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Chapter 12 s Block

教学要求

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课时分配(4学时)

1.概述和单质:2学时

2.化合物:2学时

3.对角线规则:1学时

12.1 概述

alkaline metals alkaline earth matals

lithium beryllium

sodium magnesium

potassium calcium

rubidium strontium

caesium barium

francium radium

注意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所有性质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皆由此而来。

s区属元素最外层电子组态分别为ns1和ns2,由于受到内层电子的强烈屏蔽, 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较松弛。因而单质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容易失去各自的ns电子分别形成+1价和+2价阳离子, 其氧化态与各自的族号相对应。

12.2 单质

12.2.1 物理和化学性质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

property Li Na K Rb Cs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

/V [He]2s 1 152 59 180.54 1347 520.2 0.534 0.6 carmine -3.040

[Ne]3s 1 186 99 97.81 883.0 495.8 0.971 0.4 yellow -2.713

[Ar]4s 1 227 138 63.65 773.9 418.8 0.862 0.5 violet -2.924

[Kr]5s 1 248 149 39.05 687.9 403.0 1.532 0.3 bluish red -2.924

[Xe]6s 1 265 170 28.4 678.5 375.7 1.873 0.2 blue -2.923

a On the Mohs scale, hardnesses of ten minerals range from that of talc(0) to diamond(10).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2+

property Be Mg Ca Sr Ba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2+)/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V

[He]2s 2 111 27

1278 2970 899.4

1.85 ~5

none -1.85

[Ne]3s 2 160 72

648.8 1090 737.7

1.74

2.0 none -2.356

[Ar]4s 2 197 100 839

1483.6 589.7 1.55 1.5 orange-re

d -2.84

[Kr]5s 2 215 113 769

1383.9 549.50 2.54 1.8

scarlet -2.89

[Xe]6s 2222 136 729

1637 502.8

3.60 ~2

green -2.92

a See footnote to Table 12.1.

★ 两族金属单质主要讲述规律性 ★ 单质的化学以其还原性为特征

(1) 与氧、硫、氮、卤素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特别要注意氧化物的多样性 (2) 两族金属被水氧化的反应分别为:

2 M(s ) + 2 H 2O(l ) = 2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金属)

M(s ) + 2 H 2O(l ) =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土金属)

实验室利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干燥烃类和醚类有机溶剂,但 金属钠不能用来干燥醇类

溶剂。 这是因为钠的还原性是如此之强, 以致能将醇分子中的氢原子还原为H 2,例如与乙醇的反应:

2 CH 3CH 2OH(l ) + 2 Na(s )

NaOCH 2CH 3(sln ) + H 2(g )

● 同一族自上而下性质的变化有规律

金属钠与卤代溶剂发生的反应十分猛烈, 因而也不能用来干燥这类溶剂。 例如, 与

CCl 4发生的反应为: CCl 4(l ) + 4 Na(s ) NaCl(s ) + C(s ) △r G ○

一m = -249 kJ·mol -1

(3)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强还原剂。

以热化学循环讲述。

(4) 属钠与液氨之间发生非常独特的反应。

钠溶于液氨的反应如下:

Na(s ) + x NH 3(l ) +(am ) + e -(am ) 水合电子

Selected reactions of the alkali metals

Selected reactions of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s

12.2.2 矿物资源和金属单质制备

由于对水和氧的高度活泼性, s区金属元素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其中有些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相当高,例如钙、钠、镁、钾的丰度分别排在第5,第6,第7和第8位。

★ 金属锂、金属钠和占总产量80%的金属镁用熔盐电解法生产。

电解反应如下:

阳极: 2 Cl-2 + 2 e -

阴极: 2 Li+ + 2 e - Li

总反应: 2 2 Li + Cl2

★热还原法用来生产金属钾和金属钙。

12.2.3 用途概述

金属锂主要用在4个方面:

1. 制造氢化锂、氨基锂和合成有机锂化合物, 后者用作有机化学中的还原剂和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2. 制造Al -Li 合金(含锂2%~3%),这种合金因质量轻和强度大而用于空间飞行器.

3. 制造高功率长效电池, 例如心脏起搏器电池和装在您的笔记本电脑中的锂离子电池.

