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应用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研究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应用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研究引言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腹腔镜手术中,如

何固定组织器官、保持手术场内的视野清晰和宽广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负压吸引固定技术

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技术,在腹腔镜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探讨负压吸引固定技

术应用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研究。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简介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是指在手术中利用负压来固定组织器官,保持手术场内的清晰视野。这项技术是在腹腔镜手术中得到应用的。通过橡皮制成的负压吸引器,将器官吸附住,使

得手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能够更为方便地对组织进行操作。在手术过程中,负压吸引固

定技术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的方法

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腹膜前疝。在手术中,

首先需要进行腹腔镜检查,确定疝部位置和大小。然后在疝部周围建立工作通道,将腹膜

前疝囊解剖出来。接下来,就是对腹膜前疝囊进行修补。在这一过程中,负压吸引固定技

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在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在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它可以提高手术的精

准度和安全性,减少手术的风险。它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疼痛和

康复时间。负压吸引固定技术还可以降低手术的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负压吸

引固定技术在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是非常显著的。

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

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 腹壁疝是指由于腹腔内压力增加或腹壁组织缺陷等原因引起腹 腔内器官的突出,导致腹壁脂肪垫丘起,形成可触及的隆起。腹壁 疝是一种常见病,在成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0%左右。传统的治疗方 法是手术修补,传统的修补方法是开放手术,但开放手术具有手术 创面大、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 发展,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逐 渐引起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就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 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定义 在腹腔镜下进行的腹壁疝修补术被称为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该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多个小孔进行手术,通过腹腔镜显像,将腹 壁疝囊复位并进行局部修补。 二、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优势 (一)手术后恢复时间快。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下腹 壁疝修补术的恢复时间更短,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创伤小。手术采用多个小孔进行,切口较小,创伤小, 术后疼痛轻微,患者的血管、神经、皮肤等组织损伤更少。 (三)术后并发症少。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对患者的气道、 循环系统等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少。

(四)美容效果好。手术的局部缝合方式与所应用的材料可减少少量皮肤的剪切,从而为患者创造美容效果。 三、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 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主要分为入路制备、腹壁疝囊解剖、腹壁疝囊复位、隔离平面修复、网片植入等步骤。以下介绍主要的手术方法: (一)准备手术 麻醉后,患者在仰卧位,髋部保持弯曲。使用胶布固定器将腹部皮肤固定,确定三个(段)操作孔。将医用碘涂覆于全部操作区域并外层覆盖手术布。 (二)构建通道 首先在肚脐附近进行小切口,然后在两侧的下腹区各进行小切口,形成死角空间使器械和视像器进入腹腔进行操作。 (三)解剖疝囊 局部解剖分为分层面和内分式开口法,通常采用纵向上斜的植入位置。 (四)复位腹壁疝囊 将腹壁疝囊复位放回腹腔,疝囊需要在腹壁口周围进行缝合,以固定疝囊的位置。 (五)局部裂隙位加固

