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材料学院-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哈工大材料学院-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哈工大材料学院-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复习内容:

一液体表面

1研究液体结构的基本假设。

(1)组成液体的原子(或分子)分布均匀、连贯、无规则;(2)液体中没有晶态区域和能容纳其他原子或分子的孔洞;(3)液体的结构主要由原子间形成的排斥力决定。

2间隙多面体,径向分布函数。

液体结构的刚性球自由密堆可以用间隙多面体来表示,其中原子处在多面体间隙的顶点。液体自由密堆结构的5种理想间隙:(a)四面体间隙;(b) 八面体间隙;(c)三棱柱的侧表面被覆盖3个半八面体间隙;(d)阿基米德反棱柱被覆盖2个半八面体间隙;(e)正方十二面体

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所以四面体间隙配位是液体结构的另一特征,四面体配位中的各相邻原子的间距就成为液体结构的最近邻原子间距。

随着温度升高(低于材料熔点Tm),原子间距增加,原子震动幅度提高,但仍然保持有序结构。这时的原子数量的变化不再是一系列离散的线,所以再用原子数量(N(r))来表示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的分布就显得不太合适,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在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出现的密度来表示。用密度分布函数ρ(r)来代替离散的数量值N(r)时,分布函数的峰值就代表了在距离中心原子r处原子出现的概率。

3液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

(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4 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受到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而在液体表面切向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液体表面这种沿着切向方向,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就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外部原子或分子对液体表面的吸引,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有:

(1)液体自身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的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张力越大,一般液体表面张力随结构不同变化趋势是:金属键结合物质>离子键结合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

(2)表面所接触的介质: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能越小,反之越大

(3)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密度下降,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对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力减弱,液体表面张力下降。最早给出的预测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半经验表达式为:

γ= γ0(1-T/T c)n

式中T c为液体的气化温度,γ0为0K时液体的表面张力。

5液体表面偏聚。

液体中溶质原子向液体表面偏聚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能,因此是自发进行的过程。表面能随组成液体的比例变化越大,产生表面偏聚倾向性越大。

溶质含量较少的液态合金产生表面偏聚的倾向性与液态合金的等温压缩率(Isothermal compressibility,用η表示)有关。使液体η增大的溶质原子具有产生表面偏聚的倾向性,因此产生表面偏聚的条件为:

(dη/d C)C=0 > 0

式中C为溶质的浓度。也就是说,在液体中,如果溶质的等温压缩率高于溶剂,则该溶质将具有向液体表面偏聚的倾向性。另外,溶质原子是否发生表面偏聚,还受到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影响。6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由液体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定义可知,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始终受到一个沿液体表面切线方向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的作用。当液体表面为平面时,表面张力的合力与液面垂直,合力为零;当液体表面为曲面时,表面张力合力不为零,合力将指向液体的内部或外部,即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力。

三种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附加压力示意图

当液面为凸液面时,液面曲率半径为正值,则产生的附加压力亦为正值,附加压力的方向指向液体的内部;当液面为凹液面时,液面曲率半径为负值,则产生的附加压力亦为负值,附加压力的方向指向液体的外部;如果液面为平面时,液面曲率半径为无穷大值,则产生的附加压力为零。

P附 = 2γ/r(γ为表面张力,r为曲率半径)

二固体表面

1 固体表面能的影响因素。

影响固体表面能的主要因素有:固体原子间的结合能、固体表面原子的晶面取向和温度。由于表面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形成固体新表面所消耗的断键功,因此原子间的结合能越高,断开相同结合键需要消耗的能量越高,所形成的固体表面能越高。由于固体晶体结构是各向异性的,不同晶面的原子面密度不同,所以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不同,导致所形成的表面能不同。一般来说,固体表面原子面密度越高,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越小,表面能越低。与液体一样,固体的表面能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且固体表面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速度大于液体。

2 固体不同晶面表面能的计算。

采用“近邻断键模型”(Nearest-neighbor broken-bond model)来计算固体晶体的表面能,两点假设:

第一,每个原子只与其最近邻的原子成键(最近邻原子数即为该晶体结构的配位数),并且只考虑最近邻原子间的结合能;

第二,原子间的结合能(-Ua)不随温度变化。

对于具有任意晶体结构的固态晶体,某一晶面{hkl}的表面能(γS{hkl})可以用下式计算:

γS{hkl} = N{hkl}Z(Ua /2)

式中,N{hkl}为{hkl}晶面单位面积的原子数,Z为晶体沿{hkl}晶面断开形成新表面时{hkl}晶面上每个原子需要断裂的键数。

简单立方晶体

面心立方晶体

体心立方晶体

3固体晶体平衡形状的确定方法。

固体表面的平衡形状为多面体,原因为不同晶面表面能不同,形成的原则是固体总表面自由能最低,确定方法:在一个单晶体平衡多面体中,由多面体中心引出一组矢量,方向与多面体各表面垂直,矢量的长度与各晶面的表面能成正比。在各矢量的端点做垂直于该矢量的平面,各平面相交则得到晶体的平衡形状。

二维晶体平衡形状确定示意图(a)和确定结果(b)

4固体晶体表面的小面化。

固体晶体断裂面是晶体的密排面时,表面能最低。如果固体晶体受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宏观断裂面不与晶体的密排面平行时,断裂表面的晶面组成可以由小面化理论给与说明。

断裂的宏观表面可以被分解为平行于晶体密排面的若干个小平面与连接这些小平面的连接面组成,使形成的总表面自由能最低。这就是固体晶体的小面化。

5固体晶体的表面缺陷。

位错露头:螺位错形成表面台阶

刃位错形成表面空隙

三固体和液体的界面

1 润湿现象与润湿角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的现象,称为润湿。润湿与不润湿不是截然分开的,可用润湿角进行定量描述。润湿角定义:当固液气三相接触达到平衡时,从三相接触的公共点沿液—气界面作切线,切线与固-液界

面的夹角为润湿角。

润湿角大小与润湿程度的关系:

θ<90 o:润湿

θ>90 o:不润湿

θ=0 o:完全润湿

θ=180o:完全不润湿

润湿角公式:

σs-g=σs-l+σl-g cosθ

所以cosθ=(σs-g-σs-l)/σl-g

当σs-g>σs-l时,cosθ>0,θ<90 o,σs-g与σs-l差越大,润湿性越好。

当σs-g<σs-l时,cosθ<0,θ>90 o,σs-g与σs-l差越大,不润湿程度越大。

以上方程的使用条件:σs-g-σs-l≤σl-g,σs-g为固体的表面能

2 临界表面张力。

表面能高的固体比表面能低的固体更容易被液体所润湿。表面能低于0.1Nm-1的物质为低能表面,如:有机物,高聚物。表面能为1~10Nm-1的物质为高能表面,如:金属,金属氧化物,无机盐。

低能表面不易被液体润湿,但表面张力很低的液体也可能润湿,甚至完全润湿低能表面。对于某一低能表面的固体,当液体的表面张力达到σc时,可完全润湿该固体,则σc称为该固体被完全润湿的临界表面张力。

σc是固体材料的一个特征值,其物理意义是:只有表面张力小于σc的液体,才能对该固体完全润湿。大于σc的液体,有一定的θ值。

由此又提出一个计算θ的经验公式:

cosθ=1-β(σ1-g-σc )

其中σ的单位是:Nm-1;-β=30~40

3 铺展系数。

一种液体滴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溶的液体或固体表面上,可能发生两种情况:第一,液滴在另一液体或固体表面不铺展而成为凸镜或液滴,这时表明液滴本身内聚功大于该液体对另一液体或固体的粘附功。第二,液滴在另一液体或固体表面铺展开而形成一层薄膜,这时表明液滴的本身内聚功小于该液体对另一液体或固体的粘附功。一种液体能否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溶的液体或固体表明上铺展,可用粘附功和内聚功之差来表示:

