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设,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OPT)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

一、有效市场理论(EMH)的产生

第一篇讨论有效市场问题的论述可追溯到经济学家吉布森(Gibson)于1889年出版的《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一书,该书对市场有效性的思想进行了描述并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真正研究市场有效性问题是法国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路易斯·巴切利尔(Louis Bachelier)对随机游走的研究。1900年巴切利尔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对法国商品价格走势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商品的价格呈随机游走,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其未来价格的无偏估计值,投机是种“公平游戏”,即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并在该文中首先提出了“市场收益是独立同分布(IID)的随机变量”。但他并没有使用“随机游走”这一术语。而真正界定“随机游走”定义的是1905年美国《自然》杂志在关于醉汉游走的问题中提出的。

巴切利尔之后,虽然沃尔金(Working,1934)研究了随机游走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考尔斯和琼斯(Cowles & Jones,1937)对股票价格的序列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但对证券价格的行为的研究停滞了多年,直到计算机的出现。

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肯德尔(Kendall)在其《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一文中研究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价格以寻找其周期变化的规律时发现,令他惊奇的是找不到价格变化的周期性规律。通过广泛的序列相关分析后,他发现这些序列就象在随机漫步一样,下一周的价格是前一周的价格加上一个随机数构成。一系列随机有序数字构成了与美国股票价格相同的时间序列,因而提出了股票价格遵循一种随机游走(Random Walk)模式。肯德尔的实证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市场有效假说的研究。 1959年罗伯茨(Harry Roberts)揭示了这些股票市场研究和金融分析的结论所隐含的意义,并最先提出了弱势和强势检验。尽管肯德尔、沃尔金和罗伯茨提出了投

机价格序列可以由随机游走进行很好描述的观点,但他们并没有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直到萨缪尔逊(Samuelson,1965)和曼德尔布罗特(Mandelbrot,1966)两位经济学家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才较为严密地研究了“公平游戏”的预期收益模型在有效市场理论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公平游戏”模型与随机游走理论之间的关系。

对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玛

(Eugene F. Fama)教授,他在1965年的博士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中将随机游走理论与市场有效理论连接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有效性理论: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能获得或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不仅对随机游走理论进行了详实的讨论和总结,而且进行了深入的检验,对股票市场的技术分析(图表)学派和基本面分析学派提出了挑战。

1967年,罗伯茨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一次证券价格讨论会上,根据“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所包含的不同内容,首次将信息分为“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三类,提出了证券市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的区分方法,并得到一致赞同。

法玛是有效市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为该理论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玛1970年的一篇经典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不仅对过去有关EMH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从此之后,EMH蓬勃发展,其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最终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支柱理论之一。

二、有效市场的假设前提

有效市场理论有四个假设前提:

1、市场信息是被充分披露的,每个市场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信息的发布在时间上不存在前后相关性。

2、信息的获取是没有成本或几乎是没有成本的。

3、存在大量的理性投资者,他们为了追逐最大的利润,积极参与到市场中来,理性的对证券进行分析、定价和交易。这其中有包括三点: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

者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产生,交易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4、投资者对新信息会做出全面的、迅速的反应,从而导致股价发生相应变化。

三、有效市场理论的内容

在上述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在证券市场上,信息以随机的、独立的方式进入市场,面对刚公布的新信息,价格调整通常是独立进行的。证券价格的变动是市场对各种信息做出的反映,因此价格的每次变动也是独立的,与前一次价格变化没有联系。

2、市场存在着众多投资者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他们能各自独立地对证券价格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

3、投资者面对新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调整价格反映新信息对价格产生的影响。由于投资者能够迅速、准确地调整价格,市场对新信息的反映速度足够快,因此投资者不能获得非正常报酬,而只能赚取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

这样,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能获得或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三种形式

既然证券价格作为一种正确的信号能充分反映一切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可获得的有关信息就成为价格能否有效的决定因素了。按照可获得的信息分类不同,有效市场理论将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分为:

1、弱有效市场

在该市场中,证券的现行价格所充分反映的是过去价格和过去收益的一切信息。在该类市场中,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利用过去的信息制定投资策略进行证券买卖而获取异常收益(在有效市场中,与风险水平相当的证券收益率为正常收益率,实际收益率与正常收益率的差额为异常收益率)。

2、半强型有效市场

在该市场中,现行的证券价格不仅能反映过去价格和过去收益的一切信息,而且还包括一切可以公开得到的信息(如公司的盈利宣告、股票分割、红利宣告等)。因此完全利用可

公开获得信息行事的投资者在扣除他们购买信息的成本后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3、强有效市场

在该市场中证券价格所包括的信息面最广,即价格在充分反映过去收益和报酬、一切可获得的公开信息之外,还对非公开的信息敏感,能即刻反映全部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有关信息。因此,任何投资者都无法凭借其地位和某种信息渠道来获得超额的预期收益。

有效市场的三种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证券的价格反映一定的信息。其区别在于:不同的市场反映信息的范围各异。

五、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方法及部分检验结果

1、弱有效市场的检验

弱有效市场强调是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不存在任何可以识别和利用的规律。因此,对弱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侧重于对证券价格时间序列的相关性研究。具体来讲,这种研究又包括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操作检验、过滤法则检验和相对强度检验等不同方面。

(1)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是指时间序列的数据前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果股票价格的升降对后来的价格变化存在着某种影响,那么在时间序列上应表现出某种自相关关系。

(2)操作检验是一种非参量统计检验方法。这一方法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用正负号表示,价格上升为正,下降为负。如果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强,应能看到一个较长的同号序列,表示价格的连续下降或连续上升。

(3)过滤法则检验时通过模拟股票买卖过程来检验随即游走理论的可信性。这一方法将股票价格变化作为买入卖出股票的指示器。如果价格上升,表明股市看好,则在次日买入一定比例的股票;如果价格下降,表明股市看跌,次日卖出一定比例的股票。如果股价变化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买入卖出方法的收益应显示出一定的特性。

(4)相对强弱检验也是模拟证券投资过程对随即游走理论进行检验的。检验着首先选择一个与股票价格变化有关的指标,然后按照这一指标数值的指示决定买入卖出某种股票的数额。

根据以上检验的方法,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者做了大量地实验。如:(1)利用相关性检验方法,摩尔(Moore,1962)发现股票价格的前后期变动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06,表示股价变动的前后期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关系。(2)法马(Fama,1965)以1957年至1962年期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30 种股票作为样本,计算出价格序列残差的相关系数为0.03,表明各期股价不存在相关性。(3)格兰杰和摩根斯坦(Granger and Morgenstern,1963)采用一种谱分析方法对股票价格波动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股票价格运动没有依赖性。

总的来说,八十年代以前对西方多数证券市场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证券市场是弱态有效的,而八十年代以来的多数经验分析却一些出现了不支持市场是弱态有效的经验证据,表现为有效市场中的异常现象,被称之为异象,稍候会有详细介绍。

2、半强型有效市场的检验

对半强型有效市场的检验,主要侧重于市场反应速度的研究,即研究股票价格对各种最新公布的消息,如:、拆股、股利政策的变化、盈余信息等的反应速度。其检验往往采用“事件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特定事件发布前后的股价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股价在什么时候对该事件做出反应及做出何种反应,从而确定股价对公开信息做出的反应是否符合半强式有效假设,如果某事件出现以后,股价能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调整并自动恢复到均衡,从而使得任何以该事件为基础的交易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则表明市场是有效的;反之,市场是失效的。

