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复习物联网工程概论

我的复习物联网工程概论
我的复习物联网工程概论

我的复习物联网工程概论

第九章传输层

tcp窗口,在tcp报头中,窗口字段占两字节,用来控制对方发送的数据量,单位为字节。tcp连接的一端根据设置的缓存空间的大小确定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然后通知对方以确定对方的发送窗口的上限。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关系:

拥塞控制所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即网络能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

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流量控制往往指在给定的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

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接收端来的及接收。开环控制:在设计网络时事先将发生拥塞的因素考虑到,力求在网络工作时不发生不发生拥塞。

闭环控制:基于环路反馈的概念

监视网络系统以便检测到拥塞在何时何处发生。

将拥塞发生的信息传送到可以处理的地方。

调整网络的运行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每个TCP连接需要以下两个状态量

接收端窗口(又称通知窗口)rwnd:接收端根据其目前的接收缓存大小所许诺的最新窗口值,是来自接收端的流量控制。

拥塞窗口cwnd:是发送端根据自己估计的网络拥塞程度设置的窗口值。是来自发送端的流量控制。

发送窗口的上限值=Min[rwnd,cwnd]

rwnd

cwnd

第十章密码学

信息安全的三要素:私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公钥加密与私钥加密优缺点?

私钥加密(对称加密):优点:加密与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算法简单,加密与解密速度快。缺点:需要共享密钥,密钥的管理复杂,

公钥加密:优点: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不同,能简化密钥的管理,不需要共享通用的密钥,公钥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与分发。

缺点:加密算法复杂,加密与解密的速度慢。

数字签名与哈希函数的功能,可以实现哪几种安全属性?

数字签名是附加在数据单元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能够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保护数据防止被人伪造。即数字签名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验证数据来源以及提供不可抵赖性

哈希函数功能:将变长的输入转化为定长输出。可以实现数据完整性。具有单向性与抗碰撞性。

第十一章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问题

?进行身份验证有哪几种方式?

口令、生物特征识别和硬件设备(如智能卡和读卡器)。

?口令在服务器端应该如何储存,为什么?

有三种方法

一:服务器存储用户的口令

用户登录时,有服务器验证用户输入的口令与系统存储的口令是否一致。

二:服务器存储用户口令经过哈希后的值

用户输入口令x’,由系统计算h(x’)并与存储的h(x)比较。

三: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随机数r,x为用户的口令,服务器存储的是h(x,r)用户输入口令x’有系统计算h(x’,r)并与存储的h(x,r)进行比较

?访问控制列表与访问能力列表的区别

访问控制列表是按列分割访问控制矩阵,将每一列与其相应的客体存储在一起。任何时刻,只要一个客体被访问,就会引用与它对应的访问控制列表,以查阅是否允许该访问操作

访问能力列表是按行分割访问控制矩阵,其中将每一行与其相对应的主体存储在一起。任何时刻,只要一个主体尝试执行某个操作,就会引用与其相对应的访问能力列表,以查询是否允许该访问操作。

?BLP模型和Biba模型的工作原理

BLP模型工作原理:主体S能对客体O进行读操作,当且仅当L(s)>=L(o)。(简单安全特性)

主体S能对客体O进行写操作当且仅当L(s)<=L(o)。(星特性,防止破坏信息的加密性)(简单安全特性防止向上读,星特性防止向下写)

Biba模型

写访问规则:主体S能对客体O进行写操作当且仅当L(s)>=L(o)

Biba模型:主体能对客体O进行读操作当且仅当L(s)<=L(0)

写访问规则防止向上写,Biba模型防止向下读。

第十二章云计算问题

?云计算的四个特性

架构+软件、可扩展性、效能模型:按用量付费、虚拟性

?云计算的三层架构

架构即服务、平台及服务、软件及服务

?什么是大数据,它们的格式是什么,它们的来源是什么?

大数据指的是不能用传统方法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非结构化的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来源:传感器、智能设备、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等

*大数据的特性??

容积大小、多样性、速率、真实性。

?如何使用大数据发掘出有用信息(大数据增值链)

我们通过以下步骤来发掘大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即大数据增值链。

信息收集:不同的来源的各种信息,包括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信息摄取:将收集的大数据转载到一个信息库中

发现和清理:弄清楚信息的格式和内容,清理不必要的信息。

整合:建立关联,主体提取、主体处理,建立索引以及信息的融合。

分析:通过智能处理,机器学习,统计学,预测和推断对信息进行分析。

交付:实现信息的可视化以及支持查询,最后交付客户。

?MapReduce有哪两个操作,分别的功能是什么?

Map和Reduce两个操作

Map:将一个数据集作为输入然后将它转换为另一个数据集合,在输出的数据集合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名称—数值的数据对。

Reduce:将Map的输出作为输入,将这个数据及操作后得到一个更小的数据对集合。

第一章绪论

绪论的问题

?*物联网的定义是什么?

