工操作是完不成任务的。例如,数据中某处格式出了问题,尤其在程序处理时,前面还能正常处理,突然到了某个地方问题出现了,程序将会终止。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诞生是输入层每个神经元的输入是同一个向量的一个分量,产生的输出作

为隐藏层的输入,输出层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产生一个标量结果,所以整个输出层所有神经元的输出构成一个向量,向量的维数等于输出层神经元的数目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各个神经元通过获取输入和反馈,相对独立地进行训练和参数计算。其拓扑结构的重要特点便是每一层内部的神经元之间相互独立,各个层次间的神经元相互依赖。 由于各个层次内部神经元相互独立,使得各个层次内部的神经元的训练可以并行化。但由于不同层之间的神经元具有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各个层次之间仍然是串行处理的。可以将划分出的每一层内部的不同神经元通过map操作分布到不同的计算机上。各个神经元在不同的计算终端上进行训练,在统一的调度和精度控制下进行多个层次的神经元的训练,这样神经网络算法的训练就可以实现并行化。训练结束后,同样可以通过每层内节点的并行化处理快速地得到输出结果。在神经网络算法中,每层内的节点都可以进行并行化处理,并行化程度非常高。 (二)、软硬件要求高,系统资源占用率高 各种应用对存储系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数据访问需要更高的带宽,不仅要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还要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应用在不断变化,系统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系统提供很好的扩展性,并在容量、性能、管理等方面都能适应应用的变化;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除了好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工具,合理分配系统资源。一般情况,如果处理的数据过TB级,小型机是要考虑的,普通的机子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考虑,不过也必须加大CPU和内存,对电脑的内存、显卡、硬盘及网络都要求相对较高!其中对网络要求高的原因是因为其引入目前最前沿的“云端计算”好多东西都要从网络上调用;对硬盘要求是最高的,用SATA6.0的固态硬盘,对整机性能限制比较大的就是高速系统总线对低速硬盘传输,32位的系统,最大只能认到3.5G内存,就是说,不论你装几根内存条,装多大容量的内存条,你装8G的,它也只能用到3.5G,64位的系统就可以突破了这个限制。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是特别高的话,XP是比较好的选择。32位的XP是最低要求。基于23G互操作测试生成23G互操作测试报告测试起始点时间、测试终止点时间、 3G网络驻留时间(秒)、2G网络驻留时间(秒)、3G覆盖总采样点、3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区间数量统计、3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门限范围内数量统计、2G覆盖总采样点、2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区间数量统计、2G覆盖总采样点不同门限范围内数量统计、3G到2G重选成功次数、2G到3G重选成功次数、3G到2G切换尝试次数、3G到2G切换成功次数、切换掉话次数和其它掉话次数。

【精品】海量数据处理分析

海量数据处理分析 北京迈思奇科技有限公司戴子良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有幸接触到海量的数据处理问题,对其进行处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量过大,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如果说有10条数据,那么大不了每条去逐一检查,人为处理,如果有上百条数据,也可以考虑,如果数据上到千万级别,甚至过亿,那不是手工能解决的了,必须通过工具或者程序进行处理,尤其海量的数据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例如,数据中某处格式出了问题,尤其在程序处理时,前面还能正常处理,突然到了某个地方问题出现了,程序终止了。 二、软硬件要求高,系统资源占用率高。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除了好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工具,合理分配系统资源。一般情况,如果处理的数据过TB级,小型机是要考虑的,普通的机子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考虑,不过也必须加大CPU和内存,就象面对着千军万马,光有勇气没有一兵一卒是很难取胜的。 三、要求很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好的处理方法是一位工程师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个人的经验的总结。没有通用的处理方法,但有通用的原理和规则。 那么处理海量数据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呢,我把我所知道的罗列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选用优秀的数据库工具 现在的数据库工具厂家比较多,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对所使用的数据库工具要求比较高,一般使用Oracle或者DB2,微软公司最近发布的SQL Server 2005性能也不错。另外在BI领域:数据库,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相关工具也要进行选择,象好的ETL工具和好的OLAP工具都十分必要,例如Informatic,Eassbase等。笔者在实际数据分析项目中,对每天6000万条的日志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QL Server 2000需要花费6小时,而使用SQL Server 2005则只需要花费3小时。 二、编写优良的程序代码 处理数据离不开优秀的程序代码,尤其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时,必须使用程序。好的程序代码对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数据处理准确度的问题,更是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良好的程序代码应该包含好的算法,包含好的处理流程,包含好的效率,包含好的异常处理机制等。 三、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十分必要,例如针对按年份存取的数据,我们可以按年进行分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分区方式,不过处理机制大体相同。例如SQL Server的数据库分区是将不同的数据存于不同的文件组下,而不同的文件组存于不同的磁盘分区下,这样将数据分散开,减小磁盘I/O,减小了系统负荷,而且还可以将日志,索引等放于不同的分区下。 四、建立广泛的索引 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对大表建立索引是必行的,建立索引要考虑到具体情况,例如针对大表的分组、排序等字段,都要建立相应索引,一般还可以建立复合索引,对经常插入的表则建立索引时要小心,笔者在处理数据时,曾经在一个ETL流程中,当插入表时,首先删除索引,然后插入完毕,建立索引,并实施聚合操作,聚合完成后,再次插入前还是删除索引,所以索引要用到好的时机,索引的填充因子和聚集、非聚集索引都要考虑。

