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

性和科学传达给我们的是客观的事实,激不起更丰富的感觉和想象,就像是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差异一样。作家把创作目的作为一个点,其他要素都围绕这个点发生变化,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呈现内容。文学欣赏有不同尺度,不能单单只用我们熟悉的尺度去分析作家的创作。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五)中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这两句按理性逻辑还原后应该是“结庐在人境,定闻车马喧”,而作者却说“无”,这就形成了矛盾。此句中的“无”字,不是没有,而是视若无闻,熟视无睹,是心静如水,宁静淡薄。“无”字表达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心灵的主观选择,是陶渊明用心中的静消除了外在的车马喧,而这一理解很难用理性去分析。我们可以从“无”字里看出陶渊明归隐的境界,还有归隐的决心之大。

语文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地分析,给学生呈现文本的独特视角,给予他们深刻的启示,让他们学会运用语文思维,尝试在文本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可以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宣传群工部: 根据《关于报送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客观了解职工思想状况,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科技处深入开展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和调研。科技处党支部紧密结合实际,采取问卷调查、谈心交流和召开专题会等方式对全处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调研,调研把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服务职工全面发展、创建和谐处室作为职工思想动态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方面、多层次对本处职工的思想进行全面调研分析。调研中,对职工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确保了党员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得到增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职工思想调研基本情况 (一)职工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的分析。我处现有职工12人,处级领导3人。我处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信念坚定,大局观念强,工作思路清晰,凝聚力、战斗力强,在职工中威信很高。职工思想相对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奉献,工作热情高,能关心集体,能为本处发展献计献策。

(二)职工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问题。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职工的政治取向和信仰正确,职工对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国策坚决支持。职工表现出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职工对待本职工作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尽职尽责,自觉维护集体利益;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工作精神,体现出了“舍小家顾大家”、“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主流价值取向。 (三)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继续教育和职工食堂等问题依然是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必需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职工认为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是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一种好的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钻研才能使新时期的工作有长足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是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与职工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的问题,职工食堂也成为职工关注的焦点,能否建立自己的职工食堂,大家吃的放心,工作才能安心。 二、职工思想工作的建议 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用其所长,促进工作安全、高效、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比较研究 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295845449.html,/blog/cns!3FFF8F6E2EEA6EDF!288.entry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纪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两者分属于定量分析与定质分析。虽然两者分析的对象有所关联,甚至重叠,但由于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分析处理方法,因此,两者有所区别。如何正确认识两种方法的本质、相互关系以及两者整合应用的可能性,将是本文力图探究的问题。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1952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能含义,而依赖于固有的分析程序来得出结论;一旦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就要尽量排除认为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无偏向。 2、系统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对象都是大量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历时性的文献;都要面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和取样的问题。系统化调查取样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克服可能出现的随机偏差。除语言符号分析等特殊情形之外,单个的、少量的文献通常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 3、非接触性 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都是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的间接、非接触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与社会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异。 4、主观参与性

精神分析类 书目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戎容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奥·曼诺妮著王世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叶孟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何仲生等编著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恩斯特·贝克尔著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好)杰克·斯佩克特著高建平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彼德·福勒著段炼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巴赫金等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赖希著张峰译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好)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精神分析文论》陆扬医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王小章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方迪著尚衡译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著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荣格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等译商务印书馆 《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好)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杨韶刚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好)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好)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 《荣格崇拜》理查德·诺尔著曾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与神话》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刘耀中等著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韦雷娜·卡斯特著陈国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告别牺牲者的角色》韦雷娜·卡斯特著李妍译北京出版社 曼荼罗丛书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 《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阿瑟·科尔曼等著刘文成等译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 。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 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 ,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 。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 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 。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 体分析的践踏。 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 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应该从真与假

归去来兮辞翻译、解析

归去来兮辞 魏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8篇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8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8篇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1) 一、总体状况 总的看来,物流部职工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用心,重视理论学习,关心公司发展及职工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对重大问题分析冷静客观,并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决定。今年以来,物流部透过深入开展“从严治企、争创一流”大讨论、大整顿活动、“学习镇海安喜”等活动,促进了公司职工思想状况的整体提高,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党性修养、敬业精神等都有所转变。绝大多数职工热爱公司,明白公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且表现出勇于克服困难、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状态。 二、当前员工主流思想状况 1、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关注党建工作 调查来看,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十分关注企业的党建工作,

