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戏剧述论

美国华裔戏剧述论
美国华裔戏剧述论

*本文发表于《南开学报》,2009年第5期,第51-57页。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

徐颖果

(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 300191)

论文摘要: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裔戏剧从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用具体的剧作进行说明,试图勾画出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轮廓。本论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立项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美国华裔戏剧研究》,项目编号:07BB18

关键词:美国华裔戏剧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戏剧

美国华裔戏剧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中为人熟知的大多是小说和自传。至于戏剧,除了赵健秀和黄哲伦,其他美国华裔剧作家以及作品知者不多。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华裔就开始创作英文戏剧并在舞台上演。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不断涌现。他们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也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戏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从美国华裔戏剧的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传统的构建,探讨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趋向。

一.美国华裔戏剧的冒现

华人首次在美国上演戏剧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据记,1852年10月8日正值淘金热高潮之际,一个由20个华人男女演员组成的剧团在旧金山Sansome街上的美国剧院进行演出。1由于这些剧目都是以中文上演,而且通常都是中国传统剧目,所以美国华裔戏剧研究一般不涉及这一阶段,而是重点研究华裔用英文创造的剧目。尽管应该认识到,华人上演的中文戏剧应该是美国华裔戏剧发展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华裔剧作家开始出版英文戏剧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1920年到1925年期间,美国的文学季刊《诗学》(Poet Lore)首次发表了几位华裔作家创作的英文戏剧。2第一部由华人剧作家用英文出版的剧本是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The Wedded Husband)。该剧出版于《诗学》1921年春季期(32卷)。1912年洪深曾在哈佛大学参加过乔治?皮尔斯?贝克的著名的戏剧创作会,后来回到中国继续用中文进行文艺创作。

20世纪20年代,一向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开始有亚裔学生创作的剧本问世。这些

1? 2005 San Francisco Performing Arts Library & Museum,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4743176.html,/chinesetheater/1_overview.htmlChinese Opera Comes to America

2Dave Williams,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New York: Peter Lang, 2000,p.175.

作品主要是情节剧,大部分都没有上演过,即使演出也是仅仅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由业余演员上演。李玲爱(Ling-ai Li)被认为是这些亚裔学生中最早创作戏剧的华裔学生。李玲爱于1910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父母1896年从广东移民赴美。与那个时代中国移民多在甘蔗种植园作苦力不同,李玲爱的父母均为医生。李玲爱也于1930年在夏威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她创作了三部戏剧,分别为:《露丝·梅驯从记》(The Submission of Rose Moy),《无为之道》(The Law of Wu Wei)和《白蛇》(The White Serpent)。其中《露丝·梅驯从记》1925年在夏威夷首演,剧作于1928年出版。3《露丝·梅驯从记》是一部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不得不提的作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较早问世的一部华裔剧作,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主题至今仍为当代美国华裔和其它族裔戏剧所延续,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女性主义理想、父权制等等。她关于女性的主题,即使在今天也是亚裔美国戏剧的重要母题之一。在该剧中,父亲传统而保守,一心想让女儿遵从父命,嫁给一个有钱的已婚男人。露丝·梅却想为妇女选举权而奋斗。在追求西方的自由与遵从东方的孝道之间,露丝·梅颇十分迷茫。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1929年出版的《无为之道》中,剧中的男主人公以牺牲真爱为代价,遵从了父母安排的婚姻。1932年李玲爱改编了中国传统剧目《白蛇传》,创作出了《白蛇》。1933年李玲爱专程来到中国,学习音乐和中国戏曲。返回纽约后,她执导了一些电影纪录片并创作出了其它的戏剧作品。1975年, 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之际,李玲爱被美国国家女艺术家协会授予二百周年纪念荣誉女性奖。

早期的美国华裔剧作家挪用中国戏曲,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影响。即便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戏剧,也浸润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比如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虽然该剧的副标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中国戏剧”,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该剧并没有像人们期望地那样刻画出华人的新形象,而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偏爱”。4但是,华裔毕竟有离散族裔的本质,因此,除了中国戏剧的影响,华裔戏剧还有跨文化的视域。李爱玲的作品中凸现的关切人种与文化问题的特点,是传统中国戏剧中不曾有的。然而,尽管如此,早期华裔戏剧的影响只局限于局部地域,并没有在美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也没有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

二.美国华裔戏剧的崛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戏剧舞台的景观。民权运动引发的民族平等意识给美国华裔以很大的激励。在这十年期间,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美国亚裔运动的风起云涌,都对华裔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华裔戏剧也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了几部由华裔剧作家创作的重要剧作。

其中之一是美国华裔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赵健秀。 1972年,赵健秀的剧作《鸡笼中的唐人》(The Chickencoop Chinaman)在美国最负盛名的美国普雷斯剧院上演。时隔两年,他创做的《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又在该剧院首演成功,并随后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拍成电视连续剧。《鸡笼中的唐人》以盘根错节的种族关系为背景,剧中的白人、印第安人、亚裔人、非洲裔美国人等角色,从多角度展现了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龙年》探讨了在面对主流社会时,华裔个体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以及唐人街的传统对第二代移民的强大影响。虽然对赵健秀的两部剧评价不一,但是它们在美国戏剧史上的显著地位都得到了认可,因为这是纽约出品的第一部原创的亚裔美国戏剧,而且与长期存在的唯唯诺诺、愚蠢可笑的华裔刻板形象截然不同,这两个剧刻画出了敢于直言、愤怒不羁的华裔形象,赵健秀从此引起美国戏剧界的关注。