S=Wa-Wc

=[σA+σB-σAB]-2σB

=σA-σB-σAB

S-铺展系数

S>0时,B在A表面上会自动铺展开,S值越大,铺展越容易。

S<0时,B在A表面上不铺展,负值越大,铺展越难。

S>0是铺展的基本条件,这时σA-σB-σAB>0

对液相在固相表面的铺展:σA=σs-g,σB=σl-g,σAB=σl-s,所以σs-g-σl-s-σl-g>0,所以σs-g-σl-s >σl-g。这时润湿角方法已经不能再适用。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

四固体和固体的界面

1 晶界自由度。

二维晶界有两个自由度:两晶粒间夹角(位向角)和晶界与一个晶粒间夹角(方向角)。三维晶界有五个自由度:位向角:3个,方向角:2个。

2 小角晶界结构特点。

相邻两晶粒间位向差小于15℃——小角晶界。小角晶界分为倾斜晶界和扭转晶界。

倾斜晶界:对称倾斜晶界:由一系列相同符号的刃型位错排列而成:D=b/θ 式中:θ:位向角, b :布氏

矢量 D :位错间距

非对称倾斜晶界:由两组相互垂直的刃型位错组成。

扭转晶界:旋转轴与晶界面垂直,螺位错网络与中间良好区组成 3 大角晶界结构模型。

目前对大角晶界提出的晶界结构模型有:

晶界是由非晶体粘合物构成 岛状模型:小岛内原子排列整齐

晶界点缺陷模型:晶界有大量空位间隙原子 晶界结构位错模型

重合位置点阵 4 重合位置点阵。

多晶体晶界一般为大角晶界。大角晶界的结构模型很多,其中重合位置点阵晶界 (Coincident-site Lattice ,CSL )模型比较成熟。

相邻两晶粒旋转时,到某一角度,两晶体中的某些原子位置对称(重合),这种点阵为重合位置点阵。 此时,晶界上的某些原子为两晶粒共有,类似于孪晶,晶界上由排列紊乱部分和无规则部分组成。 为了定量表示重合位置点阵的数值,用“∑”号表重合点阵占晶体点阵多少——重合数。 ∑=(CSL 单胞体积)/(晶体点阵单胞体积) 重合位置点阵表示:晶面指数、旋转角度、重合数。 5

晶界能与晶界位向角的关系。 晶界能与晶界位向角关系示意图

晶界的能量为单位面积自由能,包含表面张力和成分偏聚的影响。 式中:μi ——i 元素化学,Γi——i 元素界面与内部浓度差 从图可以看出,在小角晶界范围内,晶界能(E )随晶界位向角(θ)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大角晶界界面能与位向角基本无关,但在共格孪晶(t )和重合位置点阵(a 和b )出现时,晶界能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6

晶界原子偏聚。

(a )偏聚现象:晶界上溶质元素浓度高于晶内(10-1000倍)

(b )偏聚动力:晶界处结构复杂、能量高,溶质元素在晶内产生畸变能。溶质从晶内向晶界附近偏聚,使系统能量降低。 (c )正吸附与反吸附:

正吸附:使晶界表面张力降低的溶质原子向晶界偏聚,如钢中C ,P 。 反吸附:使晶界表面张力增加的溶质原子远离晶界,如钢中Al 。 (d )偏聚与偏析:

偏聚:固态扩散造成为平衡态——平衡偏聚

∑?Γ+?=dA

i i dA dF

μγ

偏析:液态凝固时形成,为非平衡态

(e)影响因素:

晶界能;杂质原子与基体原子尺寸差;浓度;第三种元素——共同偏聚;晶界结构。

7相界结构。

8 相界能量

9新相形状。

五金属表面热渗镀

1 概念、特点、分类。

定义:用加热扩散的方法把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基体金属的表面,可得到一扩散合金层,但有时表面上还会残留一层很薄的覆层—热渗镀。

特点:(1)靠热扩散形成表面强化层,结合力很强

(2)热渗镀材料的选择范围很宽

作用:渗入不同元素,可得到不同的表面组织和表面性能,包括耐磨性、耐热性、耐腐蚀性、耐高温氧化性。

分类:(1)固溶法:粉末包渗法、流化床法。

粉末包渗法:把工件埋入装有渗层金属粉末的容器里,进行加热扩散。为防止粉末烧结使工件表面难于清理,在粉末中要加入防粘结粉末(如Al2O3)。为加速渗入过程,在粉末中加入活化剂(助渗剂),通过化学反应使渗层金属变成活性金属原子。

(2)液渗法:热浸法,融溶法,盐溶法

热渗法:将工件直接浸入某一液态金属中,形成合金镀层,继续加热使镀层扩散形成合金层。例如:钢热浸铝。

(3)气渗法:

加热工件到渗剂原子在基体中能显著扩散的温度,通入含有渗剂金属卤化物(MCl2)的氢气,在工件表面发生如下反应:

MCl2+A → ACl2+[M] (A为基体金属)

MCl2+H2→ 2HCl+[M]

反应生成的活性金属原子[M]渗入工件表面。

(4)离子轰击渗镀法:

通过在低真空下气体辉光放电使渗剂金属变成等离子态。离子活性比原子高,再加上电场的作用,所以此方法渗速高,质量好。

(5)复合渗:

利用各种方法,将工件表面形一固相涂层,然后加热扩散。镀层工艺和加热工艺多种多样。

2 渗层形成条件。

渗层是基体金属和溶入元素原子混合或化合组成的薄层合金,渗层的形成需要如下条件:

(1)渗入元素必须能与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

影响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原子相对大小, 原子间的化学亲合力, 点阵类型。

(2)渗入元素与基体之间必须保持紧密接触,或者说渗入元素可以在界面处被吸附。

(3)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使原子获得足够的扩散动力。

(4)生成活性原子的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一定的热力学条件,渗剂活性原子一般是依靠化

学反应来提供的。

以气固渗剂为例,假定采用金属氯化物为渗剂气体可有以下三种化学反应:

置换反应:A +MCl2(气) → ACl2+[M]

还原反应:MCl2(气) +H2→ 2HCl+[M]

分解反应:MCl2(气) → Cl2+[M]

3 渗层组织特点。

(1)渗层的形成

渗层形成的过程为:吸附→ 界面反应→ 内扩散→ 渗层

(2)渗层的组织特点

(a)有无限固溶体相图的渗层组织

渗层组织为单向二元固溶体组织,由表到里浓度逐渐变化。

(b)有限固溶体并有中间化合物形成的渗层组织

有限固溶并有中间化合物形成的渗层组织开始阶段如图中曲线①所示,表面B元素浓度继续增加,达到C1,表面形成AnBm并向内扩散,即形成曲线②,表面B元素浓度继续增加至Cβ,表面形成β相并向内扩散,达到曲线③。

六金属表面热喷涂

1 分类与特点。

金属表面热喷涂是利用专用设备将固体材料熔化并加速喷射到工件表面形成一种特制薄层,提高工件表面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

分类

液态法:用坩埚熔化金属,再用高压气体把金属喷射出去。

燃气法:火焰溅射喷涂法,火焰粉末喷涂法。

气体放电法:等离子喷涂法。

其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取材广泛

○2可用于各种基体

○3基体保持较低温度

○4工效高,比电镀快

○5工件大小不受限制,可进行局部喷涂,工件或整体均可

○6涂层厚度易控制

○7满足各种性能需要:耐磨、耐蚀、高温氧化、隔热、高温强度、密封、减磨(润滑)、耐辐射、导电、绝缘等。

2 涂层形成过程。

涂层的形成

粒子与基体碰撞产生变形,粒子热量被冷基体带走,粒子在变形中凝固,形成盘状组织。

由于冲击,圆盘往往破碎,如软化基体(如预热)、破碎可减弱。

脉冲压力P与以下因素有关:质点速度、液体密度、质点刚性系数。

3 涂层结合强度。

粒子与基体结合强度

机械结合:

与基体毛化程度有关——毛化处理,与粒子与基体润湿性关系很大。

化学结合:

