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事业的五种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几种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大众传播理论中几种主要的传播效果的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难点是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几种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

有关提示: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事业功能的经典论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设计:

由事物的功能导入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论述。

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观点归纳。

对不同媒体不同功能定位的几种组合方式的归纳。

讲稿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必须发挥而且能够发挥的作用)新闻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所能实现的效能。

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四功能说”:报纸的职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1)报道新闻;2)发表评论;3)供给娱乐;4)刊登广告。

在对商业化新闻事业有所限制的西欧国家,人们更看重的是前三种功能。日本学者的观点与西欧学者比较相近。

当代中国学者对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理解,除了保留“宣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和对本国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最为一致的认识是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这两种功能,这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而在一些子功能(如发表评论与舆论的反映、引导、制造)上,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二、本教材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阐述P101~103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后面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功能之上。在前面学过的新闻起源中,新闻本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它的首要功能仍然是提供信息。

以这一功能来衡量现有的媒介,来评价它在社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的媒介影响力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也就是说新华社新闻发布出去后,在全球都有影响。但是至少我们要参与其中。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它传达的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而有我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功能大量通过新闻体现,那么言论中也提供很多的信息。

基本职能,既是新闻事业的基本社会功能,又是新闻事业其它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如引导舆论,传播者虽然可以通过评论,一般文章甚至到刊上的其他非新闻体裁等影响和引导舆论,但主要还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报道反复宣传某种思想观点,倡导某种行为规范,抨击和反对相反的观点和规范,从而达到既定目的。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

把社会力量统合在一起,起到凝聚的作用。任何国家的新闻事业和媒介都是在维护本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媒体对政府说三道四,但批评的是政府在某个方面的问题,但并不反对美国的整个制度。都是维护主流价值观。我们国家更多的是第一二条,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及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业与其他意识形态不一样的是,它通过新闻报道,意见的表达,把社会的目光注视到某一方面,起到整合的作用。

舆论反映了人心的向背,马克思把它看做是一种普遍的隐藏的和强制的力量。

反映舆论就是反映群众的情绪和意向。引导舆论:通过对舆论有选择的反映,起到对自发舆论的集中,放大和强化,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作用。影响舆论:对不赞成,反对的舆论,给予驳斥,抨击,并以他们所赞成,支持的取而代之。组织,影响舆论并不等于制造舆论。制造舆论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地大肆渲染,人为地制造宣传强势,而组织舆论是扶弱为强,扶小为大,因势利导,上对客观存在的舆论的反映和强化。宣传活动也是影响,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新闻事业进行宣传,必经结合新闻活动的特点,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演讲,才能作到“摆事实,讲道理”,收到宣传效果,正确有力地引导舆论。

三、实施舆论监督

为什么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的功能之一?作为社会公众有权了解社会运作。希望大家注意,我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首先明确我国新闻媒介属于党领导下的媒介,不是独立的组织,既有媒介自身对社会或者政府运转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重要事件上党和政府的推动。看党代会的报告,党希望除了司法监督、党纪监督,也希望媒体监督是政府运转的更好。我国媒介舆论监督来自党的领导和推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是说每个事件报道要经过党的批准,而是媒体的这个功能与党和政府的推动分不开的。实际运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与新闻媒介自身反映人民的要求的客观作用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我国的舆论监督。我国媒体中的记者编辑对这点认识很明确,比如说焦点访谈,如果不是中央的支持,是办不起来,起不到这样作用的。这点与西方媒体的监督是不一样的,大家对这点要有充分的认识。

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不违背党的领导前提下,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格外引起公众的关注,赞赏和支持。如媒体报道了事情之后,地方政府是可以重视起来的。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职业操作上的规则还不是太明确,如司法审判,个人隐私的问题等等,煤矿给记者封口费的问题。在现实中,要进行舆论监督的难度是比较大,常常受到外在政府和其他利益部门的压力,记者的很多稿子是无法公开发表的。当然从反映民意的角度来讲,还有内参这个渠道。

监督环境,监督政府是服务社会最重要的内容。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施拉姆指出,新闻传播事业的一种最普遍的功能便是监督政府。梁启超也说过,报纸的功能之一就是监督政府。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主要是与当前有关的新的东西,关注的是最新的进展和发现,而不是系统

的去传授知识。常常是即发性的,让我们已经有相当知识基础的人了解到社会科学最新的进展;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是不大容易明白媒介传授的新东西。比如说最新的火车票新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闻事业是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

