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巴士发展历史ppt课件
22路绝版巴士广州牌GZ643大客车

22路绝版巴士广州牌GZ643大客车
22路绝版巴士广州牌GZ643大客车
蔡葵/文 /图
我坐过的公交车系列,22路绝版巴士广州牌GZ643大客车1:5比例手版模型,由东晓汽车模型收藏馆承制。
广州的22路线公交车,从市中心的广卫路发车,到五山的华南理工大学门口,自1960年至2011年结束,22路开始每天在广州老城区和当时仍是郊区的天河一带穿梭。
它所路经的老城区中山路一带,一直保持古朴风貌直至上世纪80年代;它所路径的天河,亦保持乡村风貌直至上世纪80年代。
我在石牌和五山上学的8年中,都是坐的22路车回家和上学。
广州牌GZ643大客车是由广州客车装配厂(后来改名为广州客车厂)从1970年至1985生产的公交车主要款式,底盘主要采用解放三类底盘,后期还在这个车的基础上改进为GZ660绞接式通道车,在那个时期,这款GZ643巴士可以说是广东地区各大城市的最主要的公交车,有些车在公交公司服役超过20年,其中大修8次还在使用。
知名度之高可见一斑。
广州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

4字头是城中村与区域中心的短程连接线(使用17座小巴运行)
6字头是市中心与从化、增城、南沙的连接线
7字头为花都与从化的连接线
9字头本规划作为市中心与番禺大型楼盘的连接线(楼巴收归巴士公司管理),但因为各方面原因目前仅有华南新城开通,原定编号901~905路,但目前仍没有官方的线路号
大学城1~6线是连接市中心区与大学城的线路,1~5线为常规线,6线仅周末开行
旅游1~3线,顾名思义是旅游线,主要连接市区的旅游景点,目前运行状况与常规公交并无区别
帽峰山线,连接市区与帽峰山的线路,这是失败的线路,目前状况与停运没多大区别
地铁接驳1~10线,作为地铁站与附近楼盘、居民区的连接线,其中1~3线在市区,4~10线在番禺
现在的1~89、121~199、2字头、5字头、8字头的线路都可以看成是市区线,部分有近郊线。
101~114是市区无轨电车线路。
301~310是市区与番禺中心区的线路(其中306、310除外,这两条是市区和番禺中心区连接大学城的线路)
360~364是一汽巴士在南沙开设的巴士线路,仅在南沙区内行驶
科学城1~3线,科学城内部交通线路,凭科学城员工证免费乘坐
夜1~48,夜班线路,但没有通宵线,通常在凌晨1~2点会收车
此外,还有少部分区域公交线路,如石井村巴、南沙港专线等等
黄埔区,萝岗区内大多都是5开头的,三位的
571和214 也到了增城的新塘,
目前,广州(不含“两市两区”)共有公交企业15家,请问这15家企业的名字?两市两区还有哪些公交公司?
其实其原理很简单,因为汽车车轮的直径已知,车轮的圆周长便是恒定不变的。由此可以计算出每走一里路车轮要转多少圈,这个数也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只要能够自动把车轮的转数积累下来,然后除以每一里路对应的转数就可以得到行驶的里程了。这样简单的原理古人就已经发现,并且开始使用了。“记里鼓车”就是这样的装置,它是利用上述原理,再加上巧妙的机构使得车轮每转一定圈数就自动敲一下鼓,此时只要有专人把它记下了,就可以得到所走里程。此装置十分巧妙无论白天、黑夜均可使用,而且盲人也可使用,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不过,如果车上没有人默记鼓声数目的话,单靠记里鼓车本身还不能累计一共走了多少里。而且车停下来之后谁也不知道这车曾经走过多少里路,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城市交通发展历程》课件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 及
智能交通系统的广 泛应用
共享出行和绿色出 行成为主流
城市交通规划与可 持续发展相结合
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交通流 量大、道路设 施不足、公共
交通不足等
解决方案:优 化交通规划、 建设公共交通、 推广绿色出行
等
优化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道路、 优化交通信号、 建设立体交通
等
建设公共交通: 增加公共交通投 入、优化公共交 通线路、提高公 共交通服务质量
,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古代城市交通的特点:道路 狭窄,交通不便
古代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步行、马车、船
古代城市交通的管理:政府设 立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交通规
则
古代城市交通的发展:随着城 市的发展,交通设施逐渐完善,
交通管理逐渐规范
