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脑转移的诊治进展

恶性肿瘤脑转移的诊治进展
恶性肿瘤脑转移的诊治进展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脑转移瘤吃什么可以控制

颅内转移瘤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老年人脑转移瘤较其他年龄组多见,在老年脑肿瘤中发生率居第二位。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较急,病程一般很短。因此一旦发现应该及时治疗,脑转移瘤吃什么可以控制呢? 大多数病人先出现转移瘤的脑部疗状,如头痛,视力障碍,呕吐,癫痫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脑转移瘤饮食也是治疗的一部分,那么脑转移瘤吃什么可以控制呢? 1、脑转移瘤癌细胞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宜多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豆制品、鱼类等,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营养,易多吃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如香菇、黑木耳、甘蓝、番茄等;易多吃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食物,如木瓜汁、胡萝卜、动物肝脏、菠菜、蜂胶等。 2、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研究发现,维生素A和C有阻止细胞恶变和扩散、增加上皮细胞稳定性的作用,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的恶化,而且维生素C还可以防止放射损伤,提高白细胞水平;此外,维生素B1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同时降低放射损伤。因此,患者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白菜、动物肝脏、奶类、苹果、瘦肉等。 3、此外,脑转移瘤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多样化,注意色、香、味、形,提高患者的食欲,增加进食量,而且还要避免患者食用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致癌食物等,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 4、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肿瘤无手术事故及麻醉意外之风险,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遗症之痛苦,无放化疗之毒副反应,全天然中草药,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渐渐得到恢复,逐步增强免疫力。 丁果(化名),8岁,山东省淄博市人,脑瘤 2013年,小丁果在一次舞蹈学习中腿部拉伤,治疗后走路一直不稳,又无故出现呕吐现象,到医院检查发现脑占位,在齐鲁医院进行了脑部手术,术后小丁果几乎失明,而医生说随时可能复发。 小丁果父母忧心忡忡,到各大知名医院咨询后更加为难:不管放不放疗对孩子都会有伤害。这时一位朋友向他推荐袁希福院长,说其出身中医世家,特别擅长中医治疗肿瘤,他们村好几个病人喝了袁院长的中药都恢复如初。但很多大医院都说除了放疗根本不让考虑中医,因此抱着试试的心态,小丁果的父亲带她来诊。 吃药半月左右,小丁果视力逐渐恢复,双眼都能看清东西。一个月后,小丁果不仅可以自己走,还能跳、能跑。体重增加5斤,面色红润。服药三个月后,复查显示未见任何异常,小丁果又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高高兴兴上学。 至今,小丁果已服药四年,期间病情稳定,各项指标正常,丝毫没有复发迹象,转眼已从一个四岁的小姑娘长成了三年级的小学生。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疗法中,很多的患者首选汲取中医药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三联平衡疗法以帮助数万名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实现康复,赢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家属信赖与认可。 以上就是脑转移瘤饮食方面的介绍,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患者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肿瘤的能力,特别是中医药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进入晚期。宫颈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各个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呢? 一、直接蔓延: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宫颈癌转移扩散形式。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1 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播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2 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3 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4 邻近器官的侵犯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扩散最重要的途径。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当宫颈癌晚期出现癌细胞转移时,此时的治疗就不仅仅局限在转移肿瘤的治疗上,而应是注重患者的全身性治疗,做到全面预防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如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对整个患者身体机理调节,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的作用,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就是对“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专家提醒,女性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好的医院做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配合医生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 年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 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 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 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 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等。 日本学者将直径小于3 cm、病灶数1-4 个的132 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SRS 组和SRS+WBRT 组。SRS 后行WBRT 降低了1 年局部复发率(47% 比 76%,p<0.01),但是并没有延长中位生存期(7.5 个月比 8 个月)。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因SRS+WBRT 组相比SRS 组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52% 比24%),入组了58 例患者而提前终止。数据分析提示SRS+WBRT 组1 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SRS 组(73% 比27%)。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2006年许昌市优质课教案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转移的概念 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3、理解肿瘤血道转移的途径 4、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 【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复习发热的相关内容(4分钟) 2、由肿瘤病例导入并提出问题(5分钟) 3、肿瘤的概念及一般形态(10分钟) 4、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8分钟) 5、小结(5分钟) 6、作业(3分钟) 【讲授重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转移途径 【讲授难点】 1、肿瘤的转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并采用PBL教学模式,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媒体教学课件、激光教鞭等。 【教材及参考书】 1.许俊业杜华贞主编《病理学基础》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敏吉主编《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发热相关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 发热的时相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王某,男性,25岁,发热3天。到一小诊所就诊,医生测得其体温37.8℃,经简单检查未发现其它明显体征,于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解热降温处理,请问该医生处理的得当吗?为什么? 答:医生处理的不当。因为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不应随便解热,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肿瘤病例及提出问题 病史摘要:某女,38岁,上腹部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腹痛加剧,经常呕吐,食欲极差;近半个月来出现低热而收入住院。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体温37.8℃,脉搏80次/min,血压100/80mmHg,两侧颈部、左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肝大,脐下两指。 胸透:双侧肺叶见大量直径1~3cm大的致密阴影,边界清楚。 B超:肝组织上有数个直径2cm左右的结节,边界清楚。 入院后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不见好转。半小时前排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双侧肺叶表面见数个直径2cm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胃贲门处有一4x4x5cm肿块,沿胃壁浸润生长,灰白质硬,表面有溃疡,出血。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灰白色。肝大,表面可见数个lxlx2cm的灰白色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腹膜表面较粗糙,见数个直径0.5-lcm的结节,灰白色。 诊断:贲门部溃疡型胃癌 提出的问题: 1.胃肿块的形态怎样?(肿瘤的大体形态) 2.浸润生长是怎么回事?(肿瘤的生长方式) 3.腹膜为何出现结节?(种植性转移) 4.肺和肝为什么会出现阴影和结节?(转移) 三、肿瘤概念及一般形态 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种类,恶性肿瘤俗称癌症。 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农村居民死因第三位。 肺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是我国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是防治的重点。 概念: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由于发病隐匿,8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到晚期,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肺癌晚期脑转移并不少见,约有40%的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出现脑转移病情比较严重,对于治疗方法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病情,也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小细胞肺癌在作出诊断时约有20%的患者已有脑转移,而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死亡病例尸检中脑转移发生率高达8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病程中约有30%左右发生脑转移,其中以大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较多见,鳞癌次之。 肺癌脑转移治疗方法也是比较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手术:如果全身其他处确无转移,而颅内转移灶又为单个病灶,又可以开颅手术。但是手术只能切掉肿瘤,残存在血液和淋巴里的癌细胞却依然存在。因此,常会出现术后复发。 2、肺癌脑转移的放疗:肺癌脑转移首选放疗,但脑转移为血行转移所致,因此可能存在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如果一开始就用X刀或者Y刀治疗,会造成脑部其他部位可能存在肿瘤被忽略。而且肺癌脑转移的放疗往往会诱发食管损伤、心脏损害、肺损伤、脊髓发射性脊髓炎等并发症。所以,在和放疗的同时,能够结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减轻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放疗的疗效。 3、肺癌脑转移的化疗:对于脑转移的全身用药也要根据细胞类型而定,但要看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有治疗效果。化疗也会产生毒副作用,化疗的同时用中药,也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4、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肿瘤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无论是早、中、晚期和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均可使用。术后身体极虚,病重元气大亏的危重病人,也同样能应用,即使被判死刑而不治的患者也能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之效果。 以上就是肺癌脑转移方法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袁希福教授认为,肺癌出现脑转移并不是意味着被判了死刑,选择恰当合适的治疗方案依然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2-08-01 10:16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一)分级管理 (二)使用管理 (三)配置管理 (四)人员资质管理 二、落实与督查 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一、细胞毒类药物 (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 (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 (六)其他细胞毒药物 二、激素类药物 (一)芳香化酶抑制剂 (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 (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 (四)孕激素 (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 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 (一)生物反应调节剂 (二)单克隆抗体

