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交通区位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南京都市圈的高速铁路是以南京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整体呈放射状。目前,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南京、镇江、滁州间开通了动车组。

区位特征

南京都市圈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地区的交汇地带,国家的东部和中部的交接之地,具有承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枢纽区位优势,广阔腹地的发展潜能。同时,南京又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直接接受上海的辐射。因此,南京具有吸收辐射的功能,又有向外辐射的功能,具备了上海大都市带副中心的功能。南京特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南京都市圈形成的可能性。

发展基础

自然资源基础

1)独特的水文景观

“倚江凭河”、“河湖纵横”是都市圈各地的共性特征。除了长江、运河构成都市圈主体水系之外,全国五大淡水湖,都市圈得其二,洪泽湖以1851km“的面积居第四,巢湖面积为753km“,居第五。另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以及众多河流水系交织其中,在提供优良水运条件的同时,形成了都市圈独特的水文景观。

2)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京都市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南京都市圈内的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的城市,深厚的文化资源赋存和旅游资源条件构成了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本底条件,对地区间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发放的“南京都市圈旅游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游消费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游交通图”和宁镇扬公园年卡互用等,加速了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基础

1)经济规模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南京都市圈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5000元以上,其中有4个市在20000元以上,最高的城市超过28000元。“十一五”期间八市年均增幅均在1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南京都市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其中南京、镇江两市超过10000元,扬州、马鞍山两市在9000至10000元之间,芜湖、淮安两市在7000至8000元之间。“十一五”期间八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均在12%以上,高于全国水平。

而在2011年,南京都市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7个城市完成工业投资亿元。都市圈内的7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高达亿美元,其中有6个城市比上年实现两

位数增长,并且增幅高于全国%的水平。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方面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一”格局,即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次之的发展结构现状,“退一进三”,即第三产业即将逐渐代替第一产业主导位置的发展趋势。

社会基础

1)教育科研

南京市文化资源丰富,拥有38所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圈内各城市之首。镇江市有高等学校5所,扬州市有5所,淮安市有6所,滁州市有2所,马鞍山市2所,芜湖市8所,巢湖市2所。除此之外,南京还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博物馆、展览观、图书观、影剧院、并投资26亿元,新建了奥体中心等1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观,是全国体育设施最完善的4个城市之一。

2)文化旅游

在南京都市圈中,古都南京传承了金陵文化,扬州传承者淮扬文化,镇江代表着井口文化,淮安传承了淮安文化,芜湖宣扬了徽商、宗教以及茶文化,而书画文化,则在宣称体现的淋漓尽致。由此,南京都市圈所具有得多元化文化底蕴,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人口资源

2004年南京圈域内共有人口万,其中,南京为万,扬州市为万,镇江市为万,吁胎县为万和金湖县为万,滁州市为万,马鞍市为万,芜湖市为万,含山县为万与和县为万,南京市人口占圈域内总人口的%。

根据统计,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县城)的人口变化为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大中城市人口向核心城市转移。在区域内,小城镇人口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大中城市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的速度比核心城市小,南京人口增长的速度最快。这一现象说明在最近的10年中南京都市圈人口不断在向核心城市积聚。

4)交通运输

交通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京。南京机场在客流量方面是中国的十大机场之一,在货运量方面是中国第五大国际货运机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开通了11条国际货运航线,近期将开通南京到德国法兰克福、到美国落杉矶的航线。南京有长江的内河港,它是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口,2004年吞吐量亿吨,集装箱万标箱,对外辐射至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港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在现如今中国的城市当中是不多见的。

2012年,南京与都市圈各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快速干线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城市,以沿江通道作为主通道,以沪宁合、淮宁宣、滁宁杭、淮扬镇、巢马溧、宁盐高速公路作为辅通道,构成“一主五辅”的综合交通骨架。

由此可见,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网已初步构成。以南京为起点的长途客车发车状况基本反映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在以南京为核心50公里左右范围内,城际交通已呈现公交化。这一现象表明南京与周边的经济联系强度逐步上升,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发育己具雏形。

2.南京都市圈的基本特征

人文基础相近

南京都市圈中的7个城市,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同时也经历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七个城市都是比较着名的旅游文化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山水城林”的特色。

