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传统文学与电视剧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那就是受众面的接近。如果说网络文学在与传统文学争夺青年读者方面,存在某种天然的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在电视剧改编方面并不存在。坐在电视机前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他们是原来的文学爱好者,关心人生、社会和历史,因此,电视剧改编也更愿意从传统文学方面寻找资源。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是传统文学的延伸,是传统文学读者的再聚集。传统文学可以做得聪明一点,利用这个优势,增进对文学的宣传和推广。目前,文学界与影视界之间缺乏创作信息的沟通,是阻碍文学改编的重要原因,因此双方需要逐步建立沟通合作的合理机制。

我们目前的许多长篇小说创作中,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也是不够重视的,人物之间区分不明显。而影视界非常重视个性,极力强化人物个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主要靠人物的鲜明个性取胜。《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定式。个性并不影响人物的真实性,相反,它是人物真实性的重要标记。

面对变局,文学不可动摇

影视改编热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由于改编带来的对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宣传效应和经济效益,影响了部分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

图像时代对文学的挤压,使美国学者米勒曾认为“文学的终结”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其后,他又宣称,文学将永恒。影视固有的局限性,使它远远不能代替文学,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围绕文学与图像之间关系的讨论,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在影视时代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思维和思想的直接呈现。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天然地具有亲近和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功效,这是它区别于许多其他艺术形式的优长之处。“读”和“看”的区别,在于“读”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融汇其中,它牵涉到一种意义的深度模式,而“看”,如看电影,却主要是一种直观的不大动脑筋的感性活动,缺乏对隐含意义的追索。

再者,语言艺术,除带来语言自身的独特美感外,也为读者的想象力提供无限的空间,这是影像没办法超越的。影像将想象具体化,却也失去许多味道。譬如,电视剧改编《红楼梦》,好处是使经典通俗化,但也容易挨骂。曹雪芹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一千个读者心里产生一千种形象。电视剧定为一个,省得想象,但也少了蕴藉。

再次,文学是广阔而自由的精神表达。为什么大部分文学作品不能被影视改编?也由于影视远远不能穷尽文学的题材和文学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可能。有时候,最好的小说恰恰也有抗拒改编的特性。

所以,文学一方面不拒绝图像化,一方面又需要对图像化保持警惕,不能把图像化视为文学的出路。文学应该向影视借鉴,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但应该走自己的路。文学就整体而言,是足以值得骄傲的,道路是广阔的,前途是充满希望的。经典之作,必然还是出自文学。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 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 《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 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 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被拍成了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第五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蒙太奇是音译的外来词,原为建筑术语,后来被引入影视制作之中,作为一种拼贴剪辑手法被大众所熟知。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利用蒙太奇手法,影视编辑可以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拍摄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本文分析了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现状,进而阐述蒙太奇艺术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形式。 1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影视业的发展进步,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也被引入使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蒙太奇在我国影视业的运用技术有待提升。 1.1 蒙太奇艺术手法在国内的使用较少 蒙太奇是显示一部影视作品完整性,凸显影视作品主题,展示导演构思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同时也是影视作品展开叙事内容的基本方式,蒙太奇利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段和方式呈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及影视中的人物性格。蒙太奇还可以利用剪辑合成的方法构成多样式的影像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来传达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影片的影响作用。随着蒙太奇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蒙太奇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国内蒙太奇的发展历史、发展经验不足,导致蒙太奇手法在国内的运用较少。国内现

