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23卷 第6期2010年6月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 Vol .23,No .6June,2010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石 磊1

,周宏春

2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北京 100010

摘要:随着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进入评判阶段,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判体系尤为重要.在评述现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内涵,提出了“目标-结构-响应”3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表明,1996—2008年国家试点城市———邯郸市资源生产力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713%,而同期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年均下降率达415%;生产函数计量结果表明,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2004年的34%降至2005─2008年的21%.说明邯郸市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与资源输入和环境排放显著脱钩,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结构和响应层面的指标证明了目标层面上的显著变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可持续转型;邯郸市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10)06-0799-06

C ircu l a r Eco nom y Eva l ua ti o n I nd i ca t o r S ys tem

D e s i gn and C a se S tudy fo r the N a ti o na l P il o t C iti e s

SH ILei 1

,Z HOU Hong 2chun

2

1.Key Laborat ory of Eco 2industry,M inistry of Envir on mental Pr otecti on,Depart m ent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Depart m ent of Social Devel opment,Devel 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China

Abstract:W ith p r ogressive intensificati on of the nati onal circular economy p il ot schemes,it is particularly i m portant t 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 m f or evaluating circular economy devel opment patterns .Based on a revie w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evaluati on indicat or syste m s,this paper p resents a three 2tiered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 on indicat or system,“targets 2structure 2res ponse,”according t o the p rinci p les underly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Handan City,one of the nati onal p il ot cities,showed a shar p 713%rise in average annual gr owth rate of res ource p r oductivity and a substantial 415%decline in carbon intensity during the peri od 1996220081M ean while,the p r oducti on functi on measure ment showed that natural res ource contributi on t o econom ic gr owth during the peri od 200022004was 34%,and decreased t o 21%during the peri od 2005220081This de 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decoup ling bet w een econom ic gr owth,res ource inputs and envir on mental e m issi ons in the “Eleventh Five 2Year ”peri od in Handan City .Thus,Handan transf or med fr om a res ource 2dependent pattern t o res ource 2efficient pattern .The indicat ors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and the res ponse level clearly p r ov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e target level .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evaluati on indicat ors;sustainable transiti on;Handan City

收稿日期:2009-12-02 修订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01037);国家“十一五”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2009BAC64B01)

作者简介:石磊(1972-),男,山东沂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

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sl one@tsinghua .edu .cn .

1999年,倍感消费废物处置压力的上海市率先将循环经济纳入“我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和“十五”规划中.2001年,贵州省贵阳市开始在城市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系统实践,辽宁省和江苏省在省级层面上制订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

同年,第1批国家试点启动.2007年,第2批国家试点启动.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由此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在经历不到10年的试点示范后转入到法制化规范阶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判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历程.随着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深入以及国家试点陆续进入实施评估阶段,有必要对该课题进行重新审视.文献回顾表明,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难以反映经济增长模式

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23卷

转变、生产和消费结构生态化转型指标有所缺失、区域经济发展尺度不明确等弱点.为此,笔者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内涵提出了“目标-结构-响应”3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目标层面上强调选用基于区域物质流分析(MF A)的“脱钩”指标和基于生产函数计量的资源要素贡献率指标;在结构层面上,选用反映生产与消费的生态化转型的总量、结构、强度和效率指标;在响应层面上,建议按照废物、过程、产品和社会系统4个环节进行指标设计和选取,以反映循环经济在不同环节上的努力.并对国家第2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邯郸市进行了案例分析.

1 文献回顾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有利于找出差距、制定更为有效的对策措施和更有力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目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主要有4类.

第1类方法是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选取“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制度”5个子系统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模块设计,并在模块内部再行设计循环经济的一些特征指标,如单位G DP能耗等减量化指标和废物循环率等资源化指标等[2].这类方法可供借鉴的文献众多,简单易行,因此也是最多被采用的方法[324].然而,该类方法存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不足的弱点,模块之间只给出了概念框架上的关联而缺少内在的强逻辑关联.同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使循环经济概念有泛化的倾向,甚至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难以区别,与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化转型的定位不太一致[5].