其中,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从古至今就是联系紧密的城市。贸易往来频繁,并且区位交通比较便利,交流程度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更加密切。同时,人文基础也是南京都市圈经济协作的合作基础。

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着

城乡差距较大

21世纪以来,南京都市圈的各个省市区与所辖县市的人均GDP之比为:1,其中,南京市区与郊县的人均GDP之比高达:1,苏锡常都市圈为:1。

地区差异较大

据统计资料显示,南京的人均GDP平均为镇江的倍左右,为淮安南部地区的倍,扬州的倍,马鞍山的倍,芜湖的倍,滁州的倍,巢湖北部地区的倍。[2]

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看,南京镇江已向工业化后期过渡,而扬州、芜湖、马鞍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滁州、巢湖、淮安南部等地区却仍然处于工业化前期。

工业化加速发展

制造业

南京都市圈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高居全国第二位,汽车为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工业,都在全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都市圈的中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

南京都市圈的主要产业发展集群化,这主要体现在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群化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都市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综合科技实力雄厚,但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仍然较低。

服务业

南京都市圈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服务业的兴起主要体现在:

1)新型服务也兴起:南京都市圈的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主要

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

2)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截止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多家,并且不成规模,管理也不够规范,而同期深圳却有300多家。

3)传统服务也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以上毛也为例,核心城市尚未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截止2000年,南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为46%,其中省内50%,省外40%,城镇个数为440个左右,省内为240个,省外为200个左右。县城以上城市为30个,其中省内为14个,省外为16个。城镇密度为10个/千km2,其中省内的平均水平为12个/千km2,省外为8个/千km2。

核心城市地位突出

南京都市圈中,南京的GDP占据了整个都市圈的39%,财政收入更是高达53%,实际利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则高达75%。

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很强的辐射力,截止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就占据了整个都市圈的81%,而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占总客源的30%-50%.

由此可见,南京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具备。

节点城市发展态势良好

“九五”期间,镇江的GDP年均增长率为%,扬州为%,马鞍山为11%,而芜湖、滁州分别为%与%。

城市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在南京都市圈内,长江港口、铁路、金融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区域性管理机构。而各个城市在产业布局、物流中心建设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等工作也已经进行了深入协作。同时,各个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菜和科技资源等方面也有较强的互补性。

3.产业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二、三产业拉动南京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特征愈加明显,二、三产业成为优势产业,产业结构效应明显彰显。但这并不意味着都市圈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没有调整的必要。不同城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策规划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存在高低级别并存的状况。

第一产业方面,在全国没有竞争力,属于劣势产业。因此要把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作为着眼点,例如淮安市作为都市圈内农业资源优势最为明显的城市,应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淮安市有农业大市建成农业强市,在都市圈内起引领作用。其他城市也要确定适宜的农业发展方向,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第二产业方面,南京、镇江、淮安等城市的第二产业竞争力相对偏弱。如何在细分第二产业中挖掘增长潜力值得思考。例如芜湖市的第二产业在南京都市圈中最具竞争力,虽然产业规模处在南京、镇江、扬州之后,但增长速度较快,未来芜湖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和都市圈其他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继续努力。

第三产业方面,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第三产业优势明显,极大拉动了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未来南京市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同时也要确保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目前南京市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城区服务业比重偏低,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引导,充分调动各种发展要素,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3] 总之,南京都市圈八座城市产业发展各具特点,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局限于某一座城市,应该全盘布局和谋划,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主客观因素,跳出行政区划的藩篱,宏观上大胆创新,微观上精心操作,这样才能使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

表3-1“十一五”南京都市圈八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注:来自网络)

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

由上文对南京都市圈近几年

的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得知南

京都市圈的第三产业逐步壮大,

文化产业在南京都市圈逐渐受到

重视和关注,文化产业的高度聚

集性、精神体验性,决定了其必

须立足于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

及科教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和都市

圈空间,并依托大城市的辐射空

能来构建产业链和消费链。大力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促进整个

都市圈深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有助于发

掘该地区文化资本的潜在价值,

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半

径为100公里的跨行政区的一体

化发展空间,主要覆盖江苏镇江、

扬州以及安徽马鞍山、芜湖、滁

州等部分区域。在这个空间范围

内,产业基础、文化、商贸及服

务业,显示出了对南京的高度向

心力。尽管这个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

表3-2南京都市圈本科院校(截至2014)(注:来自网络)

