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着法、要领(75式)

2010-06-08 16:15:58| 分类:健身武术|字号订阅

预备起式

要领:立身中正,凝气定神,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歌诀:1. 立身中正“三才也”。立天一曰阴与阳,立地一曰柔与刚,立人一曰人与义。

2. 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第一势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

第五势左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

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

第六势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

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

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第七势搂膝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第八势初收(也叫手挥琵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拳论所说“收即是放”,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

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琵琶”二字,而名之为“手挥琵琶”。陈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

歌诀: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

(注:“收回”势名,载于《陈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

第九势斜行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

歌诀: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

第十势再收

势名考释:此势名称是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

歌诀:此势转圈皆倒转,太极拳法贵善变。进挤退捋着中法,左脚收回腰下塌。

第十一势前堂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前堂(亦作蹚)是步子向前进。但一路有两个前堂拗步。第一个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左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脚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堂拗步则向正前方迈进两步。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掤、左进步双按、进石步平挒、进左步侧掤等法。

歌诀:前堂先引双挤胸,再进平挒三肘封。踏雪无痕前堂进,先左后右步分清。

第十二势掩手肱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

陈鑫先生据老谱《陈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

要领:此势系接前堂拗步而成,共4个动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第十三势右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右转身”三字,以别方向,陈鑫先生名为“第三金刚捣碓”以“数”区别。今采用右转身金刚捣碓之名。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第十四势庇身捶

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注:“十字手”一势原为庇身捶前的开合动作,未有势名。洪师因见初学者对庇身捶动作都感复杂难记,而取杨、吴势“十字手”之名,分一势为两势,以便初学者理解。因洪师在演练庇身捶一势中,十字手一变而过,故不另立新名。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先右,最后变左;身法右、左、左、右、左、右共6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右侧马步,再变左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挤、右进步靠,左转掤、右转靠,肘挤、左上挒、右转挤等法。

此势如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内中含有七寸靠。这个练法是当两手收合而右足向右迈步时,将右腿贴地前进,顶劲领住,身向左转,腰向右膝内侧弯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为度,所以叫做“七寸靠”。陈鑫先生解为: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顶部,我躲闪不及,便随之进右步插到他的裆内,腰弯到紧贴腿部而肩离地只有七寸时,对方下按之势已不能再低,这时我身变右转,用肩头旋转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陈式久已无人练这样功夫,有待培养后辈。

此势与伏虎、护心拳是同一类型的势子,但因双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进攻的入手不同,则应敌的方法也各异。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设向北)站立的,对手是从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双手进按的,所以我先向右转以右手掤化(来劲偏下,我右手顺缠下转,如来劲偏左上方,则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左上转掤化),然后每一动作都因对方的动向而随之;护心拳是从二起脚后接手的,双方都是右足在前,对面而立,所以对方进攻的劲偏我左方,我应向左转化;伏虎则是演手红拳,我以右拳向右前发劲时,对方从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为他的左足踏在我右足外侧,所以我必须身法加大左转,右臂向前方松开,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随的掤化,这和二起脚第一个动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脚的右足不动,只以膝部松垂配合右拳化劲。总的说来,都不外于“因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科学态度。

兵法要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论也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所向无敌”的先决条件。知人的方法,首先是从对方与我站的位置上看;再看他的步法是什么形式,

何足在前,就可以揣测出他是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进攻;也可以估计到来的劲力偏向何方。至于接触之后,要凭我身体各部分松圆的敏感,来感知他的动向变化。我方随时按照缠法的基本规律而适当加减其角度。所以拳论有“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之语。陈鑫先生也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

功用歌诀:庇身捶势右下挤,手合步开右靠成。因敌变化连环肘,左引右拨腰裆功。

第十五势背折靠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用法是从背部右侧转折而发靠的。背折靠一势在老谱中为庇身捶右转之变化发靠,下演手捶为庇身捶左转向下发捶之势,今习者不知何时一势分三势,学者不可不知,陈鑫先生七言俚语介绍其老练法如下:庇身捶势最难传,两足分开三尺宽,两手舒开皆倒转,两腿合精尽斜缠,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拳岔住左腰间,身似侧卧微嫌扭,眼神戏定左脚尖,顶精领起斜寓正,裆间撑合半月圆,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共3转;步法从右侧马步,变为八字马步,右半盘步,成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转掤、右转掤、左转身背靠等法。

功用歌诀:左转掤法松要圆,右转变法腰中缠。左引松沉发背靠,惊抖一拳丧敌胆。

第十六势下掩手肱拳(老谱名青龙出水)

势名考释:老谱原名“青龙出水”。陈鑫先生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此势名“下掩手捶”,可以说明动作的方向。而且后面猿猴献果一势,陈鑫先生名之为“青龙出水”并加解释说:右手如鞭穗旋转着,配合右足蹬力,跃向右前方,如同鱼友出水之势。言之有理,因改名“下演手红捶”。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以右前方为主;身右、右、左共3转;步法从右侧马步变右半盘步;手法包括右下掤、蓄劲,左引右下击等法。

功用歌诀:演练手捶方向变,手转互变有高见。右转肘挤铁门拴,突转一捶裆中现。

第十七势双推手

势名考释:这个势名是说明动作的。因最后的动作是双手接法。老谱无此名。据洪师讲,此势又名“大六封四闭”,系陈发科师爷根据六封四闭的练法发展变化而增加的,命名“双推手”。

此势动作与六封四闭的眼、身、手法完全相同,只是步子因身法在了一倍,所以也变为左转身右步前进,而左步跟随,学者试作比较便可知手的按法也略有变化,即前者劲发得近,此势则劲发得远。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为主,身法左、右、左、左、右共5转。步法从上势下演手红捶的右侧马步变来,向左转膝,左膝弓住为右侧马步,右半盘步,左侧马步,右前虚步,成左后虚步。手法为右收掤、右小采、左捋、右上掤,变进右步双按。

功用歌诀:转身左捋上步掤,以身双推步要轻。掤采捋按双推手,松圆旋转如蛟龙。

第十八势三换掌(也叫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三次换转掌的方向而名。陈式老谱及各流派太极拳皆无此名,这个势子是陈式太极拳练基本功的活桩法。原来套路中本无势。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在北京教拳数年后,方将这种练法增入陈式太极拳一路中,令学生练习。肘底看捶也是练活桩的势子,但它是大开大合的方法。此势则是两手只在胸前交替换转,圈子缩小,显得更加灵活多变,是实用交手中的快速换着方法,学者应当注意多练。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右、左、右共3转;步法为左后虚步;手法双顺左开右合,变右逆开左顺合,再变双顺合。

双顺合掤练习法,虽眼法不变,身法只有左右旋转,看似简单,而手法有顺、有逆、有开有合。开合的方法,或双顺,或一逆一顺,第三动作又变为双顺缠的合中之开。由于手法的多变,下盘的裆膝配合角度也不一样。必须细心练习体会,莫以其简单而忽视之。

功用歌诀:掌法三换活桩功,拴手擒拿变换中。静如秋月三味掌,动若蛟龙似旋风。

第十九势肘底看捶

势名考释:势名也是说明动作的,并且也是太极拳法中练基本功的一个主要势子。各式太极拳同名。

要领:眼向正前方;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为左前虚步;手法逆缠双开,顺缠双合法。

我们可以借以练三种身法。步法做成高、中、低三种资势。一个开合,走高架;次走中架;最后走低架。3周已过再由低而中、而高。这样反复多练,腿部虽然初觉酸疼,10天后便无感觉。练过两月,腿力必可大增,而且是螺旋式的上升和下降,对拳法是极有益的。

功用歌诀:肘底看捶守门户,承上启下似流水。屈身自处静待来,有真无假形象古。

第二十势倒卷肱

势名考释:此势也是说明动作的。因步向后退,两手旋转,往后倒而转之,红者不顾情面而尽力击之,故名倒卷红。老势练法,陈鑫先生介绍,胸离地二尺,今人皆不能,故拳家稍变拳势,避难就易,然其活动处,较胜老势。杨式太极拳则名为倒撵猴,《陈式拳械谱》名为珍珠倒卷帘,倒有象形意义。

要领:此势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第一个倒卷红,共6个动作。眼向正前方,最后向右前斜角;身法左、左、右、右、左、左共6转;步法为左前虚步,右侧马步,右前虚步,左侧马步,左前虚步,左后扑步,右前扑步;手法为右转掤、退左步挒、开掤退右步挒、收掤、右转退左步掤、左双捋等法。

功用歌诀:退中有进着法精,采挒肘靠退行中。击前顾后皆倒使,两手更迭转无声。

第二十一势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

要领:此势共2个动作。眼先向右,变为正前方。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倒卷红最后动作的右扑步变右前虚步、左前虚步。手法包括收掤、右退步右采、左按等法。