检验结果,如:波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运用累计超常收益分析法对年度会计盈余信息的公布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美国的股票市场系满足半强式有效市场。科文和平克顿(Keown & Pinkerton,1981)对公司接管前后的收益率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消息公布之前目标公司的股价开始上升,这表示信息进入价格;在消息公布的当天股价发生向上阶跃,反映出目标公司的股东所获得的接管溢价;而在消息公布以后价格没有继续上升或者发生反转,说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是正确的。这个结论与半强式有效假设一致。

3、强有效市场检验

对强式有效市场的检验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规范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那些特定的交易者,如专业投资者或内幕人员,他们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公开或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看其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而由于对内幕人员交易难以获取数据,因此,通常是对专业投资者的业绩进行检验,检验专业投资者在不占有内幕信息的条件下,是否能凭借专业技能(包括技术面分析和基本面分析能力)获得超额收益,也可检验投资咨询机构建议的效果,即检验采纳投资咨询机构的建议的交易策略,是否能比不采纳其建议的交易策略收益更高。

检验结果。如:詹逊(Michael Jensen,1968,1969),他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衡量经风险调整的互助基金经营实绩。研究发现,即使不考虑运营成本,多数基金业绩无法超越指数业绩。因而,满足强势有效市场的结论。格里姆布拉特和提特曼(Grimblatt & Titman,1989),义普利托(Ipplito,1989)对互助基金业绩做了进一步研究。其研究结论都是相类似:过去业绩表现好的基金并不表明未来也经营得比较好。

六、有效市场理论的贡献

它的最大价值理论在于:为判断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种方法或标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要看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具备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及在其作用下金融产品价格能否准确反映金融资源的稀缺程度。如果金融资源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就应当正确地反映其内在投资价值,并使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超额利润现象得以消除。相反,如果金融产品价格对各种信息,包括过去、现在和预期信息反应滞后,就意味着信息传播的低效率和金融交易者对信息反应的迟钝,这种情况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因此有效市场理论实际上是:信息效率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体现了经济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就是竞争均衡。她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有效市场理论的成立,保证了金融理论的适用性。并为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和期望收益率变动构造了一个科学、严密、规范的模式。

有效市场理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使在分析资本市场时使用概率微积分得以正当化,描述的市场是一个线性系统。 Bachlier作为有效市场假说奠基人之一,将数学工具分析运用到股市,提出投机者的期望利润为零的论断。而他在建立模型时,是通过概率论规律,即高斯的正常定律来建立股市行变化的模型。由此产生了股市行情的表现可能是由一种随机程序所控制的想法。模型是用线性关系表示的,下期的价格是本期价格加上一个随机项决定的,随机项服从态分布。即今天价格(收益率)的变化与昨天无关,他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当其观察值趋于无穷时的概率分布就便成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具有稳定的均值和存在差。股票价格(收益率)是一个随机游走现象。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长期的变化趋势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经济相关因素有其比较确定的线性关系),而短期的不规则涨落原因则是外在的随机因素。因此,EMH的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建立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来探测金融数据的线性结构的。但如果市场是非线性的动力系统,那么,使用标准统计分析(特别是随机游走模型时)就会得出错误结果。

七、与有效市场理论相悖的异象

(1)整体市场中的异象

a、股权溢价之谜:

指股票市场的总体历史收益率水平高出无风险收益率(同期国债收益率)的部分很难由基于消费者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解释。

经验证据:

麦诺和普雷斯科特(Mehra and Prescott,1985)的研究结果显示,从美国股票市场的历史数据来看,股票回报率比长期国债回报率平均高7%左右。

坎贝尔和科克伦(Campell and Cochrane,1999)在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使用1871年至1993年的年度数据,他们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比短期商业票据的收益率高3.9%。

b、波动率之谜:

指证券价格(包括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的波动明显过大,远远大于由有效市场理论所预测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的现值)的波动。

经验证据: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股票的实际年收益率的标准差是15.5%,而红利的实际增长率的标准差只有6%。

美国股票市场中股票的市盈率常常会达到很高的水平。例如,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达到32倍,而过去几十年中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对这种现象的一个标准解释是,投资者预期未来会有较高的现金收入或资本利得。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平均来讲较高的市盈率并不伴随着较高的收益。

c、预测能力之谜:

指股票的未来收益率可以用基本面或技术面信息预测的现象不能由有效市场理论所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有效市场中,股票价格变动没有任何规律,股票的未来收益是不能用已经公开的信息预测,投资者承担高风险是获取高收益的唯一来源。

经验证据:

大量的经验结果显示,股票价格的波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股票的未来收益率至少可以部分地被预测。已经被证实可以作为股票未来收益率的预测指标或变量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公司盈利公告、红利政策变化和股票回购等。

(2)市场交易中的异象

a、交易动机与过度交易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理性交易者假设和市场预期均衡状态下,交易者都会持有一个由市场组合和无风险证券构成的投资组合,其持有的证券比例取决于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现代经典金融理论认为:泰荣(Tirole,1982)和米尔格兰姆和斯道克(Milgrom and Stockey,1982)证明了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会认为交易对方愿意交易的原因在于他拥有比自己有优势的信息,自己处于不利的交易地位,所以不会与之发生交易。

经验证据: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交易者之所以能够达成交易,其原因在于交易者对证券的未来收益和风险有不同的预期。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一天成交7亿股,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呈现出“非理性”的过度交易倾向。

b、交易策略与交易倾向

买入决策:一些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在买入证券时表现出一种交易极端行为,也就是说,投资者倾向于购买过去表现最好或最差的证券。

卖出决策:奥丁(Odean,1998)的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投资者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不愿意实现损失;另一方面,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过早地卖掉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以锁定利润。投资者表现出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即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奥丁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表现不明显

c、分散不足与随机分散

分散不足(insufficient diversification):是指投资者持有的证券数量很少,显著少于标准的投资组合理论所推荐的构成分散化投资组合的证券数量。经验证据显示,投资者有一种熟悉偏好(home bias),即投资者投资于自己熟悉的证券。

随机分散(random diversification):又称为天真分散(naive diversification),是指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时采用随机方式选择证券。马柯威茨分散是指根据证券之间的相关性,尽量选择相关性较低、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证券构造组合。

贝纳茨和赛勒(Benartzi and Thaler,2001)的实验研究发现,许多投资者采用平均化投资策略将自己的储蓄平均分散在每一个投资选择上,而不管这些选择是什么。贝纳茨和赛勒将投资选择分成三种情况:第一情况,在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做出选择;第二情况,在股票基金和平衡基金做出选择,其中平衡基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各占50%;第三情况,在平衡基金和债券基金做出选择。统计结果发现,在每一种情况下,投资者都是几乎以50:50比例在两种基金中做出选择,说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选择时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如果确实没有选择偏好,那么这将导致一个非常不同的有效选择。实际统计显示,三种情况下平均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分别是54%, 73% and 35%。

d、动量效应与中期预测性

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指股票价格变化表现出具有向同一方向波动的持续性。杰加地西和蒂特曼(Jegadeesh and Titman,1993 ,2001 )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过去三至十二个月表现好或差的股票(赢者或输者)在接下来的三至十二个月内继续表现好或差。利用这一现象的动量交易策略(即买入赢者、卖空输者)在美国和大多数成熟市场中都有持续的异常收益(也称动量收益)。

