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内在动力)需要、信念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表现)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创立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五)心理学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

顶叶: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对听觉进行加工。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

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处理的信息是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巴普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3)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b.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是负诱导,由抑制过程引

起或加强兴奋过程是正诱导,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a.客观性—客观现实(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心理,“狼孩”

b.主观性—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主管映像,“仁者见仁”

c.能动性—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能动反映,“改变世界”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感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1、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认知的起点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

(3)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疼痛

内部感觉:平衡觉——姿势感觉或静觉、晕车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根据人脑反映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物体知觉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真正的运动知觉

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电影、动画片、霓虹灯)、

诱导运动(月动云静)、运动后效(瀑布)

自主运动(暗室内静止的烟头光点在动)

社会知觉:社会刻板印象(群体特征归属每个人,无视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某人有某特征时,对其他特征相似判断;一白遮百丑)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新近获得信息影响最大;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

角色效应

错觉: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知觉的特殊情况。(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种类:大小、形状和方向、时间、倾斜

“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深度知觉

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规律

感觉规律—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特征)

感觉阈限:引起人感觉的刺激范围(数值)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刺激的觉察能力;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异刺激的感觉能力;最小差异量,最小可觉差

明适应(5分钟,时间短)感受性下降(1)感觉的相互作用视觉暗(亮-暗)适应(30-40分钟,时间长)

感觉适应听觉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痛觉

同时对比“月明星稀”,黑人牙齿很白

感觉对比继时对比

正后像(前后一样)

感觉后效:视觉后效(像)负后像(前后不一样)彩色视

觉一般是负后像

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

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偿: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

他感觉系统机能来弥补。

如:聋哑人能“以目代耳”。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红色热

烈、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规律(特征)—选择性: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知觉条件变化,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声音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四、记忆概述

1、记忆及其品质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速度、过目成诵)、持久性(保持时间)、准确性、准备性(提取应用,前面三种综合体现)

2、记忆的分类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短时记忆≤1min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记忆情景记忆(亲身经历,有时空关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知识类的,概念公式等)

情绪记忆(曾体验过的情绪,紧张害怕等,十年怕井绳)

动作记忆(做过的运动动作)

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的程度外显记忆(主动收集经验)

内隐记忆(已有经验自动表现)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陈述性记忆(what,事实事件)、程序性记忆(how)

五、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2、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

识记机械识记

根据实际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意义识记

3、保持及其规律

(1)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保持的规律:

①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减少甚至遗忘;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

复。(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实际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实际后及时测得的保持量。)

②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

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儿时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4、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系列位置效应;(该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

记忆效果的趋势。)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

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⑤识记的方法;

⑥时间因素;

⑦情绪和动机。

(3)遗忘的原因

① 退说;记忆痕迹逐渐衰弱至消失

②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

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弗洛伊德)情绪压抑作用引起的主动遗忘、情绪紧张引起(考试)

④提取失败说;(“话到嘴边现象”“舌尖现象”)缺乏提取线索

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记住轮廓,忘记细节;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

5、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度呈现(选择题时);

6、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事物不在面前重新呈现(问答题)

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七、表象概述

1、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在头脑出现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直观性(直观形象)、概括性(主要特征)、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

八、想象概述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2)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3、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结合形成新形象)、夸张(增大缩小)、拟人化、典型化(阿Q、祥林嫂)

4、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5、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九、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概念—再造:依据词语符号描述,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看小说,祥林嫂)

创造:依照目的,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鲁迅写小说,祥林嫂)

产生条件—再造:丰富表象储备、词语和实物标志准确、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意义创造:创造愿望、表象储备、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思维活动、灵感作用(名)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十、幻想

概念:与生活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中性词)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形式:科学幻想(进步意义、可能实现),理性(与现实联系可实现),

空想(与现实违背,不能实现,需要克服)

十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想象力)(简,重)

(观,思,知,言,想)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言语与思维

一、言语

1、言语和语言的区别:语言是符号系统,属社会现象,如英语等。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2、言语种类—外部言语—>口头(对话:聊天座谈;独白:报告、演讲);书面

