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说明6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及主要原因、应对策略.

首先,结合简单实例认真把握这6个基本统计量的内涵。

一、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八上《第八章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指n个数据的和的平均值,学生理解与计算都不成问题,只要注意细心运算就是其中的取标准值后的简便算法也都是在小学早已熟练的(公式:

x=1/n(x1+x2+x3+……+xn);而加权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乘各自的“权”之后的平均数。此处理解“权”的概念可能产生很大困难,因为“权”的理解的确不易,若是照搬教材直接给出其定义,学生会迷惑成团,再进行应用更是不可思议。所以应对措施:讲好、用好加权平均数就要先举例、后分析、再给出定义,比如:某同学的一次考试各科成绩如下:语文110、数学105、英语106、物理95、化学90、政治86、历史98、地理66、生物89,你可以先让学生算算各科的平均数,再按中考计分法将语、数、英各取120%,物、化、政各取100%,史、地、生各取40%后的平均值算出,两个结果一比较,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原因是加入了所谓的“权”,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对“权”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就不再困难。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其内涵很好理解和掌握,就是结合实际应用也顺理成章,如商店老板进货号多大的男鞋好?那当然是“众数”(调查数据最多的号)所代表的。

中位数顾名思义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但考虑一组数可能有偶数个或奇数个,所以要注意强调取中位数的方法。教材上给出的内涵很好: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一组数据1.5,1.5,1.6,1.65,1.7,1.7,1.75,1.8的中位数

是1/2(1.65+1.7),即1.675。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不排序就直接找中间数,应对措施:还可多举几例加强对排序的理解,防止出现错误。

二、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八下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极差好理解,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越大,表示这组数据越分散。

重点和难点是方差的内涵: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公式

),单纯概念的叙述就有些模糊,计算起来困难更大。所以,在教授这一概念时应首先复习“平均数”的定义,后牢记公式,关键要简化例题,如取一组有代表性的简单数据1,2,3,4,5的方差是1/5(1+2+3+4+5)=2,另一组数8,9,10,11,12,的方差是

1/5(8+9+10+11+12)=2,……还可多举几例,学生从这几个简单数据的举例中很快就理解并记住了方差的内涵和计算,而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中的几个规律也就非常容易了,如连续五个整数的方差都是2、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增加相同数后的方差变不变?怎样变?(平均数变,方差不变);每个数据都扩大相同倍数后方差怎样变化?(平均数变相同倍数而方差变为平方倍)等等。

至于标准差就好理解了---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标准差也可以用来表征一组数据波动情况。

在实际问题中,极差和方差经常结合起来共同去更全面地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其次,借助计算器帮助计算出现的困难。上述6个基本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而通过生活中的简单数据的举例,会帮助学生理解其不简单的内涵,甚至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教材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复杂的可借助计时器)肯定也会迎刃而解。

数学:方差与标准差教案苏教版必修

§2.3 第7课时 方差与标准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使学生掌握通过合理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估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样本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与标准差. 教学难点 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标本(如表)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 2),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二、学生活动 由图可以看出,乙样本的最小值100低于甲样本的最小值100,最大值145高于甲样本的最大值135,这说明乙种钢筋没有甲种钢筋的抗拉强度稳定. 我们把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极差(range )。由图可以看出,乙的极差较大,数据点较分散;甲的极差小,数据点较集中,这说明甲比乙稳定。运用极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操作简单方便,但如果两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差异不大时,就不容易得出结论。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方差和标准差。 三、建构数学 1.方差: 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1x ,2x ,…,n x ,其平均数为- x ,则称-  21 2 )(1x x n s n i i -=∑=为这个