大数据处理技术参考架构

大数据处理技术参考架构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1.背景 (1) 2.技术目标 (3) 3.技术要求 (3) 4.大数据处理业务场景 (4) 5.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比 (6) 5.1. MPP与H ADOOP&S PARK技术对比 (6) 5.2. H ADOOP&S PARK技术优势 (9) 5.3. H ADOOP框架对比 (10) 5.4. H ADOOP使用情况 (11) 5.5. H ADOOP血缘关系 (12) 5.6. 行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对比分析 (17) 6.大数据处理参考架构 (19) 6.1. 参考架构 (19) 6.2. 与J AVA EE体系对比 (21)

6.3. 参考架构运行状态 (21) 7.总结与思考 (22) 附录:名词解释 (25)

1.背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由海量拓展为多样,在注重计算速度的同时更加关注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以IOE体系为核心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大数据处理在性能和成本上的综合要求。为适应对大数据处理的要求,众多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随之兴起,在对众多分布式计算平台进行权衡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人民银行对信息技术安全可控的要求。 在核心应用自主研发、核心知识自主掌控的氛围下,保障大数据技术达到灵活可用的目标,确保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及时,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灵活。同时,充分的利用开源产品透明公开的关键信息,做到对技术细节的掌控和验证,开源产品的特点也更能够激发开发者的热情并推进技术的快速变革。 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下,当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相关行业结合起来时,能够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格局中,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手机APP服务等;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子商务企业、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或掌上理财服务,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在金融行业新兴业态下,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外溢效应而提供技术支撑。 在金融领域,新生业态层出不穷,金融机构日益多样化,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大数据量,海量数据 处理方法总结

大数据量,海量数据处理方法总结 从目前大公司用的比较多的数据处理系统角度,你可以去看看关于Hadoop,Hbase,Hive的书,纯粹讲海量数据处理的没见过, https://www.360docs.net/doc/1f9138119.html,/~ullman/mmds.html,这个是关于海量数据挖掘的 大数据量的问题是很多面试笔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baidu google 腾讯这样的一些涉及到海量数据的公司经常会问到。 下面的方法是我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个一般性的总结,当然这些方法可能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一些方法也基本可以处理绝大多数遇到的问题。下面的一些问题基本直接来源于公司的面试笔试题目,方法不一定最优,如果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欢迎与我讨论。 1.Bloom filter 适用范围:可以用来实现数据字典,进行数据的判重,或者集合求交集 基本原理及要点: 对于原理来说很简单,位数组+k个独立hash函数。将hash函数对应的值的位数组置1,查找时如果发现所有hash函数对应位都是1说明存在,很明显这个过程并不保证查找的结果是100%正确的。同时也不支持删除一个已经插入的关键字,因为该关键字对应的位会牵动到其他的关键字。所以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是counting Bloom filter,用一个counter 数组代替位数组,就可以支持删除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根据输入元素个数n,确定位数组m的大小及hash函数个数。当hash函数个数k=(ln2)*(m/n)时错误率最小。在错误率不大于E的情况下,m 至少要等于n*lg(1/E)才能表示任意n个元素的集合。但m还应该更大些,因为还要保证bit数组里至少一半为0,则m应该>=nlg(1/E)*lge 大概就是nlg(1/E)1.44倍(lg表示以2为底的对数)。 举个例子我们假设错误率为0.01,则此时m应大概是n的13倍。这样k大概是8个。 注意这里m与n的单位不同,m是bit为单位,而n则是以元素个数为单位(准确的说是不同元素的个数)。通常单个元素的长度都是有很多bit的。所以使用bloom filter内存上通常都是节省的。 扩展: Bloom filter将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位数组中,用k(k为哈希函数个数)个映射位是否全1表示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Counting bloom filter(CBF)将位数组中的每一位扩展为一个counter,从而支持了元素的删除操作。Spectral Bloom Filter(SBF)将其与集