从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是“泛在的网络”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或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从狭义来讲:通过物与物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无论接入互联网与否,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视与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分别具有什么具体内容?

全面感知:指利用RFID,二维码,GPS,摄像头,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的对物体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捕获。

可靠传送:只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与共享

智能处理: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快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技术体系结构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物联网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这三层分别对应着物联网的三个基本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这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从学科上,物联网包括各种技术,按这些技术对物联网各层功能支持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和公共技术。这些技术构成了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从结构上出发的,而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是从学科上来看的,是由支持物联网各层功能的技术构成的。

?***思考一个物联网的应用,包括当前系统的不足,如何使用物联网解决问题,会用到哪些相关技术,新系统有什么有点等

第二章

传感器问题

?什么是传感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活动等。

?传感器的构成是什么?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与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组成。

?各种传感器的特点是什么?给你一个场景,你能选出合适的传感器吗?

?智能传感器与普通传感器的区别是什么?

智能传感器是用嵌入式技术将传感器与微处理机集成一体,具有环境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与数据通讯功能的智能数据终端设备。

?什么是Ad hoc网络,它的特点是什么?

Ad Hoc网络是一个无需建立基站的无线移动网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迅速搭建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特点:自组织与独立组网,无中心,多条路由,动态拓扑,

无线传感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管理节点组成

工作原理:数据在经过多跳路由后达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者卫星通信网络传输到管理节点。拥有者通过管理节点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

第三章射频识别技术

?数据采集和特征提取分别指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基本功能都是完成对被关注对象的自动识别和数据自动采集,数据采集技术需要被识别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特征载体(如标签、条码、磁卡等);

?特征提取技术则根据被识别物体本身的行为特征(包括静态、动态和属性的特征)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特征到数据的转化)

?常用数据采集技术的比较,比如给你两种技术,你能清楚的阐述他们的异同吗?接触式IC卡与磁卡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安全性高:IC卡必须通过与读写设备间特有的双向密钥认证,物理方法防信息泄漏+ 零证明。

–IC卡的存储容量大,便于应用,方便保管。IC卡的存储容量小到几百个字符,大到上百万个字符。

–IC卡防磁,防一定强度的静电,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比磁卡高,使用寿命长,IC卡的数据至少保持10年,读写次数能够达到10万次以上。

–IC卡的价格稍高些,它的触点暴露在外面,有可能因人为的原因或静电而损坏。

磁卡的价格很便宜,但是很容易磨损

?RFID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组成:阅读器,中间件,电子标签,以及应用系统软件四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与数据的交换。)由读写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有效的工作区域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被激活,电子标签将自身编码信号通过内置射频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的接收天线接收到标签发送来的调制信号,经天线调节器送至读写器处理模块,经解调于解码后将有效信号送至后台主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机系统根据逻辑计算识别该标签的身份,针对不同的设和控制,做出相应的处理,最终发出指令信号控制读写器完成不同的读写操作。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有哪两种技术,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无线射频识别的两种技术:电磁感应与电磁传播或电磁反向散射。

电磁感应:通过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电磁感应定律。

适用范围: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识别距离小于1米。一般为10~20厘米。

电磁传播(电磁反向散射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适用范围: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作用距离大于1米。一般为3~10米。

四网络层:OSI与TCP/IP模型

?层次的概念和分层的好处是什么?

层次的概念:每一层都建立在其下一层的基础上。

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并把如何实现这些服务的细节向上一层屏蔽。

一台机器的第N层与另一台机器的N层对话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统称为第N层协议。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就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

每一对相邻层次之间的是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哪些操作和服务。

层与协议的集合成为网络体系结构,一个特定的系统使用的一组协议,即每一层一个协议,称为协议栈。

分层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服务与协议的区别是什么?

服务是一层向其上一层提供的一组操作,服务与两层之间的接口有关,底层是服务的提供者,高层是服务用户。

协议是一组规则,规定了同层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数据包或者报文的格式和含义。对等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他们的服务定义。

他们可以自由地改变协议,只要不改变呈现给他们用户的服务即可

?OSI参考模型有哪几层,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每一层的数据传输格式是什么?

