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收稿日期:2000-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

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

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1)

(2)

(3)

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

f

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

为海底起始高程。

b

1.2 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泥沙运动方程在河口海岸地区,潮流和波浪是泥沙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使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极为活跃,但也更为复杂。因此,在计算和预报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和冲淤变化时,仅仅考虑潮流的作用是不全面的,还应考虑波浪的作用。

二维非恒定流不平衡情况下悬移质含沙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偏微分方程式(考虑泥沙粒径不均匀性时,以下各方程式中含沙量和沉速是相应于某一粒径组的)

(4)

式中:l表示非均匀沙中的第l组泥沙,h为水深;U、V分别x、y方向垂线平

均流速;S

l 为第l组泥沙垂线平均含沙量;S

*l

为第l组泥沙水流挟沙力;ω

l

第l组泥沙沉速;ε

s

为泥沙扩散系数;α为恢复饱和系数。

为方便起见,在以下分析中省略下角标l.设U

c 、U

w

和V

c

、V

w

分别表示潮流速

和波浪质点速度在x和y方向上的分量,则在流场任意点x和y方向上瞬时流速为:

U=U

c +U

w

(5)

V=V

c +V

w

(6)

将上述二式代入式(4)即得到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悬移质泥沙不平衡输沙方程式如下:

(7)

波浪对泥沙的作用在一个周期内为往返输移,其单向输沙作用一般只表现在半个周期内。由于波浪的周期比较小,一般只有几秒至十几秒;而潮流的周期是半天或一天。因此,当观察的时间或计算的步长大于波浪周期时,就可以对上式进行波浪周期的平均。由于潮流速与波浪质点速度基本无关,而波浪质点速度在一个波周期内的平均值基本为零,对式(5)在波浪周期内取时均后简化为:

(8)

式(8)在形式上与式(4)相同,但差别在于式(8)中的挟沙能力S

*

为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

由于悬移质的不平衡输沙运动引起海底地形的冲淤变化,其河床变形方程为:

(9)

式中:γ′为海底淤积泥沙的干容重,ε为海底冲淤厚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在计算河口海岸大范围泥沙冲淤变化时,只需计算潮流流速场,无需计算波浪流速场,只是在计算挟沙能力时考虑波高因子的影响,这与窦国仁[8]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1.3 动边界处理[21~22] 在河口海岸的计算区域内,由于潮流的涨落,实际水域边界是变动的。如何模拟变化的水域一直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本文第二作者采用窄缝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里不详述。窄缝法是设想在岸滩上各空间步长内存在一条很窄的缝隙,缝内的水和岸滩前的水相连。这相当于把岸滩前的水域延伸到岸滩内。这样就可以把计算边界设在岸滩的窄缝内,成为具有一定水深的固定边界。 1.4 波高计算 波浪衰减过程以破碎点为界分为两部分,破碎点以外以底摩擦为主,破碎点以内主要是波浪破碎。波浪在破碎前波高可以表示为:

H/H 0=K s K r K f

(10)

式中:H 为浅水波高;H 0为深水波高;K s 、K r 、K f 分别为浅水因子、折射因子和底摩擦因子。

浅水波传播速度C 和波长L 服从如下规律:

L=gT 2/2πtanh(2πh/L) (11) C=gT/2πtanh(2πh/L)

(12)

根据微小振幅波理论:

K s =[tanh2πh/L(1+4πh/L/sinh4πh/L)-1/2 (13) K 2r =cos α0/(1-sin 2α0tanh 22πh/L)1/2 (14) 式中:α0为波峰与海岸线的夹角。

根据1984~1994年黄河口的实测资料得到Kf 计算式如下

K f =exp[-0.022H 1/10Δ

/

]

(15) 式中:Δx 为依据波所在位置到计算点的距离;为该距离内的平均水深;H1/10、L 0分别为依据波的波高和波长。

破波时破波波高Hb 与破波水深h b 的关系如下:

h b =1.28H

b

(16)

破波带内波高衰减过程可由下式计算[23]:

H5/2=0.455h

b 5/2-1.138/β+1h

b

1.5-β(h

b

β+1-hβ+1) (17)

式中:β为表征破波能耗散特征的经验常数,对淤泥质海滩β≈1.6.

1.5 絮凝在河口地区,细颗粒泥沙在盐水中易于发生絮凝,因此,必须考虑絮凝的作用。如以ω

s

和ω分别代表絮凝团粒及单颗泥沙在水中的平均沉速,两者之比值F称为絮凝因子,采用黄建维根据我国河口淤泥沉降试验建立的关系式[24]:

F=ω

s /ω=7×10-4d

50

-1.9(18)

式中:d

50为泥沙中值粒径,以mm计。该式的适用范围为d

50

<0.02mm,大于0.02mm

的泥沙基本不发生絮凝现象。

对于细颗粒泥沙在清水中的沉速一般采用Stockes公式计算:

ω=1/18γs-γ/γgd2/ν(19)

