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因组学介绍1119

宏基因组学介绍1119
宏基因组学介绍1119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 摘要:宏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技术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微生物混合基因组DNA、利用可培养的宿主菌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及筛 选目的基因。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培养技术的不足,是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寻找新功能基因和开发获得新资源的重要新途径。目前宏基因组学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在医药、农业、能源开发、环境修复、生物技术、生物防御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基因组文库构建、文库筛选、未培养微生物、研究进展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计划正在全球被快速地推行,但现有技术条件下,自然界存在的可培养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阻碍了该计划 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的微生物资源不能被开发和利用。21世纪初,随着测序能力的提高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基因组的新思路——直接对含有各种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的群体进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这类研究称为Metagenomics,前缀“Meta”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超越”。科学家选择它来表示这种基因组研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分析单一物种的基因组学,将研究对象定为由种类众多的微生物组成的整个菌落。国内的研究者也据此将该术语翻译为“宏基因组学”。 1 宏基因组的概念 宏基因组 (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生态基因组学) 是由Handelsman等1998年提出的新名词, 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 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 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 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 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 DNA, 克隆DNA到合适 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宏基因组文库既包含了可培养的又包含了不能培养的微生物基因,避开了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问题,极大地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增加了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为新的医药产业和发现新的生物技术提供丰富的基因文库,并利于环境微生物有机群体的分布和功能的研究。 2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过程 2.1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沿用了分子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并根据具体环境样品的特点和建库目的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步骤和策略。一般包括样品总DNA的 提取、与载体连接和克隆到宿主中。 2.1.1样品总DNA的提取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的关键之一是获得高质量的目的样品的总DNA。目的样品 的采集是第一步,除了需严格遵循取样规则外,取样中应尽量避免对样品的干扰,缩短保存和运输的时间,使样品能更好地代表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原貌。 根据提取样品总DNA前是否分离细胞,提取方法可以分为原位裂解法和异位 裂解法。原位裂解法主要是通过去污剂处理(如SDS)、酶解法(如蛋白酶K)、机械

宏基因组学概述

宏基因组学概述

————————————————————————————————作者: ————————————————————————————————日期: ?

宏基因组学概述 王莹,马伊鸣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环境1402班)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英文名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宏基因组宏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基因文库的构建 Macro summary of Metagenomics WangYing,Ma Yi-Ming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Key words:Metagenome; Metagenomics;The environmental genomics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又叫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它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它是在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开发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获得新基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主要含义是:对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总DNA(也称宏基因组,metagenomic)进行克隆,并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和筛选等手段获得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者根据rDNA数据库设计引物,通过系统学分析获得该环境中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生态学信息。 1.起源 宏基因组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8年由威斯康辛大学植物病理学部门的Jo Handelsman等提出的,是源于将来自环境中基因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当成一个单个基因组研究分析的想法,而宏的英文是"meta-",具有更高层组织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含义。后来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Kevin Chen和LiorPachter将宏基因组定义为"应用现代基因组学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的有机群落,而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分离单一的菌株"的科学。 2 研究对象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将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看作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地研究微生物与自然环境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宏基因组学不仅克服了微生物难以培养的困难, 而且还可以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揭示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大大拓展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从群落结构水平上全面认识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 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已经成为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水处理工程系统、极端环境、人体肠道、石油污染、生物冶金等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3 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的一般研究策略

