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广州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广州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广州土地利用创新

思考广州的未来,土地是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底,广州可开发利用的平地资源只剩下不到600平方公里,如果以现在每年近40平方公里的新增耗地速度计算,15年左右就将消耗殆尽。广州的未来何处安放,这样的命题拷问着这座城市。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地从何来?广州现在绝不是无地可用,也不存在地荒的问题,而是还有较大的用地空间,关键要靠土地制度的创新,来创造新的土地红利。”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认为,以土地改革创造政策红利,广州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土地制度创新将继续为广州提供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土地要素保障。

昨日,李俊夫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这位学者型官员对广州各种国土房管数据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为我们详细盘点广州土地“家底”和解析广州在探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破题之策。他表示,要破解土地紧约束这一难题,支撑中国第三城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

广州土地瓶颈有三个“结”

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

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南方日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长陈建华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广州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陈建华说过,制约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土地问题。广州到底在土地方面遇到什么瓶颈?有不少人担心,广州探路新型城市化、加快转型升级,会不会“无地可用”?

李俊夫:土地不可复制、不可引进的特性,决定了其是城市经济增长、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资本和资产。庆良书记说土地是广州的“命根子”和“牛鼻子”。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在旧的土地红利模式下,广州土地瓶颈表现为三个“结”:第一个“结”是土地消耗太快,资源承载压力巨大。广州是一个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全

市土地总面积7246.6平方公里,其中48%是山地丘陵,水面约800平方公里,占11%;最适合开发建设的平地资源只有约3000平方公里,占41%。从可开发利用平地资源的角度看,广州可用平地资源结构比重在全国12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中是最低的,仅30.7%。如果扣除平地上的基本农田和已经使用的建设用地,全市未来可新增用于城市建设的平地资源总量只剩600平方公里。最近30年,广州的发展主要依靠对平地资源的快速投放。1978年,广州建成区面积只有58平方公里,到2012年扩张到1100平方公里,扩张了差不多20倍,也就是说过去30多年,每1.5年就要扩张出一个经历2000多年发展才形成的老广州城。按照最近10年的年均土地消耗速度,不到2015年,广州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超过国家确定的2020年177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即便国家允许广州用,不到15年,也将消耗完600平方公里可用的平地资源。

第二个“结”是广州城乡土地利用相对粗放,低效利用、闲置浪费问题较为突出。土地用得快,就很难避免浪费。根据我们的摸查统计,广州以“三旧”用地为代表的低效土地有近600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3,2012年全市土地产出率相当于香港的1/8,新加坡1/6。低效土地中,又以农村土地为甚,农村建设用地的产出率只有城市的1/10,“三旧”用地中超过2/3是农村低效用地。

第三个“结”是土地消耗快、用地较粗放,给生态环境

带来巨大压力。广州现在全市土地利用强度达23.4%,距离国际通行30%的城市生态宜居警戒线只有6.6个百分点。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每一亩农用地如果转为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要增加90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低碳城市建设就很难实现。土地工作要对城市的未来负责,既要保发展,也要保资源、保环境。如何处理好这“三保”的关系是广州土地瓶颈的另一个“结”。

根本出路靠政策创新

应该说,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次转型、每一次质的跨越,都首先是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上求突破、找出路。所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这一转型工程时,首先想到要在土地顶层制度设计上做文章。经过积极争取,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厅的支持下,广州市去年成为了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和省赋予广州19项先行先试政策,极大提高了广州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城市建设的能力。

南方日报:如何解开土地瓶颈的“结”?

