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教学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教学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教学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的频数、频率及频率分布的意义,会就一组数据列出频数分布表和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

2、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清晰地描述数据。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条形、折线、扇形、直方统计图的特点,并会制作统计图。

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1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在调查中每个对象所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分量,频率 100%就是百分比。

知识点2 数据的表示方法(1)条形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再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字,即根据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被统计对象的准确数据。

例如:某校八年级学生共300人,到学校上学的方式有骑自行车的,有步行的,有坐车的,还有其它方式的,这四种方式的人数可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知识点3 数据的表示方法(2)扇形图

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即根据统计图可看出被统计对象所占比例。

例如:上面用条形图表示的某校八年级学生到校上学方式的情况,可用扇形统计图形表示。

知识点4 数据的表示方法(3)折线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所得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即根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事物变化的趋势。

例如,某同学出生时的身高为47cm,以下表示他的成长记录:

该同学的生长情况,可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如图所示。

知识点5 直方图

我们知道,一组数据如果从总体去看,有时很难把握其实质,如果将一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根据每一小组出现的频数的多少去研究数据的分布情况,对分析问题大有帮助,这样就产生了频数分布表,其中,把分成的组的个数叫做组数,每一组两端点的差称为组距。

例如:为了研究800m赛跑后学生心率的分布情况,体育老师统计了全班同学1分钟时

8组,每一个组的组距为5,上表为频数分

布表。

频数分布直方图就是一种条形统计图,一般长方形的宽表示每个对象的考察内容,长方形的长表示频数,在宽相等的条件下,长方形的高度就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对象的频数分布情况。直方图实际上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长方形的宽是组距,当长方形的宽相等时,可用矩行的高表示频数。

例如:对于上面的问题,体育老师画出如下图,横轴表示脉搏次数,标出了每一组的两个端点,纵轴表示频数(学生人数)每个矩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这样的统计图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典型例题】

例1. 某地举行了一次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竞赛,下表是某校的竞赛成绩:运用所学的知识,将表格填充完整。

分析:280~300分这一段,已知频数,结合定义,则频数=50 0.1=5;0~179分利用总频数和各频数可求。

例2. 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表1为闭幕式时,组委会公布的金牌榜。表2为中国奥运奖牌榜。

(1

)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奥运会金牌总数中占多大的比例?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这个结果吗?

(2)从所获奖牌总数情况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这个结果吗?

解答:(1)表1表明,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7届奥运会上共夺得59 枚奖牌,其中金牌28枚,约占这届奥运会总金牌数的9%。

根据上表中金牌数这一列的数据,可以画出图1和图2,它们分别是美、俄、中、澳、德五国及其他代表队在这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第27届奥运会金牌条形统计图

第27届奥运会金牌扇形统计图

利亚5%9%

(2)结合表2,我们可以做纵向比较,可比较我国体育健儿在最近五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总数的情况,为了表示这个结果,可以根据总计一栏绘制我国奥运会获取奖牌总数的折线图如图所示:

例3. 山东省某城镇邮政局对甲、乙两个支局的报刊发行部2002年度报纸的发行量进行了统计,并绘成统计图,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所示的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回答问题:

(1)哪个支局发行《齐鲁晚报》的份数多?多多少?

(2)已知甲、乙两个支局所服务的居民区住户分别是11280户、8600户,那么,哪个居民区平均每户订阅报纸的份数多?试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条形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1)甲支局发行《齐鲁晚报》840份,乙支局发行880份,故乙支局比甲支局多发行40份《齐鲁晚报》。

(2)由条形统计图可知:甲支局订阅报纸2820份,平均每户订阅报纸的份数0.25;乙支局订阅报纸2580份,平均每户订阅报纸的份数是0.3,故乙居民区平均每户订阅报纸的份数多。

例4. 小明统计了光明中学七年级(2)班同学最喜欢的各种球类活动的人数,并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

(2)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4)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怎样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你能根据百分比计算各个圆心角的度数吗?

(5)如果你是这个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解答:(1)喜欢乒乓球活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人数的32%,故乒乓球运动最受欢迎。 (2)排球运动和篮球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喜爱各类球类运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总数的百分比。 (4)图中的每个百分比等于喜爱此类运动的学生人数除以全班学生总数,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1。各个圆心角的度数分别等于个百分比

360 。

(5)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例5. 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某市城区这几年来,通过拆迁旧房、植草、栽树、修建公园等措施,使城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2003年年底的绿地面积为多少公顷?比2002年年底增加了多少公顷?

