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公司和分厂安全管理制度考试题及答案

20年公司和分厂安全管理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所辖区域内或已交付的在建装置区域内,进行下列( D )工作时可以不实行作业许可管理,办理“作业许可证”。 A、非计划性维修工作、承包商作业、缺乏安全程序的工作、计划性维修工作 2、风险评估由作业许可( B )负责组织双方相关人员进行。 A、申请人、批准人、监护人、作业人员 3 、属地单位和作业单位应严格落实风险削减措施。需要系统隔离时,应由( A )负责进行系统隔离、吹扫、置换,交叉作业时需考虑区域隔离。 A、属地单位、作业单位、前两者共同 4、挖掘作业里所指的沟槽是长窄形且深度大于宽度的凹地,通常沟槽的宽度不大于( C )m,一般用来埋设地下管线、导管、电缆或无地下室的建筑物地脚。 A、2、3、5、10 5、在挖掘作业中,如果在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过程中,经确认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作业,应根据作业性质、作业风险、作业时间,经相关各方协商一致确定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 C )天。 A、3、10、15、30 6、对于挖掘深度( B )m以内的作业,为防止挖掘作业面发生坍塌,应由技术负责人根据土质的类别设计斜坡和台阶、支撑和挡板等保护系统。

A、3、6、9、12 7、挖掘深度超过( B )m时,应在合适的距离内提供梯子、台阶或坡道等,用于安全进出。 A、1、1.2、1.5、2 8、当深度超过( B )m的可能存在危险性气体的场所或遇到和地漏、下水井、阀门井相连时,要增加挖掘作业相关安全措施(如进行气体检测等)。 A、1、1.2、1.5、2 9、挖掘作业现场应设置护栏、盖板和明显的警示标识。在人员密集场所或区域施工时,夜间应悬挂( A )警示。 A、红灯、黄灯、绿灯、蓝灯 10、受限空间内外的氧浓度应一致。若不一致,在进入受限空间之前,应确定偏差的原因,氧浓度应保持在( B )。 A、1922、19.523.5、18.522.5、19.322.7% 11、把头伸入( B )直径的管道、洞口、氮气吹扫过的罐内属于未明确定义为“受限”的空间 A、20厘米、30厘米、40厘米 12、动土或开渠深度大于( C ),或作业时人员的头部在地面以下的可视为受限空间 A、1.5、2、1.2m 13、属地单位( C )判定气体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合格后将分析数据填写到作业许可证上并签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公司管理制度考试试题.doc

公司管理制度考试试题1 公司管理制度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40分,一题4分) 1、公司每天作息时间: 2、采购、印制办公用品的票据必须是供货方开具的,并须办理入库手续,由验收人在发票上签字认可,否则发票不予报销。 3、对故意损坏办公物品者,除责成其照价赔偿外,还予以倍的罚款,情节恶劣者将予以辞退或开除。 4、查阅必须在档案室内进行。如因工作需要借出的,必须按照程序办理手续,本地借出,借出期限为。 5、对私刻、伪造公司印章者,予以辞退、开除处分,并处以元以上罚款。 6、公司规定每季度、半年和一年都进行工作总结,如延误或缺少,负责人处于每次元的罚款,并记过处分一次。 7、员工事假应事先以书面形式申请,由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批准,连续天以上的需向办公室申请,报总经理批准。 8、项目部招待原则上安排在指定食堂,在外招待总费用超出元的,需事先请示总经理室,同意后实施。 9、无故迟到、早退以上按半天事假处理,每月累计迟到早退五次以上,按缺勤一天论处。

10、凡发现由于违章作业、保管不当、擅自安装使用硬件和电气设备造成硬件损坏或丢失的,由当事人赔偿损失,并处罚元 二、单项选择题(24分,一题4分) 1、对于污损、丢失案卷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A 发现涂抹严重、缺页等,每页按10元罚款。 B 发现丢失、泄密情况及时报综合办公室。 C、发现丢失、泄密情况,除处以每页10元罚款外,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D、对于污损、丢失的案卷可以自行更换或补充,不必上报。 2、下列有关办公用品管理办法正确的是() A、分公司、专业公司办公用品自行购置,费用进入其运行成本。 B、经营部负责办公用品的发放管理,员工领用办公用品,必须在综合办公室的《办公用品领用表》上签字。对不合理的领用,办公室有权拒绝发放。 C、要勤俭节约,降低消耗,杜绝浪费。办公用品作于公司办公所需,有时也可作为私人使用。 D、购置大宗、高级办公用品,可先购买,后报总经理批准。 3、公司档案外地借出或本地借出出差用,借出期限为(),用毕即归还。 A、十天 B、半个月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 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

