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研究概论

眼动研究概论
眼动研究概论

(2)动机与态度的研究

在相同情境下,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到被试对信息的选择取向,从而研究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境下的动机与态度取向。

(5)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利用眼动研究可以精细地研究不同产品、产品包装、产品陈列方式等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广告设计策略等。

(9)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不难假设,面对同样的视觉图景,具有病理心理特征的观察者,与正常状态下的观察者相比,必然具有不同的眼动模式。所以,可以采用眼动技术进行病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制订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筛选的眼动标准。

CNET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验了32个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站上广告的尺寸、位置和类型的反应,考察了他们的首次注视点、注视时间并让被试选出喜爱的广告,结果发现,人们喜欢摩天大楼图片广告胜过旗帜广告、大广告胜过小广告、生动的互动性的广告胜过静态的广告,因此说更大更生动的广告效果更好。不过SandraMarshall认为网络读者习惯于避开网上的旗帜广告,即使这些广告越来越大,越来越生动。(眼动技术在广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追踪眼动,可以评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人类内心潜在意识的客观结果。从眼动追踪中我们能得到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或产品货架摆放的第一注视点、注视点的分布、注视时间、注视的顺序等,从而可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眼动理论在儿童食品包装图形中的运用)

因此,由实验中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次数和平均瞳孔面积数据可知,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在浏览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图像比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彩色大图像比黑白小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精简的文本在左上区域比右上区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同位于右侧的黑白表格比彩色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在有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其他特征的表格之间都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眼动研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与管理)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3寸生活照比1寸标准照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2)照片在左上位置比右上位置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3)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

同位于右上的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4)在浏览简历的过程中,照片是最容易先被注视的地方。(大学毕业生应聘简历的眼动研究)

简历制作研究结果表明:(1)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对比色系的搭配能够引发更多地注意;(2)同色系搭配能获得更多地注意时间,反映了同色系材料的加工难度;(3)浅蓝色背景和黑色文字搭配可以获得最好的视觉效果,使瞳孔直径放大。浅蓝色为RGB(234,244,255)

【9A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RR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RR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RR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RR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RR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RR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RR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RR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眼动仪的应用研究

眼动仪的应用研究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在德国伯恩召开,规模虽然非常小,但它却标志着眼动研究的繁荣时期即将到来。第十三届欧洲眼动大会于2005年8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已成为各国眼动研究专家交流学术思想,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眼动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它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 随着眼动仪向智能化,系列化,便携化方向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以及在心理学众多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以下就部分眼动理论研究及应用领域作一简单介绍。 眼动与视觉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研究 它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该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关于视觉信息加工与眼动的关系理论,特别是眼跳与注意的关系模型。Godijn和Theeuwes提出了"竞争-整合模型"(The Competitive Integration Model)以解释外源性眼跳(excogenous saccades)与内源性眼跳(endogenous saccades)之间的竞争。该模型认为眼跳过程发生在一个共同的眼跳地图上,这个眼跳地图是动态的,可变的,心理性的。它是整合了来自不同方面信息(如内源和外源性)的结果。心理学家都承认注意与眼动的内在关系。注意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机制,因此通过眼动过程了解注意的状态及其方向,可以为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提供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阅读的眼动研究 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较著名的书有1897年Quantz的《阅读心理学中的问题》,1906年Dearborn的《阅读心理学》和1908年Huey的《阅读心理学和教育学》。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眼动与知觉及其认知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眼动参数来反映认知加工的过程。 图画观看视觉搜索和模式识别的眼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 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简介 1、学科专业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10年开始从应届毕业的中文本科生中招收海南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模式:3+1,即三年在职学习,一年脱产学习),2011年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年全日制),从2012年起,将原批准招收的海南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改为从海南省特岗教师中招收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1,即两年在职学习,一年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到2014年为止,共招收有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162人。 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海南师范大学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队伍从无到有,从2010年开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担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和论文指导的教师队伍中(不包括公共课程和教育课程的师资),共有中文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11人,具有教育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共14人,学科负责人为陈道谆教授。 并且,从2012年6月开始,经海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同意将文学院现有的15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聘任为专业型(语文)教育硕士生导师,此举大大增强了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队伍建设,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提供了强大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另外,文学院外聘有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导师6人,他们分别来自省市教研院或省属重点中学,都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全部具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职称,都有相关的基础教育研究论著或语文教育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2、学科师资队伍科研情况(不包括外聘专家、公共课程和教育课程的师资): 近三年来,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导师在科研成果、课题、获奖等方面,硕果累累,统计结果如下: (1)学术论文: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中国文化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7篇。