4. 63Li 同位素(在天然锂中约占7.5%)受中子轰击产生氚: 63Li + 10n

31H + 42He

氚是制造热核武器(氢弹)的主要原料, 也是核聚变反应堆的增殖材料.

钠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还原剂生产某些难熔的金属, 如钛、铀、钍、锆、钽等, 还原TiCl 4制备钛的反应为: TiCl 4(l ) +4 Na(l )

s ) + 4 NaCl(s )

钾主要用于制造KO 2(生氧剂)和低熔点钠钾合金(通常为液体), 后者与钠和钾一样, 可被用来干燥有机溶剂或惰性气体. 钠钾合金的比热容较高, 因而而用作传热介质,例如用作核反应堆的冷却剂.

铍(与镁和铝)属于所谓的“轻金属”。 世界铍耗量的70%~80%用来制造铍铜合金,

这种合金

2

主要用在各种电器设备上。

镁是最轻的一种结构金属,也是用途最大的碱土金属。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全世界镁耗量估计高达400×103 t,其70%用于制造各种合金。除了质轻和机械强度高之外, 镁合金还有其他许多优良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航空和宇航工业。目前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中, 镁比其他任何金属都要多。

全世界钙的年产量不到镁的1% ,金属钙很少用于制合金,在某些特殊金属(如锆、钍、铀、镧系金属)和钐钴永磁合金(SmCo5)的制造中用做还原剂.

12.3 化合物

12.3.1 与氧的二元化合物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与氧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可分为四大类,其通式是:

碱金属碱土金属

氧化物M2O (M = Li,Na) MO (M = Be, Mg, Ca, Sr, Ba)

过氧化物M2O2 (M = Na,K,Rb,Cs) MO2 (M = Ba)

超氧化物 MO2 (M = K,Rb,Cs)

臭氧化物 MO3 (M = K,Rb,Cs)

在四类化合物中, 金属都处于各自的族氧化态. 氧的存在形式分别为O2-, O22-, O2-和O3-离子。原子半径最小的两个金属(Li和Be)显示出它们的个性, 与氧直接化合只生成氧化物。这里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体积较大的过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和臭氧阴离子更易被体积较大的金属阳离子所稳定。这里体现了适用于离子型化合物的一条规律: 大阳离子稳定大阴离子, 小阳离子稳定小阴离子。

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各自对应的碱. 过氧化物与水或稀酸反应生成H2O2, 例如:Na2O2 (s) + 2 H2O(l) =H2O2(aq)+ 2 NaOH(aq)

Na2O2(s)+ H2SO4(aq)=H2O2(aq)+ Na2SO4(aq)

超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H2O2的同时放出O2:

2 MO2 (s)+ 2 H2O(l) =H2O2(aq)+ O2 (g)+ 2 MOH(aq) (M = K,Rb,Cs)

臭氧化物则不同,与水反应不生成H2O2:

4 KO3 (s) + 2 H2O(l) = 4 KOH(aq) +

5 O2(g)

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氧化物中以Na2O2最重要. 它被用作高空飞行、潜水作业和地下采掘人员的供氧剂, 这一用途的依据是, Na2O2与人体呼出的CO2之间发生如下反应:

2 Na2O2 (s) + 2 CO2 (g) =O2 (g) + 2 Na2CO

3 (s)

分析化学中常用Na2O2与矿石一起熔融使矿物氧化分解, 例如与铬铁矿一起共熔, 可将Cr(III)氧化为Cr(VI):

2FeO·Cr2O3(s) + 7 Na2O2(l) = Fe2O3(s) + 4 Na2CrO4(s) + 3 NaO(s)

用水浸取时, Na2CrO4便进入溶液.

Na2O2与软锰矿共熔时, 将MnO2转化为可溶性的锰酸盐(Mn氧化态为+6):

MnO2(s) + Na2O2(l) = Na2MnO4(s)

熔矿时要使用铁或镍制坩埚. 不能使用陶瓷、石英和铂制坩埚, 它们容易被腐蚀。熔融的Na2O2遇到棉花、硫粉、铝粉等还原性物质会爆炸, 使用时要倍加小心!

12.3.2 氢氧化物

1. 除Be(OH)2为两性外, 其他化合物都是碱性化合物。同一族元素的氢氧化物由上而下碱性增大, 碱金属氢氧化物的碱性大于同周期的碱土金属元素.