1.6 挟沙能力黄河口地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径流,并在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下向深海输移,因此,单向流(包括径流和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是否符合实际,是泥沙数学模型能否准确模拟河口海岸泥沙运动规律和冲淤变化的关键所在。本数学模型采用笔者[25]建立的挟沙能力公式:

S *=ρ

s

δ/νT+

B

dS

Vm

u4

*

s

u2

*

k[(1+/C

f

k)J

1

-

/C

f

kJ

2

]/(1-δ

b

b

)Z

(20)

式中:δ为单位床面面积内的平均猝发面积;T+

B

为近壁区低流速带无因次时间

间隔,大量的水槽试验表明:T+

B ≈100,δ≈0.016;d为泥沙粒径;S

vm

为单位床

面层的极限体积含沙量;v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K为卡尔曼常数;b为近底某处距床面距离,一般取δ

b

=b/h=0.01~0.05;

;Z=ω

s /kω

s

. u

*

为波浪和单向流共同

作用下的摩阻流速,采用Bijker[26]的研究成果:

u *=u

*c

[1+1/2(δu

m

/U)2]1/2 (21)

其中,u

*c

为单向流的摩阻流速;U为垂线平均流速。

δ=akC f/(22) Bijker给出a=0.45,本文根据1984~1994年黄河口实测资料得到a=0.18.

u

m

为床面波浪质点运动最大水平分速:

u

m

=πH/Tsinh2πh/L (23)

u

*k

为临界摩阻流速,根据谢尔兹(Shields)曲线确定。

目前,人们对水流分组挟沙能力或者挟沙力级配的机理尚不十分明了,各家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次计算采用韩其为的处理方法[27],即:

S *l =p

l

S

*

(24)

(25)

式中:p

l

为悬沙级配。

2 验证计算

如前所述,本数学模型中计算公式中的

待定参数是采用黄河口1984~1994年实测

资料和水槽试验资料率定的。下面采用黄河

口1996年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计算。本次计

算域为汊河流路口门附近海区南北长

20km(北京坐标4180.0~4200.0),东西长

22.5km(北京坐标20692.5~20715.0).计算

网格的空间步长为Δx=250m,Δy=500m,

时间步长为Δt=60s.潮流、潮位和含沙量

验证计算时间为1996年9月5~6日实测海

流过程,与此相应河流入海的流量为1560~

1570m3/s,含沙量为21.7~25.0kg/m3;冲

淤验证计算时间为1996年6月至11月;开

边界含沙量由式(20)计算求得。计算域内各

测点和验证断面的位置如图1所示。计算潮

位和潮流速与实测值的比较如图2和图3所

示,表明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含沙量计算

结果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如图4所示,表明计

算与实测基本符合。根据1996年汛前6月

和汛后10月的施测的两次地形资料,对数

学模型进行冲淤验证计算。从图5可见,计

算的河口淤积形态、淤积部位和淤积量与实

测值基本吻合。

图1 计算网格划分及测点位置

图2 潮位验证

图3 潮流验证

图4 含沙量验证

图5 冲淤验证

3 河口泥沙输移特征及新生湿地演变预测计算

3.1 计算条件计算的初始地形为1996年10月实测的汊河流路河口及附近海域的地形,选择利津站1990~1994年实测水文系列作为黄河入海的水沙条件,将悬移质泥沙分五组,即<0.007mm,0.007~0.01mm,0.01~0.025mm,0.025~0.05mm,>0.05mm.在此基础上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对未来5年湿地的演进进行了预报计算。

3.2 入海泥沙输移特性进入黄河口的泥沙既有小于0.01mm的细沙又有大于0.025mm的粗沙,究竟多大粒径的泥沙被输入到深海,多大粒径的泥沙淤积在三角洲地区,多大粒径的泥沙既有一部分输入深海又有一部分沉积下来,其各自的数量是多少,这些问题都是黄河三角洲重大和关键的泥沙问题,同时又是迄今为

止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此次采用泥沙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小于0.007mm粒径组的泥沙有86.6%输入到深海,0.007~0.01mm粒径组的泥沙有77.0%输入到深海,0.01~0.025mm粒径组的泥沙有10.2%输入到深海,0.025~0.05mm粒径组的泥沙有4.1%输入到深海,大于0.05mm粒径组的泥沙全部都沉积在三角洲地区。也就是说小于0.01的细颗粒泥沙大部分(不是全部)输入到深海,少部分沉积在三角洲地区;大于0.025mm的粗沙绝大部分落淤。

表1 不同粒径组泥沙输入深海的比例的计算结果

粒径组/mm 来沙量/(108t) 淤积量/(108t) 排入深海沙量

/(108t)

排沙比(%)

<0.007 5.68 0.76 4.92 86.6

0.007~0.01 1.74 0.40 1.34 77.0

0.01~0.025 6.08 5.46 0.62 10.2

0.025~0.05 5.34 5.12 0.22 4.1

>0.05 3.51 3.51 0.00 0.0

全沙22.35 15.25 7.10 31.8

3.3 新生湿地演变预测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新生湿地增长最快的地区,湿地演替与泥沙运动密切相关,湿地内动植物分布及生态演替过程与湿地形成的大小、高程、部位的关系亦息息相关。因此,对新生湿地演变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表2 口门外5年累积淤积情况

