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资料整理

心理学资料整理
心理学资料整理

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 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感觉。

3.认识过程是情感、意志过程的基础。(知之深,爱之切)

4. 反之,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个性心理:

1.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2.以个性倾向性为方向,以个性心理特征为表现,以自我意识为调控的有机的个性心理的整体。

3.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最活跃因素/需要是基础/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5.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知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自尊心等。

7.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属于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注意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心理学的任务:(简答)

1.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心理是脑的机能)

2.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4.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5.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简答)

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2.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简答)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企业)

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医疗)

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学校)

第二节

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3.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二元论/心身交感论/情绪论。

4.休谟的人性论

5.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别人没有认同,不是独立标志),《作为科学的心理学》问世,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区别开来。

6.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

7.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外界认可)

8.冯特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2.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他的“脑髓说”比俄国谢切诺夫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

3.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

1.构成现代科学体系有三块基石,这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

2.凯达洛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科学的三角形”理论。

3.现代心理学处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它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内容的边缘学科。

4.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判断)

心理学的结构体系:(简答)

1.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

2.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

3.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

4.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答)

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

2.系统性原则(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

3.发展性原则(坚持发展的观点)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按时间划分,长期观察法/定期观察法。按内容划分,全面观察法/单项观察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灵魂是可以离开肉体而不灭的无形实体,是世界的本源。)

2.英国的大教主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3.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人的思维和理性认识都是宇宙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况,范缜等都持这种看法,他们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

2.机械唯物主义拉美特利

3.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把心里比作机器的功能,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简答)

1.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3.心里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第二节

1.我国清代医生王兴仁清任早在1830年就指出脑与心理的关系。

2.俄国生理学家谢切洛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发出的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

4.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传导冲动功能依靠突触传递完成。

6.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7.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8.脑神经由脑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与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有关。

9.植物性神经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0.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有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之分。

11.低级中枢包括骨髓,脑干,间脑和小脑四部分。

12.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13.脑干由延脑,桥脑和中脑组成。(你不要延着桥中间走,fuck!{干})

14.脑干有“活命中枢”之称

15.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被大脑所覆盖。间脑又是情绪反应的较高级协调单位。

16.小脑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动作、调节肌肉活动、保持躯体平衡。

17.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大脑,其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18.大脑皮层是人类心理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

19.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机能。

20.额叶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最晚的部分,然而却是最发达的部分。

21.枕叶主管视觉。颞叶主管听觉和嗅觉。

22.大脑皮层相应的出现了语言运动中枢、语言听觉中枢和语言视觉中枢。

2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的。

脑的机能:

1.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全部反射活动都是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规律性活动的结果。

2.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①扩散和集中②相互诱导

3.(M)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4.(T)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5.(T)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做两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

7.(M)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通过遗传而来的本能反射。

8.(M)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

9.条件反射的形成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

10.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巴甫洛夫。

11.巴普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强化”。

12.(T)巴普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13.(T)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白鼠的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14.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到反应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反应到刺激的过程。

15.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16.第一信号系统以无条件刺激物为基础。第二信号系统则以条件刺激物为基础。

17.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行为的最高调节系统。第二号系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系统。

(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谈梅生津属于第二信号)

第三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简答)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人的心象。

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

第一节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T)

1.适应性运动出现

2.无关动作停止

3.呼吸变的轻微而缓慢

第二节

1.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M)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3.(M)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

4.(M)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M)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做更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简答)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2.人的主观状态: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②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期待

④人的精神状态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简答)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合理的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间接兴趣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

4.坚强的意志力

第三节

1.(M/T)注意的范围(指向性):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数量+时间)

2.(M)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的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双关图:注意的起伏)

3.(M)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上的特性。(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4.(M)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1.教学内容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

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第一节

1.(M)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M)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T)产生感觉和知觉听着的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构成。

4.(T)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X/P)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视觉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居于主导地位。听觉次之。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

5.知觉的种类:

①根据对象不同,可把知觉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

②对物的知觉主要有三种: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③对人的知觉主要有三种: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④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与错觉(一日三秋、月动云静)。

⑤(X/P)最常见的是视错觉,视错觉又以图形错觉为多见。

6.(T/P/X)产生对人的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首因效应②近因效应

③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④刻板印象

第二节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①(M)感受性:感受性是分析器对视觉刺激的感觉能力。

②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③(X)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X)感觉的相互作用

2.感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联觉现象

感受性的发展:(简答)