功用歌诀:倒卷肱下接白鹅亮翅,捋变右采变化多。敞开门户伏左脚,左手按下碧清波。

第二十二势搂膝拗步

同第七势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势闪通背

势名考释:势名是说明练法作用的。动作中有闪跌法,中气由任脉通督脉。督脉在背,所以名为“通背”。其他流派太极拳则名“闪通臂”或“三通臂”,乃音讹。

要领:此势共8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随身步的转换最后仍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右、右、右共8转;步法从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前虚步,右前虚步,右小盘步,左半马步,内八字步,右后虚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退步捋、左转身捋、右转身掤、左进步挤、右转身右采左按、右转身背靠、退右步平挒等法。我初学时,左转之前,两手向右转得多些,然后向左捋回。不如这样:左手在心口前转小圈,右手从手上走立圈,更为简捷。

功用歌诀:内通背先左退捋,转身左捋因敌用。右转拗步进左脚,右挤再转采靠成。

第二十四势掩手肱捶

势名考释同前。洪师结合练法势名加“第一进步”,其他各式无此名。

要领:此势系接第一个闪通背而成的。共2个动作,眼法以右前为主,身法只左转一次;步法从前势左小侧马步变右小盘步,右小侧马步;手法包括左引掤、右撩阴顺步击法等。

功用歌诀:举足进步撩阴捶,拳力如风又如雷。问意缘何进一步,为因上势伏下捶。

第二十五势揽擦衣

势名考释同前第二势揽擦衣,洪师于1956年按古老练法名为“进退步揽擦衣”。陈鑫先生诗曰:“东方甲乙木,右肱伸莫曲。似直似不直,敌来不敢入。右手展向东,左手防西触。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风,疾迅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法,只为中气足。灵明在一心,巧处亦不一。只要能中形,鸡群见鹤立。我为初学者,窍道皆指出。”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仍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共3转,步法从前势进步演手红拳的右侧马步,变退步右小侧马步,右扑步,成右弓步。手法包括退步掤、进步按、变挤等法。

功用歌诀:掩手捶下揽擦衣,退进步法手转奇。空松圆活只一转,挨着何处何处击。

第二十六势单鞭

势名考释同前。此系洪师跟陈师爷初学此势所讲解、试验的单鞭前两动作手法,因而记录于套路中。

要领:此势亦是5个动作。眼亦先右后左。身法右、左、右、左、右共5转。步法从进退步揽擦衣一动作的右侧马步变右盘步,右侧马步,左弓步。同时为右下挤、右肘打,左转靠、采、按等法。

功用歌诀:第二单鞭莫等闲,势虽重复接手变。锁拿刁扣背折靠,左转着法立势高。

第二十七势上云手

势名考释:势名也是象形的。中国画画云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势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的笔法,故取以为名。各式太极拳均同名,唯陈式有“运手”之别名,似以此势是手的互用为主。实则太极拳任何势子都是整体运动,眼、身、步、手都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所以我认为应以“云手”为名。

陈鑫先生曾说:太极拳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的较多。因为对方其攻多以侧面而入,因之云手一势在整个套路中,不但反复三五次,而且一路里就有三个云手。这个看法是合乎实际的。我根据这个道理,认为洪师讲一路除三个云手之外,前招后招是云手的活步而缩小的架子;野马分鬃则是云手放大的架子;二路中的大小红拳也是活步左右的云手;左、右黄龙三揽水,更明显地表达云手虽单手应敌,也是有用的。陈鑫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将云手分上、中、下,以分次序,故采用。其他各势太极无有上、中、下之说。

要领:此势共8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共8转;步法从上势单鞭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侧马步,右后虚步,左半扑步,左小侧马步,左半扑步,左小侧马步,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侧掤、右收掤、右采、左前步靠,左肘、挤、采、左进步靠等法。

陈鑫先生曾说:云手的步法本是以左横行为主,但也可左、右互移,以练应付对方之用。不过左移的步大,右移的步小,最后还是逐渐左行。这样练的眼法,便不应专注左方了,研究者不可不知。

功用歌诀:云手左进靠肘采,奇步横行往复来。左步移大右步小,双手旋转形古雅。

第二十八势高探马

势名考释:高探马的势名是象形的。它的动作,好似探抚马背,一手引缰,一手抚缰之状,一路太极拳套路中有两个高探马,二路也有两个。其中有一个是完全重复的。因此只分别介绍三个。其他太极拳名同。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以左前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5转;步法以云手末一动作的左前步变左侧马步,虽然随着身体的左右旋转而腿部的缠法顺逆互变,只是暗换裆劲,步形不变;手法包括左转,左右双掤、右采左按、左引右蓄劲,左引右肘打等法。

歌诀:高探马先左转掤,左右开合练裆功。右发劲如拗拦肘,左肘背折引化精。

第二十九势右插脚

势名考释:此势也有人名为“擦脚”,我因“擦”字在此讲不通,故采用老名。这个势子的动作以踢法为主,踢时必须利用对方的空隙,所以原名“插脚”,并加左、右字样以区别方向。杨、吴等势则名之为“左右分脚”。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左、右凡3转。步法从前势高探马的左侧马步,变左半盘步、左小盘步,成左独立步;手法包括左、左封、左引右打兼右脚踢等法。

陈式太极拳着法,凡以手进攻,必先以步法创造条件。所以陈鑫先生说:“手到步不到,发人不巧妙。”但用足着法攻人,又必须先用手创造条件,然后根据对方形势,而发踢、蹬法。这符合“先保全自己,然后打击敌人”的科学方法之妙用。至于用什么手法,则又因敌而变,不应拘泥。

歌诀:左捋引化右脚踢,不在颌下即裆中。一粘即踢神速妙,踢者须知随中找。

第三十势左插脚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加“左”字以别方向。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右3转;步法从上势的左独立步,右足随身之右转走外右下弧线,落在左足尺许,足尖外摆,成右半盘步;同时,右手加大顺缠,沉肘下塌外碾,走外右下弧线向胸前转落;掌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左手也顺缠走外右下下弧线,从左后方向右转落在右腕上侧,掌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双手掤法。当上势我以右足上踢时,有人在我右方左步在前,双手按我腰部,意欲为被踢之人解危,我随即塌裆劲右转,右脚落在他的左足侧,以双手顺缠,从他的两手里侧向个掤之,再顺势踢左脚。

歌诀:右脚踢罢势不停,上步抄手似旋风。指上打下拳中诀,插进裆中方有用。

第三十一势左蹬一根(又名中单鞭)

势名考释:各式太极拳名“左转身蹬脚”,洪师也采用“左转身蹬脚”之名。陈式老架原名为“蹬一根”或“蹬一根子”。听洪师讲:当初陈家练拳从实战出发,在地下埋一些木桩子,一根一根地蹬,蹬到有功夫时,不但蹬倒它,还可蹬倒它,还可能蹬断它,所以叫做“蹬一根”。此势因包含练功方法在内,故采用老名。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先转左后方,成为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凡3转:步法从右独立步变左小侧马步、右独立步;手法包括左转身肘、提、左打右蹬等法。

注意:凡足向前蹬,左蹬则左拳发在左膝外旁,右蹬则右拳发在右膝外旁。因为手法是开法,如不将拳走到此处,则被拿的手解不开,便会被对方松肩沉肘随化,而不能抬腿更无法蹬出。现在练这个势子的都是拳只发到膝部内侧,腿却抬得较高,因为是练空架子,所以用错的配合方法仍能错着去练。如经过实践,便会认识到“过犹不及”的要求是多么重要。

歌诀:身法松圆正无偏,双拳翻转左脚悬。提膝蹬足随敌使,手足齐放中单鞭。

第三十二势击地捶

势名考释:“击地”字样表示拳打得极低,并非真打地面。其他各式太极拳名为“进步栽捶”。

要领:此势共有2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右、左两转;步法从左侧马步变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转蓄劲,左上引、右下击法。我初学此势时,陈照丕先生名之为“神仙一把抓”,在实践中又一用法,其实是击地捶后一动作。其练法击地捶下打之后,顺缠一抓松沉其势,有抓裆之法;也可抓土撒向敌面部之用。

歌诀:击地捶势奔前堂,连三赶步不容让。斗打捶击手抓裆,静听耳后应八方。

第三十三势二起脚(一名踢二起)

势名考释:前两势是单踢法,这一势为连环双踢法,也就是先左踢,后右踢的连环右踢的方法。各式太极拳均同名,陈式老架也称为“踢二起”。

要领:此势共7个动作。眼法先右前,后右后,最后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右、右、左、左、左凡7转;步法从前势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马步,手法包括右侧,右转肘靠,右转左兼右扫带、左引右踢、左侧等法。

歌诀:左引右击踢二起,虚虚实实随敌使。不是平日空中跃,何来左右连环踢。

第三十四势护心拳

此势考释:此势手法都是围绕胸部反复运动的。主要保护胸肋,名为护,十分恰当。陈式太极拳在此处也名“兽头势”。陈鑫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将此势叫做“兽头势”,但在七言俚语又名“护心拳“,一势两名,练法不一。今录出陈鑫先生七言俚语以供研究:“两拳上下似兽头,左足西往又东收。护心拳里无限意,欲用刚强先示柔。” 陈鑫先生解释“兽头势”一名极为详尽,但练法与现在不同。他说:“兽头势右拳在右额,左拳在左膝上中间,瞪住眼而视之,其形凶恶如房上兽头,故名。”杨、吴各式太极拳则将此势动作分开,名为左、右打虎势,取象形之义,也有道理。