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3 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演变 (1)宋朝的科举制度 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①科举制度的地位提高。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②扩大科举名额。宋朝科举考试除按照常例录取正奏名之外,还增设特奏名。特奏名是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生,又称“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 ③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对寒门子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④确定考试时间。宋英宗时确定了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此后成为定制。 ⑤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取士。 ⑥殿试成为定制。殿试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宋太祖时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即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后又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 ⑦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为了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主要内容有: a. 建立锁院制,即主考官(称知贡举,还配置“同知贡举”,即副主考官,使权力相互监督和制约)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以避免请托。 b. 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别头试最初出现于唐朝进士科考试中。 c. 采用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唐武则天首创此法,但没有形成制度。 d. 创立誊录制,即在誊录官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试卷。誊抄后的试卷称为“朱卷”,原来的试卷称“墨卷”。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元朝的科举制度 元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即殿试)三级。将地方解送考试,始于元朝。相对于其他的朝代,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①民族歧视明显。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四等人在考试科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各不相同。 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取得了与《五经》的同等地位,成为士人和各类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比如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检,不许夹带违规的文字资料;考生违反考场纪律,取消考试资格;详细规定了有关官员应尽的职责等。 (3)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建立科举定式 明朝科举制度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者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录取者再参加由各省提学官在府、州巡回举行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乡试:又称乡闱、大比、秋闱、秋试等,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在乡试举行之前,由各省提学官主持的考试称为科试,考试成绩一、二等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举人是一种正式的功名和资格,可经吏部铨选而授官。乡试中榜称乙榜、乙科。 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春试、春闱等。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规定不用八股文。殿试没有黜落者,只是确定考生的等第,结果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殿试中式为进士,又称甲科、甲榜。一甲三人立即授官,二甲、三甲进士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之为“馆试”,录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翰林院为明朝“储才重地”,其受重视程度为

企业考核管理制度标准大全

一、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公司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构建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通过此评价合理地进行价值分配,促进和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考核制度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各生产单位及其人员,不适用于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及其人员。另下列情况人员不在考核范围内: 1、因私、因病、因伤、休假、停职而当月连续缺勤二十日以上者; 2、兼职、特约人员; 3、暂没纳入公司考核体系的人员。 三、管理权责: 1、行政部负责拟订公司考核管理制度; 2、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拟订本部门各岗位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指标和考核内容; 3、考核实行直接主管评估下属,部门负责人和行政部复评、总经办终评制; 4、行政部负责督导各部门开展考核工作,及时汇总、审核各部门及员工的考核结果并上报总经办; 5、总经理负责审定公司考核管理制度、各岗位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各岗位考核结果的审定和批准; 6、行政部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中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申诉处理、沟通面谈和工作改善事宜; 7、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负责部门员工月度考核的沟通面谈、绩效改善计划、新的绩效目标等; 8、行政部负责协调处理考核管理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四、考核程序 1、由员工本人或所在部门提出并填写表单,激励类填写《员工激励通知书》、惩戒类填写《员工惩戒通知书》,表单须由员工本人签名确认,经部门负责人核实后将表交至行政部复核。