样本的方差. 因为方差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且平方后可能夸大了离差的程度,我们将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2.标准差:21 )(1-=-=∑x x n s n i i 标准差也可以刻画数据的稳定程度. 3.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描述一个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标准差大说明波动大.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t/hm 2),试根据这组数 解:甲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为10,样本方差为 [(9.8—10)2 +(9.9—10)2+(10.1—10)2+(10—10)2+(10.2—10)2]÷5=0.02. 乙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也为10,样本方差为 [(9.4—10)2+(10.3—10)2+(10.8—10)2+(9.7—10)2+(9.8—10)2]÷5=0.24 因为0.24>0.02,所以,由这组数据可以认为甲种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例2.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已知某校使用的100只 分析:用每一区间内的组中值作为相应日光灯的使用寿命,再求平均寿命。 解:各组中值分别为165,195,225,285,315,345,375,由此算得平均数约 为165×1%+195×11%+225×18%+255×20%+285×25%+315×16%+345×7%+375×2%=267.9≈268(天) 这些组中值的方差为 1/100×[1×(165—268)2+11×(195—268)2+18×(225—268)2+20×(255—268)2+25×(285—268)2+16×(315—268)2+7×(345—268)2+

方差与标准差测试题及答案

1.数据8,10,9,11,12的方差是 ( ) A .2 C. 10 D .50 2.如果一组数据1x , 2x ,… n x 的方差是2,那么另一组数据13x , 23x ,… 3n x 的方差是 ( )A. 2 B. 18 C. 12 D. 6 3.(2003?四川)某中学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班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甲=82分,乙=82分,S 甲2=245,S 乙2 =190,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 ) A .甲班 B .乙班 C .两班一样整齐 D .无法确定 4.若一组数据a 1,a 2,…,a n 的方差是5,则一组新数据2a 1,2a 2,…,2a n 的方差是( ) A .5 B .10 C .20 D .50 5.小明与小华本学期都参加了5次数学考试(总分均为100分),数学老师想判断这两位同学的数学成绩谁更稳定,在作统计分析时,老师需比较这两人5次数学成绩的( ). A.平均数; B.方差; C.众数; D.中位数. 二、填空题 1.(2006?浙江)甲、乙两台机器分别罐装每瓶质量为500克的矿泉水.从甲、乙罐装的矿 泉水中分别随机抽取了30瓶,测算得它们实际质量的方差是:S 甲2=4.8,S 乙2=3.6.那么 _________ 罐装的矿泉水质量比较稳定. 2.(2002?宁夏)已知一个样本1,4,2,5,3,那么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_________ . 3.已知一个样本1,2,3,x ,5,它的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极差是 _________ ;方差是 ________ . 4.(2007?贵阳)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地某十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图,则甲、乙两地这10 天的日平均气温的方差大小关系为:S 甲2 _________ S 乙2(用>,=,<填空). 5. 如果一组数据 1x , 2x ,… n x 的平均数是x ,方差为2S ,那么 (1)新数据 1ax , 2ax ,… n ax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2)新数据 1x b +, 2x b +,… n x b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3)新数据 1ax b +, 2ax b +,… n ax b +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中考数学试题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知识点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一、选择题 1.(2008年浙江省衢州市)为参加电脑汉字输入比赛,甲和乙两位同学进行了6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甲和乙两位同学6次测试成绩(每分钟输入汉字个数)及部分统计数据表 有四位同学在进一步算得乙测试成绩的方差后分别作出了以下判断,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所以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B、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所以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C、乙的方差小于甲的方差,所以乙的成绩比较稳定; D、乙的方差大于甲的方差,所以乙的成绩比较稳定; 2.(2008淅江金华)金华火腿闻名遐迩。某火腿公司有甲、乙、丙三台切割包装机,同时分别装质量为500克的火腿心片。现从它们分装的火腿心片中各随机抽取10盒,经称量并计算得到质量的方差如表所示,你认为包装质量最稳定的切割包装机是() A、甲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3.(2008浙江义乌)国家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下表是2003年 至2007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则这几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中位数是( ) A.6969元B.7735元C.8810元D.10255元 4.(2008湖南益阳)某班第一小组7名同学的毕业升学体育测试成绩(满分30分)依次为:25,23,25,23,27,30,2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23,25 B. 23,23 C. 25,23 D. 25,25 5.(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在一次射击测试中,甲、乙、丙、丁的平均环数均相同,而方差分别为8.7, 6.5,9.1, 7.7,则这四人中,射击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2008年四川巴中市)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2.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序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举出一些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例子. 重点: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你喜欢住在哪个城市?”(?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由教学挂图展示).观察导图,?讨论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数据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比较合适. 2.阅读教材P 30-131 3.师生互动 互动1 师: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代表数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互动2 师:在导图中,为什么说北京“四季分明”,而新加坡“四季温差不大”?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用来表示 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 ℃) 表20.2.1 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 互动3 生:小组交流、发表意见. 师: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请你 计算其平均数. 生:动手、交流.(都是12℃) 师: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生:思考、讨论. 明确平均气温(即平均数)是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常用的 方法,?但它反映不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引入极差的概念.(板书: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 互动4 师: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绘成折线图,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差别 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归纳出:(a)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大;(b)中 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小.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知识点讲解)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知识点讲解)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一、本节知识导学 本节以自主探索为主,并初步体验:对图的观察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 过例题发现极差(最大值-最小值)的作用:用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同时也 希望同学们通过深入思考发现极差的不足之处:极差只能反应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 的差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的波动情 况更敏感的指标, 构造方差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要用“每次成绩” 和“平均成绩”相减。 2.为什么要“平方”。 3.为什么“求平均数”比“求和”更好。 同时请同学们意识到: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两组数据要一样多。 对于方差的学习,重点在于方差公式的导出和对于方差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数字的计算, 应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去完成繁杂的计算。 对于方差与标准差之间除了计算公式不一样,数量单位也不一样但通过求算术平方根 运算又可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例题 1.不通过计算,比较图中(1)(2)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分析:平均值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 程度。本例不通过计算,从折线图来估算标准差,应先估算平均值的大小。 解: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的平均值相等。(图(1)中数据与图(2)中前 10个数据相等, 且图(2)中后几个数据不影响平均值)。 图(1)的标准差比图(2)的标准差大。(因为图(1)中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 度大,图(2)中前10个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与图(1)相同,而后几个数据与其 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小。因此整体上说图(2)所有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小于图(1)。) 2.求下列数据的方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5,7,9,9,10,11,13,14。 分析:要求方差,必须先求平均数。 解:

方差与标准差

.方差与标准差

————————————————————————————————作者:————————————————————————————————日期:

§2、1 方差与标准差审核人:戴蔚 【目标导航】 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卉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 3.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要点梳理】 1.我们知道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2.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先求这组数据的,再求这组数据与的差的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性大小 3.设在一组数据X1,X2,X3,X4,……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 )2,(X2- )2,(X3- )2,……,(X n- )2,,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2= . 4.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 5.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数,可通过比较其大小判断波动的大小,方差说明数据越稳定,6.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 7.为什么要除以数据的个数n? 8.标准差与方差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探究】 知识点1.探究计算数据方差和标准差的必要性 例1.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 ,39.9 ,40.0 ,40.1 ,40.2 ,39.8 ,40.0 ,39.9 ,40.0 ,40.1 B厂:39.8 ,40.2 ,39.8 ,40.2 ,39.9 ,40.1 ,39.8 ,40.2 ,39.8 ,40.2 思考探索: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根据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你能断定这两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吗? 3、观察根据上面数据绘制成的下图,你能发现哪组数据较稳定吗? 直径/mm 直径/mm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说明6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及主要原因、应对策略. 首先,结合简单实例认真把握这6个基本统计量的内涵。 一、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八上《第八章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指n个数据的和的平均值,学生理解与计算都不成问题,只要注意细心运算就是其中的取标准值后的简便算法也都是在小学早已熟练的(公式: x=1/n(x1+x2+x3+……+xn);而加权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乘各自的“权”之后的平均数。此处理解“权”的概念可能产生很大困难,因为“权”的理解的确不易,若是照搬教材直接给出其定义,学生会迷惑成团,再进行应用更是不可思议。所以应对措施:讲好、用好加权平均数就要先举例、后分析、再给出定义,比如:某同学的一次考试各科成绩如下:语文110、数学105、英语106、物理95、化学90、政治86、历史98、地理66、生物89,你可以先让学生算算各科的平均数,再按中考计分法将语、数、英各取120%,物、化、政各取100%,史、地、生各取40%后的平均值算出,两个结果一比较,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原因是加入了所谓的“权”,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对“权”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就不再困难。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其内涵很好理解和掌握,就是结合实际应用也顺理成章,如商店老板进货号多大的男鞋好?那当然是“众数”(调查数据最多的号)所代表的。 中位数顾名思义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但考虑一组数可能有偶数个或奇数个,所以要注意强调取中位数的方法。教材上给出的内涵很好: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一组数据1.5,1.5,1.6,1.65,1.7,1.7,1.75,1.8的中位数