淤积厚度/m >10 5~10 1~5

淤积面积/km210.5 60.4 167.8

本次计算得出了未来5年汊河流路河口海岸湿地大小、高程和部位。图6

给了5年后河口岸线的变化,5年共造陆(即陆地湿地)76.0km2,在原有黄河三角洲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小三角洲(沙嘴).图7和表2所示则给出了新生湿地部位、高程和淤积面积,表明大于10m淤积厚度的面积为10.5km2,5~10m淤积厚度的面积为60.4km2,1~5m淤积厚度的面积为167.8km2.

图6 黄河口岸线演变图7 口门外5年累积淤积厚度分布

4 结语

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笔者建立的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悬移质挟沙能力公式,适应黄河河口海岸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反映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因子对泥沙输移的影响;采用窄缝法解决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的问题;通过分粒径组计算以反映海流对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河口地区泥沙颗粒较细,模型考虑了絮凝影响。经潮位、潮流、含沙量和泥沙冲淤的验证,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小于0.007mm粒径组的泥沙有86.6%输入到深海,0.007~0.01mm粒径组的泥沙有77.0%输入到深海,0.01~0.025mm粒径组的泥沙有10.2%输入到深海,0.025~0.05mm粒径组的泥沙有4.1%输入到深海,大于0.05mm粒径组的泥沙全部都沉积在三角洲地区。说明海流对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是极为敏感的,细颗粒泥沙大部分输送到深海,粗颗粒泥沙大部分基本都沉积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对汊河流路未来5年新生湿地形成的大小、高程和部位进行了预报,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Cole P, Miles G V. Two Dimensional of Mud Transport [J]。ASCE, 1983,109(1).

[2] Holly F M. Dispersion Simulation in 2-D Tidal Flow[J]。ASCE,1984,110(7).

[3] Teision Ch, Latteux B. A Depth-Integrated Bidimensional Model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C]。Proc. of the 3rd Int. Symp. on River sedimentation, The Univ. of Mississippi,1986.

[4] Christopher G. Koutitas. Mathematical Models in Coastal Engineering[M]。Pentech Press,1988.

[5] Davies A M, Jones J E, and Xing J.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idal Hydrodynamic Modeling Ⅰ:Spectral Models[J]。ASCE,1997,123(4).[6] Davies A M,Jones J E, and Xing

J. Review of Reccent Developments in Tidal Hydrodynamic Modeling Ⅱ:Turbulence Energy Models[J]。ASCE,1997,123(4).

[7] Ebrahim Jabbari,Jean Berlamont.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Western Scheldt Estuary[C]。Advances in Hydro-Science and-Engineering, Volume Ⅱ,Beijing, China,1995.

[8] 窦国仁,董凤舞,窦希萍。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95,25(9).

[9] 匡翠萍。长江口拦门沙冲淤及悬沙沉降规律研究和水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1993.

[10] 曹祖德,王运洪。水动力泥沙数值模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11] 黄胜,卢启苗。河口动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2] 王尚毅,等。河口工程泥沙数学模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3] 林秉南,等。潮汐水流泥沙输移与河床变形的二维数学模型[J]。泥沙研究,1988,(2).

[14] 窦希萍,罗肇森。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2,(4).

[15] 李蓓,张征。珠海电厂煤港港区海域二维波浪、潮汐泥沙淤积数学模型[C]。第七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6] 徐建益,袁建中。长江河口局部区域内泥沙冲淤计算方法及应用[J]。水利学报,1992,(12).

[17] 史英标。潮汐河口平面二维悬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J]。河口与海岸工程,1997,(1).

[18] 张世奇。二维动边界潮汐输沙及河床变形计算[J]。泥沙研究,1988,(4).

[19] 张世奇。黄河口输沙及冲淤变形研究[J]。水利学报,1990,(1).

[20] 张世奇。黄河口及三角洲冲淤演变计算原理及方法[J]。泥沙研究,1997,(2).

[21] 何少苓,等。隐式破开算子法在二维潮流计算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1985,7(2).

[22] 何少苓,王连祥。窄缝法在二维边界变动水域计算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1986,(12).

[23] 虞志英,等。连云港吹泥区岸滩自然冲淤及吹泥条件下海滩演变的观测分析[J]。海洋与湖沼,1986,17(4).

[24] 黄建维。粘性泥沙在静水中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1981,(2).

[25] 曹文洪。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规律和演变机理及湿地变迁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1999.

[26] Bijker E. W. Littoral Drift as Function of Waves and Current[C]。Proc. 11th Conf. Coastal Engineering,1968.