2、行政部在收到部门提供的申报材料后,负责调查核实(不符条件者退回原申报部门或个人)。 3、符合条件者由行政部报至总经理审批通过。 4、行政部发布通报文书张榜公布考核结果并监督执行。 五、考核管理规定 考核按考核期限分为日常考核、例行性周期考核、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按考核结果分为考核激励和考核惩戒两类;按考核群体分为个人、班组、团体三类。 (一)、考核激励与考核惩戒 1、考核激励分为以下几类:会议(口头)表扬、通报表扬、通报表彰、物质奖励、加绩效分、奖金奖励、休假奖励、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晋职及其他专项奖励等。 2、考核惩戒分为以下几类:口头批评、口头警告、通报批评、通报警告、乐捐、减绩效分、赔偿、调职、降职、撤职、停职、免职、辞退、开除等。 3、考核激励和考核惩戒的审批单据原件纳入人事部人事档案管理,作为评优、晋升等员工职业管理的依据。 (二)、日常考核 1、遵纪守法、遵守公司管理制度、思想进步、弘扬正气、团结互助的,予以会议表扬或通报表扬。 2、一贯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廉洁奉公,按时按质完成岗位职责要求的工作指标,不拖拉、不推诿工作责任的,予以会议表扬或通报表扬。 3、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属岗位相关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中,予以会议表扬或通报表扬。 4、一个工作月内达到三次被会议表扬或通报表扬的(以相关记录为准),当月奖励50元奖金。 5、对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积极帮助其他个人或部门工作的个人或班组予以会议表扬或通报表扬;帮助他人或部门取得效益成果或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的,通报表彰并一次性奖励50-200元的奖金。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科举制度萌芽于隋代,但当时惟有“秀才”、“进士”两科,各方面的制度既不健全,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到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度才获得较大的发展。唐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初试和省试两部分进行,举子最终通过礼部主持的省试,便为及第或中举。当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九经、五经、三史、三传、明法及明算等等。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进士科考试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方面。进士的前三名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别称。其它诸科考试的内容各有侧重,或以对儒经的默诵、理解为主,或以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都带有一些专业技术性的特点。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受到极大重视,武则天曾亲自在洛阳殿策问考生,此即“殿试”的发端,但以后殿试并未形成定制。另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针对武士考试的“武举”制度。唐时,科举制度虽已日渐发达,其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弊端,其地位也尚未居于绝对优势。概要而言,其局限性表现在:其一,考试制度不够公平、严密。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

郎等官员担任,与此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于是,主考官对外公开和大臣举荐考生制度的存在,便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请托现象。达官贵人既可以凭借权势替亲友向考官说情,甚至决定录用名单,而普通举子也只得奔走于考官和显宦门下,以求其推荐。因此,取士往往并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唐人便指出“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其二,因上述现象的存在,中举者无不视考官为恩师,而考官则视举子为弟子,又产生了彼此结成门生座主关系的问题,唐代政坛上朋党之争与此有莫大关系,如著名的牛李党争即是一例。其三,科举考试结束后,中举者只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要坐官的话,还必须通 过吏部主持的“身、言、书、判”的考核,其间不公现象依然存在,如韩愈“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最后,录取人数有限,其中进士一次最多不过二三十名,少的时候仅数人,这都反映了科举在唐代发展的局限性。 两宋时期,由于一方面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压制科举的世族门阀势力消亡,因此,科举制度获得了极大 的发展,其地位也显赫无比。史称“宋承唐制”,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但有鉴于唐制中诸多积弊,又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宋代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相当多,最主要的有以下诸方面内容: (1)固定“殿试”制度。宋代的科举考试从程序上看,由州、省和殿试三级组成。州一级考试合格者称“贡生”,由州府保举赴京城参加礼部负责的全国性省试。而省试合格者最后必须通过皇帝主持的殿试。如前所述,唐朝仅在个别时期实行过殿试,宋太祖为了打破科举中门生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北宋前期 宋初沿五代旧制,分进士科及诸科,科举考试也是“朝代更易”,不废科举,宋朝建立的次月,即建隆元年(960)二月,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自开宝七年(974)权停“贡举”后,间年举行一次“贡举”,渐成惯例。 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10 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 人外,又录取“诸科”9 人。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 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前,“台、阁近臣得(向主考官)荐所知进士(应举者)之负艺者,号曰公荐”,中举后的进士则“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建隆三年(962)下诏禁止。但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知贡举(官)奏合格人姓名而已”,类同备案。开宝五年(972),主考官录取进士11 人、诸科17 人后,宋太祖“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被称为“新制”③。次年三月,宋太祖在召对时,黜落“应对失次”的进士、诸科各 1 人,又因下第举子投诉主考官不公,宋太祖决定从下第举子360 人中选取195 人,以及已被录取的进士9 人、诸科27 人,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取进士26 人,诸科101 人,共127 人。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策贡士洛城殿”,史称“贡士殿试自此始”④,这只是代替主考官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而宋太祖主持的“殿试”,则是具有在主考官已考之后的复试补取性质,新录取者列于原已录取者(除已罢黜的2 人外)之后,作为“一榜”,“自兹殿试遂成常式”①。开宝八年,除任命王祐为“权知贡举”任主考官外,又任命 3 人为“权同知贡举”任副主考官,以后成为制度。主考官进呈以王式为首的进士36人,殿试后改以王嗣宗为首,而以王式为第四,首次改变礼部主考官原先排列顺序。唐代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状头”,为五代、宋代所沿称。 ③《十国春秋》卷15《南唐烈祖纪》。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二月辛卯。 ①《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三。 本年首次出现礼部试(省试)与殿试不同的排名顺序,因而尚书省礼部贡举榜的“榜首”,改称“省元”(后代称“会元”);而称殿试首名为“状元”。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考试,但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进士及第后所担任的官职很低,如开宝八年殿试的状元王嗣宗,初任为秦州司寇参军,其时虽为实职,但属低级文官“选人”最低的初等“幕职州县官”。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109 人、诸科207 人,又录取参加过十五次以上考试而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184 人,再取考“九经”而不合格的老年举子7 人,“特赐‘三传’出身”,共录取507 人。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300 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200 人则“赐出身”,以示两者的区别。史称宋太宗又命将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这是首次将进士分为三等。又提高了进士入仕的寄禄官及差遣职务,“第一等为将作监丞,第二等为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实际是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雍熙二年(985)又将考试合格的进士、诸科各分为三等,淳化三年(992),采纳陈