第2类方法是利用生态效率等较为成熟且公认的概念或指标来强化循环经济的特征[628].其意图旨在突出强调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目标,体现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3R”原则和本质要求.然而,该类方法除了引入生态效率指标外,在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上与第1类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

第3类方法是针对上述2类方法逻辑性不足的缺点,引入特定的系统分析框架并着力进行循环经济特征指标的构造与设计.如我国最早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市在规划时,就依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框架设计了包含状态、压力、驱动力、响应和分离5个集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特别强调分离性指标对表征循环经济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脱钩”的重要性[9].文献

[10]则采用了“活动-压力-反应-绩效”框架进行构造,设计了包括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减量化利用趋势、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与利用、产业循环结构、能源结构与环境安全、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共7类指标.该类方法实质上是上述2类方法的深化与延伸,在充分借鉴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纳入更为逻辑严谨的系统模型或框架,并针对模块间关系组合设计出一些循环经济特征指标.

第4类是采用区域经济物质流分析(Ew-MF A)框架并直接采用其所设计的物质流指标,如资源生产力、直接物质投入等[11213].该方法逻辑统一、系统性最强,但缺点是对数据要求太高[14].同时,还需要纳入状态类和响应类指标,以充分考虑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除物质流分析方法外,还存在生态足迹、能值等单一指数方法,但这些方法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实践的指导力比较有限.

国家统计局基于现有统计体系基础,借鉴上述4类方法,采用“资源利用-资源消耗-资源回收与循环-废物排放与处置”产品生命周期路线设计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15].国家试点颁布的指标体系也沿用了这条主线,设计了“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辅助”五大类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上,一方面吸收了Ew-MF A中的资源产出率和万元G DP能耗等特征指标,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分门别类的原则,尤其通过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率的设计来反映循环经济对于消费环节转型的重视.整体而言,国家试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值得肯定.然而,这套指标也存在一些缺陷:①所列指标或其组合也不足以反映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②反映生产和消费结构生态化转型的指标有所缺失;③尽管涵盖了大、中、小循环指标,但尺度感并不明显;④对于消费类指标有所忽视.

2 “目标-结构-响应”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目标-结构-响应”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是在尊重现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指标体系基础上,针对现有指标体系存在的难以反映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生产和消费结构生态化指标缺失等缺点进行设计的.

《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该定义实际上是10年来循环经

008

第6期石 磊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表1 基于“目标-结构-响应”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Table1 Circular economy indicat ors based on target2structure2res ponse syste m

指标 备注2005年2008年

目标结构响应

脱钩

指标

生产函

数指标

承载力

指标

生产

体系

消费

体系

基础设

施体系

废物

环节

过程

环节

产品

环节

社会

系统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Π〔(104元)Π〔(104t)〕国家试点指标,依据MF A计算9381167万元G DP能耗Π〔tΠ(104元)〕国家试点指标 2.58 2.2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Π〔tΠ(104元)〕国家试点指标 6.92 4.95

万元G DP取水量Π〔tΠ(104元)〕国家试点指标14212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Π〔tΠ(104元)〕国家试点指标7249

万元G DP固体废物排放量Π〔tΠ(104元)〕18.711.8万元G DP碳排放量Π〔tΠ(104元)〕

依据MF A计算,随国家对低碳

经济的重视,该指标受关注

11.57.7

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Π%生产函数计算242(经济危机)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函数计算——

资源承载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水、能源等——

环境承载力如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等——

生态系统承载力——循环经济体系所占G DP比重Π%文献[8]——

产业循环结构文献[9]——

产业多样性指数文献[25]——

人均物质投入总量Πt依据MF A计算21.421.9

人均碳足迹Πt依据MF A计算12.812.8

可再生能源比重Π%——

可再生资源比重Π%——

公共交通所占比重Π%——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Π%国家试点指标40.2643.33工业废水排放量Π(104t)国家试点指标122089921

COD排放量Πt国家试点指标5040045900

二氧化硫排放量Πt国家试点指标20713218051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Πt国家试点指标400200

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国家试点指标0.430.46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697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77.3688.48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Π%国家试点指标——重点行业主钢Π(kgΠt)国家试点指标780570

要产品单位发电Π〔gΠ(k W?h)〕国家试点指标332.36315.00

综合能耗水泥Π(kgΠt)国家试点指标——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水耗Πt国家试点指标

环境友好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Π%——废钢铁回收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70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70

废纸回收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70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Π%国家试点指标—>70

济理论探讨成果的集中体现[16].其突出特点是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循环经济的经济视角,即循环经济并不限于“废物经济”的范畴,而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模式的替代[17].