工业革命: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对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 公共交通:电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城市交通格局 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者开始关注交通问题,制定交通规划,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古代:以驿站、 渡口、码头等 为主要交通枢
纽
近代:铁路、 公路、水路、 航空等交通方 式的兴起,交 通枢纽逐渐多
元化
现代:城市交 通基础设施的 建设,包括地 铁、公交、轻
轨、高铁等
未来:智能交 通系统的建设, 如无人驾驶、 智能交通管理
等
19世纪初:伦敦地铁开通,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
20世纪初:欧洲、美国等地开始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
汽车工业的兴 起:19世纪末, 汽车开始普及, 城市交通开始 向现代化发展
公交车发展史

公共交通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
当时一位退休军官在法国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开办磨面坊,将蒸汽机排出的热水供人洗澡而兴建公众浴场,并提供接驳市中心的四轮马车服务。
当他发现沿途的人们都可以使用他的公共马车时,便开办穿梭旅馆之间的客车路线,让乘客和邮件于沿途自由使用。
巴黎是公车的先行城市,伦敦继之。
1829年7月4日,英国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车(Omnibus)出现于伦敦街头,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柏丁顿Paddington与银行地带,经停约克郡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个方向4班。
不到十年,这一服务法国、英国及美国东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伦敦、纽约)得到普及。
公车对社会影响巨大,对城市发展起着最基本的推动作用。
公车使市民体验到彼此间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缩短城市和邻近村镇间的距离、往来频繁。
19世纪的公车以马匹拉行。
当时的路面使公车的舒适度受到限制。
有轨电车的发明使公车遇上了面世以来的第一个劲敌,因为公车行走于凹凸不平的石路上,电车却在平滑的铁轨上运行。
至20世纪初,机动交通的试验取得成功,公车亦开始改以引擎驱动。
现在绝大部分公车仍以柴油引擎为动力。
近年有些国家开始研制使用石油气、天然气甚至电力驱动的公车。
1827年,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一家浴室的老板用公共汽车接送顾客,最初的公共汽车像长长的箱子,是用马拉的。
第一辆公共汽车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为他的国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装有发动机的公共汽车。
这辆公共汽车以蒸汽机为动力装置,可载客10人,当年被命名为“婴儿号” 并在伦敦到特拉福之间试运营。
不久,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代替了蒸汽机公共汽车。
最早制造出汽油发动机公共汽车的是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长途公共汽车则源于美国。
1910年--1925年间,美国开辟了许多长途公共汽车路线,连接没有铁路的地区。
早期的公共汽车一般可载客20余人比较舒适。
城市公交车辆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50年代广州人力车还在运营。这也表示当时公 共汽车的运力还是远远不够。
50年代昆明(左)上海(右)公交车
50年代沈阳公交车
北京第一辆公交车
50年代北京公交车
• 北京建国初期公共交通的主力是始建于1924年的有轨电车。 但在解放的时候,只有49辆电车勉强能走,将近100辆电 车停在车场里,无法动弹。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经过半 年的抢修,所有的电车终于又奔跑在了长安街上。
北京客车厂产BK670型客车
北京客车厂产BK670型客车
五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 开始起飞,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 的改变。这一时期公交车开始在全国普及,车 型生产也开始全国有化,乘坐更舒适,车型更 豪华、环保。80年代“自行车王国”开始显露 雏形,也是我国公共交通的一大特点。 在80年代中国地铁也开始在各大城市出现。
60年代匈牙利产依卡路斯车型模型
六 十 年 代 广 州 无 轨 电 车