内部言语—>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

二、思维及其品质

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对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和不在眼前的事物的把握;第二天看到地面湿了,下过雨)概括性(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概括;事物朱家的联系概括,得出内在联系)3、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思路开阔,面面俱到);深刻性(深入思考,一针见血)

独立性(不受别人影响不盲从);批判性(客观看待、评价自己和他人)

灵活性(随机应变);敏捷性(迅速正确)

逻辑性和严谨性(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4、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定势是指重复操作引发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三、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实际动作)、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形象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词为中介,人类思维典型形式,人类思维区别与动物思

维的特征)

经验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来划分理论思维

分析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逻辑性直觉思维(灵感)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四、概念的学习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1)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2)概念是有层次的。

2、概念的种类

具体概念(外在表面)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抽象概念(内在本质)

合取概念(同时存在)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析取概念(不同标准,好孩子)

关系概念(相互关系)

前科学概念(日常)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日常概念(教学中,定义等)

3、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4、概念形成一般经历的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5、结构: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科学概念的掌握:(简,3级)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变式: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教学方式)

五、思维的一般过程

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部分、各属性。

(基本过程)综合:在人脑吧各部分、各属性联合为整体。

两者密不可分,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

比较与分类—比较: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对比,确定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思想上按事物异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和概括—抽象: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

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人脑中把事物间共同、本质的特征加以综合的过程。

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把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猫

科)

具体化:把抽象概括的一般特征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数学

公式解具体应用题)

六、创造性思维

1、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①新颖独特性;(最本质特征)

②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③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④灵感状态。

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⑤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头脑风暴、系统探求法、

联想类比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检查单法)。

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4、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盲打”、织毛衣不用看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二、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对象的多少(一目十行)

(3)注意的分配:两种或以上活动时注意指向不同对象(边听边记笔记)

(4)注意的转移: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答:(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治学生分心

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组织教学

2、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答:(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规律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两者关系

(1)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生理需要;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社会需要;

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有冲动性,是外部表现;情感内隐、深沉。

(2)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3、分类

快乐

悲哀

根据主客体之间关系愤怒

情绪恐惧

心境:微弱、时间长(感时花溅泪)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激情:爆发猛烈、时间短,意识狭窄(欣喜若狂)

应激:突发急速、高度紧张(急中生智、临场怯考)道德感

情感美感

理智感

4、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生存发展)、动机(提高活动效率)、组织(调节组织、干扰)、信号(人际传递信息)健康(调节调控功能(优选)生理)、感染(共鸣、移情)

二、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1、自我防御机制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专业用语,它是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2、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否认:对痛苦显示无意识否定

压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记忆:压抑动机说,主动遗忘)合理化:文饰作用,无意识通过似乎合理的理由来辩护(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再不好也好))

移置:将指向某对象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对象

投射: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等归因都客观事物或别人

退行:一个人遇到困难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老小孩)

升华:最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转移到社会能接受的途径

幽默认同:取他人(憧敬)之长为己有

过度代偿:躯体心理缺陷通过代偿得到纠正

反向形成:对内心难以接受的观念以相反行为态度表现

抵消:(岁岁平安)

三、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1、如何对学生情绪调节进行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①认知调节法;

②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

③意志调节法;

④转移注意法;

⑤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

一、意志及其品质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动作,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首要特征)、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

克服困难(最重要)、随意动作为基础

3、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独立性,做计划时,独立做决定;反面:盲从、独断;“人云亦云”)

果断性(做决定时,抓住时机;反面:优柔寡断、草率武断;“犹豫不决”)

自制性(全过程中,控制情绪;反面:任性、怯懦;”今日事今日毕“)

坚韧性(执行时,长时间坚持、克服困难;反面:动摇、执拗;“见异思迁,三天打鱼”)

二、意志行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

①双趋冲突:(喜爱的两个事物中取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双避冲突:(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进退两难)

③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想当班干部又怕影响学习)