更为具体地,在目标层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脱钩”,降低资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18],同时使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保持在生态可承载的范围内;在结构层面上,循环经济是对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进行生态化重组,以“环保、可分解和可循环”为特征的技术模式来替代以石油和电力驱动的大机器生产模式,促使消费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19];在响应层面上,循环经济强调物质代谢调控,通过“3+1”模式等,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循环等不同尺度组织和构建物质循环和共生体系[20].

概言之,循环经济旨在通过调控经济发展过程的物质代谢关系、生态化重组生产和消费体系,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转型.因此,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多尺度、多等级的经济发展体系,其在资源水平

108

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23卷

上表现为物质的循环与再生;在产业水平上表现为产业组织的多样化和耦合共生;在区域发展水平上表现为经济系统与承载其发展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21].

在表1所示指标体系的目标层面上,选用3类指标:第1类是基于E w-MF A框架的“脱钩”指标,如资源生产力(即国家试点指标中界定的资源产出率)、万元G DP能耗和万元G DP碳排放量等;第2类是基于生产函数计量得到的指标,如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3类是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指标,如土地承载力、水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22223].前2类指标是过程指标,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第3类指标是容量指标,反映城市尺度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性.

在结构层面上主要分为生产体系指标、消费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指标.无论是生产体系还是消费体系,都需要从总量、结构、强度和效率等方面设计指标以反映生产与消费的生态化转型.然而,这一层面的指标设计研究相对薄弱.以生产体系的结构性指标为例,在实践中已经规划或建设了非常多的产业共生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有些学者(如表1所示)也尝试界定出循环经济体系所占G DP比重、产业循环结构和产业多样性指数等,但总体而言很不成熟,争议颇大.事实上,国家试点指标体系对这一层面基本未做考虑.此外,在结构层面上还设计了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生态化指标,这是由于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选择且可以协同演进的关系,同时其技术模式又具有相对的长期性,因此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4].

在响应层面,无论是国家试点指标体系还是已有的文献研究都给予了充分重视,相对也最为成熟.除增加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产品2个指标外,该研究并未增加或删减国家试点指标,但对原有指标按照废物、过程、产品、社会系统4个环节进行了重新组合,以反映循环经济在不同环节上的努力.实际上,对废物、过程、产品和社会系统4个环节的努力代表着环境保护发展范式的演进,即末端治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表1所列大多数指标可以从统计年鉴直接得到或间接计算得到;矿产资源产出率、万元G DP碳排放量、人均物质消耗总量等少数指标需要经过物质流分析才能得到.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不能系统开展物质流分析,可以采取简化方式进行估算.此外,对产业多样性、循环经济体系比重等定义相对模糊而且数据支持相对困难,实际应用可以酌情删减.

还应该指出,“目标-结构-响应”3个系列指标中,最能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是目标类中的脱钩指标和生产函数指标,其中脱钩指标基于针对区域经济系统的Ew-MF A,生产函数指标则基于宏观经济学中经典的生产函数概念.如果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则在脱钩指标和生产函数指标上也应有显著的变化.这2个指标也是衡量城市尺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这是由其计算原理和方法所决定的.

3 案例

邯郸市是国家第2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其地处河北省南部,总面积112×104k m2,928108×104人口,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90×108元,3次产业比重为1116∶5511∶3313.邯郸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起了以钢铁业为重心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邯郸市资源型产业扩张和升级导致了对资源需求的扩大,煤炭、铁矿石等主要资源都相继从输出转为输入,形成了资源对外依赖的格局[26].同时,生态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此,邯郸市急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

311 目标层面

1996—2008年邯郸市人口以年均1125%的速度增长,总计增长0116倍;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 DP 增长了310倍,年均增长1212%;资源输入量增长了017倍,由1996年的118M t增长到2008年的203M t,年均增长416%.资源生产力指标很好地反映了上述变化:1996—2008年整体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302元Πt升至2008年的700元Πt,增长了113倍,年均增长率为713%(G DP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在经历“十五”期间的平台期后,2005年至今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CO

2

排放强度(简称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正好与资源生产力呈反向对称趋势,1996—2008年整体呈较平稳的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1811tΠ元降至2008年的717tΠ元,年均下降415%(G DP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十一五”期间下降显著.因此,资源生产力和碳排放强度指标都有力地表明邯郸“十一五”以来循环经济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图1所示.