李俊夫:根本出路是靠土地政策创新来创造土地新红利,一种基于节约集约利用的土地新红利,科学地回答好“广州新型城市化地从何来”的问题。按照庆良书记、建华市长的讲法,就是走不拼土地、精明增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该说,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次转型、每一次质的跨越,都首先是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上求突破、找出路。所以,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这一转型工程时,首先想到要在土地顶层制度设计上做文章。经过积极争取,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厅的支持下,广州市去年成为了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和省赋予广州19项先行先试政策,极大提高了广州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城市建设的能力。庆良书记说,“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试点政策是国家和省给广州的及时雨、雪中炭,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早日跻身理想城市行列提供了强有力的顶层制度保障”。建华市长说,“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和省给予广州第二次先行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广州第二次土地革命”。创新试点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向科学规划要空间,使土地规划紧跟城市发展战略,避免资源粗放无序利用。按照创新试点方案,我们着手编制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将宝贵的新增用地规模集中配置给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发展平台、重大战略性产业和重大民生工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解决了过去“撒胡椒面”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也解决了多种规划相互打架的问题。做好规划使其与城市发展战略紧密衔接,是最大意义上的节约集约用地。比如,近2年来,我们将7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三个重大突破”项目(即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新的“123”城市战略布局规划给广州带来了转变和机遇,过去我们把土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现在我们把土地资源优先

配置给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城市品质也得到提升。

其次,向盘活存量土地要空间、促转型。土地不仅是要素资源,还是城市转型的杠杆。土地投放给哪里,就会引导和服务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往哪里转型,而且还会产生倍数效应、乘数效应。广州600平方公里的低效土地,既是广州土地工作的短板,但更是宝贵资源和巨大潜力所在。我们现在提在存量中找增量,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从增量扩张为主向增量、存量并重的转变,服务和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措施,挖掘潜量,如果把广州600平方公里的三旧用地产出率提高一倍,就相当于全市土地产出率提高15%,相当于在存量土地中节约超过200平方公里的用地空间。比如,广州的国际金融城,就是典型的成片三旧改造项目,没新增一寸建设用地,但可以增加至少300亿元的公共财政收入,可以至少拉动2000亿元的投资和消费,而且大幅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质。

第三,向用好增量土地要空间,就是要以更少的土地消耗承载更大规模的增长。今年,我们按照创新试点政策的要求,编制了产业用地指南,各行各业用地都有量化标准,不再是用地单位要多少地就给多少地,而是用国内最先进的标准来量化,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来量化,比如单位土地产出率、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单位土地科技率、容积率、绿

地率等等,计算出应该给多少地。同时,出台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发挥土地杠杆作用,推动供地结构向节地、高效的现代产业倾斜。对于那些落后、低效、污染的项目来说,对不起,你进不来了。对符合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的现代产业,我们优先供地,这就使得广州的转型有了保障、有了动力。

第四,向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要空间。广州农村人地消长“倒挂”问题和低效利用问题突出。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广州市农村户籍人口从163.17万人减少为80.67万人,减少50.6%;而集体建设用地不减反增,从345.13平方公里增加到603平方公里,增幅达74.7%。农民“一户多宅”情况普遍存在,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47.5平方米/人)是城市(90.3平方米/人)的近4倍;此外,受现行有限的政策文件和操作细则所制约,集体建设用地无法自由流转,农民难以活化土地资源为资本和收益。

在土地管理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土地制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创新试点方案,广州将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打造土地节约、富裕生态的美丽乡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上,我们实行“三减三增”,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财政投入、减少政策障碍;增加农村土地价值,增加农村农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比如,让集体土地享有跟国有土地同等的权益,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等方式流转。投资者拿着集体建设用地使

用权证,可去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原来不能流通的“死资产”,现在变为可以盘活流通的“活资产”。如果能加快推进集体土地入市流转,按消化其中20%的存量农村土地(120平方公里),平均单位土地投资按1000元/平方米测算,可拉动投资1200亿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后,好项目“落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最大的障碍将消除,政府不用投资,靠市场力量来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假设产出率提高到城市一半水平,将为全市农村、农民每年带来近3000亿的增收。

第五,向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要空间。广州正在按照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目标,加速建设“美丽广州”,但保发展、护生态都要用地,这方面多了,那方面自然就减少。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我们实施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的办法。