标准差教案样本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标准差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她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4、经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方差的几何意义。 情感目标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学方法 类比探究 教学过程 A、复习回顾 1、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常见来表示样本数据的”中心值”。其中众数 和中位数容易计算,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但只能表示样本数据中的少量信息;平均数代表了数据更多的信息,但受样本中每个数据的影响,越极端的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当样本数据质量比较差时,使用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反映样本数据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数字特征用于刻画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2、何谓一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这组数据哪方面的特征?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或变化幅度,也称离散程度,但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

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 , 而对其它非极值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如何做选择 ? 析: 易得甲众数 =乙众数=7, 甲中位数 =乙中位数 =7, 计算可得两平均数亦等为 7。两人射击的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都是一样的 , 置疑 : 两人的射击水平没 有什么差异吗 ? 画图分析 : 甲成绩比较分散 ,乙成绩相对集中。看来 , 平均数还难以概括样本的 实际状态 , 因此 , 我们还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思考 : 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 我们能够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 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二最大值-最小值。 甲的环数极差 =10-4=6 乙的环数极差 =9-5=4. 极差对极端值非常敏感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样本数据的的波动情况。 但极差只能 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 对其它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 到底是A 组还是B 组数据更加稳定呢?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 敏感的指标。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反应一组数据稳定程度的两个量一一标准 差、 方差. C 、 新知讲授 一、 标准差 1、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 , 最常见的统计量是标准差。标准差是 样本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 , 一般用 s 表示. 所谓”平均距离” , 其含义可作如下理解 : 假设样本数据是x1, x2,……xn,其中用X 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B 、 问题引入 有两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 击测试中各射靶 甲:787954910 乙:9578768 6 如果你是教练 , 你应当如何对这次射击作出评价 10 次, 每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 74 7 7 ?如果是一次选拔考核 , 你应该

计算全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计算全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一、全距 R(range) 全距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maximum)与该组数据中最小值(minimum)之差,又称极差。 R=Xmax-Xmin 一般用于研究的预备阶段,用它检查数据的分布范围,以便确定如何进行统计分析 原始数据计算公式 三、四分位差(Quartile) 四分位差是第一个四分位数与第三个四分位数之差计算公式为 Q=Q 3-Q 1 四、方差与标准差 方差:又称为变异数、均方,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样本的方差用表示,总体的方差用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样本的标准差用 S 表示,总体的标准差用表示。 标准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常用的差异量。 分组数据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 ?方差是对一组数据中各种变异的总和的测量,具有可加性和可分解性特点。 ?标准差是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它不可以进行代数计算,但有以下特性: 总体方差、标准差或者方差、标准才差的合成 ?方差具有可加性的特点。当已知几个小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时,可