(三)细胞分化诱导剂 (四)细胞凋亡诱导剂 (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七)基因治疗 (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 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 (一)造血生长因子 (二)止吐药 (三)镇痛药 (四)抑制破骨细胞药 (五)神经精神用药 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一)鼻咽癌 (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 (三)喉癌 (四)甲状腺癌 二、胸部肿瘤 (一)非小细胞肺癌 (二)小细胞肺癌 (三)胸腺肿瘤 (四)恶性胸膜间皮瘤 三、消化系统肿瘤 (一)食管癌 (二)贲门癌 (三)胃癌 (四)结直肠癌 (五)胆管癌、胆囊癌 (六)胰腺癌 (七)肝癌 四、乳腺癌 (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 (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 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 (一)肾上腺肿瘤 (二)肾脏肿瘤 (三)尿路上皮癌 (四)前列腺癌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 1.直接侵润 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 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 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并常常形成“满天星”样的弥漫转移。这种弥漫转移的病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每个体积可能均较小,因而很有可能在影像检查中无法发现,而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才被看到,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把肿瘤转移比喻做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直接侵润无疑就是正面战场的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种战局基本是可以推测的;而血行和淋巴转移就好比通过铁路运兵进行远距离奔袭,虽然输送的肿瘤细胞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却往往会侵袭到距离较远、不好预测的位置,进而给战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种植转移则更像是伞兵奇袭,有时会定点降落,只使某个特定的远处器官受累;有时则会漫天开花,造成体腔内的弥散受侵,从而导致无法手术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丁香园