要领:此势共7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右、左凡7转;步法从右小侧马步,变右弓步、右前虚步、右扑步、右半盘步、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收、右前、右进步靠、肘、挤、等法。

歌诀:护心拳先斜退掤,右进靠肘平挒成。两手护心无限意,双目如电似兽头。

第三十五势旋风脚(一名踢一脚)

势名考释:此势前三动作手、足均由右向左旋转,如旋风之状,最后方以双手横开,左足向左横开,如同旋风越刮越猛,故名“旋风脚”。老谱名“踢一脚”。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先向正前,后转向左前;身法右、左、右、右凡4转;步法从上势护心拳的右侧马步变右半盘步、右小盘步、右独立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转捋、右转封掤、右转左手掤打、左膝平攻等法。

此势虽用腿法,却非蹬、踢。因蹬踹都是对方在我前方,捭法系对方在我右侧;此则我从原来斜对面向左后发劲,又以左膝从他的右侧。所以左手从他的前面向左后发劲,又以左膝从他的后面向左前发劲。手足前后夹击,使之成为背势。

歌诀:双手拧转右脚扫,十字手法护腿进。踢一脚下旋风腿,旋转变化右转身。

第三十六势右蹬一根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改名为“右转身蹬脚”。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从前势旋风脚由左方转为右后方,但因身步向右转过180°,所以它第二动作为眼法向左前方,从第三至第五动作又转而向右;身法右、右、左、

左、左凡5转;步法由右独立步变左侧马步,右小侧马步,成左独立步;手法包括右转身右截掤、左进步挤、右转身收掤、下掤变拿,右打右下击蹬法等。

此势是应付两方对手的着法,一、二两动作应付右后方,当身步已向右转进,便以左前方为主,接着又有人从我右后方来攻,我急转身迎之。但两上右转发央的上下手足配合得不同,而且由于前一势的来脉不同,所以手足必须因敌而变。第一个动作的前一动作是我以左足横攻左方之敌。有人为了援救他,利用我右足独立,左足向左发劲,向右后方拧我右手,本来可以使我向右仰跌,但我先塌好裆劲,继续右转,却将右手向左拧转过来,以致反背为顺,赢了对方。但又有人从我右手方进攻,不敢向右后再拧我的右手,却进步向左按我右手,我立即变为收掤、下掤,拿他右腕,而以右足蹬之。陈鑫先生说:足的踢蹬,较手法更重要,不遇真正死敌,不可轻用。而且用足法必然一足独立,万一发出之足被人接住,最易仰跌。

歌诀:旋风脚下蹬一根,四面八方任人侵。随身依人蹬足使,就是神仙也断魂。

第三十七势掩手红拳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这个势子是蹬一根势的下一个势子。

要领:此势与前势练法不同。共有6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右、右、郁郁葱葱、左凡6转。步法左独立、右转震脚左侧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收掤、右转开掤,双拿、左挤右引、左引右打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说,陈发科师爷讲到陈式太极拳发劲的方法有4种。一为轮子边上的劲,只能打起对方,而无损伤。二为轮子内则的劲,即是挒法,能折断骨节,不可轻试。三为钻头劲,演手红捶就是这种劲,非遇真正敌人,更不可轻使。武术界常有“拳打寸劲”之语,一般解为:拳到离对方一寸才发劲。陈式太极拳则贴住对方皮肉后方发劲,在意念上能打进一寸去,所以易受内伤。四为崩炸劲,当对方紧搂我腰或擒拴我身任何一部位,方用此劲,然非功力深者发不出这种劲。此劲也名“惊弹劲”。

歌诀:蹬一根下演手捶,来脉转关膝上回。引手擒拴震右足,火焰钻心追人魂。

第三十八势小擒打(一名小擒拿)

势名考释:此势是接演手红捶而变的。对方接我右拳,欲向右退步,引我右臂使我成背势,我随势进步前掤,再因敌变化的着法。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看右前方。身先右后变右、左、左凡4转。步法从前势末动的左弓蹬步变右前虚步、左扑步、左侧马步。手法包括进右步掤、右采左按、左转身掤、左上挤右下按等法。

据洪师讲,当年陈发科师爷讲解此势时说:这个势子的最后一着虽然同是一挤一按,但上挤下按的劲分两截,较为厉害。因为对方只顾注意我的左手。而用右手向上掤挤,我以左手贴胸部也向上掤挤,对方的气都集中在上盘,对方的右腿在我左腿里侧,他的劲难以下塌,因而不免下盘空虚。而且未防我同时以在后方的右手攻到小腹报海,我虽用暗劲发出,但劲向下按,可使对方的气突然成为上下两截断开,而致气脱休克,在互相试验时,必须注意右手按劲,不可真的按在对方气海穴。所以陈发科师爷常常教导:对抗不可能常胜,而应常保不败。输要输得有理,赢得须有分寸。这就是“既有拿手(不败),还有招手(不伤人)”。

歌诀:小擒打先沉右肘,右脚转进上步掤。右手采拿左手按,左脚再进挤按成。

第三十九势抱头推山

势名考释:此势陈鑫先生解为:“有人从我背后袭来(此势是从小擒打末一动作变的),来势既猛,用意不善,我必须转身应敌。转身时为防击面部,故须抱头。转身后对强敌不应软弱,纵使他是座山,也应以全力将他推倒。

陈鑫先生有七言俚语赞比势:“推山何必上抱头,唯有劈顶据上游。转身抱首往前进,推倒蓬瀛盖九州。”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在第一个动作转向右后,以下系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凡6转。步法从小擒打末一动作的左侧马步变左半马步、内八字马步、右前虚步、右扑成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倒掤、右转靠、右转退步,右挒兼右足转带,左引右下挤、右双按等法。

歌诀:抱头推山右倒掤,右转靠肘变化中。左手掩面柔无骨,锁扣双推山欲崩。

第四十势三换掌(一叫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

要领:如前势、不同之处是步法上的区别,此势主要练习左步松沉配合手法的变化,达到上下相随。

第四十一势单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第一动作向右,后均向左、身法左、右、左、右凡4转。步法从三换掌末一动作的右半盘步变外八字马步、右侧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引右按、左靠、肘、采、按等法。

歌诀:声东击西势最强,此势平日善用方。转身靠肘按变挤,一字长蛇应八方。

第四十二势前招(一名前昭)

势名考释:说明作用以前方为主。陈鑫先生名为“前昭”。解“昭”为看。可能是豫省万言。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法向前。略偏左;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单鞭之左弓步变左侧马步,左前虚步;手法为左侧掤、右收法掤。这个势子的运输和手法是云手的缩小、步法是斜的活步。陈鑫先生引《易经》卦象为“小过”。谓此折小巧灵便,如鸟之回旋,角度不大,而十分轻巧善变。

歌诀:眼顾左手是前招,上掤下打肘藏靠。浑身柔软若无骨。才能识破其中妙。

第四十三势后招(一名后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但眼睛转而向后,所以名为“后招”。

要领:此势两个动作。眼睛转向右后方tmd法左、右两转;步法从小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右前虚步;手法左退步掤,右转身挤。拳论有“彼不动,已不动;彼微不动,已走动”之句。我曾体会前句对交手的方法应当是有礼、有利、有节的。陈式太极拳的战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以说是“有礼”先动手在战术上容易被人看出我的动向,而乘机防御并进攻,不先动则使人难测,所以是有利的。至于如何做到有节,却在于功夫的深浅,也表现出人的品质。洪均生先生常说:“与人交手,既有化法,更要有打法。”化法是保证不败,打法是胜得要有分寸。洪师特别研究拳法,虽然对手是外人,也总是先说:“你随便进招,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对你只是点到为至,绝对不伤害你。”当时我听了洪师傅这番话,总以为是非常谦逊的。现在我回忆起来,细思之下,双觉得谦逊之中,隐含着一种自豪感。我对“彼微动,已先动”这句话,曾思之为“彼微动,已随动”比较铪乎实践。我请教洪师,他说:“彼微动,已先动”这句话不如孙子兵法“后人发,先人至”讲得合理易明。彼虽动得微小,终是先动,怎么我又成了先动?最后我结合实践细加体会,感觉到所谓“微动”是在背势中欲转背为顺之际的微动。我们感觉出这个“微动”的方向,就立刻按照拳的理法,不待他的动作形成,应该借劲时就要顺其动向而加大借法,迫使对方走的偏过的丢劲;应该适应截劲就要逆其动向而迅速堵截,使其不得转变,而从这一背势变为另一背势。所以不如说成:“彼微动,已先发”,这就是陈鑫先生说的“出奇在转关”那个转关的微妙时刻。“后招”这个动作,就是利用彼方微动,而发出的一种着法。