以计算几个小组联合在一起的总的方差或标准差。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应用同一种观测手段,测量的是同一种特质,只是样本不同的数据时,才能计算合成方差或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的优点: 方差与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其值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应用方差和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须注意必须是同一类数据(即同一种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而且被比较样本的水平比较接近。 优点: ?反应灵敏。每个数据发生变化,方差与标准差也随之变化 ?有一定计算公式的严密确定 ?容易计算 ?受抽样变动的影响小 ?简单明了 ?方差具有可加性(区分变异源,组间/组内) 五、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差异系数指标准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百分比,它是没有单位的相对数。用CV表示。 何种情况下运用差异系数: ?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所测特质不同,即所使用的观测工具不同,如何比较两者的离散程度? ?即使使用同一种观测量具,但样本水平相差较大,如何比较其离散程度? 差异系数的作用 ?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 ?比较单位相同而平均数相差较大的两组资料的差异程度 ?可判断特殊差异情况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与方差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与方差 【基本概念】 1.总体:在统计学里,所要考察对象的______,叫做总体。 2.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_______. 3.样本:从_____中所抽取的________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______叫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没有______). 5.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_______. 设一组数据123,,, ,n x x x x 的平均数为x , (1)一般平均数: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权平均数:在n 个数据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1f +2f +… k f =n ),则x =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是12,,n x x x '''的平均数,(1,2,,),i i x x a i n a '=-=为接近样本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在数据较大且在平均数左右波动时,用平均数简化计算公式较为简便。 6.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______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7.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_________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________)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 例1.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年级学生的身高状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身高。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确的是( ) A.300名学生是总体B.300是众数C.50名是学生抽取的一个样本D.样本容量是50 例2.将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都加2,则所得到的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与原来那组数据相比( ) A.扩大2倍 B.增加2 C.数值不变 D.增加2倍 例3.要了解某市初中毕业会考的数学成绩情况,从中抽查了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样本是指( ) (A )此城市所有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B )此城市所有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的数学成绩 (C )被抽查的1 000名学生 (D )被抽查的1 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例4.如果x 1与x 2的平均数是6,那么x 1+1与x 2+3的平均数是( ) (A )4 (B )5 (C )6 (D )8 例5.甲、乙两个样本的方差分别是甲2 s =6.06, 乙2s =14.31,由此可反映( ) (A )样本甲的波动比样本乙大 (B )样本甲的波动比样本乙小 (C )样本甲和样本乙的波动大小一样(D )样本甲和样本乙的波动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例 6.某餐厅共有7名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则餐厅所有员工工资的众数是______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4.1-4.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教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4.1 & 4.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标准差 预习课本P25~31,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 (3)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新知初探]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平均数 如果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x =x 1+x 2+…+x n n , 叫作这n 个数的平均数. (2)中位数 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处于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点睛] 如果有几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的次数都多,那么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若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多,则认为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2.极差、方差、标准差 (1)极差 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 (2)方差 标准差的平方s 2 叫作方差. s 2=1 n [(x 1-x )2+(x 2-x )2+…+(x n -x )2].

其中,x 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 (3)标准差 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s = 1n [ x 1-x 2 +x 2-x 2 +…+x n -x 2 ]. [点睛] (1)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着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2)标准差、方差为0时,表明样本数据全相等,数据没有波动幅度和离散性. (3)标准差的大小不会超过极差. [小试身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 (2)一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不大于中位数,而另一半则不小于中位数,中位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心的情况.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 (3)一组数据的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 (4)数据极差越小,样本数据分布越集中、稳定.( ) (5)数据方差越小,样本数据分布越集中、稳定.( ) 答案:(1)√ (2)√ (3)√ (4)√ (5)√ 2.在某次考试中,10名同学的得分如下:84,77,84,83,68,78,70,85,79,95.则这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 A .84,68 B .84,78 C .84,81 D .78,81 解析:选C 将所给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得68,70,77,78,79,83,84,84,85,95,显然众数为84,而本组数据共10个,中间两位是79,83,它们的平均数为81,即中位数为81. 3.某学生几次数学测试成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则该学生这几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 解析:根据茎叶图提供的信息知,这几次测试成绩为 53,60,63,71,74,75,80.所以所求的平均成绩为1 7 ×(53+60+63+71+74+75+80)=68. 答案:68 4.如图所示是某学校一名篮球运动员在五场比赛中所得分数的茎叶图,则该运动员在这五场比赛中得分的方差为________.