[27] 韩其为。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的初步研究[C]。第一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收稿日期:2000-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 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 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1) (2) (3) 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 f 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 为海底起始高程。 b

水箱水流量问题-第二十章建立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综合实验 [学习目的] 1.学习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2.学习数学建模——数学应用的全过程; 3.培养实际应用所需要的双向翻译能力。 工科数学而言,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应落实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上,尽管数学也应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目的,但这也许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为实际可行些,数学实验应注重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注意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培养。 §15.1水箱水流量问题 [学习目标] 1.能表述水箱水流量问题的分析过程; 2.能表述模型的建立方法; 3.会利用曲线拟合计算水箱的水流量; 4.会利用Mathematica进行数据拟合、作图和进行误差估计。

5.水箱的流水速度可用光滑曲线来近似; 6.当水箱的水容量达到×103g时,开始泵水;达到×103g时,便停止泵水。 二、问题分析与建立模型 1.引入如下记号:

1.算法: 第1步输入数据{x i,y i}; 第2步进行拟合; 第3步作出散点图; 第4步作出拟合函数图; 第5步进行误差估算。 2.实现 在算法步2中使用Fit[ ]函数,步3、步4使用Plot[ ],步5选用Integrate[ ]函数。3.误差估计:

来进行检验。 第一段: 对应于t始=(h),t末=(h) 水量分别为v始=514800(G),v末=677600(G) (1)任意时刻从水箱中流出的水速都可通过该模型计算出来; (2)可推测几天的流速; (3)可以将该建模过程推广到用电及用气的估算上。 2.缺点:

(1)如能知道水泵的抽水速度,就能更准确地估算水泵灌水期间水的流速;(2)通过考虑体积测量的差异建模,该作法包含着某种不准确性。 源程序: L={{,},{,},{,},{,}, {,},{,},{,},{,}, {,},{,},{,},{,}, {,},{,},{,},{,}, {,},{,},{,},{,}, {,}} fx=Fit[L,{1,x^3,x^5,Sin[],Cos[]},x] graph1=ListPlot[L,DisplayFunction→Identity] graph2=ListPlot[fx,{x,,},DisplayFunction→Identity]; Show[graph1,graph2,DisplayFunction→$DisplayFunction, PlotRange→All] 图15-2 水箱水流量拟合图 v1=677600-514800; t2=; m1=v1/t1; v2=677600-514800; t1=; m2=v2/t2; p1=m1+Integrate[fx,{x,,}]/t1 p2=m2+Integrate[fx,{x,,}]/t2 %=(p1-p2)p2 运行结果为: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黄河河口的特点

黄河河口的特点可以用“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来概括。黄河口。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13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3亩,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 8 个城市的 28 个县 ( 区 ) 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 4.4× 10 4 km 2 , 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是一个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同时又是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石油化工基地和农牧渔业基地,在实施 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和山东省两个跨世纪工程(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和建设“海上山东”)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口地区

河口地区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兰州铁道学院土建分院隧岩所 2001年6月

目录 一实习目的、内容要求与方式 (2)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安排 (3) 三河口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3) (一) 自然地理简介 (3) (三) 地层岩性 (4) (四) 地质构造 (5) (五) 地貌 (5) (六) 不良地质现象 (6) 四实习路线与观察点 (6) 五野外工作方法及技能 (10) (一) 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内容 (10) (二) 地质素描图绘制方法简介 (12) (三) 地质平面图绘制方法简介 (13) (四) 铁路地质剖面图绘制方法简介 (13) (五) 信手剖面图绘制方法简介 (13) 六实习报告的编写 (13) 七附录 (14) 附录 1 本区主要岩石花纹图例 (15) 附录 2 各种地质符号 (16) 附录 3 地层代号和色谱 (17) 附图1 河口地区地形图

一实习目的、内容要求与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环节,对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和掌握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实习的主要目的 1. 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简易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使学生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内容和方法。 3. 了解地质病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病害区地质工作的方法,典型病害的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应用地质知识。 (二) 实习的内容要求 1.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进行以下教学内容: (1) 能较熟练地阅读和使用地形图。 (2) 掌握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能较准确测点和测定各种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3) 观察确定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并掌握其描述、记录方法。 ①岩性的鉴别、命名、描述及其在地质体中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②了解野外地层划分的依据。 ③构造基本类型的确定,构造特征的观察与描述,构造对公路、铁路及水电工程的影响。 (4) 学习掌握基本的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如: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等。 (5) 地质图的基本工作方法。 确定填图原则、范围,地质点的意义及一般观察、记录的方法,地质界限的填绘,标本的采集与记录,图件的整理与上墨。 2. 通过编制铁路地质剖面图进行以下教学内容: (1) 使学生了解定测阶段铁路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及编图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地质概念和地质述语表达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 (2) 野外工程地质工作方法、步骤及组织。 3. 通过考察兰青、兰新铁路和公路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岩堆、黄土陷穴等地质病害的治理,使学生了解地质病害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如何应用地质知识为工程建设服务。 (三) 实习的方式 野外地质实习方式是:在实习区布置观察线路,观察线路上布置观察点,教学内容安排在观察点上进行。在每个观察上,先由教师简要介绍观察点的内容和要求,再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必要时可借助简单的地质仪器和工具,测量岩层产状、做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等。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开展讨论,分析观察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讲解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分析