广州60年代已经能自主生产钢架客车。1963
年广州生产第一批越秀牌钢架铁车厢大客车, 也是华南地区第一批钢架公共
在同一时期的上海,1963年8月,第一辆663
型无轨电车驶上上海南京路街头。
60年代上海公共汽车广泛采用煤气做燃料
80年代投入北京公交运营的黄海客车
80年代也是广州客运业务大调整时 期。1980年9月,广州市郊县交通运输 公司与原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部分合并 调整,成立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 80年代广州成立了旅游车队,还在1985 年引入了双层巴士。
80年代广州 公交车
80年代广州的双层巴士
80年代大型铰接车被广泛应用
公交车IC卡
上车刷卡,极大地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南京市地铁(新街口)
广州客车

型号:GZK644GZK 644型号:GZK5100 别名:广客电车型号:GZK6100A侧置路牌版别名:侧牌型号:GZK6100A正路牌版别名:正牌型号:GZK6100AD-T 型号:GZK6100AD2-T 别名:康明斯型号:GZK6100ED 别名:6100东风底盘广客巴士品牌GZK 6100型号:GZK6100AD-T空调车正路牌(单后门版)型号:GZK6100AD-T空调车正路牌(大后门版)型号:GZK6100AD-T空调车(侧置路牌版) 型号:GZK6101ADGZK 6101系列型号:GZK6101AD2(后折门版)型号:GZK6101AD2(后摆门版)别名:香槟色型号:GZK6101AD2(后摆门版)型号:GZK6101AD37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了一种由广州市客车装配厂出产的“铰接式”公共汽车,这种长达14.双层巴士2米公共汽车,实际是由两节车厢组成的公共汽车。
这种车可装载150多人,比以前“火柴盒”多出4倍。
那时两节车厢各安排一个售票员。
由于车身比较长,乘客太多,所以售票员和司机有一套特殊的“暗语”沟通,例如按一下短铃声是“有乘客下车”;“两短”是“请关门”;“一长”是“车上有特殊情况或危险,司机停车”等等。
但这种车由于车身过长,占地面积大,跑不快不够灵活等原因,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被淘汰。
广州市最早引入双层巴士是1985年,当时引起全国注目,也深受乘客欢迎。
据悉,1994年,广州市共有双层巴士130多辆,当时曾有人预言双层巴士是市内公交车发展的方向。
然而,几年过去了,双层巴士在广州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将近于无,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广州市内的道路情况越来越复杂,不利于双层巴的运行。
如国产的双层巴高达4米,而市内部分天桥和立交桥的限高也是4米;另外,过于低矮的电车电线也让双层巴望而却步。
其次,双层巴士本身的质量很成问题。
进口的双层巴由于是旧车翻新,维修量大,零件价格昂贵,且车型过时,国外厂家已不再生产;国产的双层巴在设计上也有缺陷,同样存在着维修量过大的问题,营运成本过高使汽车公司难以承受。
从50年广州公共汽车发展史看中国公交客车发展的历程

从50年广州公共汽车发展史看中国公交客车发展的历程记者叶德时/林翎/实习生赖少芬/通讯员曾绵绵时光倒流50年———1952年9月8日,由叶剑英任第一任市长的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同意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管理处的组织机构及干部配备。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公营公共汽车事业起步之日。
刚成立的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即现在的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前身),开张的全部家当只有一辆收缴国民党政府的旧交通车和三辆由老“道奇”拼装成的木结构载客车。
但是,在市民亲切的眼光中,她和着新中国建设热潮的步伐,坚定前行,不断壮大,很快变为两位数、三位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没有汽油,广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车车尾加装燃炉,烧炭制取瓦斯以驱动引擎。
一直坚持到大跃进,迎来了国产组装的柴油客车,也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市的公共汽车开始接近千辆。
改革开放,为广州市的公共汽车带来了地覆天翻的巨变。
从“一汽”敢于先吃螃蟹,贷款、集资组建专线车队开始,新思维、新机制为国营公交注入勃勃生机。
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的公共汽车翻番至2000多辆。
