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2)(1)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2)(1)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案 (2)(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合成与分解法等常用方法解决平衡类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点评:对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不要认为只有静止才是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也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平衡,但平衡的物体不一定静止.还需注意,不要把速度为零和静止状态相混淆,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速度为零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而物体速度为零可能是物体静止,也可能是物体做变速运动中的一个状态,加速度不为零。由此可见,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因此,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之,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

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或F x合=0,F y合=0

3.判定定理

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解题方法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

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1】(1)下列哪组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A .3N ,4N ,8N

B .3N ,5N ,1N

C .4N ,7N ,8N

D .7N ,9N ,6N

(2)用手施水平力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在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情况下

A .压力加大,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加大

B .压力减小,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减小

C .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定值,与压力大小无关

D .不论物体的压力改变与否,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总等于重力

(3)如下图所示,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力F 1 =10N ,F 2 =3N 而静止,当撤去F 1后,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受的合力为

A .0

B .水平向右,3N

C .水平向左,7N

D .水平向右,7N

解析:(1)CD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 合=0。只有CD 两个选项中的三个力合力为零。

(2)CD

物体始终保持静止,即是指物体一直处于平衡状态,则据共点力作用下物体

的平衡条件有 ?????===000合

合合y x F F F 对物体受力分析,如下图

可得F = F N ,F f = G

(3)A 撤去F 1后,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仍处于平衡状态,故木块受的合力为0.

【例2】氢气球重10 N ,空气对它的浮力为16 N ,用绳拴住,由于受水平风力作用,绳子与竖直方向成30°角,则绳子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水平风力的大小是________.

解析:气球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 、浮力F 1、水平风力F 2和绳的拉力F 3,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F 1=

G +F 3cos30°

F 2=F 3sin30°

解得 F 3=3430cos 1=?-G F N F 1=23N

答案:43N 23N

三、综合应用举例

1.静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3】(2003年理综)如图甲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

两小球的质量比1

2m m 为

A .33

B .32

C .23

D .22

点评:此题设计巧妙,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于给出的具体事例,选择小球m 1为对象,分析它处于平衡状态,再用几何图形处理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解析:小球受重力m 1g 、绳拉力F 2=m 2g 和支持力F 1的作用而平衡。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1= F 2,g m F 1230cos 2=?,得3

312=m m 。故选项A 正确。 2.动态平衡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4】重G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固定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若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该过程中,斜面和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大小F1、F2各如何变化?

解:由于挡板是缓慢转动的,可以认为每个时刻小球都处

于静止状态,因此所受合力为零。应用三角形定则,G、F1、F2

三个矢量应组成封闭三角形,其中G的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

变;F1的方向不变;F2的起点在G的终点处,而终点必须在F1

所在的直线上,由作图可知,挡板逆时针转动90°过程,F2矢

量也逆时针转动90°,因此F1逐渐变小,F2先变小后变大。(当F2⊥F1,即挡板与斜面垂直时,F2最小)

点评:力的图解法是解决动态平衡类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例5】如图7所示整个装置静止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o。AB连线与OB垂直。若使带电小球A的电量加倍,带电小球B重新稳定时绳的拉力多大?

【解析】小球A电量加倍后,球B仍受重力G、绳的拉力T、库伦力F,但三力的方向已不再具有特殊的几何关系。若用正交分解法,设角度,列方程,很难有结果。此时应改变思路,并比较两个平衡状态之间有无必然联系。于是变正交分解为力的合成,注意观察,不难发现:AOB与FBT′围成的三角形相似,则有:AO/G=OB/T。说明系统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时,拉力T大小不变。由球A电量未加倍时这一特殊状态可以得到:T=G cos30o。球A电量加倍平衡后,绳的拉力仍是G cos30o。

点评:相似三角形法是解平衡问题时常遇到的一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受力分析,寻找力三角形和结构三角形相似。

3.平衡问题中的极值分析

【例6】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物体B,物体A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l—4-3(甲)所示),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

解析:先选物体B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 B g和拉力T的作用,根据平衡条件有:T=m B g ①

