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英语教学方面更多的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有的教会较为保守, 不太重视英语教学, 导致教学水平不够高, 如江阴励实中学的英语水准就落后。此外各校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会中学的发展。

(二)规范化发展时期 ( 1922- 1937)

从1922 年壬戌学制施行到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阶段。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加上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管理, 教会学校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与之相适应的是,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 逐步与公立中学接轨, 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被纳入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之中, 成为其重要的补充。1922 年北京政府颁行壬戌学制, 对教会中学影响很大, 各校纷纷依制由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制两级中学, 同时实行学分制, 英语课学分虽略高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规定, 但也相差不大。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1927 年以后, 各教会中学纷纷向国民政府立案, 英语课教学时数、课程纲要等与公立中学进一步趋同,此外教会中学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会考, 教会中学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停滞与混乱时期 ( 1937- 1949)

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全国解放是教会中学英语教学的停滞与混乱时期。由于日军入侵, 广大新教差会创办的教会中学不愿接受日伪统治, 纷纷停办或迁校。到 1938年, 各省停办的教会中学已达37所, 前往它处临时校址的有96所, 其中大部分迁至上海租界与同一差会兴办的其它中学组成联中

.迁校的中学仍坚持英语教学, 如北平私立崇德中学, 1939年由于日寇强令改英语为日语, 停止宗教宣传而被迫停办, 司徒雷登与崇德校长凌贤扬密谈协商, 在燕大的掩护下, 将崇德的旧班底搬到海淀蔚秀园, 成立燕大高中部。但是在迁徙过程中大量教师流失, 学生也多数流散各地,而且学校资金困难,教材也缺乏, 给包括英语在内的各科教学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在沦陷区一些基督教中学迁校后, 部分师生在原校舍开办补习班, 或改为圣经学校以实施暂时教育。如浸礼会牧师盛培之在苏州开办成智中学, 仍秘密教授部分学生英语。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租界, 英美籍教师被捕, 各教会中学被迫再次迁校, 蒙受了更大的损失。少数仍在敌后坚持办学的教会中学, 被迫取消英语课, 改为日语课。抗战胜利后, 各校纷纷由大后方迁回原地, 恢复正常教学, 但由于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会中学的控制, 其腐败作风严重侵蚀了教会中学, 英语教学再也没有达到 30 年代的水准。

二、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外语教育经过了清末的探索时期,至民国终于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学,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色凸显: 系统全面的外语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进一步规范,但仍突出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学和中等以上的学校,除了保持英语课程的时数多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科目也继续用英语开课,英语课程安排更加合理,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

为了吸引生源和升学的需要,教学中小学多把英语列为主要课程。不少教会小学,从高年级起除了英语课外,自然科学科目也由外教用英语教授。如漳州华英小学的高小班,英文、国文各占5课时。邵武汉美中学的高小、初中、高中每学期规定英文一科均为必修课,课时均为6课时,是所有科目课时最多的。教会大学更是重视外语学习。福建协和大学外国文学系除了主修英文外,还要修德文,其他各系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须修西文学分。教会职业学校和一些专门学校也将外语列为重要课程。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英文教学安排严谨系统,从初级的听说简单文法到较高级的文论和修辞,非常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且重视对语言基本功的操练和掌握。在中学阶段,已对听说读写译细分为专门科目进行训练,为学生英语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另外,从福州英华英文课程看出,福建教会学校从中学开始,就把英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结合起来,使之学以致用。

2、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在日益推广普及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特别是教会中学,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英华式”学校是福建教会外语教育的一个典型。“英华式”虽名字上看似中英文课程并重,其实主要侧重英文教学,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用英语授课,聘外籍教师教授。民国初期厦门英华书院、寻源书院、福州格致书院等“英华式”学校仍沿用四或八年学制,实行中、西学分班教学,英文要求较高。(2) 两级中学,这个时期在福建教会学校不占主导地位。随着政府的提倡,这类中学在教会中学中的比率逐渐加大。两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福州三一书院是这类学校的典型。

(3) 教会大学的附中。这类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多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如南省华英女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 ,该校正科所有科目均用英语教学,其中学部参照大学课程,英文细分为几科,并规定“中学与师范第一二三学年,每日二小时练读英文,其余各种学科概用华文教授,惟第四学年,每日则教授英文三小时。”虽然英语教学是当时教会学校的重要特色,但有的教会仍较保守,不太重视英语教学,或者由于财力物力等缘故,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甚至低于公立学校。此外,这时期教会学校急剧增多,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育的发展。

3、兼收并蓄: 外语教学方法的实践

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不仅带来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带来了新式的外语教学方法。“五·四”前后,一些新的外语教学法被引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侧重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使用汉语。其实早在清末,福建教会学校就开始使用直接教学法,民国时期随着直接教学法在全国的流行,这种方法在福建教会学校得到进一步推崇,以福州英华最具代表性。英华重视课堂管理与提倡课外学习相结合,坚持小班授课以保证和提高质量。课堂采用三段教学,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英华教师在运用直接教学法教授英文时,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周密计划和步骤,目的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四会”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教学法首先表现在课堂上。英华教师在学生还没学26个字母