歌诀:前招后招转无痕,车轮飞转度金针。出手描出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

第四十四势野马分鬃

势名考释:这是象形的势名。这个势子是云手的放大。动作的身法、手法和步法都是开展奔放的。陈鑫先生说:步子放大到三尺宽,老练法手的中指能够擦地前转,如同野马奔驰中鬃毛被风吹得左右分披,如今没人再做得那么大而又快了。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看右前方,但身法转变后,眼的方向虽未移动,却形成向左前方虚步变右侧马步、右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左前虚步,成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左转进步右掤变靠,右转右采左靠,左转身挤、右退步掤、左进步挤等法。

歌诀:野马分鬃穿裆靠,双手开合步轻松。双手擦地如风转,留下古法世世传。

第四十五势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先看左前方,进步后因方向未变,自然形成为向右前方。身法左、左、右凡3转,步法从前势野马分鬃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小盘步,右前虚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左转身捋,进右步双上掤,跟左步双右按等法。

歌诀:劲发财略向右转,掤住左转变闭封。闭后左转退步捋,立即变换跟步卦。

第十四六势单鞭

同第一单鞭。

第四十七势退步双震脚

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的。动作先是退步,后是双足跃直而紧接双足震落。老谱未有此势名,不知何人所起此名,但练法与玉女穿梭吻合,合拳论:“欲进先退”之理,故采用其名。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势名。

要领:此势为15个动作。眼当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左、右凡15转。步法从上势单鞭的左弓蹬步变右侧马步,内八字马步,右小侧马步、左小盘步、右前虚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原地上跃步、震脚、右小侧马步、滑步;手法包括身掤、左转退步掤、左转跃掤、左转落步掤、右转落步掤、右转滑步按等法。洪均生先生说:“此势为入围法,下一势玉女穿梭才是围之法。”这种入围并非多数人所围,而是被人挤到一个深窄的胡同里面,后面有墙,已无退路。对方认为一下可以擒住,我只得向上跃志掤之,然后用右采左按,平纵出去,脱离困境。洪师于1956年曾以此势与乔明德试手,只知以上掤为主,在无意中碰了他的裆部,当时乔明德蹲下疼了一会,方知上下都有着法,因而洪师回忆陈发科师爷当年答同学提问之事。陈师爷和学生试验着法,常常讲中秀手法变化。同学们问:陈式拳是否上下都有着?陈师爷答:上、中、下全有。但手走上秀时,在试验中,手应走到离对方尺许,便转过去。不用说真打上,就是摸他的脸也是失礼!膝部提高要离对方数寸,碰一下更不得了。试验中盘手法,必须让他用一只小臂横在胸前,以防万一发劲不慎,伤及内部。

洪师对膝法研究可精极巧,他常对我说:“用膝必须手掩护得好,距离极近,时间配合膝打分秒不差,还要使对方毫无觉察用膝之意。”接着双说:“用膝慎之慎之,不可轻试。”所以应当随时莫忘老师的教导。

歌诀:右转掤法双震脚,两手引进退不掤。继续旋退三拗步,双脚跃起右膝攻。落步震脚惊敌胆,滑步按挤穿地龙。要知其势出何处?穿梭势中有其形。

第四十八势玉女穿梭

势名考释:陈式太极拳各种套路都有这个势名。但练法、作用不同。一路玉女穿梭是左右上下斜开,而左步前纵,右步后随。二路(炮捶)则双手同时一收一放,长拳108

势则前纵右转回,名为:“玉女穿梭倒骑”,都是像织布梭的动作。加“玉女”二字不过艺术美化而已。各式太极拳同名,练法不同,无前纵,而改为向四个斜角转动。

要领:此势共同两个动作。眼法先以右前方为主,跃出后定势时,则转向左前斜角。身法只右转一次。步法先跃进左脚,右脚随之跃进成右侧马步。同时,左手逆缠向右平按。右手贴身逆缠右采。步法跃出时,左手下按齐左胯,右手上采齐右眼。

歌诀:左脚跃起右脚进,右采左按右转身。此势平纵谁双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第四十九势揽插衣

势名考释:势名取义同前。洪师加“第三”字样,以别次序。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身、步法均同第一揽擦衣第三、四、五动作,作用亦同。只是步法向右进时,仅开半步。

歌诀:玉女穿梭接擦衣,屡次分疏识者稀。即擒即纵缠丝劲,须于此内会天要。

第五十势六封四闭

同前六封四闭。

第五十一势单鞭

同前单鞭。

第五十二势中云手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因采用陈鑫先生次序规律,第二个云手加上中字。据《陈式拳械谱》所说:“陈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把三个云手分为:春云,夏云,秋云。上云手为春云,一片生机,和风细雨。中云手为夏云,乌云滚滚,雷、电、狂风交加,有乌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陈式拳家把中云手形容为乌云滚滚,摆脚如狂风闪电,跌叉震足为惊雷,跌叉势成如狂风暴雨。”所以陈鑫先生说:“打太极拳要练出情、景、神、意。”

要领:此势共8个动作。眼法为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凡8转;步法前三动作同前;第四动作右足是从左足的后方进到左足的左前方少许,右膝恰在左膝弯里侧,用足尖向右斜角踏地,成左小盘步;第五坳作左足从右足的前方向左横开,足尖亦偏于右前斜角,成左侧马步;手法为一上一下,上逆下顺的双正旋,但身右转时,手偏右此,左转进左步时,手向左走得略少些。

歌诀:乌云滋滚中云手,偷天换日步如溜。左右循环如日月,太极图中有无有。

第五三十势摆脚(一名双摆莲)

势名考释:这是象形的势名,言足之摆动近乎“风摆莲叶”,陈式老谱又名“怀心腿”。摆脚是实说动作,取义更为明显,故采用摆脚老名。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法从云手的向左看转为向右;身法右、左两转;步法右侧马步变左独立步;手沅括右平掤、右手引、右足捭法。注意:右足尖随右膝内合提起,再向右发劲。

歌诀:右引左击捭法使,松腰膝打怀心脚。右采膝捭破诸靠,身手松开虚又灵。

第五十四势跌岔(一名一堂蛇)

势名考释:此势也是说明动作的。陈鑫先生说:“何为跌岔?身从空中跌下去两腿岔?身从空中跌下去两腿岔开方为跌岔。今练法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落遂起,较之稍易故用之也能制胜,且今拳家皆如此,故从之。”看来跌岔老练法为双岔,今为单岔,杨式、吴式则名为“单鞭下式”。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向左前方;身法左、右、掤两转;步法从震脚并步变左扑步;手法包括左转合掤、右采左按兼左足前踢法等法。

歌诀:摆脚闪电狂风起,震脚如雷跌岔势。此身若非成铁汉,落地好似倾盆雨。

第五十五势金鸡独立

势名考释:是以公鸡经常一爪独立,一爪蜷曲而象形取名的。此势有左、右两势。陈鑫先生将右势尊照老谱名为“朝天镫”,说是左手高举过顶,似古兵器中之朝镫状。据《陈

式拳械谱》所载此势练法与今不同。它的练法:左手与左脚同时齐向上行;一蹬一托、难度极在,今人无人能练,有待培养后辈。各式太极拳均名“金鸡独立”,不分左右。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向左前,后因身、步转变,成为正前方:身法左、右两转;步地左半盘步、变右独立步;手法包括左掤下引,右手上托兼右膝打等法。

歌诀:随势直上手擎天,左手下垂待敌变。一木冲天独立势,不防右膝暗中悬。

第五十六势朝天镫

势名考释:左手朝上,左脚上蹬,如古代兵器“朝天镫”象形,故名朝天镫。其练法同金鸡独立,所以今之名为“金鸡独立”。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右、左、左凡5转;步法从左独立步变小正马步、左侧马步、左前虚步,成右独立步;手法包括下掤、右转掤、右退步掤、捋右独立右下引、左上托兼左膝攻裆等法。

歌诀:左手托颌向上端,左膝上打足朝天。上打咽喉下打阴,下震双足筋骨断。

第五十七势第二倒卷肱(一名珍珠倒卷帘)

势名考释:势名考释同前,洪师加“第二”字样,以区别次序。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仍向正前,最后转向右前;身法右、左、右、左凡4转;步法从右独立步变右侧马步,左侧马步、右小侧马步;手法包括前侧掤、退左步挒、退右步挒、退左步捋等法。

此势与前一势子同名倒卷红,为何前者7个动作,此势则4个动作?陈鑫曾说:“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在拳势中上一动作便是下一动作的来脉,来脉有大小、高低、斜正之分,则转关必须因势承接得恰当。第一倒卷红是接前势肘底看捶的左前虚步而变的,所以退步较小。此势则是接右独立步的左足悬空而变的,所以退步较小。此势则是接右独立步的左足悬空而变的,所以退步自然放大,又回来势既猛且快,所以退的手步自然加快。正是符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所说:“动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规律。

歌诀: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化动八千斤。

第五十八势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要领同前。

洪师在此势中加“进步挤,顺拦肘”为过渡动作。其练法为反旋合手发顺拦肘,有从左、右下分为亮翅之形,所以不另立新名。

第五十九势搂膝拗步

势名考释、要领同前,是重复势子。

第六十势闪通背(又名“背口袋”)

