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

【编者按】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Hardin(1968)在Science上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公地悲剧》,该论文是环境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块基石。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学术思想例证,“公地悲剧”理论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公共资源管理工作中,甚至用到非公共资源领域,如教育、医药及信息网络领域。

2003年,为了进一步强调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及Hardin的《公地的悲剧》一文的重要性,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特刊来纪念《公地的悲剧》一文发表35周年,并且高度评价了该篇论文在科学文献方面的突出贡献。

公地管理的最终办法:彼此制约、相互妥协。

-----------------------------------------

附:原作中译全文

公地的悲剧

Garrett Hardin

Science,1968

中译:自学书院(2008年5月)

译文以《香港共享创意》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3.0 香港授权条款发表。

J.B. Wiesner和H.F. York在一篇关于核子战争前景的发人深省文章结尾时说:「武器竞赛的双方都是…面对持续增强的军事力量和持续减弱的国家安全。深思之下,我们的专业意见认为这困局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如果大国只是在科学和科技这方面找寻解决办法,结果只会令情况恶化。」

希望各位不要集中注意文章的主题(核武世界的国家安全),而是要留意作者的结论,即是问题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专业和半通俗科学期刊的评论,差不多都隐喻评论的问题是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技术性解决办法可以定义为只要改变自然科学的技术,无需或只是稍为改变人的道德价值或概念。

我们现在一般都欢迎有技术性解决办法(以前并非如此)。因为以前的预言往往失准,要有莫大勇气才会断言没有预期的技术性解决办法。Wiesner和York表

现出勇气,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坚持问题不能在自然科学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小心翼翼为声明加上以下的批注:「深思之下,我们的专业意见…。」本文所关注的。不是他们是否正确,而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有一组关乎人的问题可以称为「没有技术性解决办法的问题」,或是更明确地说:认定和讨论这些问题是其中之一。

要表明这类问题不是空号很容易。还记得划井游戏。想一想:「我如何赢划井游戏?」假设(依照赛局理论的惯例)我的对手是个中能手,大家都知道我不可能赢。换句话说,问题没有「技术性解决办法」。要赢,我只能把「赢」的意义根本改掉。我可以打对方的头,可以弄虚作假。每一种我要「赢」的方法,都是某种意义上放弃了我们认知了解的游戏。(我当然可以公开放弃—不玩。大多数成年人都这样。)

「没有技术性解决办法的问题」有其他的命题。我的论题:大家惯常认知的「人口问题」是这样的命题。要说明一下大家是怎样惯常认知的。持平的说,大多数人为人口问题苦恼,要找出方法避免人口过多的邪恶,但不放弃他们正在享受的特权。他们以为海洋养殖或发明小麦新品种会解决问题—从技术方面。我尝试证明他们不能找到解决办法。人口问题正如要赢划井游戏,不能技术性解决。

我们要最大化什么?

如马尔萨斯所言,人口自然地以「几何级数」增加,或是我们现在的说法是函数增加。在一个有限的世界,这即是说世界物品的人均份额必然减少。我们的世界是否有限?

一个中肯的抗辩说法:世界是无限的,或是我们不知道世界不是无限。但是,从实际问题角度来看以后几代人和可见的科技,很清楚如果我们不是实时假设陆上人类可用的世界是有限的,我们会大大增加人类的痛苦。「太空」不是逃生门。

有限的世界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因此到了最后,人口增长必然是零。(零增长的永恒大幅度上下波动是无关宏旨的变动,不在此讨论。)当条件符合,人类的情况会是怎样?明确地说,边泌的目标:「最大数目的最大好处」能否实现?

不可能—理由有二,单是一个已足够。第一个理由是理论性。数学上,两个函数是不可能同时最大化。Neumann和Morgenstern已经清楚说明,其中的绝对原理是起码可以追溯至D'Alembert (1717-1783) 的偏微分方程式。

第二个理由是直接源于生物事实。任何生物要生存,必须有一个能源来源(例如食物)。能源用于两个目的:维生和工作。人要维持生命,每天需要1600 千卡路里(维生卡路里)。维生以外所做的一切可以定义为工作,由摄取的「工作卡路里」支持。工作卡路里不是只用于我们日常谈到的工作;所有享乐形式都需要:游泳、赛车、音乐,吟诗。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人口最大化,我们要做什么是很明显。我们要每个人的工作卡路里最接近零。没有可口美食,没有渡假,没有运动,没有音乐,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我以为无需争议或实证,大家都同意人口最大化不会物品最大化。边泌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我在达成以上的结论时,作出一贯的假定,问题就是取得能源。有了核能,有些人会质疑这假定。但是,即使有无穷能源,人口增长依然带来不可逃避的问题。正如J. H. Fremlin机智表达,取得能源的问题,被能源消散取而代之。分析的算术符号正负倒转;但边泌的目标是不能达到。