动力:基体预热

喷涂粉末高的熔化潜热

粉末自身发生放热反应(Al/Ni)

条件:基体表面充分活化,不能有氧化膜。

作用:对溶解度极低的涂层可实现牢固结合。

基体预热最低温度与体系有关。氧化物陶瓷粒子比较稳定,预热稳定较高。

陶瓷涂层残余应力较高,结合强度低于金属涂层

粒子速度很高时,粒子与基体距离达到晶格常数范围,发生键合—冶金结合,结合力提高

七激光表面改性

1 特点

激光束和电子束发生器有足够的能量促使短时间内加热和活化工件大面积的表面区域。是材料表面改性的重要方法,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由于加热速度极快,基体温度不受影响

②加热层深几个μm,这样薄层熔化需要能量几个J/cm2,三束能量很高,可以在表面产生106~

108K/cm的稳定梯度,表明迅速熔化,此温度梯度又使熔化部分以109~1011K/s速度冷却,S-L

界面推移速度为每秒几米。

③激光表面改性可提高表面抗蚀性和耐磨性,还可用于半导体技术和催化剂技术。

④激光表面改性包括:改变表面成分:合金化、熔覆;改变表面结构:表面相变硬化。

⑤表面形成亚稳组织,产生特种性能。

2 表面相变硬化原理及硬化层组织与性能特点。

激光相变硬化及其组织

利用高能束照射在可相变硬化的材料表面(以钢为例)使表面迅速加入到相变温度以上,形成奥氏体,当光斑扫过后,表层奥氏体被内层金属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

硬化层的组织特点为:组织超细化;化学成分不均匀——微区成分不均匀的马氏体或残余奥氏体;晶体缺陷密度提高;未熔碳化物数量减少;残余奥氏体增加。

(3)激光硬化层的特征与性能

能量密度为:。式中:P为激光功率;D为光斑直径;V为扫描速度。

在不熔化的前提下,选择最大的E,得到最大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

硬化层的性能特点为:1 硬度:各种金属材料,硬度比极值提高20%,原因主要是细化晶粒;2耐磨性:可以使GCr15钢的使用寿命提高一倍;3残余应力:表面为残余压应力,次表面为残余拉应力;4疲劳性能:由于产生表面压应力,提高疲劳性能(疲劳裂纹多产生于表面)。

3 表面合金化方法及组要参数。

(1)工艺介绍

目的:提高表面耐磨和防腐性能。

方法:将合金化元素和陶瓷粉末以一定方式添加到基体金属表面,通过激光加热使其与基体表面共熔而混合,形成表面特种合金层。

表面涂合金方法:共沉积法和预沉积法。

共沉积法:激光照射同时送入粉末,要求有高精度送粉设备。

预沉积法:粉末涂刷、热喷涂、真空镀、电镀、化学镀、预制薄板或金属箔。

影响合金化的主要参数:

激光束参数:I:入射能量密度;tp:脉冲持续时间;Ro:材料对激光反射率

d:光斑尺寸;de:有效光斑尺寸

材料热力学参数:D:热扩散系数;T:熔点;Po:蒸气压

过程:通过熔化表面膜A和部分基体B,把薄膜元素可控地结合入基体B中。液态混合之后,快速凝固,使合金化元素结合到基体表面。

机制:形成理想的表面合金;利用快速加热和快速凝固形成特殊的亚稳合金,实现特殊的性能。

4 表面熔覆定义与方式及组织特点。

将具有某种特殊性能的粉末材料以最小的稀释度用激光火焰涂在基体表面,从而获得特殊的表面性能的表面改性方法称为激光表面涂覆。与激光熔凝相似,只是熔化对象不同。激光涂覆的组织特点为:○1晶粒细小(快冷所致)。

○2稀释度很低时,界面出元素不扩散。稀释度较大时,涂层一侧发生液态扩散,扩散距离较大;基体一侧,固态扩散,扩散距离很小。

○3由于涂层凝固收缩受到基体阻碍,冷却后得到的涂层内有残余应力。另外,涂层与基体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裂纹。解决办法:预热基体,涂覆后热处理。

○4气孔:高温液相吸收空气中气体,凝固冷却后过饱和析出,凝固收缩形成气孔。这种气孔细小,可用保护气氛进行防止。基体与涂层界面大气孔和搭接涂层过程产生的大气孔,可以通过控制涂覆参数和搭接度解决。

八纳米材料

1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特点。

2 纳米材料组织特点。

九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1 界面分类。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界面的特征为金属基体和增强体之间既不反应也不互相溶解,界面相对比较平整。

第二类界面的特征为金属基体和增强体之间彼此不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但浸润性好,能发生界面相互溶解扩散,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可能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形成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

第三类界面的特征为金属基体和增强体之间彼此发生界面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形成界面层。

取决于复合工艺条件、加工和使用条件,实际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可能不是单一的类型,而是以上三种类型的组合。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

2 结合机制。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结合基本可分为四类,即:机械结合;共格和半共格原子结合;扩散结合;化学结合。

机械结合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纯粹靠机械结合力连接的结合形式称为机械结合。它主要依靠增强材料粗糙表面的机械“锚固”力和基体的收缩应力来包紧增强材料产生摩擦力而结合。结合强度的大小与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很大关系,界面越粗糙,机械结合越强。只有当载荷应力平行于界面时才能显示较强的作用。机械结合存在于所有复合材料中。既无溶解又不互相反应的第一类界面属这种结合。

共格和半共格原子结合

共格和半共格原子结合是指增强体与基体以共格和半共格方式直接原子结合,界面平直,无界面反应产物和析出物存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以这种方式结合的界面较少。

扩散结合

扩散结合是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发生润湿,并伴随一定程度的相互溶解而产生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与第二类界面对应,是靠原子范围内电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化学结合

是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形成化合物而产生的一种结合形式,由反应产生的化学键合提供结合力,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类界面属这种结合形式。

3 残余应力的产生、计算及影响因素。

产生: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的产生需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良好;2、温度变化;3、增强相与基体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一般基体合金的热膨胀系数相对较大,增强相的热膨胀系数相对较小,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差异是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产生的先决条件。通常热膨胀系数差异越大,则热残余应力的数值越大。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描述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的产生:假设无限大基体中镶嵌一弹性球型粒子,模型如图4-4所示。R表示整个体积球的半径,r2为埋入粒子的半径,r0为没有约束时粒子的半径,r l为未受约束时基体中孔洞的半径。在某一高温下有:r2=r1=r0。在冷却过程中,基体孔洞将向r l位移收缩;由于颗粒的热膨胀系数小,其只能收缩到r2位置,室温下有R≥r0>r2>r l,r0≈r1≈r2。此时,在粒子与基体的界面处将有热残余应力存在。普遍认为基体中存在的是平均残余拉应力,增强相承受的是平均残余压应力

图4-4 球形夹杂产生残余应力模型

计算:假设复合材料中界面结合强度足够高,以至在界面热错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滑动和开裂。图(a)为在T1温度下复合材料处于原始状态(热错配应力为零)的示意图。当该复合材料被加热到T2温度时,如果纤维与基体间无相互约束,则纤维与基体将发生自由膨胀,结果如图(b)所示。但实际上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之间是相互约束的,并且我们前面已经假设界面不发生滑动和开裂,所以界面约束的作用结果是纤维受基体的拉伸作用而比自由膨胀时的膨胀量有所增加;而基体受纤维的压缩应力作用而比自由膨胀时的膨胀量有所减小,结果如图(c)所示。

由图1可以很显然得到以下计算公式:

d m = (T2-T1)αm l (5.7)

d f = (T2-T1)αf l (5.8)

d c = (T2-T1)αc l (5.9)

其中:αm、αf和αc分别为基体、纤维和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从上面3个公式可以得到基体、纤维和复合材料的自由膨胀应变

(a) T1温度(b) T2温度, 界面自由(c) T1温度,界面约束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热错配应力计算示意图

εm、εf和εc分别为:

εm = (T2-T1)αm(5.10)

εf = (T2-T1)αf (5.11)