宏基因组学的一般研究策略 摘要: 宏基因组学是目前微生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方向与热点。它把微生物的总群体特性与基因组学实验手段结合了起来,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总DNA、再用可培养的宿主微生物建立文库及筛选目的克隆和基因。该法是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寻找新的基因和开发新活性产物的重要新途径。它避开了微生物分离、纯化和培养的步骤,大大扩展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范围。本文旨在介绍宏基因组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并结合我们的实验情况,对这一崭新领域中的最新研究策略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不可培养微生物, 文库构建, 文库筛选,研究策略 Strategies for accessing metagenomics for desired applications Abstract: Metagenomics is a new field of microbial genetic engineering.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ecology and the methodology of genomics. Metagenomics includes genomic DNA isolation,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screening strategies, and can be used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gene and biocatalysts and in the study of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 Metagenomics can overcome the advantages of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procedures in traditional microbial method, and thus greatly broaden the space of microbial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reviewed the metagenomic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the latest advances and novel strategy in this research field. Keywords:Metagenomics;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Library construction;Library screening Research strategies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数具有重要价值的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也是新基因及生物学资源的重要源泉,对其进行研究成为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人们现在能够培养与利用的不到环境中总微生物的1%[1]。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总DNA, 避开了分离、纯化和培养微生物的过程来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来研究环境样品中的总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等。现在,宏基因组学技术方法已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新基因和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开发,新的抗生素的开发及环境生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旨在介绍宏基因组学的一般实验方法并结合我们的研究情况,对这一崭新领域中的最新研究策略进行了简要综述。深化了我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促进了该学科的进步。 1 宏基因组学研究策略 1.1宏基因组学概要 宏基因组学是Handelsman等于1998年提出的[3], 可见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其随着基因组实验手段,生物信息学和测序技术等的日新月异也迅猛发展了起来,这个新学科是以环境样品的总微生物基因组为实验对象,通过测序分析、文库评价、产活性物质及其基因的克隆的获取和基因功能的鉴别,对微生物种群组成与生物量、生态学关系、生物化学关系与环境关系以及功能活性进行研究[4]。其主要过程包括样品和基因的富集和提取;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目的基因的筛选; 目的基因活性产物的表达(图1)。 1.2 微生物及其基因的富集 在文库筛选过程中由于目的基因比例较小, 对环境中微生物的富集不但可提高基因总量,有利于基因的提取,还可增加目的基因的比例,如Kouker 等用橄榄油富集产脂肪酶的微生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 ],橄榄油不仅可作为底物,还可诱导脂肪酶的合成。目前富集技术主要分为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其中细胞水平主要是用选择培养基来富集某些微生物, 常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标准 简介: 宏基因组测序介绍 宏基因组学是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基因组技术手段包括功能基因的筛选和测序分析,对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宏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想研究方法。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无需分离环境中各种微生物,也无需构建克隆文库就可以直接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可以真实客观的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等。目前又可以分为针对16s DNA/18sDNA/ITS测序和针对宏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研究。下面就是对这两者的具体介绍。 一、16s DNA/18s DNA/ITS测序 16sDNA是最常用的微生物物种分子鉴定的标签,,通过对样品中16sDNA测序可以鉴定其中微生物物种的丰度和分布情况。目前,普遍使用Roche 454平台来对环境样品进行16s DNA测序。因为16s DNA序列比较相似,读长短的话,难以进行有效的比对,而454平台的平均读长在400bp左右,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 二、宏基因组全测序 在这种测序方式中,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就是一个整体,然后对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测序。这样我们就可以研究样品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而不用关心其来自哪个微生物。可以发现新的基因,可以进行基因的预测,甚至有可能得到某个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此外,该项测序不单可以针对DNA水平,也可以针对全RNA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样品处理:

宏基因组样品收集主要有口腔,下呼吸道痰液,下呼吸道灌洗液,皮肤和粪便。样品采集遵照样品采集规范(人)所规定的操作来进行。尽量留足备份样品。核酸提取: 宏基因组核酸提取主要有两种方法:膜过滤法和直接裂解提取。对于液体样品如痰液,灌洗液两种方法都适用,对于固体样品如粪便宜采用直接裂解的方法。核酸提取后用NanoDrop ND-1000测定,260/280 = , 260/230 = ,电泳检测DNA 应是完整的一条带。 测序Sequencing 1)16S/18S测序: Sanger测序: 用于低通量的16S/18S DNA测序,提取宏基因组后,首先通过PCR将16S/18S 序列扩增出来,再将其连接到克隆载体上,导入感受态细胞,涂平板做蓝白斑筛选,选出阳性克隆提质粒,对质粒进行测序反应,测序反应后纯化后用ABI 3130或ABI 3730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 由于其测序准确率比较高,而通量非常低,现通常用做二代测序结果的验证。454 Platform: 454平台主要包括两种测序系统:454 GS FLX+ System和454 GS Junior System。454 GS FLX+ System测序读长可以达到600-1000bp,通量450-700M,GS Junior System测序读长在400bp左右,通量在35M。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模板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标准 简介: 宏基因组测序介绍 宏基因组学是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经过现代基因组技术手段包括功能基因的筛选和测序分析,对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宏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想研究方法。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无需分离环境中各种微生物,也无需构建克隆文库就能够直接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等。当前又能够分为针对16s DNA/18sDNA/ITS测序和针对宏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研究。下面就是对这两者的具体介绍。 一、16s DNA/18s DNA/ITS测序 16sDNA是最常见的微生物物种分子鉴定的标签,,经过对样品中16sDNA测序能够鉴定其中微生物物种的丰度和分布情况。当前,普遍使用Roche 454平台来对环境样品进行16s DNA测序。因为16s DNA序列比较相似,读长短的话,难以进行有效的比对,而454平台的平均读长在400bp左右,能够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 二、宏基因组全测序

在这种测序方式中,我们能够假定一个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就是一个整体,然后对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测序。这样我们就能够研究样品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而不用关心其来自哪个微生物。能够发现新的基因,能够进行基因的预测,甚至有可能得到某个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另外,该项测序不单能够针对DNA水平,也能够针对全RNA进行基因表示水平的研究。 样品处理: 宏基因组样品收集主要有口腔,下呼吸道痰液,下呼吸道灌洗液,皮肤和粪便。样品采集遵照样品采集规范(人)所规定的操作来进行。尽量留足备份样品。 核酸提取: 宏基因组核酸提取主要有两种方法:膜过滤法和直接裂解提取。对于液体样品如痰液,灌洗液两种方法都适用,对于固体样品如粪便宜采用直接裂解的方法。核酸提取后用NanoDrop ND-1000测定,260/280 = 1.8-2.0, 260/230 = 1.8-2.0,电泳检测DNA应是完整的一条带。 测序Sequencing 1)16S/18S测序: Sanger测序: 用于低通量的16S/18S DNA测序,提取宏基因组后,首先经过PCR将16S/18S序列扩增出来,再将其连接到克隆载体上,导