利用邯郸市统计年鉴数据,对1998—2008年进行生产函数测算,以地区生产总值G DP为产出

208

第6期石 磊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图1 1996—2008年邯郸市资源生产力

及碳排放强度变化

Fig.1 Res ource p r oductivity and carbon discharge

intensity change(199622008)in Handan City

(Y),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资本投入量(K),以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劳动投入量(L),以主要能源消费总量(折算成标准煤)为资源要素投入量,价值量都采用当年价格(因工资总额找不到可比价格),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5—2008年为21%,显著小于2000—2004年的34%.这意味着资源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减小,邯郸市在“十一五”期间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这与物质流分析的结果一致.

312 结构层面

邯郸市在促进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和发展集约的过程中优化物质代谢、过程耦合和要素共享,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生态化重组效果显著.

在生产方面,邯郸市打造了以钢铁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钢铁、煤炭、电力等重化工业产业发展上有效协调了量的扩张与质的改善,充分发挥了这些产业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共生效应.在企业层面,积极培育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邯郸市紫山特钢集团、河北东山冶金工业有限公司等典型循环经济企业;在行业层面,促进铁钢材联动,大力推动产业组织优化组合;在行业层面,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构建了钢铁、焦炭、煤化工、发电、废水处理、水泥等循环共生体系和循环链条,如图2所示.

在消费层面上,与2005年比较,邯郸市2008年人均物质投入总量略有增加,由2114t增加到2119 t,其增幅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产业物质投入量大幅下降,此前的2007年人均物质投入量高达2219t.人均碳足迹由2005年1218t下降至2008年的1118t.

313 响应层面

邯郸市在响应层面采取的举措包括:

加强组织

图2 邯郸市重化工业耦合共生体系

Fig.2 The industrial sy mbi osis system of heavy

industries in Handan City

领导,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谋划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探索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考核问责制;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宣传等.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改善了邯郸市的物质代谢表现,尤其在物质输出端效果明显.如表1所示.

4 结语

基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提出了“目标-结构-响应”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目标、结构和响应3个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多尺度Π多视角的评判.以邯郸市为案例的研究表明,尽管对表1所建议指标有所删减,且有些关键指标得不到数据支持,但该评判体系仍可以有效地展现试点城市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系统努力和绩效.

邯郸市“十一五”以来资源生产力和碳排放强度指标都显示,经济增长与资源输入和环境排放的显著脱钩.同时,生产函数的计量也表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这充分说明,邯郸市从自身实际出发而采取的“煤钢共生、廊带联动”系统努力卓有成效,可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

应该指出的是,邯郸目市前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的脱钩还不是“绝对脱钩”,尽管污染排放得到了减少,但资源投入依然在增加,水资源的约束依然十分显著,循环经济发展的压力仍将持续存在.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危机给循环经济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保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下继续促进循

308

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23卷

环经济工作,甚至以循环经济来保经济增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文强.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科技投资,

2006(8):39241.

[2] World Res ources I nstitute.Envir onmental indicat ors:a syste matic

app r oach t o measuring&reporting on envir onmental policy

perfor manc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M].

W ashingt on DC:World Res ources I nstitute,1995.

[3] 于丽英,冯之俊.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

国软科学,2005(12):44253.

[4] 曹小琳,晏永刚,景星蓉.区域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评价

方法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14(3):30235.

[5] 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312136.

[6]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12203.

[7]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

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125. [8] 刘华波,杨海真,顾国维.基于生态效率建立我国循环经济评

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四川环境,2006,25(2):78282.

[9] 石磊,张天柱.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266.

[10] 钟太洋,黄贤金,李璐璐,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

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

(2):1542162.

[11] OECD.Measuring material fl ows and res ource p r oductivity:the

accounting fra me work[EBΠOL].Paris:OECD Publishing,2008

[2009211212]https://www.360docs.net/doc/289003085.html,ΠdataoecdΠ46Π51Π40486044.pdf. [12] 刘滨,王苏亮,吴宗鑫.试论以物资流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中

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4):32236.

[13] 孙启宏,李艳萍,段宁,等.基于E W-MF A方法的我国

1990─2003年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

研究,2007,20(1):1082113.

[14] 石磊,楼俞.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J].环境科学

研究,2008,21(4):1962200.

[15]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

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23226.

[16] 张天柱.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6):1692174.

[17]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18] SH IL,Q I A N Y.Strategy and mechanis m study for p r omoti 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 on

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2004,2(1):528.

[19]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22109.

[20] 任勇,陈燕平,周国梅,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372142.