3Guiyou Huang,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pp.16-17

吴淑英(Merle Woo)是七十年代另一位表现突出的华裔剧作家。吴淑英1941年生于旧金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韩裔美国人。1965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她非常关注同性恋问题。吴淑英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当她在《贵夫人病危》(Lady Is Dying)中扮演一个角色时。后来她与朱丽爱(Nellie Wong)、基蒂·徐(Kitty Tsui)成立了一个名为“三人不缠足”(Unbound Feet Three)的表演小组,后来该组于1981年解散。1979年,吴淑英出版了剧本《疗养院电影》(Home Movies: A Dramatic Monologue);1980年出版了剧本《平衡》(Balancing)。《疗养院电影》疾呼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种族歧视。戏剧用人物独白的形式,由一名老妇人口述自己年轻时的屈辱经历。故事的场景设在疗养院,一名老妇人正在观看黑白影片,影片中亚裔女孩遭受白人性骚扰的影像,唤起了她年轻时遭受老板性骚扰的记忆。吴淑英的另一部戏剧《平衡》描写了母亲与十几岁的女儿,彼此相爱、努力接受对方的故事,是美国华裔文学“母女关系”母题的又一表现。5

另一位重要的华裔剧作家是林小琴(Genny Lim)。林小琴1946年出生于旧金山,父母都是广东移民。1973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广播新闻专业证书,随后数年中,从事过不同的工作。1978年她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戏剧艺术专业学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得创作专业硕士学位。林小琴出版的戏剧有:1978年创作,1980年首演的《纸天使》(Paper Angels)。《苦甘蔗》(Bitter Cane)和《唯一的语言》(The Only Language)等等,除此之外,尚未出版的作品包括:《和平鸽》(Pigeons),《冬之地》(Winter Place),《中国问题》(La China Poblana)等。林小琴凭借《纸天使》获得了中心乡村奖,而且,由于对华人社区的贡献,她荣获了由旧金山华人文化中心基金会颁发的文化贡献奖。6

林小琴的《纸天使》和《苦甘蔗》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正如题目《纸天使》所示,《纸天使》使故事回到了1905年的天使岛,天使岛是华人移民心中永远的疮痛,当时中国移民在进入美国之前,先要在这里接受羁押审查。华人移民的身心都受到折磨,有些人不堪痛苦,跳海自尽;有些人被关押长达数年之久。故事讲述了四名华人男性和三名华人女性移民的经历。他们满怀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却最终梦碎天使岛。该剧审视了天使岛拘役和1882年排外法案给华人移民造成的身心伤害。《苦甘蔗》发生在夏威夷的甘蔗种植园中,它探索了中国劳工面对家族史、感情、荣誉、异国奋斗时的过客心态。

随着几位亚裔戏剧作家作品的成功上演和美国亚裔戏剧的表现突出,在经历了长期无声、无语的生存状态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为了美国亚裔戏剧的崛起阶段。这一阶段的戏剧,多借鉴西方戏剧表现手法和演出方式,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作为一种文学力量,华裔戏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美国华裔戏剧发展迅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作品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大剧院上演。然而,直至七十年代末,华裔戏剧仍未出现吸引全国广泛关注的重要剧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黄哲伦的巨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哲伦生于1957年,1979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英语专业,曾在耶鲁大学进修戏剧。他的戏剧《新移民》(FOB)首次在斯坦福大学上演,该剧后来在奥尼尔剧作大会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于1980年在纽约的莎士比亚节公共剧场上演。黄哲伦创作的《舞蹈与铁路》(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家庭奉献》(The Family Devotion)和两个独幕话剧《睡美人之屋》(The House of Sleeping Beauties)、《声之音》(The Sound of Voice)也在公共剧场上演。他的新剧作《金孩子》(Golden Child)获奥比奖。奥比奖是每年向纽约外百老汇剧院上演的的杰出戏剧颁发的奖项。黄哲伦最著名的戏剧是《蝴蝶君》(M. Butterfly),该剧不但奠定了黄哲伦在美国华裔文坛的地位,也为他在美国戏剧发展

5Guiyou Huang,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07-108

史上赢得一席之地。批评家伊斯特·凯姆说:“黄哲伦在《蝴蝶君》中运用了中西方的戏剧形式,和超戏剧的表演模式,探索了性别、性属性和东方主义表面与本质悖离的矛盾。这种感知与蒙骗之间的动态互动影响使得《蝴蝶君》成为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蝴蝶君》也成为继彼德·沙弗的《莫扎特》(Amadeus)之后,在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非音乐戏剧。“黄哲伦把东西方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娴熟的结合在一起。黄哲伦的书写主题也不断地扩展,从唐人街和新移民到修建铁路的历史人物,再到对死亡的态度这些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 7 黄哲伦的戏剧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并给予高度评价,是华裔戏剧进入主流戏剧的开始。二十世纪70 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美国华裔剧作家赵健秀和黄哲伦,增加了美国华裔戏剧在主流戏剧舞台上的显示度。

三.美国华裔戏剧的繁荣

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华裔剧作家。他们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戏剧形式更加多样,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较为突出的是华裔戏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导演庄平(Ping Chong)。庄平于1946年出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美国纽约唐人街长大。他最初在纽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和普拉蒂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和图片设计,却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在戏剧表演,于是转而投身戏剧。从1964年至1966年他加入了舞蹈设计师,作曲家梅瑞狄斯·蒙克的郝思基金会,与她合作了几部戏剧。1971年庄平正式作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事业。1973年他执导并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剧《拉撒路》(Lazarus)。随后创立了斐济戏剧公司,后更名为庄平公司,他自己的剧作都在这里上演。庄平的作品在美国各主要城市、北美地区、欧洲和亚洲广泛上演。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众多作品中的三部,分别为:《善意》(Kind Ness), 《雪》(Snow)和《努伊·布兰奇》(Nuit Blanche)。在他尚未出版的众多剧本、电影剧本和多媒体作品中,剧作《不期之事》(Undesirable Elements)已经广为流传。8虽然庄平早在赵健秀成名之时就开始创作,但是他是活跃在80年代以后的重要剧作家之一。