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应用概述

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及应用概述彭昌文 (山东省济宁学院生物学系 273155) 颜 梅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73165)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宏基因组的概念,概述了其原理及应用。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宏基因组学 环境基因组学 基因文库的构建 迄今,人们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基本都来源于对占细菌总种数不到1%的微生物的单个种群的孤立研究结果。然而微生物是通过其群落而非单一种群来执行在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循环中的作用的,对微生物群落作为整体的功能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其个体的认识。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了获得完整的环境微生物基因表达产物,早在1978年许多学者就提出了直接从环境中提取微生物DNA的思路,1998年,AR I A D phar maceutical公司的科学家Handels man等首次提出宏基因组的概念[1]。宏基因组(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 icrobi ota found in nature)是指生境中全部微生物基因的总和[2]。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总和,微生物主要包括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而宏基因组学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也称为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或生态基因组学。它主要研究从环境样品获得的基因组中所包含的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为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非培养微生物,并从完整的群落水平上认识微生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可能,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1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过程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克隆DNA到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 1.1 宏基因组的提取 在宏基因组筛选过程中,目的基因是整个核苷酸链中的一部分,因此样品前期的富集能够提高筛选命中率。DNA的提取是宏基因文库构建的关键步骤。提取步骤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既要尽可能提取样品所有微生物的基因,又要保持片段的完整和纯度。目前所开发的DNA提取方法有两种:细胞提取法和直接裂解法。直接裂解法包括物理法(冻融法、超声法、玻璃球珠击打法、液氮碾磨法)、化学法(常用化学试剂有表面活性剂、盐类、有机溶剂等)及酶裂解法。另外,依据提取样品总DNA前是否分离细胞,可以分为原位裂解法和异位裂解法。原位裂解法可以直接破碎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而使DNA 得以释放,由于无需对样品微生物进行复苏,且黏附颗粒上的微生物细胞亦能被裂解,所得DNA能更好地代表样品微生物的多样性。此法操作容易、成本低,DNA 提取率高,但由于机械剪切作用较强,所提取的DNA 片段小(1~50kb),通常适用于构建小片段插入文库(以质粒和λ噬菌体为载体)的DNA提取。异位裂解法则先采用物理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较温和的方法抽提DNA。此法条件温和,可获得大片段DNA(20~500kb),纯度高,但操作繁琐、成本高、得率低,通常适用于构建大片段插入文库(以柯斯质粒或者细菌人工染色体为载体)的DNA提取。1.2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需适宜的克隆载体。通常用于DNA克隆的载体主要包括质粒、黏粒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等。质粒一般用于克隆小于10kb的DNA片段,适用于单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黏粒的插入片段可达40kb左右,细菌人工染色体插入片段可达350kb,可用来制备由多基因簇调控的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完整代谢途径的相关片段文库。1.3 目的基因的筛选 目的基因的筛选方法包括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两种。序列分析适用于小片段DNA文库的基因筛选;而功能分析通常适用于大片段DNA文库的筛选。序列分析筛选不依赖于重组基因在外源宿主中的表达,因为所使用的寡聚核苷酸引物是直接通过DNA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的,反映了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可获得未知序列的目的基因。该方法对DNA量的要求不高,筛选到新活性物质的可能性较大。序列分析的另一个手段是对宏基因组克隆测序,无论是全部或随机测序都是发现新基因的有效手段。 对于功能分析而言,首先需获得目的克隆,然后通过序列和生化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此法能快速鉴定出全新且有开发价值的活性物质,可用于医药、工农业等行业。由于此法检出率较低,工作量较大,且受检测手段的限制,所以常要借助于高通量筛选。 2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 2.1 在生态学方面的应用 当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微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中的代谢过程相联系。应用16s r DNA作为系统发育锚去鉴定属于某种微生物的克隆,然后对基因进行测序,从而获得

宏基因组学概述

宏基因组学概述 王莹,马伊鸣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环境1402班)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英文名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宏基因组宏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基因文库的构建 Macro summary of Metagenomics Wang Ying, Ma Yi-Ming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Metagenome; Metagenomics; The environmental genomics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又叫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它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它是在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开发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获得新基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主要含义是:对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总DNA (也称宏基因组,metagenomic)进行克隆,并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和筛选等手段获得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者根据rDNA数据库设计引物,通过系统学分析获得该环境中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生态学信息。 1.起源 宏基因组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8年由威斯康辛大学植物病理学部门的Jo Handelsman等提出的,是源于将来自环境中基因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当成一个单个基因组研究分析的想法,而宏的英文是"met a-",具有更高层组织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含义。后来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Kevin Chen和Lior Pachter 将宏基因组定义为"应用现代基因组学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的有机群落,而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分离单一的菌株"的科学。 2 研究对象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将环境中全部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看作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地研究微生 物与自然环境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宏基因组学不仅克服了微生物难以培养的困难, 而且还可以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 揭示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大大拓展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从群落结构水平上全面认识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 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已经成为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水处理工程系统、极端环境、人体肠道、石油污染、生物冶金等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3 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过程一般包括样品和基因(组)的富集;提取特定环境中的基因组 DNA;构建宏基因组 DNA 文库;筛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活性产物表达(图 1)五个步骤。