比如,给予万亩果园以“只征不转”的特殊政策,即政府征收过来,但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这个政策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是“绿了城市”,通过生态景观整治,大幅提升、改善了万亩果园的湿地景观。二是“富了农民”,通过土地征收,万亩果园保护区的农民得到了46亿的补偿款,用这笔资金去发展农村经济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在征地款之外,还在保护区附近留了10%的经济发展用地,让村民进行商业开发。三是“赢了民心”,万亩果园已成为广州市民乃至珠三角群众游乐休闲胜地,让群众在城市中心仍能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体验健康幸福生活。四是“守住了资源保

护底线”,土地执法的压力没了、难度没了,从根本上解决了永久保护的难题。

城乡土地创新方案还赋予广州其它生态保护的激励措施。如市域内大面积连片的园地、山林、水面等,包括采取拆危建绿、拆旧建绿等措施增加的大面积连片非建设用地,均可按农用地进行管理,不占指标和规模。这些激励政策,为广州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数说:

广州土地总面积7246平方公里(不含海域),属多山丘陵地区。其中农用地515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695平方公里,未利用地399平方公里,分别占71.1%、23.4%和5.5%。全市人口约1600万,人口密度2208人/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6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1772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

3年多来,广州共盘活再利用“三旧”用地21.7平方公里,平均节地率达67%,增加公共服务用地4.7平方公里,绿地率提高30%,建筑密度降低35%以上。

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产出率由2005年的3.2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8亿元,增长1.5倍;每增加1亿元GDP的土地消耗率从2005年的7.8公顷减少到2012年的1.13公顷,下降85%。

“市场经济首先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里,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怎么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征用了以后,怎么保护这些农民正常的收入和正常的收入来源?广州实行留用地政策,按被征地面积10%来留地,鼓励集中留地,统一招商、统一经营,收益全部归农村农民,这在全国是领先的,让被征地农民不失地、收入有提高。

南方日报:三年前,在几次市的大接访活动中,到国土房管局信访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土地和房屋征收方面的。在利用土地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同时,要怎样维护好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李俊夫:确实,国土房管曾经是广州信访量最多的领域,占了全市1/5的信访量。这说明在城市化发展、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老百姓关心的房屋和土地的很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最近几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历史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产权经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保护好农民的权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固化下来,把农民的产权保护好、维护好。所以我们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际上就是把千百年来人们生息繁衍的这片土地的产权进行固化。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村与村的关系、农民与农民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这个过程也是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产权和利益的过程。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里,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怎么能够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征用了以后,怎么保护这些农民正常的收入和正常的收入来源?广州实行留用地政策,按被征地面积10%来留地,鼓励集中留地,统一招商、统一经营,收益全部归农村农民,这在全国是领先的,让被征地农民不失地、收入有提高。当然,在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征收农村土地过程中,这一项政策的落实不完全到位,有些留用地没有及时兑现,农民有意见。这两年,政府花了很多精力思考这个问题,明确宁可牺牲一些项目的落地,也要优先解决农民关心的留用地遗留问题。到去年为止,广州市十个区的留用地兑现给了1.3万亩指标,留用地历史欠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广州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试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群众权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正在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实施同地同权同价的土地政策,加快将全市600多平方公里的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资本、资产和收益,也将让农民得到改革红利,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在新城一条村搞了试点,还地于农、还利于农,初步估算,农民收入将可以提高5倍以上。

南方日报:有人说,国土房管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各种矛盾和利益凸显,国土房管局局长不好当。您用什么办法让老百姓对国土房管工作认可和理解?