庄平获得过众多奖项和荣誉,如:1986年音乐剧杰出成就奖(与梅瑞狄斯·蒙克共同获得),1988年的乡村奖,1988年美国戏剧作家奖,1990和1998年的贝西奖(贝西奖是一种自1984年以来每年由“纽约市舞蹈剧院创作室”颁发的奖项,为在舞蹈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艺术家设立),1977和2000年两度凭借《乡村之音》(Village Voice)荣获奥比奖。1981年,庄平的第一部重要的剧作《努伊·布兰奇:凡人眼光》(Nuit Blanche:A Select View of Earthlings)在纽约首演。《努伊·布兰奇》讲述的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故事。故事的地点从南美跨越到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些地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作品对此进行了审视和批判。当故事的场景移至美国时,重点放在奴隶制对美国的影响,并以卡罗莱纳州为缩影进行了演绎。《善意》1986年首演,接着很快在诸多东南部城市演出,并多次出国表演。戏剧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郊区,描写了五个孩子和一个名叫巴斯的大猩猩的故事,讽刺了人类对有智慧的动物的剥削,例如对早熟的灵长类动物。1988年《雪》(Snow)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上演,该剧跨越了历史和国界,将德国,日本,法国和美国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一战、二战后期,到日本明治时期,从17世纪到19世纪。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度的人们连接起来的主线正是下雪这个自然现象。该剧说明在纷繁复杂的自然和文化差异中,不变的是相同的人性。

林保罗(Paul Stephen Lim)也是这一时期一位重要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他出生在菲律宾马尼拉,父母均为华人,24岁时移民美国。1970年林保罗在堪萨斯大学获得英语专业

7Guiyou Huang,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294

学士学位,1974年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1976年,林保罗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创作了第一部戏剧《反角》(Conpersonas),之后他放弃了博士学业,全身心投入戏剧创作。他的剧本很多,出版的有八个,分别为:《反角》(Conpersonas),《分别时刻》(Points of Departure),《肉体,闪光和弗兰克·哈里斯》(Flesh, Flash and Frank Harris),《斧头帮》(Hatchet Club),《同性美国:性解放的故事》(Homerica: A Trilology on Sexual Liberation),《女性:一部新剧》(Woman: A New Play),《肉体凡胎》(Figures in Clay),《母语》(Mother Tongue)。未出版的剧本包括:《密室》(Chambers:A Recreation in Four Parts),《李和密室男孩们》(Lee and the Boys in the Backroom: A Play in Two Acts),《河边报告》(Report to the River),还和史蒂夫·莱斯合写了一部作品《该死的》(Zooks)等等。9

林保罗荣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1975年菲律宾授予他享有盛誉的帕拉卡文学纪念奖,1996年肯尼迪中心对他在美国大学戏剧节的杰出表现授予的金质大奖章。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是同性恋问题,作品中常常含有自传成分,反映了他对性关系、性别政治和人种政治的关注。《反角》就通过自杀者,迈尔斯·赛格勒与其它三个角色的关系反映出了这点。这三个角色分别为他的同性恋爱人、未婚妻和孪生兄弟。该剧说明人的身份是由他的性关系或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的成长发展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肉体凡胎》的主题也是同性恋关系。故事发生在堪萨斯的劳伦斯市,涉及了不同时代、两个种族的三名男子的三角恋爱。主角是一名叫作李大卫的菲律宾华裔美国人。与此剧同时完成的剧本《母语》,有着同样的场景和人物,是《肉体凡胎》的姐妹篇。作品审视了人种、性别、性取向和职业对李大卫产生的综合影响。在创作《河边报告》时,林保罗的创作主题发生了转向。在这部作品中,犯罪与惩罚搅乱了一座宁静的美国中西部小镇。故事发生在考河边,考河是一条流经劳伦斯、将其一分为二的河流。年轻人麦克死于流浪汉杰克之手,在调查和定罪的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将小镇的人们搞得四分五裂,相互猜忌。换言之,犯罪地点考河,不但是劳伦斯市的地理分界线,也成为破坏小镇人们团结和睦的罪魁。

狄梅·罗伯茨(Dmae Roberts)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剧作家。罗伯茨1957年生于台湾,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八岁时来到美国,在俄勒冈州章克森市长大。1984年毕业于俄勒冈大学新闻专业。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三部戏剧作品,分别为:《后座上的毕加索》(Picasso in the Back Seat),《打碎玻璃》(Breaking Glass),《告诉我,珍妮·毕果》(Tell Me, Janie Bigo)。《后座上的毕加索》探索了艺术与消费者的关系。两个窃贼盗走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寻找和发现这幅画的过程对每个参与其中的角色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剧中的角色包括:两名窃贼,博物馆馆长和一名无家可归的女人。这部戏剧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说明了艺术具有改变人性,提升精神品质的巨大作用。《打破玻璃》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探讨了在种族混合的家庭中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问题。在这个剧中,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白种人,他们有两个混血孩子。他们不仅要努力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还要共同应对俄勒冈州章克森市的种族歧视。这部作品突出描写了父子关系。10除了一部剧作之外,罗伯茨所有未出版的作品均被搬上了舞台,它们有:《美美,女儿的一首歌》(Mei Mei, a Daughter’s Song),《佛陀女士》(Lady Baddha)和《拥抱火山》(Volcano Embrace)等等。作品《美美,女儿的一首歌》聚焦于母女关系。戏剧《佛陀女士》则证明了人类皆有怜悯同情之心,正如题目所示:“佛陀女士”这一题目本身就暗含怜悯慈悲之意。

