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对微创TLIF手术的影响(投稿)

体重指数对微创TLIF手术的影响(投稿)
体重指数对微创TLIF手术的影响(投稿)

体重指数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57例微创通道下行MIS-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BMI不同分为三组:A组:正常体重组(BMI<25 kg/㎡),男14例,女17例;B组:超重组(25 kg/㎡≤BMI<30 kg/㎡),男7例,女12例;C组:肥胖组(BMI≥30 kg/㎡),男3例,女4例。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腰痛情况,且末次随访时计算临床改善率并评价手术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价各组融合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1,P=0.002);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3,P=0.134;χ2=2.951,P=0.229)。三组患者手术后JOA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之间JOA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3,P=0.801;F=0.649,P=0.527);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优良率相近。A组及C组各有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B组有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取出融合器,予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术后4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经抗生素及换药等治疗后好转。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各组Ⅰ级和Ⅱ级比例分别达到93.5%、100%和100%;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MIS-TLIF结合经皮内固定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只要适应症正确,超重或肥胖不是脊柱微创手术的禁忌症。

【关键词】椎管狭窄;外科手术,微创性;腰椎不稳;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体重指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据报道【1】美国有67%的人体重超标,肥胖为32%;200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超重及肥胖比例为23.2%【2】,近年来,还有增加的趋势。在临床上,我们遇到肥胖患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们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了57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并且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症状表现间歇性跛行,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其中双下肢症状者自觉一侧症状较重;(2)经过严格保守治疗6个月效果差,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3)影像学表现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图1)。排除标准:(1)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椎管狭窄十分严重,前方巨大钙化椎间盘;(2)有腰部手术、骨折、肿瘤、感染等疾患史;(3)严重脊柱畸形,侧凸Cobb>30°;(4)伴严重的腰椎不稳、Ⅱ°及Ⅱ°以上滑脱。

共57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其中男性24例,女性33例。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体重(kg)/身高2(㎡))将其分为3组,A组:正常体重组(BMI<25 kg/㎡),男14例,女17例;B组:超重组(25 kg/㎡≤BMI<30 kg/㎡),男7例,女12例;C组:肥胖组(BMI≥30 kg/㎡),男3例,女4例;分别对各组性别、年龄、BMI及随访时间进行统计学检验(性别采用Fisher 检验;年龄、BMI及随访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表1)。

术前向患者交待微创手术的利弊,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均行微创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加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

二、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俯卧位于腰桥上,用自制微创定位器(图2)放置于腰背部,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标记需要固定的椎弓根位置,做上下连线,于狭窄严重一侧或者下肢症状重一侧棘突中线旁开2~3 cm,椎弓根连线做长约3 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用手指沿肌间隙或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椎旁肌肉,插入微创撑开器撑开,显露手术部位,切除部分椎板、黄韧带及部分小关节,探查椎管及神经根。调整工作通道角度,咬骨钳去除对侧黄韧带,必要时去除对侧下关节突内缘部分骨质,减压对侧侧隐窝,探查对侧椎管及神经根。切除需要融

合节段的上下小关节,显露并切除椎间盘,处理椎间隙,置入合适大小的撑开器,撑开复位并维持间隙高度,对侧在导针引导下经皮置入螺钉(Sextant,美国美敦力枢法模公司),锁定连接棒;取出撑开器,植骨并置入合适大小的椎间融合器(Capstone,美国美敦力枢法模公司),在减压侧经皮置入螺钉及连接棒,加压锁定。C型臂X线机透视正侧位图像,确认椎弓根钉、连接棒及融合器位置。

三、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保证引流管通畅,一般于术后1~2 d拔除。术后视体温、血象等情况使用抗生素1~3 d,3~5 d内酌情使用脱水、激素和神经营养药。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5 d腰围保护下起床大小便,5~7 d 后可出院。术后3周恢复一般日常活动,术后3个月内佩戴腰围保护。

四、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术后3、6、9、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12个月之后每半年采用电话随访。

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下腰痛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JOA 评分结果计算临床改善率(临床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29-术前JOA评分)×100%);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使用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无腰腿痛及活动受限;良,偶有腰或腿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功能有所改善,但有间歇性疼痛,不得不改变工作和生活;差,疼痛和功能无任何改善。

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时,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对融合判断困难患者行CT平扫及矢状位二维重建。采用Bridwell方法【3】评价腰椎融合情况:I级表现为椎间隙完全融合并伴有骨小梁重建;Ⅱ级表现为融合间隙无变化,未完全重建但无透明带出现;Ⅲ级表现为融合间隙无变化,但出现透明带;Ⅳ级表现为没有融合,伴有椎间隙塌陷和吸收。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SPSS公司,美国)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量