εc = (T2-T1)αc (5.12)

对比图5-5(b)和(c)可以得到,复合材料中界面热错配应力的产生是由于在界面约束条件下基体少膨胀和纤维多膨胀引发的弹性应变对应的应力,其值应该为:

σi = (εc - εf ) E f = (εm -εc )E m(5.13)

其中:σi为界面热错配应力,E f和E m分别为纤维和基体的弹性模量。将公式(5.10),(5.11)和(5.12)带入(5.13),则得到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αc的计算公式:

αc =(αm E m +αf E f )/(E m +E f )(5.14)

而将公式(5.14)带入公式(5.13),便可得到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热错配应力为:

σi = (T2-T1)(αm -αf )E m E f /(E m +E f )(5.15)

从公式(5.15)可以看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热错配应力随基体与增强体热膨胀系数差和温差的增加而提高。公式(5.15)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体系设计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影响因素: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除受两相热膨胀系数差、温度差影响外,基体屈服强度、增强体形状及分布、增强体体积分数等因素对热应力也有较大的影响。

复合材料基体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后,即发生塑性应变及松弛现象,因此热残余应力直接与基体屈服强度有关,基体屈服强度越高则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越大。

增强体尺寸及长径比影响到复合材料中的热残余应力,主要与基体中应力的松弛程度有关,当位错运动阻力较大时基体中应力的松弛程度减小,必然导致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增大。对SiC短纤维增强Al 基复合材料中纤维长径比对热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径比越大则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越大。当纤维长度及长径比较大时,复合材料基体中位错沿纤维轴向的冲孔阻力增大,其结果会造成基体应力难以松弛,导致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增大。另外还发现,当纤维长径比超过1:20后,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随纤维长径比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此时已处在基体应力松弛的临界状态。

增强体分布对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也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短纤维或晶须增强复合材料,无论是解析分析或有限元计算方法,通常假定增强体在基体中定向规则排列,所得出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实际复合材料中,增强体有时呈混乱分布状态,此时热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变得比较复杂。可以采用Eshelby模型分析增强体平面随机混乱分布及余弦定向布状态下SiCf/Al复合材料中的热残余应力,结果发现两种复合材料不同方向的热残余应力分量存在较大差别,主要与复合材料中纤维取向有关。从平均热残余应力来看,两种复合材料差别并不明显,增强体混乱分布时平均热残余应力略低于余弦定向分布情况。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增强体体积分数是影响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增强体体积分数越高则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越大。运用Eshelbey模型,假定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定向规则排列,可以估算温度降低200°C时SiCw/Al复合材料中热残余应力与晶须体积分数的关系,结果如图4-6所示。从图中可见,随着晶须体积分数增加,复合材料基体横向及纵向热残余拉应力始终保持增大的趋势。只是由于复合材料中晶须定向排列,基体横向热残余应力小于纵向。

图4-6 SiCw/Al复合材料基体热残余应力与晶须体积分数的关系

4 临界长径比。

假设在短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中有一根长度为l,直径为d的圆柱状短纤维,如图所示。在平行于纤维轴向的外载荷P的作用下,该短纤维通过界面载荷传递最有可能断裂的部位是其轴向的中间部位。假设该复合材料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足够高,那么单位界面面积能够传递给纤维的最大载荷就取决于基体的剪切屈服强度。如果用τs表示基体的剪切屈服强度,则两端能传递给纤维中部的最大载荷(P max)应该是从纤维中部到一端的侧表面积与τs的乘积,因此有:

P max= (1/2 )lπdτs(5.26)

这时纤维承受的最大应力(σmax)为:

σmax = P max /S f = (1/2) lπdτs/π(d/2)2= 2lτs /d (5.27)

其中S f为纤维的横截面积。

纤维临界长径比计算示意图

只有当最大应力(σmax)达到纤维的断裂强度(σf)时,纤维才有可能发生断裂。因此纤维发生断裂的临界状态是σmax= σf,这时纤维的长度达到临界长度(l c),因此有:

σf = 2 l cτs /d

所以纤维临界长径比λ为:

λ= l c /d = σf/2 τs

从短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增强相的临界长径比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纤维的临界长径比与纤维的断裂强度成正比,与基体的屈服强度成反比。对于给定的基体合金和纤维材料,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该体系的纤维临界长径比

5界面结合与复合材料的性能。

人们通过控制界面反应、对增强体表面涂覆等方法来改善界面结合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界面性能。

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第 1 章绪论 物理表面:三维的规整点阵到体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个过渡区的厚度随材料的种类不同而异, 可以是一个原子层或多个原子层。是不同于两相的第三相。 理想表面:是指除了假设确定的一套边界条件外, 系统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表面。 清洁表面:指不存在任何污染的化学纯表面, 即不存在吸附、催化反应或杂质扩散等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 谓弛豫:表面附近的点阵常数发生明显的变化。 重构:表面原子重新排列, 形成不同于体内的晶面。 台阶化:指出现一种比较规律的非完全平面结构的现象。 吸附:指气相中的原子或分子在气固或液固界面上的聚集。 偏析:指溶液或溶质在相界、晶界或缺陷上的聚集。吸附和偏析是化学组分在表面区的变化。吸附表面:吸附有外来原子的表面。 第2章液体表面 系统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故液体表面具有自动收缩的能力。 表面张力:是单位长度上的作用力, 单位是N/ m。它是反抗表面扩大的一种收缩力, 它的作用是使一定体积的系统具有最小的表面积。 也可以理解为系统增加单位面积时所需作的可逆功, 单位为J/ m2, 是功的单位或能的单位, 所以σ也可以理解为表面自由能, 简称表面能。 单组分液体的表面张力等于比表面自由能。 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率中心一边, 且与曲率大小有关, Laplace 方程: 球面:Δp = 2?/ r任意曲面:Δp = ?( 1/ r1 + 1/ r2 )当曲率半径r1 = r2= r, 曲面成为一个球面, 对于平液面,两个曲率半径都为无限大,Δp = 0,表示跨过平液面不存在压差。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1 毛细管法 当毛细管浸在液体中, 若液体能完全浸润管壁, 则会发生毛细上升现象, 液面呈凹月形。反之, 若液体完全不浸润管壁, 则液面下降呈凸液面。 毛细升高现象可用Laplace 方程处理。假定毛细管截面是圆周形, 且管径不太大, 并假定凹月面可近似看作半球形, 此时不仅两个曲率半径相等, 而且都等于毛细管半径r。 由Laplace 公式可得Δp = 2σ/ r则压差Δp应等于毛细管内液柱的静压强Δρgh,即Δρgh = 2σ/ r (1) Δρ为液气两相密度差, g为重力加速度。 也可以改写成:a2= 2σ/ Δρg = rh (2) a为毛细常数, 它是液体的特性常数。 当液体完全不浸润管壁时, 式(2 -21)仍适用, 毛细上升改为毛细下降, h 表示下降深度。 更普遍的情况是液体与管壁之间的接触角θ介于0°~180°之间, 若弯月面仍为球面, 则有:Δρgh =2σcosθ/r(3) 由式(1)或式(3) , 从毛细升高或下降的高度h , 即可求出液体的表面张力。 2 最大气泡压力法 将一根毛细管插入待测液体中,缓缓通入惰性气体,使其在管端形成气泡逸出,当毛细管很细时,可假设气泡在生成过程中始终是球体的一部分。但气泡在发展过程中半径由大变小,当气泡形状恰为半球时,气泡的半径最小,正好等于毛细管半径,Δp也相应达到最大值。实验过程中用连接在毛细管上的U形压力计测出最大气泡压力,则Δp max =Δρgh = 2σ/ r,若测试中,毛细管下端在液面下的深度为t,则Δpmax =Δρgh - p t 。 3 滴重法 是一种既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它既可测定气液表面张力, 又可测液液界面张力。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总结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构形式。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第一章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吸水性:岩石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沥青混合料 水泥混合料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 量。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压碎值是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 率。1000 1 ?='m m Q a (1m :试验后通过2.36mm 筛孔的细集料质量)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的关键指标。 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由于路表集料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冲击作用,这一指标对道路表层用料非常重要。 磨耗值:用于评定道路路面表层所用粗集料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能力。 级配参数: ?? ? ??分率。 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是指通过某号筛的式样通过百分率和。 筛分级筛余百分率之总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百累计筛余百分率率。 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分级筛余百分率i i i A a ρ 天然砂的细度模数,系度模数越大,表示细集料越粗。 根据矿质集料级配曲线的形状,将其划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在连续级配类型的集料中,由大到小且各级粒径的颗粒都有,各级颗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绘制出的级配曲线圆滑不间断;在间断级配集料中,缺少一级或几个粒级的颗粒,大颗粒与小颗粒之间有较大的“空档”,所做出的级配曲线是非连续的。 第二章 沥青按照形态分类:粘稠沥青、液体沥青。 沥青按照用途分类:道路沥青、建筑沥青、水工沥青、防腐沥青、其他沥青。 粗集料 >2.36mm >4.75mm 细集料 <2.36mm <4.75mm

