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李文理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

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

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

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

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

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

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

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一胃脘痛的分型治疗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关键词:胃脘痛临床分型治疗调护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2

(一) 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稍减,遇恼怒或抑郁则

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泛吐酸水,口苦,大便成形而排出不畅,舌淡红

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肝气郁

结,横逆犯胃,故胃脘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胁为肝之分野,故

其痛连胁。气机郁滞,肠腑传导失畅,故大便不爽。病在气分,故苔薄

白,病在里,其痛因肝郁气滞所致,故脉弦或沉弦。本证以胃脘攻撑作

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为辩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陈皮10g

玄胡索6g 砂仁6g 制香附10g 半夏15g 炙甘草5g

茯苓10g 郁金10g

(二) 脾胃虚寒型: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症状加重,空腹痛重,得食减轻,稍食即饱,食后脘胀,口淡不渴,纳呆,时吐清水,身倦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或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络脉拘急为基本病机。脾胃阳虚,中寒内生,故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中焦虚寒,水饮内生,饮邪上逆,故时而泛吐清水。脾胃阳虚,健运失司,故纳食减少,大便溏薄。中虚求食,故进食痛减。中阳不振,失于温运,故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均为中焦虚寒之象。本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20g 桂枝10g 生姜3 片芍药15g 茯苓10g

炙甘草8g 大枣5 粒制半夏10g 陈皮10g

(三) 胃阴不足型: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3

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重,似饥不欲食,口干喜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或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见花剥苔及裂纹,脉细数或弦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热盛伤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为基本病机。胃热素盛,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灼伤胃阴,胃失润降,故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胃虚不能受谷,故饥而不能多食。阴虚内热,则渴不欲饮。津液耗伤,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乏津,脉细数或弦细,均为阴虚液耗之象。本证以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为辩证要点。

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养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15g 生地10g 川楝子8g 天花粉10g

芍药15g 甘草8g 玉竹15g 生扁豆8g 杞子10g

(四) 气滞血瘀型:

胃痛屡发,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较甚,入夜为重,或

见黑便,时嗳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唇黑,脉沉涩或细涩。

证侯分析:本证以气滞导致血瘀,或久痛入络,络脉瘀阻为基本病机。

胃痛日久,反复发作,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胃痛如针刺刀割。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拒按。久痛入络,络脉损伤,血不循经,上溢则呕血,下溢则便血。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本证以胃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为辩证要点。

治则: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丹参20g 黄芪20g 桃仁15g 红花8g 莪术8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砂仁10g 三七10g 檀香6g

(五) 寒热错杂型:

胃脘痛胀,灼热感,心下痞满作痛,按之不舒。心下恶寒。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嘈杂吞酸或牙龈肿痛,食冷则痛作,口苦心烦,舌尖偏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弦。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4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脏虚寒,胃腑郁热为基本病机。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情志与火相并,致胃纳脾运功能失调,故见胃脘胀痛,灼热感,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吞酸嘈杂。脾气虚弱,脾运不化,故见大便溏泄,食冷则痛作,泛吐清涎。舌尖偏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均为胃强脾弱之象。本证以胃脘痛胀灼热,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为辩证要点。

治则:辛开苦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制半夏15g 干姜15g 苏梗15g 砂仁10g 大黄10g

黄连10g 黄芩12g 蒲公英15g

(六) 饮食伤胃型: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则病减,纳差厌食,大便不畅,得矢气后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食滞胃脘,气机不得通降为基本病机。因暴饮暴食,食滞胃脘,致气机阻滞,故胃脘胀痛拒按,食积胃脘,和降失司,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得吐则宿食得出,得矢气则食滞下行,故见痛减。食滞中焦,腑气不畅,故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停滞之象。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为辩证要点。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15g 神曲15g 莱菔子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连翘6g 枳壳9g 厚扑9g 槟榔9g