准不均衡,但产业集群、产业链的体

系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南京作为区

域性管理总部、研发总部所在地,加上信息产业、文化科教事业以及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较好,营造了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展条件分析

1)丰富的人文资源

南京都市圈内的多数城市都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不是空中楼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城市必须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以达到产业“调轻”的目标。在这方面,南京都市圈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古都南京的金陵文化;扬州的淮扬文化;镇江的京口文化;淮安的淮安文化;芜湖的徽商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宣城的书画文化。其中南京、扬州、镇江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迄今都有2500年以上的建城历史,历史给这三个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提升其附加值,便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2)人才优势明显

南京都市圈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人才优势明显。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最重要资源,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文化产业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必须具有创新的头脑和持续的激情,众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可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南京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文化产业交易会,已经成为知名的文化会展品牌。在南京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以及南京广电集团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已形成。就整个南京都市圈空间的文化产业而言,南京的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前沿性等方面,都属于绝对的龙头地位。来自南京市和江苏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涉及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同时,市民的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持续增长,2006年仅全市网络文化服务就创造增加值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创造增加值亿元、其他文化服务创造增加值亿元。从2004年到2006年,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南京作为长三角北翼的中心城市、科教之都和省会城市,有着天然的“磁场效应”,对知识、资本、人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南京市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成为投资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81个会员单位中有56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2007年8月南京市公布的70项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项目中,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占到%。这标志着南京市体制内与体制外文化产业合流并轨,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文化产业正在集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始高端融合。[4]

目前,南京都市圈除核心城市南京已建设成并运行的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园外,其他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基本都处在规划、起步阶段,如马鞍山市在南京都市圈中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由于城市本身的钢铁产业化程度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对文化产业的渴求分外强烈,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打造“马鞍山文化产业园”,服务范围与服务功能则主要针对南京都市圈、安徽沿江及皖南各市县在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4)政策支持

南京都市圈的决策者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并着手制定系列政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5年底,南京市政府经过反复的调研、考察和论证,把立足于文化南京的“创意南京”确定为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07年8月,南京市政府一次性向70多家文化创意类企业资助的扶持资金、补贴资金以及银行贷款贴息总额高达3000万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力度最大。此外,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如扬州、镇江等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思路。2006年,扬州提出重点推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七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产业。[4]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有其良好的人文资源等生态环境,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审视南京及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就会发现其文化产业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那么引人注目,这固然有产业基础、消费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观念问题,毕竟文化产业的收益相对慢些,且前期投入大、风险大,而发展现代制造业、城市房地产业的收效快、风险小,南京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薄弱环节,要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1)都市圈内各城市政府决策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仍偏低。(2)都市圈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以

及现代资本运作、整合资源能力的文化企业偏少。(3)基于整个都市圈、面向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有待引导,文化产业链条偏短。(4)都市圈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层次有待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文化企业主体培育偏弱。(5)文化产业不善借势发展,与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商贸休闲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偏小。(6)都市圈内各城市整体的文化消费过于保守,直接面向文化产业的消费结构偏窄。[5]

建议策略

目前,国内各大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已经体现在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层面上,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历史性大发展的机遇。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在“又好又快”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层次,对各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落实“孵化”机制,培育竞争主体———企业和企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1)从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2)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化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3)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激发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创造力。(4)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5)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合作共赢。(6)以“两结合”推进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造就领军人才群体。[5]

4.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分析比较

三大都市圈概况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

市圈共为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并录入于《江

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

下面是三大都市圈的一个比较:

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核心城

南京市无核心城市徐州市

成员城市南京、镇江、扬州、淮安、

马鞍山、滁州、芜湖、宣

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

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

苏州、无锡、常州及其辖

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

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

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

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

县;河南省永城市,共涉

及8个地级市

面积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2182万人3188万人

发展侧促进宁镇扬同城化提升与上海对接与互动发挥徐州和连云港龙头

新基地,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枢纽和基

地。一体化进程,将苏锡常都

市圈建设成为在更高层

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先

导区、全国创新型经济、

转型发展、现代化建设的

先行区。

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

主要纽带。

人口量少,但是工业经济水平高。南京都市圈与徐州都市圈都涉及省外市县,且由于地区发展较不均衡,需由核心城市带动发展。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徐州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条件极好。