x 表示,性别采用Fisher检验;同一变量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数据以s

本t检验;年龄、BMI、手术时间、JOA及ODI评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为开放手术病例。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JOA及ODI评分见表2。(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1,P=0.002);其中A组和B组无统计学意义(P=0.206),A组和C组及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0)。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3,P=0.134;χ2=2.951,P=0.229)。(2)三组患者手术前后JOA及ODI评分差异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各组患者手术后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JOA及ODI评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3,P=0.801;F=0.649,P=0.527);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其中A组优25例,良5例,可1例;B组优12例,良7例;C组优4例,良3例;三组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中A组及C组各有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B组有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取出融合器,予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术后4例患者(A组1例,B组1例,C组2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经抗生素及换药等治疗后好转,其中C组1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至术后18天愈合出院。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各组平均随访时间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行X线片复查,其中A组有1例患者术后复查时发现有1对螺钉过长,穿破椎体前缘皮质,术中透视未发现,可能与术中透视时C型臂X线机位置欠正有关,但患者临床随访无不适症状;其余显示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图3)。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A组Ⅰ级14例(45.2%),Ⅱ级15例(48.4%),Ⅲ级2例(6.5%);B组Ⅰ级7例(36.8%),Ⅱ级11例(57.9%),Ⅲ级1例(5.3%);C组Ⅰ级3例(42.9%),Ⅱ级4例(57.1%);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Ⅲ级的3例患者无临床症状,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论

随着内镜、通道及光源技术的发展和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可以通过很小的切口完成,称为MIS-TLIF手术。

在内镜、显微镜或微创通道辅助下的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符合微创治疗的原则。手术通过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自然肌肉间隙或经过多裂肌肌束间隙,扩张管由小到大逐级扩张的方式建立微创工作通道,与常规后路手术相比,减少了入路的肌肉损伤,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椎板及对侧的小关节,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

目前,已有前瞻性对照研究【4】表明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相比在临床疗效及融合率上相近,但在术中出血、术后镇痛所需要的吗啡量、住院时间、早期康复及降低并发症等方面有优势。Villavicencio等【5】和Wang等【6】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Shunwu等【7】的研究不仅发现MIS-TLIF组在总失血量、需要输血量、术后背痛、住院时间、功能恢复等方面有优势,而且还发现术后第3天血浆中评价肌肉损伤的肌酸激酶浓度MIS-TLIF组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8-10】。

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行开放手术时往往由于手术操作位置较深,造成手术操作难度大;且患者皮下脂肪厚,因此可能需要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来充分显露手术操作区域,会造成较大的损伤,但在内镜或微创通道下,可以降低上述困难。因此,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微创手术比传统开放手术更有其独特优势【11】。

在手术效果方面,Andreshak等【12】研究发现,减压和融合手术在肥胖患者和非肥胖患者中疗效相同,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别。同样,Gepstein等【13】对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研究发现,肥胖和非肥胖患者手术疗效和主观满意率相同。我们研究发现: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手术的疗效与患者的BMI无明显相关性;BMI高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长,术中出血可能多,这可能与肥胖患者手术暴露时间长、腹内压力相对高有关。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三组病例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及ODI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A组Ⅰ级14例(45.2%),Ⅱ级15例(48.4%),Ⅲ级2例(6.5%);B组Ⅰ级7例(36.8%),Ⅱ级11例(57.9%),Ⅲ级1例(5.3%);C组Ⅰ级3例(42.9%),

Ⅱ级4例(57.1%);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

在手术并发症方面,Patel等【14】认为BMI是并发症的独立因素。有不少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行脊柱手术时并发症更高,特别是切口并发症【15,16】。有报道【14-16,17,18】,对于病态肥胖(BMI>40kg/㎡)脊柱术后切口感染最高可达33%。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C组7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切口愈合困难。

神经血管的牵张性损伤也是肥胖患者的并发症,在严重的肥胖患者中可达20%以上【14,19】。肥胖患者摆体位时特别注意,患者上下肢受力部位软垫要保护好,这样能降低神经损伤风险。我们的研究中无神经损伤病例。

根据本组病例的临床随访观察,我们认为:(1)MIS-TLIF结合经皮内固定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2)只要适应症正确,超重或肥胖不是脊柱微创手术的禁忌症,但可能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并发症方面会比正常体重患者高。

但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病例数较少,特别是肥胖组(BMI ≥30)只有7例,这对揭示事物的本质可能会偏差;第二,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手术的远期效果及内固定的失败风险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第三,本研究病例选择较为局限,对于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真性滑脱、脊柱畸形(Cobb>30°)等患者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Ogden CL, Carroll MD, Curtin LR, et 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4. JAMA,2006,295:1549–555.

[2]Wu 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BMJ,2006,333(7564):362-3.

[3]Bridwell KH, Lenke LG, McEnery KW, et al. Anterior fresh frozen allografts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Do they work 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kyphosis or anterior column defects.

Spine(Phila Pa 1976), 1995,20:1410-1418.

[4]Peng CW, Yue WM, Poh SY, et al.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pine(Phila Pa 1976), 2009,34 :1385-1389

[5]Villavicencio AT, Burneikiene S, Roeca C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 Neurol Int,2010,1:12.

[6]Wang J, Zhou Y, Zheng ZF, et al. Comparison of one-level minimally invasive and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degenerative an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grades 1 and 2. Eur Spine J,2010,19:1780-1784.

[7]Shunwu F, Xing Z, Fengdong Z,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Spine(Phila Pa 1976), 2010,35:1615-1620.

[8]Kim KT, Lee SH, Suk KS, et al.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issue injury markers

after mini-open lumbar fusion. Spine(Phila Pa 1976) ,2006,31:712-716.

[9]Guerrero M, Guiu-Comadevall M, Cadefau JA, et al. Fast and slow myosins as

markers of muscle injury. Br J Sports Med,2008,42:581-584.