再选物体A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斜面支持力N、轻绳拉力T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假设物体A处于将要上滑的临界状态,则物体A受的静摩擦力最大,且方向沿斜面向下,这时A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

F1

F2

F2

F1

N -mg cos θ=0 ②

T -f m - mg sin θ=0 ③

由摩擦力公式知:f m =μN ④

以上四式联立解得m B =m (sin θ+μcos θ)

再假设物体A 处于将要下滑的临界状态,则物体A 受的静摩擦力最大,且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平衡条件有:

N -mg cos θ=0 ⑤

T +f m - mg sin θ=0 ⑥

由摩擦力公式知:f m =μN ⑦

①⑤⑥⑦四式联立解得m B =m (sin θ-μcos θ)

综上所述,物体B 的质量的取值范围是:m (sin θ-μcos θ)≤m B ≤m (sin θ+μcos θ)

【例7】 用与竖直方向成α=30°斜向右上方,大小为F 的推力把一个

重量为G 的木块压在粗糙竖直墙上保持静止。求墙对木块的正压力大小N 和

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f 。

解:从分析木块受力知,重力为G ,竖直向下,推力F 与竖直成30°斜

向右上方,墙对木块的弹力大小跟F 的水平分力平衡,所以N =F /2,墙对木块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其大小和方向由F 的竖直分力和重力大小的关系而决定: 当G F 32=时,f =0;当G F 3

2>时,G F f -=23,方向竖直向下;当G F 32<时,F G f 2

3-=,方向竖直向上。 点评: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大小和方向均随外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思维要灵活,思考要全面。否则,很容易造成漏解或错解。

4.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例8】 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 竖直

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

两环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

图所示)。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

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F N 和摩擦力f 的变化情况是 A .F N 不变,f 变大 B .F N 不变,f 变小 C .F N 变大,f 变大 D .F N

变大,f 变小

解:以两环和细绳整体为对象求F N ,可知竖直方向上始终二力平衡,F N =2mg 不变;以Q 环为对象,在重力、细绳拉力F 和OB 压力N 作用下平衡,设细绳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P 环向左移的过程中α将减小,N =mg tan α也将减小。再以整体为对象,水平方向只有OB 对Q 的压力N 和OA 对P 环的摩擦力f 作用,因此f =N 也减小。答案选B 。

点评: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整体法是力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例9】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带电小球的质量均为m ,所带电量分别为q 和-q ,两球间用绝缘细线连接,甲球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在两球所在的空间有方向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 ,平衡时细线都被拉紧.

(1)平衡时可能位置是图1中的( )

(2)1、2两根绝缘细线的拉力大小分别为( )

A .mg F 21=,222)()(Eq mg F +=

B .mg F 21>,222)()(Eq mg F +>

C .mg F 21<,222)()(Eq mg F +<

D .mg F 21=,222)()(Eq mg F +< 解析:(1)若完全用隔离法分析,那么很难通过对甲球的分析来确定上边细绳的位置,好像A 、B 、C 都是可能的,只有D 不可能.用整体法分析,把两个小球看作一个整体,此整体受到的外力为竖直向下的重力2mg ,水平向左的电场力q

E (甲受到的)、水平向右的电场力qE (乙受到的)和上边细绳的拉力;两电场力相互抵消,则绳1的拉力一定与重力(2mg )等大反向,即绳1一定竖直,显然只有A 、D 可能对.

再用隔离法,分析乙球受力的情况.乙球受到向下的重力mg ,水平向右的电场力qE ,绳2的拉力F 2,甲对乙的吸引力F 引.要使得乙球平衡,绳2必须倾斜,如图2所示.故应选A .

(2)由上面用整体法的分析,绳1对甲的拉力F 1=2mg .由乙球的受力图可知

222)

()(引qE mg F F +=+ 因此有222)()(qE mg F +<应选D

点评:若研究对象由多个物体组成,首先考虑运用整体法,这样受力情况比较简单,在本题中,马上可以判断绳子1是竖直的;但整体法并不能求出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故此时需要使用隔离法,所以整体法和隔离法常常交替使用.