到现在,又激增至6000多辆。
目前,广州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近15台,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广州公交车每天的客运量达到了450万人次,相当于这座城市目前固定人口的近2/3。
走在街头,不时会听到外地客人对广州公交车的便捷与舒适度发出的啧啧赞叹。
追抚今昔50年,公共汽车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广州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2年:公交车:四台广州第一代公交人在汽车车尾加装燃炉,烧炭制取瓦斯以驱动引擎。
那时,一辆车上有四个工作人员———司机、“蛇仔”(助手)、前后各一“沽票”(售票员),还是忙不过来。
2002年:公交车:6000多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报站器、投币机、IC卡收费机、卫星定位指挥系统纷纷在公共汽车上亮相,尾气污染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治———广州公交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广州巴士发展历史

广州在变迁,巴士也在不断变迁。 巴士文化始终是广州文化的一部分。
依卡路斯
• 在1954年,广州从匈牙利购进首批“依卡路斯”客车作为 公共营运。在60年代算得上最漂亮的公共汽车,但油渣发 动机结构落后,运转時震动厉害,剎车系统又時有失灵,约 70年代现无轨电车,这些公车由于 使用电作为动力,有环保的作用,在现在广州的 老城区,电车依然起着很重要的运能作用。
广客“铰接式”公共汽车
• 70年代中期广州的马路上,才开始出现了一种由广 州市客车装配厂出产的“铰接式”公共汽车,这种 长达14.2米公共汽车,实际是由两节车厢组成的公 共汽车。这种车可装载150多人,比以前的“火柴 盒”多出4倍。但这种车由于车身过长,占地面积 大,跑不快不够灵活等原因,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 始逐渐被淘汰。
火柴盒
• 在1946年广州街头出现了这种俗称“火柴盒” 的公共汽车,这种公共汽车的车厢是用木的, 车身比较短。上半部的车蓬是奶黄色的,下半 部的车身是深绿色的。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用木 趟板隔开,车厢内设有木板硬凳,而且还是分 前后门上落乘客的,车门是推拉式的木趟门, 由售票员人工拉动。这种车当时都是由美、英、 日、加等国家进口的杂牌车改装而成的,以木 炭为发动机燃料的,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故障。 这些车上海珠桥也上不了,要售票员下车帮忙 推上去的。
LPG时代
2003年,广州为了杜绝公交车、出租车“冒 黑烟”问题,正式提出了全面推行使用 LPG(液化石油气)能源计划,据市交委有 关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已有6400辆公交 车、1.6万辆出租车使用LPG,分别占公交 车、出租车总数的80%和100%。
福 大 菜 三 田 猫 飞 白 刀 角 混 眼 鹰 菜 眼 混
广州巴士的发展历史
作者:钱志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卡路斯
• 在1954年,广州从匈牙利购进首批“依卡路斯”客车作为
公共营运。在60年代算得上最漂亮的公共汽车,但油渣发
动机结构落后,运转時震动厉害,剎车系统又時有失灵,约 70年代已退出公共汽车历史舞台。
无轨电车
• 1960年,广州开始出现无轨电车,这些公车由于 使用电作为动力,有环保的作用,在现在广州的 老城区,电车依然起着很重要的运能作用。
11
双层巴士
• 1985年,广州市人民为了舒缓市区内交通拥挤状况,首次引入双层巴 士试行,从香港九龙巴士公司引进已退役丹拿CVG6型双层巴士,行 走于广州火车站线路的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公司旗下528及529路。
• 1987年,广州市人民决定大量从九龙巴士公司引进双层巴士。 • 1989年1月,以广告补偿形式(即车辆免费赠送,广告收益由香港方
10
广州第一批空调电车
• 第一辆空调电车,是128路电车使用的,由 广州客车厂制造的空调电车,时间忘记了, 路线是东山——机场路电车总站,也就是 现在108路线的前身。
• 后来,因中山路地铁建设、线网负载不足 以及运营成本等原因,128路线停运,原有 的空调电车的空调也被拆下,当作普通车 投入103路线的运营。128路停运后几年, 大概是2000年前后,原128路电车的线路被 108路取代,之后延伸至东山——黄石路
• 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和省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中心共同授予三汽公司202专线为“全国首条冷气公共汽车无人售票 线路”称号,并颁发了“中华之最”的荣誉证书。