2009年8月 水 利 学 报SH UI LI X UE BAO 第40卷 第8期 收稿日期:2008205207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06B08) 作者简介:刘晓燕(1964-),女,河南永城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河流健康和环境流研究。 E 2mail :xyliu @yellowriver.g https://www.360docs.net/doc/213271979.html, 文章编号:055929350(2009)0820956206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分析 刘晓燕,连 煜,可素娟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变化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认为该生态系统关键期为5—9月。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以及近海水域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径流条件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鸟类生境、河道内鱼类生境和近海水生生物繁衍生境的生态需水,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在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后,进一步提出现阶段黄河向 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 3,相应的利津断面流量应不 低于150m 3Πs ,最好能达到250m 3Πs ;7—10月应保障洪水量级不低于3500m 3Πs 、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m 3Πs ;11 月—次年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 3Πs ,最好能达到120m 3Πs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 中图分类号:X 17111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现在的黄河河口三角洲是1855年兰考铜瓦箱决口改道后形成的。150多年来,伴随着河口流路“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过程,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是东亚至澳洲涉禽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东北亚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世界珍稀濒危鸟类黑嘴鸥、东方白鹳和黑鹳的重要繁殖和迁徙停歇地,天鹅、斑嘴鹈鹕、红隼等保护 性鸟类的重要越冬、迁徙和繁殖地。据调查[1],该地区共有植物393种,其中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 物;共有鸟类28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41种;共有鱼类19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7种。为此,国家于1992年设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鸟类的主要生境。保护区位于黄河渔洼以下,总面积1513万hm 2 ,其中核心区面积518万hm 2。然而,1986年以来,黄河遭遇了连续枯水年,伴随着居高不下的人类用水,使利津断面(黄河最末端水文站,下距入海口约112km )的各月流量均大幅减少(图1),从而严重损害了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健康。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课题。 从已发表文献看,自然保护区内的陆域湿地生态需水是迄今研究最多的方面[2-5],研究者采用的思 路基本上为水量平衡法。因选择参数不同和考虑的空间范围不同,其计算结果变动在15~40亿m 3范围内。然而,这些文献对陆域湿地的各生态单元在天然情况下对黄河径流的依赖程度、不同单元内典型植被和鸟类在不同季节对淡水条件的要求等未给出明确的说明。还有研究者直接以某年代实测年均流 量的10%或湿周与流量关系的拐点流量作为该河段生态流量[6-7],但没有介绍该方法的生态学意义。 近海水域生态需水也是人们关注的内容。文献[2-3,8]认为,盐度是影响该水域鱼类的关键因素,— 659—

水文及水力学数学模型

水文及水力学数学模型 摘要: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将模型区内的陆面区和水面区的产汇流与模型区入流洪水演进有机结合的水文水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全区水域智能自动跟踪识别技术,解决了模型区内交替出现的陆域与水域的区分问题顺此基础上考虑了模型区内水面区与陆面区的产、汇流特征,提出了处理模型区产汇流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模拟计算的精度。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左岸区域洪水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调查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关键词:产流;汇流;洪水;水文水力学模型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中,作为复演、再现和预测洪水传播和洪水演进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是目前极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是以往的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仅考虑了洪水演进,模拟计算时不但将目标位置的洪水过程直接移至模型上边界作为模型的入流,人为把模型区内降雨所产生的洪水提到了模型区以上,使目标位置的洪水过程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模型区的产流和汇流因素。对于平原区的洪水演进,特别是模型区相对于整个流域面积比重较大且有频繁交替的陆面区和水面区时,模拟计算的结果就很难反映客观实际。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左岸防洪水位课题研究中,研究开发了将模型区域的产汇流与河沟洪水演进有机结合的水文、水力学模型。 1区域工程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属于特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途径河北省太行山前的平原区,各交叉河道的防洪水位不仅是建筑物设计的依据,也是总干渠左岸堤顶防洪设计的依据。在南水北调交叉河流中,部分小型河沟发育较差,遇大洪水就漫溢出槽,呈坡面流状态,有时数条河流串在一起,洪水期河流的界限不清,各河水流相互影响,形成典型的洪水串流区,特别是南水北调总干渠建成后,总干渠对左岸的坡面流形成阻挡作用,使左岸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该区河流洪水的串流情势。在这种情况下一维水流数学模型很难满足设计需要,而必须借助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南水北调总干渠通过地区局部串流的区域较多,区域内多为流域面积相对较小的中、小河沟。因此,各河沟模型区的面积占总汇流面积的比重相对较大。表1为牛尾河片串流区各河沟总干渠以上流域特征值及模型区面积的基本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6条河沟中有4条河沟模型区面积所占总面积的比重大于50%。会宁西沟整个汇流面积都在模型区内。这种情况下如果忽略模型区的产、汇流问题,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流场的流势、流态,也将给计算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为此,对模型区各河沟产、汇流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模型区的产、汇流问题,建立了串流区水文、水力学模型。现以南水北调总干渠左岸牛尾河片串流区为例,将模型区和水文、水力学模型结构以及模型区产、汇流处理方法等介绍如下。 2水文与水力学数学模型 2.1模型的结构 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水文、水力学模型是以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将计算区域上边界以上产生的洪水过程与区间的产、汇流过程,分别按上开边界条件和面源,以沿程旁侧入汇形式结合起来融入二维水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区域内 水域 动边界的自动跟踪、调整、合理分配,解决各子区间内的产、汇流问题,并通过适宜的穿渠建筑物泄流曲线 或泄流公式 控制中边界过水问题。全面、准确地模拟计算区域内在不同标准、不同工程规模情况下洪水的纵、横向传播及串流状况。 2.2区域产汇流模型