新高考形势下,高中选科化学+政治+地理可以报考的专业和学校解析

化学+政治+地理 亲爱的家长朋友,孩子们,大家好,我是晓丽老师 本次课程我们来讲化学+政治+地理这个组合能够报考的专业和院校,下面分别来说明 必选化学单科可以报考的专业:材料类、化学类、轻工类、动物医学、生物制药、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必选政治单科可以报考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广播电视学、知识产权、侦查学、法学、治安学、公安管理学、公安情报学、公共事业管理等。必选地理单科可以报考的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 必选化学+政治可以报考的专业、必选化学+地理可以报考的专业::高校对必选此组合选择专业没有硬性选科要求。 必选政治+地理可以报考的专业:闽江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余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内蒙古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必选化学+政治+地理可以报考的专业:没有。 下面咱们重点介绍两个专业及专业对应优势院校 重点专业介绍1:材料科学与工程 大千世界中的材料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吃、穿、住、行,每个人每天会碰到诸如金属、橡胶、磁性、光电等众多材料,小到一根针、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一件衣服,大到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建筑、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处处都有材料科学的身影。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该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的是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里材料类之中的一

材料表面与界面复习题

第一章 1.试述表面张力(表面能)产生的原因。怎样测试液体的表面张力? (1)原因 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所受的力不均匀而产生的。液体表面层即气液界面中的分子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液体分子的吸引力,也受到指向气相的气体分子的吸引力,由于气相吸引力太小,这样,气液界面的分子净受到指向液体内部并垂直于表面的引力作用,即为表面张力。这里的分子间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2)测试 ①毛细管上升法 测定原理 将一支毛细管插入液体中, 液体将沿毛细管上升, 升到一定高度后, 毛细管内外液体将达到平衡状态, 液体就不再上升了。此时, 液面对液体所施加的向上的拉力与液体总向下的力相等。则γ=1 /2(ρl-ρg)ghrcosθ(1) (1)式中γ为表面张力, r为毛细管的半径, h为毛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ρl为测量液体的密度,ρg为气体的密度( 空气和蒸气) , 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θ为液体与管壁的接触角。若毛细管管径很小, 而且θ=0 时, 则上式(1)可简化为γ=1/2ρghr (2) ②Wilhelmy 盘法 测定原理 用铂片、云母片或显微镜盖玻片挂在扭力天平或链式天平上, 测定当片的底边平行面刚好接触液面时的压力, 由此得表面张力, 公式为: W总-W片=2γlcosφ 式中,W总为薄片与液面拉脱时的最大拉力,W片为薄片的重力, l为薄片的宽度, 薄片与液体的接触的周长近似为2l, φ为薄片与液体的接触角。 ③悬滴法 测定原理 悬滴法是根据在水平面上自然形成的液滴形状计算表面张力。在一定平面上, 液滴形状与液体表面张力和密度有直接关系。由Laplace 公式, 描述在任意的一点P 曲面内外压差为 式中R1, R2 为液滴的主曲率半径; z 为以液滴顶点O为原点, 液滴表面上P 的垂直坐标; P0 为顶点O处的静压力。 定义S= ds/de式中de为悬滴的最大直径, ds为离顶点距离为de处悬滴截面的直径再定义H=β(de/b)2 则得γ= (ρl-ρg)gde2/H 式中b为液滴顶点O处的曲率半径。若相对应与悬滴的S值得到的1/H为已知, 即可求出表(界) 面张力。即可算出作为S的函数的1/H值。因为可采用定期摄影或测量ds/de 数值随时间的变化, 悬滴法可方便地用于测定表(界)面张力。 ④滴体积法 测定原理 当一滴液体从毛细管滴头滴下时, 液滴的重力与液滴的表面张力以及滴头的大小有关。表示液滴重力(mg) 的简单关系式:mg=2πrγ实验结果表明, 实际体积小得多。因此就引入了校正因子f(r/V1/3), 则更精确的表面张力可以表示为:γ= mg/{2πrf(r/v1/3)}其中m为液滴的质量, V 为液滴体积, f 为校正因子。只要测出数滴液体的体积, 就可计算出该液体的表面张力。 ⑤最大气泡压力法 测定原理