势名考释:势名考释同前,但此势与前势闪通背练法不同。此势又名为“背口袋”,是摔法。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右、右凡6转;步法从上势搂膝拗步的左弓蹬步变右侧马步、右小侧马步、左半马步、内八字马步,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转退步挒、进右步穿裆靠,左转撩阴背摔法、右转背靠等法。

歌诀:右掤拴手穿裆靠,左转撩阴势下行。退步闪身滑摔法,双手缠紧身要灵。

第六十一势掩手肱拳

势名考释:势名考释同前。洪师加“第二进步”字样,说明有进步的动作,而且是第二个进步。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先向左前方、后转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凡4转;步法从前势第二闪通背末一动作的左侧马步变右盖步、左侧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双拿、右引左挤按、左掤右蓄法、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闪通背下演手拳,飞步撩阴足暗悬。拴手左引右击法,罗汉堂前展红拳。

第六十二势揽擦衣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取古法新编,加“进退步”以示别于“退进步”。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亦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凡3转。步法从前势演手红拳的右弓蹬步变右前虚步,右后虚步、右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进掤、右进步按、左退步挤等法。

歌诀:进退擦衣灵又轻,右手按挤似蛟龙。左手旋回护左面,一阴一阳神理现。

第六十三势单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此势系洪师在当初学拳时,听陈师爷所讲解、试验的单鞭前两动作手法,记录于此势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亦先右后左。身法右、左、右、左、右凡5转;步法从进退步揽擦衣末动作的右侧马步变右半盘步,左侧马步,左弓蹬步。同时,手法为右下挤、右肘打、左转靠、肘、采、按、挤等法。

歌诀:七日来复*运转奇,上虚下实象坎离,岂识刚柔无不具,六子由来宗两仪。*:第七个单鞭

第六十四势下云手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但加“下”字,以表次序。

要领:此势亦8个动作,是盖步练法。第四动作也是不进左步,而以右足从左足的前方转进,落步时用足踵踏落,足尖斜向左前方,右腿弯正好合在左膝之上,成右小盖步;手法从第四动作向右转的少,第五动作左足从右足下向左横进时,偏于左方多些。但须注意:不论偷步、盖步都是身向右转,手向右收时右足左进的姿势。

据《陈式拳械谱》释下云手一势为“秋云”,以变化多端为秋天云的特点,所以此势用法小巧玲珑,变化莫测,为手足齐用法。

歌诀:一来一往手再运,旋转变化有分寸。但从下掤右脚揣,秋水文章不染尘。

第六十五势高探马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手法均同前。只是末一动作身加大左转,步法随身转向左方,成右后虚步;眼法虽未变转方向,因身步左转加大,眼法自然形成向右。

歌诀:高探马势古法传,新势老势皆倒转。右采左捋左足转,手挥琵琶抱胸前。

第六十六势十字脚(一名十字摆莲)

势名考释:此势练法先以双手交叉横排成十字状,然后单手击拍右脚横摆,故名十字脚。也有称为“十字摆莲”的,各式太极拳名同,老谱名为“十字脚”。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先向左前方,后两动作转向为向右;身法右、右、左、右、左凡5转;步法从第二高探马的左后虚步变左扑步,左侧马步、右转内八字马步,成左独立步;手法包括左合掤、右采左按、左挤右按、右转合掤、左单打兼右单脚捭等法。

这个手法是比较特殊的。一般双手合住,只合在腕部,此势却是横排成十字。陈鑫先生说:这样做法,名为“拴横”,乃陈家太极拳所忌,但只要两臂放松,裆部塌好,重心不偏,转身进步用靠法反击,最为便利。

歌诀:双手拴横被人封,十字脚下岂容情。提膝使脾筋骨断,松腰一靠灵又精。

第六十七势指裆捶

势名考释:此势与下演手捶、击地插是同一动作,但有大、中、小之分。下演手捶的旋转最小,而为顺步横打法;击地捶的身、手步法最大;指裆捶则是中型的。

要领:此势共有3个动作。眼法向右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凡3转;步法从左独立步,变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转下掤,左进步靠、左引右下击法。

歌诀:指裆捶下靠为锋,震脚转身灵又雄。左引右击裆内使,击着三节不见形。

第六十八势猿猴献果(一名青龙出水)

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象形的。右拳为果,向对方口部献出。名为“猿猴献果”,取其灵敏的动作如同猿猴。

此势陈鑫先生名之为“青龙出水”,解说:“右拳拧转上掤,右足下蹬向右前跃进,如鱼龙跃出池中之状”。同样是象形的势名;因练法各有不同,如今采取猿猴献果练法,故名“猿猴献果”。

要领:此亦一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继续向左转;右足逆缠,走左里弧线,向右前斜角跃进一大步,左足走顺缠走里左前弧线跟进到右足左后外斜角尺许,成左后虚步;同时,右手变顺缠,走里上左弧线,下塌外碾地向右前转出,高其下颏,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左手亦在胸前顺缠自转,掌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两手仍距离一小臂宽。

歌诀:指裆捶下接献果,指下打上势不弱。来脉转关无痕迹,方懂太极真消息。

第六十九势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老谱此处无六封四闭之名,有此练法。

要领:此势只有一个动作。眼法右前,身法右转。步法左后虚步,手法双按。

此势系从一路第一个六封四闭变来。动作、作用均同前势末一动作。

第七十势单鞭

势名考释、要领皆同前。

第七十一势铺地鸡(一名雀地龙)

势名考释:势名为象形。凡拳套中的低势,差不多总用龙、蛇、虫之类作为势名,因为这些动作都是在地上爬行的。陈鑫先生说:“此势亦名为…铺地鸡?,因鸡性畏热,欲就湿土卧以凉其胃,其卧地时一翅展开,一腿伸开,也是象形的意思,故名…铺地鸡?,又名铺地锦。”洪师名为“穿地龙”。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向左前方;身变左、右两转。步法从左弓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手法包括左转掤击、右转后臀压等法。这个势子与跌叉好像相同,但作用不同,所以练法自然也略有不同。

歌诀:左掤右击铺地鸡,下惊上取君须记。扑前扫后随敌变,贴地势行古今稀。

第七十一势上步七星(一名上步骑鲸)

势名考释:此势为古老势名,取名重在“上步”,洪师名为“上步骑鲸”含意深远,与“下步跨虎”之名相对,一上一下,同是象形而又说明进退方向。各式太极拳均名“上步七星”,我从之。

要领:此势共两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左扑步变右前虚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变右解拿下采等法。

歌诀:上步七星拴手变,之前七星盼顾全。下采膝打进退变,彬彬克敌分寸间。

第七十二势下步跨虎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下步为主,跨虎则象形步法的形状,各式太极拳名为“退步跨虎”,陈式老谱名为“下步跨虎”,结合前势“七步七星”一上一下,势法严谨,故采用老名。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从正前方转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右、左凡4转;步法从右前虚步,变左侧马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下掤、右下步掤、右引左挤按、左收掤等法。

按照陈鑫先生说,右手应高转过头顶,这是又一练法。今之练法略有不同,故说明以告读者。

歌诀:下步跨虎旋转变,两手斜缠皆倒转。左足收跨手收合,取象推演离中虚。

第七十三势摆脚(一名双摆莲)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转身”二字,以区别动作。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详细教学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动作名称及说明 套路名称 1、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护心拳 7、斜行 8、回头金刚捣碓 9、撇身拳10、指裆11、斩手12、翻花舞袖 13、掩手肱拳14、腰拦肘15、大肱拳小肱拳16、玉女穿梭 17、倒骑龙18、掩手肱拳19、裹鞭裹鞭20、兽头式 21、披架子22、翻花舞袖23、掩手肱拳24、伏虎 25、抹眉肱26、黄龙三搅水27、左冲28、右冲 29、掩手肱拳30、扫堂腿31、掩手肱拳32、全炮捶 33、掩手肱拳34、捣叉捣叉35、左二肱右二肱36、回头当门炮 37、窝底大捉炮38、腰拦肘39、顺拦肘40、窝底炮 41、回头井栏直入42、金刚捣碓43、收式 动作分解说明 第一式:预备式 身体自然直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向外撇;两肩松开,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向前平视,面向南。 要点: 要求立而不挺,顶劲领起(头要正直,好象头顶有一物勿让其掉下,虚虚领起),唇轻闭,齿微合,下颏微内收,松肩(两肩有意放松,无意下沉),含胸塌腰(胸部放松,不内凹外凸,腰部放松为塌腰)使心气下降,屈膝松髋,盆骨端正。此要求,不但在预备式时,而且在整个拳套的每个动作都必须注意。 第二式:金刚捣碓 ①身体微下蹲,两臂微屈,缓缓抬起与肩平,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两眼向前平视。 ②身体下蹲,随着重心下降,两手缓缓下落至腹前。 ③身体略左转随即向右转,重心先向右而后向左移,同时两手向左划弧(右手先顺后逆,左手先逆后顺),右手屈臂置于胸前,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左手置于身体左侧,掌心朝上。