2015 年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丁香园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治疗概述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多发脑转移瘤

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和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

2020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方式及进展(完整版)

2020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方式及进展(完整版) 2019年,美国有176.2万新确诊的癌症病例,并有60.7万人死于癌症或其相关事件。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最高,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4。约30%~50%的肺癌在病程中出现脑转移,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甚至超过了50%。随着诊断技术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也在上升。肺癌脑转移预后极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2个月。近年来随着靶向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相继研制成功,肺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得以提升,因此对其脑转移的治疗更加关注。现将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方式及进展进行综述。 01 全脑放射治疗 全脑放疗(WBRT)是脑转移最为基础的放疗方式。对于多发脑转移患者(通常指病灶数>3),WBRT可以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3~6个月,并有10%~15%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1年。WBRT使约60%颅内肿瘤退缩,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预后。 WBRT最常用的分割形式为30Gy/10f。Meta分析得出,高于30Gy/10f 的生物剂量不会改善患者的总生存率(OS)、症状控制率和神经系统功能(NFI),而小于此生物剂量则会使患者的OS和NFI获益减少。对于递归分隔分析(RPA)分期高、分级预后评估(GPA)评分低的预后较差的患者,

20Gy/5f的分割方式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次选方案(n=333,其中肺癌211例,占63.4%)。 Aoyama等报道在脑部病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立体定向放疗(SRT)后联合WBRT较单纯的SRS/SRT虽然可以获得更好的颅内局部控制率,但OS无差异,亚组分析仅在GPA评分高、预后好的患者中带来生存获益,且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发生率增加。为了降低WBRT对患者神经认知功的影响,Gondi等利用调强放疗(IMRT)行保护海马的WBRT(HA-WBRT)。HA-WBRT比WBRT减少了神经干细胞80%的照射剂量,并使其余脑实质所受剂量不变。HA-WBRT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低剂量区复发率,但减少了神经认知功能的损伤,提高患者近期和远期的生活质量。此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自动治疗计划系统(aTPS)具有进一步减少海马区的照射剂量、提高其余脑实质所受剂量的均匀性、减少在正常脑组织中产生不必要的热点(hot spot)等诸多优势。目前HA-WBRT还未被常规推荐,但VMAT和aTPS的出现将显著提高HA-WBRT在临床上的地位,并有望成为新的标准治疗。 以美金刚(memantine)和多奈哌齐(donepezil)等为代表的各种药物对改善WBRT造成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得出,在WBRT前和期间服用美金刚可以推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的时间,延缓记忆能力、执行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下降的速度。有学者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用于脑部放疗后的患者,使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几率降低。美金刚联合普通WBRT或HA-

脑转移瘤诊疗指南

脑转移瘤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中老年人多见。 2.可有原发恶性肿瘤史。 3.颅内压增高“三主征”明显。 4.根据病变部位出现局部定位体征。 5.可有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 【体格检查】 1.颅内高压征。 2.局灶性脑损害征。 【辅助检查】 1.CT、MRI扫描:可提示肿瘤部位、数量、范围,脑组织周围水肿及移位情况。 2.实验室检查:腰穿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或个别可找到瘤细胞。 3.ECG、胸部X光片,肝、肾、前列腺功能及肝肾超声,电解质、血糖等。 【诊断】 1.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病人,出现颅内高压征及局部定位征。 2.无恶性肿瘤病史,年龄在40~60岁的病人出现颅内高压征及局部定位征,短期内病情进展较快。

3.CT、MRI呈现典型影像,脑实质内多发或单发圆形占位,强化后明显增强,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4.对疑有转移瘤的患者,应常规行肺部X光片、腹腔实质脏器B超及消化道造影检查。 【鉴别诊断】 1.胶质瘤很少多发,无周身肿瘤史,瘤周水肿相对较转移瘤轻。 2.脑脓肿多有感染史,如:中耳炎、乳突炎、心脏病史。 3.脑出血CT平扫可显示高密度影,但肿瘤CT强化可见瘤结节。 【治疗原则】 1.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首选药物治疗,如:激素、脱水剂等,病情稳定后再采取其它治疗方法。 2.多发性转移瘤,手术不能全部切除肿瘤,放疗、化疗较为合理。 3.单发转移瘤,原发灶切除后,应及早切除转移瘤,辅以放疗、化疗。 4.对查不出原发肿瘤的脑转移瘤,应尽早手术切除病灶,以明确诊断。 5.化疗可根据原发肿瘤类型选用适当抗癌药物。 6.放疗可选用r刀、直线加速器,放射剂量为3900rad/21天或5200rad/35天。