提供娱乐,是更多的提供软新闻,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当然在目前的新闻业中,娱乐性可能更指新闻的趣味性。把新闻用比较风趣引人的方式报道出来。当然,过度追求趣味性可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闻趣味性,硬新闻当中,如服务社会,指导生活的功能,还大量地体现在为社会,为公正所提供的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中。如指导公众如何就业,择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法律咨询,购物向导,天气预报等服务。都市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1、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这些材料方面便于受传者更好地理解,领会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也使受传者获得有益的知识,得到一定的教育,这称之为新闻的知识性。

2、新闻媒介中设置专门的知识性专栏和节目,开办知识讲座,或由媒介独立或同其他机构合作开办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辅导培训班等,直接向受众以至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新闻事业传授知识的功能,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满足各界观众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一所社会大学校。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广告对于传递经济信息沟通产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广告费收入,扶持了生产和发展。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正负效应,是新闻事业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的。新闻报道零碎片段可能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受到影响,要求我们记者报道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了解全面和报道,受众要多渠道了解事情本身。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服务.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交织在一起。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二、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消费主义五、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参考: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 1948年)

重点分析负面功能。

一、媒介具有麻痹精神的消极功能“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产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经理从积极地参与时间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

二、持续不懈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他们指出大众媒介造成了“社会顺从主义”

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在《单面人》(1964年)一书中就主要批判了现代文明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的双面人,变成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使过去一向具有批判功能的哲学及学术研究,堕落为与现状协调一致的吹鼓手,造成单面化趋向的二大根源,正在于大众媒介,在于媒介对现状不断地肯定而不加否定。

三、媒介内容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大量复制的通俗产品降低了大众的审美力和知识鉴赏力。要投合大众的口味,媒介不得不降低艺术品位。久而久之,这又反过来使人们的审美能力日趋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关于这一点,法兰克富学派作过深刻的批判。《媒介与社会》

四、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时间资源

“多少代以来,人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而进行斗争,但现在他们在自由时间全是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打交道,而不是跟哥伦比亚大学打交道。”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带给社会的实际影响是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应用它。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有一句明言:“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目前,新闻业的状况中,不同的媒介对某一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所以,教材上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信息宣传灵敏的媒介,更多的注重宣传;以盈利为目的的,更多的注重娱乐性。这些不同的功能通过不同的媒体加以表现。我国的媒体更加注重宣传整合的作用。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这两种定位决定着一家新闻媒体的内容选择、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媒体的成败。

新闻媒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教材概括为五项,而具体到某一家媒介,它在功能的选择上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只能是以几项或者说是两三项功能为主,再兼顾其他。在稳定基本受众的基础上,再争取其他受众。

有这么多类型的媒介,哪种好?媒体是多样的,功能是多样的。如果社会中发生重大事情,首先都应该致力于重大事情本身,比如说地震。比如说美国911,电视台撤掉了很多广告,损失了很多,播出911。不同历史时期,媒介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变化。我国更重要的任务是第一二条。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决定一家新闻媒介的内容选择和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1、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即政企合一型,机关报

人民日报

评论和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除社论、评论外,还设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今日谈》等一批名牌栏目。200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第3次扩版后,在保持原有风格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版面形式和报道内容作了调整和改进,在保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性,使报纸宣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之后推出的《人生境界》、《政策解读》、《热点解读》、《文化观察》等一批新栏目,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肯定与好评。《人民日报》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普遍信赖。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是山东省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大型综合性日报,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现为对开八版,日发行量40多万份,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居前列。

2、信息+赢利型

这类媒介的政治倾向性较淡或隐蔽,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所用。

《参考消息》,《报刊文摘》《经济参考》,《中国证券报》进行的交通频道,天气预报频道,等。

《参考消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创刊于1931年,与环球时报同为中国大陆唯有的两家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之一。《参考消息》日均发行量400多万份,它也是现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世界排名第五。现在的报名题字是从鲁迅的手迹中选出后剪接集成的。《参考消息》每天及时选载世界各国(地区)通讯社、报