李俊夫:国土房管工作确实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热

点、难点,我在国土房管局局长的岗位上干了三年,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城市发展无限,土地供应有限,在无限和有限之间你怎样找个办法解决;房屋管理的环节多、链条长,房屋管理无小事,一本房产证,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面向低收入阶层保障房的建设、分配、管理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和老百姓的基本利益息息相关。要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要让群众满意,要做的事情很多、很繁杂,关键是信息公开透明、工作规范公正,踏踏实实干工作,这很重要。

首先,把审批权放下去。为搞活和增强区(市)的发展动力,市一级国土部门把用地规划编制、土地储备、用地报批、指标分配、房屋拆迁、房屋登记等70%的审批权下放到区,为“简政强区”创造条件。

其次,加强服务和监管,做到阳光行政。这两年,国土部门着力打造三个平台,一是强化市土委会共用共管平台,用地“蛋糕”的分配实行大家用、大家管,把过去长期自我把控的裁量权主动“晒出来”、“让出来”,确保用地分配结果公平、过程阳光;二是强化土地交易统一市场平台,统筹规范全市“卖地”行为,强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三是加快房地大数据平台建设,对174项审批权中的139项实行“机器管人、机器管事”,确保审批过程阳光、规范和廉洁。

第三,打造一支干部队伍,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再好的管理、再好的制度都是要人来操作。首先要树立风清气正

的工作环境、树立良好的干部导向,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充满活力的队伍。让想干事、干成事、干净干事的干部有平台、有舞台,任人唯贤、任人唯实。这两年共引进65名博士、硕士作为储备人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水平;通过全国公选、竞争上岗等方式提拔了118名处级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年初把所有重点工作列出来,谁来干、什么时候完成、任务完成要达到什么标准,一目了然,全局人手一册,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干得出色就激励奖励,干得不好就要承担后果。干部工作消除了过去的神秘感,阳光了、透明了、公正了、规范了,干部队伍的活力、执行力就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保证了我们能较好地完成艰巨繁重的各项任务。

大数据支撑大幅压缩行政审批

经过近3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广州房地数据库建设和基本完成业务系统的应用,广州的任何一栋房屋、超过60平方米的任何一幅地块信息,都可以从大数据库中找到。依托大数据库,我们实现从土地“批供用补查”,到房屋预售、房屋交易、房屋确权、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全过程一个平台运作和办理。

南方日报:最近,国土资源部新任部长姜大明来广州专程调研了广州房地大数据中心,说是“大开眼界,深受启发”,这个中心的建设为什么引起部长如此高的关注?

李俊夫:当前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土地和房屋是城市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对象。广州要从拼土地、拼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变为拼服务、拼效率的精明增长方式,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土地房屋信息数据的归集、整合和利用十分重要。我们建立房地大数据中心,把土地、楼房串起来,用数据来表达,用信息化来管理。经过近3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广州房地数据库建设和基本完成业务系统的应用,广州的任何一栋房屋、超过60平方米的任何一幅地块信息,都可以从大数据库中找到。依托大数据库,我们实现从土地“批供用补查”,到房屋预售、房屋交易、房屋确权、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全过程一个平台运作和办理。

房地大数据中心服务于我们保资源、保发展、保权益的重任。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原来人工、串联审批变为机器、并联审批,大幅提高了行政效能,也是我局开展智能防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将用地阶段的审批时限从90个工作日压缩到8个工作日,没有大数据支撑是无法完成的。在“三旧”改造和土地开发方面,我们利用大数据,对土地房屋现状地类、权属、面积等数据进行快速统计分析,测算出开发成本和收益,科学编制改造规划方案。通过大数据库,我们可以快速地掌握广州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实时变化情况,还可以统计出广州市商品房交

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实时变化,监测市场运行动态,为房地产调控提供决策参考。从大数据中心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这个中心的建立,为国土房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库,还形成了一个服务社会的大窗口。市民通过我局公众网站,可以查询土地、房屋各种信息,可以网上看盘、网上购房、交易资金也通过网上监管,营建了阳光、安全的消费环境。据统计,该网站访问量已超过6亿人次,平均每天约45万人次,深受群众喜欢。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 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 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 1 广州市概况