眼动研究概论

(2)动机与态度的研究 在相同情境下,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到被试对信息的选择取向,从而研究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境下的动机与态度取向。 (5)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利用眼动研究可以精细地研究不同产品、产品包装、产品陈列方式等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广告设计策略等。 (9)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不难假设,面对同样的视觉图景,具有病理心理特征的观察者,与正常状态下的观察者相比,必然具有不同的眼动模式。所以,可以采用眼动技术进行病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制订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筛选的眼动标准。 CNET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验了32个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站上广告的尺寸、位置和类型的反应,考察了他们的首次注视点、注视时间并让被试选出喜爱的广告,结果发现,人们喜欢摩天大楼图片广告胜过旗帜广告、大广告胜过小广告、生动的互动性的广告胜过静态的广告,因此说更大更生动的广告效果更好。不过SandraMarshall认为网络读者习惯于避开网上的旗帜广告,即使这些广告越来越大,越来越生动。(眼动技术在广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追踪眼动,可以评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人类内心潜在意识的客观结果。从眼动追踪中我们能得到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或产品货架摆放的第一注视点、注视点的分布、注视时间、注视的顺序等,从而可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眼动理论在儿童食品包装图形中的运用) 因此,由实验中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次数和平均瞳孔面积数据可知,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在浏览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图像比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彩色大图像比黑白小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精简的文本在左上区域比右上区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同位于右侧的黑白表格比彩色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在有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其他特征的表格之间都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眼动研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与管理)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3寸生活照比1寸标准照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2)照片在左上位置比右上位置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3)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试卷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培训班试卷(2006) 一、判断/改错题:(6×3=18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的正、误(用√、×表示,并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陈述的话,请务必作简要修改。 1.实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客观证据,并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能够提出尽可能清晰的研究问题。() 2.相比于实验法而言,调查法可以同时考虑众多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3.人类学(或称人种学)研究方法通常包括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过程,并以获得普遍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 4.分层抽样由于不是严格的随机抽样,故不要求在每一层中遵循随机的原则。() 5.研究设计的信度指的是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与预先设计的研究问题之间的相关程度。() 6.在个案研究论文中,对个案特征的详细描述不可省略,但对个案研究结论的推广讨论有时可以缺失。() 二、选择题:(6×2=12分) 请只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1.准实验是指 [1]自然实验;[2]被试的分配方式是自然状态; [3]具有多次前测的实验;[4]仅施后测的实验。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1]为了提高实验效率;[2]为了提高实验效度; [3]为了减少抽样误差;[4]为了尊重被试。 3.影响问卷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是 [1]样本容量;[2]总体的大小;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4]问卷的长度。 4.田野工作方法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特点往往是 [1]整体的详细的文字叙述;[2]包含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3]包含对假说的检验;[4]包含可操作性的变量定义。

5.当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8时, [1]可以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2]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因果关系; [3]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4]仍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6.比较研究的性质的可以表述为: [1]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2]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3]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共同之处; [4]是使用国际资料进行横向研究的特殊研究领域。 三、名词解释(4×10 = 40分) 历史研究,趋势研究,叙事分析,前测,量表, 定额抽样法,样本容量,中值,问卷,假说 四、简答题:(3×10 = 30分) 1.什么叫实验法?实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2.什么叫扎根理论?它有什么特点?与实证方法的关系如何? 3.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在一项研究中的联系和不同作用。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水准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 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 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 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 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 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 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 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 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 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 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 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 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 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 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法 主讲教师:陈伙平 参考书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威廉·维尔斯曼(美),袁振国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 】.福建科学与技术出版社,2007 5、林焕章等.教育科研操作指南【M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一、基本理论 (一)科学与教育科学 1.科学 2.教育科学 (二)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 ①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研究问题的特点 A.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亦因亦果 理论中的两难: 实践中的两难: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自由与纪律。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的两难:新课改的理念与实际操作的不一致;打孩子。 D.整合性与扩散性 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操作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公共性原则 E.检验性原则 a.理论中两难B.两难性 b.实践中两难 c.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两难 ì????í?????::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ì????í?????:::朱熹知先行后知行观王夫之行先知后王守仁知行合一ì????í?????a.时间上的开放C.开放性 b.空间上的开放 ì??í???