[21] 石磊,周海林.循环经济的组织尺度与地理尺度及其政策含

义[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9(1):61264.

[22] COST ANZ A R.Econom ic gr owth,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 onment[J].Ecol ogical Econom ics,1995,15(2):89290. [23] 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等.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生态学报,2009,29(2):8782888.

[24] 石磊.工业生态学的内涵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28(7):

335623364.

[25] 王政,石磊,贾小平.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

赋值方法[J].生态学报,2009:29(2):8102814.

[26] 楼俞,石磊.邯郸市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

(4):2012204.

(责任编辑:孙彩萍)

408

城市规划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城市规划设计谁说了算 在烟台市东部海滨,一个能容纳4万人的新体育中心初展新姿。这个重要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就是由群众拍版的。 自1999年起,烟台市就开始试行“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风景区规划以及重要地段、新建居民小区、重要公共建筑和民众关心的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要通过新闻媒体或举办展览、设公示牌等形式进行公示。 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实行两年来,共收到民众的建议和举报数百条。一些重要建筑项目甚至被民众否决。例如,烟台火车站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没有通过民众的评议,工程就搁浅了;而烟台市体育中心的3个设计方案,经过民众投票,有一个方案获得多数选票,于是市政府决定,就按照这个方案施工建设。 试析: 1、分析烟台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怎样评价根据民众投票多少来 决定城市规划方案的做法? 2、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怎样做到既吸取民意,又符合城市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要 求? 案例二:汉普顿市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 在一般社区,政府专家制定城市规划,公民学会按照规划安排生活。专家们努力工作以使公民的反对最小化。虽然公众可以在听证会上攻击这些规划,但通常规划者只是寻求对自己要做的决策得到批准。如果反对之声越来越大,就会迫使对规划进行修改。但即便如此,专业规划者仍然处于主管者的位置;下一轮规划还是他们控制。 在90年代初期,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这个有着13万人口的城市开始卓尔不群。 琼·肯尼迪(Joan Kennedy)还记得,当时传统的城市规划程序再也行不通了。她是该市的城市规划主任。她回忆说,她的机构刚刚起草好城市整体规划。 我们刚刚经过一种常规的、传统的公民参与程序,即你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告诉大家来参加会议。然后,把正在考虑要做的事情告诉大家。因此,我们声明,该计划将是整个社区未来发展的愿景。 接下来就是对规划委员会的公众听证会。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优惠等措施,约束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对工业“三废”“吃干榨尽”;从1994 年开始推行清洁生产,现在又倡导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技术选择问题,即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要采用系统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问题。 1. 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①以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 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例如,兖矿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如:矿矿建洗选煤厂、改造、扩建了石圪节、五阳洗煤厂,新建了漳村矿选煤厂、漳村矿焦化厂;常村矿同步建成了洗煤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 ②区域热电联产工程。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的效率高30 % ,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以采暖热负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20 万kW 等级及以上的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石化、化工企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热电工程。2010 年若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5 % ,需要新增热电机组3 500 万kW ,工业集中供热新增热电机组1 100 万kW ,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20 % ,与电、热分产相比,年可节能7 000 万tce 。 ③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在煤基液体燃料生产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原料;同时将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对于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成为我国急需的乙烯原料的新来源。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煤化工产品多联产为纽带,通过系统集成,建设多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将“肮脏”的煤炭转变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是一项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纸业公司循环经济案例报告】 循环经济平台是骗局

【纸业公司循环经济案例报告】循环经济平台是骗局 纸业工作循环经济案例报告前言:**泰格林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集林业建设开发、制浆造纸、港口运输等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其前身为**造纸厂。公司有资产总值187亿元,年浆纸总生产能力已超190万吨,拥有可控林地面积500万亩、芦苇基地10万亩。 多年来,泰格林纸集团围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大力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有了明显改善,成功突破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纤维资源、环保两大瓶颈,并将制约因素转化为优势,初步构建了“林、浆、纸”闭路循环的良性发展产业链。xx年,公司继续狠抓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产量比上年增加14%,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6.6%,水耗及污染物排放下降7%左右,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显著上升,基本实现了树皮、木屑等生物质废弃物和部分污泥的资源循环利用。 一、与本案例相关的国内外背景情况 1994年, ___环境规划署亚太办与粮农组织在曼谷组织召开亚太地区研究会,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院(IIED),提出了“造纸圈”这个概念,意指从森林种植、开采、利用以及非木材纤维原料的利用,制浆造纸过程的污染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处置,纸的使用与消费,废纸回收利用,能源的消