宏基因组测序讲解

宏基因组测序讲解

宏基因组测序 目的 研究藻类物种的分类,研究与特定环境与相关的代谢通路,以及通过不同样品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内部,微生物与环境,与宿主的关系。技术简介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 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或克隆DNA到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标准 简介: 宏基因组测序介绍 宏基因组学是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基因组技术手段包括功能基因的筛选和测序分析,对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宏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想研究方法。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无需分离环境中各种微生物,也无需构建克隆文库就可以直接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可以真实客观的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等。目前又可以分为针对16s DNA/18sDNA/ITS测序和针对宏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研究。下面就是对这两者的具体介绍。 一、16s DNA/18s DNA/ITS测序 16sDNA是最常用的微生物物种分子鉴定的标签,,通过对样品中16sDNA 测序可以鉴定其中微生物物种的丰度和分布情况。目前,普遍使用Roche 454平台来对环境样品进行16s DNA测序。因为16s DNA序列比较相似,读长短的话,难以进行有效的比对,而454平台的平均读长在400bp左右,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 二、宏基因组全测序 在这种测序方式中,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就是一个整体,然后对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测序。这样我们就可以研究样品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而不用关心其来自哪个微生物。可以发现新的基因,可以进行基因的预测,甚至有可能得到某个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此外,该项测序不单可以针对DNA水平,也可以针对全RNA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样品处理: 宏基因组样品收集主要有口腔,下呼吸道痰液,下呼吸道灌洗液,皮肤和粪便。样品采集遵照样品采集规范(人)所规定的操作来进行。尽量留足备份样品。

(完整word版)宏基因组测序讲解

宏基因组测序 目的 研究藻类物种的分类,研究与特定环境与相关的代谢通路,以及通过不同样品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内部,微生物与环境,与宿主的关系。技术简介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 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或克隆DNA到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

宏基因组及其应用

宏基因组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 吕涛15010906 一、宏基因组及宏基因组学 1.概念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是由Handelsman 等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 “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环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 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 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 2.宏基因组学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是由Handelsman 等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 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环境中全部微小生 物遗传物质的总和。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 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 3.发展历程 环境基因组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学: 把人体内所有微生物菌群基因组的总和称为“人体宏基因组”(human metagenome)。人类宏基因组学(human metagenomics)研究人体宏基因组结构和 功能、相互之间关系、作用规律和与疾病关系的学科。它不仅要把总体基因组序 列信息都测定出来,而且还要研究与人体发育和健康有关的基因功能。人类宏基 因组计划目标是:把人体内共生菌群的基因组序列信息都测定出来,而且要研究 与人体发育和健康有关的基因功能。 4.研究步骤

宏基因组测序

宏基因组测序 环境中超过99%的微生物是不可培养的,很多致力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努力由于培养方法的限制而受到制约,为了克服由培养技术所带来的困难和限制,多种以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已经被开发。 目前16s rDNA测序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微生物的群落及种类信息,但是在种群中不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其携带的基因组信息基本不能体现出来。相比之下,宏基因组是一种新的,可用于快速分析微生物复杂基因组的方法,它提取环境中的全基因组DNA,构建DNA文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够获得环境中微生物的组成及丰度信息,还可以通过相关功能及代谢通路注释,获得这些微生物全面的微生物基因组信息,以及在环境中可能的功能。 技术参数 样品准备测序策略推荐数据周期 3ug DNA 300bp DNA文库 HiSeq PE150测序 一般测序数据量:5Gb clean data 大测序数据量:10Gb clean data 40个工作日 建库方法技术流程

技术特点 (1)无需分离培养,直接提取样本DNA测序; (2)群落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组成、相互协作关系等多种分析; (3)高效、高通量,一次性获取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组成等信息。 部分结果展示 进化树分析OTU维恩图 抗生素类型统计图 案例解析 排泄物微生物宏基因组可作为结直肠癌标志物 为了评估利用排泄物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作者对来自于中国的74个结直肠癌患者和54个健康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除了已经证实的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之外,微小微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和口臭致病菌(Solobacterium moorei)也与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相关性。作者随后选择了20个微生物基因标志物,通过q-PCR发现,来自于具核梭杆菌的丁酰coA脱氢酶和来自于微小微单胞菌的RNA聚合酶亚基β在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的基因组中高度表达;利用这两个基因可以准确区分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和健康人群。这项研究为通过排泄物中微生物的宏基因组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进行无创早期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组学分析