八年级初二数学《极差、方差和规范差》知识点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八年级数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知识点 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用来研究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一、定义理解 1、极差 极差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就称为极差.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仅只表示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只对极端值较为敏感,而不能表示其它更多的意义. 2 2S 表 s 23将个数据12x x ,方 例1、甲、乙两支篮球队在一次联赛中,各进行10次比赛得分如下: 甲队:100,97,99,96,102,103,104,101,101,100 乙队:97,97,99,95,102,100,104,104,103,102 (1) 求甲、乙两队的平均分和极差? (2)计算甲、乙两队的方差与标准差,并判断哪支球队发挥更为稳定? 解:(1)3.10010010110110410310296999710010 1)=(=甲+++++++++?x 甲队的极差=104-96=8; 甲队的极差=104-95=9 (2)61.5])3.100100()3.10099()3.100100[(10 12222=甲-++-+-= S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甲队的标准差:37.261.5≈; 乙队的标准差:03.321.9≈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甲队的得分方差小,标准差也相应较小,因此他们在联赛中发挥更为稳定一些. 例2、对10盆同一品种的花施用甲、乙两种花肥,把10盆花分成两组,每组5盆,记录其花期: 甲组:25,23,28,22,27 乙组:27,24,24,27,23 (1)10盆花的花期最多相差几天? (2)施用何种花肥,花的平均花期较长? (3)施用哪种保花肥效果更好? 分析:花期的极差就是花期最多相差的天数,花的平均花期就是分别求得甲、乙两组数据的平 得2甲S 1.2.0, 3.4. 5.. 6.x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 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其求法,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 ,质检部门从A 、B 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 A 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 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 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 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新知讲授: 讲授新知: (一)方差 定义: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2221)()(x x x x --,,…,,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1222212x x x x x x n x n -++-+-=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2s 。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归纳:(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2S (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初中数学九年级专项训练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一、选择题 1.(2008年浙江省衢州市)为参加电脑汉字输入比赛,甲和乙两位同学进行了6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甲和乙两位同学6次测试成绩(每分钟输入汉字个数)及部分统计数据表 有四位同学在进一步算得乙测试成绩的方差后分别作出了以下判断,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所以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B、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所以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C、乙的方差小于甲的方差,所以乙的成绩比较稳定; D、乙的方差大于甲的方差,所以乙的成绩比较稳定; 答案:C 2.(2008淅江金华)金华火腿闻名遐迩。某火腿公司有甲、乙、丙三台切割包装机,同时分别装质量为500克的火腿心片。现从它们分装的火腿心片中各随机抽取10盒,经称量并计算得到质量的方差如表所示,你认为包装质量最稳定的切割包装机是() A、甲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答案:A 3.(2008浙江义乌)国家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下表 是2003年至2007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则这几年我市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中位数是( ) A.6969元B.7735元C.8810元D.10255元 答案:B 4.(2008湖南益阳)某班第一小组7名同学的毕业升学体育测试成绩(满分30分)依次为:25,23,25,23,27,30,2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23,25 B. 23,23 C. 25,23 D. 25,25

答案:D 5.(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在一次射击测试中,甲、乙、丙、丁的平均环数均相同,而方差分别为8.7, 6.5,9.1, 7.7,则这四人中,射击成绩最稳定的是()A.甲B.乙C.丙D.丁 答案:B 6.(2008年四川巴中市)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组数据,它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B.对于给定的一组数据,它的中位数可以不只一个 C.对于给定的一组数据,它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D.对于给定的一组数据,它的极差就等于方差 答案:A 7.(2008年四川巴中市)用计算器计算数据13.49,13.53,14.07,13.51,13.84,13.98,14.67,14.80,14.61,14.60,14.41,14.31,14.38,14.02,14.17的平均数约为( ) A.14.15 B.14.16 C.14.17 D.14.20 答案:B 8.(2008年陕西省)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文艺工作者积极向灾区捐款.其中8位工作者的捐款分别是5万,10万,10万,10万,20万,20万,50万,100万.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0万,15万B.10万,20万C.10万,15万D.20万,10万 答案:C 9.(2008北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某小组7名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支援灾区,他们捐款的数额分别是(单位:元):50,20,50,30,50,25,135.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50,20 B.50,30 C.50,50 D.135,50 答案:C 10.(2008湖北鄂州)数据的众数为,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2 B.C.D. 答案:B 11.(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已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 ,方差分别是,,比较这两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数据较好B.乙组数据较好