罗伯茨获得过诸多奖项,包括有她凭借广播文献剧《美美,女儿的一首歌》荣获的乔治·福斯特·皮博迪奖;凭借《后座上的毕加索》获得的波特兰戏剧批评奖最佳原创戏剧奖和俄勒

9Guiyou Huang,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00-101

冈图书奖最佳戏剧奖和罗伯特·F·肯尼迪新闻奖等等。

另一位重要的美国华裔剧作家是叶添祥(Laurence Michael Yep)。叶添祥是第三代华人移民。他1948年出生于旧金山,在一个非常贫困的黑人社区长大。1970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文学学士学位,197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叶添祥是一名多产的儿童读物作家和小说家。他的戏剧作品亦属上乘。1987年《偿还华人》(Pay the Chinaman)在旧金山首演,《偿还华人》讲述了两个华人的生存故事。《龙翼》(Dragonwings)是儿童剧作,很受欢迎,在加州伯克利上演。《龙翼》是他的八本“龙”系列儿童读物之一,每本都以龙身体的一部分冠名,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该剧探讨了种族和谐的主题,剧中的华人移民与白人一起工作,他们跨越了种族的藩篱,建立了友谊。华人终于在异邦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仙骨》(Fairy Bones)在旧金山的西风剧院首演。11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蒂萨?张(Tisa Chang),伊丽莎白·黄(Elizabeth Wong),谢耀(Chay Yew)和谢里林?李(Cherylyne Lee)等也是有重要成就的剧作家,特别是谢耀,他是目前活跃在华裔戏剧界的年轻有为的戏剧人,值得专题研究。

四、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变化

美国华裔戏剧在近百年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25年李爱玲的戏剧《露丝·梅驯从记》首次搬上舞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美国华裔戏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华裔剧作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中以生力军的身份冒现。回首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今天的美国华裔戏剧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变化。

一.戏剧主题的变化。美国华裔戏剧最初曾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甚至直接移植和挪用中国传统戏曲,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例如李玲爱根据中国传统戏曲《白蛇传》改编创作的《白蛇》。随着华人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努力,华人开始转而聚焦居住国的现实。与此相同,美国华裔戏剧也开始反映华人移民在美国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等现实问题。之后,由于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影响,美国华裔剧作家的少数族裔意识被唤醒,七十年代创作的剧作表现了种族冲突、家庭矛盾、唐人街压抑的生活、个人与族裔群体的关系,以及渴望建立美国华裔传统、打破亚洲人的刻板形象、追求“美国华裔感性”,以及抒发华裔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等等内容。进入八十年代后,华裔戏剧创作主题更加丰富、广泛。在继续表现种族矛盾、文化冲突的同时,开始从多种不同角度审视美国华人的生活,试图准确地表达美国华裔多样化的经历与情感。不仅如此,剧作家还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注的话题:战争、艺术、死亡、全球化等等,这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华人和华裔同其他少数族裔剧作家一样,反映了美国梦、文化融合等广泛见诸于离散文学的创作主题。华裔剧作家从最初的对祖籍国戏剧资源的依赖,和对华裔族裔性的关注,扩展为与居住国的戏剧融合和对非族裔性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主题的关注,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主题层面的变化表明了在不同的时期华裔在祖籍国与居住国之间身份定位的不同选择,也表现了华裔戏剧从主题上逐渐跨越族裔身份而趋同于主流戏剧的特点。

二.戏剧形式的变化。早期的美国华裔戏剧曾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七十年代的华裔戏剧多采用西方戏剧形式,角色言说的是认同为美国华裔的话语,戏剧的视角是美国华裔的跨文化视角,他们不同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早期戏剧,也不同于美国主流戏剧。他们表现了华裔新的形象。八十年代的戏剧以黄哲伦的《蝴蝶君》为代表,展现了东西方戏剧元素和表现手法的结合。这种东西方戏剧舞台效果的结合,使《蝴蝶君》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也应合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审美观。另外一些新近出现的试验剧目,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表演方法,将使美国华裔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可以看出,美国华裔戏剧形式大致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从单一到杂糅的发展道路,表现出逐

渐接近美国主流戏剧传统的趋势。

三.影响范围的变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华裔戏剧的第一部作品《露丝·梅驯从记》是在夏威夷上演,基本上没有对美国本土造成影响;七十年代华裔戏剧崛起时的作品,均在美国本土各大剧院上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80年代、90年代华裔戏剧繁荣时,戏剧在全国上演,剧作家获奖频频,有些戏剧还代表美国出国演出,获得了国际声誉。华裔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一方面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华裔戏剧越来越符合美国主流受众的审美趣味有关。从中我们也了解到美国华裔戏剧被美国主流接受的程度。从美国华裔戏剧主题变化、戏剧形式变化和影响范围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特点,这是我们了解美国华裔文学全貌不可或缺的内容。

An Overview of Chinese American Drama

Xu Yingguo

(Institute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China 30019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drama can be periodiz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1920s, the rising stage in the early 1970s, and the full developing stage from the 1980s up to date. Chinese American drama has develop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 This essay is meant to demonstrate the changes of it in terms of theme, theatre, and its reception by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It also shows the emerging playwrights and their works. It is real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study Chinese American drama, for it show u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s of Chinese American drama,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o overseas Chinese drama, as well as the recepd of diasporic drama in a different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merican drama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heatre

