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

奈达
奈达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奈达(EuguneA.Nida)的理论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突出代表。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他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因为有了他,美国翻译研究领域才有了自己的“明星”,美国翻译理论也得以在二战后不断呈现后来居上的状态。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谭载喜1999,xv-xxi

第一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或描写语言阶段(1943-1959)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特

别是关于《圣经》的翻译研究,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者Edward Sapir, L. Bloomfield 等的影响。通过借鉴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1959-1969)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

常关键的作用。1964年他出版了重要专著《翻译科学探索》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对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加以综述,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这里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et al,1969:vii)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2.翻译交际说: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Transalting means communicating.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之一。

3.动态对等翻译说:这是奈达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理论。所谓动态对等具体说来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Nida et al,1969)。

4.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5.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分析、转语(即传译)、重组和检验。分析—最复杂关键,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分析重点在语义。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

第三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在原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把其有用成分纳

入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书中有奈达主笔的部分较完整的反映出了奈达 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因此不可牺牲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意义。

2.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他认为,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他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翻译的性质

奈达对于翻译的定位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艺。

奈达从倾向于将翻译视为科学逐步转向认为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将翻译看作是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其交际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即将翻译看做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从而将翻译基本上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在其逐步走向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时,也逐渐将翻译向艺术领域引进。他因此得出结论:翻译是艺术,而翻译研究是科学。但奈达对于翻译的最后定位是“技艺”。

1964年,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明确提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这一见解曾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共鸣。但在1969年与塔伯合住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说法已经不同于《翻译科学探索》:翻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中技巧,但

(马会娟79页translation 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更是一门艺术。

is far more than a science....)到了近些年,他的观点又发生了变化,他在《外国语》通讯员访谈时说:in reality it’s a technology because......78页马会娟。奈达似乎认为翻译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只是一门技艺。

实际上奈达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很多人都对此产生误解,奈达这样说,并不是说: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他只是强调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翻译,奈达在他的文章《翻译科学探索》给science of translation定义是这样的:the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但中国好多人都曲解了他的这一概念,有的人认为他先认为翻译是科学,后认为翻译时艺术,这些误解都是对science of translation这一概念的误解,就连谭载喜介绍奈达理论时,

也认为奈达所说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是take translation as a science. Tan (1995:12) the statement that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means that there are some objective laws t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这只不过是谭自己的主观臆断

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第二阶段: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第三阶段: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一阶段;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文本(text-oriented)。这种翻译要尽可能地把原文内容和形式都忠实地传达出来。译文读者在看译文时,要尽可能觉得自己是原文语境中的一员,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原文语境里的风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

第二阶段: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with Taber)一书中,奈达提出了他关于翻译的新理念,并说翻译的关注点由the form of message 转向了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奈达在他的翻译理论新概念中关注读者反映,实际上就是动态对等理论。对等的关键是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形式的对等。

因此,奈达提出动态对等具体是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动态对等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

为相似。”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degree to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Nida and Taber,1969:24)。他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因此,检验翻译的标准不在于原文与译文语言形式的对比,而在于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反应是否趋于一致。

动态对等的翻译,具体说来就是to reproduc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1969:12)“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动态”强调的是不拘泥于形式,也就是说为了文本的意义,可以放弃形式,翻译着眼的是原文的精神,而不是语言结构。

对等原则的两个支撑点:语言共性论;翻译的过程是交际的,在不丧失原文信息的前提下,焦点转向接受者。

在这一定义中,有三点关键:“切近”指在“自然”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对等”就是核心。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一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映相似。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形式与内容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但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存内容,必须要改变形式(内容首要,但同时不能绝对化)。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

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

“动态”就是指要有两种关系之间的对等:一方面,原语作品和原文读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动态对等要求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

第三阶段: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后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 奈达又进一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在突出文本内容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提出了尽可能的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明确指出形式也是信息的一个部分。他进一步解释说:“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n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net transal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equivalence’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m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 一般来说,最好还是用“功能对等”一词来讨论译文的适切程度,因为从来就没有完全对等的译文。各种不同的译文其实只是代表着不同程度的对等。这就意味着,‘对等’不恩呢该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接近于功能等同的不同程度的切近。

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文化、认知、经验等因素的差异,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两个层次: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最低层次的对等和最高层次的对等。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这是翻译对等的最低限度;所谓最高层次指译文读者应能以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这只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Nida,1993:118)。The former is defin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The latter is describ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The maxmal level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an ideal and is rarely achieved except for those texts having little or no aesthetic value and involving only routine information; whereas the minimal level is realitic and a translation below this level is unaccptable (Nida 1993:118). A good translation always lies in between the two levels(Nida,1995). 在这两个层次的对等之间还存在各种不同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译文必须符合译语的习惯,才能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基本相同的感受,从而取得交际的效果。