(2)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年这三年中,增加绿地面积最多的是哪一年? (3)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计划在2004年年底使城市绿地面积达到70.2公顷,试求今年绿地面积的年增长率?

分析:本体考查读图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1)、(2)可直接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获取结果;(3)题可以设年增长率为x ,然后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答:(1)2003年年底的绿地面积为60公顷;比2002年年底增加了4公顷。 (2)51-48=3(公顷),56-51=5(公顷),60-56=4(公顷)。所以增加绿地面积最多的是2002年。

(3)设今年绿地面积的年增长率为x,依题意得:60(1+x )=70.2, 解得:x =17%。

所以今年绿地面积的年增长率为17%。

例6. 国家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授权发布的2003年全国内地5月21日至5月25日非典型性肺炎发病情况,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中,各年龄段发病的总人

数如图所示(发病的病人年龄在0~80岁之间),请你观察图形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全国内地5月21日至5月25日平均每天有 人患非典性肺炎; (2)年龄在29.5岁~39.5岁这一组的频数是 ;频率是 ; (3)根据统计图,年龄在 范围内的人发病最多。

分析:直方图是由频数分布表绘制出来的,观察直方图从而得到信息。 解答:(1)全国内地5月21日至5月25日平均每天有 5 人患非典型性肺炎; (2)年龄在29.5岁~39.5岁这一组的频数是 25 ;频率是 0.2315 ; (3)根据统计图,年龄在 19.5~29.5 范围内的人发病最多。

例7. 政府为了更好的加强城市建设,就社会热点问题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方式是发调查表,要求每位被调查人员只写一个你最关心的有关城市建设的问题。经统计整理,发现对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最多,共700个,同时制作了相应的条形统计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共收回调查表多少张?

(2)提道路交通问题的有多少人?

(3)请你把这个条形统计图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分析:从题设条件和条形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中可以看出:(1)中利用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进行解答;(2)题可利用(1)中所求得的结果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求出;(3)题可利用条形图中的百分比,求出表示各问题的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进而画出扇形统计图。

解答:(1)700÷35%=2000(张) 所以共收回调查表2000张。 (2)2000?20%=400(人)

所以提道路交通问题的有400人。

(3)表示各问题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

其他:

18%5360=?, 房屋建设:

54%15360=?,

环境保护:

126%35360=?, 绿化:

90%25360=?, 道路交通:

72%20360=?, 画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1)小东、小春和小寒根据上述数据,分别绘制了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

仔细比较这三个图,它们所表示数据相同吗?为什么三个图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 (2)小秋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了条形统计图,这个图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感觉吗?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图应做怎样的改动?

分析:(1)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应先从横、纵轴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图上的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入手,弄清图像所要表达的意义,再从折线的走向分析统计图的变化速度。

(2)分析条形统计图时,在弄清横纵所表示的意义的基础上,还要明确纵轴的起点,以免造成错误地认识。

解答:(1)三个图表示的数据相同。

小东与小春所画的统计图中纵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小东与小寒所画的统计图中的横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小春与小寒所画的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都不相同。

因而三个统计图中折线的倾斜程度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造成变化速度不同的错觉。

(2)这个图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感觉。如:人们从图中容易误认为1995年的民航里程是1994年的几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1、已知一组数据中含有20个数据:68,69,70,66,68,65,64,65,69,62,67,66,65,67,63,65,64,61,65,66.如果分成5组,64.5~66.5这一组的频数为,频率为。

2、某市气象台统计过去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统计图;统计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应选择统计图;某校统计七年级每个年龄段的具体数目应选择统计图。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小汽车的价格基本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为了表示某一款轿车的价格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图更适宜。

4、如图是某肯德基店在2003年12月~2004年3月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1月营业额开始,2月营业额比1月下降了%,3月营业额开始,比2月增长%,和2003年12月营业额相比,只占它的%。

5、某个体户以每件80元的价格进了一种服装100件,在销售过程中,发现每天销售的件

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销售价是110元的这一天,净赚了元;

(2)卖完100件这种服装后,他共净赚了元;

(3)如果下次再卖这种服装,应定价元,可使卖完100件这种服装时赚钱最多,此时他可净赚元。

6、某班13位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按学校的卫生要求需要完成总面积为802

cm的三个项目的任务,三个项目的面积比例和每人每分钟完成各项目的工作量如下图所示:

(1)从上述统计图中可知:每人每分钟能擦课桌椅2

m;擦玻璃、擦课桌椅、扫地拖地的面积是2

m。

m、2

m、2

(2)如果x人每分钟擦玻璃的面积是y2

m,那么y关于x的函数关系为。

7、某班同学进行数学测验,将所得成绩(得分数取整数)进行整理分成五组,并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请结合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名学生参加这次测验;

(2)60.5~70.5这一分数段的频数为,频率为。

(3)根据统计图,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

(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表的数据;

(2)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3)从上述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9、江涛同学统计了他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明细,并按通话时间画出直方图如图所示:

(1)他家这个月一共打了多少次长途电话?