耗等形成的系列循环子圈,并共同组成以原料、产物为核心的大循环,以期找出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这是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的最早雏形。 现代的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较之造纸圈的概念更加完善,是一种具有实施循环经济良好客观条件, 并已取得较多经验的产业,其主要经济特点有:主要原料木材纤维和非木材纤维都属于可以再生的植物, 最主要的木材资源, 只要培育、采伐更新的管理得法即不虞原料枯竭; 绝大部分纸和纸制品用后废弃形成的大量废纸, 均能经过回收处理, 作为造纸纤维原料重复利用, 既能大量节约天然植物原料,又能大量减少社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负担; 制浆造纸业用电、用汽量虽大但较均衡,适合自建热电站, 实现热电联产,降低一次能源消费的节能实效; 通过日益完善的制浆碱回收系统,实现高效回收碱这一主要化学品及生产自用能源,可达到节能、降耗治污的多层目的;制浆造纸业虽然用水量大,但在制浆造纸过程中可采用先进的技术,可达到生产用水的高度循环回用,大幅度降低**用量。能源回收是提高浆纸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一些现代化的商品浆厂都有高效的能源回收系统,可使其所需达到自给有余。一些连浆带纸的综合工厂也能达到能源自给57%。 美国在近20年间, 凭借其制浆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下降了20% , 自产能源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提高16 个百分点,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版案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003085.html,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发改委甲级资质、立项、审批、备案、申请资金、节能评估等) 版权归属: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003085.html, 编制工程师:范兆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289003085.html,/ 【微信公众号】: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或 xmkxxbg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国宇祥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咨询公司,我们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我单位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6000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可以出具如下行业工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城市设计资料图片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23卷 第6期2010年6月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s Vol .23,No .6June,2010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石 磊1 ,周宏春 2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北京 100010 摘要:随着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进入评判阶段,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判体系尤为重要.在评述现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内涵,提出了“目标-结构-响应”3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表明,1996—2008年国家试点城市———邯郸市资源生产力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713%,而同期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年均下降率达415%;生产函数计量结果表明,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2004年的34%降至2005─2008年的21%.说明邯郸市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与资源输入和环境排放显著脱钩,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结构和响应层面的指标证明了目标层面上的显著变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可持续转型;邯郸市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10)06-0799-06 C ircu l a r Eco nom y Eva l ua ti o n I nd i ca t o r S ys tem D e s i gn and C a se S tudy fo r the N a ti o na l P il o t C iti e s SH ILei 1 ,Z HOU Hong 2chun 2 1.Key Laborat ory of Eco 2industry,M inistry of Envir on mental Pr otecti on,Depart m ent of Envir on 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Depart m ent of Social Devel opment,Devel 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China Abstract:W ith p r ogressive intensificati on of the nati onal circular economy p il ot schemes,it is particularly i m portant t 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 m f or evaluating circular economy devel opment patterns .Based on a revie w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evaluati on indicat or syste m s,this paper p resents a three 2tiered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 on indicat or system,“targets 2structure 2res ponse,”according t o the p rinci p les underly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Handan City,one of the nati onal p il ot cities,showed a shar p 713%rise in average annual gr owth rate of res ource p r oductivity and a substantial 415%decline in carbon intensity during the peri od 1996220081M ean while,the p r oducti on functi on measure ment showed that natural res ource contributi on t o econom ic gr owth during the peri od 200022004was 34%,and decreased t o 21%during the peri od 2005220081This de 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decoup ling bet w een econom ic gr owth,res ource inputs and envir on mental e m issi ons in the “Eleventh Five 2Year ”peri od in Handan City .Thus,Handan transf or med fr om a res ource 2dependent pattern t o res ource 2efficient pattern .The indicat ors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and the res ponse level clearly p r ov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e target level .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evaluati on indicat ors;sustainable transiti on;Handan City 收稿日期:2009-12-02 修订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01037);国家“十一五”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2009BAC64B01) 作者简介:石磊(1972-),男,山东沂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 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sl one@tsinghua .edu .cn . 1999年,倍感消费废物处置压力的上海市率先将循环经济纳入“我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和“十五”规划中.2001年,贵州省贵阳市开始在城市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系统实践,辽宁省和江苏省在省级层面上制订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 同年,第1批国家试点启动.2007年,第2批国家试点启动.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由此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在经历不到10年的试点示范后转入到法制化规范阶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判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历程.随着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深入以及国家试点陆续进入实施评估阶段,有必要对该课题进行重新审视.文献回顾表明,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难以反映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20 万kW 等级及以上的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石化、化工企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热电工程。2010 年若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5 % ,需要新增热电机组3 500 万kW ,工业集中供热新增热电机组 1 100 万kW ,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20 % ,与电、热分产相比,年可节能7 000 万tce 。 ③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在煤基液体燃料生产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原料;同时将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可进一步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对于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成为我国急需的乙烯原料的新来源。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煤化工产品多联产为纽带,通过系统集成,建设多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将“肮脏”的煤炭转变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是一项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2.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生态建设。 煤矸石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也有助于改变煤炭的“肮脏”形象,使煤炭产业成为不产生或少产生“公害”的产业。这种“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①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一些地方煤矿提出“石头变砖头,砖头砌高楼”,“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口号,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或形成了新的产业,或延长了现有的产业链。例如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矸石