(七)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脘内嘈杂,胀满疼痛,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不利,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湿热蕴结,胃气痞阻为基本病机。因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助湿生热,或外感湿热之邪,或素体湿盛,湿郁化热,蕴结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脘腹满闷,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5

湿热蕴结之象。本证以脘腹满闷灼热,呕恶厌食,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方药:清中汤加减

黄连9g 制半夏9g 茯苓12g 草豆蔻6g 陈皮9g

甘草3g 苍术12g 黄芩10g 大黄6g 苡仁12g

栀子9g

(八) 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痛,热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

弦或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肝胃郁热,壅阻气机为基本病机。肝郁气滯,日久化

热犯胃,故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胃郁热之象。本证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干苦为辩证要点。

治则:泻热和胃

方药:左金丸加味

黄连5g 玄胡索9g 蒲公英10g 瓜篓9g 制半夏9g

枳壳9g 大黄6g 黄芩9g 川楝子6g 吴茱萸2g

(九) 痰浊中阻型:

胃脘胀满闷痛,病势较缓,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呃逆呕吐粘液,纳呆

神疲,嗜睡多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而濡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阻中焦为基本病机。外感湿

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厚腻,或肝郁气滯,横逆犯脾,使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脾失升清,故见胃脘胀满,头重如裹,嗜睡。痰浊停胃,胃气不和而上逆,故见呃逆呕吐,纳呆。脾主四肢,痰湿内阻,困遏脾气,故肢体困重。痰邪蔽阻,心窍被蒙,故嗜睡多梦。苔白腻,脉滑而濡细为痰浊中阻之象。本证以胃脘胀满闷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呕吐粘液纳呆为辩证要点。

治则:健脾化痰,芳香化浊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6

方药:温胆汤加减

陈皮9g 制半夏6g 竹茹6g 枳实6g 茯苓6g

白术9g 远志6g 佩兰9g 黄芪6g 麦芽9g

石菖蒲6g

(十) 胆胃不和型:

胃脘疼痛,痛及胸背,恶心欲吐,口苦口干,泛吐苦水痞满,小便黄,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脉弦滑。

证侯分析:本证以胆胃失和,胃肠壅滞为基本病机。饮食失节或情志抑郁,以致胃肠壅滞,故胃脘痞满疼痛,恶心欲吐。肝胆疏泄失调,胆汁淤滞,胃气上逆故泛吐苦水,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胆汁淤滞,胃肠壅滞之象。本证以胃脘痞满疼痛,泛吐苦水,恶心欲吐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胆利湿,和胃止痛

方药:柴平散加减

柴胡12g 云苓10g 制半夏9g 陈皮9g 白术10g

当参12g 黄芩9g 厚扑6g 甘草4g

(十一) 寒邪客胃型: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

薄白,脉弦紧。

证侯分析:本证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为基本病机。由于外感寒邪,或

过食生冷,常服凉药,而致寒邪客胃。寒为阴邪,其性凝涩,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伸展,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且疼痛剧烈,得温则减,而遇

寒痛增。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亦为有寒之象。脉弦紧,乃气滞痛甚所致。本证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痛增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吴茱萸3g

干姜3g 木香9g 陈皮10g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7

二胃脘痛的调护

胃脘痛经过正规的治疗后,虽然其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已得到改善和

恢复,但是胃病具有慢性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而诱发,甚至加重病情,如生活起居不慎,精神过度紧张,过食辛辣食物或饮食不节等,往往导致胃病复发。因此,胃病患者平时应重视治疗后的调护,努力减少和消除胃病诱发因素,使胃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精神情志的调节

精神的乐观和情志的舒畅在脾胃病的调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将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的异常变化,是胃病发