有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数据传输格式:比特

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与链路管理等。数据传输格式:数据帧

网络层:寻址和路由选择。数据传输格式:数据包

传输层:建立主机端对端连接。数据段

会话层: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表示层:处理数据格式和数据加密等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层次结构模型,在某些层次上有着相似的功能。

OSI有七层,而TCP/IP只有四层,后者实用性较强。

OSI模型中有3个主要明确概念:服务,接口与协议。而TCP/IP模型最初没有明确区分这三者。这是OSI模型最大的贡献。

TCP/IP模型一开始就考虑通用连接,而OSI模型考虑的是由国家运行并使用OSI 协议的连接方式。

通讯方式上,在网络层OSI模型支持无连接与面向连接方式,而TCP/IP模型只支持无连接通信方式;在传输层OSI模型仅有面向有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支持两种通信方式,给用户选择机会。

五物理层

物理层问题

?在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中,不同的设备叫什么,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放大调制器:模拟数据用模拟信号表示

调制器:数字数据用模拟信号表示

PCM编码器:模拟数据用数字信号表示

数字发送器:数字数据用数字信号表示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单工通信:只有单方向的通信,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能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信息或双方同时接收信息。

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也可以同时接收信息。

?各种引导性传输介质和非引导性传输介质的特点

引导性介质:磁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光纤

磁介质:无法进行实时传输,

双绞线:既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当两根线绞在一起后,不同线产生的干扰波会会相互抵消,从而能显著降低电线的辐射。

同轴电缆:比非屏蔽双绞线有更好的屏蔽特性和更大的带宽。能以很高的速度传输相当长的距离。50Ω的电缆用于数字传输,75Ω电缆一般用于模拟传输和有线电视传输

电力线:电力线把电能传送到千家万户,室内的电线又把电能分布到每个电源插座

?电信号以50—60Hz频率发送,高速率数据通信所需的更高频率(MHz)在电线

上会产生严重的衰减

?电器设备开/关时的瞬时电流将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造成电噪声

光纤:主要用于网络骨干的长途传输,高速局域网,以及高速Internet接入。

通常用作信号源的两种光源: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

传输介质:超薄玻璃纤维

光通过玻璃的衰减取决于光的波长

项目LED 半导体激光

数据率低高

光纤类型多模多/单模

距离短长

寿命长寿短命

温度敏感性不敏感敏感

成本廉价昂贵

非引导性介质:无线传输,通信卫星

无线传输:

电磁频谱无线电传输微波传输红外传输光通信

通信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低地球轨道卫星卫星与光纤

?熟悉常用的编码方式

不归零编码:正负电平分别表示一个二进制值

由比特值决定信号的电平。易实现,代价低,不具备同步特性

曼彻斯特编码:每个比特中间位置存在一次跳变,0是由高到低,1是由低到高。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比特中间位置处的跳变仅表示时钟信号

在比特间隔开始出如果出现跳变表示0,如果没有跳变表示1.

?对基带数字信号的调制方式有哪几种?哪两种不能同时使用?QAM技术中使用了哪两种?一个QAM-16的码元可以传输多少比特的数据?

调频,调幅,调相,调幅与调相不能同时使用,QAM技术中使用了调幅键控与移相键控两种技术。QAM-16可以传输4bit数据

?多路复用的技术有哪些?他们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频分多路复用FDM 时分多路复用TDM 波分多路复用WDM 码分多路复用CDM

FDM:按照频率区分信号的方法,把传输频带分为若干个较窄的频带,每个频带构成一个子信道,独立的传输信息。

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TDM:时分多路复用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固定时序的时隙

每一个用户所占有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实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WDM:光的频分复用

CDM: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比特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比特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例如,S站的8比特码片序列是00011011

–发送比特1时,就发送序列00011011

–发送比特0时,就发送序列11100100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而且还必须相互正交(orthogonal)?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七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问题

?检错码和纠错码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纠错码:在每一个被发送的数据块中,包含足够多的冗余信息,以便接收方能据此判断出被发送的数据是什么。

检错码:每个被发送的数据块中包含一些冗余信息,但这些信息只能让接收方判断是否发生了错误,而无法判断哪个发生了错误,然后接受方可以请求发送方重传。

在高度可靠的信道上(比如光纤),较为合算的做法是使用检错码,当偶尔发生错误时只需重传整个数据块

?在错误发生很频繁的信道上(如无线链路),更好的做法是在每一个数据块中加入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接受方能够计算出原始的数据块

?海明码的工作原理

?循环冗余码的工作原理

多路访问协议:

ALOHA、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

无冲突协议、

有限竞争协议、

无线局域网协议。

?冲突检测(CSMA/CD)和冲突避免(CSMA/CA)的工作原理与区别

CSM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主要思想:一个站要发送信息,监听总线是否空闲,若空闲则发送,否则等待一段时间重试。

缺点:没有检测冲突的能力,降低总线利用率

CSMA/CD冲突检测:

工作原理: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首先侦听信道,若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若信道忙,根据不同的CSMA协议或等待一段时间或继续侦听,直到信道变为空闲,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随机时间,重复侦听信道。与CSMA的区别:检测冲突能力,若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向总线发阻塞信号?以太网和IEEE802.3就是使用有冲突检测的CSMA。

CSMA/CA冲突避免

基本思想:发送方刺激接收方发送一个短帧,以便其附近的站能检测到该次传输,从而避免在接下去进行的数据帧传输中也发送数据

八网络层

网络层问题

?IP地址的分类,每一类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分别有多少位,最多可以

分别支持多少个网络和主机?