因此,最合适的人口是少于最大。定义最合适的困难大;依我所知,没有人曾郑重处理这问题。要达致一个可接受和稳定的解决办法,需要多过一代人的辛勤分析—和更大说服力。

我们期望每个人有最大好处;但什么是「好处」?某人的好处是荒原,另一人是大众的滑雪小屋。某人的好处是河口盛产水鸭,供猎人射击;另一人是工厂用地。我们一般说比较各人的心头好是不可能的,因为物品是不配比较。不配比较就是不能比较。

理论上这可能是对的;但实际生活中不配比较是可以衡量的。只需要一套判断的标准和比重的制度。大自然的标准就是生存。何等物种较好:小而可掩藏,或是大而有劲力?物竞天择会比较不配比较的。达致的妥协是视乎大自然为众多变量的价值作出比重。

人必须模仿这过程。无可置疑地,他事实上不自觉地已是如此。只有当隐藏的决定表面化时才有争端。未来的工作难题是要作出一个可接受的比重理论。这项智力难题因协同作用,非线性变化,和考虑将来而变得困难,但(原则上)不是不可能解决。

至今,是否有任何文化组群解决了这实际问题,即使是直觉层面?一个简单事实证明还没有:现今世界没有繁荣人口在一段时期内达致零增长。只要任何人在直觉上认定最佳点,就可以很快达到,之后增长率为零,其后亦保持为零。

当然,增长率为正数,可以作为人口在最佳点之下的证据。但是,以任何理性标准来看,今天世上增长最快的人口,(一般而言)是最悲惨的。这种连系(无须是一成不变的)令人对所谓正数增长率表示人口还没有达致最佳点的乐观假定感到怀疑。

迈向人口最佳数目,我们要驱逐亚当?史密的实践人口学的幽灵,才可以取得寸进。「国富论」(1776) 广为宣扬「无形之手」,这概念即是个人「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因而「被无形的手指挥,推动…公众利益。」亚当?史密没有宣称这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甚至他的追随者也没有。但他带动的主导思想趋势自此干扰着基于理性分析的积极性行动。这种趋势就是假定个人决定事实上是整个社会的最佳决定。如果这假定是正确的,现在的自由放任生育政策是有据可依。如果这假定是错误的,我们重新检视种种个人自由,看看那些是可以辩护的。

公地自由的悲剧

无形之手控制人口的反驳论点,最先见诸1833年一位业余数学家William Forster Lloyd (1794-1852) 撰写的一本鲜为人知的小册子,可称之为「公地悲剧」;「悲剧」一词借用自哲学家Whitehead:「戏剧性的悲剧要素不是不快乐,而是蕴藏于事物无懊无悔运作的严肃性。」他续后又说:「命运之无可避免,只能以人生不如意事引证,只有这样戏剧才可显现逃避是徒然的。」

公地悲剧是如此发展的。想象草原对大众开放,估计每个牛郎都会在公地饲养最多的牛只。数百年来,这样的安排都是相安无事,因为部族战争,偷猎,和疾病把人和动物的数目保持在土地承载能力之下。最终,人们长久渴望的社会稳定的一天到来,是醒悟的时候了。这时,公地的内在逻辑无情地导致悲剧。

作为理性人,每名牛郎追求取得最大得益。或明或暗,有意无意,牛郎抚心自问:「牛群多添一头,对我有什么效益?」这效应有正、负成份各一。

(1)多一头动物的函数是正成份。出售牛只的收益全归牛郎,所以正效益接近+1。

(2)负数部份是多一头动物造成的过度放牧的函数。因为过度放牧的效果由全体牛郎承担,所以任何一位牛郎作出决定,负效益只是-1的小部份。

把这些效益成份相加,理性牛郎总结他只有一个理性选择:多养一头牛。再多养一头…但这也是分享公地的每一位牛郎的结论。悲剧因此而起。每个人都是被制度束缚,驱使他无限制地增加牛只—而世界是有限的。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本人的最好利益,而整体是走向毁灭的终点。公地自由带来整体毁灭。

有人会认为这是陈腔滥调。这不是码?某程度上来说,我们几千年前就学会了,但物竞天择偏向于心理否认。纵使个人也是成员的社会受损,个人会因为取得私利而否认真相。教育可以对衡做错事的自然倾向,但必须持续才可以对抗一代传一代的无情力。

几年前,在麻省市有一件小事足以说明知识逐渐消失。圣诞节购物期间,市中心的停车表用胶袋遮掩,上有告示:「圣诞节后重开。免费停车由市长和市议会提供。」换句话说,面对本来已是短缺的停车位的需求增加,城市之父再建立公地制度。(嘲笑一句,我们怀疑他们这倒退的行为是得(选票)大于失。)