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广东医学2019年1月第40卷第1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19,Vol.40,No.1?41? 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个体化 综合治疗 王克万,杨开军,欧阳辉,龙浩,钱大棣,王洪筱,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进步,NSCLC新的基因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新一代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速度加快,并取得显著疗效 目前采用EGFR-TKI及ALK抑制剂靶向药物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已形成共识,但是一线 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后进展仍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脑眷液的液体活■检可对脑转移瘤基因异质性 及突变进行监测.靶向药物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可使患者最大获益,尤其是比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靶向药物 治疗,可显著增加NSCLC脑转移颅内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显著增加,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随机 对照研究。 【关键词】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A DOI:IO.13820/https://www.360docs.net/doc/2419333717.html,ki.gdyx.20185307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基因突变检测进展及相应靶向药物的研发,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在疾病进程中30%-50%肺癌患者出现脑部转移12,10%~ 15%的肺癌患者初诊时即伴有脑转移脑转移瘤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未经治疗平均生存期仅2个月左右。因此脑转移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肺癌患者群体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85%⑶。NSCLC也是最常见脑转移瘤的病理类型.研究发现在东亚人群中,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l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率达50%,高于欧美人群N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研发不断推陈出新,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脑转移的治疗取得巨大进步,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1基因检测在NSCLC脑转移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以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为首发诊断,还是已确诊NSCLC脑转移的患者均应明确分子病理诊断目前与靶向治疗有关的基因检测主要为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IK)融合基因和ROS融合基因,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已开始在临床应用,不断有新的突变位点被发现,靶向药物研发更新迅速⑴.目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及ALK抑制剂已广泛用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的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在脑转移瘤患者中也显示出明显效果,不仅可以预防和推迟脑转移的发生,还可以缓解已经转移的病变.NSCLC的患者均应进行EGFR敏感突变/ ALK融合分子检测,是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提。 EGFR典型突变为对TKI敏感的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L858R点突变,而外显子18G719X、20S768和21L861Q的非典型突变对TKI治疗也具有敏感性,外显子20的T790M突变与EGFR-TKI 获得性耐药有关⑶。 ALK融合基因突变率低,约占肺腺癌患者的5%,在同一患者中与EGFR无交集。棘皮动物微管相关样蛋白4(EML4)和ALK重排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ROS基因融合与ALK相似,ALK靶向药物治疗同样有效。 目前新的非典型突变位点及靶向药物仍在不断发现,肺腺癌靶向治疗逐渐步入精准时代⑴:然而在许多实体瘤和脑转移瘤中,可观察到来源于原始祖细胞的多向性亚克隆细胞分支进化,分支进化导致显著的基因异质性:从原发肿瘤单一位置的活检可能导致采样偏倚,同时原发肿瘤突变的信息也不能精确反映脑转移瘤的突变情况""I。 在一组86例脑转移瘤和原发肿瘤全外显子测序配对研究中,结果显示转移瘤和原发肿瘤具有共同祖系,但独立进化,53%的脑转移瘤基因突变与原发病灶不一致"。另一组针对肺腺癌和脑转移的

肿瘤诊治规范(完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各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卫生局: 为规范市、县级医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我部于2010年9月印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决定在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8种常见肿瘤市、县级医院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为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试点工作,我司组织制定了《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从卫生部网站医疗服务监管司主页下载),请你们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工作。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附件: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附件: 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一文掌握肺癌脑转移的诊治

一文掌握肺癌脑转移的诊治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1-2个月。合理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地改善生活质量。 为什么脑转移癌最易发生在大脑半球约80%的脑转移癌发生在大脑半球,最常见灰白质交界处,是因为肿瘤细胞是通过血流进入脑内,而血流系统如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在此处发生改变,血管变窄变小,使肿瘤细胞容易滞留。 小脑转移占15%,脑干转移占5%。不同的病理类型转移率?在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中,肺腺癌、鳞癌及大细胞癌发生脑转移的风险分别为11%、6%及12%。 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明显增加了脑转移的发生率,且与突变位点无关。 小细胞肺癌(SCLC)首次就诊时脑转移发生率为10%,诊疗过程中为40%-50%,存活2年以上的患者脑转移达60%-80%。临床表现无需多说,但要注意脑膜转移的临床要点脑实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症状体征。 脑膜转移的临床表现:①脑实质受累及脑膜刺激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精神状态改变、意识朦胧、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活动障碍等;