《清聊艺术 · 戏剧编》第九讲 现代美国戏剧之父成熟标志性作品《天边外》

《清聊艺术·戏剧编》第九讲|现代美国戏剧之父成熟标志性作品《天边外》 一、考点联系(独家总结哦!) 1.作者 尤金·奥尼尔(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2.作品梗概 《天边外》描写了20世纪初美国乡村三个青年人的梦想追求以及梦想最终破灭的悲剧。弟弟罗伯特和哥哥安朱都喜欢上邻居姑娘露丝。罗伯特从小向往到海外去干一番事业,但当得知露丝对他的爱情之后,他立即放弃了与舅舅出海的机会与露丝结婚,留在乡村务农。一直也爱着露丝的安朱,深受爱情的打击,临时决定代替弟弟出海远航。几年以后,罗伯特的农场经营得一塌糊涂,心力憔悴的罗伯特最后患肺结核死去。 3.作品解读 (1)内容角度 ①主题思想:在幻灭中死亡,是违反人类天性造成的恶果。《天边外》描写人的梦想追求以及梦想最终破灭的悲剧,揭示出人生梦想和客观现实的矛盾。 ②古希腊悲剧思想 该作品表现为一部现代命运悲剧。奥尼尔把罗伯特塑造成在田庄的“挪威水手”,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不论罗泊特泡在农庄,还是漂泊在海上,都无法找到归宿,自己的世界总是在“天外边”。 (2)形式角度 奥尼尔一生坚持不懈地革新戏剧艺术。他把戏剧从19世纪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扎根、成长。他首次把现实主义乃至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运用于美国戏剧的创作中,他的艺术风格以多种多样和精深圆熟而著称。他博览群书,深谙欧洲戏剧传统,且深受古希腊悲剧、易卜生、斯特林堡,表现主义作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 4.地位及评价 《天边外》作品赢得1920年普利策文学奖。 奥尼尔对美国戏剧的发展有划时代的影响。在19世纪,美国戏剧远远不能同美国小说和诗

概率论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Adriana Albu,Loredana Ungureanu Politehnica University Timisoara,adrianaa@aut.utt.ro Politehnica University Timisoara,loredanau@aut.utt.ro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present a Bayesian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inspection, testing theory and the process Mentioned hypothesis testing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importance of, and successful test of the Notes. Key words Bayesian hypothesis testing; Bayesian inference;Test of significance Introduction A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 is a method of making decisions using data, whether from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or an observational study (not controlled). In statistics, a result is cal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f it is unlikely to have occurred by chance alone,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threshold probability, the significance level. The phrase "test of significance" was coined by Ronald Fisher: "Critical tests of this kind may be called tests of significance, and when such tests are available we may discover whether a second sample is or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1] Hypothesis testing is sometimes called confirmatory data analysis, in contrast 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In frequency probability,these decisions are almost always made using null-hypothesis tests. These are tests that answer the question Assuming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true,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observing a value for the test statistic that is at [] least as extreme as the value that was actually observed?) 2 More formally, they repres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posed before undertaking an experiment,of what outcomes of the experiment would lead to rejection of the null hypothesis for a pre-specified probability of an incorrect rejection. One use of hypothesis testing is deciding whe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tain enough information to cast doubt on conventional wisdom.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is a key technique of frequentist statistical inference. The Bayesian approach to hypothesis testing is to base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on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3][4]Other approaches to reaching a decision based on data are available via decision theory and optimal decisions. The critical region of a hypothesis test is the set of all outcomes which cause the null hypothesis to be rejected in favor of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he critical region is usually denoted by the letter C. One-sample tests are appropriate when a sample is being compared to the population from a hypothesis.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known from theory or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population.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开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且伴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们特别关注的重点和翻译过程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笔者要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相关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在西方社会和美国人眼中往往被称为“东方人(oriental)”,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加州大学的市岗勇次教授发明了“亚裔美国人(Asia American)”,改变了传统的称谓,并且伴随着之后发生的美国民权运动,诞生了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菲裔美国人等称谓。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亚洲人就已经到了美国,但是与其相对应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却迟到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对基本的“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之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翻译问题分析 1.1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译名认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对华裔文学进行译介时,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进行翻译,即把涵盖面积范围广的词语放在翻译的前面,则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就是“美国华裔文学”,与当时的“美国犹太文学(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印第安文学(Indian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方式是一致的。但是随着后期国内翻译中华裔美国文学的普及,以及台湾学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华裔美国文学”,人们将逐渐接受了“华裔美国文学”,笔者认为使用“华裔美国文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翻译语序与汉语语序是一致的,用Chinese American对Literature进行修饰,表达的意思就是“华裔美国人创作出来的文学”。正如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华裔美国人”却不习惯说“美国华裔人”,因此往往采用华裔美国人的说法。另外,在目前国内两种用法都是可行的,毕竟二者各有存在的道理,比如当将“美国”放在前面时,就可以翻译成“美国华人文学”,一样是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1.2对“华裔美国人”的认识思考 所谓的“华裔美国人”是指具有华人血统和美国国籍的人,其中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也包括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但是在许多华裔作家和评论家往往将后者排除在“华裔美国人”之列,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已经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而后者的出现使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故对后者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从《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看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通过一学期老师课上详细的讲解,使我掌握了一个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于我今后硕士研究论文的设计与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合我阅读的《当代美国文化研究》,我从该本书的两个部分,谈谈我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认识与见解。 一、绪论部分 (一)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一定要界定清楚研究的现象,对研究范围有明确的划分,如涂尔干的《自杀论》,书中的第一章就进行界定哪些是作者所研究的自杀现象,哪些又不是属于其研究的范围。 《当代美国文化研究》也一样。书中绪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本文“旨在研究美国一个小城市纵横交织的复杂生活趋向”(P10)。因此作者在绪论里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点问题:其一,调查的性质,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其二,城市选择的依据,其三,概括介绍该城市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调查性质这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视角: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互相关联和彼此交错的,在对城市人民生活进行探讨时应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作者对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假设“:即在这个美国城镇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下列六大类活动之中:谋生,持家,教育子女,以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艺术等消闲,参与宗教仪式,参加社区活动。”(P11)正如作者所说的美国的小城市很多,面对那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其调查研究的性质与内容,在城市选择方面给出了他选择的两个主要考虑:“第一、该市应当尽可能地代表现代美国生活,第二,从表面到实质它都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P15);之后,通过作者的严密的分析与说明,最终选择了米德尔敦,正如其所说的“选择米德尔敦作为调研的对象是由于它的特性而不是考虑他的一些异常的特点,我们并未把它当做一个典型城市。很自然,这项研究的结果普遍应用于美国其他城市或美国生活,应当是十分小心的。”(P18) 在确定好研究的城市之后,作者在书中又单独列了一章节来介绍该城市的历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版