生的重要原因。同样的,在胃病恢复期间,如情绪变化异常或强烈的

精神刺激,均能导致胃病的复发或加剧,尤其是过度的忧思恼怒、焦

虑和紧张,最易损伤脾胃。古人有“思伤脾”之说,忧思过度,能使

脾胃气机郁结,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出现胃脘痞满,不思饮食,恶

心呕吐等,从而使病情加重。又因郁怒会伤肝,如肝气郁滞,肝失条

达之性,则横逆犯胃,会导致胃痛,呕吐,呃逆,脘胁胀闷等。因

此,胃病患者应时时注意精神情志的调理,避免或减少忧虑、烦躁、

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疾病早日康复。当然,喜怒哀乐是

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外界的各种因素必然会引起

人的精神活动和七情变化,但并非一时的情志改变就会影响病情。往

往是长时间的,或经常的,或剧烈的精神刺激,才会导致疾病的复发

甚至加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在兴奋和恼怒的状态下,胃液的分泌

量大为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甚至引起黏膜损

伤性病变。如果人悲伤,忧虑则会减少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若长期工作压力太

大,精神过度紧张,或诸事不顺心,常烦恼生气,就可能出现上腹部

疼痛,或胃胀不舒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对胃病患者加强精神方面的调护,不但能促进人体健康,提高治疗效果,使胃病早日康复,而且病

愈后也不易复发。

(二)食物餐饮调理

胃病期间的饮食调理在胃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

不注意饮食调理,往往使病情愈而复发,或迁延日久,使病情加重。

对胃病患者进行饮食调理应注意以下三点: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8

1

节制饮食胃病期间适当增加些营养,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是有利的,但是食量要适当,食入过多反而有害,古代医家有“饮食

自倍,肠胃乃伤”之说,故在胃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勉强进食。疾病

初愈,肠胃功能逐渐正常,最忌暴食。如急性胃炎、急性胃扩张、幽

门梗阻等疾病,在发病初期,常常暂时禁时1-2 天,待病情逐渐好

转后,才改为食入少量流质易于消化的食物。消化道出血或消化性溃

疡的病人应该控制饮食,一般以少食多餐为宜。少食多餐是节制饮食

的好方法,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指出的“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

而多,多即难消也”,阐明了少食多餐的重要意义。

2

有选择的饮食胃病患者一般宜进食易于消化、富有营养

的食物,可以根据病情选择流质、半流质、软食或普通饮食,但是也

要注意对一般的慢性胃病病人而言,不要长期食用太精细、太稀烂的

食物,以免影响病人的食欲,对胃病的治疗和恢复都不利。正确的方

法是根据病情的恢复程度,逐步从流质、半流质向软食或普通饮食过

渡。病人在家中休养,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饮食,不同食物的

作用如下:

(1)流质食物:又可分为普通流质、清流质、忌甜流质饮食。普通

流质指食物为流体状,极易消化、尤易吞咽的食物。如米汤、

稀米粥、豆浆、牛奶、稀藕粉、肉汤、绿豆粉粥、果汁、蔬菜

汁等。清流质是指清淡流体状的食物。如米汤、过滤的清肉

汤、骨头汤、清桂圆汤、清莲子汤、豆浆、牛奶、果汁、蔬菜

汁等。忌甜流质饮食是指果汁、甜豆浆外的其他普通流质饮

食。

(2)半流质食物:可分普通半流质和无渣半流质。普通半流质食物

如稠稀饭、面条、馄饨、及少量鲜嫩易于咀嚼的蔬菜。无渣半

流质食物的特点是食物中纤维素含量更少,各种食物均被剁碎

煮烂。如细面条、稀饭、线面、鸡蛋羹、豆腐、肉泥、肉松等

都是无渣半流质食物。

(3)软食:软食是指细、软、易消化,不含刺激性和粗纤维,不引

起胀气的食物,如面条、馄饨、发糕、花卷、鱼类、蛋类、内

脏类。

(4)普通饮食:饮食无需特殊限制,与正常人相似,一般食物均可

采用。食物应新鲜、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同样存在着寒热温凉的属性,我们可以利

用食物的某些偏性,选择饮食,发挥一定的医疗作用。一般是寒证宜温,热证宜凉,阳虚则厚味温补,阴虚则淡味滋养。对胃病病人,可以根据食物的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9