山东合顺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汇报材料

山东合顺渔业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冠县合顺渔业专业合作社,2009年3月26日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120万元,占地1600亩。截至2013年底,合作社资产总额达4287万元,固定资产2826万元,销售收入8516万元。目前已形成鱼饲料加工、良种繁育、成品鱼养殖、生态立体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功能区。主打产品有淡水雪龙鱼、淡水白鲳、梭边鱼、罗非鱼、澳洲龙虾、湘鲫等。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广阔,远销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江苏、上海等省市。目前,合作社苗种繁育、成鱼养殖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态渔业养殖与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完整的全产业链即将形成,三产融合、南北融合的目标实现在望。 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全力推进、分步实施,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合顺渔业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循环、生态”两大主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不懈的努力,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

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被授予“全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近几年以来循环经济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先后获得国家十二部委首批示范合作社,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山东省优秀科普示范养殖基地,山东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模式特征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了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合顺渔业于2008年、2014年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两座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处理的管网配套,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科学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雨水、中水等各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联合调动、高效、优化配置。 (二)依靠渔业科技高起点规划,打造有竞争力的循环经济模式 “冠县合顺渔业养殖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聊城农业的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借助专家及其团队的技术优势,围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渔业养殖技术、养殖废弃物及鱼副产品循环有效利用”等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引领行业方向”的大目标。 (三)三产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链条图)

循环经济产业区案例借鉴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园区: 概况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是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和教育部先后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和“中国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天津)”。 规划图 图片 a

图片 b 区位 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县西南部,与河北省大城县、文安县接壤。距离天津市区60公里,距离北京市区150公里,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60公里,距离天津新港90公里,与京沪、京九、京广、天津机场、天津新港形成了立体式、综合化、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三区联动

总体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近期开发建设50平方公里。设有工业区21平方公里、科研居住区9平方公里、林下经济带20平方公里。实现了国际国内合作,一二三产交融,产业产品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经济社会大循环。 四位一体 建立了海关、检验检疫、环保、园区“四位一体”的联合监管体制和“全天候、无缝隙、保姆式”的服务体系,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数字化跟踪,严格控制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封闭式管理。 五大特色 在科学发展中,实践“循环子牙”;在绿色文明中,创建“生态子牙”;在推进两化融合中,实现“智慧子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构筑“宜居子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打造“便捷子牙”。

六大产业 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橡塑加工、精深加工再制造和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了“静脉串联”、“动脉衔接”、产业间“动态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子牙模式”。