公司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xxx有限公司管理制度 基本信息 制度名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制度编号AR-92 编制部门人事行政部 修订信息 修订日期修订版本修订描述修订人2017.04.15 0.1 初始版 2017.04.28 1.0 正式版 本制度的解释权和所有权归公司所有

xxx有限公司 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1.目的 为激发和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岗位员工贯彻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年度工作目标,通过考核为员工晋升、奖励与调薪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除外),但不包括以下人员: 2.1 因休假、放假等原因,考核期间出勤率不足20%的员工; 2.2 新入职人员(当月20日后入职的)、兼职人员、临时工; 2.3 采用特殊绩效考评方法的岗位员工。 3.考核内容 3.1 考核周期 3.1.1销售类部门采用月度考核,非销售类部门采用季度考核。 3.2 考核方式 3.2.1个人绩效采用部门负责人评估、人事行政部审核的方式; 3.2.2部门绩效采用总经办评估的方式,由部门自评、总经办核评、总经理审核评估确定。 3.3 考核指标 3.3.1部门指标由总经办根据各部门年度目标年初确定并执行,确定后执行过程中需调整的由部门通过流程申请报总经理审批后方可调整,否则不予调整; 3.3.2 考核指标分月度、季度与年度指标,按比例加权。 3.4 考核实施流程 3.4.1部门考核 A、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门上月工作自评,并将各考核指标数据提报至人事行政部; B、总经办对部门进行评分,确定后提交人事行政部;

C、人事行政部汇总各部门考核信息并将汇总结果上报总经理; D、总经理审批后,人事行政部将结果公示; E、公示结束后人事行政部将依据结果审核各部门员工绩效。 3.4.2员工考核(除部门负责人): A、部门负责人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根据部门绩效信息数据及强制比例分布要求给予评分及排名; B、经部门负责人审批无误后,提交至人事行政部; C、人事行政部薪酬绩效模块审核绩效结果强制分布、绩效结果异常等情况,若审核有问题的部门则反馈到相关部门重新评定,若审核无问题则形成《员工绩效结果汇总表》公示后核算各岗位员工绩效工资。 3.4.3季度考核部门及员工每季度初开展上季度考核工作。 3.5 考核结果及应用 3.5.1考核结果采用阶梯制 绩效结果直接与本月工资挂钩,见下表。 绩效等级优秀(S) 良好(A) 合格(B) 待改进(C) 差(D) 绩效分值X≥100 90≤X<100 75≤X<90 60≤X<75 X < 60 3.5.2 绩效结果等级限制 员工绩效等级的比例与部门绩效等级挂钩,并按强制比例分布法进行上限控制,不设下限控制(部门负责人、销售类岗位人员及实习生不参与强制分配,人事行政部定期审查销售类人员考评情况)。 A.若部门参与绩效考评的员工人数不少于10人(含10人),则该部门员工绩效结果等级强制分布比例见下表: 员工部门 部门内员工绩效等级比例分布(%) S A B C D 部门绩效等级S <=20 <=10 70 0 0 A <=10 <=20 70 0 0 B 0 <=20 70 >=10 0 C 0 <=10 70 >=10 >=10 D 0 0 70 >=20 >=10 注:如上表中,某部门绩效考评为B,则如果有10~20%为A,则必须有>=10%为C;若不超过10%为A,则可无C。 B.若部门参与绩效考评的员工人数少于10人但不少于5人(含5人),则该

