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导学策略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指导学生说出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因为这些分数是分子、分母都比30/50的分子、分母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还可以从中发现15/25=6/10=3/5。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简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约分的过程。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也理解化成不是最简分数,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约分的过程理解得更加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约分的掌握水平。]

师:同学们刚才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但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书,看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书写方法约分的。

学生看书。

师:书上的小朋友是把3050化简成哪个分数呢?

生:化简成35。

师:比较刚才的化简过程和这两个小朋友的化简过程,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多媒体课件演示:30/50=30÷10/50÷10=3/5 315—30—50—25—5=3/5 330—50—5=3/5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示了把3050化简成35的过程;不同的地方是:书写方式不一样。

师:能解释一下后两种约分的过程吗?

使学生明白,中间的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一次一次地去化简;而后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把分数化简为3/5。

[简评: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沟通了前后所学知识的联系,而且有效地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推动后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了约分的方法。]

师:这两种化简方法都可以,但是在平时的约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后两种方式。下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15/25,6/10和3/5的分子、分母都比30 /50小但大小都与30/50相等,因此把30/50化简成这三个分数的过程都是约分的过程。但是比较这三个分数(即15/25,6/10和3/5),你能发现35与前两个分数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

使学生理解前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还可以进一步约分;而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约分了。

师: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我们在约分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都要把原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同学们会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吗?

生:会。

师:那么我们来试一试。

引导学生做第21页的课堂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这些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试一试:把18/24,6/18,10/35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练习五第4,5,6题。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运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板书设计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 知识 这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它包括:具体的知识,即术语的知识和具体事实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习领域中的普通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领会 指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一般可借助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种形式来完成。转化: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话语来组织表达所传授的内容和知识;解释:对所交流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说明;推断:通过目前的知识去推测未来的状况。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运用 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运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分析 把复杂的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综合 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说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评价 指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内在的标准(如组织)或外在的标准(如与目的适当性)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 接受(注意) 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从教师方面来看,其任务是指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一事物的存在的简单注意到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它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价值化 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得这种价值标准清晰可辨。价值化与教师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组织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重点是将许多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关联和系统化。学习的结果可能涉及某一价值系统的组织。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其行为是普遍的、一致的和可以预期的。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包括范围广泛的活动,但强调学生行为的典型性和性格化。这阶段的教学目标着重学生的一般适应模式(包括个人的、社会的和情绪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在备课中精心钻研,力求保证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要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位三维目标 通常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其中“内容目标”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 二、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定位三维目标 所学知识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有做到二者有效兼顾,才能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为动力,认真学习,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积极反思,学生才能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定位三维目标 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也都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保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也才会促进学生学生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

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例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本框题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 能力: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知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一、考查题型、分值及内容 从近2年的初中体育真题中可以发现,一是体育笔试的总分值为150分,其中客观题约占47%,主观题约占53%(见上表),可见,在整份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都约占据一半的分值。二是从近些年的真题考查内容发现,每年的知识点考查顺序都是有章可循的。 选择题 第1-18题主要考查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知识点 第19题考查了中外体育发展史(这一题难度较大,对知识面掌握要求较广) 第20题考查了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 第21-22题考查了体育心理学 第23-2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 第26-31题分别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等项目进行考查 第32-3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内容。 简答题 第36题考查了运动人体科学和保健学等内容 第37-38题考查点不固定 案例分析题 第39-40题分别都是给出教学中的案例,提出2-3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案例和对体育教学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 教学设计题需要考生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体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田径类 1)田径运动的定义、内容及分类。

2)田径场地器材的基本知识。考生须知径赛的场地基本知识,重点识记分道宽、分道线、丈量的方法、第1、2、3、4的直曲段分界线等;田赛场地,掌握跳高、跳远、铅球的场地标准以及标准重量等考点。 3)跑、跳、投的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及教与学策略。识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点以及教学组织,如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跳高、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快速跑等。 4)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编排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组织及编排工作,该考点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掌握竞赛规程的内容、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重点)以及秩序册包含的内容等。裁判工作,该考点常以客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由于田径裁判内容较多,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但从历年的真题中发现,考查的内容以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常见比赛项目为主,另外,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去关注一下最新的田径裁判规则,如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始,国际田联将全面实行竞赛项目中的“零抢跑”规定。 1.跑步属于一种周期性运动项目,每一周期单腿的动作顺序是()(20XX 年上半年) A.后蹬——前摆——折叠——扒地 B.后蹬——折叠——扒地——前摆 C.后蹬——前摆——扒地——折叠 D.后蹬——折叠——前摆——扒地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2:篮球类 1)篮球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发展史。 2)掌握常见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及运球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导学策略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 (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 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 析等。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相互代作用论 1.【答案】A。解析:外铄论指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洛克,提出“白板说”是外铄论的观点。故选A。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D.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2.【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故本题选C。 3.小龙明知乱仍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3.【答案】C。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A选项,知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B选项,情是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C选项,意是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D选项,道德信念是干扰项。题干中,小明知道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也就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教学目标的分类培训资料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代教学理论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在他的推动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其分类结果如下图: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作用、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规则和高级规则。如下图:

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