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English Title(Times New Roman ,三号) 学生学号:08810219 学生姓名:袁庚文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802 指导教师:赵瑛 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2012.2.27~2012.3.14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1 外文翻译的基本内容 应选择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外文文献(学术期刊网上的),译成中文,与原文装订在一起并独立成册。在毕业答辩前,同论文一起上交。译文字数不应少于3000个汉字。 2 书写规范 2.1 外文翻译的正文格式 正文版心设置为:上边距:3.5厘米,下边距:2.5厘米,左边距:3.5厘米,右边距:2厘米,页眉:2.5厘米,页脚:2厘米。 中文部分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3,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 这部分工作模板中已经自动设置为缺省值。 2.2标题格式 特别注意:各级标题的具体形式可参照外文原文确定。 1.第一级标题(如:第1章绪论)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三号,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11磅。 2.第二级标题(如:1.2 摘要与关键词)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四号,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3.第三级标题(如:1.2.1 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四,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标题和后面文字之间空一格(半角)。 3 图表及公式等的格式说明 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的格式详见《吉林化工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及标准模版》中相关的说明。

美国华裔戏剧述论

*本文发表于《南开学报》,2009年第5期,第51-57页。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 徐颖果 (天津理工大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所 300191) 论文摘要: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裔戏剧从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用具体的剧作进行说明,试图勾画出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轮廓。本论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立项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美国华裔戏剧研究》,项目编号:07BB18 关键词:美国华裔戏剧美国华裔文学中国戏剧 美国华裔戏剧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中为人熟知的大多是小说和自传。至于戏剧,除了赵健秀和黄哲伦,其他美国华裔剧作家以及作品知者不多。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华裔就开始创作英文戏剧并在舞台上演。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不断涌现。他们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也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戏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从美国华裔戏剧的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传统的构建,探讨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趋向。 一.美国华裔戏剧的冒现 华人首次在美国上演戏剧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据记,1852年10月8日正值淘金热高潮之际,一个由20个华人男女演员组成的剧团在旧金山Sansome街上的美国剧院进行演出。1由于这些剧目都是以中文上演,而且通常都是中国传统剧目,所以美国华裔戏剧研究一般不涉及这一阶段,而是重点研究华裔用英文创造的剧目。尽管应该认识到,华人上演的中文戏剧应该是美国华裔戏剧发展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华裔剧作家开始出版英文戏剧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1920年到1925年期间,美国的文学季刊《诗学》(Poet Lore)首次发表了几位华裔作家创作的英文戏剧。2第一部由华人剧作家用英文出版的剧本是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The Wedded Husband)。该剧出版于《诗学》1921年春季期(32卷)。1912年洪深曾在哈佛大学参加过乔治?皮尔斯?贝克的著名的戏剧创作会,后来回到中国继续用中文进行文艺创作。 20世纪20年代,一向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开始有亚裔学生创作的剧本问世。这些 1? 2005 San Francisco Performing Arts Library & Museum,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4743176.html,/chinesetheater/1_overview.htmlChinese Opera Comes to America 2Dave Williams,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New York: Peter Lang, 2000,p.175.

当代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及其意义探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评价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简称CRE),并得到迅速发展。这种评价理念倡导将文化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评价的意义。随着影响力的日益壮大,该思潮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态势,甚至对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主流评价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一思潮反映了当代美国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是美国评价领域的重要事件,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为此,本文对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重要主张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评价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形成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社会基础 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出现,源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随着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评价者往往会进入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场域。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评价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经常要面向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评价中,就是教师难以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判。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看重其在描述学习进展、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述、分析和解读学生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与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便使各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公允的对待。 此外,在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社会需求催生了文化回应性评价。1994年,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简称AEA)主席凯伦·柯克哈特(Karen Kirkhart)在其就任演说中指出,文化应该成为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忽视文化因素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为此,她提出了“多元文化有效性”(Multicultural Validity)的概念,要求评价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关注评价项目开展的文化背景。[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指南《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实践策略》(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Evaluation),指导美国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公共医疗评价工作时关注文化因素。美国公共政策协会(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简称PPA)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开展评价时考虑采取一种文化回应性和族裔平等的策略》(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Evaluation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Racial Equity),倡导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理论渊源