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都市圈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区域经济合作“重外轻内”,导致区域发展的内部关联度低,城市间联系松散,各地区之间的同构竞争大于互补合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雷同与竞争

由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

部各城市之间文化、历史、区

位、资源条件相似,长期以来,

产业分工未形成梯度层次,制

造业结构雷同,同质竞争情形

十分突出。

相似系数的方法是由联

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

研究中心提出的,主要是通过测定地区间产业结构的相似度反映产业的同构度。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与1之间,相似系数为1,说明两国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为0,说明两地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从动态来看,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产业结构趋同,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下降,则产业结构趋异。

可以看出江苏省,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一直在以上,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引进外资竞相压低地价

由于区域经济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域特征,在资源利用、生产要素配置上也存在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在吸引外资时,竞相压低地价时有发生,造成区域土地市场比较混乱。

城市空间拓展互不相让

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相互之间在城市空间拓展、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矛盾十分尖锐,突出的如杭州市和萧山区、常州市和武进区,南京市与江宁区等。由于省会、地级市周边的市、区、县经济实力较强,土地资源丰富,加上“强县扩权”政策的实施,有的地级市一味追求经济中心功能,往往通过行政力量取得自我发展资源,有的不惜牺牲下一层次城市或区域的发

展机遇或良好的投资环境;有的下一层次的行政主体,缺乏全局观念,在空间布局、引进项目、投资政策等方面实施对中心城市的围堵,其结果必然造成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难度和矛盾,从而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南京都市圈发展建议

产业方面

南京都市圈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提高科技含量;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广泛参与服务业发展,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与此同时,为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发挥其先导作用。

功能定位

南京都市圈可以成为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地处中国最重要的“大十字”发展的交叉点。南京都市圈“承东启中、承南接北”,这一区域的发展对于中国中西部和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初步形成交通枢纽型区域。在广域交通网络化发展趋势下,南京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在下降,而南京都市圈作为枢纽型区域的地位却在上升。

(3)处于长江流域与东部地带各个都市圈发展水平的转换地带。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与其区位相对应,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是承接(增强、传递)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的辐射,启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枢纽地带。

(4)国有、民营、外资互动发展的都市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在此交融、提升,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都市圈的枢纽作用。

5.与长三角互动发展分析

互动发展的意义

南京都市圈处于长三角与西部的沟通要道,既为长三角向西部省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从长三角西进的经济辐射中得到发展。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浪潮与长三角产业西部转移、市场西部拓展的今天,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互动发展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提升南京的城市竞争力

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在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处于占有、配置生产要素的核心地位,同时南京又是长三角的枢纽城市之一,因此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互动发展必然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互动,将有效地提高南京的资源控制能力。虽然南京在全国的竞争力排名呈上升趋势,但其在长三角内部的排名却有所下降,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还可增强南京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竞争砝码,提升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总而言之,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互动发展必然有助于提升南京的竞争力。

有助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将有助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在资金供给上,长三角强大的资本实力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南京都市圈城市的资金缺口;在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上,与长三角的互动将能大大推进都市圈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区域能级传递上,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能促进自身市场的发育。

对长三角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互动发展中弥补长三角的资源不足。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绝大部分是加工业发达的城市,造成这种产业同构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城市都是矿产资源缺乏、社会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而安徽有人口6000多万,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矿、铁矿资源,江西有人口4000多万,钨、铜、稀土等资源储量丰富,这两省的劳动力资源和矿产资源将能有效地弥补长三角发展的不足。[6]南京都市圈恰恰是沟通长三角与安徽、江西的桥梁,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将能加快长三角制造业中心发展的进程。

(2)有利于长三角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和拓展市场。南京都市圈无论从区位上还是从经济发展能级上均是长三角向西部产业转移的介质,同时也是长三角向西部市场推进的介质,因此两者的互动发展将有助于长三角产业转移与更新步伐的加快,有利于长三角市场拓展速度的加快。