④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至左腿,以右脚脚跟为轴,脚尖翘起外摆,同时两手向右上方平捋(左顺右逆),置于身体右侧,右手略高于肩,掌心朝外,指尖向前,左手掌心朝上,指尖向右前。 ⑤身体向右微微下沉,重心控制在右腿,并将左足提起,在转换重心的同时,双手略向右上方棚出。 ⑥身体略下蹲,左足尖翘起,以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45 ⑦身体微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掌踏实;同时左手内旋向前棚(由顺缠变逆缠),手心向下,右手外旋向右后下方展开,而后随转体向前移至腹前(由逆缠变顺缠),掌心朝右,指尖向右后。 ⑧身体左转,右脚跟步,以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向前撩起(顺缠),置于右胸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左臂屈肘向前挤出;当右手撩起时,左掌先转腕上撩,再向里合于右小臂上(逆缠),掌心朝里,指尖向右。 ⑨左手外旋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指尖向右(离身体10厘米),右手变拳,上提于胸前,拳心向里,再向下落于左掌心内。 ⑩左腿支撑体重,右拳与右足一齐提起(两髋放松);左掌略下沉。 ⑾右脚落地震脚,同时,右拳落于左掌心内,目视前方,面向南。 要点: ①何为金刚捣碓?金刚神右手捏拳如杵,左手屈掌如臼,右拳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捣碓。故名金刚捣碓。 ②缠丝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此势经过了五对不同方位的缠丝(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练习时要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如只注意手上的顺缠和逆缠,而不注意身法,就会适得其反。 ③左足向左前方伸出,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轻而不浮(陈式太极拳凡是开步皆如此)。 ④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震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 ⑤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的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 第三式:懒扎衣 ①双手分开,右手先向上,而后向下划弧,左手先向下,而后向上划弧,双手划至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双手皆大逆缠转开,重心偏右,顺缠而合,重心偏左);目视右前方,面向南。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式招式及基本动作规格

陈氏太极一、 起势 1、屈膝松胯 2、点起左脚尖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6、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二、金刚捣锤 1、向后翻掌 2、左手前、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三、懒扎衣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开步6、左转腰翻叉腰下沉 四、六封四闭 1、左手引右手 2、翻掌下五、单鞭 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4、穿掌、翻掌、移重心六、金刚捣锤 1、右手引左手 2、翻掌上朋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七、白鹤亮翅 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 脚尖3、开步与肩同宽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往下按至小腹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落地提腿开步 、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3、上步合手提腿冲拳、震脚 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左转腰翻左右掌 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3、提腿开步 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 掌上朋移重心3、向后翻掌 移重心,摆左脚尖 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到两腿中间 左掌推右掌托 步合手4、捏拳 再走半拍收步 左手滑到腹部、5、收腿,推举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倒步6、左转腰翻右八、斜行 1、左转腰拨掌 2、右转腰回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滑九、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左转腰拨掌7、回来换手十一、斜行 1、向后转耀翻掌 2、移重心4、推掌打开下沉 十二、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三、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翻右掌、摆右脚尖,十四、掩手肱拳 1、 下分移重心 2、翻掌十五、金刚捣碓 1、分手移重心 2、合手移重分手,重心右腿 3、走半拍,重心左腿 4、左转腰翻右掌7、扣右脚尖 8、移重心收步撑开 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回来换手、收手、收步8、开步推掌 移重心收手3、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上步合手 翻掌捏拳拉回来再移重心 3、打拳移重心 合手移重心 3、分手移重心 4、扣左脚尖移重心、再走半拍收步 向后转腰翻掌 推掌打开下沉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右掌推到胸前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扣左脚尖移重心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标签:金刚玉女一枪太极陈式2010-12-13 11:16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养生功) 预备式:压腿 第一部分:关节放松 1、手指交叉手腕摇摆放松 2、手臂肘部摇摆放松 3、肩部摇摆放松 4、手臂伸展侧身摇摆放松 5、腰部转动手臂摇摆放松 6、手按腰部腰部转动放松 7、手按膝关节转动放松 8、手臂侧摇摆伸腿放松9、脚关节摇摆放松 第二部分:缠丝劲 1、逆缠 2、顺缠 3、上缠 4、下缠 5、左缠 6、右缠 7、前缠 8、后缠 第三部分:静养功 1、采气 2、 3、丹田内转运气功 4、盘坐养生功 5、平坐养生功 6、太极浑元桩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1. 太极初式 2. 金刚捣椎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金刚捣椎 7. 白鹤亮翅 8. 斜行 9. 搂膝10. 上三步 11. 斜行12. 搂膝13. 上三步14. 掩手肱拳15. 金刚捣锥 16. 撇身捶17. 青龙出水18. 双推手19. 肘底看拳20. 倒卷肱 21. 白鹤亮翅22. 斜行23. 闪通背24. 掩手肱拳25. 六封四闭 26. 单鞭27. 运手28. 高探马29. 右擦脚30. 左擦脚 31. 左蹬一跟32. 上三步33. 击地捶34. 翻身二起脚35. 护心捶

36. 旋风脚37. 右蹬一跟38. 掩手肱拳39. 小擒打40. 抱头推山 41. 六封四闭42. 单鞭43. 前招44. 后招45. 野马分鬃 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玉女穿梭49. 懒扎衣50. 六封四闭 51. 单鞭52. 运手53. 摆莲脚54. 跌岔55. 金鸡独立 56. 倒卷肱57. 白鹤亮翅58. 斜行59. 闪通背60. 掩手肱拳 61. 六封四闭62. 单鞭63. 运手64. 高探马65. 十字脚 66. 指裆捶67. 猿猴探果68. 单鞭69. 雀地龙70. 上步七星 71. 下步跨虎72. 转身摆莲脚73. 当头炮74. 金刚捣锥75.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炮捶) 1. 太极初势 2. 金刚大捣锥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护心拳 7. 斜行 8. 回头金刚捣锥 9. 撇身拳10. 指裆斩手 11. 翻花舞袖12. 掩手肱拳13. 腰拦肘14. 大肱拳15. 小肱拳 16. 玉女穿梭17. 倒骑龙18. 掩手肱拳19. 裹身鞭20. 兽头势 21. 披架子22. 翻花舞袖23. 掩手肱拳24. 伏虎25. 抹眉肱 26. 黄龙三搅水27. 左冲右冲28. 掩手肱拳29. 扫蹚腿30. 掩手肱拳 31. 全炮捶32. 掩手肱拳33. 捣岔捣岔34. 左二肱右二肱35. 回头当门炮 36. 变式大捉炮37. 腰拦肘38. 顺拦肘39. 窝底炮40. 回头井拦直入 41. 金刚捣锥42.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 1. 金刚捣锥 2. 懒扎衣 3. 六封四闭 4. 单鞭 5. 金刚捣锥 6. 白鹤亮翅 7. 搂膝拗步 8. 初收 9. 上三步10. 斜行拗步 11. 再收12. 上三步13. 掩手肱拳14. 金刚捣锥15. 撇身拳 16. 青龙出水(出手花) 17. 肘底看拳(叶底花) 18. 倒卷肱(珍珠倒卷帘) 19. 白鹤亮翅20. 搂膝拗步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名称和讲解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名称(74式) 第一部分 1、太极起式 2、金刚捣椎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椎 7、白鹤亮翅 8、斜形 9、搂膝 10、拗步11、斜形12、搂膝13、拗步14、掩手肱拳15、金刚捣椎 第二部分 16、撇身锤17、青龙出水18、双推手19、肘底看拳20、倒卷肱21、白鹤亮翅22、斜形23、闪通背24、掩手肱拳25、六封四闭26、单鞭27、云手28、高捋马 第三部分 29、右擦脚30、左擦脚31、左蹬一跟32、前趟拗步33、击地锤34、踢二起35、护心拳36、旋风脚37、右蹬一跟38、掩手肱拳 第四部分

39、小擒拿40、抱头推山41、六封四闭42、单鞭43、前招44、后招45、野马分鬃46、六封四闭47、单鞭 第五部分 48、玉女穿梭49、懒扎衣50、六封四闭51、单鞭52、云手53、摆脚跌岔54、金鸡独立55、倒卷肱56、白鹤亮翅57、斜形68、闪背通59、掩手肱拳60、六封四闭61、单鞭62、云手63、高捋马 第六部分 64、十字脚步65、指铛捶66、猿猴献身67、单鞭68、雀地龙69、上步七星70、下步跨肱71、转身双摆莲72、当头炮73、金刚捣椎74、收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 一、起势 1、屈膝松胯 2、点起左脚尖 3、开步与肩同宽 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中间 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 6、往下按至小腹 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右掌托 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提腿开步 二、金刚捣锤 1、向后翻掌 2、左手前、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 3、上步合手 4、捏拳 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三、懒扎衣 1,穿掌,重心左腿2、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拍收步 5、合手开步 6、左转腰翻左右掌 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滑到腹部、 叉腰下沉 四、六封四闭 1、左手引右手 2、翻掌下搏移重心 3、转腰翻掌 4、收手移重心 5、收腿,推举 五、单鞭 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 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 3、提腿开步 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 六、金刚捣锤 1、右手引左手 2、翻掌上朋移重心 3、向后翻掌 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心,摆左脚尖 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七、白鹤亮翅 1,穿掌,重心左腿2、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拍收步 5、合手倒步 6、左转腰翻右掌 7、扣右脚尖 8、移重心收步撑开 八、斜行 1、左转腰拨掌 2、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 3、提腿开步 4、向后转腰翻掌 5、移重心收手 6、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 7、推掌打开下沉 九、搂膝 1、下沉抱腿 2、移重心 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 4、落地下沉、立掌 十、拗步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分解动作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分解动作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七十四式分解动作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分解动作 第一式太极起势 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二、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三、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四、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第二式金刚捣碓 一、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棚出,左 手棚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棚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二、身体右转90?,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三、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四、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棚劲;目视左前方。五、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棚,左手棚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后;目视前方。六、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臂内侧,左手心朝下;右手