寒热属性进行合理搭配,如脾胃虚寒之人,平素宜食生姜、大蒜、胡椒粉等温中散寒的调料;胃阴不足者,宜食牛奶、蜂蜜、藕、梨、荸荠等甘润生津的食物;气滞胃胀者,可多食用金橘饼、橘皮、萝卜等;食积消化不良者,

宜食山楂、萝卜;脾胃虚弱者,常服莲子、红枣,淮山药等。

3

饮食禁忌

(1)忌食腌制食品:有关资料表明,腌制食品含有较多的亚蛸胺,进食过多,可诱发人体细胞癌变。另者,腌制的肉、鱼、蛋食

品中有高含量的盐易于破坏胃黏膜屏障及增加致癌物在胃内合

成,使胃黏膜易受致癌物的作用而发病。

(2)忌食刺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辣椒类的刺激性食物,应尽量避免,因刺激性食物能直接作用胃黏膜,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竹

笋、芹菜等纤维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常增加胃的负担,治

疗期间也应忌食。胃病患者消化能力较弱,所以对芋头、地瓜

等不易消化食物,少食为宜,以避免加重饱胀,嗳气等症状。

油炸和熏制食品,常影响胃的消化机能的恢复,不利于病灶的

消除,因此对病人来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炸、熏制的坚硬粗糙

食物。

(3)不宜吸烟喝酒:酒是诱发胃病原因之一,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胃黏膜出血、水肿、糜烂,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饮用烈性

酒,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较大,能导致胃黏膜发生长期而不

易恢复的慢性炎症。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能

使胃酸分泌增多,损害胃黏膜;烟草中的烟碱对胃黏膜的刺激

性也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

吸收;吸烟还可以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黏膜的血流,影响

胃的功能。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如果不注意戒烟禁酒,病灶

往往不容易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胃病病人应尽量避免吸烟和

饮酒。

(三)生活起居的调摄

普通胃病病人,在养病期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适时起居,使生活有规律,不过于劳累,适当地运动,胃病才能尽快恢复。

1 顺应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之说,指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

息相关,“阴阳四时”与万物相始终,人应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自

己的生活。这些观点,对胃病患者的生活起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春季的三个月中,草木萌芽,万物生发,春天的自然特性是“生”。故春时宜恬静少怒,早起缓行,调理气机。夏季三月中,气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10

温由温变热,多雨多湿,湿热易困脾胃,所以夏季不宜贪图凉快,久处湿冷之地,以免损伤脾阳而导致湿蕴中焦。秋季三个月中,气温由热变凉,但暑湿未尽,所以秋季早晚不宜衣被单薄以免误中寒邪。冬季三个月中,气温由凉变寒,大地冰封雪盖,天寒地冻。宜早卧晚起,保养精神,并服适量的温补脾胃之品,以防止胃病的发作,同时应避寒保暖,防止被寒邪所伤。

2 生活要有规律:生活无规律,起居不定时或过于劳累,也是胃病

发作的原因之一。因此工作繁忙的人在胃病的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在胃病的恢复期,应注意保养和调理,以减少胃病复发的机率。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尽量做到工作、休息、饮食、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饮食要定时定量,切勿过饥过饱,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加剧胃病的病情。

3 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清代的李渔曾说:“睡能还精,睡能养气,

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是睡……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古人把睡眠视为人体健康的保证。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大脑的活动是不断进行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的节律交替。有兴奋,就必须有抑制,这样,大脑的活动才能正常。睡眠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一种保护性调节状态。足够的睡眠,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对于慢性胃病的病人来说,更要注意保证睡眠质量,应定时就寝,定时起床,这样才有利于胃病的康复。

4 注意休闲娱乐:在胃病的恢复期间,可以进行一些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达到积极休息,使身体康复的目的。如琴棋书画、种花养鱼、邀友谈心、旅游漫步等,都是胃病患者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经常进行这些活动不但有利健康,而且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方面都有好处。