第八章基因组学分析 基因组(Genome)指一个生物体中所有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真核生物基因组有着很大的区别,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比较简单,一般由一条染色体(有些细菌有多条染色体)和若干个质粒组成。除少数细菌外,细菌的染色体一般由一条环状双链DNA组成。染色体高度折叠、盘绕聚集在一起,形成致密的类核(nucleoid),类核无核膜与胞浆分开,类核的中央部分由RNA和支架蛋白组成,外围是双链闭环的DNA超螺旋(图8-1)。染色体DNA链上与DNA复制、转录有关的信号区域优先与细胞膜结合,连接点的数量随细菌生长状况和不同生活周期而异。这种连接有助于细胞膜对染色体的固定,并在细胞分裂时将染色体均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图8-1: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类核结构,中间实心圆为中央类核,四周的为DNA环。 从1995年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发表第一株细菌——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RD)的全基因组序列以来,现已发表了150多株细菌的基因组全序列(表8-1),其中包括古细菌和真细菌,既有病源微生物也有非病源微生物。这些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细菌很具代表性,有在极端条件下生长的嗜热菌,耐盐菌,耐酸菌;有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有营养要求不高的大肠杆菌,较难培养的枝原体,只在活细胞内生存的衣原体和立克次体。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还将有更多株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被测序,预示着原核生物基因组研究将对21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基因组概述 1、基因组大小 曾经有很多方法用于细菌基因组大小的研究,包括比色法、DNA复性动力学、酶切片段的二维胶电泳,这些方法现在都已经被脉冲场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所取代。虽然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小相对比真核生物要小,但是最大的原核生物基因组碱基数与最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碱基数大小有部分重叠(图8-2)。细菌的基因组大小相差也很大,目前已知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细菌中,基因组最小的生殖道支原体(Mycopalsma genitalium)只有0.58 Mb,最大的日本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 110)有9.11 Mb(表8-1)。 2、编码密度高 与真核生物不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占基因组总序列的比率很高,达90%左右。如果基因的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

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当前生物化学的一些研究热点,再针对因组学展开论述,介绍了因组学的产生背景和概念,当前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因组学尝试通过免培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主要技术包括D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目标基因克隆的筛选,可用于开发新型酶、发现新基因、筛选医药等方面。 关键字:因组学;因组学基本策略;文库构建与筛选;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引言: 微生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生物群。仅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即构成地球生物总量的的25~50 %[1]。自然条件下,包括病毒在的微生物,通过群落广泛参与C、N、O 和S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转化,在人体的食物消化、毒素降解及机体免疫反应,环境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人们对于微生物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纯培养基础上,后来人们发现通过纯培养方法估计的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只占总量的0.1%~1%[3],多达99%以上的微生物是不可培养的, 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应用潜能——其代产物中可能有众多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化合物[4]。为了研究不能培养的微生物,一个全新的理念——因组学应运而生,该技术不需预先培养就能开发这些微生物基因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环境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5]。 因组学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因组学以生境中全部