生态循环经济例子

摘要:本文基于农户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旨在探索影响临桂镇种养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结论有以下几点:生产规模太小、技术不规范,销售方式单一,自然条件限制、村民无能为力,合作基础薄弱、推动力量欠缺;由此,笔者尝试提出几点措施建议:大力发育村级中介组织、改善支农资金利用结构、走种养产业化的路子;最后是调研小结。 关键字:临桂镇种养业制约因素调查 一、临桂镇简介 临桂镇,是著名爱国人士李宗仁的故乡,有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冠军之乡、罗汉果之乡的美誉。目前的临桂镇乃2002年的旧临桂镇与庙岭镇合并而成,全镇面积220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1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总人口9万多。临桂镇属丘陵地貌,有林地7188.3公顷,森林覆盖率32.9%,亚热带气候,大旱年间及冬季仍难解决部分农村用水问题。有自治区重点扶贫村1个、贫困人口4000余人,占全镇农业人口10%,主要集中在天华、上全、凤凰等半山区村委。农田用水主要依靠青狮潭、金陵等水库及自然降雨。临桂镇紧邻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发达——距桂林市中心6公里,距两江国际机场仅3公里,321国道、306省道、桂海高速、桂梧高速穿境而过,建设中的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的交汇镇区。临桂镇是广西区党委、区政府“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思路的主战场。 临桂镇还是一个农业大镇。临桂镇农业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稻谷、韭菜花、优质丰水梨、大果枇杷、夏橙、蜜橘、甘蔗、黑皮冬瓜等特优农产品,是临桂县商品粮、瘦肉型猪以及优良鸡、鸭、鱼、鹅生产大镇。以温氏、利源、桂柳三大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已经形成,大大推动了该镇的养殖业发展。该镇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43元,是2004年的2倍。临桂镇被评为2005年度桂林市“十佳”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临桂镇工业亦不逊色。娃哈哈、福达、天和药业等全国知名企业已落户该镇多年。乐和、寨江、大雄三大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是该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2008年临桂镇工业生产总值84.5亿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桂林是个旅游城市,旅游业占据重要地位。同样,临桂也是如此,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山青水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淳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游人。名气较大的有桂林雄森熊虎山庄、李宗仁故居、美国飞虎队遗址、水仙岩、大岩文化遗址和农家休闲等景区。另外,大雄村、朱家村、向东村等2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大力推进。 二、临桂镇种养业发展概况 种植业方面,临桂镇已初步形成了6000亩南方优质梨、大果枇杷种植基地,3000亩韭菜花种植基地,3000亩黑皮冬瓜种植基地,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5万盆的盆景培育基地,菇棚200万平方米,密桔2万多亩。以机场路、321国道两侧的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带辐射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优质水稻、南方优质梨、大果枇杷、食用菌、花卉苗木、盆景等农业基地,成功引进和培育健旺、缘兴等种植公司,大大加速了该镇种植业发展。另外,水稻作为该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单位大面积种植。种植较多的还有香芋、马蹄等。 养殖业方面,畜牧水产养殖非常发达,例如鸡鸭鹅猪等家禽养殖和鱼鳖等水产养殖。临桂镇先后引进了桂林广东温氏、利源、桂柳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殖户5000户,年出笼鸡3000万只、鸭2000万只,带动了临桂镇乃至临桂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该模式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已成规模,以温氏、利源、桂柳等养殖公司为龙头带动该镇1/3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年出禽1亿多羽(只)。 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本调研队伍只选取了该镇的天华村、朱家新村(自然村)、

城市规划原理 案例分析 例题

实例一 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 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

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 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因此,教育部门拟对两处用地进行合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批准,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出让,开发公共设施项目,用置换来的资金在中心区外围校址旁边征用一块用地,建设一座标准中学。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案例解析》 课程作业 城市的扩张与规划——南京 姓名:安刚 班级:建筑学1103 学号:12 指导老师:彭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迅速飞升,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在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许多问题。城市扩张的弊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困扰着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南京这一个历史名城为例,概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城市规划方案,对规划进行多方面的论述,通过研究南京在面对城市扩张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手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扩张、空间结构、城镇结构、城乡差距、绿地规划 一、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迅猛“长大”,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来自卫星遥感图像的数据相当惊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以上,一些城市的建成区更是扩张了20倍以上。这些数字再次印证了中国正在进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种扩张背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充分共识。 1、很多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海拔都在明显下降。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另外说明城市越来越多地占用了更好的耕地。迅猛的城市扩张背后,是20年间有1.7万平方公里耕地被城市化。而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全国城市建成区的使用效率开始下降。它表现为,单位面积内GDP的数字增势有所减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土面积总是

能够支撑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但是,是否能够节约高质量的农地、避免高质量农地被城市化,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城乡差距拉大、区域竞争加剧、环境恶化。 3、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处于初步阶段,中部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基本完成。 二、南京概况 历史: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区位: 1.南京,江苏省省会,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游,北临淮安市,东接常州,南靠安徽和浙江,西连安徽。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十大成果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十大成果 2015-10-31 16:08 在2015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赵家荣撰文“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十大成果”,全文如下: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赵家荣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发展时期,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

成效,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循环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把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坚持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确立了循环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