5.“稳态速度”类问题中的平衡

【例10】(2003年江苏)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 ,且正比于球半径r ,即阻力f=krv ,k 是比例系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 =3.4×10-4Ns/m 2。已知水的密度3

100.1?=ρkg/m 3,重力加速度为10=g m/s 2。求半径r =0.10mm 的球形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的稳态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雨滴下落时受两个力作用:重力,方向向下;空气阻力,方向向上。当雨滴达到稳态速度后,加速度为0,二力平衡,用m 表示雨滴质量,有mg -krv =0,3/43ρπr m =,求得k g r v 3/42ρπ=,v =1.2m/s 。

点评:此题的关键就是雨滴达到“稳态速度”时,处于平衡状态。找到此条件,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6.绳中张力问题的求解

【例11】重G 的均匀绳两端悬于水平天花板上的A 、B 两点。静止时绳两端的切线方向与天花板成α角。求绳的A 端所受拉力F 1和绳中点C 处的张力F 2。

解:以AC 段绳为研究对象,根据判定定理,虽然AC 所受的三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点(如图中的A 、C 、P 点),但它们必为共点力。设它们延长线的交点为O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得:ααtan 2,sin 221G F G F == 附: 知识要点梳理 阅读课本理解和完善下列知识要点

1.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F 2

α F G /2 F 1 F 2 α G /2 O O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案

课题:2.1整式(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知道单项式及其系数、次数的意义,会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及其系数、次数的意义. 2.难点: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填空:幂x3的指数是,底数是;幂a2的指数是,底数是;幂n的指数是,底数是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板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同学们自然会问:什么是整式?我们将在本节课和下节课学习什么是整式.(板书:2.1整式)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整式的一种,叫单项式.(板书:(单项式))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什么样的式子是单项式呢?请大家看一个例子.(师出示下面的板书)一种笔记本售价是每本2元,那么买2本所需钱是元,买5本所需钱是元,买10本所需钱是元,买100本所需钱是元,买x本所需钱是元. 师:(指板书)一种笔记本售价是每本2元,那么买2本所需钱是多少元? 生:4元.(师板书:4) 师:(指板书)那么买5本所需钱是多少元? 生:10元.(师板书:10) 师:(指板书)那么买10本所需钱是多少元?买100本所需钱是多少元? 生:20元,200元.(师板书:20,200) 师:(指板书)一种笔记本售价是每本2元,那么买x本所需钱是多少元?生:……(多让几位同学发表看法) 师:(指板书)一种笔记本售价是每本2元,那么买x本所需钱是2×x元.(边讲边板书:2×x)为了书写方便,(指乘号)通常将乘号写成“·”,(边讲边将“2×x”改为“2·x”)或者将乘号省略不写. (边讲边用彩笔将“2·x”改为“2x”)2x就表示2×x. 师:(板书:2x并指2x)2x就是一个单项式.单项式当然不只2x这么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其它的单项式,同学们通过把下面的问题列成式子,就能找到大量的单项式.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2.填空: (1)一支铅笔的售价是x元,一支圆珠笔的售价是铅笔的2.5倍,一支圆珠笔的售价是元; (2)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为; (3)边长为a正方体的体积为; (4)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v千米,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千米;(5)数n的相反数是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教案sample