DN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异源表达来筛选有用基因及其产物。由于突破了传统研究领域无法涵盖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瓶颈,因组学概念及研究方法一经提出,就被广泛接受。尽管在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但并不妨碍不同领域学者利用该方法来研究各种生境中微生物生态以及筛选功能基因的热情,有关因组学研究的文章逐年增多[4]。 1.因组学的概念 因组( metagenome) 的概念是指从生境样本中取得全部微生物的基因组, 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培养微生物的基因组。因组的样本既包括可培养的微生物,也包括更大量的传统方法无法研究的不可培养微生物[6]。而所谓因组学 (也称元基因组学Metagenomics 、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ics、生态基因组学Ecogenomics )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克隆、构建文库和功能分析筛选等工作[7]。 2.因组学的基本策略及方法 2.1因组学的基本策略 因组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其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策略已基本清楚。在此要强调的是,因组学研究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它是在反向生物学原则指导下,基于特定生态环境基础上,依据整体、系统、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观点,运用特殊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对研究围中所有基因组展开研究的学科。 因组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策略,它建立在微生物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和聚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关系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关系 1 基因组学概述 基因组学,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用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基因组学能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对刚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一个名为“Oncotype DX”的基因组测试,能用来评估病人乳腺癌复发的个体危险率以及化疗效果,这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信息并进行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还被用于食品与农业部门。 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 2 蛋白质组学概述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c Wilkins 在1995年提出的。 3 两者之间的关系 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经过各国科学家近10年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完成了十余种模式生物(从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到线虫)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工作,还有望在2003年提前完成人类所有基因的全序列测定。那么,知道了人类的全部遗传密码即基因组序列,就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老病死吗?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基因组学虽然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为人类提供了有力根据,但实际上大部分疾病并不是因为基因改变所造成。并且,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同样的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基因组学是无法回答的。所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科学家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后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研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目前,在蛋白质功能方面的研究是极其缺乏的。大部分通过基因组测序而新发现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都是未知的,而对那些已知功能的蛋白而言,它们的功能也大多是通过同源基因功能类推等方法推测出来的。有人预测,人类基因组编码的蛋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方法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标准 简介: 宏基因组测序介绍 宏基因组学是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 基因组技术手段包括功能基因的筛选和测序分析,对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 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 究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宏基因组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理想研究方法。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无需分离环境中各种微生物, 也无需构建克隆文库就可以直接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可以真实客 观的反映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等。目前又可以分为 针对16s DNA/18sDNA/ITS 测序和针对宏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研究。下面就 是对这两者的具体介绍。 一、16s DNA/18s DNA/ITS 测序 16sDNA 是最常用的微生物物种分子鉴定的标签,,通过对样品中 16sDNA 测序可以鉴定其中微生物物种的丰度和分布情况。目前,普遍使用Roche 454 平台来对环境样品进行16s DNA 测序。因为16s DNA 序列比较相似,读长短的话,难以进行有效的比对,而454 平台的平均读长在400bp 左右,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

二、宏基因组全测序在这种测序方式中,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就是一个整体,然后对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进行测序。这样我们就 可以研究样品中的功能基因以及其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而不用关心其来自哪 个微生物。可以发现新的基因,可以进行基因的预测,甚至有可能得到某个 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此外,该项测序不单可以针对DNA 水平,也可以针对全RNA 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样品处理:宏基因组样品收集主要有口腔,下呼吸道痰液,下呼吸道灌洗液,皮肤和粪便。样品采集遵照样品采集规范(人)所规定的操作来进行。尽量留足备份样品。 核酸提取: 宏基因组核酸提取主要有两种方法:膜过滤法和直接裂解提取。对于液体样品如痰液,灌洗液两种方法都适用,对于固体样品如粪便宜采用直接裂解的方法。 核酸提取后用NanoDrop ND-1000测定,260/280 = 1.8-2.0 ,260/230 = 1.8-2.0 ,电泳检测DNA应是完整的一条带 测序Sequencing 1) 16S/18S 测序: Sanger 测序: 用于低通量的16S/18S DNA测序,提取宏基因组后,首先通过PCR将 16S/18S 序列扩增出来,再将其连接到克隆载体上,导入感受态细胞,涂平板做蓝白斑筛选,选出阳性克隆提质粒,对质粒进行测序反应,测序反应后纯化后用ABI 3130 或ABI 3730 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 由于其测序准确率比较高,而通量非常低,现通常用做二代测序结果的验 证。 454 Platform : 454平台主要包括两种测序系统:454 GS FLX+ System和454 GSJ unior System。 454 GSF LX+ System 测序读长可以达到600-1000bp,通量450-700M,GS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