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男 天津市人研究员 博士主要从事海岸河口水动力与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 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李孟国 天津 摘要 建立了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多个 促淤方案的淤积效果模拟计算推荐了最佳促淤方案推荐的最佳促淤方案与定床浑水淤积物理模型试验推 荐的方案一致 关键词促淤泥沙温州浅滩数值模拟 前言 温州浅 灵昆岛小霓屿图瓯江口附近地形示意图 温州浅滩围涂造陆面积达

潮流输沙 在目前的考虑波浪潮流共同作用的泥沙数学模型中波流挟沙力来考虑 该类泥沙模型涉及四场本 基于现 数学模型的建立 波浪场数学模型 基于缓坡方程和线性波动叠加原理导出的多向不规则波联合折绕射基本方程为 式中及方向间隔 波浪计算域的西边界至 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场数学模型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为直角坐标系坐标分别为方向的流速分量 方向的水平涡动粘性系数为相对平面的水面起伏为静 分别为波流底摩擦应力在 数值方法 即可得到显式差分方程 模型西边界至梅岙东边界至计算 对模型进行了实测的大中小三个潮过程的验 关于潮流验证情况参见文献 模型的开边界采用实测潮位控制梅岙和楠溪江边界分别采用号和号测站的实测潮位资 计算时间步长为 图潮流泥沙计算域及水文测站位置图计算网格图 悬沙场数学模型 式中分别为为泥沙沉降 几率根据瓯江口现场 实测资料得出的瓯江口海区波流挟沙力公式为 式中为波浪水质点在床面的最大

用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显式离散 迎风 悬沙场计算范围与网格同于潮流数学模型进行了实测的 图和图 分别 给出了其中 图大潮含沙量验证曲线图小潮含沙量验证曲线 底床冲淤场数学模型 悬沙造成的底床冲淤场基本方程 式中 为 底沙造成的底床冲淤场基本方程 图断面冲淤验证

河道及河口一维及二维嵌套泥沙数学模型

2001年10月 水 利 学 报SH UI LI X UE BAO 第10期 收稿日期:2000208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水利部联合资助重大项目(59890200). 作者简介:张修忠(1972-),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生. 文章编号:055929350(2001)1020082206河道及河口一维及二维嵌套泥沙数学模型 张修忠1,王光谦1 (11清华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要:建立了一种河道及河口一、二维嵌套的泥沙数学模型,对基本的控制方程、方程的离散和求解方法、嵌套连接条件以及非均匀沙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非恒定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作为本文建模的基础,为方便处理二维计算域的不规则边界,采用有限元数值离散格式.验证算例对河道做一维简化,对口外海域做二维处理,通过交界面的水位、流量和含沙量等的传递,在每一迭代步内进行耦合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且计算省时,表明本文建立的嵌套模型是一种解决某些实际工程问题的可靠的和高效的工具.关键词:河口;泥沙输运;嵌套连接;有限元离散 中图号:T V149 文献标识码:A 泥沙数学模型作为研究和解决河流、水库和近海等水域的水流运动和泥沙冲淤问题的有效工具,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一维模型计算省时,可快速方便地进行长河段、长时期的洪水和河床演变预报,但无法给出各物理量在平面范围的分布,因而在模拟河床细部变形、河口和港湾等水域的流动和冲淤问题时,显得无能为力.水深积分的二维模型克服了一维模型的缺陷,但因计算量剧增,模拟长河段、长系列、平面大范围的水流运动和河床演变问题时很不经济,即使是短时期问题也不易做到实时预报.因此,将一维和平面二维模型嵌套连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对于解决许多生产问题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文献[1]在这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工作,文献[2]应用一、二维嵌套技术成功的模拟了黄河口的演变. 1 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111 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方程 河道水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 5A 5t +5Q 5x =0(1)5Q 5t +55x (Q 2A )=-gA 5ζ5x -gA Q 2K 2(2) 悬移质不平衡输运方程及河床变形方程: 5(AS k )5t +5(QS k )5x =-αωk B (S k -S 3k )(3)γ′5A sk 5t =αωk B (S k -S 3k )(4)式中:A 、B 、Q 、 ζ分别为河道的过水面积、河宽、流量和水位;K 为流量模数,由谢才公式计算;S k 、S 3k 、 ωk 、A sk 分别为第k 粒径组泥沙的含沙量、挟沙力、沉速及冲淤面积;α为恢复饱和系数;