有的蒙太奇运用只涉及摄影和配音方面,没有对蒙太奇手法进行深入的应用,对于新出现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了解较少,导致其只会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影视前期的镜头组合之处。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有必要借鉴学习西方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不断提升蒙太奇技术的运用能力。 1.2 国内影视编导使用蒙太奇艺术的意识较差 国内影视编导关于影视制作的观念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许多导演在拍摄一部影视作品时,先想到的是传统拍摄手段的使用,运用传统的拍摄技巧进行影视拍摄,对于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还没有养成习惯。许多编导和影视制作人员缺少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意识和习惯,不能正确认识到蒙太奇艺术手法的作用,忽略蒙太奇艺术手法的使用,致使影视作品缺乏创新意识,在影视界很难占得一席之地。 1.3 没有完全掌握蒙太奇艺术的技术 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数字时代中,影视作品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使用蒙太奇手段进行创新,使用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是要对蒙太奇的运用技巧和表现方法十分熟练。但是国内的影视编导对于设备的资金投入少,设备的不先进使得蒙太奇的技术无法得到施展,进而蒙太奇的技术也不能真正得到利用,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制作效果。 2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形式 蒙太奇艺术在影视编导的应用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及观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正面衬托、烘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白描:朴素自然,写出某种情感。 6、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有时还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7、引用: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的典雅。 8.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9、抑扬结合: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10、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更具立体化,揭示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1、侧面描写: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1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 中。 1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8、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5-30 14:07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 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 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 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 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影视鉴赏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05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教师赵梓伊 第2次任务 共4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影视鉴赏作业二 作业说明: 用已经学习的知识,从一到两个方面,简要评析《战舰波将金》、《公民凯恩》、《筋疲力尽》中任意一部影片。写成一篇影视评论(不少于600字)。 评析《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在25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公民凯恩》用在1941年显得颇为现代的方式(长镜头、景深镜头、低照度等)讲述了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仅是在美国的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摄影上的革新。比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应用、运动机位、高反差布光、带顶棚的摄影棚、融镜、带遮挡的多次曝光镜头,直对灯光的摄影、最有

意思的就是在地上挖个窟窿进行拍摄。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摄影模式,开创了很多先河,很多形式至今都被大量运用着。 《公民凯恩》的摄影在形式上大胆变革利用限有的摄影器材拍出了一些按照常规理论无法实现的画面,它是电影艺术形式上大胆地变革,划时代地开创了当代电影拍摄手法的风貌,也对后来的电影拍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并且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愧为摄影史上在技巧和艺术上进行创新的一个起点。 《公民凯恩》在剪辑方面的成就也是相当突出的。其中,它在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方面是很好的范例。如“利兰闪回”里回忆凯恩与总统的侄女艾米莉婚姻情况的一组镜头,画面上表现的空间并没有变化,时间则通过5次印刷机快速印刷报纸及艾米莉衣服的变化表明:这场戏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进的。但是由于导演的巧妙安排与精致剪辑,如剧中人物的对话时“正反打”的机位与景别基本不变化,每一场景的过渡转换尽可能的简练,因此整个段落好像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是一个似A而是实际非A的时间关系型。夫妻间感情恶化的错综复杂过程,通过不到200英尺胶片,便被完整而统一的表现出来,因此,这一段蒙太奇剪辑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完成日期: 得分: 评阅时间: 课程名称:第次任务评阅教师: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昕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呢? -、确立三个意识 1.中心意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2.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及特有的写作规律-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1、说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就小说而言,高考用来考查的大多是小小说,篇幅短小,含蓄简约,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推波助澜、设置空白、言近旨远等等。 3.文本意识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我们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以"比喻"为例,我们看到"比喻",马上就会想到它的主要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但落实到某一篇作品中,仅仅说出"生动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观照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比喻"的修辞在这里写出了某某事物怎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分析才具体、完整。 二、从四个方面人手 1.从表达方式人手。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沦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2.从表现手法入手。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指作者表现中心的手段,是文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采用的是托物追怀的方法;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则是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而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从谋篇布局入手。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线索的设置、详略的处理等;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巧妙过渡、曲折生致、铺垫、伏笔、悬念、暗示、照应等。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4.从语言表达入手。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二是句式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如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须要含英咀华,在揣摩和咀嚼上下功夫,要透过语言的外壳,探求作品的内在旋律。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表现手法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人物传记作为一种常见文体汇编

