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解析参考资料

阳关三叠解析参考资料
阳关三叠解析参考资料

《阳关三叠》,中国古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

琴歌歌词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1]注释(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5)浥:(yì):湿润,沾湿。

(6)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8)君:指元二。(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11)故人:老朋友,旧友。(12)更尽:再喝完。

阳关(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地名)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简介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1]

一般来阳关之前,并不知阳关和玉门关是什么关系,只是在唐诗中知道了这两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知道了阳关,另一是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知道了玉门关。

阳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连欧亚。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名称由来

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琴曲简介

琴曲发展

琴曲来源

《渭城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发展历程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 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

歌词,每迭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2]

琴歌歌词

《渭城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 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阳关三叠说课稿

《阳关三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们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阳关三叠》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式四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大家随着我的教材分析来了解一下这个音乐作品吧:《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着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首古代琴歌。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由于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 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所以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学生被吸引,就会很投入,愿意想,愿意说,愿意参与音乐,也使得突破重、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面对这样一个古代经典的音乐作品,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本年级段学生各个领域的要求,我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音乐的欣赏和演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感悟歌曲情绪,把握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了解歌曲节奏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 2、感悟歌曲情绪,把握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过程与方法) 3、在情感目标上,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体会“友情”这个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同学之间友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学会唱歌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重点:学唱《阳关三叠》片断,体验其情感。 难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首先我对我的教学方法选择如下: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所有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因材施教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听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且这首歌旋律简洁,所以我采用了听唱法。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的理解和准备之后,我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课时]:25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

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

《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及教案《高山流水志家国》说课稿 一、说课标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志之高山流水志家国,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以及中国民乐之首的古琴,根据课标要求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音乐文化种独具特色的瑰宝。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将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扩展到其他中国古代乐曲和古代乐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二、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两首古琴曲来了解中国古琴的相关知识点。其中两首古琴曲都是我国古代经典名曲,这两首古琴曲中,可将《流水》作为欣赏的重点。《流水》只要是通过古琴的各种技巧来生动的表现各种流水的形态。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了解、体验古琴音乐的风格 2、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点 3、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流水》,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1、情景创设法: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流水》顾名思义,乐曲表现的是各种流水的情景,如果让学生只是去聆听,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2、故事引导法:通过作品相关故事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问题预设法:在欣赏时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欣赏,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五、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音乐鉴赏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听到音乐。 引入:欣赏古琴片段的表演,采用问题预设法设置了两个问题 1、片中的乐器叫什么, 2、其音色有何特点, 引出古琴。 内容一、古琴相关知识点 1、问题:古琴形制如何,有哪些演奏方式, 带着以上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补充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 3、通过一段视频进一步了解古琴的演奏及其制法技巧、音色特点。 内容二、《流水》 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欣赏,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了解曲子,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东头营小学郭晓军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描绘春天送别好友的情景,深切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离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那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 (师生背诵) (二)知学法、明意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同学们背诵流利感情充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在学习本诗之前我想把老师学习古诗的方法与大家来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学习古诗可以从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

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第一单元《华夏古乐》(二课时)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为补充教材,教师认为有必要,可选择讲解)

附:各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图简单的各个时代音乐形式图:

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2、欣赏《乌苏里船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 2、通过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迎春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 一、生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进教室,进而导入(稳定情绪,创设良好气氛) 二、赏析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 1、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风格及表现主题,并讨论回答。 2、师归纳总结并简介歌曲:此曲是赫哲族民歌,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比如,《渔歌》、《打猎歌》,其中《我的家乡多美好》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剧构成,结构完整,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3、复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①学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②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难唱乐句,老师解决疑难 ③学生轻声齐唱歌曲一至两遍④学生有感情地唱歌曲 三、欣赏:1、生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生随琴声唱歌曲的衬词:阿郎赫尼哪。(体验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简介词曲及歌唱家郭颂。 4、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的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四、探究:通过比较《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学生讨论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社会实践时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的积累民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 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 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 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 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

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听音乐讲故事 引言: 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 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 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 似古筝的音色”。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 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俞伯牙悲痛欲绝,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春晓》,在欢快的旋律中追根溯源,了解诗歌的起源。 老师介绍: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早期,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的表演中,诗就是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今天,我们将要学唱和欣赏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谱写的” 二、分析歌词: 1、解释曲名:原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因为将古诗创作为歌曲后,原诗部分作为上阕词,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为“三叠”。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说课 稿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The West Out of Yangguan Passes No Friend" Lesson Scrip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中的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本节课教材中有合唱曲《阳关三叠》,古代歌曲《扬州慢》以及相关知识——中国古代歌曲。 二,教学内容 相关知识——中国古代歌曲 合唱曲《阳关三叠》 古代歌曲《扬州慢》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们初步的了解中国古代歌曲。 3.通过聆听作品《阳关三叠》和《扬州慢》,让学生们感受和体会中国古代歌曲。了解其风格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配合教学。 2. 初步的了解中国古代歌曲。 3. 聆听和感受中国古代歌曲,了解其风格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原始社会的音乐、奴隶社会的音乐和封建社会的音乐。分6段叙述,即:远古的音乐(即原始社会的音乐);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音乐(即奴隶社会的音乐);战国、秦、汉的音乐(以下皆为封建社会的音乐);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音乐;宋、元的音乐;明、清的音乐。这么算来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我国的歌曲艺术,也随

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六年级《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 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docx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 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欣赏课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 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 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 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 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 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 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 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根据雷雨声主编的初级中学课本《走进音乐世界》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神州古韵--音乐长河中的故事》中的“吟唱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单元学了“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从诗歌起源初步了解了“诗”与“歌”的关系;另外,学生在初一历史里已学过中国古代史,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和唐朝的历史背景,接触了孔子、王维、王勃等历史文化名人;初二语文课本也讲授了古诗《阳关三叠》、《送杜少府任蜀州》的相关知识。在此文化理论的基础前提下,我再根据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关注港台明星等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三、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准确演唱《阳关三叠》主题 (2)为歌曲《阳关三叠》丰富表演形式 2、情感目标: (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及处理,体会“别”情。

(2)通过对古诗词、古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拓展目标: 初步感性认识到“诗”与“歌”的关系,并为古诗《送杜少府任蜀州》谱曲 四、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在立足教材,发展教材的观点上,灵活根据学生情况及具体实践设计的《阳关三叠》。希望同学们通过语言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诗词语言与音乐创作的关系--“诗”与音乐 旋律的关系--诗歌谱曲的创作实践这样一个教学脉络,掌握课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扩展课文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发挥音乐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性认识古诗词歌曲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及音乐的已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六、教学教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