A类:网络号:7位,支持(2^7-2)个网络。

主机号:24位。每个A类网络支持(2^24-2)台主机

B类:网络号:14位支持(2^14-4)个网络

主机号16位支持(2^16-2)台主机

C类:网络号21位支持(2^21-2)个网络,

主机号8位支持(2^8-2)台主机。

?子网掩码和CIDR的工作原理

划分子网是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从主机借用若干个位子网号subnet-id,而主机号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位。

CIDR(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把32位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个部分

前缀用来表示网络,后缀用来指明主机。

CIDR前缀与后缀两部分长度灵活可变。

使用CIDR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地址聚合的方法来简化路由表。

用CIDR分配的地址块中的IP地址数一定是2的整数次幂。

?RIP与OSPF的特点比较

内部网关协议是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这类路由协议使用最多。如:RIP和OSPF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RIP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他自身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RIP协议的三个要点: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2 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3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三个要点: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使用洪泛法。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

只有在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采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RIP 协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RIP 协议的缺点是:

–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表示不可达)。

–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网络拓扑的变化会使路由表的更新花费较长的时

OSPF优点:OSPF的更新过程收敛的快。OSPF 不用UDP 而是直接用IP 数据报传送。OSPF 构成的数据报很短。这样做可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不用将长的数据报分片传送。

物联网-物联网概论

物联网,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结合,目的是将物体与物体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的技术联系起来,从根本而言都是为了方便人为操作的便利,想象一下,当物联网技术普及之后,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 样子呢?也许只要躺在床上,你就能获得你所需要的一切,所想要的一切,开门,只需要从手机按一 下,开窗,也只要从手机上按一下,甚至是今天晚上吃什么,都只要在手机上按一下,就能变成热气腾腾的实际饭菜。这些都不是虚幻也不是科幻大片,这是可以触及的未来,时间将证明他的确是可行的,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的生活将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科技化,不仅仅是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生活,一般的普通人,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的福利。这也是我们为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中国,就全世界而言,物联网的产业也智能说是刚刚起步,很多领域还没有人涉足,对于物联网,很多人更多的是质疑。必然现在的日常生活,连水费,电费都需要人来上门查水表,进行家居的智能化有必要吗?对于一个饥饿的人而言,不管是一般的包子馒头,还是山珍海味,都是一样的,因为从目的性来考虑,这两样都对他来说是进行充饥的对象,所以只能说包子馒头和山珍海味是一样的,只是山珍海味更好点,不是吗?我觉得,学习物联网的应用,也就是追求这种“更好点”的效果,有追求,有效果,那么也就有必要了。物联网,也许现在的发展并不理想,但就未来而言,则是有必要去学习的。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是 一、全面感知 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二维码、GPS卫星定位等相对成熟技术感知、采集、测量物体信息; 二、可靠传输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网络实现物体信息的分发和共享; 三、智能处理 通过分析和处理采集到的物体信息,针对具体应用提出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决策和控制智能。[1]相较于传感网、泛在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包含传感器节点,按计算能力可分为普通节点和汇聚节点等; 传感器节点包含了具有采集环境数据功能的感应器和具有联网功能的电子元件; 节点间能够通过特有无线通信方式互联。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ing 在现有电子通信范畴内通信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无处不在网络,即,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何种方式实现通信和服务的接入; 泛在网络支持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区别与联系 泛在网、物联网和传感网是依次包容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专注于物与物之间的末端联系,它专注于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专注于网络的分发和汇聚效率;专注于低速高效,低功低耗。 物联网是面向物与物和人与物的网络,它包含多种感知单元(传感器、RFID等等),同时支持一种或几种网络通信方式,为现实世界提供服务和应用。

物联网工程概论期末考卷答案

《物联网工程概论》复习 一、选择题 1、MEMS是指(A) A. 微机电技术 B. 电子标签技术 C. 传感器技术 D. 自动识别技术 2、RFID技术是基于(B) A. 雷达原理 B. 电磁感应原理 C. IC卡原理 D. 其它 3、中国使用的Zigbee频率为(D)。 A. 13.56MHz B. 868MHz C. 900MHz D. 2.4GHz 4. 蓝牙(Bluetooth)无线通信技术采用(C) A. CDMA B. CSMA C. TDMA D. FDMA 5、传感器通常由(B )、转换元件、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构成。 A. 测量元件 B. 敏感元件 C. 感知元件 D. 探头 6、EPC是指(C )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工程计划代码 C. 产品电子代码 D. 高档PC机 7. ZigBee具有三级安全模式,其数据加密标准是(C) A. AES 64 B. DES 64 C. AES 128 D. DES 128 8. 常见的无线路由器采用(A)技术。 A. WiFi B. AP C. UWB D. ZigBee 9. 热电偶是用于测量(C )的传感器。 A. 热量 B. 电量 C. 温度 D. 电流 10. 单片机与各种外围设备(Flash、RAM、网络控制器、A/D、传感器、MCU 等)进行直接串行通信通常采用(D)接口。 A. RS232C B. RS485 C. COM D. SPI 12、MEMS技术是一种(A) A. 传感器制造技术 B. 存储器技术 C. 短矩通信技术 D. 人机界面技术 13.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是(C) A. WCDMA B. CDMA2000 C. TD-SCDMA D. LTE 14、EPCglobal是指(B)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 C. 产品电子代码 D. PC全球在线