腹腔镜疝修补术护理研究进展

腹腔镜疝修补术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护理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常见的 腹腔镜疝修补术技术,并详细描述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措施。其中包括患 者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前教育和安全指导、麻醉和镇痛管理,以及术中患者的监 测与安全、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准备和使用,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并对腹 腔镜疝修补术护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护理、技术创新、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腹腔镜疝修补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方式,在疝气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护理工 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良好的护理措施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1]。 1.常见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技术 常见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技术是指通过腹腔镜手术技术来修补腹腔内的疝囊或 疝孔,以纠正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疾病。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腹腔镜疝修补 术技术[2]: 网片修补术(Mesh Repair):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腹腔镜疝修补术技术之一。在手术中,通过腹腔镜引导下,将一块合成网片置于疝孔或疝囊周围,以增强组 织的支持和强度,避免再次发生疝气。 环状网修补术(Ring Mesh Repair):该技术在网片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在网片上加入一个环形支架,可以更好地适应疝孔或疝囊的形状,并提供 更稳定的支撑。 粘连修复术(Adhesiolysis):对于存在粘连的患者,常常需要进行粘连修 复术。在这种技术中,通过腹腔镜操作,解开腹腔内存在的粘连组织,以恢复腹 腔内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及术前、 术后注意事项 在外科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技术合理、安全的无张力修补手术, 主要是在腹壁打洞置入观察镜,利用长器械分离疝囊,然后植入补片,一般包括 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前者需要进入腹腔切开腹膜分离 疝囊,后者则不需进入腹腔,是在腹膜前分离疝囊。一般情况下,腹腔镜腹股沟 疝修补术的复发率是比较低的,为1%-2%,相当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手术。 一、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 一、术后疼痛感属于轻微程度。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后有着非常明显的疼 痛感,一般在术后的三天内会通过注射止痛药降低疼痛感,在术后一周左右仍然 存在疼痛感。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后几乎没有疼痛感,在术后也不需要利用止 痛药。二是:术后恢复比较快。传统开放手术后患者一般需要住院一周左右的时 间才可以出院,并在两周左右的时间才可以恢复基本活动。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一般2-3天的时间就可以出院,并在出院后就可以恢复基本活动,大大缩短恢复 时间。三是:切口小,美观。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在腹股沟区切一个大概7-8cm长 的切口。而腹腔镜手术则需要在腹壁上切三个0.5-1.0cm的小切口,不会留下很 大的疤痕。四是:术后的应激反应比较小:由于传统开放手术后疼痛感比较大, 非常容易刺激患者,进而增加心肺器官的负担。而腹腔镜收手术的疼痛感比较小,患者的反应比较小,不会出现很大波动。 另外,就是腹腔镜手术可以同时处理腹股沟疝和其他疾病,如:阑尾炎、胆 囊结石等,针对双侧腹股沟疝不需要额外增加切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在治疗复发疝时可以避免原来的手术切口,使得手术更加简单。 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前注意事项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在美国,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同时也是普外科一个既定的核心。用于治疗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每年要做750000个这样的手术。修补术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表3-1),包括Bassini, McVay, Shouldice 以组织为基础的修补术。紧随这些修补术之后就过度到了一种试图减少复发率和术后疼痛的无张力修补术(以补片为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腹腔镜修补术被引入(表3-2),目前14%的修补术是通过腹腔镜来完成的。有几种方法已经使用,以下介绍两种。 疝气手术简史(表3-1) 年代研究者地区贡献 1556 1756 1778 1793 1804 1806 1809 1871 1884 1889 1898 1942 1920 1936 1960s 1975 1969 1970 1989 人名法国 英国 德国 西班牙 英 德 意大利 波士顿 意大利 巴尔的摩 奥地利 南达科塔 英 芝加哥 西雅图,芝加哥 都柏林,开罗 加拿大 洛杉矶 洛杉矶 解剖的时代 第一次记录了一例绞窄性疝手术的描述 发表关于疝气的论文(包括首次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的描述) 描述腔隙韧带(Gimbernat’s ligament) 描述耻骨上韧带,腹横筋膜,以及腹内斜肌、腹横 肌的快门机制 描述髂耻束和“腹股沟三角” 发表关于提睾肌筋膜(“Scarpa’筋膜 ”)和滑动疝的经典论文 早期外科修补术 描述通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的连接来重建腹股 沟管后壁(Bassini法) 描述通过精索换位来重建腹股沟管后壁(Halster I 法) 描述Cooper韧带(耻骨梳韧带)修补术 再次介绍并普及Cooper韧带(耻骨梳韧带)修补术 (McV ay法) 介绍腹膜前修补术 重新发现腹膜前修补术 普及髂耻束腹膜前修补术 报告“巨大疝修补术;”现代的修复 描述腹股沟管后壁连续、多层的修补术(Shouldice 法) 推广门诊疝手术 介绍“无张力”原始补片修补术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应用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研究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应用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研究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辅助技术,它可以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于腹膜前 疝修补术中。本文将对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价值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腹膜前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穿过腹膜前壁的缺损部位,形成疝囊,疝囊可引起腰酸胀痛、排便不畅、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放手术,但 开放手术的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术后康复慢。腹腔镜下的腹膜前疝修补术相比传统的 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腹腔内器官常常会因 为腹腔镜的操作而产生移动,影响手术的进行。如何保持腹腔内器官的位置稳定,是提高 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二、负压吸引固定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是通过在患者腹部制造负压环境,并将腹腔内器官通过负压密闭, 达到固定器官的目的。具体来说,医生在患者腹部的周围使用吸附装置或者吸引器具,制 造负压环境,同时在腹腔内使用可吸收的膜或者材料,将腹腔内器官贴附于腹壁上,使其 位置固定不移动。这样在进行腹膜前疝修补手术时,能够保持腹腔内器官的稳定位置,有 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因为腹腔内器官的位置稳定了,医生在进行手术时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操作;二是可 以减少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因为腹腔内器官不再频繁移动,手术中出现损伤的概率降低;三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因为腹腔内器官的位置稳定,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更容易 找到目标组织。 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应用负压吸引 固定技术。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后,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 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也明显好于传统腹腔镜手术。不少学者还发现,应用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后,患者术后的疼 痛感明显减轻,术后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针对负压吸引固定技术在腹腔镜下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改 进意见。在应用负压吸引固定技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负压环境的力度 和时间,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医生在应用负压吸引固定技术时需要考虑腹腔内 器官的大小和形状,制作负压吸引固定的膜材时需要有针对性,以确保腹腔内器官得到有 效的固定,并不会对患者产生额外的损伤。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TEP治疗,对照组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较之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均可作为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更具优势。 标签: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为0.1%~0.5%[1],尤以男性为多见。自腹股沟疝修补术开创以来,经历了传统的有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3个阶段[2],在这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则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逐渐兴起和提高,腹腔镜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术式中因创伤小、恢复快及切口美观等优势而更能让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接受[3],故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医院应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并与同期应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TEP治疗,对照组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例;年龄21~72岁,平均(52.1±8.5)岁;病变部位:单侧疝27例,双侧疝5例;腹股沟疝类型:直疝7例,斜疝25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31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53.2±8.9)岁;病变部位:单侧疝28例,双侧疝6例;腹股沟疝类型:直疝8例,斜疝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疝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取头低脚高位,应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于患侧脐旁2 cm处做一长约10 mm横切口分离至腹膜前,用手指钝性分离腹膜前腹横筋膜间隙,置入Trocar及腹腔镜,直视下分别于脐与耻骨连线中上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应用在腹股沟疝气治疗有效性分析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应用在腹股沟疝 气治疗有效性分析