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南京都市圈在经济实力上,较上海还有相当的差距,较长江三角洲自然更有甚之。不仅如此,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GDP是上海市的38%,即便水平最高的南京,人均GDP水平仅相当于上海的59%,最差的滁州该指标水平仅为上海的15%,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必然影响了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能力。

南京都市圈整体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高区域的通达性,提高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效率。相对长三角各城市,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则相对落后。在交通设施上,安徽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相对不够发达;在通讯和信息上,南京都市圈一些城市设施建设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区域互动必须以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为前提,南京都市圈上述基础设施发展的不足将会限制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效果。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及其辐射作用不强

都市圈发展的引擎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直接影响到都市圈的发展,而南京的综合实力比起国内发展较成熟的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南京的人均GDP水平落后于长三角1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GDP总量在省内落后于苏州和无锡,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也在苏州、杭州、宁波之后。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还需要极强的现代化服务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主要是作为重工业城市来发展的,还缺乏将南京

都市圈其他城市引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人才、物质、资金、信息的调配和集聚能力。

行政和制度的协调障碍

长三角一体化的问题提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20年的发展中,该地区经济的竞争内耗问题和发展的外部性问题从来就不曾停止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三角涉及两省一市的利益主体。

在现阶段,尽管长三角省际及城际论坛纷纷展开,但由于行政区划、财政收支渠道难以改变,实质性的协作规范仍显不足。两省一市尚且如此,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互动涉及到三省一市,使本来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又添新主体,要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赢,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并逐步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其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怠误好时机,影响互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了促进其互动发展,并在一个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的框架内展开区域内的合作与互动发展,实现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主动接轨,政府推动

政府作用是宏观上促成区域互动发展的外部动力,由于其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从而弥补了市场力的微观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首先需要政府的推动。一是要加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推行互动经济一体化政策;二是要加强地方政府对产业的推动,为都市圈与长三角互动发展提供服务。

全面开放,制度保证

应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在率先推动“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化,建立良好的行政秩序,为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互动清除体制障碍。一是通过立法、行政制度、决策程序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提高公共权力机构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建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的和优胜劣汰的市场制度环境;三是要加快建立以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激励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并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四是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消除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为突出特征的经济侵权行为;五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和咨询系统,不断提高领导整体素质,扩大对外宣传和推销,提高城市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六是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各种矛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秩序环境。

市场主导,企业主动

南京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和都市圈经济欠发达,影响了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要增强南京及南京都市圈的实力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发育健全的市场。制造业的发展培育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建立地区的合作秩序,净化分工体系。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在市场主导的状态下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发挥服务中心、

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更全面地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市场信息,采用先进的储存、检索办法迅速及时地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并根据企业对信息的特殊需要定期向企业提供信息;二是要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合理“结网”,提倡通过中介机构如协会、行会、商会等机构,在企业之间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质联系。三是活跃资本市场,为外地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的进入畅通渠道,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促使企业在本区域扎根。

互动发展,规划先行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各行为主体的协调结果必然要建立一系列远期和近期规划,包括产业政策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

在对外交通、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大力推进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沟通都市圈与长三角的交通一体化建设。要加快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城际铁路为主的通勤交通,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道路网络和换乘中心;二是加快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三是推进各城市水、电、气、热供应系统、防灾减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提高设施共享水平。

6.相关总结与建议

南京都市圈具有的优势

与国内其它都市圈或城市群相比,南京都市圈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都市圈之一,这些优势表现在人文素质、经济基础、区位特征、基础设施、历史传承等方面,为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发达的高等教育、文化卫生体系与研发体系

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之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总体科技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另外,南京都市圈内扬州、镇江、芜湖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比较高。总体来看,南京都市圈科技人才的规模和实力有着较大的优势,是国内最具实力的教育科研基地之一,雄厚的科技基础为区域发展高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

南京都市圈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历史发展最稳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沿海地带长江流域的结合部。都市圈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长期以来,这一区域主要依托地方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工业和相对发达的服务业。南京都市圈江苏部分汇集了江苏最为发达的基础工业,南京的石化、钢铁,扬州的化纤,镇江的纸业、建材等不仅是都市圈的主导产业,而且也是江苏省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另外,南京的机电工业、通信设备制造,南京、扬州的车辆制造等在全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处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的交叉点,区位优势明显