可以看出,奈达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他期望两种语言的接受者产

生尽可能相同的反应。

《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奈达的语言观:view of language

奈达在接受《外国语》通讯员访问时曾说: “I am more than a linguist than a translatologist.”比起翻译理论家,我更是一个语言学家。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他就阐述了关于源语和接受语的态度。

第一、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and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

第二、Anything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language.语言共性论,这也是他对等理论的一个支撑点。

第三、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

这些关于语言的观点对于翻译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当译者了解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时,就不会把原语的语言结构强加于接受语,他会尊重接受语,并不断挖掘它的可能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一些不自然的表达。这些观点与奈达在翻译时保留naturalization method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次、翻译是可能的。奈达曾说:“languages do not differ essentially in what they can say, but in how they say it.”(1993:2-3)。这就证明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是可能的。

再者,既然不同语言在形式上有所差异,那么在翻译时为了保留内容对形式进行改变是在所难免的。这一观点也就表明了奈达在翻译时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奈达的文化观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不懂两种文化,翻译就很难尽如人意。奈达在给圣经翻译者提供经验时,就充分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翻译时,文化因素往往比语言上差异意义更大。奈达认为,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are usually made not because of verbal inadequacy, but of wrong cultural assumptions.(1998:29)因

此在确定某一词语或习惯用语的意义时,不仅要考虑组合语境(syntagmatic contexts)还要考虑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s)因为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words are the key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exts” (JFL Correspondnet 1998:4).

第二、Biculturalis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in a sucessful translation. 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才能obtain the necessary sensitivity to the many special meanings of words and phrases.(Nida 1993:110-111)

第三、Cultural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in order to achieve a “dynamic equivalent”translation. 因为接受语读者不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处理某些特定的词语或习语的表达上,译者可以进行一些修改。龙在英语中翻译成恶龙,在中文中,Chinese dragon。

总的来说,奈达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翻译观。对于他来说,翻译中矛盾所在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冲突所在。The paradoxes in translationg are bascally the paradox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1993:7). Translatio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and it is always possibl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do not differ essentially in w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but in how they do so(1998:33)

化学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本栏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协办 3读者意见反馈请点击www .ne wdrug .cn 或发送至E 2mail:wangyumei@ne wdrug .cn,联系人:王宇梅,联系电话:(010)82282300-802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二) 化学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 马 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文中结合化学原料药注册申报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尝试对《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解读。 [关键词] 指导原则;化学原料药;制备工艺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8)18-1634-03 M anufactur i n g process of chem i ca l drug subst ances MA Lei (Cen ter for D rug Evaluation,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 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 “Guida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structure elucidati on for che m ical drug substances ”was tenta 2tively inter p reted herein by discussing certain typ ical phenomena occurred in che m ical drug substances registrati on . [Key words] guidance;che m ical drug substances;manufacturing p r ocess 原料药即药品中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原料药与辅料共同组成临床应用的药物制剂。我国对原料药实行注册审批制度,规定原料药应当与制剂一起经过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有效后方可生产上市。 我国是化学原料药和药用中间体的生产大国,但是与医药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生产工艺水平还是在研究开发理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并发布了《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备和结构确证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希望籍此建立起原料药研究和注册申报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并推动我国原料药生产工艺水平和研发理念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目前该指导原则已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原料药的研究和评价中仍然有一些认识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研究者对于申报资料中应该提交哪些研究信息,以及为什么要提交的问题仍然存在疑惑。本文结合原料药注册申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指导原则内容划分,本文主要对概述、制备工艺研究一般过程、制备工艺研究的一般内容等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解读。 概述 概述部分就本指导原则起草的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介绍。 本指导原则代表了药品注册评价机构目前对化学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的一些认识,但并非硬性要求;由于具体制备工艺研究的复杂性,指导原则不可能涵盖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用问题,但它提供了制备工艺研究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并为研究者和评价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所以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通过对化学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一般规律的阐述,使药品研发者和评价者在这一问题上尽可能地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药品研发和药品注册的效率。 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 原料药制备研究的一般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确定目标化合物。②设计合成路线。③制备目标化合物。④结构确证。⑤工艺优化。⑥中试放大研究和工业化生产。 以上几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化学原料药制备研究的大致过程。但是应当看到,这些阶段并不是按序进行、一贯而下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的过程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研究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应当对后面几个阶段的工作难度和可行性进行评估,以尽可能避免半途而废的结局。 另外,就整个药品的研究过程而言,原料药的制 — 4361—