刊及因特网上的最新消息、评论的精华,全面报道世界各国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台湾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文化及对华反应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参考消息》是一份以提供“境外的声音”为特色的国际国内时政报纸。对外电、外报的翻译讲究“原汁原味”,力求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报道国际新闻,突出“参考”特色,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用“外人”眼光看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发行量第一是《参考消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的一块金牌。在当今全国6000多种报纸中,《参考消息》日均发行量以340多万份独占鳌头,而且超过300万份的独此一家。《参考消息》曾于1979年4月以908万创下中国报纸发行量最高纪录。新世纪以来,《参考消息》仍以其独特魅力保持着发行量第一的地位,品牌价值巨大是《参考消息》几十年来拼打出来的一块金牌。2010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第七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参考消息》品牌价值突破80亿元,由2009年的72.96亿元上升至82.61亿元,位居中国传媒品牌前列

3、消闲+服务+赢利大众化通俗报如一些晚报、都市报,音乐台,交通台,体育频道、戏曲频道。

4、知识+赢利(如科技类的报纸,科技频道。

5、纯宣传型这类媒介极少又极为特殊,一般是各国对外广播电台,由政府的财力提供支持。

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一般来讲,早期研究所致力的效果,往往是指传播者借助目的明确的讯息而使接受者的态度与行为发生预期的改变,这一改变的幅度越大,则传播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若受众接到讯息后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那种讯息就完全没有效果可言。“这里的关键是,受者的态度、行为,在接触信息的前后,沿信息指引的方向(即传者意图的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某些人收看了某种商品的电视广告之后,对那种商品的知识增加了多少?对那种商品的好感增加了多少?想购买那种商品的心情又增加了多少?最后,是否购买那种商品?这些都是显示“效果”的指标。即在“效果”的背后,藏着这样一个问题:“大众传播能使人们的态度、行为发生多大变化?”(竹内郁郎编:《大众传播社会学》)。

同这种较为务实的效果观念相对,后期对效果的理解渐趋务虚,即不但讲求受众个人接触媒介后的可见反应,更强调媒介在影响社会历史、塑造文化性格、左右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诸方面的潜能,也就是D·麦奎尔所指出的:这种效果“主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对社会角色或规范的非正式学习(社会化);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送与强化;媒介传达不明确的意识形态的趋势;意见气候的形成;社会中知识分布的差异;文化、机构甚至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D·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上述“效果”的这两大含义,一个重在刺激——反应式的反应,一个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前者主要“注意大众传播对投票、购买等具体行为的作用”,后者主要“注意大众传播对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较为广泛的行为领域的影响。”前者属于M·德弗勒所说的“心理动力模式”,后者属于他所说的“社会文化模式”。尽管传播的效果可大致划出个人化与社会化两个层面,但二者实际上互相连带,相辅相成,并不相互抵牾。没有点点滴滴的“反应”,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西方传播学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经历了三个时期或说三个阶段,形成三种重要思潮,或说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强效果理论又称枪弹论。是上世纪初传播研究兴起之际为人所公奉的一种关于传播效果的流行认识,也是左右20年代与30年代传播理论的基本预设。不过当时并没有谁对这一套公认的信念做过详细的阐述,它俨然是以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公理”形态出现的。至于所谓“枪弹论”云云,也无非是后人在回顾那段学术历史时,根据其特征而予以概括和命名的。

枪弹论又称“魔弹论”、“银弹论”、“皮下注射针论”,或曰“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等。这些名称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种效果观的主旨:大众传播威力无穷,

大众媒介效果显著,受众只要受到信息洪流的冲击,便土崩瓦解,全线溃败,便即刻毫无差别地一致出现传者所预期的反应,如改变某种态度,认同某种思想,表现某种行为等。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魔弹论”是早期传播研究的第一个流行理论。该理论作为开端的同时,也是一个极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国内的战争动员和针对敌人的心理宣传战给了普通人和传播学者同样深刻的印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

这种“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化的大众在等待接受它”(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效果论模式,今天看来显然过于简单,过于稚嫩,因此难免一再遭人诟病、讥弹和批驳。对美国早期传播者如此深惧媒介的“魔力”,相信“收音机的力量能与原子弹的力量相提并论”(施拉姆)的恐慌心态,英国作家、评论家燕卜荪曾无不戏谑地剖析道:“(美国人)比英国人更痴迷地相信机器的力量,当代的宣传是一部科学机器,所以他们自然就认为一个正常人无法与之抗衡乃是不争的事实。倘若谁要搞宣传的话,那么定会引发他们的一种类似于姑娘对待男人常有的、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别让那个男人靠近我,别让他诱惑我,因为他一旦诱惑我,我肯定得栽在他手里。’”姑娘确信要栽,同弹枪论说受众中弹即倒如出一辙。施拉姆对这一理论评价时说:“传播被认为是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的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将某些东西注人收传者的脑子里,就像电流使电灯泡发光发亮一样直截了当”。