目的:对接受腹膜外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的患者进行分析.方法:分组观察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35例,观察组行腹膜外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的疝修补术,对比组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失血量则显著少于参照组;在并发症率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腹膜外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效果理想,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还能提高安全性,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腹股沟疝气治疗 疝气手术,又指疝修补手术,是将缺损的两端用缝合线强行拉拢,以修补缺损的手术;由于外科常见的疝气分为腹股沟疝气(多由于肌肉筋膜薄弱或先天腹壁缺损所造成)及伤口疝气(腹部手术伤口感染引发),所以疝气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腹股沟疝气采局部或半身麻醉,伤口疝气则多采全身麻醉。目前腹腔镜疝手术主要分为两种:经腹腔(TAPP)和全腹膜外(TEP),TEP无需进入腹腔,手术的并发症和费用低,TAPP手术效果相同,但有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实验根据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的70例患者患者年龄在36-67岁平均年龄为(51.50±1.22岁),两组患者分别35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膜外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的疝修补术,对比组间的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试验均在患者家属及伦理会同意下进行,无任何违规操作。 1.2方法 对拆组患者实行传统修复手术首先需要进行切口(长约6~8厘米),术后,常规抗感染,并留院持续观察。而观察组行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首先气管插管全麻后,脐下切开1 .5cm皮肤,分离中线及两侧约1cm范围腹直肌前鞘,并横行切开0.6cm,建立气腹形成压力为15mmHg,放置10mm套管,置入腹腔镜,探查戳口无出血及腹腔脏器无损伤等,可见右侧内环口缺损,范围约2.0cm,证实术前诊断,决定行TEP.回纳疝内容物,放尽气体,拔出套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可 行性。方法选取2019.1-2020.1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90例,采用 抽签发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腹股沟疝 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 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对照组73.33%,观察组更高(P<0.05);观 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 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 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术 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并且降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疝修补术 引言 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发生缺损现象后,腹腔中的内脏器官从缺损处挤出,男 性患者多于女性,且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1]。由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多伴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多种老年疾病,手术风险更大。相对来说,腹腔镜修补术比开放性手术更具有治疗优势,这是因为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也会相应减少。本文对我院接收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方法 与疗效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将其随机 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包括男35例,女10例;年