中期预测性:动量效应显示,单只股票过去6个月至12个月的股价走势有助于预测同方向未来价格走势,说明股票价格具有中期预测性。

e、反应不足、反应过度与无信息反应

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反应不足与反映迅速及时相对,是指证券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迟钝,不能一步到位,在到位之前有一个相对缓慢变化的过程。就反应的信息事件来讲,反应不足可以产生于对任何消息的反应。譬如,股票价格对公司盈利公告反应不足。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过度与反应充分准确相对,是指证券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头,一直会向同一方向有强烈的过头反应,超过了其应该有的变化,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证券价格再缓慢向相反的方向回复。譬如,长期反转。

无信息反应(reaction to non-information)在没有任何信息(对证券价格有影响的信息)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发生相对较大变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华尔街股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五百多点,跌幅达22.6%,成为美国近七十年来单日跌幅最大的交易日。

f、股票被编入指数(index inclusions)

哈里斯和古瑞尔(Harris and Gurel,1986)和史莱佛(Shleifer,1986)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一只股票被编入标准普尔500指数时,它的价格平均上涨3.5%,而且这种上涨现象并非短期内暂时性的,而是长期持久的。在这种现象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实例是,当雅虎(Yahoo)公司股票被编入指数的事件公告时它的价格当天暴涨24%。

(3)市场定价中的异象

a、小公司效应:小公司效应(small firm effect)也称规模效应(size effect)或规模溢价(size premium),是指投资于小市值公司股票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投资于大市值公司股票的收益。班茨(Banz,1981)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按公司总市值的大小分成五组,发现市值最小的一组公司其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高出市值最大的一组公司的19.8%。凯姆(Keim,1983)发现小公司效应主要集中在元月份,几乎50%的小公司效应都

存在发生在元月。因此,将这种现象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small firm-January effect),或规模元月效应(size-January effect)。对于“小公司元月效应”这种现象有许多种解释,其中主要有:忽略效果,β系数的误估计,纳税效果。然而,有意思的是持续了七十年的小公司元月效应似乎在最近十五年中消失了。

b、市盈率效应:是指具有低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率往往能超过具有高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表现要好于市场平均水平。

经验证据:巴苏(Basu,1983)为了单独考察市盈率效应,采用如下去掉小公司效应的方法:按公司市场价值的大小将25个公司分成五组,在每组中按市盈率的大小对公司进行排列,构造了五个投资组合。经过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具有最低市盈率的投资组合获得了最高的风险收益率,显示市盈率指标对未来收益率具有预测能力,与中强态有效性假设相矛盾。

c、市净率效应:市净率是具有预测公司股票未来收益率的价值。

经验证据:市净率较高的公司与市净率较低的公司比较,其股票的收益率相对要低得多,而且前者的市场风险也要比后者高(Fama and French,1992)。这一现象在市场低迷、经济衰退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Lakonishok et al.,1994)。Fama和French的三因素模型:市场收益(MKT)、市值规模(SMB)和净值与市价比(HML)

d、意外盈余:标准化的意外盈余SUE(standardized unexpected earnings),等于实际盈余减去预期盈余除以盈余估计的标准差。

经验证据:仁德里曼、琼斯和拉塔内(Rendleman, Jones and Latane,1982)研究了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每股季度盈余公告的反应,发现意外盈余对股票的未来收益具有预测能力。贝纳德(Bernard,1992)的研究发现,那些公司意外盈余为正值的股票在消息宣布之前也有相对较高的盈余,这与中强有效市场假设是相符的。意外的发现是,公司意外盈余高的股票在消息宣布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给股票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对较高。

e、股票回购:经验证据:伊肯伯里等人(Ikenberry, Lakonishok and Vermaelen,1995)考察了1980年至1990年期间宣布进行股票回购的公司,统计结果发现,股票价格会随着股票回购(share repurchase)的宣布而上涨,而且在随后的几年中股票价格会连续维持同一方向的移动。米特切尔和斯坦福德(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将样本区间扩大为1960年至1993年,并且改进了估计技术。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公司的规模和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比以后,平均来讲这些公司的股票在未来的四年中仍然有一个显著的异常收益率。可见,公司股票价格对公司宣布股票回购的事件反应严重不足。

f、首次公开发行与再次发行股票: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布兰夫和冈波斯(Brav and Gompers,1997)发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远远落后于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收益率,但是高于标准股票(与新发行股票的规模和净值与市值比率相当的股票)的收益率。

再次发行股票:布兰夫、甘柯孜和冈波斯(Brav, Geczy and Gompers,1997)对再次发行股票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启示:首次公开发行和再次发行股票之后,股票价格的表现往往与令人失望的公司盈余公告有关。公司盈余公告的发布与股票发行时间、投资者的预期和投资于这些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巧合足以证明公司在有意推动并利用对股票的价格高估来筹集资本。

g、红利发放与红利取消:理论结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证明了在一个没有税收和交易费用的有效市场中,公司的红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

现实情况:在美国现行的税收体制下,对红利收入的税率要高于资本利得税,所以公司可以通过支付红股而不是发放红利使得其应税股东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减少红利支付会使股东的境况更好。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发放现金红利而不支付红股?为什么当公司宣布发放红利或增加红利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应声而上,而当公司宣布取消红利时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呢?

事例: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 Edison 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闹事,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公司董事会成员采取暴力举动。

h、长期反转:德·邦德和塞勒(De Bondt and Thaler,1985)比较了两组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情况,一组由亏损最严重的公司股票组成,另一组由盈利最多的公司股票组成。他们从1933年开始算起,把前三年表现最好的公司和最差的公司分别编组,各自作为一个投资组合,然后,考察此后五年间投资于这两个组合所得到的收益情况,经验统计结果显示,投资于最差公司的股票组合的收益率要显著优于投资于最好公司的股票组合。

i、孪生证券:按照经典金融理论,同质资产应具有相同市价。1907年,属于荷兰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和属于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决定将它们分别下属的实体合并,成立英荷壳牌集团,原来的两家公司仍作为控股母公司而独立存在。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拥有集团公司60%的净资产和利润等,而壳牌运输贸易公司拥有集团公司其余40%的净资产和利润等。作为两家上市公司,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股票在荷兰和美国上市交易,而壳牌运输贸易公司的股票则主要在伦敦交易。由于两家上市公司的利润都是全部来源于集团公司的利润分配,且

分配比例固定为6:4,按照经典理论和模型,两家公司的股票的总市值也应为6:4,即皇家荷兰的股权价值应该等于壳牌股权价值的1.5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两家公司股票市值的比率与理论比率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最高曾达到35%,皇家荷兰按平价计算有时被低估35%,有时被高估15%。弗鲁特和戴伯勒(Froot and Dabora,1999)的研究表明,一些传统影响因素如税收政策、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是不能解释这一偏差的,噪音交易者风险很好地解释了基本价值相同的证券其交易价格却大相径庭的现象。

(4)封闭式基金之谜

a、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封闭式基金在初期募集资金之时表现为溢价,其溢价幅度平均大约为10%。这种溢价的大部分用于支付基金的承销费用和开办成本,因为这些成本要在未来的收益中扣除,所以也就降低了按基金持有的投资组合计算的单位净值。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在有其他封闭式基金可以买入的情况下,投资者仍然会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购买新基金?