在美国,许多人仍然相信是赫斯特报系一手挑起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据说,赫斯特曾给一位在古巴因无战事可采写而请求回国的雇员拍了一份电报,说:“请留下来。你提供图片,我来提供战争。”事实也正是,赫斯特报系在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年4月29日-1951年8月14日)为赫斯特国际集团(Hearst Corporation)的创始人。报业大王,新闻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被称为新闻界的“希特勒”,“黄色新闻大王”。20世纪初掀起黄色新闻浪潮,对后来新闻传媒都产生深远影响。所谓黄色新闻,就是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内容不外乎要人丑闻、凶案、名女人及明星们的私生活等等。视频:公民赫斯特

煽动“西班牙战争”

1898年,爆发了美西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

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员偷来的西班牙驻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给西班牙报纸编辑的信,被《新闻早报》拿到手并刊登出来。这封信把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成是“软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这极大地激怒了美国政府。接着,在6天以后,美军“缅因号”舰在夏湾拿港口被炸沉。《新闻早报》又载文指责此事与西班牙有间接关系,并煽动美国人的复仇情绪。

经过一系列煽风点火活动,尤其是以后两件事为导火索,4月18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向西班牙宣战的决议。

《纽约日报》在美西战争期间销量直线上升,战争给它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它报纸也尾随其后,参与了战争宣传。《纽约日报》在赫斯特一连串的怪招下,发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战争时期是它最辉煌的年代。但到了战争结束后,销量骤然下跌,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长哥贝尔遇刺身亡。《纽约日报》为造成轰动效果,竟将此案的责任推到麦金莱总统身上。这一过火的报道给《纽约日报》带来了噩运——同年9月,麦金莱总统也遇刺身亡。人们在凶手的口袋里竟然发现了一份《纽约日报》,上面赫然登着恶意攻击总统的文章—一人们更有理由确信,正是《纽约日报》这种煽动性的文章间接导致了总统的遇害。

其它报社见此情景,认为机会到了,一齐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击《纽约日报》的狂潮。此后,继任的老罗斯福总统也针对《纽约日报》这类不负责的行为进行了痛斥。从此,这份报纸便臭名昭著,美国众多读者纷纷放弃阅读《纽约日报》,致使销售量直线下降,面临倒闭的危险,赫斯特终于受到惩罚了。他不得不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报》,从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黄色新闻,对各类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加以收敛,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还有一个特殊事件是,1938年万圣节前夕(10月31日),哥伦比亚广播了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听众误以为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并向自己逼近,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这也使人们相信大众传播能产生奇迹般的巨大效果。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尽管枪弹论模式有如此纰漏,乃至令人发笑,但它所隐含的许多学术观念如“大众社会”,在当时却是极为兴盛的,不妨说枪弹论是在一种整体的“语境”中所生成的一个天然“话语”。

另外,尽管这一模式早已过时,但后来层出不穷的效果理论却是以此为“草图”、“蓝本”,通过对它的批驳、修正或改造而繁荣的,诚如J·D·哈洛伦1969年所下的公道断语:枪弹论“提供了一个我们许许多多有关大众传播思想产生的基础。”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大约盛行于40年代和50年代的有限效果理论,发韧于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在40年代所进行的几项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当时,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依照有限效果论的模式,大众媒介并不具有洪水猛兽般的冲击力,而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传播的效果其实大受限制。作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一派十分强调个人、团体、社会组织以及阶级类型等人际因素,在决定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实证研究者,他们发现在自己的调查数据中,也没有多少统计资料可以表明媒介具有万能的效力。他们认为,大众传播非但不像枪弹论所言的“魔力无边”、“不可抵御”,相反,却是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

比如,他们在研究1940年美国大选中的传播现象时发现,只有5%的选民改变投票意向是由大张旗鼓的竞选活动所致,其余绝大多数选民都是从他们的朋友、工会、商业组织等方面接受影响。也就是说,人际网络的作用大大超过大众媒介的功效。