大概是同样道理,我们长久以来已明白公地的逻辑,可能是自从发现农业或发明私人房地产的产权。但了解的大都是特殊个案,不足以一般而论。即使到了现在,租用西部山区国家土地的牧人证实这样矛盾的了解;他们向联邦机关施压,要求增加牛只数目,几乎因为过度放牧导致侵蚀和杂草丛生。全球海洋依然因为公地哲理残存而受害。海洋国家依然听从「四海自由」的口令。他们声言相信「海洋有无穷资源」,令多种鱼类和鲸鱼几乎灭绝。

国家公园是公地悲剧的另一个例子。现今是对外开放,没有限制。公园范围是有限的——只有一个优胜美谷——但人口增长没有限制。公园访客享乐的价值逐渐减弱。很简单,我们要尽快不要把公园当作公地,否则对任何人都不会有价值。

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几个方案。可以出售为私人产业;可以保留为公共财产,但分配进入的权利。分配可以是以财富为基础,用拍卖方式。亦可以根据一些彼此同意的标准来定优劣。可以是彩票。或是先到先得,由人龙决定。我以为以上提到的都令人反感。但我们必须选择—或是默许我们称为国家公园的公地被毁。

污染

公地悲剧的反面是污染问题,不是从公地拿走,而是放入—往水中排放污水,或化学、放射性、和热力废物;往空气排放有害和危害的气体;在视线所及树立令人分神和不悦目的广告。计算效益和前述一样。理性人发觉他向公地排放废物的

成本,是少于排放前洁净废物的成本。无个人都是一样;只要我们这些独立,理性,自由的投机者自作妄为,大家都受缚于「自家弄脏自家」的制度。

食物篮子的公地悲剧,因为私产或类似的正式安排而避免了。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不能轻易地分隔,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防止污水坑公地悲剧:强制的法律或税务措施,做成污染者在排放前处理污染物成本比不处理为低。我们解决这问题的进展,不如解决第一个问题。停止我们耗尽地球的直接资源的私产概念,实际上助长污染。小河岸边工厂的主人——他的产权伸延到小河的中央——不容易明白弄脏流经门前的河水不是他的自然权利。法律永远赶不上时代,需要修修补补来适应这「公地」的新意识。

污染问题是人口的后果。未开发地区的孤独居民如何弃置废物,没有所谓。祖父以前常说:「水流十里,自我净化。」当他是小孩时,这神话可能近乎真理,因为没有太多人。但人口变得密集,大自然的化学和生物循环过程负荷过重,呼唤产权要重新定义。

如何为节制立法?

分析污染问题作为人口密度连带产生的事物,带出一项不是普遍了解的道德原则:行动的道德是其进行时体制情况连带产生的事物。把公地用作污水池,在未开发情况不会危及大众,因为没有大众;在大都市这样做就不能忍受。一百五十年前,平地居民杀死野牛,只割下牛舌头做晚餐,其他的弃掉。他不是浪费。今天只余下几千头野牛,同样的行为令人惊骇。

顺带一提,不能由一张相片决定行动的道德。除非知道某人行动时的整体体系,我们不知道某人杀象或放火烧草是否危及他人。中国古人有言:「一张图画可代千言万语」,但可能要用千言万语来证实图画。生态学者和改革者一般试图用相片快捷方式来说服他人。但相片不能摄影辩论的要义;这必须用文字理性表达。

以前编理道德,没有注意到道德是和体系有紧密关系。传统的道德指令形式:「汝不得…」没有顾及特别环境。我们社会的法律依循古老道德的模式,所以大大不适用于复杂,人多和可改变的世界。我们的团团转解决办法是用行政法扩大法定的法律。实际上是不可能列出在后园烧垃圾或是没有烟雾管制开车的全部情况,我国立法把细节下放给官僚。行政法就是这样来的;有一个古老的理由令我们担心—谁来监管监管者?John Adams说过,我们必须有「法治的政府,不是人治。」行政官僚尝试评价处于整个体系的行动的道德,容易变得腐败,贪污;产生人治的政府,不是法治。

立法禁止容易(但执法不一定如是);但我们如何为「节制」立法?经济指出用行政法来仲裁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我们对「谁来监管」的感受防碍利用行政法,我们是不必要地限制了可行的办法。我们应当保留这一句话来提醒我们不能避免可怕的危险。我们面对的大挑战,是发明矫正的回馈,保证监管者大公无私。我们必须找出方法,为监管者和矫正的回馈立法,赋予所需权力。

自由生育是不能容忍

人口问题在另一方面涉及公地悲剧。在一个由「狗吃狗」原则管治的世界——如果曾经有这样的世界——一个家庭有多少子女不会受公共关注。为人父母生育过多子女,存活的后裔只会少,不会多,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照顾子女。David Lack 和其他人发现这样的负面回馈控制了鸟类的生育力。但人类不是鸟类,起码在过去几千年都不是如此。