物联网工程导论期末复习

一、填空 ①RFID相关概念(PPT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英文缩写,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二目的。 ②什么是无线传感网(课本)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无线自组网系统,其目的是将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发送给观察者。 ③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的区别与联系(课本)(网络) 1. 互联网的端系统接入主要有两种类型: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 2. (1)物联网与互联网在网络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的重合。 (2)物联网应用系统将根据需要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或RFID应用系统的接入方式, 而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接入方式不同。 3. (1)物联网是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延伸与功能的扩展 互联网是” Everybody over IP ” ;物联网是” Everything over IP ” 4. 物联网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 5. 三网均是交互信息网,是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结果,目的是更加方便的为人们提供 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从更小的细节完善人们的需求。 ?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信息交互。 ?物联网是物与物,物与人的信息交互。 ?泛在网等同互联通信网,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 制。 ④什么是互联网核心协议,P2P技术与节点计算机(PPT)(课本)(网络) ? 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对等互联网络技术(Peer to Peer),互联网中节点计算机既可以作为客户机,又可以作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节点计算机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 网络相连。 ⑤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描述(PPT 嵌入式系统,也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它是针对特定的应用,剪裁计算机的软件 和硬件,以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SoC也称“片上系统”。 ⑥GPS既念(PPT ?GPS的英文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 System 简称GPS 意为“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或简称全球定位系统。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方法,它是将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具有全时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特点,为空间定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常规的光学与电子定位设备。 ?美国“全星球导航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 ?欧盟的“伽利略(GNSS/Galileo )”卫星定位系统 ?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发射13颗,到2020年达30多颗) ⑦计算机网络分类(按覆盖范围分类)“名称、范围” (PPT ?个人区域网(PAN 0 - 10M ?局域网(LAN) 10M - 10KM ?城域网(MAN 10KM - 100KM ?广域网(WAN 100KM - 1000KM ⑧云计算系统的组成部分(4个)(PPT) 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云平台+云终端 ⑨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PPT) ?数据融合:针对物联网数据的多态性,需要研究基于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聚合技术,综合分析各

物联网概论知识要点

物联网知识要点 1、智慧地球:2008 年11 月IBM 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 年1 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 “智慧地球”思路,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IBM “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 2、感知中国:自2009 年8 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我国传感网创新示范新区:无锡 4、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5、信息传感设备又有哪些?传感网、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 6、物联网应用需克服的“三座大山”(微型化、低成本、网络技术,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7、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多样性、时空性、安全性 8 、无线通信技术,影响物联网节点间无线通信的因素:节点能量、障碍物、天气;9、传感器的组成元件: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10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组成作用: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力供应模块。集成了无线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分析处理、网络传输 11 、无线传感网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功率控制问题、无线传感网的拓扑控制、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位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管理、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融合、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技术。 12 、数据管理系统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半分布式、层次式。 13 、ZigBee 堆栈式在IEEE 802.15.4 协议上建立起来的,

14 、Zig Bee 体系结构及每层功能: 1)物理层(PHY ):提供无线物理传输介质的接口。 2)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负责为一个节点和它的相邻节点之间提供可靠通讯,帮助避免碰撞和提高效率。MAC层还负责打包和分解数据包和帧。 3)网络层(NWK):通过在MAC层的调用来处理网络地址和路由。它的任务包括启动网络(协调器)、分配网络地址、添加和删除网络设备、路由信息、请求安全和执行路由发现。 4)应用层(APL):由应用框架层(AF )、Zigbee设备对象层(ZDO )、应用支持子层(APS)组成。 应用框架层(AF):提供了一个如何在Zigbee协议栈上及案例一个规范的描述。它规定了 规范的一系列的标准数据类型,协助服务发现的描述符,传输数据的帧格式等等。 Zigbee设备对象层(ZDO ):定义了一个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协调器、路由器或者终端节点),发起或者应答绑定和发现请求,并在网络设备间建立一个安全关系。它同时也提供定 义了Zigbee设备规范里的一套丰富的管理指令。Zigbee设备对象总是为端点0。 应用支持子层(APS):负责提供了一个数据服务给应用和Zigbee设备规范。它也提供一 个管理服务以维护绑定链接和它字节绑定表的存储。 15、MAC层采用的CAMA-CA (碰撞避免机制),避免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 16、ZigBee自组织功能,能够自主感知其它节点,确定连接关系,组成结构化网络。 17、ZigBee网络结构(网络最大节点数65000、一个主节点最多可管理254个子节点) 18、ZigBee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doc