并对企业的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寄予厚望。有96。8%的员工对公司社会形象和中国石化员工身份感到光荣和自豪,大多数持理性的乐观态度,而有负面反映的只占3。2%。而在回答“对公司开展“从严治企、争创一流”大讨论、大整顿活动时,全体员工表示“起到了用心作用”,这说明公司在深入开展“从严治企、争创一流”大讨论、大整顿活动还是起到了必须的效果;同时在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上有45。5%“十分认同”,50。9%“表示认同”,只有3。6%表示“存在疑惑”。这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很认同,对公司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2、多数员工感到工作压力明显增加 谈到工作量的时候,23。6%的员工表示自己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76。4%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很饱和、有时超点负荷,没有员工表示比较简单;员工普遍感觉压力较大,说明企业经营压力已得到有效的传递。有压力才有动力,持续适度的压力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压力应持续在什么水平?对工作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值得管理者思考。 三、员工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有98。9%的职工关注收入福利。当前总体

心理学史讲课讲稿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 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 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 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 《释梦》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层次分析法及实例分析(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与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后,就需要准确的确定体系各个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影响能力,即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权重值就是指标影响力的量化数值,指标之间相对的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确定的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50]。现阶段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赋权法,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的经验判断得到原始数据,准确的确定各个指标系数排序,例如层次分析法(AHP),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由指标评价中获得的实际数据形成原始数据,例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CA)。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天然气净化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数学方法,该方法应用线性代数中矩阵的求解方法,具体计算过程为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求解该矩阵的特征值,选取最大特征值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检验后,解得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即为该层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元素的重要度,通常结果需要归一化处理,进而计算出对总目标的权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权重最大者即为优选方案。 实践证明,层次分析法能够准确的确定指标的权重,它由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方法体系深受学者和专家的欢迎,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的改进,建立了多样的变形方法,适用于所建指标体系结构复杂又缺乏原始数据的决策当中。 在应急管理评价研究方面,随着全球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和严重的后果,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表现出了高度重视,纷纷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应急能力评价方面的发展。国外主要是在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对应急能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多集中在评估体系建设方面,本本主要介绍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在应急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美国应急能力评价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突发事件的防灾能力进行评估的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的两大应急管理机构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国家应急管理协会(NEMA)相互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套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标准,标准简称为CAR,这套应急评估系统使用十分广泛,几乎没有地域限制,当时美国的56个州都应用此系统对其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估,美国的财务部门也依据CAR这套评估系统,可以合理的向地方政府提供发放应急救援物资。 这套评估系统中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13项一级指标、209项二级指标和1014项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讲,1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是法律法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物资管理、编制应急预案、指挥协调、通讯和预警、

古诗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赏析

古诗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

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桌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