④多重趋避冲突:(对含吸引和排斥的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的选择;大学生毕业择业)(2)确定目标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计划,采取有效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意志努力的集中表现。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远大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

其行动的盲目性;

②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③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④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⑤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⑥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⑦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概念

1、有机体感到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种类:按起源(生理性、社会性);按对象(物质、精神)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某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后又补充了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客观,重)

生长需要—自我实现:最高层次需要

审美需要:对称、次序、完整结构

求知需要:认知和理解,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食物、水、空气、性等(最低层次)

安全需要: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

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被他人群体接纳

尊重需要:自尊和别人的尊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需要:个体生存所需;使我们得以生存。

成长需要: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

需要层次性—较低级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二、动机概述

1、激发和维持行动,使行动朝向目标。

种类:按起源(生理性、社会性)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单一能力高度发展不是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与知识、技能之

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区别:①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②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③三者发展是不同步的(高分低能)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不同种类活动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人脑存储加工等)

根据能力功能不同操作能力(劳动、实验操作等)

社交能力(沟通、解决纠纷等)

二、智力结构

1、智力也即智能,人顺利完成活动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结合,

它包括有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力抽象概括力(核心)

2.(主客)智力理论

—(英)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

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取决与G因素的数量。

(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

1984年为止发现105种;操作代表智力高低

(美)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生理为基础;先天遗传因素影响)

晶体智力(学得经验为基础;)

(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

运动、人际、自知智力)对新课改启示(科学智力观、积极乐观学生观、

因材施教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成才观)

(美)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成分、情境、经验亚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是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吧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低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智力优势得到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1.培养创造认知能力。包括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2.培养创造性人格。

3.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包括创造性的社会环境、鼓励性的支持环境、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

环境和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三、能力的测量

1、一般能力测验

(1)最早智力测验1905 比纳、西蒙《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订,改名斯坦福--比纳量表。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它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计算公式:IQ=100+15Z;Z=(X- X)/SD(X为实际得分,M为平均分,SD为标准差)

3、智力测验的标准

① 信度:测量表的可靠(可信)程度,反复测量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效度:测量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③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选择题目时需要考虑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先有信度;信度—>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四、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②早期经验③教育与教学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③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1、依赖人的生理素质和身体特点(先天,无好坏),稳定的,“脾气、秉性”

2、气质类型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气质的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血液、黄胆汁、黑胆汁、黏液)

盖伦:胆汁质(兴奋热烈型,冲动;李逵、张飞)

多血质(敏捷好动型,缺韧性;孙悟空、王熙凤)

粘液质(安静型,稳重但固执;林冲、沙僧)

抑郁质(抑郁型,敏感孤独;林黛玉)

4、气质与教育

①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②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胆汁质(直截了当)、多血质(批评实践)、

粘液质(耐心、鼓励活泼)、抑郁质(委婉暗示)

③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④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⑤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二、性格

1、性格:比较稳定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后天的,有好坏之分)

人格的核心,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的结构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与气质—联系:都是稳定人格特征,相互影响;

区别:气质(生理影响,表现早,稳定性强(也会改变),无好坏之分)

性格(社会影响,表现晚,可塑性强,有道德优劣)

4、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⑥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三、人格

1、人格—概念: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统合性,又叫复杂性,衡量人格健康与否的标准)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社会性(人格是人特有的)

3、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

我控制)

4、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调节矛盾)、超我(道

德原则)