前,先教他们学习音标。之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词典按音标读,同时了解词义。上课时,先由学生自读,后再由教师更正。课文内容理解也先由学生酝酿,后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对于英文法这种较难的课程,英华教师抛弃了背诵定义和文法规则的陈旧方法,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英语典型句型的练习,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律。至于英语读本则由美籍教师执教,由浅及深教授。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二)直接教学法的推广还体现在重视平时英语说话习惯和学习氛围的养成。学校提倡平时多用英文对话,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福州英华学校老师每年至少一次邀请学生到家里做游戏,规定用英语交谈。协和大学“校中完全是美国风气,中国意味极为薄弱。……校内常常说英文,对美国人说英文,中国人自己之间也常常说英文,开起校务委员会来,用的完全是英语。”厦门英华书院每天早晚以及周日都有宗教集会,也是用英语讲道。课外文娱活动中也广泛使用英语。英语话剧演出、英语演说会、英文朗诵比赛等都是各教会学校每学期必举行的项目。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要求学生每月举行一集英语演说会,“以英语演说、辩论古事,以至于游戏议事,亦并用英语,以资练习。”这些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英文学习热情,使其英文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教会学校注重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外文书籍。教会学校的外文特别是英文课外读物十分丰富,学校订有各种外文报刊,并定期购进各种外文书籍,包括各种文学名著和西方民间故事,如《泰西五十轶事》等。福州英华

书院规定学生每人订一份英文《中国评论周报》,以提高英文泛读能力。丰富的外文馆藏及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教会学校毕业生外语素质较之其他学校为高的重要因素。

4、“通”“专”结合: 学术研究与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民国时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福建教会学校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受福建省教育厅的教学研究会和教会的“福建省教育会”指导。福州毓英女子学校按教员所担任学科分专门的研究组,每月定期开会一次,研究教学方法。协大和华南女院等大学教师结合所教专业带领学生对福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行研究,每一学期有中心研究计划,每一教师有专题研究工作,并出版学术刊物,不少刊物的文章是用英文发表的。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也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教会学校中就有不少研究兴趣小组。福建协和大学专门成立了英语研究会,成为协大众多学生会社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型机构。

此外,教会学校还推崇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要求学生文理兼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主修系情况以及自身的才干和兴趣从各组选择相应的课程。由于许多学科用英文开课,学好英文就成了文理兼修的一个重要前提。1924年协大章程注明:“虽然我们希望在可能情况下尽早同样地采用国语教课,但目前本大学的教学方法仍采用英语。”1926年协大章程仍标明:“本校的教学方法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字和哲学用中文讲授,其他课程概用英语讲授。”因此外语在协大受到推崇,其他专业选修外国语文学组课程的学生相当多,不少人还转到外文系。而用英文开课的做法,使学生把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结合

起来,真正做到英文学以致用。为此,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毕业生中涌现了大批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为福建乃至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三、结语

教会教育一直是近代福建西式教育最重要的形式。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用书、兼收并蓄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以致用融贯各科的教育理念,使得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外语素质十分突出; 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同时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促进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尽管教会开办外语教学主要是出于使中国彻底基督教化的需要,使得一些学生重英文轻中文的倾向极为严重,也使得学生生活西方化并产生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但它毕竟为福建乃至中国造就了一批精通外语、掌握西学的人才,为福建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是促使福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文荟萃摇篮的客观因素之一。近代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实践,对当前中国对外语的学习和传授,无疑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2 刘托平《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11年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王婷《科技视界-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目标演变》 2013年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_2090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 教育的缘起 一、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今日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但在近代以前这却被视为禁律。传统儒道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大多不能接受学堂教育。直到近代,在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终于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共存在了60多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简单来说经历了以宗教教育为中心和本土化的两大历史阶段。宗教中心阶段(1905-1926)的教会女子大学特别强调服务传教事业,突出神学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宗教课程灌输宗教内容《圣经》;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宗教活动以示强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教会女子大学逐渐进入了本土世俗化的教育阶段(1927-1952)。此时的教会女子大学面临着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和本土国立大学的挑战,不得不重新定位。他们纷纷改革宗教课程,同时选举中国人做校长,改选校董会。到1929年时,大部分教会女大都已经脱离完全的宗教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与宗教课程并列而设,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色彩日渐浓厚。