领右脚弧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七、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八、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腿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九、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第三式懒扎衣 一、身体微左转,重心右移;右拳变掌,逆缠上棚;左手逆缠下按;目视前方。 二、两手由双逆缠变双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手合于右臂内,手心朝外,右手心朝上;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横开一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目视身体右前方。三、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手顺缠上棚;目视右前方。四、右手逆缠外翻,右臂向外加棚劲;左手顺缠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重心在右;目视右前方。 五、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开至右膝上方,松肩沉肘,略变顺缠,指尖高于眼平;左手逆缠,至身左侧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后,重心在右;眼随右手转视前方。 第四式六封四闭 一、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左手从左腰间走上弧与右手相合;右手略有前引下沉之意;目视右手中指端。二、身体左转,重心左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自右而左向下捋;目视身体右前方。三、此势为动作四的过度动作。在分解练习时,此势不停。身体继续左转;两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向左后上方捋;重心向右移,目视左前方。四、上势不停,重心继续右移;两手变左顺右逆缠向上划弧,合于肩前;随两手相合,身体向右转;目视右前方。五、重心不变,身体微右转下沉;两手合力走弧线,向右前下方按;左脚收于右脚内侧20厘米左右,脚尖点地;目视右前下方。 第五式单鞭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功夫 小架拳五层功夫,都在拳架里,分为五路,炮锤不算。一路是综合架,练松练柔,二 路练身法,三路练发劲,四路和五路练打法,技击。招式少。四路和五路已经看不到,小 架拳锻炼之初始,乃是要以动为主,动中求静。而且,内家神意等高深法则,也是在动中 体会。如果没有劲的支撑单单追求“松“和“静“,那么,所得之松,乃是软;所得静, 乃顽空。只是养生之道,如此,是与内家武学背道而驰,则离道日远也。 拳即是桩,而且是活桩。要在拳架下功夫的道理,就在这。架子错误就相当于挫自己 的骨头。骨头受挫一定痛苦。把动作调整对了就可以,一定要有明白的老师指导。不能自 己瞎练。练习太极拳 一定要明明白白,头肩肘手胯膝脚各有各的位置和规矩,头肩肘手胯膝脚一定必须 规规矩矩练习,小架拳为什么叫规矩拳。刚刚学习看做动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 就知道,摸老师的练习状态,让老师调调自己的身法。文字内容可以介绍给你,但是不能 解释给你听因为没有看到你的状态,可能产生错误理解,面对面的演示还需要认真揣摩。 太极拳的资料很多,千万不要望文生义,练习是关键,正确的感觉才是收获。很多东 西是架子好了以后的事,架子没好,求内涵很难求到。什么事对和错,不能劲力顺达的状 态都是错,劲力顺达的状态就是正确的桩功。先有型而后成体,这就像自行车的轮子,钢 圈是关键,先必须有好的钢圈,再必须有好的外胎,内胎才有用。否则内胎再好都是假的。轮子没有用。钢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内胎就是内气。 我们小架的股骨头所放的位置是最佳位置,运动半径最大化。运动半径最大化,这 问题很多人不知道的。这就是小架的后裆,所处的空间位置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 节囊,处于自然的对称等涨放松状态 很重要。从一个半圆到另一个半圆,组成一个太极,一个半圆的切线。就是小架的 运动轨迹,这个切线就是阴阳鱼的分界线。整个圆组成对拉拔长,阴阳对称,阴阳转换。 是太极拳背丝扣练法的初级功夫,是"后天背丝扣“,即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丹 田先天一气。。 高层功夫应是以太极本体丹田先天一气运转,带动肢体运转。需要有一定内功方可, 在内不在外。外在也就是动作越明显,说明他内在动得很少,内在一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行家和泛家的区别,外在表现越多。说明他还没走到无圈。也就是还没达到太 极拳的高级境界,为什么我们大师的拳。初级和中级的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谈 他的小寸劲和搭手就飞的功夫。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1、金刚捣碓: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烂插衣:揽插衣,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之闭:六封之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8、搂膝: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9、上三步: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园劲要真,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0、斜形: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左臂

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1、搂膝: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2、上三步: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3、掩手肱拳: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4、金刚捣碓: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碓,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15、撇身捶: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身躯顺提顺采式,再次左旋逆常拼。 16、青龙出水: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18、双推手:这次紧连双推手,大小双圈劲贯肘,切记重心在右足,虚领顶劲裆要空。 19、倒卷肱:说二守势倒卷肱,前足虚来后足弓,双手左右相照应,这边引来那边攻。 20、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用处多,十次八次不为过,承上启下都有用,关键在于胯要活。 21、斜形:斜形式,很难练,没有千遍功不现,他与单鞭是攻势,要点都在腰胯处。 22、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前

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分解教学

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分解教学 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分解教学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名称【第一段】 1、太极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鹅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拗步 11、斜行 12、搂膝 13、拗步 14、掩手肱拳 15、金刚捣碓 【第二段】 16、撇身捶 17、青龙出水 18、双推手 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 21、白鹅亮翅 22、斜行 23、闪通背 24、掩手肱拳 25、六封四闭 26、单鞭 27、云手 28、高探马 【第三段】 29、右擦脚 30、左擦脚 31、左蹬一跟 32、前趟拗步 33、击地锤 34、踢二起 35、护心拳 36、旋风脚 37、右蹬一跟 38、掩手肱拳 【第四段】 39、小擒打 40、抱头推山 41、六封四闭

42、单鞭 43、前招 44、后招 45、野马分鬃 46、六封四闭 47、单鞭 【第五段】 48、玉女穿梭 49、懒扎衣 50、六封四闭 51、单鞭 52、云手 53、摆脚跌叉 54、金鸡独立 55、倒卷肱 56、白鹅亮翅 57、斜形 58、闪通背 59、掩手肱拳 60、六封四闭 61、单鞭 62、云手 63、高探马 【第六段】 64、十字脚 65、指裆锤 66、白猿献果 67、单鞭 68、雀地龙 69、上步七星 70、下步跨肱 71、转身双摆莲 72、当头炮 73、金刚捣碓 74、收势 陈式太极拳的奥妙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说课讲解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 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

陈氏太极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的区别

陈氏太极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的区别 很多学员在刚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时,不明白何为老架一路、何为老架二路,亦不明白该从何练起,自己更适合练习哪一路拳法。鉴于新学员的诸多困惑,下面将从两种拳法的由来、架势特点及练习方式方面,浅谈两者的差异,为您在了解或习练此两种拳法时,提供帮助。陈氏太极拳老架(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一路拳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运动以腰为主,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寓柔。练习时,震脚发力,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完整一气。有怪蟒出洞、猛虎下山之气魄;有蛟龙出海,雄狮抖毛之神威。建议新手先学一路拳,此拳松柔,柔中带刚,适合任何人群。二路拳是一路拳的基础发展出来的。刚猛无比,发力招数多,没有一路拳的基础练二路拳易出内伤。学习二路拳,应在练好一路拳的基础上,

突破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周身相随,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内外结合,放松沉稳,劲力完整,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此时学练二路拳方能免出偏差。否则没有松弹劲,练拳时就会僵硬一条,上重下浮,横气填胸,心跳过速,呼吸发喘,嘴发青,脸发白,对健身和练功不利,学者务必注意。一路拳练习时要求:以身领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运行速度慢。主要体会内气运行与外形结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配合呼吸,注重缠丝劲的练习。在用法上,以掤、捋、挤、按为主,采、列、肘、靠为辅。二路拳练习时,因有一路拳的基础,就不需要过分考虑内气、呼吸与动作配合,动作以手领劲。手领、身随、步法活,根稳、劲整、精神足,以采、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真正体现出二路拳快、刚、猛的特色。总之,大家先耐心学完陈氏太极的老架一路,再学习二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83式口诀