[10]K umbhare D, Parkinson W, Dunlop B, et al. Biochemical measurement of muscle

injury created by lumbar surgery. Clin Invest Med,2007,30:12-20.

[11]C ole JS 4th, Jackson TR. Minimally invasive lumbar discectomy in obese

patients. Neurosurgery, 2007, 61:539–544.

[12]A ndreshak TG, An HS, Hall J, et al. Lumbar spine surgery in the obese patient. J

Spinal Disord, 1997;10:376–79.

[13]G epstein R, Shabat S, Arinzon ZH, et al. Does obesit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umbar

decompressive spinal surgery in the elderly? Clin Orthop Relat Res , 2004; 426: 138–44.

[14]P atel N, Bagan B, Vadera S, et al. Obesity and spine surgery: relation to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J Neurosurg Spine, 2007;6:291–97.

[15]T elfeian AE, Reiter GT, Durham SR, et al. Spine surgery in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J Neurosurg, 2002;97:20–4.

[16]O lsen MA, May?eld J, Lauryssen C,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spinal surgery. J Neurosurg, 2003;98:149–55.

[17]D indo D, Muller MK, Weber M, et al. Obesity in general elective surgery. Lancet,

2003; 361:2032–2035.

[18]W immer C, Gluch H, Franzreb M, et al.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infection in

spine surgery: A survey of 850 spinal procedures. J Spinal Disord, 1998, 11:124–128.

[19]Y asin A, Patel AG. Bilateral sciatic nerve palsy following a bariatric operation.

Obes Surg, 2007;17:983–5.

体重身高比例计算

体重身高比例计算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计量方法 世卫计算方法 男性:(身高cm-80)×70﹪=标准体重 女性:(身高cm-70)×60﹪=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 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 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 超重计算公式 超重%=[(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不同年龄算法 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千克) = 年龄 x 8 + 8 ( 7 - 16 岁)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20% - 30 %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30% - 50 %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50% 以上 BMI 法 体重指数 BMI = 体重(千克) / 身高(米)的平方即 kg/m2 年龄 BMI 值 年龄正常超重轻度肥胖中度重度肥胖 低于 6岁 15-18 18- 6- 11 岁 16-19 19-21 21-23 23-27 27- 简单计算方法 1.计算方法一: =体重(千克)÷ 身高(米)的平方 kg/m^2 算式写法: BMI = 体重 / (身高)^2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 = 18.5 - 25 (中国体质标准:正常范围 18.5~23.9,超重 24.0~27.9,肥胖≥28.0) 超重:体重指数 = 25 - 30 轻度肥胖:体重指数 > 30 肥胖:体重指数 > 35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 > 40 2.计算方法二: 标准体重=身高(m)×身高(m)×标准系数(女性20,男性22) 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 20﹪为体重偏重或偏轻 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 3.计算方法三: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例如,一个身高170厘米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170(厘米)-105=65(千克)。凡是超过标准体重10%者为偏重,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低于标准体重10%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为消瘦。 注意:上述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对儿童,老年人,或者身高过于矮小的人士并不适用。 4.布洛卡公式: 身高在165厘米以下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 身高在165厘米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 5.适合亚洲人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 日本京都大学桂教授在布洛卡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计算公式:

标准身高体重比例表.doc

标准体重计算BMI 法 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除身高(米)的平方 kg/m2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 = 18 - 25 超重:体重指数 = 25 - 30 轻度肥胖:体重指数 > 30 中度肥胖:体重指数 > 35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 > 40 少年儿童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法BMI 法 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年龄 x 2 + 8 ( 7 - 16 岁)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 - 30 %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40% - 50 %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50% 以上 BMI 法 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除身高(米)的平方kg/m2 年龄 BMI 值 正常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 低于 6岁 15-18 18-20 20-22 22-25 25- 6- 11 岁 16-`9 19-21 21-23 23-27 27- 女子标准体重对照表 年龄| 152cm 156cm 160cm 162cm 164cm 166cm 168cm 170cm 172cm 176cm 身高 19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1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3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5 46 48 49 50 51 53 55 56 57 61 27 47 48 50 51 52 53 55 56 58 61 29 47 49 51 52 53 54 56 58 59 62 31 48 49 51 52 53 54 56 58 59 62 33 48 50 51 52 53 55 57 58 59 63 35 49 50 52 52 53 55 57 59 60 63 37 49 51 53 53 54 56 59 60 61 64 39 50 52 53 53 55 57 59 60 61 65 41 51 52 54 54 55 57 59 61 62 65 43 51 53 55 55 56 58 60 62 63 66 45 52 53 55 55 57 58 60 62 63 66

女性标准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

女性标准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150.0---79.5---55.5---81.0---46.8---28.1---48.0---43.2 151.0---80.0---55.9---81.5---47.1---28.2---48.5---43.7 152.0---80.6---56.2---82.1---47.3---28.4---49.0---44.1 153.0---81.1---56.6---82.6---47.6---28.5---49.5---44.6 154.0---81.6---57.0---83.2---47.8---28.7---50.0---45.0 155.0---82.2---57.4---83.7---48.1---28.9---50.5---45.5 156.0---82.7---57.7---84.2---48.4---29.0---51.0---45.9 157.0---83.2---58.1---84.8---48.6---29.2---51.5---46.4 158.0---83.7---58.5---85.3---48.9---29.3---52.0---46.8 159.0---84.3---58.8---85.9---49.1---29.5---52.5---47.3