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及对策(3篇).doc

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及对策(3篇) 篇一: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及对策 针对当前干部职工对铁路改革的认识、期盼和建议;以及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调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一是对改革认识、期盼和建议。改革是势在必行,不改革就好比是死水一潭,沒有岀路,只有谋发展,才能在市场的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是广大干部、职工普遍的共识;然而,改革要出成果,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实惠,安居乐业,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改革不能“放空炮”,绝不能“换汤不换葯”,实实在在干职工群众满意的亊,努力实现民之所望,不能当无所作为的“大平官”;建议领导在启动路线活动中,狠杀“四风”,转变干部作风上真抓实干,不走过场,让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看到活动成果。 二是思想动态分析。1、干部有顾虑;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干部安署、分流等问题,好比是“游击队”,切身利益,思想有顾虑;2、职工耽心收入;服务行业,自已的收入是否减少? 3、人员分流;干部、职工年令偏大,担心被分流出去或裁员。 三是对策。1、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及时宣传教育路线活动的意义,加强对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认真学习“两会” 精神,充分认识铁路改革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顾全大局,告诫大家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修养,勇于担责,为铁路改革尽心、尽力、尽责。2、树立信心;告诫广大职工,改革一定会带来新的变化,一切何前看,树立信心,必然会迎来灿烂的明天。3、确保安全稳定;,放下思想包袱,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消灭一切责任事故,确保旅客列车安全和职工稳定。 篇二: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掌握当前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把准职工思想脉搏,促进“一降两提升”工作顺利开展,滨河销售营业部党总支按照公司党委要求,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思想动态大调研,调研以“自下而上、四级联动、多方引导、重点解剖”为工作思路,采取“全面谈心、问卷调查、专题分析、分类座谈”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当前本单位职工群众的基本思想状况 回顾总结整个调研的情况,本次活动在领导的精心组织管理下、在广大职工积极认真的配合参与下取得了预期的目的,本次调研所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客观、真实、可信,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部职工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职工队伍是稳定的。93.7%的职工能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认为效果明显;94.9%的职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受到重视,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95.8%的职工对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98.3%的职工对公司在切实关心职工群众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97.9%职工认为创建金银牌队和优秀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职工群众的能够在争创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劲头很足。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98.87%的同志对营业部党群干群关系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表示满意;94.8%的职工对党员干部最不满意的行为选择了其他;2.4%的认为党员干部奉献意识淡薄、工作业绩差;1.6%的认为自律意识差;0.8%的认为对职工群众态度冷漠;0.4%的认为党员干部政策水平低,办事不公;91.7%的职工认学习教育应该采取脱产轮训的方式;99.1%的职工表示了对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培训的渴望;98.9%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能够满足目前工作需要,但在对培训的感受上,98.5%的职工认为培训形式单调,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90.1%的职工认为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更有利于职工教育;93.1%的职工表示对形势任务的了解主要通过会议传达和宣传材料的途径;96.7%职工能够认真阅读《胜利供水报》,教育工作是富有成效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2018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2018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为了进一步掌握当前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把准职工思想脉搏,促进“一降两提升”工作顺利开展,滨河销售营业部党总支按照公司党委要求,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思想动态大调研,调研以“自下而上、四级联动、多方引导、重点解剖”为工作思路,采取“全面谈心、问卷调查、专题分析、分类座谈”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回顾总结整个调研的情况,本次活动在领导的精心组织管理下、在广大职工积极认真的配合参与下取得了预期的目的,本次调研所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客观、真实、可信,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部职工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的、进步的,职工队伍是稳定的。%的职工能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认为效果明显;%的职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受到重视,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的职工对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职工对公司在切实关心职工群众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职工认为创建金银牌队和优秀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职工群众的能够在争创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劲头很足。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的同志对营业部党群干群关系和党员干部党

性党风党纪表示满意;%的职工对党员干部最不满意的行为选择了其他;%的认为党员干部奉献意识淡薄、工作业绩差;%的认为自律意识差;%的认为对职工群众态度冷漠;%的认为党员干部政策水平低,办事不公;%的职工认学习教育应该采取脱产轮训的方式;%的职工表示了对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培训的渴望;%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能够满足目前工作需要,但在对培训的感受上,%的职工认为培训形式单调,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的职工认为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更有利于职工教育;%的职工表示对形势任务的了解主要通过会议传达和宣传材料的途径;%职工能够认真阅读《胜利供水报》,教育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干部职工们认为,通过形势任务教育,更加明确了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供水系统所面临的困难和优势,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认清了方向,沟通了意见。但从调查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干部职工对公司及本单位的发展前景和生产经营工作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99%的职工认为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单位发展潜力巨大;%的职工认为本单位管理有序,制度全面,落实工作做的好。绝大多数职工已明确意识到单位生产经营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切身利益,时刻关注生产经营状况,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的职工群众对推进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作者描绘出的图画可以完整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这就是这首诗歌最大的魅力所在。 最后,从被表现的对象层来分析。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

【课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文中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及盈\资\就、审等重点词语。 2.了解辞赋的特点并熟读成诵. 能力:1.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述之志。 2.通过探究交流,学生能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并对作者 的思想进行简评。 情感:学习作者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诵读,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准确背诵全文并归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重点句段的点拨引导。 【媒体使用】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 2.在熟读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大致理解文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思想追求,据此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怀。 3.认真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为背诵打下基础。 一.导入 投影并讲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人是——陶渊明。 在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大背景下,他却沉迷于采菊栽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归隐山林。《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那篇洗尽铅华的千古妙文——《归去来兮辞》。二.通读序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 教师提问:序文向我们交待了作者归隐原因有二,试用原文回答。 参考1. 质性自然,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深愧平生之志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第一点是根本。在《归园田居》中,作者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崇尚自然,性行随意才是作者的情趣与追求。官场有违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读——正字音。凭借注解,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二读——准句读。简介辞赋的特点,读准停顿。 附:关于辞赋的知识: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材料二: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