陈式太极有渊源,王庭先祖传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发科前辈创新拳。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舒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僵力。预备起式双足开,虚领顶劲呈自然,两耳听后立身正。双眼平视心气静。金刚捣碓精神敛,阴阳无偏太极现,全身缠绕螺旋劲,右拳捣碓顶精领。谁人不识揽扎衣,左屈右伸最神奇,千变万化由我运,两足平踏定根基。六封似闭周身合,合中寓开开中合,左足跟步虚实分,风吹杨柳天机动。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左右分,右勾左掌非马步,上下四旁扣如弓。金刚捣碓鬼神惊,心平气静把胯松,左手如鞭长空响,提膝震脚大地沉。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斜行拗步气要沉,手要搂膝身法正,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成勾右为掌。初收提膝双插掌,右脚抠地身不晃,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前趟拗步抖威风,两足平开两手分,眼随右手中指转,转到定式神可接。接到斜行拗步时,圆转随意运鸿蒙,动中有静静藏动,乾坤正气运周身。再次初收精神聚,虚步点地手护胸,不收不见放中巧,灵猫扑鼠束其身。又到前趟拗步来,心空腹实裆要开,只要中间身法正,何惧周围有敌来。掩手肱拳劲要整,劲力要在腰间寻,前冲后顶劲对称,注意拳头莫握紧。金刚捣碓又一着,上打咽喉下打阴,震脚莫把双重犯,沉肩坠肘要记清。披身捶式最难传,松活弹抖全体现,顺逆缠丝步跟稳,蓄发相变要松沉。背折靠式不好练,左拳岔住在腰间,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双推掌式腰要拧,右足上前左足跟,进步莫迟两掌推,不顶不延妙手传。三换掌式彼难防,圆转自如在腰间,双手如运太极球,上轻下沉不倒翁。肘底看捶叶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点地右踏实,好似仙桃悬肘下。倒卷肱式为退行,退中寓进步法精,左顾右盼车轮转,首莫仰俯脚莫颠。退步压肘击胸膛,敌欲能防非妙方,压肘同时要撤步,右肘后顶把敌伤。压肘后面接中盘,上击下打彼难防,向左滑步莫迟疑,左拦右按似斜飞。又到白鹤亮翅时,一引即进开右步,敞开门户虚左脚,右手再开亮白鹤。斜行拗步最有情,但看能明不能明,天机活波妙自生,身躯辗转在一心。闪通背式用法精,上步穿掌一气成,转身顶肘右退步,双掌下按气要沉。掩手肱拳又再现,浑身合下力千斤,劲源是从脚下起,主宰于腰达于手。六封似闭履采变,以柔克刚强中强,上引下松随敌意,进步双按封中闭。单鞭一式谁知晓,上下相合首尾保,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云手交替把门封,左右立圆护全身,脚随手运从后插,上下相随一气成。高探马式最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探马过后右擦脚,左脚盖步双手合,右脚上飞要过腰,右手击足要打平。左擦脚式要分清,右脚落步再拧身,单腿支地左脚飞,左手拍击响彻云。左蹬一跟要转身,右脚踏实基础稳,只见左脚半空悬,劲力先蓄脚再蹬。前趟拗步类斜行,唯有两手是平分,深入虎穴用手探,敛臀圆裆膝要撑。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6式)动作名称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6式)动作名称第一段∕综合训练第二段∕身法训练第三段∕独立训练 01."预备式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第二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拗步 9."初收 1 0."前趟拗步

1."第二斜行拗步1 2."再收 1 3."前趟拗步 1 4."掩手肱锤 1 5."十字手 1 6."第三金刚捣碓1 7."披身捶 1 8."青龙出水 1 9."双推手 2 0."三换掌 2 1."肘底捶

2."倒卷肱2 3."退步压肘2 4."中盘 2 5."白鹤亮翅2 6."斜行拗步2 7."闪通背2 8."掩手肱捶2 9."六封四闭3 0."单鞭 31."运手 32."高探马 33."左擦脚

34."右擦脚 35."蹬一根(左) 36."前趟拗步 37."击地捶 38."翻身二起脚 39."兽头式 40."旋风脚 41."转身十字手 42."蹬一根(右) 43."海底翻花 44."掩手肱捶 第四段∕跳跃训练4 5."小擒打 4 6."抱头推山 4 7."小三换掌 4 8."六封四闭 4

9."单鞭 5 0."前招 5 1."后招 5 2."野马分鬃 5 3."大六封四闭 5 4."大单鞭 5 5."双震脚 5 6."玉女穿梭 5 7."懒扎衣 5 8."六封四闭 5 9."单鞭第五段∕复习训练

6 0."运手 6 1."摆脚跌叉 6 2."左右金鸡独立6 3."倒卷肱 6 4."退步压肘 6 5."中盘 6 6."白鹤亮翅 6 7."斜行拗步 6 8."闪通背 6 9."掩手肱捶 7

陈氏老架一路74式动作方位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方位 第一式太极起势(正南) 第二式金刚捣碓(正南) 第三式懒扎衣(正南) 第四式六封四闭(正南变西南)第五式单鞭(西南变正南) 第六式金刚捣碓(正南变西东)第七式白鹅亮翅(正东) 第八式斜行(正东) 第九式搂膝(正东) 第十式拗步(正东) 第十一式斜形(正东) 第十二式搂膝(正东) 第十三式拗步(正东变东南)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东南) 第十五式金刚捣碓(东南变正南) 第十六式撇身捶(正南) 第十七式青龙出水(正南) 第十八式双推手(正南转正东)第十九式肘底看拳(正东) 第二十式倒卷肱(正东,退五步)第二十一式白鹅亮翅(正东)第二十二式斜形(正东) 第二十三式闪通背(正东变正西,垫步时变西北) 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西北)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闭(西北变西南) 第二十六式单鞭(西南变正南)第二十七式云手(正南) 第二十八式高探马(正南转正北)第二十九式右擦脚(正北) 第三十式左擦脚(正北转正东)第三十一式左蹬一跟(正东转正北) 第三十二式前趟拗步(正北行往西) 第三十三式击地捶(西北击西下)第三十四式踢二起(朝西变正东)第三十五式护心拳(正东变东北)第三十六式旋风脚(东北变正北,顺指针扫左腿)第三十七式右蹬一跟(正 北) 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正北 边正东,垫步变东南) 第三十九式小擒打(东南转 正东) 第四十式抱头推山(正东变 正南,双手平推西南) 第四十一式六封四闭(西南 逆回旋在西南) 第四十二式单鞭(西南变正 南) 第四十三式前招(正南转正 西) 第四十四式后招(正西)第 四十五式野马分鬃(正西) 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正西 变西南) 第四十七式单鞭(西南变正 南) 第四十八式玉女穿梭(西南 变正西) 第四十九式懒扎衣(正南) 第五十式六封四闭(正南变 西南) 第五十一式单鞭(西南变正 南) 第五十二式云手(正南,插 三步) 第五十三式摆脚跌岔(正南 行往正东) 第五十四式金鸡独立(正南 转向正东) 第五十五式倒卷肱(正东退 正西,退五步) 第五十六式白鹅亮翅(正东 退正西,左虚步) 第五十七式斜形(正东,四 隅步) 第五十八式闪通背(正东变 至正西,顺时针方向转,垫步时 再转西北) 第五十九式掩手肱拳(朝西北, 重心由右移左) 第六十式六封四闭(西北变西 南) 第六十一式单鞭(西南变正南) 第六十二式云手(正南,插步, 三个) 第六十三式高探马(正南变西北) 第六十四式十字脚(身朝正北变 东南) 第六十五式指裆捶(左脚踩西南, 右脚踩东北,身向朝西北) 第六十六式猿猴献果(由西北变 西南) 第六十七式单鞭(西南变正南) 第六十八式雀地龙(身向正南, 重心由右变左) 第六十九式上步七星(朝正东由 下往上) 第七十式下步跨肱(由正东转向 正南) 第七十一式转身双摆莲(由正 南转180°) 第七十二式当头炮(西南) 第七十三式金刚捣碓(正南) 第七十四式收势(正南)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十三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硾,掩手肱拳为陈氏太极拳独特刚柔并用的动作,可刚柔并用也可柔而不发。单鞭、揽扎衣的左顾右盼;单鞭、六封四闭的大开大合;雀地龙和金鸡独立的下势与独立的上下屈伸;倒卷肱和白鹅亮翅的退中有进,进中有退等,组合成了一套完美的套路。几十年来在世界上传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练习者的喜爱。为练好陈氏太极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老架十三式拳谱起势 亦静亦动两仪生,阴阳开合立身正, 气沉丹田周天转,不知不觉得功成。 1、金刚捣硾 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揽扎衣 揽扎衣式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 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 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 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雀地龙 雀地龙势低身法,意在攻下将敌挫,右手抓住他手臂,猛然铲他脚底窝。 6、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身法正,左右平衡象杆秤,中处摆开劲要猛,引带击摔在于拧。 7、倒卷肱 说说守势倒卷肱,前腿弓来后足登,双手左右相照应,一边引来一边攻。 8、白鹅亮翅 白鹅亮翅用劲巧,左右上下妙在腰,右撑左按无定势,遇顶则丢劲要轻。 9、斜行 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10、掩手肱拳 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转腰出拳击敌胸。 11、双摆莲 甩起右脚双摆莲,意在胯处右脚悬,先合后开猛用力,双手拍脚响震天。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分解动作 第一式太极起势 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二、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 三、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四、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第二式金刚捣碓 一、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棚出,左手棚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棚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二、身体右转90°,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 三、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四、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棚劲;目视左前方。 五、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棚,左手棚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后;目视前方。 六、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臂内侧,左手心朝下;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 七、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 八、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胯,提起右腿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九、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