如果每个人类家庭都是依赖本身的资源;如果眼光短浅父母的子女饥饿致死;如果过度生育为生殖细胞带来自我的「惩罚」——那么管制家庭生育是不涉公共利益。但我们的社会是深深地受福利国家所约束,因而面对公地悲剧的另一面。

在一个福利国家,我们如何应付以过度生育来保证扩大本身的家庭,宗教、种族、或阶层(或是任何可以识别和有凝聚力的社群)自由生育的概念,连同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足以令世界逃脱不了悲惨的行动。

不幸地,这正是联合国要采取的行动。1967年后半年,约三十个国家同意「人权宣言描述家庭是社会的自然和基本单位。因此家庭人口的任何选择和决定,无可置疑是由家庭作出,不可听命于他人。」

要明确否定这项权利的合法性是痛苦的;要否定,人们感到不安,正如十七世纪的麻省居民否定女巫存在的现实。现时,自由主义阵营视批评联合国为禁忌,感觉是联合国是「我们最后,最好的希望」,我们不应吹毛求瑕,不要让顽固保守主义者玩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话:「朋友禁制的真理,是敌人最灵活的武器。」如果我们深爱真理,我就必须公开否定人权宣言的合法性,虽然这是联合国所推广。我国应当联同Kingsley Davis ,试图改变「计划生育-世界人口组织」追随同一悲剧性理想的错误。

良知是自我消除

认为长期控制人类生育是诉诸良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Charles Galton Darwin 在他祖父的伟大著作百年纪念时发言时,就指出这点。达尔文式的论点简单直接。

人各不同。面对限制生育的呼吁,无疑有些人的反应比较积极。比起那些易受良知影响的人,那些多子女的占下一代的比例较大。这些差别会一代传一代的重复。

C. G. Darwin如是说:「可能要经历几百世代才发展出这种偏重繁殖的本能;如确实如此,大自然会报复的。避孕人品种会灭绝,被生殖人品种取代。」

这论点是假设生儿育女的良知或欲望(无所谓是那一种)是遗传的——所谓遗传是以最一般性的正式意思而言。用J.Lotka的定义来说:无论这态度是经生殖细胞或是体外传播,结果都是一样。(如果否定后者的可能性,也否定前者,那么教育有什么意义?」以上是在人口问题的背景提出这个论点,但这也适用于社会呼吁滥用公地的个人,为了大众利益而抑制自己的任何情况—利用他的良知。利用这样的呼吁,是设立一个最终消除人类良知的选择性机制。

良知的致病效果

呼吁良知的长期弊端已足以宣告废弃这作法;这亦有短期缺失。当我们要求滥用公地的人们,「因良知之名」而停止,可以对他说什么呢?他会听到什么?——不止是当时,也是夜深人静,半睡半醒时,他记得我们的说话,也记我们的非言语沟通暗示?有意无意之间,他迟早体会到他接收到两种讯息,而彼此是矛盾的:(1)(存心的讯息)「如果你不遵纪,我们会公开谴责你没有作为负责任的公民」;(2)(无意的讯息)「如果你听话而行,我们会暗中责怪你头脑简单,骂几句就站在一旁,容许我们这些人继续滥用公地。」

每个人都陷于Bateson称之为「进退两难的处境」。他和同僚有一个言之成理的说法,认为进退两难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成因。进退两难,不一定是这样有害,但人若陷于其中,会危及精神健康。尼采如是说:「良心不安,是一种疾病。」

唤起他人的良知,对试图超越法定限制,伸展控制的人来说,是具诱惑的。最高领导人屈从于这种诱惑。在过去一代人,是否有总统从不号召工会自愿节制他们对较高工资的要求,或是要求钢铁公司遵守定价的自动指引?记忆所及,没有。每一次的用词遣字都着意在令不合作者有犯罪感。

几百年来,一直都假定犯罪感是文明生命中有价值,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成份。在这个后弗罗伊德的世界,我们有怀疑。

Paul Goodman从现代观点来看:「犯罪感从来没有带来好事,无论是智能,政策或热情。犯罪者只关注自己,不会留意犯错的事物,甚至不会留意本身的利益(这可能有意思),只留意本身的焦虑。」

我们不需要是专业心理学家才看出焦虑的后果。我们在西方社会中,正从两百年的欲望黑暗年代走出来;这年代部份是由禁制性法律所维系,但可能更为见效的是教育的产生焦虑机制。Alex Comfort在The AnxietyMakers 描述得很好;这并不是赏心悦目的。