(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 一、发展背景: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宋元朝又根据自身朝代的实际情况,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科举的种类 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三、考试内容的分类 常科和制科。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文科和武科。武科的考试内容为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弓马区分高低。 成人科和童子科。童子科规定,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中试着赐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 四、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的变化和发展 1、扩大科举名额 (1)唐朝进士科,每榜入取人数很少。但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张,每榜人数多达百人。 (2)宋朝科举除照例录取之外,还增设了特奏名(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身)。 (3)在扩张名额的同时,又提高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及第后可直接做官,不需要像唐朝那样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 2、确定“三年一贡举” 宋朝科举考试时间,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后来,宋英宗平治三年,确定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但是没有成为制度。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南宋的殿试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制度,内容如下: 建立别头试。 采用糊名制。 创立眷录制。 五、宋朝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一、隋朝创立科举制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 1.表现: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明朝僵化科举制 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 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 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3、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演变史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一、西方早期行政组织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行政组织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家》。主要的观点有: (1)分工原则。社会分工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是由不同职业的人员所构成。主要包括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工匠,分别从事管理、打仗和生产的工作。 (2)学者治国。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只有具备丰富知识的人才能担当此任,最高的统治者就是有大智慧的“哲学王”。 (3)重视教育。因为从政者需要具备很高的智慧,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当以教育为首要任务,培养后备人才。 (4)依法行政。这是柏拉图晚年的结论,他认为,在现实中,紧紧依靠“哲人治国”是很困难的,应该通过制定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亚里士多德:行政组织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 (1)区分了议事权力、司法权力、行政权力;指出任何政体的国家都应该有相对应的三种机构,即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构。可以说是西方三权分立制的雏形。 (2)指出了行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性,认为行政机构应该按照城邦事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管理的对象应当是公众事务,不同的政体应当设立不同的行政机构。 (3)崇尚法治,主张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 (4)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 (5)担任国家官员的人员应当具备很高的素质,既具有专业知识,也应当品德高尚。 2、16-18世纪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表现在《君主论》和《讲话集》里。主要论述了国家行政组织管理的四项原则:群众支持、组织凝聚、超人领导、生存。 官房学派:是指16-18世纪德、奥国家的财政、行政改革家和学者,因为观点彼此接近而形成的特殊集团。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实行有效的行政和财政制度。主要观点是:(1)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 (2)选用优秀的人才治理国家; (3)将行政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部门划分; (4)强化国家和政府的权力。 3、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汉密尔顿:主要观点体现在《联邦党人文集》中: (1)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洛克、孟德斯鸠等人重视立法而忽视行政,但汉密尔顿则提出应该提高和加强行政机关的权力。 (2)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体现为统一(统一的行政组织)、稳定(稳定的成员和政策)、充分的法律支持(可靠的法律保障)和足够的权力(政府首脑有权否定议会制定的法律)。 密尔:主要作品是《代议制政府》。主要观点是: (1)衡量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2)行政组织的分工要合理; (3)政府的职能不当妨害公民的自由;

公司规章制度试题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公司规章制度试题 一、填空题 1、公司名称:。