龄61-76岁,平均年龄(67.8±5.9)岁;腹股沟直疝8例,腹股沟斜疝37例。 照组患者包括男36例,女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7.9±6.2)岁;腹 股沟直疝6例,腹股沟斜疝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术前做好抽血化验、心电图及X线等检查,嘱患者术前沐浴,消毒脐窝,做 好备皮工作后,向患者介绍其病情、麻醉情况及对手术方法的选择等内容,必要 时可为其介绍一些病友治疗成功的案例,可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观察组采用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取患者头低足高侧卧位,在脐下作长 度为2 cm左右弧形切口,直至直肌,牵拉腹直肌并行分离操作,将术者手指置 于腹膜前间隙,直至腹直肌外侧下2 cm部位,于脐下切口将2个Trocar置入, 行耻骨后间隙分离操作,创建气腹,行疝囊游离于疝囊颈结扎操作。取适当补片 于套管鞘内置入,有效覆盖耻骨肌孔于股管内口,确保其上缘超出腹直肌,完成 所有操作后拔出套管,解除气腹,观察气腹有效恢复后,压迫固定补片。对照组 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取高位结扎法对疝囊进行结扎,并根据 腹股沟管发生损害的管壁位置进行合理修补。术后6 h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卧床 休息,给予吸氧,6 h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注意需有家属陪同,以避免出现不良 事件。此外,还要详细介绍有关术后疼痛及止痛的相关内容,并对其疼痛程度进 行评价,指导其舒缓疼痛,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并注意做好防治相关 并发症的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 生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 征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各项临 床症状及体征均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复发迹象。

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摘要】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手术术式,腹腔镜腹股 沟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先后出现了多种术式。其中,经腹膜前 补片植入法(TAPP))和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法(TEP),是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两 种常用术式。本文主要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做一 简要综述。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现状及进展;综述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使用人工合成网片材 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先后出现了多种术式。本文对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术的主要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此手术技术及 发展状况的了解。 1.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式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继腹腔镜胆道、结肠、胃疾病的微创手术之后又一成功术式,具有划时代意义,并被喻为新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 种方式。 1.1 腹腔内补片植入术 1991年,F itzgibbons首先在猪身体上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实验,将网片 放入腹腔,覆盖疝环口及周围区域,加强腹股区后壁。动物实验成功后,很快运 用于临床。起初,由于该术式操作简单而受到欢迎,但很快发现许多缺点,如未 结扎疝囊颈,补片没有妥善固定、容易移位,从而导致较高的肠粘连、肠梗阻发 生率等。1993年,Toy和snooty将补片植入腹腔内腹膜缺损处后,利用钉合器将 其钉合固定在腹膜、耻骨结节及Cooper韧带上,由于补片固定无移位,使病复 发率降低至1.8%,但补片、钉子与腹腔内的肠管直接接触,仍是导致术后肠粘连、肠穿孔及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1.2 改良的IPOM联合透明质酸钠法 手术方法是利用腹壁缝合针行疝环口高位结扎后,将防粘连阻隔剂透明质酸 钠涂抹于补片表面,置入、固定补片在疝环口的中心,钉合枪固定补片周边,防 止补片移位。透明质酸钠能发挥物理阻隔和分子筛样作用,可以防止术后组织粘 连和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李鹏胜等利用改良的IPOM联 合透明质酸钠法成功治愈了5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访50例患者,无一例发 生疝复发、肠粘连或肠梗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远期效果尚需更长时间的随 访观察。 3.脐正中襞(或脐侧襞)覆盖网片法 内置补片完全腹膜化修补术是一种改良的IPOM。该方法在疝环口高位结扎、固定补片后,利用腹壁缝合针将自体组织脐正中襞或脐侧襞拉向外侧覆盖于补片 表面,使补片达到“完全腹膜化”。脐正中襞覆盖网片法有以下优点:(1)三重保障:疝囊高位结扎+内置补片+脐正中襞覆盖网片,可有效防止疝复发。(2)肠管不 再直接接触补片,极大地减少了肠粘连、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3)无需 像TEP、TAPP一样分离组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因 此内置补片完全腹膜化修补术是目前最理想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除此之外,还有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aninal preperitonea} TAPP )、 完全经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 TEP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脐正