因为取证困难,我们甚至可能承认焦虑的后果,可能有时从某些观点来看,是值得的。我们要提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作为政策,我们应否鼓励使用一项倾向(如果不是动机)于心理病态的技术。这些日子中,我们时常听到提及负责任—父母心;这两个相连的词语也包括在一些专注于控制生育的组织。有人提出庞大的宣传,向全国(或是全世界)的生育者灌输责任感。但什么是良知的意义?当我们引用「责任」而没有相当的制裁,我们是否在吓唬公地的人们作出有违本身利益的行动?「责任」是实体代用品的言语伪装,试图不付出而取得一些回报。

如果我们要用上「责任」,是好是用上Charles Frankel的意思。这位哲学家说:「责任是有限社会安排的产物。」留意Frankel提出社会安排—不是宣传。

彼此同意的彼此强制

产生责任的社会安排,是建立强制安排,或是类似的安排。考虑银行劫案。抢劫银行的歹徒是把银行当作是公地。可以如何防止?当然不是用语言来唤起他的责任感来试图管制他的行为,只是依随Frankel的指导——用宣传来坚持银行不是公地;我们寻求有限度的社会安排,确保银行不会成为公地。这样一来我们侵犯了潜在劫匪的自由,我们不会否认或后悔。

抢劫银行的道德观很容易明白,因为我们接受要完全禁止这种活动。我们情愿说「汝不得抢劫银行」,没有例外。但节制也可以由强制建立。税务是一项好的强制措施。要节制市中心的购物者使用车位,我们用停车表管制短期停车,交通罚款处理长时间停车。我们无需禁止市民泊车,他要停多久就多久;我们只需让他泊车越久,费用就更高。我们不是提出禁制,而是仔细考虑的偏重方案。广告人可能称之为「说服」,我喜用直率的「强制」。

对大多数自由主义者来说,「强制」是脏话,但无需永远是这样的。正如其他脏话,暴露于光线之下,一次又一次不带道歉,不感局促说出来,都会清洗肮脏感。对许多人来说,强制的含意是遥远,不负责任的官僚的随意决定;这不是本来意义的必然部份。我推荐的唯一强制是彼此强制,由大多数受影响的人们彼此同意。

彼此同意强制,并不是说我们需要享受强制,或是假装享受。谁人会享受纳税?我们全都为纳税发牢骚。但我们接受强制性税务,因为认识到自愿性纳税只会是没有良知的人得益。我们开创和(抱怨)支持纳税和其他强制性措施来逃避公地的恐怖。

公地以外的另外方案无需是十全十美,只要是较好的。房产和其他实质物品的另外方案是创立产权和法定承继权。这制度是否完全公正?作为基因曾受训的生物学者,我持否定见解。对我来说,如果个人承继要有差别的话,法定拥有权应该和生物性承继完全关连—那些生物性方面是产业和权力更适合的监护人,应当在法律方面承继更多。「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隐含于我们的法定承继法律,但经常被基因重组所嘲弄。笨蛋可以承继百万家财,和信托基金可以完整保存全部财产。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私有产权法律制度,连同承继权,是不公正的——但我们接受,因为我们不相信到现时为止,有人发明更好的制度。公地的另外方案是不敢想象的恐怖。不公正比全面毁灭来得好。

改革与保持现况的战争,奇特之处之一是被双重标准无意识地管制。当有改革措施提出时,往往因为反对者找到其中瑕疵而落败。正如Kingsley Davis指出:现况的崇拜者有时暗示没有完全同意的协议,改革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暗示违反史实。我尽可能去了解,自动拒绝改革建议是基于两项不自觉的假定:(1)现况是十全十美;或(2)我们面对的选择是改革,或是不采用行动;如果改革建议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大概应当不采用行动,等待十全十美的建议。

但是我们不可以全然不动。几千年来,我们所做的就是采取行动。这也会产生邪恶。一旦我们和道行动就是现况,我们就可以比较可发现的利害,和改革建议的利害比较,尽我们所能因为我们没有经验而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排除认为只能接受完美制度这项不通的假定,作出理性的决定。

承认必然力

或许对人们的人口问题最简单的摘要是这样:如果要说道理的话,公地只可以在低人口密度的条件下成立。随着人类人口增加,公地的观点必须逐一放弃。

我们先放弃在公地采集食物,把农地圈围起来,草原,猎区和渔区列为禁区。这些限制不是在全世界都有全部执行。

稍后,我们所见公地作为废物处置地亦要放弃。西方世界普遍接受限制家庭污水排放;我们仍然苦心经营从公地排除汽车、工厂、杀虫剂、施肥、和核电装置的污染。

我们对寻乐的公地弊端的认识还在萌芽阶段。对于公众媒介散播音浪,几乎没有限制。购物大众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被无意义的音乐猛烈袭击。我们的政府付出亿万美元创造超音速运输;把一位仁兄快速从此岸送到彼岸,省下三小时,就有五十万人受到骚扰。广告商弄脏了电台和电视的大气电波,污染游人的视觉。立法禁止寻乐公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这是否因为我们的清教徒传统视寻乐为罪恶,视痛苦(即是广告污染)为美德?