2.除LiOH外,其他碱金属氢氧化物在水中溶解度都较大. 293K时, 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mol·dm-1)如下:

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

8×10-65×10-4 1.8×10-2 6.7×10-22×10-1

适用性很广的一条溶解度规律是:阴、阳离子半径相差较大的离子型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比较大;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离子化合物往往是阴、阳离子半径相近的化合物。或者说,组成离子间体积的显著差别有利于化合物在水中溶解。

12.3.3 碱金属的盐类化合物

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点:

1. 键型和晶型绝大多数的碱金属形成离子型化合物,只有锂的某些盐(例如LiCl)具有一定程度的共价性。

2. 热稳定性碱金属盐类通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唯有硝酸盐的热稳定性比较低, 加热分解的过程过程中产生O2. 这一性质使KNO3成为火药的一种成分:

940K

2 KNO3(s) KNO2(s) + O2(g)

3. 火焰的颜色所有碱金属元素在气化过程中都显示各自特征的火焰颜色。例如, 将蘸有NaCl的铂丝放在火焰中加热, NaCl的离子对首先被转化为气态原子. 基态Na(g)原子([Ne]3s1)被激发至较高能级的激发态([Ne]3p1), 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中, 发射出波长为589nm的黄光。

Na+Cl-(g) g) + Cl(g)

Na(g) g)

Na*(g) g) + hν

其他碱金属元素的颜色为: Li,梅红色;K,紫色;Rb,红紫色;Cs,蓝色. 火焰颜色被用于这些离子的定性检出, 也是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这些元素含量的基础。

4. 溶解性碱金属的许多盐在水中易溶解,但也有一些例外. 例如锂的氟化物LiF,碳酸盐Li2CO3和磷酸盐Li3PO4·5H2O;钠盐中的六氢氧根锑(V)酸钠Na[Sb(OH)6]和醋酸铀酰锌钠NaZn(UO2)3(CH3COO)9·6H2O;还有钾、铷和铯的钴亚硝酸盐M3[Co(NO2)6],四苯硼酸盐M[B(C6H5)4],高氯酸盐MClO4和氯铂酸盐M2[PtCl6]等。

不难发现,大阴离子将大阳离子K+,Rb+,Cs+沉淀下来,而小阴离子则沉淀小阳离子Li+. 即, 前节介绍的“相差溶解”规律也适用于盐类在水中的溶解。人们还发现,阴、阳离子半径差大于80 pm的MX型离子化合物大都是易溶的。

12.3.4 碱土金属的盐类化合物

1. 溶解性碱土金属的硝酸盐、醋酸盐、高氯酸盐以及除氟化物之外的其他卤化物都是易溶的,而碳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都是难溶的。硫酸盐和铬酸盐的溶解度递变规律是“相差溶解”现象的极好实例。对SO42-和CrO42-两个大阴离子而言,阳离子半径较小的铍盐和镁盐都是易溶盐,而阳离子半径较大的BaSO4和BaCrO4溶解度都很小。

2. 碳酸盐的热稳定性碱土金属碳酸盐加热时按下式分解:

MCO3(s) s) + CO2(g)

如果MCO3中的M分别为Mg, Ca, Sr和Ba, 加热使CO2分压升至1.0×105 Pa所需的温度如下:化合物 MgCO3 CaCO3 SrCO3 BaCO3 分解温度(℃) 300 840 1 100 1 300

分解温度随阳离子半径的增大而上升。化学家常常需要根据他们熟悉的一些概念(例如离子半径、电荷等)对化合物的性质做出定性判断, 判断无机离子晶体化合物热稳定性的一条规律是:大阳离子能稳定大阴离子. 或者说,含大阴离子(如CO32-)的化合物的热分解温度随阳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高。

12.3.5 大环配位化合物

碱金属的配位化学过去研究得很少, 金属离子的低电荷和大体积使其配位能力比较弱。大环效应的发现使人们对该领域的兴趣和系统研究迅速发展了起来。

第1族阳离子和第2族大阳离子最著名的配合物是与大环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一类叫作冠醚(crown ether)的配位体是美国化学家佩德森(Pederson C J)于1967年首次报导的, 这类具有大环结构的聚醚化合物因形似皇冠而得名。 结构图.1给出的一个例子叫18-冠-6, 18和6分别表示环原子数和环氧原子数,距离最近的O 原子间以-CH 2-CH 2-相桥联。 冠醚与碱金属离子形成相对稳定的配合物,碱金属18-冠-6配合物在非水溶液中几乎能无限期稳定存在。