我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我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帅卫;黄秋林 【摘要】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腹股沟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改进,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已趋于成熟,疗效满意,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因技术、设备、材料、麻醉方式、医疗费用等问题,腹腔镜疝修补术仍未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金标准",学术界对普及LIHR仍意见不一.现将LIHR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0(015)003 【总页数】2页(P238-239) 【关键词】疝,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检查;综述文献 【作者】帅卫;黄秋林 【作者单位】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52338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2+1 1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开展初期,外科医师尝试过多种术式,1982年 Ger[1]提出缝闭内环口治疗成人疝及网片填塞内环口术。经过临床实践与发展,1991年Toy等[2]报道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mesh,IPOM);1992年 Dion等[3]报道了经腹腔腹膜前

补片植入术(transabdom inal preperitoneal p rosthesis,TAPP);1992年McKeman等[4]报道了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20世纪 9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腹腔镜技术,随即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常用术式有 4种:内环口关闭 术,IPOM,TAPP,TEP。 内环口关闭术只适于修补小儿疝,成人疝只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其他腹腔镜手术时用于暂时性处理。IPOM是在腹腔内植入补片,有补片滑动移位的可能,故复发的几率较高,且补片直接接触肠管,有发生肠粘连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的可能。因此,IPOM只能用防粘连补片修补,且面积要足够宽(一般手术要求补片为12cm×15cm)。若用聚丙烯补片,不宜采用此术式。TAPP和TEP属于腹膜前修补方法,可清楚显露腹股沟区耻骨肌孔结构,补片植入腹膜前间隙,腹膜覆盖补片与内脏隔开,不会发生肠粘连,符合修补原则,是较理想的术式;缺点是操作较复杂,要具备一定的腹腔镜手术经验。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 2004年发布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方案》中认可了腹腔镜疝修补术,建议“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用于修补直疝、斜疝,特别是双侧疝和复发疝”[5]。有下腹部手术史、滑疝、巨大完全性阴囊疝、难复疝患者慎行腹腔镜手术。嵌顿疝、绞窄疝、腹腔内有炎症等是其禁忌证[6]。 2 腹腔镜与开放疝修补术的比较 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只需 1~2个 3~4mm小孔[脐部和(或)侧腹部],于内环口体表刺一约 1mm针眼,不需游离精索及分离附近组织,就可做到疝囊超高位结扎,患者损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腹壁不留疤痕,并可同时探查和处理对侧隐性疝,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7,8]。 国外许多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了成人LIHR与开放手术。2003年 Cochrane医学网站公布了 41个 RCT的 Meta分析

腹腔镜疝修补TEP、TAPP、IPOM术手术方式及优缺点

腹腔镜疝修补TEP、TAPP、IPOM术的手术方式及优缺点【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腹膜前补片修补术,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腹腔内补片植入术,三种手术方式的操作以及优缺点,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式。方法笔者收集了大量腹腔镜疝修补tep、tapp、ipom术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ipom易学、简单,应用在腹股沟疝比较容易出现并发症。tep手术操作方式与tapp手术操作根本相同,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腹腔镜修补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等几个方面没有显出的差异性。结论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主治医师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腔腹膜前补片修补术;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腹腔内补片植入术 早在1982年腹股沟疝囊结扎术报道以来,腹腔镜疝修补术就逐渐在临床上应用开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也不断开展和成熟,比方说,多种疝治疗仪器的研究、医师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补片的研究开发,大大促进了腹腔镜疝修补术的飞速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食管裂孔疝、切口疝以及腹股沟疝等修补中来。 1腹腔内补片植入手术 腹腔内补片植入手术〔ipom〕这种手术方式是在腹腔镜可视环境下,在腹壁疝缺损位置覆盖并固定补片,不做腹膜别离。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切口疝的治疗,应用在腹股沟疝在医学界存在争议。主