(完整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方差和标准差。是在学习了如何抽样与抽样调查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后的另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节课是七年纪上册“数据与图表”内容的延续,用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注意力水平不高,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知识上,我们已经接触过统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公式的产生过程。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总体方差,用方差公式来分析数据离散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以面对面的互动形式,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 2、以具体的例子出发,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 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方差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探究、小组合作,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方法,加以多媒体的使用,充实了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探索获得方差的公式和标准差的合理出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谁看过射击实况转播? 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看过,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关射击的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2.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序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举出一些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例子. 重点:极差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你喜欢住在哪个城市”(?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由教学挂图展示).观察导图,?讨论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数据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比较合适. 2.阅读教材P 30-131 3.师生互动 互动1 师: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代表数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互动2 师:在导图中,为什么说北京“四季分明”,而新加坡“四季温差不大” 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用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 出示投影:课本第135页表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 表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

互动3 师:表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从表上看,2002年和2001年2月下旬的气温相比,有4天的温度相对高些,有3天的温度相对低些,还有1天的温度相同.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认为2002年2月下旬的气温比2001年高呢 生:小组交流、发表意见. 师: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请你 计算其平均数. 生:动手、交流.(都是12℃) 师: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生:思考、讨论. 明确平均气温(即平均数)是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常用的 方法,?但它反映不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引入极差的概念.(板书: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 互动4 师: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绘成折线图,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差别 吗

方差和标准差 知识讲解

方差和标准差——知识讲解 责编:杜少波 【学习目标】 1. 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体会它们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2. 知道可以通过样本的方差来推断总体的方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 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方差和标准差 1.方差 在一组数据12,,n x x x …,中,设它们的平均数是x ,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22212 )(...)(1 x x x x x x n S n -++-+-=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要点诠释: (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 方差越大,稳定性越差;反之,则稳定性越好. (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 k 倍. 2.标准差 一般地,一组数据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称为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要点诠释: (1)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 (2)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要点二、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即波动大小)的指标,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区别: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整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数据的变化都将影响方差的结果,是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 在实际使用时,往往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方差的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而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相同. 【典型例题】 类型一、方差和标准差 1. 一组数据-2,-1,0,1,2的方差是( ) A .1 B .2 C .3 D .4

八年级平均数、众数、方差练习题

2017--2018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练习题 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 A .3 B .4 C .5 D .6 2、一组数据3,4,x ,6,8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4 B .5 C .6 D .7 3、某一公司共有51名员工(包括经理),经理的工资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今年经理的工资从去年的200000元增加到225000元,而其他员工的工资同去年一样,这样,这家公司所有员工今年工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去年相比将会 A.平均数和中位数不变 B.平均数增加,中位数不变 C.平均数不变,中位数增加 D.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增加 4、某校体育节有13名同学参加女子百米赛跑,它们预赛的成绩各不相同,取前6名参加决赛.小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3名同学成绩的( ) A .方差 B .极差 C . 中位数 D .平均数 5、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g 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随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 .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 .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 .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5、 (A )A 班 (B )B 班 (C )C 班 (D )D 班 6、张大娘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买来10头小猪.经过精心饲养,不到7个月就可以出售了,下表为这些猪出售时A .126.8,126 B .128.6,126 C .128.6,135 D .126.8,135、 7、有一组数据3、5、7、a 、4,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2 (B)5 (C)6 (D)7 8、(2010?泸州)4.某校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一学期里的多次检测中,其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但两 班成绩的方差不等,那么能够正确评价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的是( ) A .学习水平一样 B. 成绩虽然一样,但方差大的班学生学习潜力大 C .虽然平均成绩一样,但方差小的班学习成绩稳定 D. 方差较小的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9、上海“世界博览会”某展厅志愿者的年龄分布如图5,这些志愿者年龄的众数是 A . 19岁 B.20岁 C.21岁 D.22岁 10、2010年因干旱影响,凉山州政府鼓励居民节约用水,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在某小区随机抽A.中位数是6吨 B.平均数是5.8吨 C.众数是6吨 D.极差是4吨 11、某同学五天内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单位:小时)分别为2、2、3、2、1,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分别为( )A .2、2 B .2、3 C .2、1 D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