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养气,载气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21.发病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运动的孕育和基础。
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木 春 东 风 生 青 酸



长夏



湿










西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生克乘侮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 相生: • 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 • 相乘:不及所致,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 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内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
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同病异治(如感
冒、 水肿等)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可以出现类同症
状——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 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 病因 与 病机
辩证 与 治则
三、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方面, 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 • 阴和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这个规律的形象图 形就是太极图,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 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
(四)、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 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 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 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 衡。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
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 即所谓“物极必反”。
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系。
分析病理
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
中医认为,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
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诊断治疗方面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 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相应的形体官窍
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的盛衰
保温、调节体温
春多温病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夏多泄泻 冬多伤寒
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夜晚——阳气内敛
旦慧(好转)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昼夜疾病变化
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例:
春温——万物生长(春生) 夏热——万物结果(夏长) 四季变化
秋凉——万物收割(秋收) 冬寒——万物敛藏(冬长)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宇宙变化无 穷的根源。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 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生生不息
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
例: 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 气的运动变化上。

㈡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 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 本的关系。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和条件。 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 种情况: ⑴阴阳互损 ⑵阴阳离绝
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 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 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人体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内 膀胱、胆 五体:皮、脉、筋、肉、骨 九窍:眼、耳、鼻、口(舌)、 外 前阴、后阴(肛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 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这些不同 的机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举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 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 脏腑行使正常功能。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 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

四、五行学说
•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日常生 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 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 五行(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 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 五行学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 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中医基础知识
药店营业人员培训专用
一、中医、中医学

中医,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一般以汉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为 主体,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 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 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 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 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 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 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 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 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阴阳属性的归类
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无形的 明亮的 兴奋的 ……
静止的 内向的 下降的 寒冷的 属阳 有形的 晦暗的 抑制的 ……
属阴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性 空间 (方位) 时 间 季 节 温 度 湿 度 重 量 性 状 亮 度 事物的 状态 亢进 兴奋 动 上升 化气 衰退 抑制 静 下降 成形
脏腑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 剖学的 认识 长期生 活实践 的观察 古代哲 学思想 的渗透 医疗实 践经验 的积累
脏腑学说的形成
五脏与六腑、形 体、官窍、精神 情志 五脏与自然环境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而满 五 《 不而 脏 素 藏不 者 问 ,能 , 五 故实 藏 脏 实。 精 别 而六 气 论 不腑 而 》 能者 不 : 满, 泻 “ 也传 也 所 ”化 , 谓 。物 故
心气不停地搏动——血液输送全身 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气体交 五脏 换、吐故纳新 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消 化吸收、水液代谢
辩证论治
•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 • 征—体征 • 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 。 辩证包括 ① 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 ② 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 ③ 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④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 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五行含意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归类
方法:取象比类:
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能)中 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 属。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 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 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 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一定限度内相对 稳定的动态均势。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界(包括人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 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 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 ② ③ ④ 形体结构方面 生理功能方面 病理病机方面 诊断治疗方面
•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克我)的反向制 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 土侮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 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意义:
(1)、使自然界事物紧密相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3)、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和统一。
五行属性
• • 木,由升发引申为运动的开始、启动 火,由炎上,热力引申为运动的加速


土,由居中引申为平衡、协调
金,由从革、肃杀引申为下行、减速

水,由润下引申为静止、终点,内蕴
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病理病机方面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生理上与之相关 的脏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