概念题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M2M M2M (Machine/Man to Machine/Man)是一种以机器智能交互为核心的、 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简单地说,M2M是指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也叫数字家庭,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屮常用Smart Home,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 丁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网络 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粮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口组织的网络系统。 / ZigBee ZigBee 是IEEE 802.15.4 协议(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美国电气和电了工程师协会)的代名词,无线传感网络内的各个要素通过ZigBee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 WiFi (Wireless Fidelity)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指具冇完全兼容性的802.□标准IEEE 802.11b 了集,它使用开放的2.4GHz直接序列扩频,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llMbpSo无需直线传播,传输范围为室外最大300米,室内冇障碍的情况下最大100米,是现在使用的最多的传输协议。 /蓝牙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木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Z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其数据速率为IMbpSo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 / PLC PLC,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是指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 /云计算 (1)狭义云计算是指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2)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 冇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金等独特功效。

物联网技术概论试题

《物联网技术概论》试题(A) ???????????????????????????????? 一、单选题(1分×20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A. 传感控制技术 B. 人工智能技术 C. 无线网络技术 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2.如果物联网的相关产品被广泛的使用,在使用之前,您最关注其产品的什么因素呢 A. 收费方式 B. 技术高低 C. 产品服务 D. 其它 3.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是谁提出的() A.无锡研究院 B. 温总理 D.奥巴马 4.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先是由谁最早提出的() A. 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 C.比尔盖茨 D.奥巴马 5.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是() A. 计算机 B. 互联网 C. 传感网 D.物联网 提出的物联网构架结构类型是() A.三层 B.四层 C.八横四纵 D.五层 7. 在以太网中采用下列哪一种网络技术 A. FDDI B. CSMA/CD C. MAC D. ATM 8、ADSL的中文意思是什么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机 C.路由器 D.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9、目前校园网中主流接入Internet的方式是什么 B.光纤以太网接入 C.Frame—Relay(帧中继) D.Cable Modem 10. 哪种无线技术标准与旧无线标准的兼容性最强,且性能更高 A. B. C. 802.11a D. 802.11g 11.以下哪个技术不属于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B.无线通信技术 C.虹膜识别技术 D.手写识别技术 12.物联网中常提到的“M2M”概念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 机器到人(Machine to Man) B.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 C. 人到人(Man to Man) D.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 13.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B.微软 D. 腾讯

《物联网工程概论》习题及思考题答案..

1-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特别注意,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1-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1-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1-5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可以简要分为核心层、接入层,软件核心层主要是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感知控制层一般包括RFID感应器、传感器网关、接入网关、RFID标签、传感器节点、智能终端等,网络传输层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管中心等;软件应用服务层是为了管理、维护物联网以及为完成用户的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写的各种程序的总和。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

目录: 概念题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论述题 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 5.自动识别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的识别方式? 6.射频标签与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7.什么是RFID? 8.RDIF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各自有什么功能? 9.简述RFID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10.简述EPCglobal标准体系的体系框架。 11.通常情况下传感器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2.蓝牙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每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13.由蓝牙技术组成的微网中允许有256个设备同时存在,但1个主设备最多只能与7个从设备进行通信。为什么? 14.现场总线的特点是什么? 15.无线局域网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对网络的性能有何影响?接入点AP 是否就是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 16.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关联(association)的作用是什么? 17.无线局域网的MAC 协议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无线局域网中不能使用CSMA/CD 协议而必须使用CSMA/CA 协议? 18.什么是Wi-Fi技术? 19.简述Mesh网络的优点与不足。 20.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作用? 21.云计算主要特点? 22.简述云计算体系结构(基本架构),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2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24.IEEE 802.11n协议采用了哪些措施提高网络性能? 25.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包含那几部分,各部分功能? 26.简述云计算服务层次及各层典型产品? 27.GPS由那几部分的组成,各部分作用? 28.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29.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特点?

最新物联网概论期末试题

D.物联网 卡(A)可分为:有源(Active)标签和无源(Passive)标签。 按供电方式分 B.按工作频率分 C.按通信方式分 D.按标签芯片分 智能物流系统(ILS)与传统物流显著的不同是它能够提供传统物流所不能提 C ) 数码仓储应用系统 B.供应链库存透明化 物流的全程跟踪和控制 D.远程配送 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 A)。 A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的是(B) 感知层 B.物理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D)。 D B.网络层C.应用层D.会话层 射频识别系统(RFID)阅读器(Reader)的主要任务是(D ) 控制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并接受标签的应答,对其数据进行处理 存储信息 识别响应的信号 云计算最大的特征是:B 计算量大 B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C 虚拟化 D 可扩展性 物联网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一般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D) 节点能量 B.障碍物 C.天气 D.时间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