161.0---85.3---59.6---86.9---49.7---29.8---53.5---48.2 162.0---85.9---59.9---87.5---49.9---30.0---54.0---48.6 163.0---86.4---60.3---88.0---50.2---30.1---54.5---49.1 164.0---86.9---60.7---88.6---50.4---30.3---55.0---49.5 165.0---87.5---61.1---89.1---50.7---30.4---55.5---50.0 166.0---88.0---61.4---89.6---51.0---30.6---56.0---50.4 167.0---88.5---61.8---90.2---51.2---30.7---56.5---50.9 168.0---89.0---62.2---90.7---51.5---30.9---57.0---51.3 169.0---89.6---62.5---91.3---51.7---31.0---57.5---51.8 170.0---90.1---62.9---91.8---52.0---31.2---58.0---52.2

身高体重比例表

标准体重计算BMI 法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身高(米)的平方kg/m2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 18 - 25 超重:体重指数= 25 - 30 轻度肥胖:体重指数> 30 中度肥胖:体重指数> 35 重度肥胖:体重指数> 40 少年儿童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法BMI 法 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年龄x 2 + 8 (7 - 16 岁)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 - 30 %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40% - 50 %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50% 以上 BMI 法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身高(米)的平方kg/m2 年龄BMI 值 正常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 低于6岁15-18 18-20 20-22 22-25 25- 6- 11 岁16-`9 19-21 21-23 23-27 27- 女子标准体重对照表 年龄| 152cm 156cm 160cm 162cm 164cm 166cm 168cm 170cm 172cm 176cm 身高 19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1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3 46 47 49 50 51 52 54 56 57 60 25 46 48 49 50 51 53 55 56 57 61 27 47 48 50 51 52 53 55 56 58 61 29 47 49 51 52 53 54 56 58 59 62 31 48 49 51 52 53 54 56 58 59 62 33 48 50 51 52 53 55 57 58 59 63 35 49 50 52 52 53 55 57 59 60 63 37 49 51 53 53 54 56 59 60 61 64 39 50 52 53 53 55 57 59 60 61 65 41 51 52 54 54 55 57 59 61 62 65 43 51 53 55 55 56 58 60 62 63 66 45 52 53 55 55 57 58 60 62 63 66

男生身高体重指数

男生身高体重指数 体重和身高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太胖或者太瘦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那么,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在多少范围内算是正常呢?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解答一下这方面的疑问。 身高体重指数 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凯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义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m),如:75kg/1.8/1.8=23.15。 即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BMI值原来的设计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当我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对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时,我们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数值及病发率是否有线性关联。 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现时BMI值只是一个参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还需要利用微电力量度病人的阻抗,以推断病者的脂肪厚度。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变,从医学上的用途,变为一般大众的纤体指标。 男生身高体重指数对照表 过轻—低于20 适中— 20-25 过重—25-30 肥胖—30-35 非常肥胖—高于35 儿童的身高体重指数 儿童的BMI数值并不单单适用于成年人。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我们亦可利用他们的BMI值来推算他们是否超重。以上的BMI计算式亦适用于2-20岁的人,但他们的过重及过轻指标,并非由一个固定的BMI值决定。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儿童有不同的成长速度,若使用一个固定数值,容易做成错误判断。 很多国家及地区每年都会为当地的儿童作身高和体重的统计。这些统计数据,都可以转化成为BMI值,从而再统计出当地儿童的BMI值分布。根据这个分布,地方健康政府可以推算出当地儿童的过重及过轻指标。 一般来说,都会采用统计出来的平均BMI值及其标准差值,再计算出其常态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为过重及过轻指标。另一方面,其BMI值位于常态分布的85%-95%区段的儿童,他们都有超重的危机。 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的原则,所谓“过犹不及”,过胖或过瘦都不是健康状态。爸爸妈妈们可以根据小编以上给出的身高体重指数计算方法,检测下自家宝宝是否处于健康值范围内呢!