《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李中发张相龙 内容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名作,在过去的诸多点评中,都认为此文着重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愿望,突显了作者不为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原则。但作者通过多年对此文的教学,认为之前的点评并未说重要害,通过分析后提出了对此文主旨的另类看法。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主旨新探 历来评点陶潜在人生转折关口所写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大都以为重在表现作者辞官归隐的欢悦,认为是一篇不与世俗合流同朽的宣言,是文人风骨彰显的标杆,是旷达隐逸志趣的滥觞。可是,我教此文多遍,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却尽是委屈与不甘,品尝的尽是激荡与躁动,感觉的是作者怀抱未展而又无奈的牢骚,品尝的是如屈子般怀瑾握瑜而自沉的痛楚与决绝。这是一个坚守自我而又梦想破灭的文人的憋屈的宣言,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智识之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身处的末世所唱的一曲别样的挽歌。 人说言为心声,最能反映作者真实思想的不是别人的解说,而是作者自己的文本。 古人写诗为文,大多追求含蓄蕴藉,不到迫不得已,很少开篇即直抒胸臆,大吼大叫的。故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以赤子般感叹开篇的写法被称为别开生面的异类。《归去来兮辞》也是如此。作者郁积已久的情怀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作者以严厉自责的口吻表达了强烈的激愤而又无奈的情感。对于世代簪缨的陶潜,对于诗书传家的陶潜,对于二十九岁即侧身官场的陶潜,说不想建功立业、光耀门楣那是假的,但现实的黑暗,十三年来官场的污浊,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蒙蔽了他原本清澈的双眸,已经三番两次地灼伤了他那原本炽热滚烫的心灵,已经持续不断地碾碎着他原本纯真美好的梦想。官场沉浮十三载,眼暗了,梦碎了,心冷了。检讨满身心的伤痛,仅余对操守的坚持还能支撑着他。他只能选择离开,可心又不甘,只能吼一嗓子以舒泄。他本有满腔郁愤,本有诸多不平,可饱览世情的他,不管是为了读书人的操守,还是为了远祸全身,都不能怨天,不能尤人,只能以深深的悔恨自责来拷问本心,来平定郁愤,来安慰伤痕累累的魂灵:“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稚子受教,少艾织梦,成立追寻,中年归隐,只能自怨自艾,用新剜的肉补旧有的疮。 有人说,本文为归居之后的实录,则归家之途、天伦之趣、诗酒风物之享,当为作者疗治魂灵伤痛的外敷汤药。有人说,本文是归隐之前的臆想,则归隐之乐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梦呓,更显其内心的不安与苦痛,更显辞官归隐的窘迫与无奈:想回乡,回乡之途是身轻心畅、归心似箭,还是前途迷茫,近乡心怯?见家人,家人是有志一同、体谅抚慰,还是满怀忧思、追问生计?回家后,是独享安乐,还是窘迫彷徨,为酒食奔号……作者长于守志而拙于谋身,干脆选择性地使自己沉溺于前者的臆想之中,而主动忽略后者以求暂时的忘忧,不正彰显作者内心深重的苦痛吗? 而且,作为归隐田园欢愉说立论的根本的这第二段文字,也大有玄机,不知是作者有意泄露,还是无意之举。文本依次写了:归途——归心似箭,到家——饱享天伦温情,室中之乐,园中之乐;在回家的新鲜劲过去之后,作者似乎心满意足地过了一段“宅男”生活,也许是静极思动,也许是其心根本就未真正地冷静、平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内“引”、“眄”“倚”、“审”之后,踏出了门槛,每天在园子里晃荡,虽说没出园子门,但却宁可“策扶老以流憩”,也不愿再回到室内,甚至不愿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坐下来;而且,在园子里时间长了,心自然也倦了,故身虽仍在园内,心实早飞出园墙:“时矫首而遐观”。他“遐观”什么呢?他为什么“遐观”?他看到云在出岫入岫,因无心故无羁;他看鸟在兴起而飞,兴尽而还——园墙既关不住无心的云,也关不住振翅的鸟,却关住了拄杖的“我”,所以,虽然太阳要落山了,我也不愿意回去,“我”只能抚着那“孤独”的松树,徘徊再徘徊。 有哲人说,人的心是躁动的,总在家与流浪中徘徊。陶潜因倦飞而归,又因“久”归而思飞。这段描写归园之乐的文字,暗中正反映出其身归而心未归、身想静而心欲动的困苦与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