最新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讲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

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 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 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 例1:原文:“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第十 出惊梦P.43) 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11_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的变更研究

[作者简介] 许真玉,女,硕士,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品的技术审评 工作。联系电话:(010)68585566-514,E 2mail:xuzhy@cde .org .c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一) 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的变更研究 许真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文中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对已上市化学药品的与处方工艺相关的变更研究,包括确定变更分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关联变更的问题,注射剂处方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殊辅料的质控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已上市化学药品;处方;工艺;变更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09)16-1496-04 Var i a ti on research on the form ul a ti on and manufactur i n g process for approved chem i ca l drugs XU Zhen 2yu (Center for D rug Evaluation,S ta 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 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 r oble m 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variati on research on the for mulati on and manufacturing p r ocess f or app r oved che m ical drugs on the basis of the “Guideline for Variati on Research on the App r oved Che m ical D rugs ”released fr om SF DA.The variati on research includes the concerns on the classificati on for variati on researches,related variati ons,and the quality contr ol of the s pecial exci p ients in the f or mulati on of in 2jecti ons . [Key words] app r oved che m ical drugs;f or mulati on;manufacturing p r ocess;variati on research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1] 已于2008年5月13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 DA )正式颁布执行了。在这篇指导原则中,从技术的角度对已上市化学药品的影响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性的变更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阐释,包括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药品制剂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和制备工艺变更、注册标准变更、规格变更、有效期和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进口药品产地变更、进口原料药产地和进口药品所用原料药产地变更、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等研究。这里,笔者将结合实际审评工 作对该指导原则的第四和第五部分,即与化学药物制剂处方工艺的变更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主要包括三个问题,确定变更分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关联变更的问题,注射剂处方中可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殊辅料的质控要求。1 确定变更分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指导原则中,按照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所产生的影响,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 类、II 类和III 类,其中I 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 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 类变更属于较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_十九_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_许真玉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 e w D r u g s 2010,19(8 ) 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第19卷第8期 [作者简介] 许真玉,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品的技术审评工作。联系电话:(010)68585566-514,E -m a i l :x u z h y @c d e .o r g .c 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九) 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许真玉,马玉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文中根据“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缓释制剂释药行为研究的内容、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进行了讨论。其中对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 包括仪器装置、释放介质、转速等方面;缓释制剂释药行为研究的内容包括不同条件下释药特性的考察、释药重现性和均一性的考察、与原研产品的释放度比较研究;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包括取样点的设置、释放度限度确定等内容。 [关键词] 缓释制剂;释放度;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R 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8-0654-04 R e s e a r c h o nD i s s o l u t i o nT e s t o f E x t e n d e d R e l e a s e O r a l D o s a g e F o r m s X UZ h e n -y u ,M AY u -n a n (C e n t e r f o r D r u g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a t e F o o d a n d D r u g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03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A c c o r d i n gt o“G u i d a n c ef o r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 o nE x t e n d e dR e l e a s eO r a l D o s a g e F o r m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d i s s o l u t i o n m e t h o d ,r e l e a s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e x t e n d e d r e l e a s e d r u g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d i s -s o l u t i o n l i m i t i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d i s s o l u t i o n m e t h o d i n c l u d e d a p p a r a t u s e s ,d i s s o l u t i o n m e d i u ma n d r o t a t i n g s p e e d e t c ,r e l e a s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d r u g c o m p r i s e d r e l e a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e l e a s e 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o r i g i n a l d r u g p r o d u c t a t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d i s s o l u t i o n l i m i t i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c o n s i s t e d o f s e l e c t i o n o f s a m p l i n g t i m e -p o i n t s a n d r e l e a s e l i m i t e t c . [K e y w o r d s ] e x t e n d e d r e l e a s e ;d i s s o l u t i o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口服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制剂。缓释制剂中的药物按适当的速度缓慢释放,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与普通制剂比较,缓释制剂可延长治疗作用持续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的依从性。缓释制剂的释放度系指缓释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是处方工艺筛选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验证批内与批间产品质量是否一致、确定产品是否可以放行以及产品在效期内质量是否符合 要求的重要指标。在“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1] 中,对释放度研究的基本原 则与要求,从释放度研究的总体考虑、具体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里就其中几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1 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 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包括测定条件的选择及释放量测定方法的建立,这里主要就测定条件的选择进行讨论。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受制剂本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制剂因素系指主药的性质、处方、工艺,外界因素系指释放度测定的仪器装置、释放介质、转速等条件。释放度测定条件的选择就是要结合制剂本身的特点,包括主成分的性质、处方工