南京都市圈处于我国南北交界,长江中下游地带,承担东部向中西部、南方向北方实现经济辐射或互动的桥梁作用,传递上海作为长江流域龙头城市向长江中上游城市和区域辐射的

区域性“增压”责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干线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东部与中、西部,南方与北方的要素流动将显着加快,南京都市圈将随之成为重要的枢纽型区域。

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核心城市功能己初步显现

南京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已为圈内其它城市所认同,这一区域己形成以南京市为核心的单核心都市圈,与多核心的都市圈相比,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城市更易协调,更易形成城市间“合作性的竞争”。随着圈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过江通道和高速通道建设速度的加快,“小时都市圈”的框架己基本建成。

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都市圈稳步前进的动力

南京都市圈是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群。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镇江、扬州赋予了南京都市圈浓厚的文化底蕴。芜湖、扬州是长江流域历史上繁华的商业中心,南京有独一无二的近代民国文化,镇江、芜湖等城市都是近代开埠通商的城市。

南京都市圈的劣势条件

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不足,内聚力、辐射力不强。

南京经济实力有限,城市竞争力

不足,尤其处在上海的“极化”作用下,

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得

并不理想。

从区域内部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方

面看,南京市对扬州市辖区、句容市、

漂水县等区域的引力较大。这些城市

的发展速度也较快,是南京都市圈的

核心层,然而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

吁胎县、金湖县等城市与南京市之间

的关联度很弱。这些县市的发展速度

表6-1江苏省2015年各市GDP(来源:统计年鉴)

发展动力等都较差,形成了都市圈内

部的沦陷区,如南陵县的发展能力与南京市之间相差在巧倍以上,区域发展的过度不平衡一方面导致都市圈内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的不畅另一方面也影响都市圈的协调、持续发展。

核心城市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1)在南京市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工业部门又以电子、汽车、石油、化工为主。(2)南京市的主导工业如石化、电子、汽车等产业链短,带动力不强,“两头在外”的经济特征明显。

(3)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滞后,但国有企业的技术转型与升级机制还不完善。

郊县经济基础薄弱,对都市圈发展支撑作用较弱。

目前,南京经济发展以城区为主,但是城区经济主体对所辖郊县区的带动作用不强,郊县区经济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南京主城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郊区相对较小,而郊县相比更小,呈现出“大城市、小郊区”的发展格局。[7]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机遇

(1)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与完备,一小时都市圈的建立。

南京都市圈是惟一跨越江苏苏南、

苏中、苏北个发展区域的都市圈。

通过重点培育宁淮发展轴线、建

设宁蚌徐高速公路、加强淮扬联

系通道的建设等,建设开通一小

时都市圈可增强南京都市圈对淮

安等苏北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进而达到联系徐州都市圈,推动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实施。

(2)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图6-2 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示意图(来源:网络)

大力发展南京都市圈的号召。

自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提出:“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以来,南京都市圈各市相应号召,积极谋求发展。

南京都市圈发展遇到的挑战

(1)如上文所述,核心城市南京的竞争力不足,吸引力与影响力不足,致使南京都市圈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存在一定问题。

(2)难以跨越的行政区划的壁垒始终存在。跨省代表着能聚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优势,但是同时带来的行政区划壁垒问题很难解决。南京都市圈分属于江苏和安徽两个行政区域,圈内城市必须服从于目前我国实行的上级管下级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上级城市对下级城市进行严格的资源管制,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个问题是圈内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争夺资源的矛盾。这是很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进展缓慢的最主要的障碍。

(3)巢湖被拆分。2011年8

月22日,全国唯一以湖命名的地

级市———巢湖市被拆分为三。

将近半数土地面积划归合肥。拆

分后的巢湖在南京都市圈中承担

的分工如何改变,如何进一步参

与区域间的合作,都是亟待解决

图6-3 巢湖拆分示意图(来源:网络)

的问题。

优化建议

提升南京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其辐射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一方面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重视发展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体系,加强产业集群化建设。依托南京的科技优势,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以高新技术改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工业的分工与合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主要推动力,加强协作和联合。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高技术产业,以集群、组团方式强化石化、建材、机电等产业优势,推动沿江工业合理布局,形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聚集能力和竞争力的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加强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管理,构建合理的空间扩展模式