女生标准三围

女生标准三围(胸围腰围臀围)身高体重计算 三围是女性的胸围(bust)、腰围(Waist)、臀围(hips)三者的合称。 曲线美是衡量女性形体美的重要标志,而女性“三围”又是构成曲线美的核心因素。那么,怎样衡量女性的“三围”是否标准呢?我国的健美专家根据国人的体质体型,结合健身运动对人体形态和体质的影响等因素,研究归纳出计算女性标准三围的方法:胸围=身高(厘米)×0.535,腰围=身高(厘米)×0.365,臀围=身高(厘米)×0.565。 实际计算得出的指数与标准指数±3厘米均属标准。小于5厘米,说明过于苗条(偏瘦);大于5厘米,说明过于丰满(偏胖)。但职业女模特的三围标准与此不同,由于职业需要,她们的三围标准与正常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一般女性三围的比例是:胸围约等于臀围,腰围比胸围或臀围约小23厘米。通过测量计算,如果发现哪个围度与标准数据有差距,则可以通过健美运动来弥补矫正。因为针对性的健美运动能加强“三围”的协调发展,防止比例失调。此外,健美锻炼还能使身体各部位肌肉与脂肪分布均匀,有利于整个体格的健美。测量三围法: 先将衣服脱去,较轻松地站着(但是要笔直),双脚并拢,脸向正前方,微微抬起下颚。 将皮尺水平地圈在胸围(突出点)上,由松慢慢收紧。量时应用手将乳房轻轻托起,就好像穿着胸衣一样。这时可以轻松地测得自己的实际胸围与胸下; 而胸线(乳房底部所呈现的线条)也可方便地测得。腰围是你觉得腰部最细的地方。 臀围是量臀部最突出的地方,但是注意量的时候要对着镜子,这样可以知道自己臀部的形状,对内裤的挑选会很有帮助。 注意:胸围与臀围应该三个月测量一次,作为购买内衣裤的标准,毕竟“人是善变的”。 胸围:胸围反映胸廓的大小和胸部肌肉与乳房的发育情况,是身体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测量时,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皮尺前面放在乳头上缘,皮尺后面置于肩胛骨下角处。先测安静时的胸围,再测深吸气时的胸围,最后测深呼气时的胸围。深吸气与深呼气时的胸围差为呼吸差,可反映呼吸器官的功能。一般成人呼吸差为6~8厘米,经常参加锻炼者的呼吸差可达10厘米以上。测量未成年女性胸围时,应将皮尺水平放在肩胛骨下角,前方放在乳峰上。测量时注意提醒被测者不要耸肩,呼气时不要弯腰。 腰围:腰的围度反映腰腹部肌肉的发育情况。测量时,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呼吸保持平稳,皮尺水平放在髋骨上、肋骨下最窄的部位(腰最细的部位)。

身高体重计算方法及附表

人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 标准体重(kg): ①身高>165cm:身高(cm)-100 身高<165cm:身高(cm)-105(男) 身高(cm)-100(女) ②北方人=(身高cm-150)×0.6+50 南方人=(身高cm-150)×0.6+48 正常体重:=SW±SW×0.10 超重:=SW+SW×(0.11~0.20) 轻度:=SW+SW×(0.21~0.30) 肥胖中度:=SW+SW×(0.31~0.30) 重度:=SW+SW×(0.31~0.50) 瘦弱:=SW-SW×(0.11~0.20) 严重瘦弱:=SW-SW×0.20(及其0.21以上) 男性之标准体重(千克)=身长(厘米)-100 女性之标准体重(千克)=身长(厘米)-102 一、世界肥胖标准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计算的方法是: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 世界隆重组织拟定的世界标准是,BMI在18.5-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MBI大于30为肥胖。 然而,与会专家指出,这个体重标准是根据欧美白人为基准制定的,对亚洲人不一定适用。 二、亚洲肥胖标准 亚洲人体偏小,用BMI18.5-24.9的世界“正常范围”体重标准来衡量,就不适宜。比如:日本人当BMI为24.9时,高血压危险已经增加3倍;在美国的日本人,BMI大于23时心血管病危险就开始明显增加;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在23.7时死亡率最低,再高时便开始上升,这说明,体重指数正常上限24.9的世界标准,对亚洲人来说显然过高。 那么,亚洲人的肥胖标准应该是多少?专家们认为,BMI在18.5-22.9时为正常水平,BMI大于23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这样,亚洲人的正常体重指数上限比欧美人要低2个指数,其差别不谓不大。

女生身高体重指数表

女生身高体重指数表 身高(厘米)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140.0~140.9 〈36.5 36.5~42.4 42.5~50.6 50.7~ 53.3 >= 53.4 141.0~141.9 〈36.6 36.6~42.9 43.0~51.3 51.4~54.1 >=5 4.2 142.0~142.9 〈36.8 36.8~43.2 43.3~51.9 52.0~ 54.7 >= 54.8 143.0~143.9 〈37.0 37.0~43.5 43.6~52.3 52.4~55.2 >=5 5.3 144.0~144.9 〈37.2 37.2~43.7 43.8~52.7 52.8~55.6 >=5 5.7 145.0~145.9 〈37.5 37.5~44.0 44.1~53.1 53.2~ 56.1 >= 56.2 146.0~146.9 〈37.9 37.9~44.4 44.5~53.7 53.8~56.7 >=5 6.8 147.0~147.9 〈38.5 38.5~45.0 45.1~54.3 54.4~57.3 >=5 7.4 148.0~148.9 〈39.1 39.1~45.7 45.8~55.0 55.1~58.0 >=5 8.1 149.0~149.9 〈39.5 39.5~46.2 46.3~55.6 55.7~58.7 >=5 8.8 150.0~150.9 〈39.9 39.9~46.6 46.7~56.2 56.3~59.3 >=5 9.4 151.0~151.9 〈40.3 40.3~47.1 47.2~56.7 56.8~59.8 >=5 9.9 152.0~152.9 〈40.8 40.8~47.6 47.7~57.4 57.5~60.5 >=6 0.6 153.0~153.9 〈41.4 41.4~48.2 48.3~57.9 58.0~61.1 >=6 1.2

bmi指数标准表

bmi指数标准表 BMI值原来的设计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当我 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为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时,我们可以把病人的 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数值及病发率是否有线性关连。 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现时BMI值只是一个参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体脂肪率比BMI更准确、而腰围身高比又比体脂肪率好、但是最好的看法是看内脏脂肪(若内脏脂肪正常,就算腰围很大及体脂肪率很高,健康风险不高,日本相扑很多都是这种胖法)。 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变,从医学上的用途,变为一般大众的纤体指标。BMI是Body Mass Index 的缩写,BMI中文是“体质指数”的意思,是以你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BMI是世界