18.人们常说,横在物联网应用前面的有三座大山,下列哪一个不是所说的“三座大山”D A.微型化、低成本 B.网络技术 C.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D.处理器 19.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A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性原则 20.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的组成系统 B A. EPC编码体系 B. EPC解码体系 C.射频识别技术 D.EPC信息网络系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0.5分,共20分) 21.云计算不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22.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精度高、抗干扰、速度快以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诸如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商品防伪、资产管理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 23.RFID是物联网的灵魂。(×) 24.目前物联网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并根据企业或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为物联网形成统一的端到端标准体系制造了很大障碍。(√) 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25.传感器网: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26.家庭网:用户在基于个人环境的背景下使用的网络。(×) 27.国际电信联盟不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 28.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29.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30.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31.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32.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33.奥巴马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 34.2010年12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欧盟“数字红利”利用和未来物联网发展战略。(×) 35.2009年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36.2010年1月,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在无锡成立。(√) 37.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38.1999年,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global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 中心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 39.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 40.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41.1998年,英国的工程师Kevin Ashton提出现代物联网概念。(√)42.“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等,赋予物体智能,并通过接口与互联网相连而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连的巨大的分布式协同网络。(√)

IOT导论——复习题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 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从ITU、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对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定义和标准化范围来看,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其实质都是依托于各种信息设备实现物理设备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融合。 “物联网”和“传感网”都是以传感器、RFID等客观世界标识和感知技术,借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人与物理世界的信息交互。泛在网是面向泛在应用的各种异构网络的集合,更强调跨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聚合与应用。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应用层。 位于底层的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顶层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全面感知,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等随时随地的读取物体的信息 网络层:实时传递,利用各种网络传输手段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应用层:全面应用,包括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可分为五层: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技术:能够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的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等; ·传输技术:能够汇聚感知数据,并实现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技术,包括M2M无线接入、Mesh网技术等; ·支撑技术:用于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公共中间件技术等; ·应用技术: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等; ·公共技术:是感知、传输、支撑和应用四层都需要的技术,包括标示解析、安全技术和应用管理等。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 物联网的特征:将人、物、机器等通过感知设备和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主要特征: ·信息量:物联信息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海量级。 ·设备接入:亿万异构设备的泛在接入,异构种类、接入方式应有尽有。 ·网络架构:信息和存储的边缘化,分散在机器、设备或物体之中。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高度自治化。 ·物物互联:物物互动的协同和智能化。 ·物理安全:隐私的易泄露,面临更多安全问题。 ·设备制造:设备的小型微型化。 ·能量获取:能量自取、大容量,设备所取能源多样化。 5.自动识别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的识别方式? 自动识别的功能:提供关于个人、动物和货物等被识别对象的信息。可分为两大类:数据采集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需要被识别的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特征载体(标签、磁卡等); ·特征提取技术:根据被识别物体本身的行为特征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 6.射频标签与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物联网工程导论总复习题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候选题目 1.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 ternet of Thi ngs, l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 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 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 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 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 简述计算十五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纵观历史,1965 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 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5. 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的框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 应用服务层 网络传输层

物联网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

知识点1:物联网 1、物联网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 2、物联网技术通过对物理世界(信息化)、(网络化),对传统的上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 世界实现互联和整合。 3、物联网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普适服务智能化 4、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带到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 5、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EPC。 6、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7、2009年温家宝,无锡,“感知中国”战略构想。 8、物联网的四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综合应用层 9、物联网产业结构: 设备供应商(传感器/ 软件及应用开发商 知识点2:RFID 1、具有现代意义的RFID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2、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高性能芯片的实用化 3、RFID早期的雏形是二战期间,雷达没法分辨敌我飞机。早期被动式RFID:飞机返回基地 时拉起飞机,雷达反射回的信号形状改变。早期主动时RFID:出现敌我识别器(IFF)。 4、RFID由五个组建构成:传送器、接收器、微处理器、天线和标签。传送器、接收器和微 处理器通常被封装在一起构成阅读器,因此,RFID系统的三大组建为:阅读器、天线和标签。 5、RFID源于雷达技术 6、两种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耦合类型: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电磁反向 散射耦合(雷达模型) 7、RFID标签是由耦合原件、芯片和微型天线组成的 8、RFID标签的优点:体积小且形状多样、环境适应性强、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安 全性 9、标签采用的3种数据存储方式: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铁电随机存取存 储器(F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10、R FID标签的分类:被动式标签(无源)、主动式标签(有源)、半主动式标签 11、R FID的工作频率集中在:低频、高频、超高频三个区域 12、低频(LF):30~300khz,典型125khz和133khz,无源,通信范围小于1m,适合近距离、 低速、数据量要求较少的识别应用,数据传输率低标签天线匝数多成本高存储数据量少13、高频(HF):3~3Mhz,典型13.56Mhz,通信距离小于1m,不早需要线圈绕制天线,可以