人物传记作为一种常见文体,在高考中常涉及三个层面和九个考点的考查。通观目前所见的传记类命题形式,涉及较多的是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因此,抓住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有利于考生迅速进入解题佳境。 下面,笔者就分两个层面介绍人物传记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1.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它必须真实地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反映传主的精神品质。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涉及传主本人的言论。因此,答题时要注重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2.人物传记主题多元,但基本方向明确。 作者在为传主作传时一定会渗透进自己的创作意图。这些创作意图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展现传主人生经历,再现当时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二是展现传主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或平凡的一面,再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传主的钦佩之情;三是从传主身上得到关于人生、社会、生命的独特感悟和认识。 二、积累人物传记的具体命题形式及应对策略 从目前所见的考试题型来看,基本上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一般分成三大题,共15分。 第一大题一般为分析综合题,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主要问法及应对策略举例如下:(1)概括传主人生阶段——紧扣传主身份特点,留主删次切分人生阶段进行作答。(2)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抓住传记叙写的事件和文中的细节描写。(3)传主成为伟大人物受了那些方面的影响——找准答题区间,分层概括。(4)文中从哪些角度体现了传主的个性特点——把握文章写作层次并逐层概括。 第二大题一般为鉴赏评价题,多涉及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主要问法及应对策略举例如下:(1)某一细节描写的用意——应从文章选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反映时代特点)、体现传主的个性等角度作答。(2)简答某一段文字的作用——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有利于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作答。(3)为什么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4)对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或其他重要句子的理解——应多从作者在传主身上得到的关于人生或社会的独特感悟入手去理解(这和对传记的主题理解密切相关)。 由以上归纳可以看出,第二大题的设题多和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有关,而答题的角度则应多从传记的真实性和主题(创作意图)入手。 第三大题为探究题,一般主要问法及应对策略举例如下:(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2)某个人物成为伟大人物或某部作品产生的原因——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3)如何评价传主——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不可凭主观印象片面作答。(4)从传主身上得到什么启迪或受到什么教益——结合题干问法中暗含的答题方向,紧扣文本作答。 总之,答传记类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观点要先行,即在答题前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答题前要审清题干的问法,根据问法层层深入逐层作答;第三,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本作答,不能无限制地开放。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话语霸权”这个感慨多少带着张抗抗的感情色彩,任何改编都可能存在损害原著精神的情况,但是在电影《扎纸先生》中却没有。作者可以拿出小说来对照,哪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电视剧已经是另一个作品了。如果改编之后还和原来一样,那肯定不是成功的改编。改编的电视剧能让原作者满意的非常少,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有一种使命感,至少存在文化冲动,而改编电视剧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电视剧市场需求大,粗制滥造的相当多,电视剧很多赶不上原著。不过影视创作者所找的“观众喜欢”这一理由不成立,他们忘记了观众喜欢看的永远是有生活质感的东西。 “影视话语霸权”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改变。影视作品想涵盖更多的受众,会抹杀一些文学的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降低了思想价值。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就是因为改编者会打上他个人的痕迹。当时与万方的《空镜子》同时播出的还有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小说反响是后者比前者要强一些,但电视剧播出后,前者比后者更受关注,这就证明影视改编大有可为。它也不完全是一种霸权,只是影视更受市场的控制,不可能无视观众的审美习惯,不可能孤注一掷。笔者认为影视改编文学作品,双赢的可能性在于利润。 影视文学,通俗地讲就是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它是电影电视艺术的文学基础和组成部分,但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影视文学中非常注重按照蒙太奇方式刻画动态的视觉形象的,这是所有的影视文学的一个共性。 所谓的蒙太奇方式,是指镜头和镜头之间分切和连接的方式。如上一个镜头提到某人,下一个镜头便出现这个人,尽管两个镜头的时空不同,但通过这种直接的连接,这两个镜头之间便产生了关系,并形成了唯影视艺术才有的独特时空,例如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便是采用的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性的,包括对话、交叉、物件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叙述的连贯性;第二类是表现性的,包括对比、隐喻、诗意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镜头之间的内涵,以增加艺术表现力。 