(2)通话时间不足10分的有多少次?

(3)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最多?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最少?

10、下表给出了第26届、第27届奥运会上金牌榜前七名的国家的奖牌情况:

第26 届奥运会(1996年)

国家在两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的总数情况;

(2)请再设计一个合理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上面所作出的那个新的统计图表;

(3)针对作出的两种统计图表,你认为那种表示数据的方法最好;

(4)从制作的统计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5)针对我国体育健儿在两届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展望北京奥运会,你想对备战的体育健儿说点什么?

【试题答案】

1、9;45%

2、折线图、扇形、条形

3、折线图

4、下降,95,上升,290, 50

5、(1)320 (2)1400 (3)115,1750

6、(1)

21,16,20,44;(2)x y 4

1

7、(1)48 (2)12,0.25 (3)略

8、分析:(1)用条形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可根据画条形图的步骤进行;(2)中应选择折线图来表示,因为折线图能表示变化情况;(3)应注意分析两个统计图中的信息,总结规律。

解答:(1)(2)略 (3)由统计图可以看出:全世界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9、(1)77次 (2)43次 (3)1~5分;10~15分 10、(1)

(2)如图所示:

(3)统计表能及时查找各种数据,而折线图表较为形象直观,各有优势,具体使用,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而定,不存在最好问题。

(4)从图中看到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奖牌上升幅度大,说明体育的综合实力在提高,而美国和德国的体育成绩有所下降。

(5)略。

《统计》教学设计一(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学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呢严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到全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呢?”再到“你想怎样又快又准确的统计全班的体重呢?”,从“每年都制一张这样的统计表麻烦吗?”到“可不可以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的表呢广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注意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相结合,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力求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数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会分段的统计方式,会看复式统计表。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人教版)《统计》教学设计一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案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案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 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pdf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 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

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 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2、模范练习:学生互问互答。 3、进一步分析折线变化情况。(出示表格) 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的变化情况,分成几类?哪三类? 追问:这2条折线,同样是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降呢? 4、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在相等的宽度里,同样是上升或是下降,有时是大幅的,有时却是缓慢 的,折线水平,说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数据分析中常用的10种图表及制作过程

数据分析中常用得10种图表 1折线图 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得连续数据,因此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间间隔下数据得趋势。 表1家用电器前半年销售量 月份冰箱电视电脑平均销售量合计 1月68 45 139 84 252 2月33 66 166 88 265 3月43 79 160 94 282 4月61 18 115 65 194 5月29 19 78 42 126 6月22 49 118 63 189 图1 数点折线图 图2堆积折线图

图3百分比堆积折线图 2柱型图 柱状图主要用来表示各组数据之间得差别。主要有二维柱形图、三维柱形图、圆柱图、圆锥图与棱锥图。 图4二维圆柱图 3堆积柱形图 堆积柱形图不仅可以显示同类别中每种数据得大小还可以显示总量得大小。 图5堆积柱形图

图6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百分比堆积柱形图主要用于比较类别柱上每个数值占总数得百分比,该图得目得就是强调每个数据系列得比例。 4线-柱图 图7线-柱图 这种类型得图不仅可以显示出同类别得比较,更可以显示出平均销售量得趋势情况。 5两轴线-柱图 月份工资收 入(元) 其她收入 (元) 工资占其她收入得百分 比 1月5850 12000 48、75% 2月5840 15000 38、93% 3月4450 20000 22、25%

4月6500 10000 65、00% 5月5200 18000 28、89% 6月5500 30000 18、33% 图8两轴线-柱图 操作步骤:01 绘制成一样得柱形图,如下表所示: 图1 操作步骤02: 左键单击要更改得数据,划红线部分所示,单击右键选择【设置数据系列格式】,打开盖对话框,将【系列选项】中得【系统绘制在】更改为“次坐标轴”,得到图4得展示结果。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第9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 (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 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 (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 (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 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 课件出示裁判长小老鼠:提问:裁判长小老鼠想了解场上的比赛情况,它应选哪