(四)合理用药,防止胃病加剧

在治疗胃病时,应合理用药,防止因用药不当而使胃病加剧。在辩证用药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苦寒败胃:临床上常用苦寒药治疗某些脾胃病,但应用之得当。“苦寒败胃”是指应用如黄连、胆草、大黄、苦参之类的苦寒药,导

致损伤胃气,从而出现纳呆食少,泛恶欲吐等症状。如热性病后期胃阴亏虚出现的胃痛,出现阴虚内热之证时,过用苦寒药,损伤胃气,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11

出现纳呆食少,泛恶痞满的症候。又如脾胃阳虚出现脘腹隐痛,泄泻下痢,误认为是胃肠实热证,而投苦寒药,使病情加剧。另外,对于一些病患,虽然辩证无误,但药方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也可导致败胃。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应用一些小剂量的苦寒药,能起到健胃作用,如应用大剂量苦寒药又缺乏适当的配伍以纠其偏,即使药证相符亦常常出现败胃现象。

2 甘药碍胃:甘药是指甜味较浓的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等,这类药物味甘易生湿,使人中满,有碍运化。这些药物是补益脾胃或治胃病的常用药物,但用之不宜过量,并非每个治胃病的药方中都加饴糖、大枣。古人有“呕家忌甘”之说,凡因湿浊、饮邪阻滞中焦引起

的胃脘痞满、恶心呕吐之症,当忌用甘味药,否则会导致呕吐加剧。

3 辛散耗气:具有健胃醒脾的药物多性温味辛,如橘皮、枳壳、厚朴、乌药、木香、砂仁等,这些辛温行气药是调理脾胃的常用药,用

之得当能疏通气机,是治疗气滞的有效药物,用之不当则有辛散耗气

之弊。例如,气滞型的脾胃病,其病因有多种,选药配方也应有所不

同,不能一概单纯应用理气药。特别是脾胃虚弱,运化功能迟缓,导

致脘腹痞满者,这种病不宜单纯应用行气宽中药,否则会由于辛散太

过,耗伤中气,导致脾胃更虚,运化功能更差,往往会使症状加重。

总而言之,各种胃脘痛,凡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胃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寒者,多为慢性胃痛。病邪阻滞者经过治疗,比较容易见效。但如不注意饮食、起居的调理,情绪的舒畅,以及没有彻底治疗,也可以转为慢性。凡胃痛日久不愈,不论是病邪阻滞,肝气郁结,阴液亏虚,脾胃虚寒,都可以形成瘀血凝滞,因此,上述各证,不是单纯不变的,而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在临床中尤为多见。治疗胃脘痛,以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但理气药多偏于香燥,如平素肝旺,或偏于阴虚者,则当少用,免伤胃阴,反致胃痛缠绵难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

-中医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属中医“胃脘痛痛”的范畴。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须进一步审证求因,辩症施治,不能在这里以偏概全,以免产生误导。但是,我国医学和民间验方,素有食疗调理胃寒的办法,兹向各位介绍一、二。 胃痛者的饮食调理特别重要,对于脾胃寒湿,便溏,舌苔白腻者应该少吃或是禁止吃生冷的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尤其是橘子类,应该隔一个时候才吃。同时,不论任何人,都不要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而且一定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推荐食疗膳食—— 1,茴香狗肉汤(引自《民间药膳方》)—— 备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制作: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2,糖姜片、糖姜水: 糖姜片即超市所售成品,而且价格不高,比自己制作要省事,直接买来零食即可。 糖姜水则是将生姜切片,加红糖共煮,胃寒疼痛不断时,趁热饮用有效。 3,姜制枣豆(源自《民间验方》):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就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病机】 胃痛得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与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 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 横犯脾胃,致肝胃不与或肝脾不与,胃失与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得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 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就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 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 虚、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 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与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与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 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 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 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 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 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心腹痛》中有九种心 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