第二尽管在初始期间会有溢价存在,但是封闭式基金在开始交易的最初120天之内,其交易价格便会逐渐以平均大于10%的幅度进行贴水转让。

第三封闭式基金的贴水幅度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很大的差异。

第四当封闭式基金因为要全部清算或变为开放式基金而寿终正寝时,基金的交易价格会显著上升,贴水会逐渐减小。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三种解释

第一代理成本论认为,封闭式基金的管理成本过高,或者基金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较差,造成投资者对未来盈利预期不高。

第二未缴纳税收论认为,未实现的资本收益应缴纳资本利得税,而封闭式基金报告的单位净值没有反映出应缴纳的资本利得税额,因此造成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

第三非流动性资产论认为,一些基金持有一些有限制条款的证券,这些证券因为不能自由交易,在计算其净值时常常高估了它的真实价值。

经验结果显示:即使把这三种因素全部考虑进去,还是无法解释这种贴水的大部分。这三种理论只能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一小部分,仅仅解释了为什么封闭式基金会有贴水转让问题。对于大部分,仍未能给予满意的解释,特别是,封闭式基金在交易初期能溢价出售的现象无法解释。

b、封闭式基金同动之谜

封闭式基金的价格变化表现为一种相关性非常强的共同波动。尽管每只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式和投资组合各不相同,但是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变化却表现出一个共同波动的特征。这一点与大公司股票价格变化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而类似于小公司股票的价格变化。

(5)其它异象

a、季节效应:是指在某些特殊的时间期间内股票具有与其他时期显著不同的收益率。一个最常引用的季节效应就是元月效应(January effect)。经验证据:罗瑟夫和肯尼(Rozeff and Kinney,1976)首先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中存在元月效应,即在元月份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显著高于其它月份的收益率。罗瑟夫和肯尼运用方差分析技术,计算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的市场指数在1924年至1974年的月收益率,结果发现元月份股票市场指数平均收益率是3.48%,而其它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只有0.68%,这种差别是非常显著的,说明股票市场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季节效应的普遍性:这种季节效果在各国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略有差别。如,在英国,与美国的“元月效应”不同,表现为“十二月效应”。另外,除了“元月效应”,实证研究还发现了其它季节效应,如:“周末效应”、“假日效应”、“月底-月初效应”等。

季节效应的含意:股票市场中存在的这种“季节效应”,明显说明股票市场不是“随机漫步”,股票价格波动不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注意:有迹象表明,持续了七十年的小公司元月效应似乎在最近十五年中消失了。

b、专业投资者效应

弗兰德、布朗和克兰科特(Friend, Blume and Crockett,1970)检验了共同基金的收益率,结果发现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加权指数有一个2.98%的α值,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等权重指数也有一个正的α值,尽管相对较小,但是统计显著的。康和简(Kon and Jen,1979)对共同基金的绩效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专业投资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某些专业投资者具有一定获取超额受益的投资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风险等因素之后,不同专业投资者差别很小,他们的收益率之差只是运气而已

有效市场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基石,理论与实证检验结合得也比较完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占据了金融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随着实证检验中

上述一些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的出现,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论一直不断。主要的争论集中在理性人的假设上。因此,针对有效市场假设前提的不切实际,出现了行为金融学,解释了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但一个理论或假说正确与否不在于其假设是不是符合实际,而在于它是不是经受住实证的检验,能不能正确地作出预测。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的出现还不能完全否定其正确性,而且在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发现之后,很多“异常现象”也随之消失了。因此,虽然不能把有效市场理论当作真理并以此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所有现象,但是,有效市场理论仍是金融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出发点。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设,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OPT)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 一、有效市场理论(EMH)的产生 第一篇讨论有效市场问题的论述可追溯到经济学家吉布森(Gibson)于1889年出版的《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一书,该书对市场有效性的思想进行了描述并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真正研究市场有效性问题是法国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路易斯·巴切利尔(Louis Bachelier)对随机游走的研究。1900年巴切利尔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对法国商品价格走势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商品的价格呈随机游走,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其未来价格的无偏估计值,投机是种“公平游戏”,即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并在该文中首先提出了“市场收益是独立同分布(IID)的随机变量”。但他并没有使用“随机游走”这一术语。而真正界定“随机游走”定义的是1905年美国《自然》杂志在关于醉汉游走的问题中提出的。 巴切利尔之后,虽然沃尔金(Working,1934)研究了随机游走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考尔斯和琼斯(Cowles & Jones,1937)对股票价格的序列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但对证券价格的行为的研究停滞了多年,直到计算机的出现。 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肯德尔(Kendall)在其《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第一篇:价格》一文中研究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价格以寻找其周期变化的规律时发现,令他惊奇的是找不到价格变化的周期性规律。通过广泛的序列相关分析后,他发现这些序列就象在随机漫步一样,下一周的价格是前一周的价格加上一个随机数构成。一系列随机有序数字构成了与美国股票价格相同的时间序列,因而提出了股票价格遵循一种随机游走(Random Walk)模式。肯德尔的实证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市场有效假说的研究。 1959年罗伯茨(Harry Roberts)揭示了这些股票市场研究和金融分析的结论所隐含的意义,并最先提出了弱势和强势检验。尽管肯德尔、沃尔金和罗伯茨提出了投

市场有效性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理财》预习:市场有效性 (一)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 1、持有期收益和持有期收益率 面值收益HPR = 红利+面值变化 面值收益率HPY= 面值收益/初始市值= 红利收益+资本利得收益 例题:张先生在去年以每股25元价格买了100股股票,一年来得到每股0.20元的分红,年底股票价格涨到每股30元,求持有收益和持有收益率。 答案:持有收益100*0.20+100*(30-25)=520元 持有收益率520/2500 = 20.8% (另一种算法,红利收益0.20/25=0.8%,资本利得收益(30-25)/25=20%,合计20.8%) 2、预期收益率(期望收益率): 投资对象未来可能获得的各种收益率的平均值。 例题: 假设价值1000元资产组合里有三个资产,其中X资产价值300元、期望收益率9%;Y 资产价值400元,期望收益率12%;Z资产价值300元,期望收益率15%,则该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 A 10% B 11% C 12% D 13% 3、风险的确定 方差:一组数据偏离其均值的程度,ΣPi*[Ri-E(Ri)], P是概率、R是预期收益率 标准差:方差的开平方根σ 变异系数:CV = 标准差/预期收益率=σi/E(Ri) 4、必要收益率: 投资对象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称为必要收益率。必要收益率包括真实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三部分。 例题:一张债券面值100元,票面利率是10%,期限5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如果目前市场上的必要收益率是12%,则这张债券的价值是()元 A 85.11 B 101.80 C 98.46 D 108.51 (答案:100*1.5/1.125=85.11) 例题:徐先生打算10年后积累15.2万元用于子女教育,下列哪个组合在投资报酬率5%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呢?(1.0510=1.63) A 整笔投资5万元,再定期定额6000元/年 B 整笔投资2万元,再定期定额10000元/年 C 整笔投资4万元,再定期定额7000元/年 D 整笔投资3万元,再定期定额8000元/年 5、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宏观风险,如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非系统性风险:微观风险,与具体产品有关,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突发事件风险。 (二)市场有效性: 1、随机漫步