每次公地被圈围,都侵犯了一些人的个人自由。大家都接受往日做成的侵犯,因为现代人不会投诉有损失。我们激烈反对的是新近提出的侵犯;「权利」和「自由」充斥。但「自由」是什么意思?当人们彼此同意立法禁止抢劫,人类享有更多自由,不是更少。受困于公地逻辑的人们,享用自由只会带来全面毁灭;一旦人们看清楚彼此强制的必然性,他们变得有自由去追寻其他目标。我相信是黑格尔说过:「自由是必然性的了解。」

我们必须承认必然性最重要一点,是放弃生育的公地。没有技术性的解决办法,可以从人口过多的忧愁中拯救我们。生育自由会毁灭全体。为了避免困难的决定,现时我们大多数会受诱惑倾向宣传良知和负责任的父母心。必须抗拒这种诱惑,因为呼吁独立运作的良知,长期而言是选择全部良知消失,短期而言增加焦虑。

要保存和孕育其他和更宝贵的自由,唯一的办法是放弃生育自由,还要快快放弃。「自由是必然性的了解」——教育的作用是向大家披露放弃生育自由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终结这方面的公地悲剧。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5篇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精 选5篇 电子产品的风靡,快餐文化的传播,已经很久没静下心来读 一本书。利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完《经营者的养成笔记》,收益颇多。 虽然现在所在的岗位还没达到经营者的高度,却不可否认,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公司的进步,我们紧跟步伐,扩 展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发展,一定不能一成不变,否则会应了那句,忙着一 事无成。 只有不断地给顾客提供惊喜,提供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跟 随时代的潮流,创立自己的品牌,信奉公司是为顾客而存在的经 营理念,才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立足长久。 酣客,顾名思义为顾客提供酣畅痛快的产品。一切有标准, 一切用标准,一切高标准,严格要求供应商,跟进生产流程,获 得各个合作伙伴的全力以赴以及支持。 坚持做我们自己的品牌,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饮酒 文化,在全国各地打下独有的粉丝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建立,都少不了团队的协作,个人的力量都 是弱小的。只有团结作战,才是公司的生存之道。

好的领导,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前提,那便是拥有部下的信赖,对员工充满诚意,真心做到为手下着想得领导,才能得到人的支持。 成为个大家都拥护的领导,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 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学着换位思考。放权部下,但是又能 掌握情况,张弛有度的管理才能创造最佳成绩。 当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那势必得认可公司的使命感,为了 共同的目标,制定严格的要求,并为最终的目的而去奋斗。 一家公司的成长进程,反射在员工身上,如果只会机械性的 工作,对学习没有强烈的渴望,这样日复一日,终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平时要多问问自己,给自己一个标准,怎样才能做的 更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书中提到经营者是『取得成果的人』,我认为〖成果〗是对顾客(酣亲)的责任。 一个管理者的责任不是让员工喜欢,而是逼迫员工成长,让 员工获得更多的认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一个员工的责任不是恭维领导,而是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完 成目标,不需要让领导天天催着你、哄着你! 电商平台就像丛林法则,残酷无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如果要在丛林法则下生存、强大,必须一切以顾客为中心。 有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后,让顾客感受到快乐,他们才会认

《乌合之众》读后感1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乌合之众》读后感 这本书创作于1894年,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对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里面复制过来的介绍,还没有看书的内容,光从题目和简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基调,即批判和负面的。但在上周五,我参加了部门南区的一场读书分享会,让我对这本书,以及看书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1、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从书中看到的也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本书了。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今年年初,我所在的运营中区选定了这本书作为季度读书分享会的书目。当时我边看边担忧,作为部门员工共读的

一本书,我希望它是鼓舞人心的,但这本书好像是在泼冷水,很容易让自我认知相对缺乏的人走向另一种极端,即为了避免洗脑而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而且,当时部门并不是很稳定,连续有好几个员工离职,群体离职心理正在酝酿。 现在回想起那次读书分享会的情况,大家都很认真的剖析了书里面的理论知识,最终的落脚点貌似是避免陷入群体思维。作为观众的我用力的听努力的想,我该如何或鼓励或启发的点评大家的分享,对于我不太认同的负面观点我又该如何得体的说服大家。总之,我是带着担心和负担去旁听大家的演讲的。可想而知在这种心境下我几乎不能从书里面获取有价值的养分,甚至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无法带给人生长的力量。 但是就在上周五,同样也是《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分享,我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满满正能量。同时,分享者们的观点也跳脱出了“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是在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群体。有的人感恩自己所处的团队,每个人都很优秀,渴望成长,这是一个美好的群体,希望彼此成就;有的人说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生活在群体中,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也有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正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有的人给部门领导提了建议,希望能在她的

《XX的视角》读后感

《XX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 ___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