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 而其所致皆因外感, 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 气道闭塞,郁于 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 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 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 香、高良姜、 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 卷二》 立“胃 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 又为 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 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 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 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 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 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 ?曰心与胃各 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 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 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 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 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 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 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 或脘腹受凉, 寒邪直中, 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 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 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 故痛。” 内沮 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 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李文理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 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 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 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 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 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 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 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一胃脘痛的分型治疗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关键词:胃脘痛临床分型治疗调护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2 (一) 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稍减,遇恼怒或抑郁则 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泛吐酸水,口苦,大便成形而排出不畅,舌淡红 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肝气郁 结,横逆犯胃,故胃脘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胁为肝之分野,故 其痛连胁。气机郁滞,肠腑传导失畅,故大便不爽。病在气分,故苔薄 白,病在里,其痛因肝郁气滞所致,故脉弦或沉弦。本证以胃脘攻撑作 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为辩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陈皮10g 玄胡索6g 砂仁6g 制香附10g 半夏15g 炙甘草5g

古代中医治疗胃病的十四个药方

古中医治疗胃病的十四个药方 胃病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多由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无视饥饱,过冷过热,食无定时,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浓茶、白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也易引起胃病的发生。胃病还有遗传性,胃病患者的子女相对容易患病。 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良、吐酸、嘈杂等。如果你频繁地或周期性地出现上述症状,先不要随便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必须先到医院就诊,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纤维胃镜、钡餐造影、肝功化验、大便常规等。待确认了胃病的种类、程度,是否还有其他病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胃病的治疗,中西医不大一样。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西医治疗大多因病选药,按病施治,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中医治疗则是整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补虚扶正,治病求本。 下面想概括地介绍一下我对常见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和体会。 中医历来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胃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