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一开始,欧亚两洲都爆发了战争,日本和德国军队的铁蹄踏上了别国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总统连续竞选第三和第四任美国总统,这是史无前例的。罗斯福在任职期间和竞选中似乎一直与报界不和,有越来越多的报纸反对他,那么,他能在媒介的反对下当选吗?拉扎斯菲尔德主持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带着这一问题对1940年和1944年两次美国总统大选作了调查研究。第一次的调查设计,试图证明大众传播在影响投票决策中具有很大威力,而研究就是“要竭尽全力判断出大众传播究竟如何形成这种变化”。选举出人意外,罗斯福当选连任(自1933年至1945年连续当选四任总统,1945年在第四任中逝世)。事实表明,报纸的宣传对于选民投票选举罗斯福的决定,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拉氏等人根据调查研究撰写的《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似乎完全否定了所谓媒介威力无比的旧思想,而支持一个新假说,即媒介效果甚微,它只是许多种影响中的一种。研究者发现:大多数人早在竞选宣传之初就已作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只有约8%的人转变了立场,但他们不是听从了大众传媒的宣传,而是个人的劝服影响。

拉氏的“此项研究开启了微弱效果时代的序幕”(罗杰斯,1988),引发了一系列类似的研究。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正是以这一基本的估量为前提而创立的,而其中“舆论领袖”恰恰正是以人际交流为背景而显示其意义的。

在360和QQ开始爆发这次争斗时,网民们都明白这次两家开站无非是想争夺市场而已,也就只是作壁上观。没想到腾讯太不厚道,逼着网民做“二选一”。可见这就是应了弱效果理论的“对受众固有态度的强化”这一理论了吧。

在360和QQ的这场较量中,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是一个旁观者,是传播过程的被动接受者。都不愿牵扯进来,哪怕是微观我们也不想,更不愿成为一方攻击另一方的工具。所以,从一开始,他们——中国的亿万网民

就是“弱效果理论“的坚定支持者。我们厌恶这样的无耻争斗,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他们平静而又安谧的生活。当QQ强制要求用户卸载360时,他们的怒气终于激化了,爆发了。

腾讯QQ仗着自己在中国有着5亿多注册用户的老大地位,强迫用户作出他们的痛苦的决定,至少选择卸载QQ的用户占到了67%。

在11月3日晚上一夜之间,网民的激愤一下子爆发出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效果?作壁上观的人为什么像有了默契一样集中声讨起QQ 和360呢?回首整件事来看,QQ和360采用了错误的传播技巧,从刚开始互不示弱的弹窗大战到最后的QQ强令用户二选一的霸王姿态,可谓是直接导致这一发应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当受传者和受传群体具有明显的感性个性心理特征时,采用感性的诉求方式,作为非常理性的旁观者,360和QQ首先应该明白,任何带有逼迫性的动作,都会引起理性思维的错乱从而激发感性情绪的爆发。所以在当天所进行的调查中,卸载QQ的比例高达41.6%,两者都卸载的比例为23%,综合下来QQ的卸载比例高达64.6%,而360卸载比例只有27%。

大众传播的弱效果或无效果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克拉珀,他在1960年出版的《大众传播的效力》一书中认为:

1、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

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

2、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

素。

约瑟夫·克拉珀的这种理论被人们视为“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从70年代开始)

有限效果论发展到极致又出现另一偏颇,仿佛媒介几乎没有什么效力可言。当然,事实并非如此。问题不是出在“效果”上,而是出在如何看待效果上。之前都认为:效果主要是发送人预期的效果;是短期的;与个体的态度信息或行为改变有关;相对来说是非间接的。60年代后,一种新的效果论模式开始使效果问题摆脱前此那种“二律背反”似的僵局与困扰,这就是所谓“中度效果模式”。注重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及对集体产生的影响。它取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既不视媒介万能,又不取效果轻微。前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便是代表这一模式体现其效果观的典范。

从上述三个效果理论的递相嬗变中,可以大致缕出一条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脉络。这种演进颇似《列子·说符》中所言:“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不过,这里的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或弃或用,而是带有辩证意义的“扬弃”。德弗勒与鲍尔——洛基奇说得好:“若断言一种理论是‘正确’或‘完整’的而其它理论全然‘错误’或应当放弃,那将是不合逻辑的和草率的。”不独效果理论,其他传播理论也应当如是观之。

结: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所提的传播效果的观点

一、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魔弹论

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映”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2、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

首先是有选择地接触,即受众习惯接触与他的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

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结实,使其与原由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再次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两个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记不赞同的内容。