5、良好性格的培养: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儿童、少

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终结的发展全程。

7、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有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 个体发展有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8的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考过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明年再战,要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就来和中冠老师一起来坐坐明年考试的试题吧~~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行为培养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的评语是:你的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的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关于张老师的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的学生,将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0.8分,共40分)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论断属于() A、生物起源论 B、心里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宇宙爆炸论 2、将劳动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从() A、作用的方向分 B、作用的呈现形式分 C、作用的大小分 D、作用的对象分 3、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说:“染于苍则苍,然与黄泽黄,所入者边,起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 A、遗传因素影响个人发展 B、环境因素影响个人发展 C、学校教育影响个人发展 D、家庭地位影响个人发展 4、第一次总结性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著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卢梭》 5、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6、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要求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教育目的具有() 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7、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 D、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8、()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9、我国古代的学制发端于() A、西汉 B、东晋 C、东汉 D、西周 10、“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1、我国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将教师专业化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是() A、1986年 B、1993年 C、2000年 D、2001年 12、学生尊重老师,尊重教师劳动,是教师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坚定现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发奋搞好教育工作,更好、更多的培养人才;学生在教师的爱护中,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待,学生以师爱为动力,奋发向上,不辜负老师的培养和期望,这说明师生关系具有() A、教育功能 B、激励功能 C、调节功能 D、社会功能 13、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借助一定的教材在师生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包括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 A、运用知识 B、掌握知识 C、评价知识 D、管理知识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距离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还剩2个月多的时间,考生们正在紧张的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呢还是掐着手指算日子呢中华考试网小编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8 分)。 1.某中学校长对素质教育检查组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但现在学生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该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 A.不正确,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B.不正确,素质教育不包括兴趣小组 C.正确,素质教育要开展课外活动 D.正确,素质教育要组建兴趣小组 2.陈涛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识笑。老师课下向陈涛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老师的做法( )。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3.“孟母三迁”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故事,它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B.促进了人的气质的发展 C.促进了人的精神的发展 D.促进了人的实践的发展 4.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哪些办法教学更有效呢“这些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张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景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5.《中华人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 )。 A.人民民主协商制度 B.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6.某初中校向学生收取练习本费用,未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该校做法( )。 A.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能收费 B.不合法,学校必须公开收费项目 C.合法,学校有自主管理权 D.合法,学校是按规定收费 7.某中学老师黄某认为自己学历和能力都已达标,拒绝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假期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黄某的做法( )。 A.正确,教师可以放弃个人权利 B.不正确,教师不能放弃培训的权利 C.正确,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利 D.不正确,提高业务水平是教师义务 8.大学毕业的陈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刑满释放后,他前往某初级中学应聘学校( )。 A.不得聘用 B.可以聘用 C.应当聘用 D.暂缓聘用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2017教师招聘考试题与答案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解析〕C、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2、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解析〕A、真正的创造是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解析〕D略。

4、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解析〕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page] 5、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 D、班委会 解析〕B班主任是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 6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体活动来教育 C、是同集体教育相辅相成的 D、主要是对较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解析〕C、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了对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教育集体教育结合起来。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从这个,需要和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解析〕D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age] 8、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解析〕B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 9、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 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解析〕C、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10、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第一套来源: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__。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___、教育的生源起源说、___、___。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____、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____。 4、______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0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_______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家长会、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系统性 B .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 .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 A.随意性 B .娱乐性 C.自觉性 D .系统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 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就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 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与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内容 1、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的培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2019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答案《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我绝不放弃任何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D)。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右图教师行为体现的是(B )。 A.评价标准多元化 B.评价主体单一化 C.评价方法复杂化 D.评价方式多样化 3.班主任方老师刚上课时发现有人在班长的桌子上用粉笔写了大大的“坏蛋”,对此方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D)。 A.发动学生检举肇事者“ B.责令班长自我反省

C.严肃批评教育全班学生 D.擦掉字迹后再处理 4.黄老师经常带学生到学校花池观察荷叶和荷花,为学生讲解莲藕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将有关荷叶、荷花的知识编成小册子,这体现黄老师( D)。 A.教育科学研究者 B.行为规范示范者 C.专业发展引领者 D.课程资源开发者 5.依据《教育法》的规定,关于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要求,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 A.有长期发展规划 B.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D.有符合规定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6.学生张某在高考中,由他人代考,依据《教育法》规定,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张某停止参加高考( A)。 A.3 年 B.4 年 C.5 年 D.6 年 7.教师王某因醉驾发生交通事故,被判有期徒刑 1 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 A.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继续执教 B.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从事其他职业