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再参考西医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分型施治。现将常见的证型及其治疗分述如下。 一、脾胃虚寒型: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则: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陈皮、厚朴、草蔻、砂仁、炙甘草等,虚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二、肝胃不和型:特点是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賊骨、苏梗、陈皮、炙甘草等,胁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等。 三、脾胃湿热型: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香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知母、牛膝、厚朴、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等,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嗳腐者加焦三仙。 四、胃阴不足型: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则:益气健脾,养阴清胃。方剂:益胃汤、一贯煎等方加减。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当归、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麻仁等。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16.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付立 [导读]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二郎庙镇卫生院 621716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 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 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 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主要使用的药方就是柴胡止痛散。 (2)血瘀引起的胃痛 疼痛有固定的地方以及方式,比如会出现刀刺一样的疼痛感,或者是有黑色大便、呕血、舌苔暗紫等表现。 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然后止痛。主要使用的药方是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物积滞引起的胃疼 胃部会感觉到肿胀,出现厌食、食欲不振、反酸、呕吐、不消化等现象,在呕吐以后疼痛的感觉就有一定的减轻,舌苔比较肥厚。 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消食、疏导食物的积滞,调理脾胃进行止痛。主要的药方保和丸。 (4)虚寒引起的疼痛 疼痛的感觉不是非常的明显,比较喜欢温暖,并且要时常的进行按摩,空腹的时候疼痛的感觉会增加,摄入食物以后就会有一定的减轻,受到寒冷的时候,就会使胃痛发作或者是疼痛加重,四肢比较凉,大便比较稀薄,舌苔比较白。 主要的治疗方法:驱散寒气,温暖脾胃,进行止痛。主要的药方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引起的胃疼 胃部会出现灼热的疼痛,经常会感觉到饥饿,会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现象,舌苔比较红或者是没有舌苔。 主要的治疗方法:调理脾胃。主要的治疗药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三、辨证施护 (1)气滞引起的胃痛 1、当空气冷时,气血凝结、变热便会消散。因此,应该注意气候以及季节的变化,随着寒冷和温暖的天气适当的增加、减少衣服,以免加重病人的情况。情绪痛苦以及愤怒也会引起胃痛,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注意调节病人的情绪,避免在短时间内受到刺激,做到心胸开阔,尽量减少胃痛发作的机会。 2、针灸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一般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穴、阳陵泉等等的穴位,具有一定的舒肝、缓解郁闷的作用。 3、可以用热水袋对胃部进行热敷,或者也可以用1公斤盐和葱进行热炒,然后装入布袋中,进行局部的熨烫;也可以采取胃部拔火罐、红外线辐射等等的治疗方法。 4、饮食和中药都应该服用温热的,少吃生冷辛辣、甜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具有提神开胃的食物。 5、鼓励患者进行散步、健身、练气功等适当的运动,并且要让病人保持情绪的稳定。 (2)血瘀引起的胃痛 1、尽量的保持病人心情舒畅,让病人有足够的信心,能战胜疾病,尽量的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2、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防止并发症状的出现,一旦有并发症状或者是危险的症状时,要马上寻找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3、当病人出现剧烈的疼痛、发热、腹部硬满的时候,可能是急腹症,切记不能随意的使用止痛的药物,防止病情更加的严重。 4、病人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出了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以多吃一些山楂、山药、茴香、荔枝等健胃活血的食物。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 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故在去药店买药时,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与症状特点,选择适宜的中成药。 据《药物与人》介绍,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 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何女士,37岁,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暧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何女士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气滞胃痛冲剂、疏肝止痛丸、疏肝和胃丸、沉香疏气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暧气呃逆,饮食无味,妇女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梁先生,30岁,经理,性情急躁易怒,近来工作不顺心,饮酒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口嘈杂,口泛酸水,进食后烧心感觉更加明显,口干口苦,喜欢吃凉的食物,喝冷饮。 辨证选药:梁先生所患之症为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可选用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 应用指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吐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恼怒生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 鉴别说明:本例与前一例胃痛发病均与情绪有关,但前者以气滞为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本例则以肝火胃热为主,故治疗以泄热和胃为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暧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 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 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 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 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 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 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 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虚、气滞 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 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 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治疗寒滞作痛,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

易白芍。 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中医治疗胃痛健康教育处方

中医治疗胃脘痛健康教育处方 气滞胃痛:表现为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健康教育处方: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血瘀胃痛:表现为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健康教育处方: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患者发生胃出

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④指导患者饮食,在排除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食滞胃痛:表现为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健康教育处方: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控制油腻厚味食物,以免引起食复。③加强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④做好口腔护理,用淡盐水漱口,或口含槟榔、豆蔻、桔饼等芳香健胃之品。 虚寒胃痛:表现为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健康教育处方:①胃痛遇寒加重,故应加强防寒保暖的护理。病室应光线充足,室温可略偏高(20-22℃),衣被适当。可选用护胃保健品。 ②饮食和中药宜偏温热服,胃痛时可用各种温热疗法止痛。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862 ? 百家论医? 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9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胃痛是临床最常见病证之一.胃为水谷之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管是饮食所伤,或邪气犯 胃,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脾失运化,瘀滞内生,从而 形成气滞,血瘀,湿阻,痰结,食积,火郁,寒凝等胃 痛,所以胃痛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根据胃 痛的这一特点,治疗总以开其郁滞,涠其=升降为 要,再辨其寒热虚实.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现举例 如下. 1理气消滞理气消滞.适用'j:肝郁气滞, 肝气犯胃或饮食所伤引起的搿气疆滞,汪见胸脘 痞闷,脘腹胀痛,暖气,泛酸,嘈杂,恶心,食后饱 导{£,大便不调等,此类病狂临床最多见,常常反复 发作,每遇恍怒或饮食不节易发,发病时可有夹 食,夹湿,夹痰及化火等证,但以气滞为主.治宜理 气舒肝通降,方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适当加 人理气通降之品,如香附,佛手,太腹皮,厚朴,青 Ⅸ等.如遇偏寒者,可加良姜,甘松,木香等行气散 寒止痛;如气郁化火,可合用陈修园之百合汤,百 合30g,乌药9g效健;食积者加内金,焦三味,炒 菜菔子;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湿困者