有关黄河河口问题的初步认识

有关黄河河口问题的初步认识 胡敦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一、从全球变化的角度看黄河河口的问题 黄河在世界上是很知名的,它的人海泥沙本来是世界第二(含沙量第一);但由于全球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如建坝、引水等)人海水沙骤减,现在已不到原来的1/3,导致下游,特别是近海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引起全球的关注。 全球变化是全人类目前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全球变化的大体情况。①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了“全球变化公开科学大会”(近2000人参加),会后发表了《阿姆斯特丹宣言》,明确指出全球变化已到来的危害性,呼吁全世界,包括政府和各界一起共同重视研究和应对这一问题。②全球变化目前有四大国际计划:世界气侯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计划(IH)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③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全球碳循环、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水资源和空气质量。 中国在世界上有三个“第一”,即:人口、化肥、建坝。人口第一是指这么多人需要吃饭,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就要大发展。化肥第一,中国的化肥生产从1995年开始就超过美国,处于世界第一位,大量化肥的使用,引起很多环境问题。建坝第一,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坝、水库的数量就超过全世界总数的1/2以上,建坝导致河流人海水沙大量减少,进而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下面我给大家列出几个数字,以显示与黄河人海有关的近海环境生态恶化和生物资源枯竭的程度。 根据观测,1982~1992年十年间,黄河人海水沙减少了55%左右。1982年10月到1992年lO月,黄河口外浅海区环境、生态观测结果为:海水盐度30%o~32%0等盐线已逼近海岸,近岸高营养盐冲淡水消失;表层硅酸盐含量由原来的20~30tanol/L降至4~16ttmol/L;磷酸盐由0.6~0.81tmol/L降至0.2--0.3p.mol/L;硝酸盐由4~5t』mol/L降至1--2ffmol/L;初级生产力由800mg/(m2?d)降至100mg/(m2?d);渔资源密度由50~300kg/h降至10-50k/h。资源密度明显减少的有黄姑鱼、银鲳、牙鲆、对虾、蓝点马鲛、三疣梭子蟹、鹰爪虾等;有的经济鱼类,如中华绒毛蟹等基本绝迹。其引起的结果是整个海洋经济动物的营养等级结构明显衰退。另外,对虾产量表明,1979年是4万t,2001年不到500t,产量锐减。 ?44

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型 解析解虽然具有精确可靠的特点,但采用解析解反映自然状态和复杂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地下水运动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当含水层的条件严重偏离现有解析模型的简化假设时,人们通过数值模型来获得近似的地下水流场及演变趋势。 第一节 地下水流数值方法概述 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采用偏微分方程描述地下水流的时间和空间连续状态,而数值模型则是采用离散(非连续)时空模型中水头的分布与演变对数学模型进行近似描述。从精确数学模型到近似数值模型的转化,虽然会损失一些精度,但使复杂地下水流问题的分析得以通过机械计算实现,而且误差也是可控的。 把偏微分方程求解的数值方法引入到地下水流问题的求解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此后又发展了有限分析法、多重网格法和无网格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模型空间及边界离散为由一系列的节点以及联系这些节点的单元(无网格法除外),含水层的水头在这些节点上定义,从而实现了水头分布空间连续函数向离散变量的转化,表示为 21 212111 22111221 202() 02()02()002(0)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f f f f a b c e x L x x t t t t f x f f f f a b c e x L x x t t f f f f a b c x L e x x d f df e e f a b f c x L dx dx t t f x u ---------??-++=<

水流问题数学建模

估计水塔的水流量 1问题提出 某居民区的民用自来水是由一个圆柱形的水塔提供.水塔高12.2米,直径17.4米.水塔是由水泵根据水塔内水位高低自动加水,一般每大水泵工作两次.现在需要了解该居民区用水规律与水泵的工作功率.按照设计,当水塔的水位降至最低水位,约8.2米时,水泵自动启动加水;当水位升;高到一个最高水位,约10.8米时,水泵停止工作. 可以考虑采用用水率(单位时间的用水量)来反映用水规律,并通过间隔一段时间测量水塔里的水位来估算用水率.表4.2是某一天的测量记录数据,测量了28个时刻,但是由于其中有3个时刻遇到水泵正在向水塔供水,而无水位 作功率. 2问题分析与数据处理 由问题的要求,关键在于确定用水率函数,即单位时间内用水体积,记为f(t),又称水流速度.如果能够通过测量数据,产生若干个时刻的用水率,也就是f(t)在若干个点的函数值,则f(t)的计算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插值问题.1.假设 1)水塔中水流量是时间的连续光滑函数,与水泵工作与否无关,并忽略水位高度对水流速度的影响. 2)水泵工作与否完全取决于水塔内水位的高度,且每次加水的工作时间为2小时 3)水塔为标准圆柱体. 考虑到假设2)结合表4.2中具体数据,推断得出 4)水泵第一次供水时间段为[8.967,10.954],第二次供水时间段为「20.839,22.958].