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行行出状元)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观的机能补偿作用

知觉的特性与规律:(X/T)

1.知觉的选择性(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异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对象的特征)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不因外界变化而改变事物的看法)

第三节

:(简答)

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2.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特点: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语言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

2.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

4.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简答)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第五章记忆及知识巩固

第一节

1.(M)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T)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3.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过程

4.(M)记忆表象: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5.记忆表象特点:形象性、概括性

6.根据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0.25—2秒之间

8.(T)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大约在一分钟之内。

①记忆容量有限,5—9个组块。

②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③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9.长时记忆:超过一分钟。记忆好坏,主要指长时记忆

记忆种类: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逻辑记忆(言语记忆)(T/X)

4.动作记忆

第二节

1.根据识记过程是否有目的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3.(M)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

4.(M)意义识记(理解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

5.实验和经验都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6.(M)保持:保持是在头脑中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巩固的过程。

7.记忆内容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8.(T/X)保持内容的量变有两个方面我:记忆回涨和保持内容减少。

9.保持内容的减少主要是表现形式遗忘。

10.根据遗忘时间,分成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根据遗忘内容,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1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12.(M)再认: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

产生遗忘的原因,有四种学说:

1.记忆痕迹消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

1.学习材料

2.学习方法

3.个人因素个人因素

第三节

1.记忆的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

2.(M)记忆术:指通过给识记材料人为的安排一定的联系或赋予某种意义来帮助识记的方法。

:(简答)

1.科学地识记

2.合理的再现

3.科学的复习

科学的识记:

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

2.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3.重视识记方法在实际中的作用。

4.学习程度(时间)

合理的再现:

1.防止和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2.重视对材料的复述

3.善于运用回忆策略(联想)

科学的复习:(保持)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间的分配表现在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上。分布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效果)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1.(M)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两个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X/T/P):

1.直观动作思维(三岁以前,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2.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

3.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以词语为基础,主要以概念作为思维的支柱)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第二节

1.(T)思维过程一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分析可分为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析:(简答)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

1.知识表征的方式

2.迁移作用(知识储备):正迁移,负迁移

3.原型启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

启发。(某橡胶厂因受面包放入发酵剂而多孔松软的启发,制成了泡沫橡胶)

4.定势的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一种习惯。(陆钦斯)

5.动机和情绪状态: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呈倒“u”。

6.个性特征

第四节

1.(M)想象: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T)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3.(T/X)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指向未来)、补充功能(指向过去)、代替功能(现在)

4.(M)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5.(P)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6.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7.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创造想象特点: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10.(M)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第五节

思维的品质:(简答)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狭隘性)

2.思维的独特性与批判性。(依赖性)(随意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固执性)(迟钝)

4.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简答)

1.新颖性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3.创造想象和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简答)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答)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

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4.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第七章情感

第一节

1.(T)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性。

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

情感往往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

3.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

第二节

1.近代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2.(M)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3.心境具有弥漫性。(山笑水笑人欢乐,绿水青山带笑颜,这是对愉快心境的描绘。)

4.(M)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惊厥等等。

5.情绪具有冲动性。

6.美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美感具有社会性。

7.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他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8.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9.(M)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论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0.(M)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调控:(简答)

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转移调控

4.激励调控

5.合理宣泄调控

第八章意志

第一节

1.(M)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随意动作是由意志指引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方向性的动作。

意志行动的特征:(简答)(p)

1.自觉的目的性(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意志的强弱是以克服困难的数量和大小来分量的。)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动作可分为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

第二节

1.(X/P/T)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2.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

3.(P)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简答)(X/T/P)

1.动机斗争

从形式上,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三类:双趋势动机斗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式动机斗争

从内容上,可动机斗争分为两类:非原则性动机斗争、原则性动机斗争

2.确定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第三节

意志品质:(X/P)

1.自觉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常随便改变原来的决定。

2.果断性:善于辨明是非,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4.坚持性:与坚持性相反的是固执执拗和见异思迁。

意志的培养:(简答)

1.加强目的性教育

2.组织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5.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因材施教)

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

1.(M)个性: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个性心理结构:

①个性倾向性:(X/P)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在这些个性心理倾向中,需要是基础,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

②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

③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或我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

4.(X/P)遗传素质是自然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生活条件是决定性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个体的形成与发展:(简答)

1.先天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第二节

1.(M)需要:需要是人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一种反映,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

2.需要的种类:(X/P)

