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因此,国内媒介应提高自身监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好和谐社会中舆论的引导者,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运作链条,以平等、理解、务实的态度来采写新闻,传播信息。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范例,如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让以王宝强、旭日阳刚组合这些原本身为农民工的人,登上了它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民工的积极向上的形象,极大的拨正了原本形成的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而在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黄金档播出的《推拿》这部电视剧,更是大众传媒引导正确的观念消除大众对特殊群体中盲人的刻板印象的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典范。这部《推拿》是根据毕飞宇所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拍而成。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以一个推拿店里一群盲人的生活为中心,去触摸属于黑暗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盲人独特的生活进行了透彻、全面的把握。摒弃了传统习惯中对特殊群体“自上而下的悲悯与同情”,本着对盲人极大的尊重与理解,站在盲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世界,细微彻底地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使得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大众中的刻板印象得到极大的改善。

要消除受众及媒介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媒介自身必须首先摒弃本身的偏见与错误观点,在平等地位、共同目的、相同认识的层面上进行对群体的正确接触,将自己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描绘为其真实而典型的形象以及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遍人性给予认可。我们相信,如果一个媒体能真正的深入到弱势群体的核心中去,那么将会重新树立起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联合利华消除广告中的刻板印象这事,本身就是广告

联合利华消除广告中的刻板印象这事,本身就是广告 2004 年,多芬启动了“真美营销” (Real Beauty Campaign),不断推出各种视频,比如2013 年的“美丽素描”让参与测试的女性画出她自己描述的模样和别人描述她的模样,告诉消费者“你本来就很美”,这个营销活动为多芬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和名气。 这周,多芬母公司联合利华则宣布将会将此推广到旗下所有品牌,启 动“UnStereotype”(反刻板印象)活动,消除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尤其要呈现女性“真实的、立体的”人格。 联合利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主之一,旗下有力士、清扬、旁氏、立顿等一千多个品牌。根据去年财报,他们在品牌和市场营销方面投资达到了 80 亿欧元。 根据联合利华最近所做的全球广告调查,受访的女性中有 40% 完全不认可现有广告中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90% 的女性认为女性以性感偶像的形式被呈现,只有 3% 的广告中,女性有领导权或者是专业人士。 联合利华的市场营销部门主管 Keith Weed 说:“现在正是这个行业在广告中挑战、改变我们描绘性别的方式的时候”。 越来越多品牌都意识到了现在必须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让她们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立体。宝洁就做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女性广告,你可能还记得 SK-II 在中国的“剩女”广告,卫生巾品牌 Always 推出的粉碎女性刻板印象的广告也转发量惊人。 联合利华自己的广告也已经做出了改变。其旗下的洗发水品牌 Sunsilk 在印度投放了一个女性玩乐队、独自旅行的广告视频,且不再投放展现了完美的女性和柔顺的头发的传统广告。 太过模式化、物化女性的广告还会引起大众的反感,比如我们报道过的伦敦地铁广