要是因为:第一,腹腔黏连,直接在腹腔内植入聚丙烯补片,会导致肠管与补片直接接触,手术之后会发生肠堵塞、肠粘连的可能。第二,补片移位,因为不切开腹膜、不暴露腱膜或腹横筋膜等比较牢固的层,只是简单地使用钉枪固定腹膜,患者脂肪层不同、钉子长度有限,这些因素都会引发补片松动。第三,补片的费用也相对较高。现阶段使用的补片价格非常高,有两个不同的面,粗糙一面放置在腹壁上,较为光滑的一面朝向肠道,可以预防发生肠粘连。这种手术显著的优势就是易学、简单,操作步骤分为三步:第一,进入腹腔之后成功建立气腹。第二,将切口周围粘连切除。第三,植入补片,固定补片,修补缺损。 2腹腔腹膜前补片修补术 腹腔腹膜前补片修补术〔tapp〕,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多种形式的腹股沟疝,比方说,股疝、直疝、斜疝等,并且对于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更有优势。这种手术是在腹腔镜的可视环境中,将腹膜翻开,从后径进入患者腹膜前间隙,将耻骨肌孔结构解剖出来,使用大补片将耻骨肌孔覆盖,补片超过缺损部位3cm-5cm,将补片与联合肌腱、腹直肌、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固定,将切开的腹膜缝合或订合关闭,腹膜化完成。因为补片位于腹膜前部位,不会直接与肠管接触,因此,可以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聚丙烯补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很多专家比较喜欢选择3-0吸收线进行腹膜缝合,不仅可以防止了b字钉枪缝合欠牢固的缺乏,还可以相对降低患者费用,比较符合现阶段降低医疗费用的形势要求。腹腔腹膜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传统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我院同一时期2006年10月至2009年9月行腹腔镜疝修补术81例和237例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行IPOM术病例为34例,例次37,行TAPP术病例为41例,例次为45例,而TEP则为6例。结果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组中,2例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例出现腹股沟异物感,无肠粘连引起的临床症状,在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23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9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异物感。术后随访1~4年,腹腔镜疝修补术暂发现1例复发,无肠粘连病例,而传统无张力修补术则有3例复发。结论与传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者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χ2=0.31,P>0.05),两者在术后疼痛、异物感等主要并发症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76,P <0.01)。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除具有传统无张力修补术的优点,术后复发率低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更有优势,创伤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异物感等并发症更少。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l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LHR)and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for inguinal hernia.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s all from October 2006 to December 2009,81 patients who were repaired by l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 for inguinal hernia.And 237 patients were underwent mesh plug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And34 patients with 37 inguinal hernias were repaired by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41 patients with 45 were repaired by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others 6 patients were repaired by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Results 2 patients who were underwent LHR had pain in ingunial hernia area.and only one patient had foreign body sensation in ingunial hernia area.No was found intestinal adhesion.23 patients who were underwent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 had pain in ingunial hernia area.And 19 patients had foreign body sensation in ingunial hernia area.After 1~4 year,only one patient was recurred in LHR,and 3 patients was recurred in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Conclusion Comparion with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recurrence(χ2=0.31,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pain or foreign body sensation.LHR not only has the virtue in low recurrence rate of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but als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less trauma,complications and so on. 【Key words】Inguinal hernia;Laparoscopy;IPOM 从1982年Ger[1]等首先施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经腹腔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TAPP)[2],到Mckernan与Laws[3]于1993年首先报道完全腹膜外入路腹腔镜下行疝修补术(TEP),腹腔镜疝修补术越来越成熟,而随着腹腔镜技术及补片材料等发展,近几年来防粘连疝补片(ePTFE)的问世,腹腔内网片贴置法(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technique,IPOM)越来越受欢迎[4]。