市场有效性假说综述

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市场有效性假说综述学生姓名:李远光 学生学号:20111811765 专业班级:金融学2011级08班 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日期时间:2013年6月7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随机游走与有效市场 (1) 二、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1) (一)有效市场定义 (1) (二)前提假设 (2) (三)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2) (四)内涵和分类 (2) 1. 弱式有效市场 (4) 2. 半强式有效市场 (4) 3. 强式有效市场 (4) 三、投资决策选择 (4) 四、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与市场异象 (5) (一)来自行为金融市场学的质疑 (5) (二)市场中的经典异象 (6) 1.一月效应 (6) 2.小公司效应 (6) 3.周末效应 (6) 参考文献 (6)

摘要: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是一种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传统主流金融学理论的奠基石。其核心是: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总是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市场是否有效一直是投资者与学者一直避不开的论点。人们在纷纷找寻市场有效的证据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效市场假说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在此,请允许本人以一学者的身份对市场有效性的有关理论与认识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 随机游走 投资者 投资策略 异象 一、随机游走与有效市场 随机游走模型(the random walkmodel)可以追溯到Bachelier1900年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在研究投机理论时指出,过去、现在、甚至“折现”后的将来事件,都会反映到市场价格中,但他却发现这些事件与价格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Working(1934)以及Cowles 和Jones(1937)也发现美国的股票价格甚至一些其他经济数据序列也常常呈现出随机波动。 借用法玛1970年的说法,在随机游走模型下证券价格完全反映可得信息的意思是指相邻证券价格的变化(或收益率)相互独立。通常又假设它们是独立同分布的,则随机游走模型下,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信息集t θ是指: ,1,1()()j t t j t f r f r θ++= (1) 其中,,1,1,,()/j t j t j t j t r p p p ++=-是证券j 在1+t 时刻的效率;f 是分布密度函数。表达式(1)的数学含意是独立随机变量的条件和边际概率分布相同,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数学公式就表达了“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信息t θ”呢?首先要承认有用的信息会影响证券价格,即价格应该反映信息;但(1)式表明信息集t θ没有对证券j 在t+1的收益产生影响,而我们要承认有用的信息对价格有影响,那么两者的“矛盾冲突”就“只好”得到一个说法:信息集t θ已经“完全反映”在价格pt 中了,从而不能再对价格的走势产生影响;否则t θ就不是有用的信息,也就不用关注它了。随机游走模型常常对应于弱有效市场,即信息集Ht 表示包含在价格历史记录中的信息。在弱有效市场下,基于价格历史记录中所含信息的交易,不会获得超过均衡市场收益的所谓“超额收益”。证券价格走势没有规律可循,不可预测。 “随机游走”(random walk )是指基于过去的表现,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步骤和方向。这一术语应用到股市上,则意味着股票价格的短期走势不可预知,意味着投资咨询服务、收益预测和复杂的图表模型全无用处。 二、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一)有效市场定义 在新古典均衡理论中,有效率是指帕累托最优理论。而证券市场的有效率与此涵义大为不同。有效证券市场可定义为证券定价完全并正确地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的证券市场。从本质上讲,证券市场有效性问题探讨的是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和速度。1965年美国金融学家尤金·法码正式提出了一个被广为

11有效市场理论

第11章有效市场理论 11.1 有效市场假说由来 证券价格决定于“利好”或者“利空”的消息,如果一个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则该市场是“有效的”。 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 有效市场理论始于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在《商业学刊》( Journal of Business)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论文,并由法玛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休止的、无秩序的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1970年法玛也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这个结论不免使许多在做股价分析的人有点沮丧,他们全力研究各家公司的会计报表与未来前景以决定其价值,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难道股价真的是如此随机,金融市场就没有经济学的规律可循吗?萨缪尔森的看法是,金融市场并非不按经济规律运作,恰恰相反,这正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11.2 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 (1)市场没有摩擦,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税收,信息成本为零; (2)所有资产可以无限制分割并交易; (3)市场充分竞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4)投资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且具有同样的智力水平、同样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理解也是相同的,同时每个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分析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市场理论的这些假设条件是很难成立的。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以下成本: (1)交易成本。投资者每做一次交易,都要付给经纪人一定费用。 (2)税收。投资者必须按每次交易的金额或收入,以一定比例纳税。 (3)投资者为了挖掘各种信息,也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理论 一、尤金·法玛简介 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著名经济学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2013年10月,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尤金·法玛与另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拉尔斯·彼得·汉森,以及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9年2月14日,尤金·法玛出生在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移民家族的第三代。幼年时代法玛热爱运动,在长跑、足球和棒球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还曾改变过规则,“我还是足球中散锋位置的发明者”。 1956年,17岁的法玛进入塔夫茨大学学习法语。法玛打算大学毕业后去做一个高中教师或者体育教练,“我就是奔着塔夫茨的体育馆去的”。两年后,法玛跟高中时代的恋人佐里安·迪美(SallyannDimeco)喜结连理。过了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于是体育变得不太重要了。法玛在那里遇到了酷爱高尔夫球的哈里·恩斯特(Harry Ernst)教授,他是一位优秀的统计学家,被法玛称作他“一生中事业上的北极星”。 1960年修业期满,法玛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的第二年,法玛就开始在米勒的指导下做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是关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 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 (一)发端 1900年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发表了最早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的著作,他把发明来分析赌博的方法用于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认识到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过程是布朗运动。但是,巴舍利耶并没有给出多少经验证据来支持他关于市场收益率是独立的、具有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论点。 (二)尤金·法玛与有效市场假说 法玛(Fama,1965,1970)对前人关于股票价格行为模式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巴舍利耶以来关于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式。重要的是,他对于人们的上述疑惑给出了一种经济学的解释,并首次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的概念:在一个资产市场上,如果资产价格完全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个市场就称为有效的市场。因此在一个有效的资产市场上,资价格的变化是因为与资产有关的新信息的发生,由于新信息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可预测的部分已经是现在信息因此已经完全反映在现在价格中),因此资产的 未来价格不可真正预测,从而资产价格变化具有随机性和独立性。有效市场理论一个鞅,或者说是公平博弈,也就是说资产价格随机游走与市场理性和秩序本身并没有矛盾,这是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上意义。 (三)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1.理性: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 2.独立的理性偏差: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独立地产生,交易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 3.套利: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会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有效市场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理论基础 一、尤金·法玛简介 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著名经济学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2013年10月,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尤金·法玛与另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拉尔斯·彼得·汉森,以及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9年2月14日,尤金·法玛出生在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移民家族的第三代。幼年时代法玛热爱运动,在长跑、足球和棒球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还曾改变过规则,“我还是足球中散锋位置的发明者”。 1956年,17岁的法玛进入塔夫茨大学学习法语。法玛打算大学毕业后去做一个高中教师或者体育教练,“我就是奔着塔夫茨的体育馆去的”。两年后,法玛跟高中时代的恋人佐里安·迪美(Sallyann Dimeco)喜结连理。过了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于是体育变得不太重要了。法玛在那里遇到了酷爱高尔夫球的哈里·恩斯特(Harry Ernst)教授,他是一位优秀的统计学家,被法玛称作他“一生中事业上的北极星”。 1960年修业期满,法玛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的第二年,法玛就开始在米勒的指导下做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是关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 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 (一)发端 1900年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发表了最早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收益率的著作,他把发明来分析赌博的方法用于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而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认识到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过程是布朗运动。但是,巴舍利耶并没有给出多少经验证据来支持他关于市场收益率是独立的、具有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论点。 (二)尤金·法玛与有效市场假说 法玛(Fama,1965,1970)对前人关于股票价格行为模式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巴舍利耶以来关于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式。重要的是,他对于人们的上述疑惑给出了一种经济学的解释,并首次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的概念:在一个资产市场上,如果资产价格完全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个市场就称为有效的市场。因此在一个有效的资产市场上,资价格的变化是因为与资产有关的新信息的发生,由于新信息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可预测的部分已经是现在信息因此已经完全反映在现在价格中),因此资产的 未来价格不可真正预测,从而资产价格变化具有随机性和独立性。有效市场理论一个鞅,或者说是公平博弈,也就是说资产价格随机游走与市场理性和秩序本身并没有矛盾,这是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上意义。 (三)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1.理性: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 2.独立的理性偏差: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独立地产生,交易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 3.套利: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会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三、有效市场的类型 证券市场信息效率问题涉及到三个关键的概念:信息、价值和价格。这三个概念同时也是现代金融学理论进行无套利准则研究的基础。按照EMH 的界定,如果所有信息都充分反映于价格之中,那么市场将达到有效;反之,如果市场有效,那么价格将反映所有信息。从理论角度而言,传统金融认为只有价值相关信息才会影响价格,因为价值相关信息决定了价值,而价值是最终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价格将围绕着价值而变动。因此,EMH 实际上前提性地假定信息与价值等同,人们可以跨过价值直接讨论价格同信息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通常将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等同