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以BMI来对肥胖或超重进行定义。 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凯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义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EX:70kg÷(1.75×1.75)=22.86 举例: 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5米,体重为68千克,他的 BMI=68/(1.75^2)=22.2(千克/米^2)当BMI指数为18.5~23.9时属正常。

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BMI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时,比单纯的以体重来认定,更具准确性。 成人的BMI数值: 过轻:低于18.5 正常:18.5-24.99 过重:25-28 肥胖:28-32 非常肥胖, 高于32

女性标准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样本

女性原则身高、体重三围原则尺寸对照表150.0---79.5---55.5---81.0---46.8---28.1---48.0---43.2 151.0---80.0---55.9---81.5---47.1---28.2---48.5---43.7 152.0---80.6---56.2---82.1---47.3---28.4---49.0---44.1 153.0---81.1---56.6---82.6---47.6---28.5---49.5---44.6 154.0---81.6---57.0---83.2---47.8---28.7---50.0---45.0 155.0---82.2---57.4---83.7---48.1---28.9---50.5---45.5 156.0---82.7---57.7---84.2---48.4---29.0---51.0---45.9 157.0---83.2---58.1---84.8---48.6---29.2---51.5---46.4 158.0---83.7---58.5---85.3---48.9---29.3---52.0---46.8 159.0---84.3---58.8---85.9---49.1---29.5---52.5---47.3

161.0---85.3---59.6---86.9---49.7---29.8---53.5---48.2 162.0---85.9---59.9---87.5---49.9---30.0---54.0---48.6 163.0---86.4---60.3---88.0---50.2---30.1---54.5---49.1 164.0---86.9---60.7---88.6---50.4---30.3---55.0---49.5 165.0---87.5---61.1---89.1---50.7---30.4---55.5---50.0 166.0---88.0---61.4---89.6---51.0---30.6---56.0---50.4 167.0---88.5---61.8---90.2---51.2---30.7---56.5---50.9 168.0---89.0---62.2---90.7---51.5---30.9---57.0---51.3 169.0---89.6---62.5---91.3---51.7---31.0---57.5---51.8 170.0---90.1---62.9---91.8---52.0---31.2---58.0---52.2

女性标准身高三围尺寸对照表

女性标准身高、三围尺寸对照表 很多女性朋友总是为了自己的身材发愁,看到比自己苗条、丰满的人总是会有些心理想法,其实这是正常的心理,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标准的尺寸是多少,所以盲目的减肥、丰胸等,结果是本来十分标准的身材反而搞的不对称了,更有甚者,使用了一些副作用比较大的产品,带来很多的后遗症甚至落下残疾。为了让更多的女性朋友对自己的身材比例有准确的了解,本文特列出145cm到175cm身高段的女性朋友的标准胸围、腰围、臀围、腿围尺寸供大家参考。 三围是专指女性的胸围(bust)、腰围(Waist)、臀围(hips) 三者的合称。 曲线美是衡量女性形体美的重要标志,而女性“三围”(胸围、腰围、臀围)又是构成曲线美的核心因素。那么,怎样衡量女性的“三围”是否标准呢?我国的健美专家根据国人的体质体型,结合健身运动对人体形态和体质的影响等因素,研究归纳.. 女性标准身高、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 身高cm 胸围 cm 腰围 cm 臀围 cm 腿围 cm 14577.9455.0279.0946.42 14678.4855.4079.6446.74 14779.0255.7880.1847.06 14879.5656.1680.7347.38

14980.0956.5481.2747.70 15080.6356.9281.8248.02 15181.1757.3082.3648.34 15281.7157.6882.9148.66 15382.2558.0683.4548.98 15482.7858.4384.0049.30 15583.3258.8184.5549.62 15683.8659.1985.0949.94 15784.4059.5785.6450.26 15884.9359.9586.1850.58 15985.4760.3386.7350.91 16086.0160.7187.2751.23 16186.5561.0987.8251.55 16287.0861.4788.3651.87 16387.6261.8588.9152.19 16488.1662.2389.4552.51 16588.7062.6190.0052.83 16689.2362.9990.5553.15 16789.7763.3791.0953.47 16890.3163.7591.6453.79 16990.8564.1392.1854.11