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然后出示厨师小肥猪,提问:它应选哪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 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老师买了一些茶杯(出示题目图),如果为了携带方便,把带把的和不带把的分别装袋,应该按什么标准分类?如果为了便于计算所用的钱,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2)学生各自整理、填表,教师巡指导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表中的合计数应该怎样?如果不同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 (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 (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附:设计思考:本节统计课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基于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 二、教学准备 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选择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 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 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教案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新课指南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及频数、频率的含义,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预测、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过程,充分理解并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常见四种统计图表的学习与分析,体会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难点是频率、频数的意义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2-1所示的是某粮店的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面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观察图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如果你是这家粮店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个统计图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中的有些信息可以帮助老板了解民众的需求量大小,如:(1)大米的销售量最大,需多进货;(2)小米的销售量最小,需少进货;(3)面粉的需求量仅次于大米的需求量,也应多进货,等等,你还能找到哪些信息?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扇形统计图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于数据的统计的表示方法,它们多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是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扇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之和为100%或1,如图12-2所示. 知识点2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知识点3 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刻度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预设:调查、统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1、这里是2006-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预设:制作成统计图。) 3.出示条形统计图1,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从20XX 年到20XX 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谁能用手势比划?你同意吗?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时间/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Excel图表]制作动态分析图表的三种方法

制作动态分析图表的三种方法 (文/ ExcelPro的图表博客) 动态图表是图表分析的较高级形式,一旦从静态图表跨入动态图表,则分析的效率和效果都会进入另一个境界,可以让用户进行交互式的比较分析。商业杂志上的图表都是静态图表,现在它们的在线杂志则经常提供交互式图表。作为分析人士,制作一个优秀的分析模型,必然不能缺少动态图表这个元素。 水晶易表比较适合于做动态图表,CX中可支持图表的切片、钻取等操作,如点击饼图的某个扇区、柱形图的某个柱子,可以让另外一个图表跟随变化。Excel中一般可以做到切片操作,钻取操作则难以做到,好像没有这种事件可以捕捉。好在是一般商业分析中,我们只需要做变化条件的切片操作就可以了。这篇日志就整理一下有关Excel动态图表的内容。 一、动态图表的做法 很多人觉得动态图表很高级、很神秘,其实它的制作原理也很简单,技巧只在于变化图表的数据源。Excel中常见的做法有3种。 1、辅助序列法。 这是最常用的办法,比较直观和容易理解。设置一个辅助数据区域,根据用户的操作选择,将目标数据从源数据区域引用到辅助数据区域,用辅助数据作图。当用户选择改变,辅助区域的数据随之变化,图表也就变化。

引用数据一般要用到几个函数,offset、index(+match)、Vlookup、choose等。这几个函数是excel的精髓之一,特别是Vlookup被称为查找函数之王,用得好可以完成很多分析任务,老外的书中有很多例子。 点这里查看上图的案例文件。 2、定义名称法。 与前述方法相比,省去辅助数据区域,直接用名称提供图表数据源。根据用户选择,将目标数据定义到名称中,用名称做图表的数据源。当用户选择改变,名称所指向的区域随之变化,图表也变化。 方法同前,一般使用offset函数。因需多一道脑筋,所以我一般用这种方法不多,今天暂不整理。 以上两种方法,如果需要详细了解,可参考这个帖子,snood版主整理的很好了,我也不啰嗦了。 3、图片引用法。 这种方法不多见,一般在人事管理应用中有用到,我把它用到图表的动态切换。 前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切换同一个图表的数据源来实现图表的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则是通过引用不同的图表来实现动态图表,可以支持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图表格式的图表的动态切换。 关于这个方法说详细一点: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增强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填写统计表的水平。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会分析统计图。 复习难点:会绘制不同类型统计图。 复习过程: 一、铺垫导入: 1、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一): 1、自学课本P110---111页,并观察例题中的图表,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2、从每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还能够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4、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自学提示(二): 1、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自学提示(一)结果。 (1)如2: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2)自学提示(二)结果。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常见的统计图表

常见的统计图表 考点一统计图表的简单应用 (2015·温州)某校学生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情况的统计图如图所示,若参加人数最少的小组有25 人,则参加人数最多的小组有( ) A.25 人B.35 人C.40 人D.100 人(2015·武汉)下面的折 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 :00 气温最低B.6:00 气温为24 ℃ C.14:00 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的时刻为16:00

变式:(2015·苏州)某学校“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调查中,随机调查了若干名学生(每个学生分别选了一项球类运动),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已知其中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6人,则该校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名. 考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的应用 兰州市某中学对本校初中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做了总量控制,规定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1.5 小时.该校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对本校初中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并绘制出频数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的一部分. (1)在表中,a=(),b=();(2) 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请估计该校1 400 名初中学生中,有多少名学生在1.5 小时以内完成了家庭作业.