加薷香,佩兰,白蔻;夹痰者可用二陈汤,自芥子, 瓜萎皮等. 王某,男,42岁胃脘胀痛反复发作2每,近 半月来因情志不畅复发,上腹部痞阎不舒,嘈杂, 食后胀痛,暖气,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理气和血通降:白芍,百台各30g, 枳实15g,柴胡,玄胡,川楝子,乌药,甘草,大腹 皮,佛手各10g,生姜3g.服药4剂,胃脘胀痛消失,口干苦大减,原方加减续进5荆,已痊愈. 2化瘀通络久患胃痛者,大多气血壅塞, 脉络痹阻,此时患者多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以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用丹参饮合验方五灵丸(香附,二丑,五灵脂组成).如瘀血较重,可加玄胡,乳香,没药,九香虫,刺猥皮;气滞明显者加佛手,枳壳,陈皮,川楝子,乌药;如溃疡出血可加用自芨,乌贼骨,大黄, 三七等;对病久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自术等药. 张某,男,53岁.间断胃痛10余年,近2月来, 胃痛复发,痛处固定,上腹部胀闷不舒,纳差不欲食,嗳气,泛酸,大便于结,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理气化瘀通络:丹参30g,玄胡12g,香附10g,炒二丑,炒五灵脂,枳壳,陈皮,川I楝子各 10g,檀香8g,砂仁6g.上方服药6剂,胃痛大减, 纳食正常,大便通畅,加减续服半月,临床痊愈. 3涤痰泄热痰热互结,则脘痛胸闷,呕吐 痰涎,时时泛恶,口干口粘,舌红,苔黄粘腻,脉弦滑,治当涤旋泄热,方用小陷胸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用桃仁,薏仁,丹皮等.如痰热夹食,脘腹饱闷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病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胃病非常不好受,胃酸、胃胀气等症状,胃病一犯,饭也不能吃,全身不适,治疗胃病有很多方法,今天教大家一招,用艾灸就可以治疗胃痛,当时见效哦,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 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 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您就要用到隔姜灸,就是把姜片扎孔,搁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然后对准姜片艾灸。姜的辣气进入体内后能对付顽固性的消化不良。

我们在使用温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如果再在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按摩几分钟的话,效果会更加的好的哦。 ★用耳朵治胃病 对付胃病,您还可以找到耳朵上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哪儿疼点哪儿,一会儿胃就“焐”得热乎了。 对于一般的胃病,在耳朵上找痛点,忍住痛,点按几分钟就会缓解。一般说来,胃病越严重,点起来越疼。 您如果赶上出差在外、跟朋友聚会或者正在工作中急性胃疼犯了,手边又暂时没有醪糟、艾条,做脚上的胃反射区又不方便,就可以直接点耳朵上的胃区,找到最痛的地方直接点压。 有的时候,您自己觉得是胃疼,其实可能是贲门疼、幽门疼

或者是十二指肠疼。此时,自己光凭感觉没法儿辨别,那在耳朵上就能找得准了。点按这几个地方,哪个点最疼,就是对应的哪个脏器出了毛病。 如果你实在自己不想下手,忍受不了疼的话,可以采用贴耳豆的方法,在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几个反射区贴王不留行籽。 您也可以把云南白药的保险子打成粉,包裹住王不留行籽再贴,或者直接把王不留行籽和云南白药都打成粉,加点水,制成小的膏药贴在耳朵上的胃区。 ★治胃病具体方法 1.艾灸中脘30分钟,或者每天用暖水袋焐中脘穴30~40分钟;经常肠胃不适者要长期调理,隔10天灸一次。连续做5-6次;顽固性肠胃不适可隔姜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