美国戏剧专业介绍

美国戏剧专业介绍 戏剧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艺术之一,也有不少学生会选择出国学习戏剧专业,其中美国是申请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下面就是对美国戏剧专业的介绍。 美国的戏剧类研究生大致有两个模式。一是文科硕士类(MA),研究型为主,也是攻读博士学位(Ph.D) 的一个过渡。学制一般是2年,有专业方向,但不涉及特别具体的专业门类,比如表演、导演等。比较适合国内留学生选择,尤其是本科没有学过戏剧课程的同学,可以相对系统地学习。英国MA一般是一年制,感觉时间上有些局促,因为还要考虑到语音文化的适应期。 另一个模式是艺术硕士类(MFA),具体有表演、导演、编剧、设计、制作等专业。强调职业化的训练,是本专业的一个终端学位。学制3年,招生人数有限,适合有一定戏剧背景和特长的学生报考。如果你有较强的背景和专业兴趣,可以直接考虑MFA专业。或者先读MA,再转报MFA。 申请准备: 确定大致学校后,根据学校官方网站上的申请要求进行准备。外国学校网站更新较快,一般都可以得到需要的报考信息。如不完备,还可以电邮联系咨询和索取。对于一些MFA 专业,报考时作品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把握不好的话,还是找一下中介机构,进行全方面的辅导。 费用介绍: 至于费用方面,美国学费相对很高,对于自费留学来说是个需要考虑的方面。但戏剧研究生阶段,很多学校都给予各种奖助学金,一般第二学期或第二年开始。现实中,家庭经济背景一般,通过自身努力、依靠奖助学金读完戏剧研究生的也很多。

院校推荐: 1、耶鲁大学戏剧学院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Drama)是耶鲁大学专业的研究学院,在美国hollywood report等专业戏剧影视院校排名中,多年蝉联第一。 2、茱莉亚音乐学院 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始建于1905年,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之一,位于美国纽约市林肯中心的一所艺术学院。学校有舞蹈、戏剧与音乐三个专业学科。 3、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 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New York University)成立于1965年,设有电影、电视、舞蹈、设计、音乐等科系,先后产生过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它是世界电影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4、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 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简称RADA)是一所位于英国伦敦的戏剧学院。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戏剧学校之一。

毕业论文 外文翻译#(精选.)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题目: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会计082班 学生姓名:任民学号: 200880444228 指导教师:冯银波教师职称:讲师 年月日

译文: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国际商业管理杂志 2009.10 摘要:本文把重点集中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运用西方融资理论,从非制度性因素方面,如融资成本、企业资产类型和质量、盈利能力、行业因素、股权结构因素、财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文化,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股权融资偏好是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融资环境的一种合理的选择。最后,针对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出了一些简明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融资成本 一、前言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1997年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金额为95.87亿美元,其中股票融资的比例是72.5%,,在1998年和1999年比例分别为72.6%和72.3%,另一方面,债券融资的比例分别是17.8%,24.9%和25.1%。在这三年,股票融资的比例,在比中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却在下跌。以美国为例,当美国企业需要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于股权融资相比他们宁愿选择债券融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1985年,美日企业债券融资占了境外融资的91.7%,比股权融资高很多。阎达五等发现,大约中国3/4的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许多研究的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按以下顺序进行外部融资:第一个是股票基金,第二个是可转换债券,三是短期债务,最后一个是长期负债。许多研究人员通常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制度性因素。他们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违背了西方古典融资理论只是因为那些制度性原因。例如,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需要资金时,他们首先应该转向内部资金(折旧和留存收益),然后再进行债权融资,最后的选择是股票融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具体的金融环境激活了企业的这种偏好,并结合了非制度性因素和西方金融理论,尝试解释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当代影视作品中CGI技术的应用

当代影视作品中CGI技术的应用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看了电影《恐龙》,不管是真实情景,还是电脑特技效果,都让人非常震撼。它是一部视觉震撼力很强的电影,尤其是它所运用的CGI技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它讲述的是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的一头禽龙——阿拉达,它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一群狐猴将它抚养长大。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毁灭了小岛之后,阿拉达和几只狐猴侥幸逃脱了这场劫难漂泊大陆,并且加入了一群四处寻找安全栖身之所的恐龙队伍。水源和食物的短缺、以及嗜血的食肉恐龙的不断侵袭时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命。具有创新思想并对弱小同伴表示同情的阿拉达与冷酷而固执的首领克龙和它忠诚的手下布鲁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在克龙的妹妹妮拉的支持下,阿拉达向传统发起挑战并证明了适应环境并相互团结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在这部影片中,实景拍摄和三维动画被不留痕迹地把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且,人们熟悉的迪斯尼传统风格和像真人一样说话的恐龙也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是电影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之一,它的出现也必将对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到底什么是CGI技术呢? CGI技术,即电脑生成图像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ing),简称CGI,有人把它称之为“高保真”数码技术。其技术过程是通过电脑将影像分解成像素或直接采用影素信息捕捉手段由模拟转向数码,在二度创作中生成你所希望的任何物体。一方面CGI技术与传统动画相比更具备写实主义风格,它极力追求创造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虚拟人物形象或事物;另一方面CGI技术希望能够比真实更真实,比戏剧更戏剧。CGI技术不仅用于创造一些奇幻的星球或者超现实的未来城市,同时还期望能获得和照片一样逼真的效果。CGI技术是一个用于定Web服务器与外部程序之间通信方式的标准,使得外部程序能生成HTML、图像或者其他内容,而服务器处理的方式与那些非外部程序生成的HTML、图像或其他内容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因此,CGI程序册仅使你能生成表态内容而能生动态内容。使用CGI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定义良好并被广泛支持的标准,没有CGI就难以实现动态的Web页面。 CG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介入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特性,也使影视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这场变革开始于美国,最先使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的着名导演詹姆士·A·卡梅伦认为:“视觉娱乐影像的制作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着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也认为:“我在发展数字技术方面的主要兴趣在于能加快电影制作的过程,从而使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 引言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 (一)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他们的作品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向美国人真实地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以此消除美国人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人产生的误读;希望融入美国社会,消除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种族歧视,试图改善华人在美国的不平等待遇。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华裔移民经历着中美文化的冲击碰撞。在此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多以自传性题材为主,将写作出发点聚焦在华人特殊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上,借描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来表现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细读王恩铭老师的《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确实收获很多,惊叹于作者对全书系统有序且相当全面的介绍了美国的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大众传媒、劳工组织、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并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家庭婚姻、妇女运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和其他书籍来比,譬如我以前读过的《纽约地标》、《裸视美国》等,该书作者的逻辑更加清晰,篇章安排也比较合理。比如说就整体结构而言,本书分为十九个篇章,分别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出发板块式分别叙述了诸如地理、人口、区域划分,历史,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概貌,教育概貌,宗教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劳工及劳工运动,美国工业组织及企业管理,妇女与妇女运动,家庭与婚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问题,以及美国人的娱乐活动,主要节日等。条理清晰,分类严谨,给人以清新,简单的印象。 而就每一个篇章来说,作者在一开始都会有一个概括性的引言。这样的引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性的告诉我们这一章将要讲的内容,使读者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个简明的了解。然后在下文的叙述中,不同于有些书籍的是作者分了好多小标题,又一次简明的作为提示性的关键词放在显著位置,使得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也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其实如此学术性的书籍常常会失于乏味,但是读这本书时,每每看完作者的引言和小标题,我常常会想象作者接下了会怎样写,如