法国化学家莱恩(Lehn J M)报道了另一类大环化合物,结构图2给出了一个例子. 这类化合物中含有O 和N 两种杂原子,由于分子结构形似地穴,因而取名穴醚(cryptant). 碱金属阳离子的穴醚配合物比冠醚配合物更稳定,甚至能存在于水溶液中。这显然与穴醚更接近于实现对金属离子的完全包封有关。

作为配位体的冠醚和穴醚显示一种十分有趣的性质,即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穴腔对碱金属离子具有选择性。 穴醚几乎能够实现对K +和Na +离子的完全分离, 选择性可高达105:1。 对Na +/K +的选择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生理功能是靠这种选择性支持的。

大环化学的发展导致一个化学新领域的诞生,即美国化学家克拉姆(Cram D J)提出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 上述大环配体和金属离子分别是“主体”和“客体”,主体根据客体的大小、分子构型等性质对客体进行“识别”(即选择配位)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主-客体之间这种像锁钥一样的专属性被化学家用来模拟生物体中酶与底物之间的作用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佩德森、莱恩和克拉姆这三位化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大环配位化学领域进行的开创

C.Pedersen 美国化学家

首次报道“冠醚”

J.M.Lehn 法国生物化学家

首次报道“穴醚

D. Cram美国有机化学家提出“主-客体化学”

(host-guest chemistry)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介绍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气相色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的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测试前样品的准备与处理,然后上机进行操作性实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课程论文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践一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七X射线衍射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九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的使用(2课时)

重大学术期刊分类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文件 重大校研[2013] 13号 关于印发《重庆大学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奖励部分 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学部、学院: 为充分调动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快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学校根据《重庆大学科技奖励办法(试行)》(重大校〔2013〕40号)和《重庆大学人文社科科研奖励办法(试行)》(重大校〔2013〕57号)文件精神,制定了《重庆大学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奖励部分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大学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奖励部分实施细则 (试行)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4月23日