19_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作者简介] 许真玉,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品的技术审评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514,E 2mail:xuzhy@cde .org .c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九) 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许真玉,马玉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文中根据“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缓释制剂释药行为研究的内容、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进行了讨论。其中对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包括仪器装置、释放介质、转速等方面;缓释制剂释药行为研究的内容包括不同条件下释药特性的考察、释药重现性和均一性的考察、与原研产品的释放度比较研究;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包括取样点的设置、释放度限度确定等内容。 [关键词] 缓释制剂;释放度;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8-0654-04 Research on D issoluti on Test of Extended Relea se O ra l D os age Form s XU Zhen 2yu,MA Yu 2nan (Center for D rug Evaluation,S ta 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 ina ) [Abstract] According t o “Guidance for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es on Extended Release O ral Dosage For m s ”,establishment of diss oluti on method,release perfor mance of extended release drug and devel opment of dis 2s oluti on li m it in s pecificati on were discussed .Establish ment of diss oluti on method included apparatuses,diss oluti on medium and r otating s peed etc,release perf or mance of drug comp rise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ase compari 2s on with original drug p r oduct at different conditi ons,devel opment of diss oluti on li m it in s pecificati on consisted of selecti on of sa mp ling ti m e 2points and release li m it etc . [Key words] extended release;diss oluti on;s pecificati on 口服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的制剂。缓释制剂中的药物按适当的速度缓慢释放,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与普通制剂比较,缓释制剂可延长治疗作用持续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的依从性。缓释制剂的释放度系指缓释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是处方工艺筛选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验证批内与批间产品质量是否一致、确定产品是否可以放行以及产品在效期内质量是否符合 要求的重要指标。在“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 中,对释放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从释放度研究的总体考虑、具体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里就其中几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1 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 释放度研究方法的建立包括测定条件的选择及释放量测定方法的建立,这里主要就测定条件的选择进行讨论。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受制剂本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制剂因素系指主药的性质、处方、工艺,外界因素系指释放度测定的仪器装置、释放介质、转速等条件。释放度测定条件的选择就是要结合制剂本身的特点,包括主成分的性质、处方工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 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 ) 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 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 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 ),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 【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 ear is the most

importa nt traditi onal Chin ese festival .In Chi 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 ear celebrati ons run from Chin ese New Year ' s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 th of the lunar cale ndar ,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 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 on of the Chin ese New Y 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 New Year ' 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_二_

C h i n e s e Jo u rn a l o f N ew D ru g s 2010,19(6) 中国新药杂志[作者简介] 于红,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药品技术审评工作。联系电话:(010)68585566-508,E m ai:l yuh @cde .org .c 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八)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二) 于 红,张玉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药学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的基础。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应体现申报品种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它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内容以及需关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供药品注册和药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以提高注册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撰写规范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6-0473-03 G eneral consi derati on on organization of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 su mm ary YU H ong ,Z HANG Yu hu (Cen ter for Drug E val u ation,State 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on,Beijing 100038,Ch ina) [Abstract] Phar m aceutica l research is a basi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st u dies in phar m aceutical product de ve lopm ent pr ocess .The summ ary for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 data should present a full pr o file ,inc l u di n g ana l y sis and evaluati o n of resu lts in each part o f che m ical deve l o p m ent st u dies .These contents should prov ide co m prehen si v e understanding o f the product and itsm anu fact u ring process fo r app licants and rev ie w ers .B ased on the relevant gu i d eli n es ,this artic le described the suggested contents and key consideration for applicants and researcher ,w hich w ill help to i m 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 f drug reg istrati o n. [Key w ords]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summ ar y ;specifica ti o n 在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一)中,作者阐述了综述资料的重要性、常见问题和基本要求,同时对药学研究中的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和结构确证研究,以及制剂的剂型、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两个方面的撰写内容及技术要求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将继续对药学研究中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稳定性研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三个方面需关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简介药学研究工作的综合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1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 药品的质量控制需将质量标准的终点控制与生产的过程控制相结合,也就是说,在系统、深入的质量研究基础上所制订的质量标准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综述资料应简述质量研究内容的确 定依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以及方法验证的内容 和结果;质量标准起草与修订的过程,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对照品(标准品)的溯源,制备、标化方法及适用范围。根据质量研究结果评价质量研究内容是否全面,方法学研究和验证是否充分,质控限度的确定依据是否充分;质量标准能否反映产品特征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是否可有效控制产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具体内容和技术关注点: 调研国内外同品种的质控情况,如中国药典(C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 P)等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 结合原料药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具体的制备工艺(如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微生物发酵),制剂的剂型、处方工艺,以及临床应用等,确定质量研究内容。 研究项目应能灵敏、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的变化,关注各检测项目的互补性、原料药与制剂的关联性。例如非洛地平等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汉语言文学 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梁林歆许明武 摘要:以国内1979至2013年共35年来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硕博学位论文等共2688篇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等方面对国内关于奈达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并结合统计数据探讨其在中国的接受与融合,力图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奈达翻译接受 一、引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2011)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任执行秘书。奈达著述极丰,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在奈达所著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一书的封底介绍,他单独或合作出版书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张经浩,2005:59)。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受重视程度最高,国内译界对其可谓“家喻户晓”,以至出现“言必称奈达”的“奈达现象”。南开大学刘士聪教授曾这样评价奈达:奈达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是奈达的名字你不可能不知道(林克难,2012:81)。然而,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的接受与影响,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如何更加准确把握“奈达现象”传承流变的过程,厘清奈达翻译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必要对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