二、作为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破土动力的教会女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会担负着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重任。直到五四运动后,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伦理道德在中国遍地开花。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社会实现了“男女同校”的巨变。同时,国人面对本国女子教育被教会女子大学独揽的局面,决心成立自己的女子高校。国立第一所女子大学即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于1919年正式成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会女子大学所宣扬的女教思想促成了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问世。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少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开办女子大学的主观希冀就是保障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具体来说,传教士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三方面: (一)男女平等角度 上帝造人,男女并重。男女在天资上并无二异,女性亦可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人有读书之父,固可因父而开知识,如有读书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聪明,况引孩提入学问之途,莫善于母”,狄考文认为女性仁慈、耐心,很适合担任教师,启蒙幼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爱尔兰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中心介绍 一、中心概况 爱尔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07年3月,是国内第一家多学科、综合性爱尔兰问题研究机构。中心建设得到了爱尔兰政府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自成立之日起,爱尔兰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国爱尔兰学学科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爱尔兰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促进中国学术界在有关领域的探索,为中爱文化交流搭建平台。目前,中心拥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7名,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顾问和客座教授20余人。中心自2007年开始招收爱尔兰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1年起按每两年8人规模,隔年招生。学生入学后分“爱尔兰文学文化”与“政治经济”两个子方向学习。自2010年起,中心在爱尔兰政府和国立大学梅努斯支持下开设爱尔兰语课程。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心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爱尔兰研究领域出版了众多研究成果。 二、学术成果 陈恕主编:《爱尔兰文学》系列丛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陈恕、王展鹏主编:《认识爱尔兰——历史遗产与当代经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陈恕主编:《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陈恕:《爱尔兰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王展鹏主编:《中爱关系:跨文化视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爱]杰鲁莎?麦科马克编,王展鹏、吴文安等译:《爱尔兰人与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奥斯卡?王尔德研究》,北京: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2008年2月 [爱]玛丽娜?卡尔著,李元、[爱]萨拉?简?斯凯夫编,李元译:《猫原边……》,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陈丽:《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20世纪爱尔兰大房子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试题中国外语卷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试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 子课题目录表 [说明]1.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共承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两个招标课题,即“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宗旨与方法”和“教学方法与英语学习成效”。在这两个课题下,我们暂从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综合等五个方面着手设计出如下所列76个子课题。 2.各校老师,各地教研室、教科所在申报子课题时,也可根据自己所在地区(校)的 具体情况自设课题,但自设课题须限定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宗旨与方法” 和“教学方法与英语学习成效”的范围内。 ---------------------------------------------------------------------------------------------------------------------- I.小学方面 01.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宗旨与方法 02.我国大中城市小学英语教师情况调查与分析 03.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情况调查 04.培养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宗旨与方法 05.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的调查 06.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索 07.小学英语课程设置、教材与教法调查 08.小学英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09.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调查与研究 10.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1.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2.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3.小学英语教学评估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4.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5.小学英语电化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16.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英语儿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18.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20.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II.初中方面 21.我国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宗旨与方法 22.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情况调查 23.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 24.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25.初中英语课文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26.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27.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2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29.初中英语课外活动模式研究 30.初中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调查与研究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一、【时事回顾】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顺利闭幕。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大会期间,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选举周强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曹建明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同时,选出了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 这些人选,由中共中央建议,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表决通过,作为主席团提名,提请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同时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分析】 十二届全国人大完成了各项议程顺利闭幕,体现了人代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的可靠制度保证。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各项决议草案,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最高监督权和最高决定权。表决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 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综合班 陈国刚 1004012007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摘要 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 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 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

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就是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一个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从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反观当今的教育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民国时期教育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将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国家繁荣兴盛。

2018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分数线复试经验

2018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 间复试分数线复试经验 启道考研网快讯:2018年考研复试即将开始,启道教育小编根据根据考生需要,整理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考研复试细则,仅供参考: 一、复试科目(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二、复试通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一、资格审查 时间:2017年3月25日9:00—11:00 地点:东院12大教室 其中报考俄语学院及高翻学院俄英汉复语同传专业的考生资格审查 时间:2017年3月27日9:00—11:00 地点:东院行政楼303A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须出示本人准考证、居民身份证原件; 应届考生:须出示学生证; 非应届考生: ①有正式编制工作单位的考生,须提交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的“同意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书面证明,无正式编制工作、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的考生不须出具此证明; ②查验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三、复试分数线(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四、复试参考书(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Douglas Brown (2002).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

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为推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 1917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将国立大学教员分为4等,每等又分6级,共24级。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预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当然,各校在实行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标准,但浮动不大。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教师薪俸的等级规定和发放形式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教师薪俸额保持增长的趋势。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订的《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薪俸现行标准》就遵照了这一规定,稍有不同的是将助教月薪最低定为90元,但同时规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华大学,在1928~1936年期间,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达500元;专任讲师128~160元;教员120~200元,助教90~140元。资料显示,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因此,教授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多数教授生活困难。但国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薪金、平价供应及实物补贴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总之,在整个民国时期,高校教授虽然说在不同时期待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教授们的薪金待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物价平稳,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这一时期大学教授们的生活状况非常优裕,如不少教授出门有车、家有佣人、居处有独家院落,在生活必要开支外仍剩有不少闲钱。 民国高校教师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国时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民初之际,有识之士愈发重视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