附件 重庆大学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奖励部分实施细则 (试行) 依据重大校〔2013〕40号及〔2013〕57号文件要求,教师与研究生合作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奖励部分,由研究生院负责核定和发放奖励比例的40%。为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实施细则如下: 一、奖励条件 1.我校研究生(含博士、硕士)自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发表或检索的期刊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论文须被相应数据库检索,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论文须正式发表)。 2.教师与研究生合作发表的论文,作者排序学生第一或学生第二教师第一,教师是通信作者,署名单位重庆大学排名第一,按照不低于40%的比例进行奖励,研究生单独发表的论文按40%比例奖励。 3.《SCIENCE》、《NATURE》及姊妹刊物(研究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署名单位重庆大学排名第二的按排名第一标准40%奖励,排名第三及以后的按排名第一标准20%奖励。论文认定按SCIE最新分区标准(中科院版)。 二、奖励标准 1.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论文奖励标准 教师与研究生合作发表的论文,按照一定比例(学生比例不低于40%,)进行奖励,研究生院负责奖励比例40%的发放。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8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8.1 (a )θb K (F -) = θw K /θa K (HF) = 10-14/6.8×10-4 = 1.5×10-11 (b )θa K (NH 4+) =θw K /θb K (NH 3) = 10-14/ 1.8×10-5 = 5.6×10-10 8.2根据θa K ·θb K = θw K θb K (HPO 42-) = θw K /θa K (H 2PO 4-) = 10-14/ 6.2×10-8 = 1.6×10-7 >> 4.2×10-13 即θb K (HPO 42-) >> θa K (HPO 42-),也就是说,HPO 42-的水解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的离解作用,所以Na 2HPO 4水溶液呈碱性。 8.3 (a) 水合是H 2O 分子以其偶极的一端在离子周围取向,H 2O 分子作为整体参与反应;而 水解是H 2O 分子被撕裂产生OH ﹣或H +,再与离子结合。 (b) 缓冲容量是指维持系统pH 大体恒定的条件下,缓冲溶液能够中和外来酸或外来碱的量;缓冲范围是指能够起缓冲作用的pH 区间。 (c) 滴定终点是指示剂的实际变色点;而化学计量点指滴定剂与被滴定物之间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达到的点。 8.4此缓冲溶液NaC 2H 3O 2的浓度为: c (NaC 2H 3O 2)/ mol·dm -3 = 5.00.822.25÷ = 0.622 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lg(1.8×10-5)﹣lg ()()3 2323232/O H NaC /O H HC --??dm mol c dm mol c = ﹣lg(1.8×10-5)﹣lg 622.0550.0 = 4.80 8.5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 5.09 =﹣lg(1.8×10-5 )﹣lg ()()32323232dm mol /O H NaC dm mol /O H HC --??c c 得: c (NaC 2H 3O 2)/ mol·dm -3 = 0.550 m(NaC 2H 3O 2)/g = c(NaC 2H 3O 2)/ mol·dm -3×V/dm 3×M(NaC 2H 3O 2)/g·mol - = 0.550×0.300×82.0 = 14.0 8.6 (a) 当加入0.0060mol HCl 时,溶液中HC 2H 3O 2 和NaC 2H 3O 2的浓度分别为: c (HC 2H 3O 2)/ mol·dm -3 = 3-330.300dm mol 006.0dm mol 0.250dm 300.0+?? = 0.270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周学时:2 总学时:36 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 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文物分析技术》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及其他,三年级 四、计划学时:36课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等的讲授,并结合具体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1.1 文物 1.1.1 什么是文物 1.1.2 文物的分类 1.2 现代仪器分析概述 1.2.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1.2.2 仪器分析的类型 1.2.3 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 1.2.4 分析仪器 1.2.5 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2.6 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1.2.7 计量学与误差 1.3 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 1.3.1 电磁辐射 1.3.2 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1.3.3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1.3.4 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

1.4 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1.4.1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 1.4.2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1.5 试样的采取与调制 1.5.1 取样的原则 1.5.2 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难点: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思考题: 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 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 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 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 5、什么是文物? 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2.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2.1.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2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特点 2.1.3 样品处理 2.1.4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应用实例 2.2 红外成像技术 2.2.1 红外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2.2.2 红外成像技术的特点 2.2.3 样品处理 2.2.4 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

西北大学权威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权威学术期刊(a、b类)认定目录(人文社科类2014年7月1日实施) 一、A类期刊:含一种国内期刊和一个国际期刊索引收录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 2、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2区收录的学术期刊 二、B类期刊50种:含45种国内期刊,两个国际期刊索引、三种文摘 1、国内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评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政治学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 经济》 《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短 论不算)《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 《新闻与传播研 究》《中国图书馆学报》《教育研究》 《文艺研究》 《电影艺术》《美术研究》《体育科学》《社会学研 究》《民族研究》《心理学报》《地理学报》(中文

版) 2、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 术文摘》(均须转摘2500字以上) 3、国际期刊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3、4区和 A&HCI(艺术和人 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 注: 1、 除SSCI和 A&HCI索引收录期刊外,不含上述各期刊的英文版。 2、 在《求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民日报》(理论版)、 《光明日报》(理论版\理论与实践版)发表的2500字以上学术论文,由论文作者通过本单位向社科处提出B类期刊认定申请,经专家评议通过的,认定为B类期刊论文。 三、C类期刊 1、被CSSCI来源期刊目录当年收录的学术期刊(含外文版)。 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 3、被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简称CPCI-SSH)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 4、发表在港澳台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以及以外文撰写在国外相 关专业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由论文作者通过本单位向社科处提出认定申请,经社科处组织专家评议通过,认定为C类期刊论文。 5、以第一署名人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国家 一级学会正式出版的连续性、专业性出版物发表的论文,由论文作者通过本单位向社科处提出认定申请,经社科处组织专家评议通过,认定为C类期刊论文。 6、《日语学习与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现代广 告》(学术版)、《世界美术》、《西亚非洲》等期刊。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 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 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 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 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 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 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 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

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 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 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 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 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 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 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名录