③教育科学研究分类 (三)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研究方法 ①含义:包括方法论与具体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②非科学方法 A.根据权威的解释 B.直觉判断 C.奠基在纯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逻辑推理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①以方法论为基础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与态度 (一)方向——“四个坚持” (二)态度——实事求是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科学教育呼唤科学研究 2.当今中国教育需要教育科研五个需要 第二章 选题与抽样 一、选题 (一)选题的重要性 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实践证明:选题恰当,研究成果容易得到认可 基础研究A.根据研究目的应用研究 ì??í???定性研究B.根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ì??í???教育事实研究C.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教育价值研究 ì??í???个案研究D.根据研究对象的数量成组研究ì??í???宏观研究E.根据研究问题的大小微观研究 ì??í??? ② A.实践第一树立三个正确观点 B.辩证发展C.系统整体 ì????í????? ③ A.方法论方法体系 B.具体方法C.辅助性技术 ì????í?????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眼动跟踪研究

用来研究眼动活动的结合基于特征和 基于模型思想的算法 Dongheng Li, David Winfield, Derrick J. Parkhurst 摘要:由于用户的注视点能极大的改善人机接口,则可以把眼动活动当作用户注意力状态的标志。将眼动活动整合成现在这种接口的障碍就是没有一种可用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开源的眼动跟踪系统。为了给那些接口设计者提供这样一个系统,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特征和模型思想的混合算法并且提供了一个开源的软件包。我们将这种算法命名为Starburst。这种算法比单纯基于特征跟踪的算法更准确而且比单纯基于模型跟踪的算法更省时。当前能够将红外视频剪辑来跟踪眼动活动。这种视频可以用一个廉价的头盔式眼动仪来获取。这是一个可靠的研究并且指出该电子技术能够估计眼睛的位置,误差不超过一度。 关键词:眼动跟踪;头盔式眼动仪;算法;基于特征; 1 简介 眼动活动的使用能极大的改善人机接口的质量。应用眼动活动的人机接口有两种:在线接口和离线接口。在线接口允许用户利用眼动活动详细的控制接口[8]。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注视虚拟键盘上的按键来进行打字而不用使用传统的敲击键盘的方法[9]。这种技术也可以用在常用的接口中,比如用户可以在图形用户接口中注视一个图标来选择它,这样大大提高了速度[16]。 另一方面,离线的接口能监视用户眼动活动并且自动调整。例如,在视频传输和虚拟现实应用,可变分辨率显示技术能主动跟踪用户的眼睛并且提供一个关于凝视点的详细信息,同时省略了外围设备的细节[13,14]。 尽管眼动跟踪已经应用到一些研究系统和小型的产品中,但是眼动跟踪技术还没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尤为重要的是,眼动跟踪技术的许多方法已经应用了很多年。将这种技术整合成人机接口的首要障碍是这种系统要么容易被入侵,要么就是成本太高。最近,由于头盔式视频眼动仪逐渐缩小,眼动跟踪的被入侵性显著下降[15,1]。视频眼动跟踪移动技术也减少了入侵性[6,10],但是降低了系统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剩下的障碍就是成本。目前,有一些眼动跟踪系统已经投入市场,它们的价格大约5000到40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开销并不是由于硬件,因为在过去10年中高清数

智慧树知到《现代教师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现代教师学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教师学是教师学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A:对 B:错 答案: 对 2、教师学理论体系目前还不成熟,它的建构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3、教师学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的各种问题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的。 A:对 B:错 答案: 对 4、教师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要揭示教师职业和教师群体演变发展的规律性,教师个体成长发展的规律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5、教师学的内容大致包括关于教师职业的历史的和性质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或者工作的价值的研究、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关于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关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的应用研究、关于教师自我修养方法的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 A:对 B:错 答案: 错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A:对 B:错 答案: 错 3、 信息化社会教师职业特点有教师职业性质的专业化、教师职业角色的专业化、教师养成与任用的专业化。 A:对 B:错 答案: 对 4、 工业社会教师职业的特点有教师职业性质的世俗化、教师职业角色的半专业化、教师养成与任用的制度化。 A:对 B:错 答案: 对 5、