教案sample Teaching Plan for NHCE 2 Unit Five Teacher: xxx Students: 08 Classes B, non-English majors Room: B505 Time: May 22, 2009 Textbook: Book 2, NHCE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 Contents: Unit 5 Section A 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 Periods: 6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on the topic 2)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3)Practic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ies 4)Help the students review and practice the Cause and Effect Writing, Reasoning and Exemplification. 5)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useful language points and sentence patterns appeared in the text. 6)Practic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ethod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ask-based and Direct Method The 1st and 2nd periods: Classes of revision & new words (80 minutes) Teaching Aims &Demands: 1)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the students made in the mid-term exam writing. 2)Help the students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unit. 3)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4)Practic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 and Organization Step 2 Check and Review (20 minutes)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第1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0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列式表示这些数量关系的活动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通过例题学习和习题训练,会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02 预习反馈 阅读教材P54~56,完成下列内容. 1.我们常用字母t 表示行驶的时间,在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用字母x 表示未知数. 2.用字母表示: (1)有理数减法法则:a -b =a +(-b); (2)有理数除法法则:a÷b =a·1 b (b ≠0). 3.客车每小时行v 千米,t 小时行的路程为vt 千米. 4.衬衫原价每件x 元,若按6折出售,则现在的售价为每件0.6x 元. 03 名校讲坛 例1 (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 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产量是n 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 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 ,高是h cm ,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 的相反数. 解:(1)现价是每千克0.8p 元. (2)去年的产量是mn 件. (3)由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得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是a·a·h cm 3,即a 2h cm 3. (4)数n 的相反数是-n. 【点拨】 用字母表示数书写时“四注意”: (1)数和字母相乘或字母和字母相乘时,通常将乘号写作“·”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时,乘号不能省略;数和字母相乘,在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 (2)数和字母相除或字母和字母相除时,写成分数形式. (3)有单位时,若最后结果是积或商的形式,则式子后面直接写单位;若最后结果是和或差的形式,则把式子用括号括起来后再写单位名称. (4)±1乘字母时,1可以省略不写. 【跟踪训练】 1.今天中午气温为18 ℃,晚上下降了a ℃,则晚上气温为(18-a)℃. 2.一个两位数,十位数为m ,个位数为2,则这个两位数为10m +2. 例2 (教材P55例2补充例题)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即房间的建筑面积. 解:房间的建筑面积等于四个长方形面积的和.根据图中标出的尺寸,可得出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是6x +2y +18. 【点拨】 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的要点:把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最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一课教案教学文案

Unit 1 Language in Mission 教学重点: 1.To talk about lov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2.Reading skill: read in thought groups 3.Master the key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the text 4.Cri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father’s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xt 教学难点: 1.apply the phrases and patterns 2.General concepts about writing a college essay. 教学过程: Task 1 Lead-in and warming up 活动:Class survey To what extent are you close to your parents? ?be like friends; ?never keep secret from them; ?ask them for advice; ?give m e directions about life … Survey: How close are you and your parents? ?I have been missing my parents a lot since I left for college. ?I often chat with my parents. ?I like sharing my joys and sorrows with my parents. ?I always remember my parents’ birthda ys.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篇一:2011新高一数学(人教版)集合的基本运算.doc 高一数学——集合第三讲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重点难点】: 1.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2.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用具:一、复习 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空集 2、作业讲评二、新授(1)知识导向或者情景引入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2)并集 1、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都具有这样的一种关系: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如上图。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例题1:{1,2,3,6}∪{1,2,5,10}={1,2,3,5,6,10}.例题2:A={a,b,c,d,e},B={c,d,e,f}.则A∪B={a,b,c,d,e,f} 例题3:教材例5(3)交集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Venn图中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1、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A、集合B 有什么关系? A B 问题2、考察集合A={1,2,3},B={2,3,4}与集合C={2,3}之间的关系. 上面两个问题中,集合C是由那些既属于集合A且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例题(P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A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