物联网概论试题及答案

物联网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 1 章习题一、选择题 1. “智慧地球”是B公司提出的,并得到奥巴马总统的支持。A) Intel B) IBM C) TID ) Google 2. RFID 属于物联网的_D_层。 A) 应用B) 网络C) 业务D) 感知 3. 物联网有四个关键性的技术,B_能够接收物品“讲话”的内容?A) 电子标签技术B) 传感技术C) 智能技术D) 纳米技术 4. 下列哪项不属于在物联网存在的问题_____A______。 A) 制造技术B) IP 地址问题C) 终端问题D) 安全问题二、填空题1. 物联网的理念是基于__互联网___、___射频识别技术(RFID)__、____电子代码(EPC)_,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___射频识别技术__、___无线数据通信技术_等,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即物联

网。 2. 中国的第一个提出建设物联网城市是___无锡_。 3. 物联网包含体系结构有三层,分别是__感知层_、___网络层_和___应用层___。基于应用服务设想,物联网可以分为感知、传输、支撑、应用四大部分,其中感知和传输属于硬件系统中的___感知层__和____网络层__,感知层和网络层,支撑和应用属于软件系统中的___应用__应用层。 4. 物联网的显著特点是__技术高度集成_、____学科复杂交叉_和___综合应用广泛__。 5. 物联网,较直接地说,就是把世界所有的物体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其关键技术有____ RFID_、___传感技术_、___无线网络技术__和___人工智能技术__,其核心是___智能技术__,能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是__RFID__。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答: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1 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 数据传输通路 3 一定的存储功能 4 处理运算单元 5 操作系统 6 专门的应用程序 7 数据发送器 8 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卫衣编号 简述15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15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的大型机,1980年前后的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正是物联网的天下。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 ZigBee: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分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四大部分应用,支撑,传输,感知 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 关键技术:RFID,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 应用难点:技术标准难题,安全问题,协议问题,IP地址问题,终端问题

举例说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应用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 前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联网工程导论期末复习题

简答题 1.理解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特征,需要注意那三个基本的问题?P14 1)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它不是互联网概念、技术与应用的简单扩展。 2)互联网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深度与广度,而物联网更加强调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广泛与深入地应用。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有哪些?p14-17 1.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体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 1)“智能物体”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人与物的一种抽象 2)对智能物体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理解 3)对物联网标识符的理解 4)智能物体与嵌入式技术的关系 2.物联网可以提供所有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 3.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什么中间件软件?P29 (我国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定义是) 中间件是指网络环境下处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主要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互连与互操作问题,提供标准接口、协议,屏蔽实现细节,提高应用系统易移植性 第2章 RFID与物联网应用 简答题 1.RFID标签读写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P64 1)标签身份识别与标签数据传输加密/解密问题 2)标签数据传输错误问题

3)多标签读取过程中的“碰撞”问题 4)有源标签电源状态管理问题 5)标签与天线位置对读写效果的影响 2.EPC编码体系与UID编码体系有何不同。P73 日本的UID标准与ECP标准在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编码位数、网络运行环境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UID标准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为与,EPC标准使用UHF频段。 2)UID的U-code采用的基本长度是128位,EPC标准则采用96位长度。U-code 可以兼容各种标识编码体系,如条形码的JAN码、UPC码、EAN码,书籍的ISBN、ISSN码,IPv4或IPv6地址,电话号码等。 3)UID标准主要用于产品追溯与移动支援、旅游指南,EPC标准主要是针对供应链 的流通环节。 3.读写器的主要功能有哪些?p62 1)读写器与RFID标签之间的通信。 2)读写器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3)能够实现在有效区域内实现对多个RFID标签同时读写的能力。 4)能够对固定或移动RFID标签进行识别和读写。 5)能够校验读写过程中错误信息。 6)能够识别有源RFID标签与电池相关的电量信息。 第3章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1.传感器静态性能技术指标包括哪些?(每个指标作简单介绍) P88 1)线性度:指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 2)灵敏度:灵敏度是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为输出量的增量Δy 与引起该增量的相应输入量增量Δx 之比。

物联网概论期末试题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物联网概论》 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 1 页 共 3 页 --------------------------- 装 ---------------------- 订 ---------------------- 线 -------------------------------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物联网概论》 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 2 页 共 3 页 --------------------------- 装 ---------------------- 订 ---------------------- 线 -------------------------------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物联网概论》 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 3 页 共 3 页 --------------------------- 装 ---------------------- 订 ---------------------- 线 -------------------------------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物联网概论》 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 第 4 页 共 3 页 --------------------------- 装 ---------------------- 订 ---------------------- 线 ------------------------------- 班级: 姓名: 学号:

物联网工程导论总复习题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 候选题目 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简述计算十五年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纵观历史,1965年前 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围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5.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的框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