南京都市圈城镇空间总体态势是以南京主城为中心,向东江南主城一新港一龙潭,高资一镇江,江北主城一浦口一大厂一六合一仪征一扬州向西南主城板桥梅山一马鞍山一当涂一芜湖向东南主城二江宁一禄口一漂水一高淳三个方向辐射,四条城市带,形成“干”字型的格局。

都市圈规划形成三条城镇发展通道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漂阳金坛山区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凤阳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引导城镇沿通道点状集中发展,建设沿通道快速交通体系,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句容作为都市圈核心圈层的新兴旅游城市,严格控制镇、村居民点沿路两侧发展。应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把控城市开发利用的进程,避免城市恶性扩张,避免无序的空间扩展形态。

建立都市圈协调机制,加强城市合作

解决行政区划壁垒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超越都市圈内各城市利益之上的调控和协调机构,消除各个城市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协调圈内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和都市圈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建议成立一个南京都市圈委员会负责协调圈内统一规划和监督实施。随着南京都市圈发展水平的提高,再逐步过度到都市圈联合政府和都市圈政府。

参考文献:

[1]王何、白庆华: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45~47

[2]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3]严得琛. 基于SS分析法的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

[4]李程骅,孙龙. 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N].学海,2008(2).

[5]李程骅,钟文磊. 都市圈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N].南京财经大学大学报,2008(1).

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文档资料

打造南京组合港, 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无一不说明港口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随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新一轮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出台,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启动开发,宁镇扬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示范区的进程加快,南京都市圈有望成为衔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域的重要桥梁。因此,打造南京组合港,提升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将显得更为突出。 、区域产业发展呼吁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 口经济现象己经成为世界经济 和城市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南京港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枢纽港,是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是我国长江内河的重要港口之一。南京港的直接腹地是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其辐射范围延伸到长江中上游沿江省份。由于目前沿江港口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应有的优势。“十二五”期间应该强化区域协调,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南京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 (一)货物运输形式要求打造组合港 从统计数据来看,水运是江苏当前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从江苏省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近十年发展看(表1),铁 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42.65 亿吨公里下降到2009 年的 323.90 亿吨公里,共下降了5.47 %,2009 年占到货物周转总量的6.24 %:公路货物周转量从1999 年的319.75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971.13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3.04 倍,2009 年占到货物运输总量的18.84 %:水运货物周转量从1999年的704.01 亿吨公里增长到2009 年的3372.05 亿吨公里,累计增长了4.7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国务院 2010年08月05日23:01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8月5日,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至今已有一月之余。“京津冀规划编制时间较长,横跨整个‘十一五’,之所以至今没有获批,中央可能有更为慎重的考虑。”该人士说。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工作进展顺利,规划有望在年内出台。京津冀的定位已经突破“中国经济第三极”的概念。“京津冀的定位可以是知识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现代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钢铁生产基地。” 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反复对记者强调:“我们并没有刻意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排名,‘经济第三极’的概念有偏颇。”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河北省的态度是非常积极,而北京和天津则相对较弱。河北省一位官员回忆,近日,他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发现,某部门办公室张贴着一张“京津一体化发展”地图。 这张地图对他的震动很大,“河北迫切希望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更高层面的机构来推动三地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分割”。该官员说。 京津冀新定位 已经提交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根据本报记者了解,该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对于上述定位,国家发改委方面没有异议,而河北方面并不满意。“河北省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河北有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太阳能、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说。 产业同构之困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自2006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1]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2]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3] 中文名称南京都市圈外文名称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别名南京经济圈行政区类别都市圈、跨省城市群所属地区华东地区电话区号025、0511、0514、0517、0553、0555、0550、0563邮政区码210000 241000 243000 239000 242000 212000 225000 223000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截至2013年底)方言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