1.1 自然环境因素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 分32 秒,东经113 度15 分53 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 分至114度3 分,北纬22 度26分至23度56 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 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 米。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C左右,最高温度38C, 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 毫米。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广州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广州土地利用创新 思考广州的未来,土地是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底,广州可开发利用的平地资源只剩下不到600平方公里,如果以现在每年近40平方公里的新增耗地速度计算,15年左右就将消耗殆尽。广州的未来何处安放,这样的命题拷问着这座城市。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地从何来?广州现在绝不是无地可用,也不存在地荒的问题,而是还有较大的用地空间,关键要靠土地制度的创新,来创造新的土地红利。”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认为,以土地改革创造政策红利,广州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土地制度创新将继续为广州提供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土地要素保障。 昨日,李俊夫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这位学者型官员对广州各种国土房管数据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为我们详细盘点广州土地“家底”和解析广州在探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破题之策。他表示,要破解土地紧约束这一难题,支撑中国第三城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必须加快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 广州土地瓶颈有三个“结” 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

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南方日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长陈建华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到过广州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陈建华说过,制约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土地问题。广州到底在土地方面遇到什么瓶颈?有不少人担心,广州探路新型城市化、加快转型升级,会不会“无地可用”? 李俊夫:土地不可复制、不可引进的特性,决定了其是城市经济增长、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资本和资产。庆良书记说土地是广州的“命根子”和“牛鼻子”。广州现在谈土地瓶颈制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地可用,而是如何科学地释放和创造土地资源要素的红利效应,需要进行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依靠土地大量快速投放的红利效应,创造了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到了现在的发展阶段,旧的土地红利正在消减,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在旧的土地红利模式下,广州土地瓶颈表现为三个“结”:第一个“结”是土地消耗太快,资源承载压力巨大。广州是一个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全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 1广州市概况 1.1自然环境因素 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米。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在生物资源上,广州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自然条件。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成果公告

附件1

《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成果公告 字体大小: 大中小 背景色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建设高 标准基本农田的决策部署,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各类土地整治活动,我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TD/T 1034-2013)的要求,现将《规划》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一、批准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规划范围:广州市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7246.61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按照《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的要求编制,以镇(街)为规划单元,规划期为2011-2015年,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到2020年。 四、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与省土地整治规划下达任务指标保持一致,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补充耕地、“三旧”改造规模、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复垦。其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180公顷和补充耕地1085公顷为约束性指标,其余均为预期性指标。 五、整治分区:

《规划》根据“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及“三规合一”成果充分衔接,将全市划分为六个土地整治分区,明确各分区的土地整治主导方向和整治重点。 (一)中部中心城区“三旧”改造整治区包括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除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和钟落潭镇外)、黄埔区和番禺区,土地总面积110414.4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5.24%。 (二)东部山水新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萝岗区和增城市朱村街、中新镇,土地总面积72430.9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0.00%。区内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农用地面积比重大,未来定位是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广州东部新城区。 (三)南部南沙滨海新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南沙区行政辖区全部土地,总面积69451.4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59%。区内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分布,未来将建设以生态、智慧和休闲为特色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四)西北部花都-白云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白云区的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及花都区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145648.7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0.10%。本区的南部为广花平原,耕地面积广阔,北部为山地丘陵。 (五)东部增城土地综合整治区包括增城市除朱村街和中新镇外的其他区域,土地总面积128304.8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