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4.最低是生理需要,中间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需要。

5.(M)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6.动机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种类来划分,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低下的错误的动机。

根据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6.(T)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7.(M)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8.兴趣的品质:(X/T)

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中心性

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效能性

学习兴趣的培养:(简答)

1.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易发生兴趣。

2.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

3.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

4.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

第十章能力

第一节

1.(M)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M)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M)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4.创造能力的特点: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

第二节

1.(T)能力的差异分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高低、能力表现早晚、

2.低常儿童:

迟钝(智商在50~69)

愚笨(智商在25~49)

白痴(智商在25以下)

3.一般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10~17岁达到高峰期,下降也较早。

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是18~29。

动作及反应速度的高峰也年龄也是18~29岁。

思维能力成熟较晚,大致在18~49岁之间为高峰期。一般在80岁以后才有所下降。

第三节

1.智力测量也叫一般能力测量。

2.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称为“比纳—西蒙”量表,

测量了3—15岁儿童的智力。

3.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他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

4.我国心理学家陆志伟发表了他所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5.在斯坦福—比纳量表中,推孟首次引用智商(IQ)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测量的结果。

6.智商=比率智商:智力年龄(MA)×100

实际年龄(CA)

7.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一种新的智商算法,称为离差智商。称为“韦克斯勒”量表。

8.(T)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效度、信度、常模、施测程序与记分的标准化。

第四节

(简答)

1.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智力发展的关键是从出生到四岁/打发育迅速时期出生到六岁。)

2.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3.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4.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5.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

第一节

1.(M)气质:我们把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之为气质。

2.巴普洛夫提出: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3.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以一个人的气质宿命预测他在事业上的成就。

4.(M)性格:性格就是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反应迅猛

多血质: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注意力易转移、易轻率分心、活泼好动,灵活多变

粘液质:安静稳重、忍耐沉着、反应迟钝、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情感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具有内倾性

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玉环(抑、缓)——林黛玉

气质胆感(胆、感情用事)——张飞

多情(多、情绪不稳)——孙悟空

粘死(粘、死板)——沙和尚、林冲

性格的特点:

①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②性格是人对事物的惯常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④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

气质研究对于教育工作的意义:(简答)

多血质: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要严格其组织纪律,让其参加多种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稳定的兴趣,让他们克服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和轻率浮躁的缺点,引导他们向活泼热情,灵活机智方面发展。

胆汁质: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触怒他们,在发展他们坦率热情,开朗刚强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以引导他们向生气勃勃,勇敢顽强品质方面发展,防止他们出现任性爆粗,狂妄自大的消极品质。

粘液质: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让他们多参加学校和班上的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任务,培养他们工作踏实,顽强,自制稳重的品质,防止他们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刻板冷漠等不良品质发展。

抑郁质: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多给予关怀和帮助,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他们,要鼓励他们前进的勇气,培养他们敏锐、机智,自尊,自信等优良品质,防止疑虑、怯懦、孤独的消极品质的发展。

性格的类型:

1.以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

2.按心理倾向划分性格类型。

3.以某种或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划分。

4.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独立型)

性格的结构:(简答、选择)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

2.性格的认知特征(知)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

4.性格的意志特征(意)

学生性格的培养:(简答)

1.家庭的作用

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会给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长的性格和思想作风,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的方法也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2.学校的作用

学校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同时又有别于一般自发的社会影响。

学校是一个文化内容丰富的场所,利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哺育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生集体也影响着性格养成。

3.社会环境的作用

4.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

1.(M)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指对人的个性中智力外的其他部分的心理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

2.以经量建构的量表:表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简称MMPI)

3.与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量。(简称16PF)

一.品质特点规律:

1.注意的品质P54

2.感觉的特点P75

3.知觉的特点P79

4.思维的品质P132

5.个性的基本特征P183

6.性格的特征

二.影响因素:

1.无意注意P50

2.有意注意原因P5

3.影响遗忘的原因P103

4.……问题解决的原因P123

5.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P186

三.培养题

1.如何利用无意注意规律展开教学。P59

2.如何利用有意注意规律展开教学。P61

3.利用感知规律展开教学。P82

4.如何培养观察力P82

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136

6.情感的调控P158

7.意志的培养P175

8.学习兴趣的培养P196

9.能力的培养P213

10.性格的培养P232

四.过程

1.问题解决的过程P121

2.意志行动过程P169

3.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本过程。P135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