变式 1:下图是某学校全体教职工年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中采用“上限 不在内”的原则,如年龄为 36 岁统计在 36≤x <38 小组,而不在 34≤x <36 小 组),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学校教职工总人数是 50 人 B .年龄在 40≤x <42 小组的教职工人数占该学校总教职工人数的 20% C .教职工 年龄的中位数一定落在 40≤x <42 这一组 D .教职工年龄的众数一定在 38≤x <40 这一组 变式 2:某学校为了解学生课间体育活动情况,随机抽取本校 100 名学生进 行调查.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若该校共有 1 200 名学 生,则估计该校喜欢“踢毽子”的学生有 人. 考点三 统计的综合应用 (2015·金华)小明随机调查了若干市民租用公共自行车的骑车时间 t (单位:分), 将获得的数据分成四组,绘制了如下统计图.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常用的统计图有

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A、条形;折线;扇形 B、条形;射线;扇形 C、折线;线段;扇形 D、曲线;折线;扇形 小丽家上个月的教育支出占全月总支出的25%,绘制她家上个月支出情况的扇形统计图时, 圆的面积表示(),表示教育支出的扇形圆心角是()°。 A、全月总支出;60 B、全月总支出;40 C、全月总支出;120 D、全月总支出;90 下面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 ( ),蛋黄的质量约占( )。如果一个鸡蛋的质量为60 g,那么这个 鸡蛋中的蛋白的质量为( )g。 A、20%;32% ; 31.8 B、20%;42% ; 31.8 C、15%;32% ;23.8 D、15%;32% ; 31.8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太阳上的氢元素约占75%,下面图()能正确地表示这个信息。 A、 B、 C、 右面是某班一次测验成绩的扇形统计图。其中得优的有12人,全班共有()人。 A、10 B、30 C、40

某校六年级学生视力统计情况如右图。 (1)视力正常的有76人,近视的有()人,假性近视的有()人。 A、50 ;64 B、50 ;65 C、60 ;64 D、60 ;68 (2)假性近视的同学比视力正常的同学少()人。 A、12 B、24 C、20 D、16 (3)视力正常的同学与视力非正常的人数比是()。 A、19:21 B、13:31 C、21:31 D、19:31

李明家5月份的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如下。 (1)李明家5月份的伙食费共花了800元,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多少钱? A、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3600元钱。 B、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1800元钱。 C、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2000元钱。 D、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2400元钱。 (2)根据扇形统计图把下表填写完整。 A、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作法与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实际应用。在利用多媒体迅速准确的作图的同时,共同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优点。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广阔空间,提供思维的大场,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对此能加以概括和整理的读图能力和自由猜想质疑并能合作验证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查找筛选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比较、分析从而理解、感悟数学现象。结合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突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在课堂中打破传统的实际应用以做题为主,学生手不离笔的机械练习状态,让学生经过读图不仅读出数学信息,还能读出地理,社会等各种信息。从而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对一些社会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1.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够进行交流。 2.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二)技能: 1.会读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2.能用电脑作图提高学习效率。能利用媒体寻找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三)情感: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1.利用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作图,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在生活中的实效性。 2.应用搜索的一些文字材料及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和丰富的研究材料。使新的知识从不同途径不断的生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亚东二小——刘忠雪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的有关知识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图略)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104-105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揭示题目:折线统计图。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出示标杆素材:(课本104-105页) 学习活动要求: 1、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小组内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组讨论: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后反思】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类比训练】:完成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找一找,填一填。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师相机板书:统计 二、调查分析,探索新知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生:画正字、打 师: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 师:统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 师:现在请班长来帮助老师一起统计我们班同学生日的时间。 (出示黑板上的统计表:第一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第二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统计的时候不要忘了把班长自己也要统计在内。)制好表后再合计一下,看看总人数是不是等于全班人数。 师:这就制成了一张五(4)班同学生日的时间统计表。现在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那整理出来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方块图,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统计表,(课件出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制成一张方块图。(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呢? 生:(图中一个方块表示5人,第一季度12人,就画两个方块和一个表示2人的小方块,用方块来表示人数。) 师:在生活中方块图很少用到,我们一般常用条形统计图。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电脑老师来学习,想一想制作条形统计图可以分哪几步,应该注意什么,电脑老师会通过耳机悄悄地告诉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