教育心理学口诀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心理学》 开头来一段: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纳:“我发现!” 奥苏泊尔:“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 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马斯洛,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 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 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

2017年公开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1.简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任务(6分) 2.简述人本主义的基本观念(6分) 3.看图说明:给了一幅图(U型图),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8分) 4.论述题: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10分) 5.分析题: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提出改进策略。(10分)漫画内容为:一小学生被各种作业压倒了 2017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一、简答题 1、元认知的概念理解题。 2、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有哪些要求与挑战? 3、三维目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与基本观点。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二、论述题 小刚“想得美”课程表 1、这个课程表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什么问题与现象?(6分) 2、如果评价小刚“想得美”课程表的做法。(8分) 3、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人才观”的认识。(分)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一名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 2.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

A.高原现象B.遗忘现象 C.舌尖现象D.回忆现象 3.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的具体表现。 A.情感B.意志 C.性格D.想象 4.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A.头脑风暴法B.发展思维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5.教师成长成熟最主要的标志是是否关注() A.教师B.生存 C.学生D.教材 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说明教师是() A.组织者B.管理者 C.研究者D.示范者 8.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 C.学习理念D.学习目标 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B.变化 C.成熟D.死亡 10.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 A.自知智力B.空间智力 C.逻辑数学智力D.身体运动智力 11.国家实行()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法律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C.教师选举 D.教师推荐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规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救育 B.情感陶冶 C.实际锻炼 D.榜样示范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德育过程规律?()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2.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完整版)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小学英语科目)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小学英语科目] 第一部分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Ⅰ.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B.1995年9月1日 C.1996年9月1日D.1997年8月1日 (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B.主席令 C.总理签署D.地方政府 ( ) 3.“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A.《学校管理条例》B.《教师法》 C.《教育法》D.《教师资格条例》 ( ) 4.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 C.民主原则D.自觉原则 ( ) 5.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 A.三年B.三至五年 C.两年D.六年 Ⅱ.认真读下面五个句子,正确的在括号内填“T”,错误的填“F”。 ( ) 6.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不需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 ) 7.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 ) 8.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变化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 ) 9.绝对评价是指按照正态分布率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 ( ) 10.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包括知识目标、经验目标、情感目标。

第二部分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Ⅰ.V ocabulary and structure 15%Directions: There are 15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e following.For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 ) 1.Though he is seventy years old, he takes exercise every day. A.Past B.above C.On D.over ( ) 2.—Which would you like, Madam, tea or coffee? —, thanks.I'd like a glass of water, please. A.Either B.Both C.Neither D.OK ( ) 3.—How soon will you finish the building? —. A.In two months B.Two months C.About two months D.After two months ( ) 4.They did their father told them. A.Like B.as C.About D.with ( ) 5.One of the boys is , all the other boys are . A.English; China B.an English; Chinese C.England; China D.English; Chinese ( ) 6.Either you or he the team. A.is in B.are on C.is on D.are in ( ) 7.He was made thirteen hours a day by his boss. A.to work B.work C.is on D.are in ( ) 8.Mrs.Hu asked Liu Fang and to 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meeting.A.I B.my C.Me D.mine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与答案

第1题单选题 王老师经常让同学们相互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认真,不仅找出作文中的错别 字,而且从语言表达,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王老师及时给予点评王 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A.发挥了学生的调控性 B.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 C.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D.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C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王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第2题单选题 如果将下图比喻为某教师的教育行为。该教师的做法() A.不恰当,忽视了学生均衡发展的要求。 B.不恰当,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C.恰当,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D.恰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答案B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 生的优缺点,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 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注重分数的多少。 第3题单选题 彤彤性格内向,基本不跟其他同学交往,课间常一个人在座位上看书。罗老师对她 说:“你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你应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跟大家一起玩.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罗老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B.罗老师注重学生主动发展 C.罗老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D.罗老师注重学生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A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在教师角色转换方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这种发展不只是在学业方

2019年教师编制心理学复习精华完整版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内在动力)需要、信念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表现)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创立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五)心理学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