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材料的性能 1、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的优点:测量误差小,数据稳定。 缺点:压痕大,不能用于太薄件、成品件及比压头还硬的材料。 适于测量退火、正火、调质钢, 铸铁及有色金属的硬度(硬度少于450HB)。 2、洛氏硬度 HRA用于测量高硬度材料, 如硬质合金、表淬层和渗碳层。 HRB用于测量低硬度材料, 如有色金属和退火、正火钢等。 HRC用于测量中等硬度材料,如调质钢、淬火钢等。 洛氏硬度的优点:操作简便,压痕小,适用范围广。 缺点:测量结果分散度大。 3、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所用载荷小,压痕浅,适用于测量零件表面的薄硬化层、镀层及薄片材料的硬度,载荷可调范围大,对软硬材料都适用。 4、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用磨损量来表示。 分类有黏着磨损(咬合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 5、接触疲劳:(滚动轴承、齿轮)经接触压应力的反复长期作用后引起的一种表面疲劳剥落损坏的现象。 6、蠕变:恒温、恒应力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发生缓慢塑变的现象。 7、应力强度因子:描述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强度的指标。 第三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1、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的规则排列的方式为晶体结构。为便于描述晶体结构,把每个原子抽象成一个点,把这些点用假想直线连接起来,构成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晶格中每个点称为结点,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成为晶面。 由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晶胞的棱边长度、棱边夹角称为晶格常数。 ①体心立方晶格 晶格常数用边长a表示,原子半径为√3a/4,每个晶胞包含的原子数为1/8×8+1=2(个)。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铁、钼、铬等。 ②面心立方晶格 原子半径为√2a/4,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原子数为1/8×8+1/2×6=4(个) 典型金属(金、银、铝、铜等)。 ③密排六方晶格 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原子数为为12×1/6+2*1/2+3=6(个)。 典型金属锌等。 2、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紧密程度及不同晶面间距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方向上原子结合力也不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化学、力学间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此特性称为各向异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考研大纲_哈工大考研论坛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考研大纲 一、考试要求 试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材料结构与缺陷;第二部分为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结构与缺陷部分的基本要求是应考者需全面掌握晶体材料结构及其缺陷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要求能灵活运用材料结构与缺陷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 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要求是:(1)理解并掌握材料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与断裂等基本力学行为的宏观规律及微观本质,并进一步了解应力状态、试样几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2)熟悉材料常用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测试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范围,具有按照实际工作条件和相关标准、规范等正确选择试验方法和指标进行材料测试、评价及选择材料的能力,并了解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二、考试内容 1)材料结构与缺陷部分 a:晶体学基础:原子的结合键、结合能;结合键的特点、与性能的关系;晶体学的基本概念;晶面指数、晶向指数的标定;晶面间距的计算;晶体的对称性。 b:晶体结构:典型纯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相的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结构;共价晶体结构;亚稳态结构。 c:晶体缺陷:晶体缺陷的分类、结构、表征、运动特性;空位和间隙原子形成与平衡浓度;位错的基本类型与表征、位错的运动与增殖、位错的弹性性质、实际晶体中的位错;界面、相界、孪晶界;位错及位错与其他晶体缺陷的交互作用。 d:相图:相图的基本规律、分析方法与应用;分析各种类型的二元相图及其晶体的结晶过程和组织;三元相图的基本知识。 2)材料力学性能部分 a: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1)掌握静载拉伸试验方法与拉伸性能指标的含义及测定,熟悉典型材料拉伸变形断裂行为与应力-应变曲线;(2)熟悉压缩、弯曲、扭转试验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应力状态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3)掌握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试验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b:材料变形行为与变形抗力:(1)掌握弹性变形行为及其物理本质,熟悉材料的弹性常数及其工程意义;(2)熟悉材料塑性变形行为及其微观机制,了解材料物理屈服现象;(3)了解材料的理论与实际屈服强度、微观与宏观屈服应力及宏观屈服判据;(4)了解材料强化的基本途径与常用方法。 c:材料断裂行为:(1)了解材料常见断裂形式及其分类方法;(2)熟悉金属延性断裂行为及微观机制;(3)熟悉解理和沿晶断裂行为及微观机制;(4)了解断裂的宏观强度理论。 d:材料的脆性及脆化因素:(1)了解材料脆性的本质及表现,熟悉微观脆性与宏观脆性的联系与区别;(2)熟悉缺口顶端的应力和应变特征,了解缺口试样拉伸行为及缺口敏感性;(3)了解冲击载荷特征与冲击变形断裂特点,掌握缺口试样冲击试验与冲击韧性的意义及应用; (4)了解材料低温脆性的本质及其评定方法。 e:材料裂纹体的断裂及其抗力:(1)了解材料的理论断裂强度,掌握Griffith强度理论及应用;(2)掌握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裂纹尖端塑性区及其修正;(3)了解裂纹体的断裂过程与断裂韧性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f:材料的疲劳:(1)熟悉高周、低周疲劳行为,s-N与-N疲劳曲线及其经验规律,掌握疲劳抗力的意义及表征;(2)了解疲劳断裂过程、特征及微观机制;(3)掌握疲劳裂纹扩展的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工大研究生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7\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学校有关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的考生和推免生均需参加复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5/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确定如下: 复试比例及主要内容, Ⅰ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外国语听力考试在面试中进行。复试的总成绩为280分,其中笔试200分,面试80分。 Ⅱ复试笔试科目 (一)报考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的考生 以下共有六套考题供考生选择。参加复试的考生须从六套题中任选两套考题回答。每套题100分,共200分。 第一套题:材料X射线与电子显微分析 一、X射线物理基础 1. 连续X射线 2. 特征X射线 3.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包含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光电子、X射线荧光及俄歇电子) 二、X射线衍射方向 1. 布拉格方程的推导 2. 布拉格方程的讨论(包含反射级数、干涉指数、消光等) 三、X射线衍射强度 1.原子散射因子 2.结构因子(包括含义、推导及如何用结构因子推导晶体消光规律) 3.多晶体X射线衍射强度影响因素 四、电子光学基础与透射电子显微镜 1. 电子光学 2. 电磁透镜及相差分析。 五、透射电镜的构造 1.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 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质及放大倍数。 六、电子衍射 电子衍射原理及衍射花样的标定 七、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原理 1. 质厚衬度 2. 衍衬成像原理 3.消光距离 八、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及构造,表面形貌衬度原理及应用 九、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电子探针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子探针仪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整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简介.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 3、授课对象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 4、学分 3.5 5、修读期 第4学期 6、课程组负责人 彭志方教授、雷燕讲师 7、课程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课。本课程将系统、全面地介绍材料基础理论知识,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强化、材料的亚稳态。本课程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验证理论、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为该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如材料加工成型、材料热处理、材料的性能、工程材料学、材料测试、材料的近代研究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提供基础。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 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实验1周 9、课程考核 布置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考试成绩占70%。 10、指定教材 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参考书目 [1] 物理冶金基础,冶金工业出版社,唐仁正,1997 [2] 材料科学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赵品,谢辅洲,孙文山.,2000 [3] 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潘金生等,1998 [4] 金属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胡庚祥,钱苗根.,1980 12、网上资源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 材料工程基础 3、授课对象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 4、学分 2.5 5、修读期 第5学期 6、课程组负责人 李正刚讲师、梁夏讲师 7、课程简介 《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专业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阐述了固态相变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强化的基本工艺方法,并介绍了常用的各种工程材料。本课程重点放在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上,主要内容包括钢的加热转变、冷却转变、回火转变,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和工业用钢、铸铁及有色合金等内容。阐明了钢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介绍基本的和成熟的相变理论。并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认识和研究材料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提高材料强韧性的途径。对不同种类材料的合金化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是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构件的服役条件和对性能的要求正确地选择材料和合理地制订工艺。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1周 9、课程考核 布置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考试成绩占70%。 10、指定教材 崔忠析,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11、参考书目 [1] 胡光立,谢希文. 钢的热处理.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 戚正风. 金属热处理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3] 安运铮. 热处理工艺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12、网上资源

哈工大材料学院-材料表界面复习资料

复习内容: 一液体表面 1研究液体结构的基本假设。 (1)组成液体的原子(或分子)分布均匀、连贯、无规则;(2)液体中没有晶态区域和能容纳其他原子或分子的孔洞;(3)液体的结构主要由原子间形成的排斥力决定。 2间隙多面体,径向分布函数。 液体结构的刚性球自由密堆可以用间隙多面体来表示,其中原子处在多面体间隙的顶点。液体自由密堆结构的5种理想间隙:(a)四面体间隙;(b) 八面体间隙;(c)三棱柱的侧表面被覆盖3个半八面体间隙;(d)阿基米德反棱柱被覆盖2个半八面体间隙;(e)正方十二面体 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所以四面体间隙配位是液体结构的另一特征,四面体配位中的各相邻原子的间距就成为液体结构的最近邻原子间距。 随着温度升高(低于材料熔点Tm),原子间距增加,原子震动幅度提高,但仍然保持有序结构。这时的原子数量的变化不再是一系列离散的线,所以再用原子数量(N(r))来表示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的分布就显得不太合适,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在不同径向距离(r)处原子出现的密度来表示。用密度分布函数ρ(r)来代替离散的数量值N(r)时,分布函数的峰值就代表了在距离中心原子r处原子出现的概率。 3液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 (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4 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受到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而在液体表面切向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液体表面这种沿着切向方向,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就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外部原子或分子对液体表面的吸引,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有: (1)液体自身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的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张力越大,一般液体表面张力随结构不同变化趋势是:金属键结合物质>离子键结合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 (2)表面所接触的介质: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能越小,反之越大 (3)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密度下降,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对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力减弱,液体表面张力下降。最早给出的预测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半经验表达式为: γ= γ0(1-T/T c)n 式中T c为液体的气化温度,γ0为0K时液体的表面张力。 5液体表面偏聚。 液体中溶质原子向液体表面偏聚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能,因此是自发进行的过程。表面能随组成液体的比例变化越大,产生表面偏聚倾向性越大。