11种常用的体形状态指数

11种常用的体形状态指数 根据人体测量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利用数学式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即成为派生指数。应用派生指数可反映各指标间的比例关系、体型特点及相对水平等。指数中应用最多的测量指标是身高;指数构成形式则以两指标的对比方式最多见。 目前使用较多的指数有下列几种: (1)身高体重指数(Quetelet,1836),又称克托莱指数,体重(g)/身高(cm); (2)身高胸围指数(Brugsch,1931),胸围(cm)X100/身高(cm); (3)身高坐高指数,坐高(cm)X100/身高(cm); (4)维尔维克指数(Verwaeck,1931),(体重(kg)十胸围(cm))X100/身高(cm); (5)利维指数(Livi,1898),(100X3体重(Kg))开方/身高(cm);修正利维指数(Martin,1926),(1000X3体重(kg))开方/身高(cm); (6)考甫指数(Kaup,1926),或称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2(m)或体重(g)X10/身高2(cm); (7)劳累尔指数(Rohrer,1908),体重(g)X100/身高3(cm),所得指数为个位数,亦有使用体重(kg)X107/身高3(cm),所得指数为百位数。 (8)躯干宽度指数(Martin,1928),骼嵴宽(cm)X100/肩宽(cm); (9)艾里斯曼指数(Erismann,1888),1/2身高(cm)一胸围(cm); (10)勃洛克指数(Broca’s calculation of normal weight,Martin,1926),体重(kg)=身高(cm)-100;

女性标准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

女性标准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尺寸对照表 150.0---79.5---55.5---81.0---46.8---28.1---48.0---4 3.2 151.0---80.0---55.9---81.5---47.1---28.2---48.5---4 3.7 152.0---80.6---56.2---82.1---47.3---28.4---49.0---4 4.1 153.0---81.1---56.6---82.6---47.6---28.5---49.5---4 4.6 154.0---81.6---57.0---83.2---47.8---28.7---50.0---4 5.0 155.0---82.2---57.4---83.7---48.1---28.9---50.5---4 5.5 156.0---82.7---57.7---84.2---48.4---29.0---51.0---4

157.0---83.2---58.1---84.8---48.6---29.2---51.5---4 6.4 158.0---83.7---58.5---85.3---48.9---29.3---52.0---4 6.8 159.0---84.3---58.8---85.9---49.1---29.5---52.5---4 7.3 160.0---84.8---59.2---86.4---49.4---29.6---53.0---4 7.7 161.0---85.3---59.6---86.9---49.7---29.8---53.5---4 8.2 162.0---85.9---59.9---87.5---49.9---30.0---54.0---4 8.6 163.0---86.4---60.3---88.0---50.2---30.1---54.5---4 9.1

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1、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2949;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3109。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2、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厘米);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厘米),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下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 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厘米)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骨龄是生物年龄,与生长密切相关,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片,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还可以预知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和孩子的生长潜力,如发现骨龄和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符,应到医院检查。

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身高与营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第二组的婴儿比第一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见,全面、合理的营养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同时也是补救身高的必要条件。骨骼,尤其是下肢和脊柱,在性发育期新陈代谢最旺盛,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供给。饮食中的高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等无机盐类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鱼类以及各种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B族、E族,豆类、杂粮及新鲜水果、蔬菜等所含营养成分,都有助于骨骼的充分发育,即骨骼的增长、增粗、增宽和骨皮质增厚。 (3)身高与睡眠有关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显然,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4)身高与遗传有关据研究,人体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

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身体检查/健康评估 加强营养及适当补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 加强营养, 维生素AD滴剂,葡萄糖酸钙 正常无异常母乳喂养,适当添加辅食 [教学要求] (1)掌握小儿身体评估特点;老年身体评估特点。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小儿体格生长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 (3)了解老年人衰老表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小儿身体评估特点;老年身体评估特点。 [教学难点] 小儿体格生长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健康评估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有近3亿0~14岁小儿,约占总人口的23%。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前提。因此正确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是一项不可欠缺的重要工作。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意义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发育是小儿的基本特点。从受精卵到发育结束,可人为地划分为7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从而有利于掌握健康评估的重点。(1)胎儿期:从精子与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为胎儿期。遗传因素及孕期健康水平均能影响胎儿的发育。(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刚满28天为止的4周为新生儿期。小儿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3)婴儿期: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为婴儿期。这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后半年易患感染性疾病。(4)幼儿期:1周

岁以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此时小儿生长发育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多。(5)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阶段生长速度较慢,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仍可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并易患免疫性疾病。(6)学龄期:从6~7岁入学起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为学龄期。此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发病率在这个时期有所降低,但易出现近视眼和龋齿。(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一般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为青春期。此时受性激素作用影响,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但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声音变粗、长出胡须、肩宽、肌肉发达、发生遗精:女性则骨盆变宽、脂肪丰满、出现月经。该期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贫血,女孩可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易引起心理、行为、精神等方面的不稳定。 二、小儿生长发育评估 (一)体格生长 1.体重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儿科临床也作为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等的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胎次、胎龄、性别和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3.3±0.4㎏,女婴为3.2±0.4㎏,与WHO的参考值一致。出生后可出现暂时性生理性体重下降(3%~9%),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丢失等有关。约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于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生后如及时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体重下降的发生。 小儿体重不是等速增长的,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快。出生至6足月为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加700~800 g,其中第一个月可﹥1000 g;4~6个月时每月增加500~600g ;7~12个月时每月增加300~400g 。故3足月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1周岁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生长又复加快,为第二个增长高峰期,体重猛增达4~5㎏/年,可持续2~3年。 小儿体重超过同龄正常儿均值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者为体重过重,见于肥胖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也可见于发育过快儿童或水肿患儿。反之,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者为低体重,可见于:重症营养不良、家族性矮小等。 临床上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体重: ﹤6月龄婴儿体重=0.7×月龄(㎏)+出生时体重(㎏); 7~12月龄婴儿体重=0.25×月龄(㎏)+6(㎏);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2×年龄+7(或8)(㎏)。 2.身高(长)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内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因立位测量不易准确,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但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类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 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为25 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1~12 cm。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 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 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约年均5~7 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7×年龄+70 cm。进入青春早期时身高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女孩进入青春期较男孩约早2年,故女孩在10~13岁时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因男孩的青春发育期虽开始晚,而持续时间较长,故男孩最终成人身高通常较女孩为高。