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总结与分析

数据分析处理需求分类 1 事务型处理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事务型数据处理需求非常常见,例如:淘宝网站交易系统、12306网站火车票交易系统、超市POS系统等都属于事务型数据处理系统。这类系统数据处理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事务处理型操作都是细粒度操作,每次事务处理涉及数据量都很小。 二是计算相对简单,一般只有少数几步操作组成,比如修改某行的某列; 三是事务型处理操作涉及数据的增、删、改、查,对事务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要求非常高。 四是事务性操作都是实时交互式操作,至少能在几秒内执行完成; 五是基于以上特点,索引是支撑事务型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在数据量和并发交易量不大情况下,一般依托单机版关系型数据库,例如ORACLE、MYSQL、SQLSERVER,再加数据复制(DataGurad、RMAN、MySQL 数据复制等)等高可用措施即可满足业务需求。 在数据量和并发交易量增加情况下,一般可以采用ORALCE RAC集群方式或者是通过硬件升级(采用小型机、大型机等,如银行系统、运营商计费系统、证卷系统)来支撑。 事务型操作在淘宝、12306等互联网企业中,由于数据量大、访问并发量高,必然采用分布式技术来应对,这样就带来了分布式事务处理问题,而分布式事务处理很难做到高效,因此一般采用根据业务应用特点来开发专用的系统来解决本问题。

2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主要是被各类企业通过分析自己的销售记录等企业日常的运营数据,以辅助企业管理层来进行运营决策。典型的使用场景有:周报表、月报表等固定时间提供给领导的各类统计报表;市场营销部门,通过各种维度组合进行统计分析,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等。 数据统计分析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数据统计一般涉及大量数据的聚合运算,每次统计涉及数据量会比较大。二是数据统计分析计算相对复杂,例如会涉及大量goupby、子查询、嵌套查询、窗口函数、聚合函数、排序等;有些复杂统计可能需要编写SQL脚本才能实现。 三是数据统计分析实时性相对没有事务型操作要求高。但除固定报表外,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做做到交互式实时统计; 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基于MPP并行数据库的数据仓库技术。主要采用维度模型,通过预计算等方法,把数据整理成适合统计分析的结构来实现高性能的数据统计分析,以支持可以通过下钻和上卷操作,实现各种维度组合以及各种粒度的统计分析。 另外目前在数据统计分析领域,为了满足交互式统计分析需求,基于内存计算的数据库仓库系统也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例如SAP的HANA平台。 3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主要是根据商业目标,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自动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在海量数据中的规律和知识。

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

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 撰写要求 实验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报告原则上不少于4000字,需在封面注明设计选题、班级、姓名、学号及课题设计日期、地点,其正文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面的容: (1)企业简介和系统可行性分析 (2)系统分析部分 1)组织结构图 2)管理功能图 3)业务流程图 4)数据流程图 5)数据字典 6)数据加工处理的描述 7)管理信息系统流程设想图(新系统模型) (3)系统设计部分 1)功能结构图设计 2)新系统信息处理流程设计 3)输出设计(主要指打印输出设计) 4)存储文件格式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 5)输入设计(主要指数据录入卡设计) 6)代码设计(职工证号和部门代号等) 7)程序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部分(信管班需写此部分容,非信管班不作要求) 1)程序框图 3)模拟运行数据 4)打印报表 5)系统使用说明书 (5)附录或参考资料

案例: 东红照明有限公司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 说明:本例时间较早,开发工具选用VFP。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系统再开发实现,学习重点放在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实际过程、法及容。 这里给出一个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实例,目的是使大家进一步深入了解开发任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必须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在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上开发者应当完成的各项工作容和应当提交的书面成果。 一、东红照明有限公司产品库存管理系统简介 东红照明有限公司是我国东北地区一家生产照明灯的老企业,每年工业产值在四千万元左右。该厂目前生产的产品如表l所示。 表1 某厂产品品种规格、单价及定额储备

工厂的产品仓库管理组隶属于销售科领导,由七名职工组成,主要负责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库存帐务管理和统计报表,并且应当随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提供库存查询信息。为了防止超储造成产品库存积压,同时也为了避免产品库存数量不足而影响市场需求,库存管理组还应该经常提供库存报警数据(与储备定额相比较的超储数量或不足数量)。 产品入库管理的过程是,各生产车间随时将制造出来的产品连同填写好的入库单(入库小票)一起送至仓库。仓库人员首先进行检验,一是抽检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二是核对产品的实物数量和规格等是否与入库单上的数据相符,当然还要校核入库单上的产品代码。检验合格的产品立即进行产品入库处理,同时登记产品入库流水帐。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退回车间。 产品出库管理的过程是,仓库保管员根据销售科开出的有效产品出库单(出库小票)及时付货,并判明是零售出库还是成批销售出库,以便及时登记相应的产品出库流水帐。 平均看来,仓库每天要核收三十笔入库处理,而各种出库处理约五十笔。每天出入库处理结束后,记帐员就根据入库流水帐和出库流水帐按产品及规格分别进行累计,以便将本日发生的累计数填入库存台帐。 产品入库单如表2所示,出库单如表3所示,入库流水帐如表4所示,出库流水帐如表5和表6所示,而库存台帐帐页如表7所示。 产品库存的收发存月报表是根据库存台帐制作出来的。产品库存查询是通过翻阅几本帐之后实现的。目前库存报警功能尚未实现。 表2 产品入库单第册号 表3产品出库单第册号 表4 产品入库流水帐页 表5产品零售出库流水帐页 表6产品批发出库流水帐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