传播学“刻板印象”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摘要: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经典著作《舆论学》中,将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从此刻板印象也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阶段传播学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但对于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以及受众眼中的媒介刻板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就成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由于刻板印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概念,对它的研究方法也应当具有更为开阔的视角。 关键词:刻板印象;传播学发展困境;理论创新;媒介内容 一、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刻板印象”的定义 “刻板印象”一词的英文是“stereotype”,最初专指印刷铅板。它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进入到传播学领域,始于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李普曼论述了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固定的成见”,也即“刻板印象”。李普曼借“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来指代社会生活中固定成见的现象,暗示了他对固定成见现象的理解,即“固定的成见”就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并且难以改变。李普曼在书中写到:“一旦我们牢固地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摆脱它。”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模式,人们把对同类事物的认识纳入一种一成不变的认知模式之中,而人们往往在观察某个事物之前就用头脑中对这一类事物的认知模式来解释了眼前的某个事物。 社会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提出:“我们可以把刻板印象看成一种特别的角色图式,正是这种图式,构成人们对属于特定社会类别的人形成期望。”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补充到,“图式促成我们建立思维,因角色图式,你对某个具体人的看法和期待,受你对与其角色类同的其他人的看法左右。” 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从以上各种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刻板印象首先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认知模式,它是人们对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或行为的特征、属性等固定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中通常包含着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评价,它在社会互动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成员的行为反应。 2、“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 (1)对于媒介内容中刻板印象呈现的研究 ①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对媒介内容刻板印象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是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诸多研究者首先从男女在媒介内容中出现的数量入手,威廉斯概述了若干独立研究的成果指出:“电视上,男角色比女角色多两倍,真有女性出现,也多半在戏剧和轻松娱乐节目中,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传播学者斯帕克斯认为,“电视上出现的男人比女人多,这一结果挺恼人,它或许会暗示受众,男人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便应该被认为更重要或更有意义。对于这一点,研究者需要尤其谨慎,刻板印象的存在不足以成为其效果之证据。” 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正面形象的报道通常带有宣传意味,这类报道中呈现的多是身上具备一些传统美德的女性,经常被塑造为贤妻良母等形象。如:《“最坚强母亲”陈秀英:一生守护三个重度智障儿》(新华网2014年5月11日);《手心里的爱――90岁坚强母亲照顾盲女65年》(新华网2014年5月10日);《烈士遗孀继承遗志军嫂转身成军人》(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24日)。 反面形象的报道则给女性贴上的剩女、拜金女等带有贬斥态度的社会标签。如百合网的广告《因为爱不等待》,外婆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了,还在一直追问孙女结婚了没,在“剩女”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毛文娟(1985—),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淳海(1987—),男,吉林延吉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成(1963—),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毛文娟,高淳海,郭 成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刻板印象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而刻板印象中比较集中的焦点是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对性别刻板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测量方法、 四个研究内容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综述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2—02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信念或 想法。[1] 刻板印象往往不以客观经验为依据,而是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和观念,是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刻板化认知。它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 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这种固定看法会影响人们看待男性或女性的观点,并由此而产生偏见。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 目前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主要还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考察。直接测验的方法诸如自由反应法、 Gadener 法、Bighham 法等。间接测验的方法有词汇决定测验、认知干涉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 Greenwald 等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2]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 指标, 通过评估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地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由于IAT 效度较高、 容易重复测量、容易施测、设计巧妙,越来越受到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青睐。 (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SEB )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新的测量方法。SEB 是个体内隐态度的指标,把归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的内隐态度。SEB 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SEB 作为反映人的态度的指标,其实验在操作 上引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现实、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特点,弥补了目前IAT 同类 测量方法的缺憾。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行为维度 角色行为维度在研究中常常出现, 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行为,人们会出现对其性别的偏见,男性常常认为是一家之主,女性则往往和贤妻良母联系。Broverman 和Rosenkrantz 等人对性别偏见的研究中定义了男女性相联系的特质,男性比女性更 具有的特质如能力和理性;相反,女性则是热情和善于表达情感。 [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 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考察普遍的结论是人们都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并且男性的刻板化程 度显著高于女性。[4] Harris 和Satter 的研究证明了这 种现象。[5] 而Riley 用自由反应式的方法测量, 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男孩与女孩对不同职业的选择有 显著的不同。[6] 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职业的期望也不 2 01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杨亚平1,王沛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E-mail:yaping.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910446996.html, 摘要: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认知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本文对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进展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刻板印象,理论模型,研究方法 1.引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1]。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2.刻板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型以及刻板印象的功效模型,下面从各模型理论进展的做一概述。 2.1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其研究进展的趋势是由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到社会环境影响理论。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近年来又有人对以上两种理论加以整合,提出了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2.1.1 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1979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分类(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ty)和比较(comparison)(因此又被称为CIC理论)。 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通过了解自己所属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most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Asian people are poor and rude, because they never come to their countries and only judge the Asian people from the media. While in our country, we also have stereotype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zones. Such as when they talk about Guangzhou, others will think people there eat all kinds of food, or when they talk about Henan, they will think about bad reputation. This is not the right attitude for people to treat others, because the stereotype can’t present the fact. If we want to know others, w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众所周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又穷又粗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国家,仅仅只是根据媒体报道来判断亚洲人。不过在我们国家,我们对不同区域的人也有刻板印象。谈论到广州时,其他人会认为广州人什么东西都吃,谈论到河南时,他们会想到不好的名声。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不对的,因为刻板印象并没有真正展示事实。如果我们想了解其他人,应该是和他们沟通交流。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_胡志海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 胡志海 (黄山学院教育系,黄山,245041)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和刻板解释偏差(SEB )两种方法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内隐研究。发现被试整体在两次实验中均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对其行为归因已形成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B 是一种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内隐社会认知 1 引言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迅猛进展,研 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人们能以新的视角对刻板印象进行考察。人们日益认识到: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不仅体现在外显过程上,而且还表现在内隐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中。刻板印象同样也有一个内隐成分,有时个体并未意识到自身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相应的社会类别联想却已被自动激活。如Trope (1991)认为,刻板印象影响着社会推理过程中的认同加工,它导致人们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假设和结论,而且这种推理是自动进行的[1]。Devine (1989)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2]。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Greenw ald &Banaji , 1995)[3] 。 内隐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是否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前人相关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影响了个体对相应群体成员的各种判断,如对模糊行为的解释、成败归因、与职业 有关的决定等[4-6] 。本研究主要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常将性别与多种个人属性联系起来(如个性特征、角色、职业等),如将男性与强壮、自信、竞争 等相联,将女性与温柔、依赖、顺从等相联[7] 。这种刻板印象常与职业定位、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时常遭遇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在观念上是否也存在性别偏见,尤其是女大学生们是否存在着自我设置的主观障碍。这对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很有现 实意义。具体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 印象展开,即他们是否对男女两性存在不同的职业定位,在进行社会认知时是否会在无意识上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左右,有无刻板化加工的现象。 在各类内隐研究方法中,内隐联想测验(IAT )由于其良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用于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但内隐联想测验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可见的IAT 研究多采用个别施测方式,完成一次实验不仅耗时较长而且易受一些无关因素干扰;另一方面,IAT 的实验情景过于单纯,其结果与被试的社会认知未必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刻板解释偏差(SEB )为指标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则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它是基于Hastie (1984)提出的观点:个体在面对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归因行为),以使不一致得到合理化解释。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发生内隐作用[8]。在实际研究中根据被试对问题的不同归因来计算SEB 值。SEB 的问卷编制较为复杂,但施测却较方便,所得结果的社会内 涵也较IAT 丰富[9] 。目前国内有关SEB 的实验还极为少见,本研究同时采用IA T 与SEB ,试图探讨SEB 能否有效揭示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它与IAT 的研究结果可否相互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一 内隐联想测验(IAT )2.1.1 被试 随机抽取黄山学院一年级本科生54人,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7~19周岁之间。2.1.2 仪器 奔腾四系列微机2.1.3 材料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获得内隐效应。 通讯作者:胡志海。E -mail :hz hls @h s u .edu .cn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sk226)。112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5):1122-1125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地产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来举一个例子:如果提到东北人,你会想到什么?北京人呢?蒙古人呢?我想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东北人天性豪爽,外表强悍,激情而张扬;北京人性格随和,自然而随和;内蒙人体型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当中的每个个体均不相同,为什么大家会对他们有近似相同的印象呢? 这种现象就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就是指人们用刻在自己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印象作为固定印象来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的分类;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效应有惊人的一致性;大多是偏见,或者是错误。 比如在一张图片上看到中国人在巴黎街头的喷泉旁用脚玩水,网友就会各种吐槽:真没素质。而如果看到一群外国人在喷泉旁泡脚,人家就是会享受生活。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我们长时间就收一系列相关信息之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具体的成因。 一.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通常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因此从你朋友的身上或多或少会体现出一些你的本质。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句古训: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的朋友是谁。这句话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如果你和一些优秀的人交朋友,那他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你很优秀,反之亦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事业,属于同一个种族,那么他们自然会受到同种文化的熏陶,有相似的特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从评价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观判断及其生活经验也是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首先,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这往往会使他们对被评价者的看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断。还是举地域这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从小接触的各种信息中存在“东北人都很豪爽”及其类似的信息后,他在看到东北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我对面的是一个豪爽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况且在和人接触的过程中,出于本能我们都会想要尽快了解对方所以用其已知信息推断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也是并不奇怪。 三.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的学习方式有关。人类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减少混乱度的方法就是分类法。分类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无规律的变成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其更加具有规律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很早,最晚也应该早于人类第一代阶级社会出现之时。这种放大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书舜典》“.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 可见这种方法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对后世的人们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所以在人们了解到接触对象的信息后,便会自然而然的给其贴上若干相应的分类标签,在这些标签所对应的特征中找到信息并汇总,便有了对这个人、这群人的初步印象,刻板效应也就就此产生了。 除此之外,刻板效应和潜意识之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潜意识包括三个内容,即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不为个人独有,而是一些人所共有的。荣格在医治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对不同种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王 沛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 要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 关键词 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分类号 B849: C91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 并且形成了社会文化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Greenwald[1]以及Banaji和Greenwald[2]对刻板印象的直接 测量进行了成功的整理几乎与此同时 无意识或内隐操作代码的不懈探讨 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 或不能准确辨认虽然刻板印象研究往 往趋向于使用直接或外显测量 烙印式如性别的研究 自动化在Gaertner和McLaughlin [4]的实验中当两个都是单词时要求被试回答 否他们发现积极单词对的反应比黑人 如黑人白人如白人黑人Dovidio等人[5]利用伴随靶子 收稿日期