标准身高体重三围

成年男女身高体重计算方法 BMI(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由于BMI计算的是身体脂肪的比例,所以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上,比单纯的以体重来认定,更具准确性。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是每个人都适用BMI的,如果你属于有以下的情况,那么BMI的指数对你不适用。 肥胖的世界标准是:BMI在18.5至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肥胖的亚洲标准:亚洲人体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标准来衡量就不适宜。比如:日本人当BMI为24.9时,高血压危险就增加3倍;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 在23.7时死亡率最低,越高时便开始上升。专家们认为,亚洲人的肥胖标准应该是BMI在18.5-22.9时为正常水平,BMI大于23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肥胖的中国标准:我国专家认为,中国人虽属于亚洲人种,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上限应该比亚洲标准低些。有专家建议,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BMI大于22.6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身高:height;胸围:bust ; 腰围:waist;臀围:hips 腿围:Trousers 中国人衡量标准: BMI〈20略瘦;20〈BMI〈24正常;24〈BMI〈26略胖;26〈BMI〈30过胖;30〈BMI〈40肥胖;BMI〉40严重肥胖 理想体重简易换算表男性: (身高<公分> - 80) * 0.7 = 理想体重<公斤>女性: (身高<公分> - 70) * 0.6 = 理 想体重<公斤> 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理想体重(Kg):≥20×身高×身高并≤22×身高×身高 身高体重标准对照表:

美体体重及三围

身高胸腰臀大腿小腿标准体重㎏美体重kg 150 79.5 55.5 81.0 46.8 28.1 48.0 43.2 151 80.0 55.9 81.5 47.1 28.2 48.5 43.7 152 80.6 56.2 82.1 47.3 28.4 49.0 44.1 153 81.1 56.6 82.6 47.6 28.5 49.5 44.6 154 81.6 57.0 83.2 47.8 28.7 50.0 45.0 155 82.2 57.4 83.7 48.1 28.9 50.5 45.5 156 82.7 57.7 84.2 48.4 29.0 51.0 45.9 157 83.2 58.1 84.8 48.6 29.2 51.5 46.4 158 83.7 58.5 85.3 48.9 29.3 52.0 46.8 159 84.3 58.8 85.9 49.1 29.5 52.5 47.3 160 84.8 59.2 86.4 49.4 29.6 53.0 47.7 161 85.3 59.6 86.9 49.7 29.8 53.5 48.2 162 85.9 59.9 87.5 49.9 30.0 54.0 48.6 163 86.4 60.3 88.0 50.2 30.1 54.5 49.1 164 86.960.7 88.6 50.4 30.3 55.0 49.5 165 87.5 61.1 89.1 50.7 30.4 55.5 50.0 166 88.0 61.4 89.6 51.0 30.6 56.0 50.4 167 88.5 61.8 90.2 51.230.7 56.5 50.9 168 89.0 62.2 90.7 51.5 30.9 57.0 51.3 169 89.6 62.5 91.3 51.7 31.0 57.5 51.8 170 90.1 62.9 91.8 52.0 31.2 58.0 52.2

人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

人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①身高>165cm:身高(cm)-100 身高<165cm:身高(cm)-105(男) 身高(cm)-100(女) ②北方人=(身高cm-150)×0.6+50 南方人=(身高cm-150)×0.6+48 正常体重:=SW±SW×0.10 超重:=SW+SW×(0.11~0.20) 轻度:=SW+SW×(0.21~0.30) 肥胖中度:= SW+SW×(0.31~0.30) 重度:= SW+SW×(0.31~0.50) 瘦弱:=SW-SW×(0.11~0.20) 严重瘦弱:= SW-SW×0.20(及其0.21以上) 男性之标准体重(千克)=身长(厘米)-100 女性之标准体重(千克)=身长(厘米)-102

肥胖的中国标准 一、世界肥胖标准 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计算的方法是: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 世界隆重组织拟定的世界标准是,BMI在18.5-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 为超重,MBI大于30为肥胖。 然而,与会专家指出,这个体重标准是根据欧美白人为基准制定的,对亚洲人不一定适用。 二、亚洲肥胖标准 亚洲人体偏小,用BMI18.5-24.9的世界“正常范围”体重标准来衡量,就不适宜。比如:日本人当BMI为24.9时,高血压危险已经增加3倍;在美国的日本人,BMI大于23时心血管病危险就开始明显增加;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 在23.7时死亡率最低,再高时便开始上升,这说明,体重指数正常上限24.9的世界标准,对亚洲人来说显然过高。 那么,亚洲人的肥胖标准应该是多少?专家们认为,BMI在18.5-22.9时为正常水平,BMI大于23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这样,亚洲人的正常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