3、使用与满足模式

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效果完全不同。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很明显的,媒介使用者在拥有500个有线电视的频道,或拥有可以变更时间,可以保留和重复观赏电视内容的录像机之后,较之几年前传统的媒体使用者来说,便成为主动的多的受众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最终对这种新媒体的使用者应该是有得说道的。毕竟,这是企图最直接地研究主动受众的惟一一个理论领域。”

1988年的调查研究中,波尔斯和考特赖特发现,在12种满足需要(例如放松、娱乐、自我认识和刺激)的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电脑得分是最低。然而,几年以后,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项研究称之为电脑联系的方式。结果发现,人们将电脑用于电子传播,满足的是以下需求:学习、娱乐、社会联系、逃避、消磨时间或出于习惯。使用与网络联结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的仪式化的使用方式,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广告对象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广告主发布广告是为了广告对象能够接受广告信息,但事实上,只有当广告对象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看广告,这时的广告才可以达到对消费者近乎100%的劝导,但大多数的广告对象不会主动的接受广告信息,不会主动的去了解产品和企业。

这种理论对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的类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概括和论述。

1)消愁解闷

逃避日常生活的种种制约,逃避劳苦和烦恼,解放情绪。

2)人际关系

同节目中的人物结成假想的社会关系,获得有利于日常社会关系的效用。

3)确认自我

寻找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学习应付显示问题的方法,强化价值。

4)监视环境

二、从社会学角度提的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视频:对象牙说不

二级传播理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比较成功的议题设置是2003年关于欧洲前锋的系列报道,2003年,新拉丁派防守反击打法初见成效,各球队对顶级前锋的追求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催生了媒体对前锋的关注:这次报道由欧洲媒体发起,长达一年半,参与的媒体遍布全球。泰晤士报、每日电讯和天空电视台最先从年初开始慢慢遇热。三家媒体针对欧洲主要豪门、主要锋线杀手的情况作了报道和电视专题节目。报道的结果是挑选出了十位最出色的前锋邀请全球媒体讨论。随后针对这十个锋线杀手的讨论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CCTV5和《足球周刊》均作了详细的报道。中国球迷到了年中就看到足球周刊和天下足球一直在讨论欧洲锋线杀手了。《足球周刊》出过《关于杀手的秘密报告》,《天下足球》则是《杀手的天空》专题节目。但是显然《足球周刊》做的比较成功。

2、创新扩散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种理论提出了利用媒介进行创新扩散的四个阶段: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的影响力极小。要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2003年的非典是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有关非典的宣传报道也成为舆论热点。我们可以试着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相关舆论引导情况进行分析。

“非典”初期,人们对于这场疾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染病人数远远大于政府公布数字;有的人认为会持续很长时间,是一场世界末日般的瘟疫,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于是开始闭门不出,抢购生活用品等等;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流行性感冒一样的小病,其死亡率比感冒还要低,根本无须恐慌;有的人认为我国经济会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有的人开始求神拜佛;对于防治的各种手段也流言纷起,仅仅口罩有没有用就有很多说法。各种流言通过网络、短信、口头等人际传播渠道,引起很多人的无所适从。

我国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政府的统一控制下,及时宣传有关非典的真实疫情、科学防治办法,提醒社会公众非典不可轻视,但也并非不治之症,广大医护人员正在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应当为抗击非典贡献力量。非典虽然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影响,但总体发展趋势仍然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会稍有降低,而没有致命影响。

社会公众开始接受大众媒介的主流观点,于是人际传播中的流言减少了。而流言的人际支持减弱进一步使人们倾向于接受主流意见。最终,关于非典,我国的整体舆论倾向是统一而理性的。这里面就显示了沉默的螺旋的舆论引导过程,验证了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也称为文化领导权、领导权,是意大利政治学、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提出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阶层,可以通过操纵社会文化(信仰、解释、认知、价值观等),支配或统治整个多元文化社会,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会被强制作为唯一的社会规范,并被认为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实际上只有统治阶级受益。

新闻建构理论

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就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出来的显示世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完成建构。

第五节: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

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江泽民于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

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具体的任务有以下几项: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以此来指导人民的工作。

2、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

机关的建设。

3、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4、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5、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6、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思考与练习:

一、判断题

1、除了发表新闻和表达意见外,美国人普遍重视新闻媒介的广告载体和娱乐作用,因此与拉斯韦尔等人观点有所不同的“四功能说”成为一种代表性理论。()

2、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著名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即(1)环境监视;(2)联系社会;(3)传播文化。()

3、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报纸的职能包括报道新闻、发表评论、供给娱乐。()

4、新闻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有以下四种:信息+宣传+赢利型、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消闲+服务+赢利型、知识+赢利型。

5、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江泽民于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6、模式示范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的一部分。()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的功能

2、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三、简答题

1、新闻事业一般功能是什么?