附件: 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参考名录(试行)(参考自2008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 1 中国社会科学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 大学学报 4 学术月刊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文史哲 7 学术研究 8 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 11 社会科学 12 社会科学战线 13 江苏社会科学 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16 河北学刊 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浙江学刊 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 浙江社会科学 21 天津社会科学 22 社会科学研究 23 中山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 25 求是学刊 26 人文杂志 27 江西社会科学 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0 学习与探索 31 江汉论坛 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 南京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 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 41 河 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甘肃社会科学44 思想战线 45 山东社会科学 46 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 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 学版 49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 学术界 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52 广东社会科学 53 国外社会科学 5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学术 交流 57 东岳论丛 58 东南学术 59 学海 60 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4 探索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上册) 答案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上册)答案 一、填表题(20分) 1. (g) 2CO2 (g) (?r H m<0),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 2. 反应2CO (g) + O 3. 4. 5. 在0.1mol?L-1NH3?H2O中加入下列物质,写出NH3?H2O的解离度α和pH值变化趋势 二、填空题(20分) 1. 随着溶液的pH值增加,下列电对Cr2O72-/Cr3+、Cl2/Cl-、MnO4-/MnO42-的E值将分别减小、 不变、不变。 2. MgO晶体比金属Mg的延展性差;石墨晶体比金刚石晶体的导电性好;SiO2晶体比SiF4晶 体的硬度大;I2晶体比NaI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3. 健康人血液的pH值为7.35~7.45。患某种疾病的人的血液pH可暂时降到5.90,此时血液中c(H+)为正常状态的28~35 倍。 4. 已知B2轨道的能级顺序为σ1sσ*1sσ2sσ*2sπ2pyπ2pzσ2pxπ*2pyπ*2pzσ*2px,则B2的分子轨道分布式为