人教版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单元教学设计 以PowerPoint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以问题为主线,活动为载体,依据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力求体现“设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 二、知识背景分析: 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内容,隶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了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了从具体的数到比较抽象的整式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质的飞跃。然后再引出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及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以“所含字母及相同字母指数”是否相同为标准建构同类项的概念,类比小学已有的“同单位量相加减单位不变”和前一章学习“相反数的概念”知识经验探究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等。最后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结构分明、重点突出。新教材把整式的乘除运算,后移到八年纪的上册的第15章中去阐述,这样处理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达到了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这一目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又不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本章是代数运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和研究方程、不等式的重要工具。此外,加减运算中所蕴含的化归思想,也是后继代数学习的重要思想。因此,本章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学情背景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简单的方程思想,巧用类比方法,全程经历有理数概念及运算的学习运用,这是顺利进行本章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建构本章知识体系时较为容易,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受经验影响,理性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概念建构上容易以偏概全,对诸如“单独一个数或表示数的字母是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区别、多项式的项数次数及按序排列、去添带有负号的括号”等容易含混出错,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如下: (一)本章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单项式系数、次数和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4)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 (5)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地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3)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 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4)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合作探究展示: 一、 问题衔接 我们知道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 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8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 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 8-9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 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 (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A ∪B B A ?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以集合中含参数的元素为背景,探求参数的值;2.求几个集合的交、并、补集;3.通过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考查创新能力. 【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注意分类讨论,重视空集的特殊性;2.会利用Venn图、数轴等工具对集合进行运算;3.重视对集合中新定义问题的理解.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 2. (1)子集: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B(或B?A). (2)真子集:若A?B,且A≠B,则A?B(或B?A). (3)空集: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B(B≠?). (4)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A的非空子集有2n-1个. (5)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A=B. 3.集合的运算 4. 并集的性质:A∪?=A;A∪A=A;A∪B=B∪A;A∪B=A?B?A. 交集的性质:A∩?=?;A∩A=A;A∩B=B∩A;A∩B=A?A?B. 补集的性质:A∪(?U A)=U;A∩(?U A)=?;?U(?U A)=A. [难点正本疑点清源] 1.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正确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尤其是“确定性和互异性”在解题中要注意运用.在解决含参数问题时,要注意检验,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结论错误. 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和A≠?两种可能的情况. 3. 正确区分?,{0},{?}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即空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它不是空集,因为它有一个元素,这个元素是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0}∩{?}=?.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B ) A .M ={(3,2)},N ={(2,3)} B .M ={2,3},N ={3,2} C .M ={(x ,y)|x +y =1},N ={y|x +y =1} D .M ={2,3},N ={(2,3)} 例如: (2)设a ,b∈R ,集合{1,a +b ,a}=? ????? 0,b a ,b ,则b -a =___2_. 思维启迪: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考虑集合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解析 (1)选项A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点(3,2)所组成的单点集,集合N 表示由点(2,3)所组成的单点集,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C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集合N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即N ={y|x +y =1}=R ,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D 中的集合M 有两个元素,而集合N 只含有一个元素,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对选项B ,由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可知M ,N 表示同一个集合. (2)因为{1,a +b ,a}= ? ????? 0,b a ,b ,a≠0, 所以a +b =0,得b a =-1, 所以a =-1,b =1.所以b -a =2. 探究提高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把握元素的特征,分清点集、数集;(2)要特别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解题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防止所得结果违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若集合A ={x|ax 2 -3x +2=0}的子集只有两个,则实数a = 0或98_. 解析 ∵集合A 的子集只有两个,∴A 中只有一个元素. 当a =0时,x =2 3 符合要求. 当a≠0时,Δ=(-3)2 -4a×2=0,∴a=98.故a =0或98. 题型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2 已知集合A ={x|-2≤x≤7},B ={x|m +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全章教案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1整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2.1整式:1.单项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 ,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 1 x ; (2)a bc ; (3)b 2; (4)-5a b 2; (5)y ; (6)-xy 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3 1a 2h ,2πr ,a bc ,-m 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 +1; ②x 1; ③πr 2; ④-2 3a 2b 。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 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2 3,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 2的系数是7; ②-x 2y 3与x 3没有系数; ③-a b 3c 2的次数是0+3+2; ④-a 3的系数是-1; ⑤-32x 2y 3的次数是7; ⑥31πr 2h 的系数是31。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 2,-a 2b 等;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教材分析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了解空集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打好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复习回顾: 1.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 2.元素与集合有哪几种关系? 问题提出:集合与集合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 (二)研探新知 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1,2,3},{1,2,3,4,5}A B ==; (2)设A 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2,4,6},{6,4,2}E F ==.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含于B (或B 包含A ).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如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3的Venn 图. 图1 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 b a a b ≥≥=且则”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A B B A A B ??=且则.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 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新课标必修一示范教案(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必修一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1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2课时 导入新课 问题:①分别在整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3)(x 3-)=0,其结果会相同吗? ②若集合A={x|0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2整式的加减(第四课时)整式的加减(2)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课时 整式的加减(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能准确化简求值. 2.体会整体代入法的作用. 3.准确的运用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整式的化简求值. (二)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能化简求值. (三)学习难点 准确的运用整体代入的方法化简求值.体会整体的代入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整式的化简求值一般先 化简 ,再 求值 . 2.预习自测 (1) 化简: 22221 ()13()8()7()2 a b a b a b a b -+---+-. 【知识点】合并同类项. 【数学思想】整体思想. 【解题过程】解:原式=2 1 (1387)()2 a b +-+-=2 252 a b -(). 【思路点拨】根据同类项,把同类项结合到一起,根据合并同类项,可得答案. 【答案】2 252 a b -(). (2)化简:2 2 2 2 2 2 6237546x y xy x y x yx y x x y --+---. 【知识点】合并同类项. 【解题过程】解:原式=2 2 737x y xy x ---. 【思路点拨】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求解即可. 【答案】2 2 737x y xy x ---. (3)化简求值:2 2 2 2 (744)(22)m mn n m mn n ----+;其中12m = ;12 n =-