市场有效性检验发展研究.

一、引言李学、刘建民和靳云汇(2001)对市场有效性做了充分的综述性定义.指出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充分反映全部可获得的信息.投资者的交易是公平博弈.个别投资者有正的或负的非正常收益率是一种随机的结果.长期的平均的超常收益率为零,价格等于价值,超常收益率不可预测,信息无用。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外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足使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实证检验现实市场是否有效率,但由于实证检验可靠的前提是关于期望收益率的事前理论模型和事后统计模型的正确性.即“只有在价格模型定义了什么是正确之后.我们才能检验信息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价格”。(Fama,1991),因此,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投资者预测的准确性和股票价格反映预测的准确度的检验。也就是说,选择和设定合适的市场有效性检验模型尤其重要。本文基于过去几十年国外学者对市场有效性检验的研究发展,指出学者们正在转向使用条件的多因子的定价模型检验市场有效性和解释异常报酬。因此进一步对条件定价模型与无条件定价模型的关系做出理论分析。二、基于无条件资产定价模型的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综述 Sharpe( 1964),Lintner( 1965)和Black(1972)建立了简捷、完美的线性资产定价模型(经典的CAPM或SLB模型)。模型假定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收益率借贷,从Markowitz( 1959)投资组合意义上理论说明了财富投资的市场组合是均方有效的,此时,市场组合的有效性意味:证券的期望收益是它们的市场B (beta)正线性函数,其中市场B测度资产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已经在分散化中相互冲消掉了),B也充分描述r横截面预期收益。因此对CAPM的检验实际是验证p是否具有对收益的完全解释能力。Black.Jensen和 Scholes(1972,BJS)利用时间序列方法检验了CAPM.结果基本接受CAPM;Fama.MacBeth(1973,FM)第一个以横截面回归的思路检验了CAPM.其实证结论也支持CAPM。但由于CAPM在理论上的非常严格,其基于有效市场的一组假设条件远离市场实际,实证研究中出现了对其大量的偏离和质疑证据。 Basu(1977,1983)和Ba11(1978)证实盈余与股票市值之比(E/P,市盈率倒数)有助于解释股票平均报酬;Banz(1981)发现小市值公司较大公司有更高的平均报酬(规模效应.TheSize Effect),其用市场权益(ME,股票价格乘以股本)描述公司规模,证实:小ME的股票平均有太高的B估计,大ME股票有太小的B估计;Bhandari( 1988)在ME和B因子的CAPM检验中证实了杠杆(Leverage,负债与股票市值之比)和平均收益之间的正向关系,杠杆有助于解释股票的平均收益。而在SLB模型中,杠杆风险应该被市场B所捕捉;Stattman (1980)和Rosenberg,Reid和Lanstein (1985)发现美国股票的平均收益和公司普通股的账面价值对市场价值的比率(B/M,净资产/市值)是正相关的;Chan,Hamao,Lakonishok(1991)也发现B/M对日本的股票的横截面平均收益有很强的解释能力:1991年后.最初对市场有效性作出“证券价格能充分反映各种现有信息”定义的Fama.又重新对市场的有效性做了审视,Fama和French( 1992,1993,1996)的论文表明:当B与规模无关时,p与平均报酬无关;B/M能反映平均报酬中的市场杠杠与账面杠杆的相反作用:E/P与平均报酬可由规模和B/M组合吸纳:Fama和French认为:能解释平均报酬的因素组合起来解释平均报酬,有些可能是多余的,在FF(1992)的基础上构建了解释平均报酬的3因素模型(FF),Fama和French(1993,1996)实证认为三因素联合作用的FF模型成立并且模型也能解释一些平均报酬的异常性。显然,Fama此时认为实证结果不支持经典的单因素CAPM。三、基于条件或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的

[职业资格类试卷]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练习试卷1.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练习试卷1 1 假设某股票年初价格为10元/股,年末价格上涨到13元/股,年末该公司支付了5元/10股的红利,如果某客户委托你在年初购买了100股该股票,并在年末分红后全部卖出,那么( )。 (A)该客户获得总收益350元 (B)该客户获得资本利得200元 (C)该客户获得总收益800元 (D)该客户获得资本利得500元 2 关于投资收益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各期收益率相等时,几何平均收益率等于算术平均收益率 (B)一般说来,几何平均收益率高于算术平均收益率 (C)几何平均收益率的计算基于复利原理 (D)如果无法得到未来收益率的概率分布,通常使用算术平均收益率来替代预期收益率 3 2008年1月8日,投资者买入500股A公司股票,当时做市商的报价是7.52/68元/股,持有期间A公司每股分配现金红利0.1元。2009年1月8日,做市商报价是7.82/98元/股,如果投资者现在卖出全部股票,在不考虑期间费用的条件下,其持有期收益率是( )。