材料学必看书单

书单 一、材料科学基础 学习要点:金属材料内容为主,高分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好也涉猎一些,材料间一脉相通,知识多多益善。 推荐书籍:《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胡庚祥、蔡珣版)或(北科大余永宁版)。 要求读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扩散、相变、形变、回复、再结晶、相图。 二、材料物理学 学习要点:金属物理学,很难,但领悟后终身受益。 推荐书籍:《金属物理学第一卷~第三卷》(南大冯端)、《材料物理性能》(北航田莳)、《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合工大束德林)。 要求读懂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电性能、热性能、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压缩、弯曲、扭转、冲击、强度、硬度、韧性、脆性、疲劳、应力腐蚀、摩擦磨损、蠕变,以上性能的测试方法与仪器。 三、材料热力学 学习要点:金属材料热力学。 推荐书籍:《物理化学》(天大版、浅显易懂)或《材料热力学》(上海交大徐祖耀版、有理论深度)、《合金相与相变》(北科大肖纪美)。 要求读懂热力学三大定律、自由能、比热容、相平衡、固溶体、亚稳相、平衡相、相变(凝固、脱溶、调幅分解、有序无序转变)、氧化。 四、材料加工 学习要点:掌握有色金属材料的主要加工和热处理方法,有精力可以涉猎钢铁材料加工热处理内容,此部分内容十分庞大且复杂,只要泛泛理解基本原理即可。 推荐书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中南大学崔振铎)、《有色金属锭坯生产技术》(东北大学马宏声)、《材料成形基础》(郑州大学关绍康)、《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中南大学张新明)。 要求读懂熔炼(真空熔炼、非真空熔炼、感应熔炼(高频、中频、工频)、电弧熔炼、气体(除气、脱氧)、夹杂(净化)、覆盖剂)、铸造(铸锭、半连续

材料表面界面考试知识点整理

1.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及性能特点 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包括化学键和物理键,其中化学键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物理键又包括分子键和氢键. 2.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晶体的能带结构。 3.晶体(单晶、多晶)的基本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单晶:质点按同一取向排列,由一个核心(晶核)生长而成的晶体;多晶:由许多不同位向的小晶体(晶粒)所组成的晶体.

4.空间点阵与晶胞、晶面指数、晶面间距的概念,原子的堆积方式和典型的晶体结构。 空间点阵:呈周期性的规律排列的阵点所形成的具有等同的周围环境的三维阵列; 晶胞:在空间点阵中,能代表空间点阵结构特点的最小平行六面体,反应晶格特性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面指数: 在晶格中,通过任意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格点作一平面,称为晶面,描写晶面方位的一组数称为晶面指数.一般选取晶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取倒数作为晶面指数; 晶面间距:两近邻晶面间的垂直距离; 原子的堆积方式:六角堆积和立方堆积; 典型的晶体结构: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密排六方结构. 5.表面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及基本原理 可以通过光子,电子,离子,声,热,电场和磁场等与材料表面作用,来获取表面的各种信息,或者利用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与被测材料的表面近距离接近,探测探针与材料之间的信号,来获取表面信息. 电子束技术原理: 离子束技术原理:离子比光子电子都重,它轰击表面时产生的效应非常明显.离子不但具有电荷还有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当离子与表面接近时,除具有静电场和接触电势差作用外,它本身还可以处于不同的激发电离态,离子还可以与表面产生各种化学反应,总之,离子与表面作用后,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 光电子能谱原理: 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原理: 6.为什么XPS可获得表面信息,而X射线衍射只能获得体信息? [略] X射线衍射(XRD)是利用晶体形成X射线衍射,对物质进行内部原子在空间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方法.将具有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晶体上时,X射线因在晶体内遇到规则排列的原子或离子而发生散射,

哈工大材料物理性能课程论文资料

电阻法测相变点动态测试电阻设备的研究 摘要: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的测定方法常用的有变温X射线法、热分析法、膨胀法和电阻法。电阻法由于精度高,电路也比较简单,测量过程对试样的影响小,速度快,所以被广泛采用。本文对用电阻法测量形变点动态电阻的设备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从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测量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硬件电路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比较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最终选用的测试电阻设备进行了改进和评估。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电阻法,测量设备设计与改进 形状记忆合金( Shape Memory Alloys,SMA )因为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的测定方法常用的有变温X射线法、热分析法、膨胀法和电阻法。[1]根据电阻法所测得的曲线在相变点处电阻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比较容易测出相变点。由于电阻法精度高,电路也比较简单,测量过程对试样的影响小,速度快,其中以微机为核心的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测试系统,更提高了电阻法测量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所以被广泛采用。 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时,会引起一些物理性能变化,其中包括电阻率的变化。即:马氏体转变时电阻率与其母相的电阻率不同,其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时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确定其相变点。电阻法测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一般采用X-Y 函数记录仪法,该方法是用温度信号驱动X轴,用电阻信号驱动Y轴,这样在一个温度循环过程中便会画出一条温度-电阻曲线, 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温度主要包括, As:加热时马氏体逆转变的开始温度;A f:马氏体逆转变的终了温度; Ms:冷却时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Mf:马氏体转变的终了温度。[1] 根据曲线的特征人工找出Ms、Mf、As、A f及滞后宽度。但这种方法找特征点时存在读数误差,存储和查询不方便,没有数据处理的功能。微机测试系统则克服了以上缺点,能精确地绘制出相变的温度-电阻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电阻-时间曲线,自动找出Ms、Mf、As、A f 及滞后宽度,有效地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并且精度高、数据处理快、查询方便。 一.电阻法测量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的总体设计 合金的电阻率与其组织状态有关,是组织敏感参量。[2]对于形状记忆合金,表现为马氏体和奥氏体的电阻率不同。以电阻法测得Ti-Ni 合金进行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时的相变临界温度,如图1所示,当进行逆马氏体相变时,合金电阻率下降;而降温进行正马氏体相变时,合金电阻率急剧上升,由此可以方便确定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温度。电阻测试法采用标准四探针法进行测量,由于所需设备较简单,研究者们多采用自制的测量仪,一般选择直流式双电桥或恒流式电路的方法,图2所示即为恒流式电路所用的仪器装置及线路,该系统分两路同时采集信号,一路是采集试样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端电压变化的信号,另一路则由测温仪表采集试样的温度信号,一并送入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由于是恒流,所以电压信号可直接表征电阻的变化。电阻法对试样的尺寸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一般可直接从拉伸试样上截取。

材料表面与界面复习题2013

1.液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 (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存在五种间隙,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2.液体表面能的产生原因。 液体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因此在液体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一个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这种吸引力使表面上的分子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促成液体的最小表面积。要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做功,从而增加分子的位能,这种位能就是液体的表面能。 3.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受到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此在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其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这种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其它组元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液体外部组元在液体表面的吸附,液体表面张力大小主要受物质本身结构、所接触的介质和温度的影响。 (1)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越大,表面张力越大。具有金属键原子结合的物质的表面张力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离子键结合的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的物质。 (2)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高,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反之,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低,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大。 (3)液体的表面张力还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液体的密度降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对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吸引力减弱,导致液体的表面张力下降。预测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半经验表达式为: γ = γ0(1-T/T c)n 式中T c为液体的气化温度,γ0为0K时液体的表面张力。 ( 举例:水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随温度升高,水的体积膨胀,内部分子间距离增大,导致水中内部分子对表面分子的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随温度升高,蒸汽压提高,气相中的分子对水表面分子的吸引力增大。) 4.固体表面能的影响因素。 影响固体表面能的主要因素有:固体原子间的结合能、固体表面原子的晶面取向和温度。 (1)由于表面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形成固体新表面所消耗的断键功,因此原子间的结合能越高,断开相同结合键需要消耗的能量越高,所形成的固体表面能越高。 (2)由于固体晶体结构是各向异性的,不同晶面的原子面密度不同,所以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不同,导致所形成的表面能不同。一般来说,固体表面原子面密度越高,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越小,表面能越低。

江苏大学_材料表界面_期末知识点——wjl版

1.表面能:系统增加单位面积时所需做的可逆功J/m*m 2.吸附热:吸附过程中的热效应。物理吸附热效应相当于气体的凝聚热, 化学相当于化学键能 3.物理吸附:吸附作用力为范德瓦尔分子力,由表面原子和吸附原子之间 的极化作用而产生。 4.化学吸附:静电库仑力,发生电子转移,改变吸附分子结构。 5.毛细现象:吸附压力引起的毛细管内外页面的高度差的现象 6.超疏水: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 7.润湿: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或液体被液体或另一种液体取代的现象,原因, 接触后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 8.亲水物质:能被水润湿的物质,如玻璃、石英 9.疏水物质:不能被水润湿的物质,如石墨、硫磺 10.接触角: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的夹角叫接触 角 11.粘附功:液柱由两液体构成,拉开后原来AB 界面消失,出现新的A\B,消耗的能量称为粘 附功 12.内聚能:均相物质分离成两部分,产生两个新界面,消耗的能量称为内