【知识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解题过程】解:原式=2 2 2 2 74422m mn n m mn n ---+- =2 2 536m mn n -- 当12m = ,12n =-时,22 536m mn n --=2211115()3()6()2222 ?-??--?-=12 【思路点拨】先化简再代入求值,可以简化计算. 【答案】 1 2 . (4)化简求值:2 2 111(26)(47)3 22 a a a a -----,其中2a =. 【知识点】化简求值 【解题过程】解: 22111(26)(47)322a a a a -----=22117262342a a a a ---++=215122 a -. 当2a =时,原式=2 152122?-=136 -. 【思路点拨】先化简再代入求值,可以简化计算. 【答案】136 - .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 (1)去括号法则是 . 注意: ①去括号,看符号,是“+”不变号,是“—”全变号 . ②括号前的因数分配到括号内不要漏乘项. ③去括号前后项数一致.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加减运算实际是 . 2.问题探究 探究一 ●活动① (整合旧知,探究整式的化简求值) 化简求值:2 2 463(42)1x y xy xy x y ??----+??,其中2x =,1 2y =-. 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不同方法.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3节集合的基本运算 本节是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1章第1节第3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并集、交集、补集。是对集合基木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三种基本运算。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1.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 2.教学难点: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性质及应用,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多媒体

Venn 图表示: (2)“或”的理解:三层含义: 的并集。 与是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由且。即:又属于元素既属于但。即:但不属于元素属于但。即:但不属于元素属于B A B A B x A x B A A x B x x A B B x A x x B A 321}{.3},{.2},{.1?=∈∈?∈?∈ (3)思考: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 A A A =Y (2)A A =φY 【答案】成立 (4)思考:若,B A ?,则A ∪B 与B 有什么关系? 【答案】 。,则若B B A B A =?Y 3、典型例题 例1.设A={4,5,6,8},B={3,5,7,8},求AUB . }8,7,6,5,4,3{}8,7,5,3{}8,6,5,4{==Y Y B A 解: 例2.设集合A={x|-1

(完整word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二册完整教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二册 完整教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BOOK 2 教案 教学对象 Teaching Subjects 周次课型第2-4周20XX级大学英语本科教学内容 Lesson Content 授课时间Unit 1 An Impressive English Lesson 2月29日 - 3月18日□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课时分配 6 教学环境 Teaching Environment 多媒体教室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After studying this unit,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1.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structure of Section Aand Section B; 2. master the key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the texts 3. talk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bout current way of teaching in an English class; 4. read with the skill ―finding key ideas in sentences‖; 5. write a xxposition with threemain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1. Vocabulary tediousabsorbedallergiccapturecondenseexceeddisting uishdistinctivexxplimentaryxxplementaryproclaimevid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B A A ∪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1, 9U C A B x x x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1)又{}3B C =,∴()A B C ={}3; (2)又{}1,2,3,4,5,6B C =, 得{}()6,5,4,3,2,1,0A C B C =------. ∴ ()A A C B C {}6,5,4,3,2,1,0=------. A B B A -1 3 5 9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