(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π2py )1(π2pz )1,成键数目及名称两个单电子π键,价键结构式为 。 5. 根据E θ(PbO 2/PbSO 4) >E θ(MnO 4-/Mn 2+) >E θ(Sn 4+/Sn 2+),可以判断在组成电对的六种物质中,氧化性最 强的是 PbO 2 ,还原性最强的是 Sn 2+ 。 6. 表示θm r H ?=θ m f H ?(AgBr, s)的反应式为 Ag(s) + 1/2 Br 2(l) → AgBr(s) 。 7. 用电对MnO 4-/Mn 2+,Cl 2/Cl -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 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负极反 应为 2 Cl - -2 e → Cl 2 ,电池的电动势等于0.15V ,电池符号为(-)Pt,Cl 2(p θ)|Cl -‖MnO 4-,Mn 2+,H +|Pt(+)。(E θ4;E θ(Cl 2/Cl -)=1.36V ) 8. 下列各溶液浓度均为0.1 mol ?L -1,按pH 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NH 4NO 3, NH 4F, NH 4OAc, KCN, Na 2CO 3。 KCN, NH 4F, NH 4OAc, NH 4NO 3, Na 2CO 3。 (已知K θ(NH 3?H 2O)=1.8×10-5, K θ(HF)=6.6×10-4, K θ(HCN)=6.2×10-10, K θ(HOAc)=1.8×10-5, θ1K (H 2CO 3)=4.4×10-7, θ2K (H 2CO 3)=4.8×10-11) 9. 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E θ(Cr 2O 72- / Cr 2+)= 0.917 V ,Cr 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不能 。 10. 已知氨水溶液中,c(OH -)=2.4×10-3 mol ?L -1, 则此氨水的浓度为0.32 mol ?L -1。(K θ(NH 3?H 2O)=1.8×10-5) 11. 因为SnCl 2强烈水解,在配制其溶液时应加入HCl ,水解反应式为 SnCl 2+H 2O Sn(OH)Cl+HCl 。 12. K θ、θi K 、Δχ分别用来衡量 反应限度的大小、 电解质强弱 、 键的极性 。 13. HF 的沸点比HI 高,主要是由于 HF 中存在氢键 。 14. 物质NaCl 、MgO 、Na 2O 、KCl 的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是KCl 、NaCl 、Na 2O 、MgO 。 15.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是逐渐 减小 ,因而其金属性依次 增强 ;在同一周期中自左向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是逐渐 增大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减弱 。 三、是非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0分) 1. 乙烷裂解生成乙烯:C 2H 6 (g) C 2H 4 (g) + H 2 (g) 。在实际生产中常在恒温恒压下采用加入过 量水蒸汽的方法来提高乙烯的产率,这是因为随着水蒸汽的加入,同时以相同倍数降低了p (C 2H 6)、 p (C 2H 4)、p (H 2),使平衡向右移动。………………………………………………………………………( √ ) 2. 波函数ψ表明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性,其数值可大于零,也可小于零,2 ψ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 ) 3. 因为I - 的极化率大于Cl -,所以θsp K (AgI) <θsp K (AgCl)。 ……………………………………………( √ ) 4. 在298K 时,最稳定纯态单质的θ θθm m f m f S G H ,,??均为零。…………………………………….. ( × ) 5. Δr G m 代数值越小,K θ就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 × ) 6. 在相同温度下,纯水或0.1 mol ?L -1HCl 或0.1 mol ?L -1NaOH 溶液中,水的离子积都相同。………. ( √ ) 7.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相差越大,反应就进行得越快。…………………. ( × ) 8. 当溶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均可与沉淀剂发生沉淀反应时,溶度积小的对应离子一定先沉淀。……. ( × ) 9. 溶度积规则适用于任何难溶电解质,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 √ ) 10. 偶极矩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极化率可衡量分子变形性大小,晶格能可衡量离子晶体的稳定性。( √ )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 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 七、课程简介: “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 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 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 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 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 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 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 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 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2.我国学者建国前的科学考察:夏鼐 3.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进展 4.八十年代以前的发现与研究 5.八十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二讲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 通过完成期中作业的方式,自学此章节内容。 第三讲甘青地区史前葬俗 第一节葬俗的内容 1.位置:墓地位置、地形地貌、墓葬布局 2.形制:平面形状、立体结构、方向、制作方法 3.葬具:种类(棺、椁)、质料(石、木、土坯)、形状、制法 4.葬式:人数(单人、多人)、次数(一次、二次)、性别、年龄、姿势(躯体的仰、俯、侧,四肢的伸直与弯曲) 5.随葬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 第二节二次扰乱葬辨析 1.发现与认识过程 2.辨析的标准 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节火葬墓研究 1.火葬墓的发现 2.火葬墓存在的时间和分布范围 3.火葬墓与二次扰乱葬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S C 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 术期刊一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中心将各领域的SCI期刊按影响因子大小分成四个区,其中一区和二区为高影响因子论文,三区为中等影响因子论文,四区为低影响因子论文。其中,一区和二区的一小部分杂志被列为顶尖学术期刊(Top Journal)。 要比较各校在高水平的杂志的论文发表情况,可以根据顶尖杂志的名单和一区二区的杂志名单,查询ISI网站,谁好谁差,一比就知,无需争辩,一目了然。 以下为各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的详细名单 分区中文分类刊名简称 1 地学 ACTA ASTRONOM 1 地学 ADV GEOPHYS 1 地学 AM J SCI 1 地学 B AM METEOROL SOC 1 地学 CLIM DYNAM