本文总结我科近年同一时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与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128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76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对照组采取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24±11.42)min略长于对照组(45.41±12.52)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3.62±1.43)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6.49±1.32)h、切口疼痛持续时间(1.71±0.48)d均短于对照组(6.41±3.58)d、(11.28±2.18)h、(3.41±0.59)d,切口满意度98.08%大于对照组88.1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小于对照组21.05%(P<0.05);但两组患者的复发率(1.92% VS 2.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即使操作时间略长,但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且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腹壁薄弱,耐压能力小于腹腔内压时,在应激状态下腹膜平滑肌牵张缺损导致腹腔脏器突出形成疝[1]。初期腹股沟疝的疝气囊较小且病症特异性低,因其常呈可复性或滑动性及多数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容易漏诊及(或)错过最佳治疗期。嵌顿性疝及绞窄性疝属于腹股沟疝病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灶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及炎症反应,极容易出现肠梗阻、病灶坏死及全身性合并症发生。腹股沟疝的传统手术治疗是缝合修复法,但此方法病灶处腹壁张力大,创伤性大,并发症及复发率高[2]。随着人工修补材料的发展,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广泛用于治疗腹股沟疝,疗效得到广泛认可。而近年来,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技术逐渐用于治疗腹股沟疝,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对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8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76例)。观察组中男46例,女6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61.2±4.8)岁;疝部位:单侧36例,双侧16例;疝类型:斜疝23例,直疝17例,股疝8例,直疝合并斜疝4例;疝直径:3 cm有25例。对照组中男65例,女1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9.2±3.6)岁;疝部位:单侧48例,双侧28例;疝类型:斜疝26例,直疝20例,股疝18例,直疝合并斜疝12例;疝直径:3 cm有45例。纳入标准: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或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最新外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1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2 邵毅山东大学医学院硕士 3 智绪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4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使用人工合成网片材料进行无张力 5 疝修补的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 6 限制腹腔镜疝修补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尚不能确定该手术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认为 7 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的费用高等。本文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术式及术后 8 并发症等做一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此手术技术及发展状况的了解。 9 一、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 10 熟悉腹膜前间隙内腹股沟区解剖结构是新近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医师需要完成的首要 11 任务。经前腹膜腹股沟区解剖的重要标志包括:①脐侧韧带:这是腹腔镜下最显著的解剖标 12 志。此韧带是一条纵向走行的腹膜皱襞,紧靠正中线,邻近膀胱,起于髂内动脉,一直延伸 13 到脐部。②腹壁下动脉:始于髂外动脉,形成斜疝内环口的内界,镜下可见其搏动,有助于 14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诊断。③输精管:白色条索状物,向中下走行,跨过Cooper韧带于镜下右 15 侧8点钟,左侧4点钟位置进入内环。④髂耻束:由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 16 所形成,在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中需特别重视腹横肌腱膜弓和髂耻束。髂耻束被腹股沟韧带覆 17 盖,有时不易辨认而与腹股沟韧带混淆,手术中需仔细辨认此结构。⑤内环口:系腹壁下动脉、 18 输精管、精索血管的交汇点。如无斜疝,内环口扁平。小的斜疝内环口呈浅陷窝状,如斜疝较 19 大则呈宽而浅的盆状或洞穴状。⑥Cooper韧带:白色,较坚韧,向正中起行,止于耻骨结节。 20 该韧带与髂耻束、联合腱、腹直肌外侧缘等构成一个坚强肌-腱膜-骨性结构支架,是镜下固定 21 网状结构的主要承受体。⑦毁灭三角:腹壁下动脉构成斜疝内环口的内侧边界,可见输精管从 22 内下进入内环,而生殖血管从外中下进入内环,两者之间的间隙称为毁灭三角。此区有髂外动 23 静脉及股神经从其下方通过,在缝合或钉合网状结构时应避开该三角,以免损伤血管神经。 24 二、腹腔镜疝修补术 25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属微创外科的范畴。其术式包括单纯内环口关闭术(PET)、假体填塞术、 26 腹腔内补片植入法(IPOM)、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法(TAPP)、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法(TEP)。1982 1