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普多夫金所说的“段落蒙太奇”结构形式。它是两个段落之间的特殊处理,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间歇感,经常会用到的方式是渐隐和渐显。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结束时,整个画面不是突然变换成下一个场景,而是由结束时的画面渐渐隐去,直至消失,然后才会出现下一个场景;同样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段落结束时听到有关下一个场景的音乐,在上一个场景还没有完全结束时,这段音乐的声音会很小,而随着上一个场景的渐渐消失,这段音乐的声音会逐渐变大,慢慢引出下一个场景所要展现的内容。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与影视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文本中心走向视听中心的时代,视觉语言和视觉思维在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扩大了“地盘”,但文学仍然是所有文艺形式的价值中心,这一点并未改变。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央视的前身)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如今,中国电视剧产量逐年攀升,居于全球首位。我们发现,其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电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这足以说明文学对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然而,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比如这种现状的成因是什么?当下的影视与文学互动呈现怎样的态势? 文学是影视最需借助的资源 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正如有论者所说,文学能为影视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内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历史的理解方式。 付诸文学改编的作品也大都具备好故事的基础。小说和影视剧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都以叙事为表征,同时,也都是讲故事的。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而影视制作人则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然而,即使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中,改编率也不高,原因之一是,在如何理解故事性上,小说方面和影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当然,故事、情节等词汇在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眼里仍带有部分贬义色彩。 电视剧所要求的故事,仍然是非常传统、简单、千篇一律的以故事情节和因果链条为特征的线性叙事,因为制片方认定电视剧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样式,必须服从大众的趣味,必须以收视率为成败标准。因此,他们所要求的,不简单是一般小说中的一般故事,而是一种在故事的强度、叙事的强度、动作的强度、对话的强度上都远远大于普通小说的故事。 影视方面要求小说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物。而塑造人物,也恰好是小说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影视和小说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影视界仍然坚持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观,即人物需要有丰富的个性。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小说,大都提供有这样的人物基础,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他有点傻,有点笨,但是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在磨难中百炼成钢。这类小说提供了生动丰满的人物性格,是影视剧改编的最好材料。在每年几千部作品中,像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形象鲜明、性格丰富、让人过眼不忘的人物其实并不很多,一方面是能力不及,更多的是观念不同,一些小说作者认为小说写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人物”,甚至“塑造”这个词也显得陈旧。 小说所提供的语言,特别是人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资源。剧本主要由对话组成,小说原著的人物语言是否生动和富于特色,也是制作方考虑的因素。《篱笆·女人和狗》、《过把瘾》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剧作,都因原作语言的鲜明特色而获益匪浅。 出于以上原因,影视界非常重视剧作的文学性。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曾试图疏远文学,得到了教训,到《山楂树之恋》,他作品中的文学性再次回归。 影视对文学有冲击有启发 成功的影视改编,无疑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小说《蜗居》出版两年后乏人问津,而电视剧播出一个月,书就创造了销售40万册的纪录。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 一、传记文学概要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象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 《传记文学》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创刊,至今届满三十八年,是民国以来最丰富的史学宝库,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民国史长城」美誉。主持人刘绍唐先生,北大毕业,得其业师毕生提倡传记文学胡适博士传承,独负编辑重任。 《传记文学》独自经营,且一向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超党派、超政治,摒弃旧有「完人思想」与「偶像崇拜」的框框,为现代史与传记文学开拓一个宽阔的领域。旅美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比较海峡两岸传记文学发展有「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评李鸿章语)之评语,而耕耘逾三分之一世纪的刘绍唐先生也被誉为「野史馆馆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