(A)5.21% (B)5.32% (C)1.82% (D)3.13% 4 某投资者第一年年初以20元/股购买了100股A股票,并持有了3年,价格和期间分红如下:该投资者在这三年的多期持有期收益率和几何平均持有期收益率分别为( )。 (A)36.47%,10.92% (B)35.00%,10.92% (C)36.47%,11.53% (D)35.00%,11.53% 5 王先生购买了某一风险资产,初始价值为1000元,持有了该风险资产5年,各年持有期收益率情况如下:第1年持有期收益率为15%,第2年持有期收益率为20%,第3年持有期收益率为-20%,第4年持有期收益率为10%,第5年持有期收益率为-15%,那么( )。 (A)王先生的风险资产在第5年年末的价值为1051元 (B)王先生在第4年从该风险资产获得的价值增值等于115元 (C)工先生在整个5年期间从该风险资产获得的价值增值为45元

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和主要作用

第10讲 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和主要作用 三、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性 了解 (一)实证研究中发现的“特例”现象 ●小公司效应 小规模组公司的股票具有相对高的收益率 ●时间效应 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 例如一月份、周末效应、季度波动收益较高 ●账面市值比效应 账面市值比高的股票在次年的收益率高于账面市值比低的股票 (二)对有效市场理论相关假设的不同看法 1.理性经济人 假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 股票价格波动是投资人基于完全信息集的理性预期结果现实市场的投资者并非都具有各项理性预期 投资人的智力水平、分析能力和对信息的解释不存在差异具有不同预期的投资者使得市场价格 ,在不断的随机波动中趋向均衡 金融活动当事人行为方式 及心理特质的新领域— 金融行为学 2.信息相关假设 ●市场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信息占有不对称、信息加工不同步、信息解释差异; ●新信息完全随机出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运用是自由而高效的,信息在市场中充分且 均匀分布。 ●暗含假设:信息的获取成本为零。 3.信息相关假设与实际存在的偏离 存在的偏离 ■信息获取使用存在成本 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过程实际存在成本,获取和使用信息并非完全免费。 ■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会因 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全面地被投资者接受。这些条件可能包括传播的程序、途径、载体和技术等。 ■发布者干预信息发布 发布者出于利益考虑,会对信息公开的数量、规模和时间施加影响。 ■有效性受一些因素影响 投资者实施交易的时间及交易决策的有效性,可能受其所在 交易地点、交易手段、交易条件和交易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判断存在个体差异 受个人风险偏好、知识背景和信息掌控能力等差别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存在个体差异。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作用 (一)证券市场方面 1.随机游走规律 有效市场理论揭示了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股票投资期望收益率的变动模式。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规律,并无规律可循。 2.股票市场的特点 有效市场理论以 信息为纽带,通过股票市场信息披露水平、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效率等,研究不同信息作用形态下股票市场的特点。 3.提供理论支持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杨长汉1法马(1970)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以理性投资者为假设前提,并吸收了前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股票价格服从随机游走特性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但市场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通过区别市场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市场来对法马“有效市场”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有效市场”的界定 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到“有效率”的市场,这里的效率是从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的运作效率以及信息的流动效率来考察的,认为满足资源有效配置、市场有效运作以及信息有效流动和反映价格的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市场,这一有效率的市场以下面的假设条件为前提: (一) 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二) 市场中不存在任何税收和交易成本,市场是完善的,所有的资产都具有可交易性,没有任何限制。 (三) 证券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指市场中的微观主体均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的投资者都是证券价格的接受者。 (四) 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全流动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的获得信息。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如果一个市场(不管是产品市场还是证券市场)能够满足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有效运作以及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反映价格这三个条件,该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和融资者都获得了最大的效用。对于产品市场而言,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买到了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效用的产品,生产者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了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利润的产品数量;对于证券市场而言,融资者以最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并实现了最优的资本结构,投资者也使自己在既定的财富约束下,获得了最大的收益或承担了最小的风险。同时,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均获得了最大的效用,稀缺的资源也被配置到了最具生产投资的领域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此实现;信息的流动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价格均完全反映了信息,信息流动的有效性由此实现,并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辅导讲义)

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 第一部分投资收益的类别与测定 一、收益 收益额=当期收入+资本利得 二、持有期收益率=(当期收入+资本利得)/期初投资 (一)、多期持有期收益率=(1+r1)×(1+r2)×…×(1+r n)—1 几何平均持有期收益率= 算术平均持有期收益率=(r1 +r2+…+r n)/n 三、预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E(R)=(r1+r2+r3+…+r n)/n 四、必要收益率(要求收益率) 主观上有个预期,要求投资项目带来的收益,要求就是根据测算,比如成本、风险,为了弥补风险需要一种要求补偿,有一个最低的底线。 ①名义无风险收益率 ②真实无风险收益率 ③风险溢价 K=RR f +π+RP RR f:货币纯时间价值,既真实无风险收益率;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RP:包含的风险,既风险溢价 五、真实与名义五风险收益率的关系 1、名义无风险收益率=(1+真实无风险收益率)×(1+预期通货膨胀率)—1 2、真实无风险收益率=(1+名义无风险收益率)/(1+预期通货膨胀率)—1 第二部分投资风险的类别与测定 一、风险 风险(Risk)=危+机 (一)、风险来源 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通常称为风险 1、系统风险 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的因素而对所有证券收益都产生作用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宏观风险、不可分散风险。具体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策风险等 2、非系统风险 是因个别上市公司特殊情况造成的风险。也称微观风险、可分散风险。具体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偶然事件风险等 (二)、风险溢价 1、投资者要求较高的投资收益从而对不确定性作出补偿,这种超出无风险率之上的必要收益率就是风险溢价 1

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的意义

HUNAN UNIVERSITY 金融投资统计分析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的意义 学生姓名:赵悦 学生学号: 5 专业班级:统计1401 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指导老师:刘甲求

2016年11月6日 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的意义 摘要:有效市场理论是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核心在于研究证券市场价格与信息利用之间的关系,是理性预期在证券定价模式中的运用。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现已成为我国企业转换机制、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对有效市场理论额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得出有效市场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运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有效市场理论;证券投资;市场信息;中国股市

目录 绪论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 (1)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1) 三、有效市场理论的数学模型 (3) 四、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的意义 (3) 五、总结 (5) 六、参考文献 (5)

绪论: 要想搞清楚有效市场理论对投资的意义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有效市场理论和投资都是什么。简单来说,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于有效市场理论的综述在下文详细介绍。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 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s theory),又称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起源于对证券价格变化规律的研究,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路易·马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在1900 年撰写的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以及Coles在1933 年对有效性的经验研究。Bachelier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随机游程假说(Random Walk Hypothesis,RWH),即商品的价格走势是随机的,不能预测。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fair game)模型。1933 年Coles与同事Jones在研究了美国股票价格在过去几十年中的价格走势后,正式提出了RWH,认为美国的股票价格与随机游程假设完全适应,这是有关有效市场的最早研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内,除了1930—1940年间的Working、Cowles和Jones的研究外,没有对股价行为的经验出现。 随着电脑的使用,Kendall(1953)研究英国和美国的商品价格和证券价格,发现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后来,Roberts(1959)展示了一个从随机数列产生的序列和美国的股价是无法区分的。Osborne(1959)发现股价行为和流体中的粒子的行为差不多,并用物理方法来研究股价行为。Coonter(1964)的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对随机游走模型的检验;而在这个论文集中,一些论文在解释随机游走时却通常是在暗示股价服从公平游戏过程。因为早期学者是从实证结论出发而缺乏一个理论框架。 Samuelson(1965),Mandelbrot(1966)通过数学证明澄清了公平游戏模型和随机游走的关系,从理论上论述了有效市场和公平游戏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还为有效市场假说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Samuelson(1965)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Fama认为,由于大量的证券分析家和交易商在积极寻找定价错误的证券并积极进行无风险套利交易,从而影响证券价格,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上,证券价格已经反映了投资者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反映了全部市场信息,那么通过传统分析就不能击败市场,即不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

