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近景目标是具体的德育目标,是总目标派生出来的,是为逐步实现长远的总目标服务的。长远的总目标是由若干个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目标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近景德育目标逐步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的对策和要求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例如:“一字管理法”(具体的各个阶段性的目标,去实现:培养“多能一专”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3、从德育目标的内容层次划分类型:广泛性目标和先进性目标

广泛性目标是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

先进性目标是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

比如:对群众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对共产党员就要求“无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

学校教育的问题就在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目标混为一谈,把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搞平均主义。党员干部不能起很好的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群众无法达成教育要求,造成教育的尴尬和无奈。

4、从品德结构要素上划分德育目标类型:

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也就有相应的德育目标。

当前教育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关注道德认识(道德知识教学),关注道德行为(指标性考核),忽视品德形成的重要的中介环节: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认识德育目标,有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发现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桑兰)

(一)反映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教育制度,精神文化、民族传统等

(二)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应酬”

(三)符合品德的形成规律:知情意行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

(一)时代性:

如何看待流行歌曲(《蜗牛》周杰伦)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如何看待小学课本删去《狼牙山五壮士》,换成《微笑着面对一切》(桑兰)和刘翔《蜗牛》作曲: 周杰倫作词: 周杰倫(“世界发展大会”开幕式主题曲)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你静得像都不敢歇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我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

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二)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古为今用)

(三)融合性:外来文化(洋为中用)

(四)有序性:简单到复杂

(五)统一性:

(六)差异性:

这一点是当前德育目标当中处理得不太好的问题,把差别性当成了“分层”,比如:“性教育”应该是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构成,不是在某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性认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但是我们主要有“青春期教育”,其他阶段则没有跟上,这是对“差异性”的片面理解。

[思考与讨论]

比较教材中的初中和高中的德育目标,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目标内容强调差异性,忽视统一性和发展性

[附录]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目标(17条)

(1)自律,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而且要做自己虽不愿意但社会需要自己做的正当的事;

(2)守信;

(3)诚实,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商业活动和政府机构间的交往,都要诚实无欺;

(4)实现最佳自我,能有勇气抑制集体的不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不当的事;

(5)利已但不损人,即在追求个体或群体目标的实现时,手段正常合法,并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

(6)勇于承认错误;

(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至高无上,重在参与;

(8)谦恭礼貌;

(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自己那样待人;

(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道理;

(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

(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企业、公共、政府以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14)遵守法律;

(15)尊重自由;

(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

(17)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附录2] 国外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美国的公民教育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

美国的《公民读本》很多,其中密歇根大学的教育教授是这样编写的:

第一章:你:一个人;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到“做个好公民”;

第二章:你:一个学生。谈“学习的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地思考”;

第三章: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

第四章: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是此书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的,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上。

二、德国

德国是一个以严谨认真、恪守规则著称的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自然也要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

三、法国

法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法国的宫廷文化——美国的牛仔文化)

四、日本

日本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等现象,在德育课中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等内容。

五、英国

英国人一向认为,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会的事情。

学校的德育课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但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这些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

五、世界各国的德育取向(目标内容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强烈。

各国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比较一致,那就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树立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节(我国的)德育内容

“位卑未感忘忧国”

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很多孩子认真学习,希望能考上好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比教师灌输“学习是为报效祖国”要有实效,

[附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序列(王逢贤)

从爱父母、爱亲人、爱教师、爱同学到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到爱整个中华民族;

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整个祖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

从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到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到爱祖国的共产主义前程。

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

[活动]

比较两种学习动机的区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2、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

仪式(形式)——崇敬感、敬畏感——约束

二、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世界观(宇宙观):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什么是“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的总和。

——学习、工作、生活(朋友、爱情……

——物质、精神……

(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社会事物是非、善恶的认知主体评价。

自由、幸福、公平、正义……在自己心中都有轻重主次的认知标准。

每个人从出生起,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渐积累成相同或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体表现在青少年五大核心价值观(1)生命观(2)幸福观(3)仁爱观(4)义利观(5)公德观

三、道德教育(德育核心)

1、个人品德教育

主流价值取向:正直、勤劳、善良、公正等

学习——勤奋;劳动——积极

交往——诚信;生活——节俭

2、家庭美德

敬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

3、社会公德

爱护环境、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卫生、交通等

第三节德育课程

一、德育课程的概念——大课程观

一切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因素都是德育课程

二:德育课程的分类:

(一)按照德育的组织方式分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二)按照活动的教育目的表现方式分

1、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

直接传授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价值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品德为目的的正规课程。

1、学科课程:

一百多年来,学校德育课程化(学科)一直是我们的主流的德育组织方式,但教学目的及内容变化大。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