②颅神经受累表现:常见的受累脑神经有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表现为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味觉和听觉异常、吞咽和发音困难等; 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和脑积水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进行性脑功 能障碍表现(智力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等; ④如同时伴有脊膜播散则还可出现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如神经根性疼痛、节段性感觉缺损、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肺癌脑转移都需要哪些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目前脑转移首选的影像检查。头颅MRI平扫典型脑转移瘤可见T1中低、T2中高异常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后可见较明显强化。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平扫时脑转移瘤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灶;典型脑转移瘤在增强CT 上强化明显,周围可见水肿。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C T):正常脑组织对18F -脱氧葡萄糖(18F-FDG)呈高摄取,故PET-CT对脑转移瘤、尤其是小的脑转移灶不敏感,应结合头颅MRI或增强CT扫描增加检出率。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可行脑脊液压力检测,收集脑脊液并完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病理诊断检查。 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鳞状上皮

脑转移癌

脑转移癌 脑转移癌是颅外恶性肿瘤累及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和颅内血管的转移肿瘤,脑实质转移最常见,其次是脑膜转移。当发生软脑膜转移时,还常常累计软脊膜。约25%--40%的颅外恶性肿瘤在病程中发生脑转移,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及肾癌,其中肺癌占64%。在生存2年以上的小细胞肺癌中,脑转移率高达80%。 肿瘤细胞随血流达到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部肿瘤或从其他部位转移到肺内的肿瘤在转移到颅内。其次通过椎静脉到脊髓和颅内。转移部位常见于灰白质交界处,原因是血流由不同的动脉系统支配,此处血管腔变窄变小,使肿瘤细胞易于在此停留。同时约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小脑占15%,脑干占5%。MRI诊断脑转移瘤发现多发转移者占脑转移的2/3---3/4。有文献报道:70%--80%的脑转移瘤为1--3个病灶,其中乳腺癌、结肠癌肾癌倾向于单发转移,而肺癌、黑色素瘤则已多发转移灶常见。 70%以上的脑转移病人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多发生在清晨,一般提示肿瘤多发或位于后枕部。其次为定位功能差和精神症状,体征为半身瘫痪或活动受限,感觉异常和视盘水肿。由于肿瘤可能出血,5%--10%的病人可出现急性脑卒中表现,往往预后较差。肺部是脑转移的主要发源地,特别在脑转移为首发者,须仔细进行肺部检查,行X线胸片或CT扫描。 发生脑转移后,如果不进行特殊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周。尽管给予积极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但预后仍较差。脑转移癌的激素治疗可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可减轻放疗引起的水肿加重。除无高颅内压症状外,均应适当的给予激素和甘露醇脱水治疗。激素治疗6--24h后症状开始出现改善,3--7天达到最佳状态,约70%的病人可出现症状改善。 全脑放疗不仅能改善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同时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时间由单纯对症治疗的1--2个月提升到4--6个月。脑转移的病灶数量,体积,病理类型,原发灶控制情况均可影响预后。一般认为全脑放疗应以40Gy/20次或30Gy/10次为宜,分割剂量不宜>3Gy/次。对于多发转移瘤,若不适合用X刀或γ刀局部补量照射者,可适当增加到50Gy/25次以内。有研究发现:不同剂量分割与30Gy/10次比较没有发现治疗益处,即使加入放疗增敏剂也未能明显改善疗效,增加全脑放疗剂量可能在长期生存者中有增加神经系统慢性中毒的可能。 在单发转移或脑转移瘤数较少的病人中,全脑放疗加X刀或γ刀补量较单纯全脑放疗能增加脑转移的控制率,同时还能延长生存期。而在多发转移者,不能明显增加生存时间。但在加X刀或γ刀治疗后,都能提高脑部转移癌的局控率和生存质量。全脑放疗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脱发,治疗的早期出现头痛,恶心等不适。在生存1年以上的病人可能出现10%左右的晚期并发症,特别在分割剂量>3Gy/次者。脑转移癌本身与其他部位转移癌有着一样的化疗敏感性,但是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因此对化疗反应率降低。化疗在全脑放疗后进行可能会提高局部反应率,化疗的疗效主要是针对全身转移灶,有望提高生存质量。手术切除加全脑放疗不能明显改善生存时间,但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增加功能正常的生存时间。软脑膜转移相对较少,但容易累计软脊膜,其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