2.体积计算 水塔是一个圆柱体,体积为h D V 24 π = .其中D 为底面直径,h 为水位高度。 水流速度应该是水塔中水的体积对时间的导数(微商)由于没有水的体积关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而只有一个离散的函数值表4.3,因此考虑用差商代替微商,这也是离散反映连续的常用思想.为提高精度,采用二阶差商,即i i v t f 2)(-?= 具体地,因为所有数据被水泵两次工作分割成三组数据,对每组数据的中间数据采用中心差商,前后两个数据不能够采用中心差商,改用向前或向后差商. 中心差商公式

平面二维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应用

第11卷第8期中国水运V ol.11 N o.82011年8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A ugus t 2011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夏雪瑾,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平面二维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应用 夏雪瑾,高程程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200232) 摘 要:为研究海岸工程对周边水沙环境和河床冲淤的影响,运用Mik e21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型,并将模型应用 工程实例。通过实测资料验证流场和含沙量场,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含沙量场。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实施后引起的水流变化以及年冲淤变化强度这些指标来判断工程实施对海域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二维悬沙模型;数值模拟;含沙量;泥沙回淤中图分类号:TV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8-0082-03在河口海岸地区兴建工程时,特别是兴建重要的航运或围垦工程时,往往要求评估工程实施对周边水域水沙环境的影响。河口海岸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比较复杂,而在规划设计阶段,通常要求迅速给出比较概括性的解答。因此,数学模型研究泥沙运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解决近岸工程实际问题。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可对岸滩的演变、海床冲淤等提供长期预报,为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在悬沙、底沙输移以及河床演变研究中,二维泥沙数值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批功能强大,通用性好、成熟的商业化综合数学模型,如TRIM 2D 模型[1]、美国的Miss ips ipp i 大学水科学计算中心CCHE 2D 模型[2] 、丹麦水利所的MiKE21模型等,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足够的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利用Mike21建立二维平面水沙数值模型研究工程对大范围水域泥沙运动的影响,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一、潮流泥沙数学模型1.基本方程 基本方程包括二维浅水方程(此处略)和二维悬沙方程。悬沙基本方程: h F y S hD y h x S hD x h y S v x S u t S s y x ++= ++11其中:S 为悬沙浓度,D x 、D y 分别为x 、y 方向上的泥沙扩散系数;F s 为泥沙冲淤函数。 2.泥沙冲淤函数 模型中泥沙冲淤函数采用的是切应力法,由床面临界淤积切应力和临界冲刷切应力确定源汇项: () () ≥<<<=e n e e d d d b s s E c F τττττττττττω10 1式中:τ为瞬时底床剪切应力,d τ为临界淤积切应力,e τ为临界冲刷切应力,E 为床面泥沙冲刷系数,由率定计算确定。 3.定解条件 初始条件:整个计算域内每一个节点的水位和流速、流 向由流场模型计算结果提供,悬沙浓度初始值在开始时取零。 边界条件:闭边界(即陆地边界)取含沙量的法向梯度为零;开边界条件(水边界条件):()() t y x s t y x s ,,,,=二、应用实例 应用该模型,建立舟山群岛海域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工程给周边海域泥沙带来变化,为工程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1.模型范围 考虑计算水边界取在基本上不受本工程影响的海域,同时兼顾到水文条件等相关资料获取的方便,选取模型(右图1)开边界的北边界为30°19′00″N ,东边界122°40′00″E ,南边界29°26′00″N ,西边界121°37′00″E ;模型闭边界为自然岸线,包括象山港全域,最西在121°25′24″E 。模型范围约120km ×100km ,采用三角形网格,共布有46433个三角形单元,域内最大水深达100m 以上,最小空间步长约为35m 。 图1模型范围示意图 2.边界条件 本计算域潮位开边界由东中国海潮波数学模型提供[3]。悬沙模块由于只有同步的实时实测含沙量资料,整个边界取所有实测含沙量的平均值0.25k g/m 3作为悬沙的边界条件。 3.计算参数的选取 (1)糙率n :由于模型计算域较大,根据模型研究区域实际床面情况通过试算作适当调整,n 取值在0.025~0.04之间。 (2)沉速:工程区域悬移质平均粒径为0.029m m ,易受海水影响发生絮凝而加速沉降,因此沉速计算公式为:FD 0ωω=(F 为絮凝因子;D 为衰减系数)。(3)泥沙临界淤积切应力:经过反复调试,选取临界淤积切应力为0.13N/m 2。 (4)泥沙临界冲刷切应力e τ: 经过反复调试,选取泥 沙临界冲刷切应力在0.15-0.25N/m 2之间。 2011-0-14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1/5。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港口与航道部门也十分关注水体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的变化规律,营养盐和污染物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