中学《思想政治课》初一:公民道德、心理品质教育;初二:法制教育;初三:基本国情教育;高一:经济常识教育;高2:哲学常识教育;高3:政治常识教育

2、活动课程

是与德育的学科课程相呼应的德育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活动的方式,以社区服务、日常生活锻炼、公益劳动、文体活动、专门的课外德育活动(祭扫烈士墓、慰问等)等方式进行的德育活动。

也是我们德育的主导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有助于达到知行并进、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

3、显性课程

指课程目的明确指向德育目标的课程,一般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

正式课程:宗教课(美国私立学校)公民教育课(大多数国家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等,

非正式课程:指具有明确的德育目的活动:如班会、公益劳动、慰问等

为什么学校德育“有心栽花花不开”,社会影响“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与无心之间有些什么差异——心理倾向、心理防御

涂尔干:当一个人按照课程规定把整个道德压缩成几节道德课,并在一周之内用比较短的间隔来不断重复这几节课的时候,他很难满怀激情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这种间歇性(相对应的是”连贯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

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结论:相关德育课程确实使儿童学到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但对儿童品德的影响却相对小得多。

[实验]

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体. 哈茨霍恩和马克.梅主持进行一项德育调查:对11000名儿童进行有关诚实、义务、利他主义和自制等方面的实验性测验,结果表明,儿童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的实际行动无关,过多的讲授、说教有关诚实、利他等概念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应当把德育渗透到学习全部课程和一切活动中,经常一贯地提供形成品德的机会。

4、隐性德育课程

(1)何谓“隐性德育课程”

它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

(2)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影响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品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2.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影响的生成不仅是当下的(一般具有滞后性),更是长远和深刻的

3.具有无意识的教育价值

学生在受影响的当刻并未意识到影响的存在,所以不易产生防御与抵抗。

(3)隐性德育课程因素分析

1、班集体的因素:

1)班级奋斗目标:“净静竟敬”

2)班级舆论:集体中占多数人的言论

3)学生角色定位:责任与义务

2、校园文化因素:校园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绿化美化香化)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

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南开中学堂张伯苓)

南开中学堂校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嘉陵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3、教师人格因素:人格特征(态度、观点、意志、兴趣爱好)育德能力

张伯苓戒烟

陶行知的“四颗糖”

4、学科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渗透

[案例1]“位卑未敢忘忧国”

赏析: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案例2] “掩耳盗铃”的启发——如此渗透合理吗

一位教师在讲“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教师为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说:“大家认为掩耳盗铃的人聪明吗为什么”

学生:“不聪明,铃一响就会被人发现”

教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盗到铃,又不被发现呢”

学生:拿一块棉布捂上铃,就不会被发现”

教师:不错,你很机灵!

学生:趁主人不在,爱怎样拿就怎样拿。

教师:很好,你更聪明!

学生:老师,我可以大摇大摆到主人面前取走铃

老师:这是为何

学生:我带一大帮人,他还不乖乖送上。

教师无语……

5、社区环境因素(软硬环境):台湾的眷村

舆论氛围、人口素质、活动场所

6、家庭环境因素:客观因素(经济收入、社会阶层、人口构成)主观因素(教育观点、价值观念)

隐性课程的因素如此之多样,影响发挥如此之广泛,是否可以取消学校的德育课程,而用隐性课程替代

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是无意识、自发的,对学生影响之性质、大小比较难以控制,有时常常发生比较严重的负面的影响。

显性课程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有利于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但一定程度上要注意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三、德育课程的建设

(一)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要求实有效:让德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檀传宝)P154一次学雷锋活动的启示

改变德育生硬的说教的面孔(教师与组织形式)

结合学生的实际,丰富德育的形式(活动)

充实德育的内容(生活化德育)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美国人一闭上眼睛,就在想自己的祖先。”

1、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潜移默化

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历史\现在)

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参观优惠。

我国——“德育基地”该不该收费

帕布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生活化教育)——爱你的妈妈(二)各个学科要有机渗透德育

挖掘各个学科的内在的德育因素: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问题:牵强附会,穿靴戴帽

《凡卡》:批判万恶的旧社会剥削劳动人民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要爱护环境

(三)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增加体验,接受锻炼

家庭活动,社区服务,德育基地建设

(四)学校环境的熏陶

物质环境建设:环境规划——优美、整洁

精神环境建设:制度、风气、文化

——让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苏霍姆林斯基)

如何理解(写标语吗)制度上墙

小结

显性课程使学生明确德育的方向

隐性课程使德育工作不间断

二者结合,才能收到德育实效。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 标和基本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些陈旧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现代变革势在必行。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武汉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要点,加强政工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一、师德建设 1、按照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上级要求制定了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工作方案,每月定期汇报交流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2)利用网络如《立德网》、《教育在线》等网站收集辅导员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的杂志增强理论学习。 二、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1.党员联点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党员联点工作细则。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3.要进一步强化班、团、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4.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为继续强化班级管理。全体中层领导和有关教师辅助联系一个班级,平时要主动深入班级,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个班级都能成为行为规范团队.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体系和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