市场有效性之争

市场有效性之争——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理论 金融1209 季春红 2120121077 一、有效市场假说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起源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法玛也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定义和形式 1、两种定义 内部有效市场又称交易有效市场,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外部有效市场又称价格有效市场,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成为有效市场的条件是:⑴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⑵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⑶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2、三种形式 (1)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额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2)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做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推论三: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基金和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3、三个要点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投资理论和市场有效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45小题.每题1.0分,共4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有关资本市场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资本市场线反映的是有效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 B 资本市场线上的各点反映的是单项资产或任意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 C 资本市场线反映的是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其全部风险间的依赖关系 D 资本市场线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有效资产组合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本市场线线上的各点反映的是由市场组合与无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单项资产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程度之间的关系。 第2题 关于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风险较大的证券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要高 B 收益与风险相对应,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 C 收益与风险共生共存,承担风险是获取收益的前提,收益是风险的成本和报酬 D 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收益,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投资风险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收益与风险相对应,风险较大的证券,其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对象,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风险越大,收益不一定越高。 第3题 在弱型有效市场里,( )。 Ⅰ.存在“内幕信息” Ⅱ.投资者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效率受到损害 Ⅲ.要想取得超额回报,必须寻求历史价格信息以外的信息 Ⅳ.所有投资者对所披露的信息都能做出全面、正确、及时和理性的解读和判断 A Ⅰ、Ⅱ、Ⅲ B Ⅱ、Ⅲ、Ⅳ C Ⅰ、Ⅱ、Ⅳ D Ⅰ、Ⅱ、Ⅲ、Ⅳ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在弱型有效市场里,并不是每一位投资者对所披露的信息都能作出全面、正确、及时和理性的解读和判断,只有那些掌握专门分析工具和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才能对所披露的信息作出恰当的理解和判断。 第4题 以下关于强型有效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Ⅰ.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对公开或内幕信息的分析来获取超额收益 Ⅱ.证券价格总是能及时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 Ⅲ.每一位投资者都掌握了有关证券产品的所有信息 Ⅳ.任何企图寻找内部资料信息来打击市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A Ⅰ、Ⅱ、Ⅲ B Ⅱ、Ⅲ、Ⅳ C Ⅰ、Ⅱ、Ⅳ D Ⅰ、Ⅱ、Ⅲ、Ⅳ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学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设”,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 “有效市场假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这就要求所有的投资者都必须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据此正确判断证券价格变动的能力。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假设,即信息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均匀分布的,对市场参与者而言信息是对称的,不存在诸如信息不对称、信息加工的时滞、

信息解释的差异等现象,新信息的出现完全是随机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上存在部分投资者非理性时,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的,这种交易之间相互抵消,因此对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资产价格也是理性的。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如果有效市场假说成立,专业投资者的作用将非常有限,他们的全部产出是既定的,并且任何一个专业分析者的边际产出接近于零;广告将绝对不会影响公司普通股票的市场价值;股票的需求曲线具有完全的弹性,即价格的任何变化将产生无限大的需求。 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股票市场的外在效率。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两类:外在效率是指股票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是否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映,它反映了股票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内在效率是指股票市场的交易营运效率,即股票市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和以最低的交易费用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股票市场的组织和服务功能的效率。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内涵及其影响(一)

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内涵及其影响(一) 摘要:围绕有效市场假说的争论与西方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前提、经济学解释、缺陷及其延伸进行系统研究,加深了对金融理论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的理解。 关键词:有效市场;理性预期均衡 一、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假设 Fama对以前关于有效市场的研究作了系统总结,从实证角度重申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还提出研究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完整理论框架。他提出普遍接受的效率市场定义,即“如果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则市场为有效率的市场。他认为,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总是同时伴随着对市场均衡特征相关假定的检验。由此,需要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形成进行较为详细的刻画。证券价格的决定基于交易者对其未来价格的预期,定义中“t期股票价格决定于t+1期股票价格的分布特征”表达了股票的价格形成过程,“充分反映”的含义则是,f(Pt+1+φt)=f(Pt+1/φmt),即基于φt和基于φmt的股票价格向量Pt+1的分布相同。GrossmanandStiglitz(1980)则给出了一个较强的市场效率假说定义:“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它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信息和交易费用、价格反映信息的成本总是0。B,Malkiel(1992)提出一个更明确、基于信息揭示的有效市场定义,即如果市场中的证券价格完全准确的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则称市场是有效的。该定义给出了检验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途径——测量基于某一信息的交易利润,检测交易者能否通过某一信息获得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这一思想几乎是所有市场有效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述各种定义都揭示了有效市场的基本特征:超常收益率的不可预测性及信息的无用性,丰富了人们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市场有效的发展与随机游走模型密切相关,但市场有效性不一定隐含随机游走,随机游走却一定隐含市场有效性。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标准金融学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人,有效市场理论并不会因为部分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而不成立。在理性预期分析框架内讨论有效市场理论的学者们开始围绕Fama(1970)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充分条件,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假定前提进行更符合现实的修订,并认识到市场有效成立存在其它条件,代表性文献是Shleifer(2000)。Shleifer指出有效市场理论的成立主要依赖于三个逐渐放松的假定条件:一是理性投资者假设。投资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因而能理性地评估证券的价格;二是随机交易假设。即使投资者是不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的,能彼此抵消对价格的影响;三是有效套利假设。即使部分投资者非理性且行为趋同,通过套利者的理性行为,仍可使价格回复理性水平。 二、有效市场的经济学解释 从均衡定价理论的角度看,有效市场说明均衡价格反映了相应的信息,如果没有新信息的到来,证券价格应保持不变,这正是理性预期均衡所要表达的状态。因此,证券市场的理性预期均衡可成为我们研究市场有效的微观理论基础。理性预期均衡又分为完全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和部分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它的特点是,价格系统不但决定了个体的预算约束,而且还起到传递信息而影响交易者的选择偏好(期望效用)。完全揭示信息的理性预期均衡与有效市场假说一致,而且为“价格完全反映了可利用的信息”提供了度量的框架。完全揭示信息的理性预期均衡认为,证券内在价值是客观的,即均衡存在时,交易者对决定证券基本价值的相关因素有共同的确定性认识,此时证券的基本价值具有共同知识意义上的“客观性”。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有效市场假说。 根据Fama(1970)的分析,信息无成本是有效市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信息无成本意味着人们可得到任何信息,价格完全反映信息就是一个很平凡的结论。但现实中,实际存在正的信息和交易成本,只有获得的信息必须付出成本时信息才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揭示信息的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虽然在理论上确实可以存在,但使用该理论揭示市场有效却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