2021内镜下Sublay修补术(全文)

2021内镜下Sublay修补术(全文) 摘要 腹壁疝的修补技术处于动态发展中,目前有确切证据的腹壁疝修补术仍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和开放Sublay修补术,组织结构分离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IPOM和Sublay修补术治疗巨大腹壁疝的适应证。笔者认为:内镜下Sublay修补术理论上结合了开放Sublay修补术和腹腔镜IPOM的优点,但该手术方式具有医源性破坏肌腱间隔的正常力学结构等缺点,需严格规范适应证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腹壁疝最佳治疗方法一直是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探索重点之一,目前尚无完美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内镜下Sublay修补术被提出和讨论,提倡者认为:腹壁的问题从腹壁解决,既能让补片不植入腹腔,减少材料植入腹腔与内脏接触的固有缺陷,又能通过内镜技术减少原开放Sublay修补术分离面积大、创伤大的缺陷。然而这种新型技术的运用有被放大倾向。因此,重新认识Sublay修补术和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才能在修复腹壁疝时作出正确选择。 一、Sublay修补术的优缺点 根据腹壁疝修补时补片放置层次的不同,手术方式常分为Onlay、Inlay、Sublay、Underlay和IPOM。Inlay手术方式术后疝复发率高。

Onlay和Sublay两种手术方式比较,Onlay修补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发生率和疝复发率均明显高于Sublay修补术。因此,目前Inlay和Onlay手术方式不作为腹壁疝的常规治疗手段。Sublay 修补术是指肌后修补术,Underlay技术是指腹膜前修补术,其实质均是补片位于肌后和腹膜前间隙,不同之处在于命名时Sublay修补术运用半月线以下腹壁,而Underlay修补术在半月线以上,解剖学半月线以下无腹直肌后鞘。 Sublay修补术的雏形来自Stoppa教授提出的正中入路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而Jean Rives和Rene Stoppa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基础上改善为开放Rives-Stoppa肌后修复术,并得到George Wantz推广和发展。 Sublay修补术由于将补片放置于肌后腹膜前,可通过腹压充分贯彻力学原理,更好稳定补片,从而在开放性手术时效果最为可靠。同时Sublay修补术使用的补片为普通非防粘连补片,具有明显价格优势,且补片位于肌后不与腹腔内脏器接触,不会引起内脏侵蚀和严重腹腔粘连等腹腔内并发症。但开放Sublay修补术需要对腹壁进行广泛分离,创伤大、血清肿发生率高、易引起感染,局部皮瓣出现坏死等,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24%,病人住院时间长。 二、IPOM的优缺点 针对Sublay修补术存在上述缺陷,LeBlanc和Booth于1993年首先提出IPOM技术理念,即不对腹壁进行过多分离,从而减少腹壁损

手把手教你:腹腔镜腹股沟疝和股疝修补术

手把手教你:腹腔镜腹股沟疝和股疝修补术带你学习腹股沟疝和股疝的腹腔镜修补术。 微创手术方法可以减少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日常活动,因此日益盛行。腹股沟疝和股疝的腹腔镜修补术也不例外,本文将讨论腹股沟疝和股疝的腹腔镜修补术。 修补术式 施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或股疝修补术时,需从其后方到达疝缺损区,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入路取决于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术式。经腹腔镜修补腹股沟疝和股疝的2种常用术式是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和完全经腹膜外疝修补术(TEP)。TEP修补术—TEP在腹膜前间隙内操作,可避免进入腹膜腔所带来的风险。外科医生在腹膜和前腹壁之间创建出一个间隙,使腹膜不被侵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术时,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腹内粘连形成的风险。TAPP修补术—TAPP修补术是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腹膜覆盖补片使补片与肠管分隔开。由于TAPP为经腹手术,故操作空间比TEP大,双侧腹股沟区均易到达,且先前接受过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也可尝试。但TAPP可能损伤邻近的腹内器官,引起粘连从而导致肠梗阻,或造成肠疝。 术式选择 两种术式都是可接受的,在具体临床情况下某种方法可能会优于另一种。TAPP是最初的方法,为了解决TAPP的一些相关问题研发出了TEP。但由于操作空间有限,TEP技术难度更大,这可能是其中转率更高的原因。 对于同时掌握这两种术式的外科医生,建议对大多数男性患者采用TEP术式。对于不适合应用TEP术式的患者,或由于无法建立腹膜前间隙而TEP失败的患者,可以转而采用TAPP术式。有时可能需要转为开放手术。较大的疝,尤其是巨大阴囊疝,可能最好行开放手术修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