9
广客空调巴
• 1994年,广州本地首条采用国产空调巴士运营的 线路是180路(广州火车站-江南西)属于新福利
巴士公司。车型是广州客车厂生产的GZK6100AD。
12
广客双巴
• 1994年初,广州客车厂推出广州首款自产双层巴士,广州 牌GZK6120GS及其改进版GZK6120FS,空气悬挂系统 设计,使用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生产的HFD06二级踏步底 盘,采用斯太尔WD615.61引擎,最大输出马力为 191kw/2600rpm,最大扭力输出为830Mn/1600-1700rpm, 使用ZF S6-80六速手动变速箱。全车长11.9米,车厢内高 1.8米,全车高度3.9米。最大承载量为89人,曾是当时全 国承载能力最大的双层巴士之一。所生产的21辆双层巴士 由广州市交通建设管理基金会捐赠给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 公司,行驶于旗下的28、62、63路。但因为生产技术不 成熟,事故率太高,广州客车厂陆续将其停产,并于1998 年开始陆续退役。
• 2001年1月,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最后一辆广州牌双 层巴车牌号码为粤A04025的广州牌GZK6120FS双层巴士 重新翻新后宣告退役,由广州博物馆收藏。
13
LPG时代
2003年,广州为了杜绝公交车、出租车“冒 黑烟”问题,正式提出了全面推行使用
LPG(液化石油气)能源计划,据市交委有 关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已有6400辆公交 车、1.6万辆出租车使用LPG,分别占公交 车、出租车总数的80%和100%。
6
广客“铰接式”公共汽车
• 70年代中期广州的马路上,才开始出现了一种由广 州市客车装配厂出产的“铰接式”公共汽车,这种 长达14.2米公共汽车,实际是由两节车厢组成的公 共汽车。这种车可装载150多人,比以前的“火柴 盒”多出4倍。但这种车由于车身过长,占地面积 大,跑不快不够灵活等原因,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 始逐渐被淘汰。
广州巴士的发展历史
作者:钱志森
1
广州巴士
• 公交车是很多人日常生活必须的交通工具,而它也述说
着广州发展。
2
广州公交的雏形
• 在19世纪末的广州,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 是从日本引进的人力手拉车。
• 直到1922年广州才出现第一家公共汽车公 司。当时加拿大华侨蒋寿石从加拿大购入 15辆旧货车,加上一个顶篷和两排长座椅 改制而成的8座客车。
7
无人售票
• 到了1993年广州全国率先试行公共汽车无 人售票,而第一辆前门上后门下的公共汽 车就是由广州客车厂生产的广州牌客车, 同时广州客车厂也都到了最辉煌的时期。 当时的广客的生产供不应求,买广客巴士 要排队“走后门”。广客巴士曾创下月产 1300辆的高产记录。
8
进口空调巴
• 广州第一辆空调巴士,是1992年投入服务的,当时是投放在广州市第 一公共汽车公司的202专线(火车站——石溪),车型是由美国购回 的尼奥普兰二手车。从广州火车站开往海珠区石溪,沿途经过友谊剧 场、人民路、南方大厦等传统商业旺地。车上不设售票员,实行无人 售票,票价2元,成为全国第一条无人售票空调公交线路。在专线开 通之初,车头还挂着大幅的广告宣传牌,上面写着“美国冷巴正式投 入运行”的字样。
• 广告歌:“搭上加拿大,快趣好世界;行 路摩得多,车仔无甘快;一粒银之嘛,快 搭加拿大”
3
火柴盒
• 在1946年广州街头出现了这种俗称“火柴盒” 的公共汽车,这种公共汽车的车厢是用木的, 车身比较短。上半部的车蓬是奶黄色的,下半 部的车身是深绿色的。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用木 趟板隔开,车厢内设有木板硬凳,而且还是分 前后门上落乘客的,车门是推拉式的木趟门, 由售票员人工拉动。这种车当时都是由美、英、 日、加等国家进口的杂牌车改装而成的,以木 炭为发动机燃料的,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故障。 这些车上海珠桥也上不了,要售票员下车帮忙 推上去的。
面赚取),广州市人民再次从九龙巴士公司、中华巴士公司引入52辆 带车身广告退役丹拿珍宝型、利兰珍宝等型号双层巴士,作翻新后改 装成左方向驾驶,行驶于201、230、235、240、260、269、270、 271、276、283、289、290、522、528、529路。上层收费1元人民 币,下层收费5角人民币。 • 1993年,香港海派公司、新美景工程公司和城市亚洲公司捐赠50辆 前德国柏林交通运输公司的MAN SD200、新加坡SBS的利兰亚特兰 大双层巴士,由广州市公用事业局接收,于1993年11月13日正式投 入营运,行驶于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522路、广州市第三公共汽 车公司528、529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