单词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这样的程序 结果发现 并且反则反之Gaertner 和Dovidio解释为反种族主义与神圣的平等主义的观念系统相连的情感和观念与未承认的关于黑人的消极情感和观念之间 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运作提供了内隐刻板印象的基础阈下呈现一系列80?úò????ù3??T1?×÷òμ?D单词 由于在Devine的实验中因此将结果归咎于启动程序而非对黑人刻板印象的激活的某种结果则是有可能的 无意识 3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3.1 名望判断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性别偏差 性别与成就之间的刻板印象联系提供了将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内隐刻板印象的范例在其1天内分两个阶段的实验中24小时后 并且其中散布着新旧名人的姓名这个人有名吗 答案为或实验者假设如 外显的意识性回忆不过由于先期呈现的冗余知觉熟悉性 即被试可能会错误地将对姓名的熟悉性归咎于名望 与新的相比正如他们所预期的 而被Jacoby描述为使普通姓名的这种效应表明一种对记忆的潜在的无意识影响 Banaji和Greenwald[2]将第一个代表着性别的姓名后附加了一 个普通的姓名构成靶子的全名旧的男性新的女性正确判断的名人姓名比例错误判断为名人的普通姓名比例信号检测论的分析将击中率和错误 d` 2¢?ò??òò?aoó???ü?ó?üóú?yì?·?2? ?yè??°???ùìáμ?μ??è?ú3ê??μ???í¨D???′í±¨?êòa??óúD?μ???í¨D???D?o??ì2a??±í?÷d`?????? í??D??μ?±ê×?ê??éμ?μíóúD?μ??aD??á1??μ?÷ ?ò?üóD?é?ü2úéú′í?óμ???í??D?? óéóúD???ê?ò?万方数据