2、简述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简述西方传播学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经历的三个时期形成的三种重要思潮。

4、简述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议题设置理论主要观点。

6、简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具体任务。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的有效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2、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简答题

1、新闻事业一般功能包括以下五点: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是矛盾而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3、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枪弹论又称“魔弹论”、“银弹论”、“皮下注射针论”,或曰“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等。这些名称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种效果观的主旨:大众传播威力无穷,大众媒介效果显著,受众只要

受到信息洪流的冲击,便土崩瓦解,全线溃败,便即刻毫无差别地一致出现传者所预期的反应,如改变某种态度,认同某种思想,表现某种行为等。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这个理论集成于三大经典性的传播学著述中——

一是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的《大众传播、流行趣味和组织化的社会行为》(1948),二是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个人影响》(1956),三是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1960)。依照有限效果论的模式,大众媒介并不具有洪水猛兽般

的冲击力,而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传播的效果其实大受限制。他们认为,大众传播非但不像枪弹论所言的“魔力无边”、“不可抵御”,相反,却是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强效果理论(从70年代开始)。首倡这一模式的是西德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她的《重返大众媒介的强力观》一文,被奉为这一新潮流的先声。她认为,媒介具有强大的效力,只是由于研究上的失误或局限,过去一直未曾科学地揭示它们。为此她主张,应在实验室之外多做长期的考察。她本人也利用多种方式广泛研究,进而概括出媒介效果的三个特征——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并认为它们是制约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大众传播显示其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情况下,效果绝非有限,而是强大的。

4、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

的选择。首先是有选择地接触,即受众习惯接触与他的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结实,使其与原由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再次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两个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记不赞同的内容。

5、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2、大众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6我国新闻事业的具体的任务有以下几项: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以此来指导人民的工作。3、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5、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事业的五种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几种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大众传播理论中几种主要的传播效果的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难点是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几种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 有关提示: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事业功能的经典论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设计: 由事物的功能导入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论述。 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观点归纳。 对不同媒体不同功能定位的几种组合方式的归纳。 讲稿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必须发挥而且能够发挥的作用)新闻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所能实现的效能。 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四功能说”:报纸的职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1)报道新闻;2)发表评论;3)供给娱乐;4)刊登广告。 在对商业化新闻事业有所限制的西欧国家,人们更看重的是前三种功能。日本学者的观点与西欧学者比较相近。 当代中国学者对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理解,除了保留“宣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和对本国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最为一致的认识是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这两种功能,这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而在一些子功能(如发表评论与舆论的反映、引导、制造)上,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二、本教材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阐述P101~103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后面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功能之上。在前面学过的新闻起源中,新闻本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它的首要功能仍然是提供信息。 以这一功能来衡量现有的媒介,来评价它在社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的媒介影响力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也就是说新华社新闻发布出去后,在全球都有影响。但是至少我们要参与其中。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它传达的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而有我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功能大量通过新闻体现,那么言论中也提供很多的信息。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上层建筑——事业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新闻事业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因此,在阶级社会,新闻事业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从属于一定阶级,所谓“超阶级”的新闻事业,在当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新闻事业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强制性,它只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它不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只能通过宣传某种思想体系、价值形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和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即把新闻事业看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1921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劳动周刊》在发刊辞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不搞经营,专事宣传,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而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方法: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 2.信息产业——产业属性 所谓产业属性,就是把媒介看作企业,将媒介推向市场,允许媒介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中国的传媒业在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新闻事业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认识逐步被确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产业属性日渐明显。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