果是我会怎样写,就这一方面我已经了解了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就提高了我阅读的积极性。我想分类明了,思路严谨,行文脉络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利用这种方法,作者很明白的把整个美国社会的组成以文化现象说的很清楚。这种行文方式,也是我们以后写作时应该效仿学习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关于美利坚民族构成的介绍,和以前看过的书相比,作者明了的分类方式,抓住纲领的行文可见一斑。该章开始,作者用简短不足一千字的六小段,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的形成,组成,文化特征勾勒出了美利坚民族的基本特色。然后作者又利用他的分类特长分别介绍了北美土著居民,来自欧洲的居民,来自亚洲的居民,来自非洲的居民,来自拉丁美洲的美国人,这样的分类系统简单明了,易于接受。然后作者又按同样的结构在每个小节分别叙述了这些居民主要来自这些大洲的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移民在当今美国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移民史,他们第一代移民的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和与其他国家移民相比,各个国家的移民的不同点。比起以前所读过的《裸视美国》,这样的叙述更清晰,思路更简单,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通观全书,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其实对于书上的有些知识我以前零星点点的略知皮毛,但是在作者引领下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一些知识是以前在别的书上很少读过的,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白人的奴隶制度和他们对黑人的残酷剥削,但是不明白白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美国戏剧)【圣才出品】

第19章美国戏剧 19.1 复习笔记 I. Overview of American drama(美国戏剧概述) American drama began in 1916 when the Provincetown Players produced Eugene O’Neil’s first play, Bound East for Cardiff. It is true that there were no great masters in the theater comparable in stature to such major figures in fiction as Melville or James, but there had been people who did spadework for the rise of American drama in the 1920s. There was a renaissance of drama in the 1920s. American drama bega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tself into a depart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qual in significance to both poetry and the novel. The theater of the Depression was not depressing. Like othe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the drama was preoccupied with social concern. The staging of Tennessee Williams’The Glass Menagerie on Broadway in 1945 was an even of unusual significance, as it marked American drama’s coming of age. The late fifties saw a temporary decline in dramatic productions, but in the next decade, American drama picked up a good deal of fresh energy.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re has appeared the increasingly more obvious tendency to “decentralize”from Broadway with more and more plays stages Off-Broadway and Off-Off-Broadway. And from the end of the sixties.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对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日益凸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客观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且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独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尤其对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户籍制度上看,我国居民养老问题可分为城市居民养老和农村居民养老两部分。对于城市居民我国政府已有比较充足的政策与资金投人,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较好地照顾,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养老。而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一)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的人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徘徊显得极其不协调。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且大多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截止2000年底,全国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而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一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而对突出‘英语”特?的泽法,郭英剑认为是多余之举:‘考虑到国内早已为‘海外华文文学’设立学科,并专门研究‘海外华人用华文进行的文学创作’……‘海外’对应‘海内’。语种是华文”,自然就不包含‘实国华裔的英语作品”。 二 “chineseamerican"应该指所有的在美华人,还是单指土生土长的、在美华人的后代呢?新近到达的移民算不算chineseamerican呢?‘'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和"chineseamerican'’在国内外学界的界定存在哪些差异呢? (一)宽泛化的原则在‘美国亚裔/华裔文?’的各类界定中,对创作语言的‘去英语化”现象非常明显。 在美国学界,以韩裔学者金惠经(elaine h,kim)、华裔学者林英敏(amy ling,1939,1999)和尹晓煌(xiao-huang yin)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哑?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越来越趋向包容性和开放性”。”’金惠经建议,‘把用亚洲语言创作的作品以及来自越南、印度和其他社群的作家的作品包括进去””’;林英敏则把美国华裔文学定义为,‘包括她自己在内受双重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影响,努力争取平等,怀着自豪感描写在美经历的华人及其后十c”“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美国教授罗杰,丹尼尔斯(rogerdaniels)在为尹晓煌的《美国华裔文学史》(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 850s,2000澌作序言中,借用挪威裔美国人?莱,e,罗尔瓦格(1837,1931)对美国族裔文学的界定。来指明‘美国族裔文学一些重要的 ““这种观点意在说明:只要是美国族裔作家所写的作品,著作也使用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 都可以纳入美国族裔文学的范畴之中,至于用什么语言创作则不必过多考虑。至于]9岁赴美的华人学者张敬珏(king-kok cheung),则企图把‘包括所有定居北美的、有亚洲血统的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