[小学教育]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教育]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 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 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讲解学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 容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

二年级德育目标和任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工作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结合二年级学生个性特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精神和学校工作的引领下,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规范队员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为切实做好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年德育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强化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3、加强少先队队干部的组织、管理、培训工作。 4、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5、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时间,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小舞台,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时间,每一位班主任和助理老师一起带领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采取一定的

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常规月”评比活动中,要具体做到: 课上:课前准备要周到,专心听讲学习好。 课间:下课讲话不要吵,轻脚慢步过走廊。 卫生:见到垃圾弯个腰,不让纸屑到处跑。 做操:排队做到静快齐,天天锻炼身体好。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工作中,不断用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和成绩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向上的班风,教育学生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利益着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为班级,班级为我的思想,促使班集体建设不断完善。 3、加强班级建设,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作用,宣传班级文化。 4、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引入竞争机制,让班干部竞争上岗,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舞台。 5、提高自身素质。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材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善于诱导他们勤动脑,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讲好个人、室内外卫生,定期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弘扬文明有礼、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尽责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的道德规范,引导队员树立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的价值追求。 主要活动安排: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念界说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上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矫正自己的行为。要教给儿童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他们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

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2. 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 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 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要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要点。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重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容: 四、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容。)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容的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小学分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小学分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要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要点。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重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年级组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重点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烟店中学各年级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烟店中学各年级德育目 标及德育内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烟店中学各年级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七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 做好小学、中学德育工作的衔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进行爱校教育、爱家教育、“五爱”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 ⑶安全意识教育;

二年级德育目标和任务

二年级德育目标和任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的整体工作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精神和学校工作的引领下,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规范队员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为切实做好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年德育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强化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3、加强少先队队干部的组织、管理、培训工作。 4、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5、充分利用好晨会、班会时间,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小舞台,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时间,每一位班主任和助理老师一起带领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采取一定的

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常规月”评比活动中,要具体做到: 课上:课前准备要周到,专心听讲学习好。 课间:下课讲话不要吵,轻脚慢步过走廊。 卫生:见到垃圾弯个腰,不让纸屑到处跑。 做操:排队做到静快齐,天天锻炼身体好。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工作中,不断用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和成绩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向上的班风,教育学生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利益着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为班级,班级为我的思想,促使班集体建设不断完善。 3、加强班级建设,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作用,宣传班级文化。 4、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引入竞争机制,让班干部竞争上岗,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舞台。 5、提高自身素质。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材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善于诱导他们勤动脑,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6.讲好个人、室内外卫生,定期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弘扬文明有礼、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尽责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的道德规范,引导队员树立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的价值追求。 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高中德育目标

高中德育目标、内容及其途径(引) 知音难觅2010-03-08 19:41:57 阅读28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高一年段德育目标、内容及其途径 高一年段是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高一新生的年龄一般处于十五、六岁青春发育期,不论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社会交往的,都还处在过渡时期。根据高一年级学生处在从少年向成人,从被保护的依存者向自立的存在者过渡时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特拟定我校高一年段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高一年段德育目标 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了解政治同国家命运、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有效地教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自己发展道路的首位。增强爱国、爱校意识,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行为规范意识,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现代竞争、参与意识;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严已宽人、诚实守信,行已有耻的道德品质;形成乐观、开朗,不畏挫折,锐意进取的心理素质。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一年段德育内容及其途径 (一)树立主人翁思想,增强爱国、爱校意识 高一学生随着理论和实践知识增多,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思考,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表示了极大的热忱和必胜的信心,对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信不疑,认为青年人应该肩负起民族的希望,从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学校和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1、普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 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了解我国正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树立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 2、规范升旗仪式 统一穿着校服,佩戴校徽,面向国旗整齐列队。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心中充满激情,然后高唱国歌。每一次严肃规范的升旗仪式,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让学生内心充满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参观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成就时的快乐;参观德育基地,凭吊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遗志,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 育。 4、重视校史教育 学初,先由校领导对高一年级新生做校史的报告,后参观学校校园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新生在未 来的三年中为四十一中学增添更多的光彩。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德育的目的、目标与内容 ●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目的性(中国现实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与生命质量、道德人格的提升,德性的丢弃之痛!)、规格和质量要求。(高考生的突降,山东下降8万人) ◆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的目标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另一方面,德育目的又规定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内容的单薄与机械一直是制约我国德育实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我国社

会要求的必要的改革,亦迫在眉睫。 〓本讲拟对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基本问题及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推究与构想。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

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1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1[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