农业社会教师职业的特点有教师职业性质的政治化、教师职业角色的伦理化、教师养成与任用的非专业化。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一定要形成教育合力。 A:对 B:错 答案:A 2、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 A:对 B:错 答案:A 3、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变化不大。 A:对 B:错 答案:B 4、城市化是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1尽管课程标准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表述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实际上,这一基本特点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热议。 什么是语文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涵在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纵观近百年来语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形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人文论、思想论、综合论、文化论、言语智慧论、悬置论、消解论等课程观,这些观点将成为本文吸收与批判的基础。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1904年的语文独立设科,给语文学科自身带来一个理论难题,这就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语文的性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学术观点争鸣之态,使语文性质之争成为“世纪之争”,可谓百年语文,百年论争。作为“世纪之争”的语文性质之争中,真正能形成论争之势的,影响较大的当属工具论和人文论之争。 工具论 在整个语文性质的论争中,“工具论”是主流之论,权威之说,主导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个领地。“工具论”的持有者有叶圣陶、张志公、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他们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2特别强调,要使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当语文教育在“工具论”的指引下产生出一些不良的情形而受到业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时,张志公为“工具论”做了积极的辩护,认为“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3魏书生认为:“语文是工具,它是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1这些就是工具论的基本观点。 从这些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论”仅仅关注语文作用于学习、交流的显性功能或者说是对人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语文更深层的内涵,对语文作用于人的更为内在的功能尚缺乏认识。单从工具论这一角度来说,一切知识和能力,一切学科和科学,本身都是作为人“生活的工具”,这样一切学科和科学的性质就都成了“工具”,那么“工具性”就不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了。 (二)人文论 真正意义上的性质之争,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的提出,掀起了论争的主话题:语文学科性质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中考试题课题组《200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未来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眼动的研究(最终)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李佳桐 学号:04503029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 完成日期:2008年5月10日 指导教师:闫国利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来研究中文阅读中需要多长时间提取足够信息进行正常阅读。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结果上进行进一步精确的研究。两个实验均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消失文本的延迟时间。因变量为句子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距离、平均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阅读速度。结果发现:读者在中文阅读中一次注视最初的75ms即可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关键词:消失文本双字词信息提取眼动中文阅读 Eye Movement Study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ime in Chinese Reading Abstract : Disappearing text paradig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early in a fixation reader were able to obtain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to read.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Both the two experiments were a one factor within-subjects desig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how long the fixated word was visible before it disappeared.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verage fixation duration, average saccade length, average fixation count, total fixation duration and reading spe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reading can be acquired within the initial 75ms during a fix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Key words: disappearing text; two-character word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ye movements; Chinese reading

眼动仪介绍

眼动仪介绍 一、眼动仪及其记录技术 早在19世纪就有人通过考察人的眼球运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眼动仪的问世为心理学家利用眼动技术(eye m ovement technique)探索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视觉信息加工机制,观察其与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奇妙而有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眼动技术先后经历了观察法、后像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影像记录法等多种方法的演变。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infrared technique)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眼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瞳孔坐标迭加系统和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DIRECTION)的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AMPLITUDE)、瞳孔(PUPIL)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象素pixel)和眨眼(Blink)。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眼动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在德国伯恩召开,规模虽然非常小,但它却标志着眼动

学科导论小论文

计算机学院 学科导论 (小论文) 学号: 专业: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2015年9月

一种针对数据挖掘的新型反竞争学习神经网络技术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将要通过反竞争学习型神经网络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对抗。神经元的权重通过在神经网络中的竞争学习被训练,并且与噪声同时使用来干扰原始的数据库。在 反竞争学习的数据挖掘进程将只允许那些包含不重要信息的数据被挖掘。实验结果显示,用 户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元权重向原始数据库重新发送干扰来实现误导非法用户和挖掘的数据只 包括不重要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数据挖掘反数据挖掘反竞争学习竞争学习噪声数据 一介绍 数据挖掘(英语:Data mining),又译为资料探勘、数据采矿。它是数据库知识发现(英语: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中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需要是发明之母。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 数据挖掘利用了来自如下一些领域的思想:(1) 来自统计学的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2)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搜索算法、建模技术和学习理论。数据挖掘也迅速地接纳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这些领域包括最优化、进化计算、信息论、信号处理、可视化和信息检索。一些其他领域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地,需要数据库系统提供有效的存储、索引和查询处理支持。源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集方面常常是重要的。分布式技术也能帮助处理海量数据,并且当数据不能集中到一起处理时更是至关重要。 在1996年Clifton et al.提出数据挖掘回威胁和危害数据库的安全性。他们指出,当数据库被挖掘时,一些敏感的数据或规则有可能被曝光。一些建议的计划包括处理分解和受害者条款来阻止私人的和敏感的数据被曝光。然而,这些计划受限制于关联规则并且不能够完全的保护挖掘的数据。 Chen et al.是第一个提出一种新型的反数据挖掘方法来保护被挖掘的数据。计划通过加入噪声来改变数据的簇结构,利用登记制度的簇。从数据库中挖掘的信息将不会泄露商业信息。然而,加入到原始数据库中的噪声会影响原始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挖掘技术很容易被那些加入到被挖掘的数据中来保护重要信息的噪声所影响。尽管被反数据挖掘技术保护的数据库可以通过移除噪声恢复原始数据库,但是一些重要的信息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丢失。 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