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著名景点夫子庙、中山陵、明孝陵、镇江金山、瘦西湖、采石矶、芜湖方特等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淮安机场、扬泰机场火车站南京站、芜湖站、马鞍山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滁州站核心层城市南京、镇江、马鞍山、宣城、滁州紧密圈层城市扬州、芜湖、淮安生产总值1.96万亿元(2012年)目录1规划沿革2功能定位3成员城市4总体目标5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跨界新城6交通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航运港口7空间组织8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工业生产经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民生9国家战略10最新情况1规划沿革编辑2012年中国18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2]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片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片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江北地区是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成为南京和国家重要的产业布局基地,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化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由于跨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江北的发展相对滞后。为此,南京市2001年提出重点建设包括浦口新市区在内的“一城三区”战略,并于2002年进行了区县行政区划调整;2006年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跨江发展”战略以进一步加快江北地区的发展;2013年4月国家批准公布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要建设江北新区,通过转型发展整体提升南京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浦口片区是《南京江北新 区2049战略规划暨2030总体 规划》确定的江北新区中心城 区的三大组团之一。(见附图: 区位示意图)近年来,南京市 陆续编制过若干涉及浦口片区 的规划,包括《浦口区城乡总 体规划》、《浦口新城总体规 划》及一系列控制性详细规划 等。 在《南京江北新区2049 战略规划暨2030总体规划》中,浦口片区定位为服务江北新区以及苏北、皖北等更大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发展商务商贸、科教研发、文化娱乐、医疗养生、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功能为主,规划2030年人口规模约80万人。

为加快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深入贯彻当前城乡规划先进理念,优化及深化上位规划关于片区的主要内容,指导后续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下位规划的编制,特启动《南京江北新区浦口片区规划(2014-2030)》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4至2030年,其中规划近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 至2049年左右。 2、规划范围 浦口片区规划范围:东 至津浦铁路,南至长江、绿 水湾,西至长江三桥及宁连 高速公路,北至老山景区核 心保护区以外,总面积约 148平方千米。(见附图:规 划范围示意图) 为了做好浦口片区与 周边地区的衔接,尤其是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等,应从江北新区、都市圈乃至更大空间范围,本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 三、规划区域现状概述 1、区域位置 浦口片区位于长江以北,是江北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京河西新城隔江相望,主要属浦口区江浦、顶山等街道、老山林场和浦口新城管委会辖区范围。 2、土地利用 浦口片区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城市建设基础,浦口新城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

还高 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 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是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浙中城市群规划从2008年1月开始编制,2011年6月13日获省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期限:2008-2020年,近期2008至2015年。 规划范围:为金华行政管辖的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0941平方公里。同时将周边功能联系密切的缙云、龙游、诸暨南部作为本次规划的协调区,强化其空间、产业、设施等方面与金华市域的统筹协调。 规划定位:是“我省参与长三角区域竞合的载体之一,特色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以国际商贸城、特色五金基地为依托的浙江中西部门户地区;浙闽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发展龙头;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生态屏障,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浙江中部宜居宜游城市群、优质生活圈。” 规划目标:以建设宜居城市群为目标,至2020年,城市群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群总人口达到7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550万人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综合水耗小于120立方米。 空间发展框架: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形成“一个核心区域、两条发展带、三个城镇集群、两个支撑网络”的空间发展框架。 一个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市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是承载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城市区域。将为提高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加快要素集聚,培育新型产业提供强大的空间平台和服务基地;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两条发展带:一条为金义主轴线,作为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载体,主要通过培育金东-义西南战略区,促进主轴线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合作机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3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4) 第二章发展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战略定位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总体布局 (7) 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8)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9) 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12) 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13) 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3) 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14)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5) 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6)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7)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19)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20) 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 (22)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27) 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 (28) 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30) 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2) 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33) 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34) 第一节扩大对外开放 (34) 第二节加强国内合作 (35) 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36) 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36)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7)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7)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9) 第十章组织实施 (39)

前言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加快培育哈长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核心区以上述市(州)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核心区面积约5.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 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城市规划】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依据南京市“十五”计划纲要,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为:经过“十五”和更长的一点时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word版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其对外贸易发展始终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供大家参考选择。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群发展历程 繁荣时期——洋务运动:中国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南部的上海和北部的天津。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是北方的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唐山的重工业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京津唐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 下坡路时期——建国前后:1949年前,帝国主义经济、军事掠夺以及全国内战的影响对京津地区的工业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滞影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爆发更是使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不仅毁灭了本城市的工业格局,同时对京津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再繁荣时期——新的规划编制: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因此该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规划。 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台于七年之后,即2011年。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二、区域基础 1.两个核心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