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0446996.html, 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苏曼 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因其本身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国内研究者们也将IAT、GO/NO-GO联想任务、单内隐联想测验等变式广泛运用于内隐刻板印象领域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GO/NO-GO 联想任务;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来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IAT是一种相对测量,使用概念和属性的互补对,考察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的联结程度。因此这一工具难以得出某一对象与属性的绝对联结水平,只能得出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来说某一目标对象与属性的联结程度。 此外,为目标对象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困难的,尤其当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运用到研究中时。例如研究对民族间内隐信任态度的测量,或是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的测量等。当研究难以配对时就难以运用IAT相对测量。同时比较对象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内隐评价。 当意识到外显测验存在社会赞许效应等影响测验结果的局限后,内隐联想测验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量内隐测量发现内隐刻板现象等内隐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在两个层面上的态度。如在民族偏见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关。但相对于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因为内隐联想测验过程中,被试难以察觉测量的真实目的,测量结果更多真实反映个体的态度(贺雯,梁宁建,2010)。 因此为了弥补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促进内隐联想测验的进一步运用,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进一步的修正

广告中的外国人刻板形象分析

蒋小平 有关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定义很多,但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按照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经典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① 具体到某个国家的人民的刻板印象上,就是所谓的国民刻板印象。“国民刻板印象指人们对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成员的共同心理特征所具有的概括、笼统而又比较固定的观念。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亲身的直接经验而形成的,也不是基于对该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如实研究,而是依照间接的资料和信息、或者道听途说进行主观臆测的结果,其中也包括种族偏见。国民刻板印象有时也受到当局长期片面宣传的影响”。②国民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大众传播媒介,而广告与其他大众传媒不同之处在于:为了顺应消费者心理,只会强化刻板印象而不是改写;由于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往往导致社会群体形象的单一;在塑造社会群体形象时不可能面面俱到,社会群体的形象更容易刻板化。刻板印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是对该群体形象的反映主要是正面和有利的评价,后者则以负面和不利评价为主,两者产生影响的好坏只是相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对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对我国的消费者并不一定产生好的影响。 消费者观看广告时将其他国家的国民统称为“外国人”,除了大众熟悉并且容易辨别的名人外,其他普通外国人主要通过肤色来辨别,如白种人、黑种人等。 广告中外国人刻板印象分析 (一)外国人刻板印象模式类别 1.先进产品的制造者 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 、“XX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 2.优越生活的享受者 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地产报纸广告中享受温泉、星级服务的大多数是外国人。药品、饮料、酒类等普通消费品也不甘示弱,最近的呦呦奶茶电视广告中的代言人,就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 3.国际品牌的代言人 这里的“代言人”不仅包括明星,而且也有普通的外国人。一般都是外国人夸赞中国产品的情形,似乎外国人夸赞的产品就是国际品牌,就代表产品的品质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 (二)广告中外国人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1.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根深蒂固 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