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__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要深刻明白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
扫除奴才孳生的封建制度、思想,才能使人性复归。
2.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
3.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4.正确明白得本文的辩证思想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导入聂绀弩(1903─1986)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2年任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旋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当教员。
1924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
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任《中华日报》副刊编辑时,认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
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并在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
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并出版杂文集《历史的隐秘》、《蛇与塔》。
1949年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1960年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二、默读课文,积存字词1.生字注音绀(ɡàn)弩(nǔ)匍匐(púfú)盔(kuī)批判(hēchì)葸(xǐ)2.词语释义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
谄:曲意迎合。
匍匐:使自己俯卧。
那个地点指臣子俯卧在国王面前。
畏葸:恐惧,诚惶诚恐。
昂头阔步:仰着头,迈大步。
形容精神奋发的神态。
豁然爽朗:突然醒悟过来了。
三、语句分析学生自己选择难明白得的语句,小组讨论分析,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的预备:1.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
看不见一个人的脸,因为大臣见国王的时候,必须低头;在上朝朝见国王的时候,也必须匍匐在地,不准仰视“王”,只有国王说“恕你无罪”时,大臣才敢抬头视君。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教案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
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
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
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课外作业: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1、注音或写字。
呵()斥谄()媚顽劣()畏xǐ()悲qī()亲juàn()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04d18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3)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2. 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作品特点;3.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4. 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5.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若为王》;(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了解作者袁卫星的背景及其作品特点;(4)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5)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抽象和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袁卫星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若为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2)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5. 解读作品:(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分享解读心得,进行全班交流。
6.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45cb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袁卫星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袁卫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的权力、责任、人性等元素。
2.3 修辞手法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3.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我若为王》课文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袁卫星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6.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6.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和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完成练习等。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评价等。
4.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简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讲解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4.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我若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我假设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拓展训练,在文章的根底上再进一步挖掘X。
3、树立自由、民主、公平的观念。
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用王位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相比照做铺垫,为深刻体会本文深刻思想埋下伏笔。
〔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用性格衬托杂文风格。
〔特立独行的做派和一贯到底的反叛精神〕2、对课文做整体观照:“我假设为王〞之后,“我〞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研读与迁移训练:到文章中找出与影视片段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
〕〔改变的原因来自于民众对“王〞的膜拜与畏惧的泥土性作用〕3、明确中心,解决重点:为什么“我假设为王,将总算不能为王〞?〔直指课文倒数第二段,前面的铺排、推动、蓄势为的是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
“杂文是X、是投枪〞,用提问与找答案的方法理解杂文的特点。
〕4、放开式商量:什么是奴?X表现在哪些方面?〔对X深刻挖掘,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开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字典对“奴〞的释义引申到名家关于X的观点,启发、鼓舞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可通过商量形成这样一个认识:X的开展历程已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意识到X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对社会前进会起到极其重大的遏制作用。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铲除X,树立自由、民主、公平观。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为铲除X所做的奋斗与努力〕6、回到课文总结:不留奴种,不能为王。
做真的人,最大的王。
7、安排课外阅读。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被民主遗忘的角落)四、教学资源要求:1、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2、相关资料:①聂绀弩在胡风时间期间写的诗:媚骨生成岂我侪,与时无忤有何哉?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纣延咒恶来?②影视作品选段:(康熙大帝)第四集(宰相刘罗锅)第十集(红楼梦)元春省亲③名家之言: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1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朱军我若为王聂绀弩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篇一:六、《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思想性批判性。
2、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幻想式”的写法,把握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
3、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介绍作者:同学们,提到杂文,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位作家,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
他就是著名的杂文作家——聂绀弩。
聂绀弩,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点斗杂文。
二、析题:问:你们认为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明确:“若”。
可以看出,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
三、整体感悟,问:作者采用这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假想自已是王,你感觉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一步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一般都能大致把握本文思想,但教师可不做定论。
)四、分析文思:1、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
明确: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
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第三层(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2-5节首“我若为王”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2、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明确:鄙视,厌憎。
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3、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我若为王》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王,他们会如何治理国家?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展示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若为王》的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的鉴赏心得。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深入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对文章深层理解的心得。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展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提供写作或其他艺术表达的指导和示例。
4.3 教学方法使用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供写作或其他艺术表达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完成个人作品。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经历和成长。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个人反思和全班交流,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个人成长。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及背景介绍2. 文章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解4. 课堂讨论和练习二、教学准备教师用书:《我若为王》原文及相关教学材料学生用书:《我若为王》原文及相关练习题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b.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文章主题及背景介绍(10分钟)a. 简要介绍《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b. 阐述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3. 文章结构分析(10分钟)a. 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b.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点和论据。