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 一、海珠区概况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市区南部,被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岛区”,土地总面积约92.09平方公里。“江、涌、围、园”的江岛生态格局,为海珠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东南部的“万亩果园”是广州的“南肺”,对改善广州整体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轮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把握机遇,在分析海珠区土地利用特点基础上,以上位规划为指导,严格落实《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各项分解指标,探索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与保护“万亩果园”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同时,在“保护果树,高效利用东部产业用地;优化结构,改善提升西部民生环境”的土地利用战略指导下,探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现机制,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海珠奠定基础。 二、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目的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确定海珠区土地利用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土地高效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构建“五彩海珠”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点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南肺”万亩果园,合理配臵土地资源,围绕“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城市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规划原则 1、加强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2、坚持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 3、坚持保障重点、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4、坚持规划协调。 (四)规划依据 1、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2008年11月28日); 《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2002年1月25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 《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51号); 《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要点》(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401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3号令); 《广东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号); 《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置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置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大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好调动原土地使用人实施旧厂房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穗府[2008]8号)精神,按照尊重历史、统筹兼顾、利益共享、公平公正、促进改造的原则,对市辖区内“退二”企业用地及国有和集体低效利用的旧厂房、旧仓储、旧站场、旧市场等(以下统称旧厂房)产业用地,提出如下处置意见。 一、国有用地的处置 (一)处置方式。 经划拨、出让等方式合法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符合登记确权条件(含1987年1月1日前已使用)的历史国有土地,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置: 1.自行改造,补交地价。 依照本市修订的城乡规划,申请改造地块可单独开发、无需纳入政府统一储备开发整理的,可由企业自行开发改造(商品住宅除外),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原址建筑经文化部门认定属工业遗产的,应按规划要求成片保留使用。 改作教育、科研、设计、文化、卫生、体育等非经营性用途和创意产业等,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综合办公用途基准地价30%计收土地出让金,改作保险金融、商贸会展、旅游娱乐、商务办公等经营性用途的,按新旧用途基准地价的差价补交土地出让金。 2.公开出让,收益支持。 具备开发经营条件的原址用地,可由土地储备机构收购,也可由企业自行搬迁整理土地后,政府组织公开出让。原土地使用权人可选择以下一种收益支持方式计算补偿款: 方式一: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包括3.5,下同)的,按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不再计算补偿款。 方式二:规划(毛)容积率在3.5以内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规划(毛)容积率3.5的,按原址用地、房屋及设备收购评估价格、加上(毛)容积率3.5以内部分用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扣除收购价款后的土地纯收益的40%计算补偿款,超出部分产生的土地纯收益不再计算补偿款。 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包含土地整理、修复费用,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房屋拆卸等工作的,相关费用应从补偿给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收益中扣除。 纳入政府收购储备,选择方式一的,由土地储备机构先按新规划用途基准地价60%预支补偿款,并在补偿土地收益时抵扣,选择方式二的,由土地储备机构按原用途土地、房屋和设备的评估价格预支补偿款。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 (佛山至东莞城际铁路广州南至望洪段项目) 编制单位:东莞市国土资源局 编制日期:2015年9月

目录 一、前言 (1) (一)编制目的 (1) (二)编制原则 (1) (三)编制依据 (2) (四)编制程序 (3) 二、概况 (4) (一)东莞市概况 (4) (二)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 (8) 三、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必要性 (12) (一)项目概况 (1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 (三)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理由 (16) 四、项目用地的合理性分析 (17) (一)项目用地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17) (二)项目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分析 (26) 五、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可行性分析 (28) 六、占用多划基本农田情况 (30) (一)土地利用情况 (30) (二)占用多划基本农田情况 (31) (三)占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情况 (33) (四)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33) 七、占用多划基本农田影响评估 (38) (一)占用多划基本农田影响评估 (38) (二)减缓措施 (39) 八、结论 (41) (一)结论 (41) (二)建议 (41) 附表1 东莞市多划基本农田占用登记表 (43) 附图 (44) 附件 (50)

一、前言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多划基本农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进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13〕3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管理规定>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83号)等要求,进行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佛山至东莞城际铁路广州南至望洪段项目)的编制。 (二)编制原则 占用多划基本农田方案编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遵循以下原则: 1、不突破所在县(市、区)多划基本农田面积; 2、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3、与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4、不得跨县(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