1 地学 J CLIMATE 1 地学 J PETROL 1 地学 LIMNOL OCEANOGR 1 地学 QUATERNARY SCI REV 1 地学 REV GEOPHYS 1 地学 TELLUS B 2 地学 AM MINERAL 2 地学 CHEM GEOL 2 地学 EARTH PLANET SC LETT 2 地学 GEOCHIM COSMOCHIM AC 2 地学 GEOLOGY 2 地学 GEOPHYS RES LETT 2 地学 J GEOPHYS RES 2 地学 J ATMOS SCI 2 地学 MON WEATHER REV 1 地学天文 ANNU REV ASTRON ASTR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f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54课时(18周,每周3学时,其中秦汉考古10周课,魏晋南北 朝考古8周课)。 五、学分:3 六、任课教师:任萌、李雨生 七、课程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主要教授从秦统一至隋再度统一中国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与发展变化情况,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两部分,分别由任萌和李雨生讲授。 秦汉部分课程的课程任务是是学生能够总体了解秦汉时期都城、地方性城邑、交通和边防设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工商业、农业、出土文献以及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修完秦汉考古之后,魏晋南北朝部分呈现出跟大一统时代考古较为不同的面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汉唐之间考古材料的地区性和过渡性特征。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秦汉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研究简史,秦汉考古的分期、分区等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时代特征形成的原因,秦汉考古分期、分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分期与分区,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不同分期分区观点的主要依据。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汇总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求是》、《国际问题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解放军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共运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自然辩证法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孔子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人才》、《经济法制》、《党建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法学》、《法学评论》、《中国人口科学》、《史学月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哲学动态》、《中国科技论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道德与文明》、《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辞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古代语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语文》、《文艺理论与批评》、《方言》、《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报》、《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语文建设》、《语文研究》、《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当代作家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新文学史料》、《中国比较文学》、《电影艺术》、《民族文学》、《明清小说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语言与翻译》、《回族研究》、《蒙古语言文学》、《中国民族教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Chapter 12 s Block 教学要求 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课时分配(4学时) 1.概述和单质:2学时 2.化合物:2学时 3.对角线规则:1学时 12.1 概述 alkaline metals alkaline earth matals lithium beryllium sodium magnesium potassium calcium rubidium strontium caesium barium francium radium 注意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所有性质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皆由此而来。 s区属元素最外层电子组态分别为ns1和ns2,由于受到内层电子的强烈屏蔽, 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较松弛。因而单质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容易失去各自的ns电子分别形成+1价和+2价阳离子, 其氧化态与各自的族号相对应。 12.2 单质 12.2.1 物理和化学性质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 property Li Na K Rb Cs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 /V [He]2s 1 152 59 180.54 1347 520.2 0.534 0.6 carmine -3.040 [Ne]3s 1 186 99 97.81 883.0 495.8 0.971 0.4 yellow -2.713 [Ar]4s 1 227 138 63.65 773.9 418.8 0.862 0.5 violet -2.924 [Kr]5s 1 248 149 39.05 687.9 403.0 1.532 0.3 bluish red -2.924 [Xe]6s 1 265 170 28.4 678.5 375.7 1.873 0.2 blue -2.923 a On the Mohs scale, hardnesses of ten minerals range from that of talc(0) to diamond(10).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2+ property Be Mg Ca Sr Ba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2+)/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V [He]2s 2 111 27 1278 2970 899.4 1.85 ~5 none -1.85 [Ne]3s 2 160 72 648.8 1090 737.7 1.74 2.0 none -2.356 [Ar]4s 2 197 100 839 1483.6 589.7 1.55 1.5 orange-re d -2.84 [Kr]5s 2 215 113 769 1383.9 549.50 2.54 1.8 scarlet -2.89 [Xe]6s 2222 136 729 1637 502.8 3.60 ~2 green -2.92 a See footnote to Table 12.1. ★ 两族金属单质主要讲述规律性 ★ 单质的化学以其还原性为特征 (1) 与氧、硫、氮、卤素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特别要注意氧化物的多样性 (2) 两族金属被水氧化的反应分别为: 2 M(s ) + 2 H 2O(l ) = 2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金属) M(s ) + 2 H 2O(l ) =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土金属) 实验室利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干燥烃类和醚类有机溶剂,但 金属钠不能用来干燥醇类 溶剂。 这是因为钠的还原性是如此之强, 以致能将醇分子中的氢原子还原为H 2,例如与乙醇的反应: 2 CH 3CH 2OH(l ) + 2 Na(s ) NaOCH 2CH 3(sln ) + H 2(g ) ● 同一族自上而下性质的变化有规律

文物分析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并结合具体应用事例进行讲述。主要有七章内容,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现代仪器分析概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作用与特点以及试样的采取与调制等基本内容;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主要讲述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中子照相技术和多光谱成像技术;文物的微观分析技术主要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中子活化分析法;文物的物质结构分析技术主要包含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文物其他分析技术包括热分析技术、表面分析技术、质谱法、色谱分离法等;最后是文物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第一节文物 一、什么是文物 二、文物的分类 第二节现代仪器分析概述

一、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二、仪器分析的类型 三、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 四、分析仪器 五、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六、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七、计量学与误差 第三节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三、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四、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 第四节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 二、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第五节试样的采取与调制 一、取样的原则 二、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 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 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 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 5、什么是文物? 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第一节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