2、公司实行每天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周个工作日。 3、公司实行。(即上级安排的任务,均须在四小时内答复工作进度) 4、加班员工,需经,填写,并交予人事备案。 5、员工请假,须提前_______天填写,以备安排工作;半天以上(不超过一天)的由同意,一天以上的由核准,报总经理批准。如遇到急事,不能及时提前请假的,应及时打电话通知,回来及时补填。 6、迟到、早退者,分钟以内每次乐捐50元,10分钟到30分钟以内的每次乐捐元. 7、当日旷工分钟以上的计半天旷工。旷工一天扣除倍当日工资;当月连续旷工天以上或当月累计旷工以上的,公司有权予以辞退 8、日常加班工资按元/小时计算。 周末加班按元/小时计算 10、对员工的奖励分为:记功元、大功元、通令嘉奖元。 对员工的处罚分为:警告元、100元、记大过200元、降级、。 11、公司员工因故辞职时,需提前月想上级提交,试用期员工需提前告知部门主管。 二、判断题 1、确因工作需要加班的,要如实填写《加班通知单》,由部门经理(或分管副经理)审批。() 2、员工在上班时间可以接死人电话,但是时间不得过长。() 3、员工可以将公司的财务带回自己的住所。() 4、员工因病、因事离岗的,可申请事假及病假,有调休假者,须在调休假用完后请事假。事假无工资。() 5、特殊情况下,不能事先办理请假手续的,可以特殊对待,事后补齐相应请假手续。() 6、公司实行每月休息五天的工作时制。() 三、选择题 1.下面那一项不属于公司工资的范畴() A、基础工资 B、岗位工资 C、绩效工资 D、补助工资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员工不得利用工作时间从事第二职业或者工作无关的活动 B、员工可以在不按规定出勤 C、员工应遵守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 D、员工应尽职尽责、精诚合作、敬岗爱业、积极进取。 3.迟到、早退()次,取消月优秀员工评比资格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4. 员工无故早退、不来上班未办理请假手续或请假没有得到批准而不上班的按旷工处理;员工年累计达()天以上,作辞退处理 A、3 B、4 C、5 D、6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导读:本文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周宝砚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月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皇帝的大力提倡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科举及第后优厚的待遇又促使更多的学子积极投身到科举考试的队伍之中。 宋代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开科取士呢?原因主要有:一是从宋代建国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由于年年战乱、政局不稳,科举考试也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改朝换代多依靠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制度

广东********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02-2015 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制度 2015年04月16日发布2015 年04月19日实施广东******** 实业有限公司发布

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制度 12-2010 1. 目的 1.1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过程运行的有效性; 1.2 确保产品的合格。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个部门不符合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三层次文件) 的考核管理。 3. 职责 3.1 总经办 a) 负责本制度的归口管理; b) 负责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提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处罚决定; c) 接收相关部门填写的《奖励申请单》,报相关人员审核,批准。 3.2 研发部 a) 参与对质量工作中作出各项贡献的人员的工作确定; b) 对现场违反工艺情况作出处罚。 3.3 生产部 a) 参与对质量工作中作出各项贡献的人员的工作确定; b) 对生产过程、设备验收过程的不符合作出处罚决定。 3.4 品管部 a) 参与对质量工作中作出各项贡献的人员的工作确定; b) 对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做出处罚决定。 3.5 总工程师 a) 负责对各部门提出的《奖励申请单》进行审核; b) 负责批准因检验人员失职造成的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决定。 3.6 管理者代表 a) 审核总经办提交的部门体系运行良好的报告; b) 负责确定部门提交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合理化建议。 3.7 总经理 a) 负责对《奖励申请单》进行批准; b) 负责对体系运行良好的部门以及对体系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部门的奖励审批。 3.8 各部门 各部门负责对本条例的宣传培训、贯彻执行,并根据本条例对发生在本部门的不合格品、不符合项提出处理报告、意见; 4. 全体员工承诺 4.1 全体员工承诺做到三不政策: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 4.2 全体员工承诺做到三检工作:自检、互检、专检; 4.3 全体员工承诺做到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策; 4.4 全体员工承诺质量管理:质量以“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为原则,以追求“零缺点”为最终目标; 4.5 全体员工承诺做到五项要求:人人守纪律、人人讲效率、人人不浪费、人人降成本、人人重质量。 5. 考核要求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2019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 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最新-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精品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周宝砚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 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 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 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