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完整版)《活法》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活法》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活法》读后感 学会快乐的工作 在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的。而我们该如何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呢?通过读《活法》,我有了如下感悟: 第一,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获得薪酬,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面上,我们成就了事业,而实际上,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人到中年,即使有了成功的基础,但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的热情而放弃努力,从而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努力地工作”。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成功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不断积累的结果,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可以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工作心存感激,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感谢老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作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第二篇:活法的读后感 用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活法》,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糯养才得以升华。 此书,让我想起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

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

乌合之众读后感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1 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 作者说,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当然,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大众确有其所说的无意识的一面,但反问一句,若大众真的是无意识的用脊髓思考的动物,这么多迷失自我的“个体”又怎能成为推动事情发展的主体,对此,勒庞认为,第一,这个结果不是他们自发主动按照理性造成的,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感情的支配。第二,这个结果也未必就是进步,而往往是血腥的屠戮和暴动。那这就说不上“功劳”了。作者得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可以暂且不虑。但是未来的社会不管依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力量。这也即本文前段所提及的受众的主动性,或者叫读者的接受美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消费过程中其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在读者的购买热潮之后,退却下来书屋一角的细细品读必然是读者个体的真正思考,此时,读者对于作品真正价值评判的主动性开始发挥功用,一切精华的人类文化历史成果得以积淀,甚至激发读者个体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读者在大众的消费热潮中的个体消化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相反,这种个体消化对于整个社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学习计划要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收集的学习计划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到了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刻,每天晚上应适当减少玩儿和娱乐休闲的时间。多拿出些时间来看看书。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下认真复习(语数英)。上课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画出老师说的重点。课下不要光想着玩儿,没事就拿出自己的书来看一看,回顾一下。 3、每天晚上定时定量复习一个单元(语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句子多读几遍。要背过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还要掌握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一说这里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也还要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借这个故事来赞扬谁,或者赞颂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记一记词语盘点的词,背一背日积月累。(数学)背一背这个单元的定义,再

做一遍书上的题,还要做一些课外的辅导题,多掌握一些体型。(英语)重点背这个单元的单词、粗体句子。掌握句式,学会运用。 4、多练笔(语文)。在最后的这几周时间里,应该多写写作文,而且要从多方面入手:写人、写景、写物、写事、写读后感观后感、缩写、想象、写信、看图作文、发言稿、写研究报告,总之,可选的主题有太多太多...... 这就是我的期末复习计划,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可以给我提出其他好 ___,我会虚心接受。祝愿同学们在即将升入小学6年级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三个月的培训时间内,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调研考察、拓展训练、交流沟通和挂职锻炼等方式,紧密联系实际,反复深入思考温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党性修养,不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纬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形成了良好班风学风。按时参加学习,不迟到、旷课、早退和上课不接打手机、喧哗。认真记课堂笔记,踊跃参加小组讨论和上台发言,积极维护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卫生,互敬互学,加强团结。认真遵守党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完成学期课程任务,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四)合作的交易成本 ?若需要谈判才可达成合作,则须付出交易成本,且参与者人数越多,则交易成本 越大,达成合作解就越难。 ?谈判须付出的交易费用包括: 信息传递费用

监督费用 对策费用 (五)产权界定失当 ?产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确定人们在 相互关系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 ?经济学研究权利的买卖而非商品的买卖。 ?“完备的”产权“包括一组权利 ?应该在不减弱的意义上理解产权: —完全明确规定的; —专有的; —可转让的; —可实施的; ?结论: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产权对资源利用提供的激励要少很多。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政府控制与管理 ?私有化 ?自我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控制与管理 修改的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9) 牧羊人A 不合作(9,-1)(-2,-2) ?上述最优结果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 等假定基础上。 ?若无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政府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 的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对合作的牧羊人施加了惩罚,或对不合作的牧羊人没有施加惩罚。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 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 如果没有一定形式,任何一个事物也难以保存。 汉代班固上说“六艺之文,乐以精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规范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精义所在, 倘若没有认识到规范的目的,规范则会变成累赘和负担,且会限制人们。 孔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仁义” 孔子并不像宋儒以及后世所刻画的那样死板。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是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就是管理成为学科。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出来。 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2、管理作为科学史有规律可循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的质疑上司,质疑公司的规定,因为我们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 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责任到人。遇到问题马上就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日本公司的5s现场管理造就好的品质管理: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海尔的星级服务: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和一个服务效果追踪电话。 管理出问题的原因一般都在于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界定应该做的事情。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忠诚的衡量应该是 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需要不断的去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实现提升。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利使用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依次组织管理,然后战略管理,最后文化管理。 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和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目标管理实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第三使目标清晰。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目标与资源两者的匹配关系式计划管理的结果。 计划管理: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目标只有必要性。不要和上司探讨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而是探讨资源问题,承接目标,不断寻找资源。 我们应当把目标放在一边,花费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为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控制。 计划最关键的是寻找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就会实现。 计划的步骤:1、计划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2、同时安排激励政策,匹配责任。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