聚能 13.接触角滞后现象:于粗糙或不均匀表面上,液滴可以处于稳定平衡态或 者亚稳定平衡态。 14.粘附润湿:液体接触固体,变气液表面和气固表面为液固表面的过程。 15.浸湿过程:气固为液固所取代的过程 16.铺展润湿:液体于固体表面接触后,于固体表面上排除空气而自行铺展 的过程,也是一个以液固界面取代气固界面同时液体表面随之扩展的过程。 17.静接触角:当液体在固体表面达到平衡时,气液的界线与液固的界线之 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此时为静态接触角 18.动态接触角:液体在固体表面接触角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是动态 接触角 19.表面活性剂:加入少量时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并改变体系界面状态 的物质。 20.Krafft 温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在足够低 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慢慢增大,当温度达到某一定值后,溶解度会突然增大。溶解度开始突然增大的温度叫Krafft 温度。 21.表面接枝:表面接枝是通过紫外光、高能辐射、电子束、等离子体等技 术,是聚合物表面产生活性中心,引发乙烯基单体在聚合物表面接枝聚合,或利用聚合物表面的活性基团通过化学反应接枝。表面接枝聚合,大分子偶合反应,以及添加接枝共聚物。 22.金属的腐蚀:金属及合金在外围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发生破坏的 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3.玻璃相:陶瓷配料中除主晶相以外的其他组分(有时包括)在一定温度 下共熔,然后“冻结”成非晶态固体。 24.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复合 而成的多相材料。 25.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凡能提高机体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 性能的材料称为增强材料。

材料表面与界面复习题

1.液体的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液体的原子结构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液体结构中近邻原子数一般为5~11个(呈统计分布),平均为6个,与固态晶体密排结构的12个最近邻原子数相比差别很大; (2)在液体原子的自由密堆结构中,四面体间隙占了主要地位。 (3)液体原子结构在几个原子直径范围内是短程有序的,而长程是无序的。 2.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受到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吸引,趋向于挤入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积缩小,因而在液体表面切向方向始终存在一种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液体表面这种沿着切向方向,合力指向液体内部的作用力,就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考虑液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向液体表面的偏聚和外部原子或分子对液体表面的吸引,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因素主要有: (1)液体自身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来源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结合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液体中原子或分子的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张力越大,一般液体表面张力随结构不同变化趋势是:金属键结合物质>离子键结合物质>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物质 (2)表面所接触的介质: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处于表面层的原子或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体外部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当液体处在不同介质环境时,液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与不同物质接触所受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导致液体表面张力的不同。一般来说,介质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表面原子或分子结合能越大,液体表面能越小,反之越大 (3)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密度下降,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液体内部原子或分子对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吸引力减弱,液体表面张力下降。最早给出的预测液体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半经验表达式为: γ= γ0(1-T/T c)n 式中T c为液体的气化温度,γ0为0K时液体的表面张力。 3.固体表面能的影响因素。 影响固体表面能的主要因素有:固体原子间的结合能、固体表面原子的晶面取向和温度。由于表面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形成固体新表面所消耗的断键功,因此原子间的结合能越高,断开相同结合键需要消耗的能量越高,所形成的固体表面能越高。由于固体晶体结构是各向异性的,不同晶面的原子面密度不同,所以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不同,导致所形成的表面能不同。一般来说,固体表面原子面密度越高,形成单位面积的新表面需要断开原子键的数量越小,表面能越低。与液体一样,固体的表面能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且固体表面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速度大于液体。 4.计算并讨论立方晶系(100)、(110)和(111)面的表面能大小。 采用“近邻断键模型”(Nearest-neighbor broken-bond model)来计算固体晶体的表面能,两点假设: 第一,每个原子只与其最近邻的原子成键(最近邻原子数即为该晶体结构的配位数),并且只考虑最近邻原子间的结合能; 第二,原子间的结合能(-Ua)不随温度变化。 对于具有任意晶体结构的固态晶体,某一晶面{hkl}的表面能(γS{hkl})可以用下式计算: γS{hkl} = N{hkl}Z(Ua /2) 式中,N{hkl}为{hkl}晶面单位面积的原子数,Z为晶体沿{hkl}晶面断开形成新表面时{hkl}晶面上每个原子需要断裂的键数。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复试科目及参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学校有关要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的考生和推免生均需参加复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确定如下: 复试比例及主要内容, Ⅰ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外国语听力考试在面试中进行。复试的总成绩为280分,其中笔试200分,面试80分。 Ⅱ复试笔试科目 (一)报考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的考生 以下共有六套考题供考生选择。参加复试的考生须从六套题中任选两套考题回答。每套题100分,共200分。 第一套题:材料X射线与电子显微分析 一、X射线物理基础 1. 连续X射线 2. 特征X射线 3.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包含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光电子、X射线荧光及俄歇电子) 二、X射线衍射方向 1. 布拉格方程的推导 2. 布拉格方程的讨论(包含反射级数、干涉指数、消光等) 三、X射线衍射强度 1.原子散射因子 2.结构因子(包括含义、推导及如何用结构因子推导晶体消光规律) 3.多晶体X射线衍射强度影响因素 四、电子光学基础与透射电子显微镜: 1. 电磁透镜的像差种类、消除或减少像差的方法; 2.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成像原理 五、电子衍射: 1. 爱瓦尔德球图解法 2. 晶带定理与零层倒易面 3. 电子衍射基本公式 参考书目: 周玉、武高辉编著,《材料X射线与电子显微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二套题热力学 一、热力学基本规律 1.物态方程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容量和焓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熵和热力学基本方程 6.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

哈工大材料物理性能

金属导电 阻碍晶体中电子运动的原因:电子与点阵的非弹性碰撞。 机理:1 晶格热振动(温度引起的离子运动振幅的变化) 2 杂质的引入 杂质存在,使金属正常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额外的散射。 3 位错及点缺陷 影响因素: 1.温度 温度升高,离子振幅越大,电子越易受到散射,电阻率增大。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电阻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不同。金属熔化时,电阻率突然增大。铁磁体在居里温度处变化反常。 2.压力 在流体静压下,大多数金属的电阻率下降,有时大的压力使材料由半导体和绝缘体变为导体。原因:金属原子间距变小,内部缺陷形态、电子结构、费米能和能带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因而电阻率下降。 3.冷加工和缺陷 除了K状态,大部分金属冷加工和电阻率增大。机理:晶格畸变(空位、间隙原子以及它们的组合,位错使金属电阻增加,前二者作用远大于后者)。 冷加工后退火,电阻率减小,可以回复到加工前电阻值。 4.固溶体 形成固溶体时,合金导电性能降低。 机理:1. 加入溶质原子——溶剂的晶格发生扭曲畸变——破坏了晶格势场的周期性——增加了电子散射几率。 2. 固溶体组元的化学相互作用。 合金有序化后电阻率下降。 离子导电机制: 1.本征导电 晶体点阵的基本离子由于热振动离开晶格,形成热缺陷。 2.杂质导电 参加导电的载流子主要是杂质。 本质:离子导电是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扩散现象(空位扩散、间隙扩散、亚晶格间隙扩散)。影响因素: 1.温度升高,电导率升高。 2.晶体结构(导电激活能不同) 熔点高,电导率下降 晶体有较大间隙,电导率上升 碱卤化物:负离子半径增大电导率升高;一价正离子比高价正离子电导率高。 3.点缺陷降低电导率 4.快离子导体 半导体导电 杂质半导体电导率较本征半导体高。 加入P形成施主能级,加入Al形成受主能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