受进行一番探究,以揭示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中国大量接受西方翻译理论的现象提供分析方法。 二、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据知网检索,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是郑南渡刊载于《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上的《奈达》(郑南渡,1979:44)。距其代表性著作《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问世已有15年之久。但随后直至1986年以前,国内发表的关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文章每年也只有两三篇,至2005年突破百篇,2012年达至374篇,创下历史之最。 笔者于2014年3月20日以“奈达”为主题并含“翻译”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下为各个时期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研究数量、年度统计、文献分布及所依理论。 (一)研究数量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界对国外翻译理论的引介与吸收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融合了更多的西方翻译理论与思维元素。为便于文献梳理及分析,奈达及其翻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79到1999年头21年的平缓期(共发表论文148篇)和从2000到2013年后14年的上升期(共发表论文2540篇)。如图1所示,从论文年度发表数来看,在平缓期内,1980年出现空缺,1979至1986年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两三篇,共计14篇,表

_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_一_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 rugs 2010,19(4) [作者简介] 于红,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药品技术审评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2508,E 2mail:yuh@cde 1org 1cn 。 ?新药审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七)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一) 于 红,张玉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药学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的基础。药学研究资 料综述应体现申报品种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它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内容以及需关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供药品注册和药学研究工作参考,以提高注册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撰写规范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4-0277-04 Genera l con si dera ti on on organ i za ti on of su mmary i n pharmaceuti ca l research Y U Hong,ZHANG Yu 2hu (Center for D rug Eva lua tion,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 is a basi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ies in devel opment p r ocess of phar 2maceutical p r oducts 1The su mmary of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 data should p resent an overall p r ofile,including a 2nalysis and evaluati on of results in each part of che m ical devel opment studies 1The contents should p r ovide comp re 2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 r oduct and its manufacturing p r ocess for app licants and revie wers 1Based on the rele 2vant guidelin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uggested contents and key considerati on f or app licants and researcher,which will hel p t o i m p r 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drug registrati on 1 [Key words]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summary;s pecificati on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是药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对申报品种的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全面反映申请人所进行的药学研究工作情况。《化学药物综述资料的撰写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已于2006年颁布实施,从目前提交的申报资料来看,有些注册申请人能够参照该指导原则对申报资料格式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但仍有部分注册申请人没有真正领会该部分资料内容的重要性,只是将药学研究工作予以简单罗列,没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和评价。基于现行法规,结合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笔者针对在药学研究综述资料中 存在的常见问题,对撰写药学综述资料的相关技术要求和关注点提出建议,供申请人参考。1 综述资料的目的和意义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申请人通过对药学研究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全面地把握申报品种的概况;通过对申报品种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与其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对品种进行风险与利益评估。另一方面,一份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规范的综述资料可以使审评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对申报品种药学研究内容的全面认识,快速了解申报品种的主要研究情况,包括研究思路、过程和结果等,以评价药品的

奈达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奈达(EuguneA.Nida)的理论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突出代表。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他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因为有了他,美国翻译研究领域才有了自己的“明星”,美国翻译理论也得以在二战后不断呈现后来居上的状态。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谭载喜1999,xv-xxi 第一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或描写语言阶段(1943-1959)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特

别是关于《圣经》的翻译研究,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者Edward Sapir, L. Bloomfield 等的影响。通过借鉴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1959-1969)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 常关键的作用。1964年他出版了重要专著《翻译科学探索》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对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加以综述,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这里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et al,1969:vii)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2.翻译交际说: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Transalting means communicating.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之一。 3.动态对等翻译说:这是奈达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理论。所谓动态对等具体说来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Nida et al,1969)。 4.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