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

如何翻译古文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当有人指着你鼻子骂,你们这群乌合之众!可以这样骂回去:你们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可比《金瓶梅》里的孙雪娥和潘金莲吵架有趣儿多了。文化还体面,又能表现得像个读书人,多好。 可有一点,孙雪娥和潘金莲做得好。他们从来不让自己长久地游离于世俗之外,打归打,骂归骂。纵是孙雪娥向吴月娘告状,说潘金莲是个谋害亲夫、行为不检点的“荡妇”,她也没有想要把自己孤立在其他人的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依附于谁,要想活下去需要讨好谁。不从独标高格中获得满足感,也就无需为泯泯众人而忧郁徘徊。 且先搁下对《乌合之众》的“误解”不谈。仅是“乌合之众”的过度使用就隐含着大众心理的问题。个体人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好事,至少他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自我价值的考量。可当一个人过多地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要刻意地展示自己与世界难以相处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被聚焦的个体,每个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个体如果难以承受压力,无力面对诘难或是质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自我否定,他必将寸步难行。如果能够承重,还会有冒出来大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人帮你宣传事迹,也是给他自己的一份慰藉。 而当一个社会中人们习惯于相互鄙薄,人心也因此浮动的时候,

很难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社会如果一味选择满足人们的“晋级”需求而提供过多的机会,必然导致行政机制的繁复冗杂。反之,社会则将暮气沉沉。我一直对社会的阶级流动抱持悲观态度,便也不甚关心如何上位。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是容易获得幸福感的,希望大家都可以一点一点快乐起来! 我无法评价现今一些国家的体制,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勒庞的书中窥知一二。勒庞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见解非常独到,也时常语出惊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对东方国家的某些预言。几年前我初读这本书,还不相信的,现在真真切切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如他所料,我们的生活正在以一般人很难察觉的方式改变,惊醒的人却对此无能为力。风平浪静下,暗流汹涌。 勒庞在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处于蒙昧状态的一批人,时至今日,《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有增无减。观点“新奇”自然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则是勒庞分析有理有据,内容详实。虽然有些观点的推论过程我不赞同,有些观点本身受制于作者思维方式。比如说,他经常用反例的方式直接推翻某个广为接受的理念。而我认为,即使有反例的存在,也不能直接否认这个观点的普适性。或许在勒庞的判断中,或许他认为所谓客观评判就一定需要特例的存在。而我认为,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当反例出现,我们可以尝试去规范某结论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将它一棒子打死。更何况,他用来证明客观的反例也有相当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与说明。 种族主义在他分析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即理智与情感问题时暴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_心得体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学员:张海华 至今,我还记得世博口号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即“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意思很浅显,但蕴味十足,深得民心,为此叫绝。然而,我们看到当下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高,越来越鲜亮,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异常醒目,不容回避,。例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充斥着城市的每一根神经,切实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非解不可的命题,也就说,我们的城市在何种视角下真正地能崛起,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觉得在理论层面那就离不开一本能给我们解答和启示的书了——《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詹姆斯的名作,从清晰化和简单化的国家项目,转变中的视野,农村定居和生产中的社会工程及失去的环节等四部份共十个章节组成,体量庞大,涉及颇广,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本书从国家的视角层面,罗列了很多十九世纪后期的例子,表明一些国家在特定的时候实行了清晰化和简单化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关于科学林业的项目,对测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规划、姓氏的创造、交通的集权和语言统一,作者又对此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非常典型和具有说服力地指出了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指导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成功,从而揭示国家究竟需要如何管理、管理城市,如何让地方稳健发展、让人民生活美好起来的原理。对此,我非常赞同。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看了之后都给我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因为这些事例或多或少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生活在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齐晋鞌之战原文和译文

鞌之战选自《左传》又名《鞍之战》原文:楚癸酉,师陈于鞌(1)。邴夏御侯,逢丑父为右②。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3)。侯日:“余姑翦灭此而朝食(4)”。不介马而驰之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 未尽∧6),曰:“余病矣(7)!”张侯曰:“自始合(8),而矢贯余手及肘(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_识之(11)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12),可以集事(1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14),固即死也(15);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6)!”左并辔(17) ,右援拐鼓(18)。马逸不能止(19),师从之,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译文1: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daier 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 “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daier 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里。(晋军的)将军綦毋张损坏了自己的战车,跟在韩厥的车后说: “请允许我搭乗你的战车。”他上车后,无论是站在车的左边,还是站在车的右边,韩厥都用肘推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战车的中间。韩厥又低下头安定了一下受伤倒在车中的那位自己的车右。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乘韩厥低头之机)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头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