4. 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解(10分钟)a.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b.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和练习(10分钟)a. 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文章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案例分析:以《我若为王》为例,分析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吸取教训。
我若为王公开课教案

我若为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我若为王”的主题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1.2 教学内容介绍“我若为王”的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二章:王的角色和责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王的角色的多样性以及所承担的责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承担责任。
2.2 教学内容介绍王的角色的多样性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包括领导力、决策力、公正性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承担责任。
2.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三章:王的力量和影响力让学生了解王的力量和影响力,并思考如何正确运用这些力量。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影响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王的力量和影响力,包括权力、决策力、影响力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影响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四章:王的道德和价值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王的道德和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介绍王的道德和价值观,包括公正、诚信、仁爱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学会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fe11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d.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辅助材料: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我若为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生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我若为王》。
二、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讲解,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文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梦想和追求。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和追求的短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若为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若为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若为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我若为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金庸的创作特点。
(2)理解《我若为王》的核心思想及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讲述方式,如时间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
2. 能力目标:(1)学会读懂小说中的经典语句,并借鉴其谋篇布局的技巧。
(2)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情感领悟与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2)让学生在品味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1. 教学内容:《我若为王》2. 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介绍历史文化背景、作者金庸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分析:通过分组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时间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细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领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和个人能力。
(4)作业布置:布置课外阅读及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音频介绍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使学生进入小说阅读的主题。
2. 阅读分析以分组为单位,每组负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或一章,分析时间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细节,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与个人独立思考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领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和个人能力。
4.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自身兴趣,选择一篇与小说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和写作,并在下次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和笔记感受。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和音频设备(导入环节)2. 个人电脑、小组展示设备(阅读分析)3. 讨论板、讨论桌(情感领悟)4. 学习笔记本、自由阅读材料(作业布置)五、教学评价1. 客观评价:阅读理解测试题,作业写作评分2. 主观评价:课堂讨论表现、小组展示表现、自由阅读分享表现3. 效果评价:对学生成绩提高和学习兴趣的调查评价。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若为王》。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3)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实践活动。
(2)学生展示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同步练习
[探究学习]一、双基在线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亲眷()鞠()躬呵()斥谄()媚()悲戚()帽盔()畏葸()憎()恶()
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①光景:②残物:③指摘:④乞求:⑤恍然:
⑥敬畏;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想象()丑漏()顽烈()喝斥()柔宛()畏思()面像()原故()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
b、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
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
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
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哪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
我的妻的德性。
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
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
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说明了什么道理?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二、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兽·人·鬼闻一多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
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
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
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
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您?——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
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
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揣测了。
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
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背景资料: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
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
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
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
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
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子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
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昆明各届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
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
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兽:人:鬼: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那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的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课后问题。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鲁迅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没
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臭虫。
”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
从祖先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
……(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了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
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先传老病。
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
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
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
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
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
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愈的一天。
背景资料鲁迅《随感录三十八》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次年“五四”运动爆发。
上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略有删节)。
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1、鲁迅先生说“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联系全文看,这“根柢总是一致”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2、参照第2自然段鲁迅先生对“甲云”的批评,再写两条简明的评语,分别表明你对“乙云”和“丙云”的批评。
“乙云”:“丙云”:3、第6自然段末尾说“这比‘丁’更进一层”。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4、用自己的话,从三个方面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①②③三、创新提高学习本文“假定之假定”后合理联想,并有序说理的技巧。
联系生活实际,假定自己是,然后作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