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可打印修改)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
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大学美育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学美育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
2. 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具备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美术欣赏:包括中外美术史、美术流派、美术作品鉴赏等。
(2)音乐欣赏:包括中外音乐史、音乐流派、音乐作品鉴赏等。
(3)舞蹈欣赏:包括中外舞蹈史、舞蹈流派、舞蹈作品鉴赏等。
(4)戏剧欣赏:包括中外戏剧史、戏剧流派、戏剧作品鉴赏等。
(5)影视欣赏:包括中外影视史、影视流派、影视作品鉴赏等。
(6)摄影艺术:包括摄影理论、摄影技巧、摄影作品鉴赏等。
(7)设计艺术: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2. 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2)实践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3)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美育实践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摄影、设计等社团活动,以及校内外展览、演出、比赛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摄影、设计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评价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美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创作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摄影、设计等作品,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美育十六讲教案

《大学美育》教案课程名称:大学美育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3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形态和美的价值,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生活质量。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第一讲:美的概述1. 美的概念2. 美的形态3. 美的价值第二讲:艺术美的欣赏1. 艺术美的特点2. 艺术美的分类3. 艺术美的欣赏方法第三讲:自然美1. 自然美的特点2. 自然美的分类3. 自然美的欣赏方法第四讲:社会美1. 社会美的特点2. 社会美的分类3. 社会美的欣赏方法第五讲:生活美1. 生活美的特点2. 生活美的分类3. 生活美的欣赏方法第六讲:服饰美1. 服饰美的特点2. 服饰美的分类3. 服饰美的欣赏方法第七讲:建筑美1. 建筑美的特点2. 建筑美的分类3. 建筑美的欣赏方法第八讲:音乐美1. 音乐美的特点2. 音乐美的分类3. 音乐美的欣赏方法第九讲:绘画美1. 绘画美的特点2. 绘画美的分类3. 绘画美的欣赏方法第十讲:文学美1. 文学美的特点2. 文学美的分类3. 文学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一讲:舞蹈美1. 舞蹈美的特点2. 舞蹈美的分类3. 舞蹈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二讲:影视美1. 影视美的特点2. 影视美的分类3. 影视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三讲:审美心理1. 审美心理的特点2. 审美心理的分类3. 审美心理的培养第十四讲:审美教育1. 审美教育的作用2. 审美教育的方法3. 审美教育的实施第十五讲:美的创造1. 美的创造的特点2. 美的创造的分类3. 美的创造的方法第十六讲:美育与人生1. 美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 美育与生活质量的关系3. 美育与道德情操的关系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美的各类形态及其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课程代码: 03110021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通过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身心健康。
4. 促进艺术教育与人文美育的融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美育概述2. 音乐艺术3. 影视艺术4. 舞蹈艺术5. 美术艺术6. 校园文化艺术教学时间: 16周教学安排:第一周:美育概述1. 美育的定义、意义与价值2. 美育的历史与发展3. 美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周:音乐艺术1. 音乐的基本元素与结构2. 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3. 音乐欣赏与评价第三周:影视艺术1. 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3. 影视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第四周:舞蹈艺术1. 舞蹈的基本要素与风格2. 舞蹈的历史与发展3. 舞蹈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第五周:美术艺术1. 美术的基本元素与流派2. 美术的历史与发展3.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第六周:校园文化艺术1.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3.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的途径第七周至第十六周: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美育实践活动2. 活动内容包括:音乐、影视、舞蹈、美术等方面的创作与展示3. 每周进行一次小组讨论与分享,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美育相关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育内涵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4.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表现2. 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创意、团队合作等3. 期末作品展示: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与表现教学资源:1. 教材: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学大美育——《大学美育》教学大纲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旨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美是什么等。
其中,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在研究本课程时,学生需要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
同时,高校美育的实施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在了解美育的任务和实施后,学生需要掌握美是什么。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有: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
这些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有一定的意义和局限性。
实际上,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这指的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在人类的实践对象和人类创造的产品上体现出来。
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本章介绍了艺术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
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掌握。
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本章介绍了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需要通过美育来使自己对美的追求自觉化、深刻化和系统化。
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具有浪漫、易变、独特、强烈的特征,需要通过审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大学美育授课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艺术形式及其审美价值。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实践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
3. 教学课时:2课时4.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5. 教学内容:艺术鉴赏与审美实践二、教学大纲1. 第一节课:艺术鉴赏概述-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的分类与特点-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2. 第二节课:艺术鉴赏实践- 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 审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艺术鉴赏概述1. 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经典艺术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艺术的历史渊源,阐述艺术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 艺术的分类与特点:讲解艺术的分类方法,分析各类艺术的特点。
-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介绍审美价值的内涵,探讨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课后作业-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第二课时:艺术鉴赏实践1.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艺术鉴赏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讲解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如观察、分析、评价等。
- 审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介绍审美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如艺术鉴赏会、创作比赛等。
3. 课堂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如欣赏一幅画、一部电影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4. 课后作业- 完成一份艺术鉴赏报告,总结鉴赏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艺术作品、介绍艺术理论。
2. 教学视频:播放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艺术,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学、自然等领域的审美情趣。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和审美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美学基础理论(1)介绍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框架。
(2)讲解美的本质、形式美、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和来源。
2、艺术鉴赏(1)选取不同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进行赏析和解读。
(2)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文学审美(1)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2)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
4、自然审美(1)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如山川、河流、森林等。
(2)讲解自然美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5、审美与生活(1)探讨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服装、家居、饮食等方面。
(2)引导学生将审美观念应用于生活实践,提升生活品质。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
2、作品赏析组织学生观看、聆听、阅读各类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文学写作、摄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审美话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5、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自然风景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存在。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导论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周:美学基础理论(一)讲解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第三周:美学基础理论(二)分析形式美和审美心理的相关理论。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时:54学分:1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
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
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
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12、第十二章要求了解文艺欣赏的共鸣现象。
13、第十三章要求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
14、第十四章要求掌握音乐艺术美和舞蹈表现美的特点,并能从中欣赏出它的美。
15、第十五章要求掌握造型艺术的美以及它的特点。
16、第十六章要求掌握综合艺术的三个类别,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欣赏他的艺术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
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
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
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12、第十二章要求了解文艺欣赏的共鸣现象。
13、第十三章要求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
14、第十四章要求掌握音乐艺术美和舞蹈表现美的特点,并能从中欣赏出它的美。
15、第十五章要求掌握造型艺术的美以及它的特点。
16、第十六章要求掌握综合艺术的三个类别,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欣赏他的艺术美。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点: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播放部分影视资料。
五、课程教学其它有关问题的说明与建议:
1.本课程与其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适用于各专业。
2.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
要求学生尽量完成一篇自己的学后感。
3.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感染力。
4.参考教材及图书资料
(一)教材:大学美育
(二)参考书
1.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许自强主编.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朱红主编.美育.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六、考核方式与评定标准
(一)考核方式:考试
(二)评分标准:
1、平时成绩(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占30%
2、考试成绩占70%
大纲制定人:赵丽娜大纲审定人:
大纲批准人: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