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并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新闻事业具有二重性,其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社会性——新闻事业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服务的性质和功能。 阶级性——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事业被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且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舆论武器) 2新闻是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新闻报道发表评论,传播自己的思想)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是不受个人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总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评价事实。) BUT并非所有的新闻媒介都是有阶级性的,也并非有阶级性的新闻媒介的所有新闻报道都具有阶级性, 阶级、阶级斗争方面VS生产斗争方面的事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科学实验 阶级性表现:新闻事实的选择:取舍、抢压、详略、真假 新闻事实的评论:赞成反对、肯定否定、倡导贬斥 新闻布局:标题字号大小、位置高低、发布时间快慢、栏目多少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政党的宣传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阶级性】 2应该多刊登和反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社会性】 3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作为信息产业,新闻事业提高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服务,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商品性、企业性】 双重属性是当前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的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优势:①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生产力②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③对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认识对新闻媒介带来重大转机和变化 弊端:精神产品——>格调降低;物质商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有偿新闻 【新闻手段】 1新闻传播工具(广播、电视、通讯社、杂志等),传播符号(声音、文字、图像),新闻体裁,编排技术的总称,是新闻机构用以报导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思想和政策的重要形式。 2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够强迫人们信奉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和说服受众。 二特点 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具有强制作用 4新闻事业通过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5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属性,也有商品属性 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 三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权利:1依法创办传播机构2依照法律进行采访3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表传播印刷媒介或电子节目。4跨媒介、跨地区发行传播、自主发展5依法行使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6行使媒介机构内部职权 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而“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3.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

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使用与满足 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5.二级传播理论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时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舆论领袖是这一理论的关键。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由此揭示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一大进步。 6.含义论 答: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1.报纸的产生 新闻事业的产生以现代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报纸是西方的产物。 (1)西方首先出现报纸的原因 报纸的产生 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新闻事业的社会位置特点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的活动特点 传播消息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沟通意见的功能 社会一体化的功能 个人和社会特征 社会整合 新闻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新闻媒介与社会整合 新闻传播与语言的社会整合作用 新闻传播与“社会仪式” 新闻 事业 与社 会整 合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印刷品是一种商品,它只是为了付印而存在。即报纸这种印刷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才会成为可以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满足了资本的增殖的需求,印刷品才能变为现代报纸。 (2)报纸的产生过程 ①现代报纸的萌芽是在16世纪,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一带,报纸的雏形——手抄新闻纸首先出现在这里。 ②l7世纪初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出现了新闻书,然后是周刊、周报的兴起。最早出现的周刊是1609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③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是书本形式的。 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英国,1665年英国出版了一份单页、两面印刷的报纸,完全改变了书本形式,这就是《牛津公报》。 2.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合拍,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都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料和商品市场,资本家要把他们的商品销往全世界,同时也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廉价的原料,这要求从事经济贸易的人们了解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2)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社会变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各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有社会需求意味着存在赚钱的机会,报纸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新闻是一种商品,可以满足资本增殖的要求。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629新闻学考研题库【指定教材章节题库】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江西师大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东北师大2006年研;黑龙江大学2005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S-R)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9、2007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西南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5.议程设置理论[中南财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议程设置理论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②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③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 功能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以及舆论的含义与特征。 二、学习重点 1、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2、舆论的含义与特征; 3、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学习难点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5.1 报道新闻 本节主要讲述二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含义;二是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5.1.1 新闻社会功能的含义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 5.1.2 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一、它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决定的。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受众乐于接受新闻,就是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协调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增强适应性和主动性。 二、它能交流情况,沟通联系,对增强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新闻活动已跨越时间界限,地球缩小成为“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越来越紧密和频繁,新闻事业更成为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三、它是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5.2 引导舆论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舆论的含义;二是舆论的特点;三是舆论的作用。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正确引导舆论。

5.2.1 舆论的含义 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5.2.2 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 舆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民情民意的外露。它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倾向性: 舆论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它是人们对相关问题做出判断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火烧眉毛的问题,通过舆论,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最终能尽快解决问题。 4)广泛性(群体性): 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往往又会存在另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在矛盾上前行的。 不怕坐牢,就怕登见,指的就是影响的广泛性。 5)多样性。 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接受还是拒绝,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从自己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出发的,是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它又具有多样性。 5.2.3 新闻事业在舆论引导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新闻事业引导舆论的功能,是通过对舆论的反映、影响和传播来实现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反映舆论。①关注并大量反映有利于、至少是 无害于本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②重视传播和反映公众舆论(正确认识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双重性”);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第十四章 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1.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1)1948年,拉斯威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提出新闻媒介的三大功能。 ①监视环境。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 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②联系社会。指新闻媒介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付环境的挑战的功能。体现为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③传递文化。指新闻媒介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与道 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三种模式 早期强效果论 媒介主持人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新闻媒介效果的基本理论模式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西方 新闻 媒介 的功能

德规范等从社会的老成员传给新来者,使社会的文化传统永久延续的功能。 (2)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发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提出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娱乐功能,使新闻媒介的功能观更趋完善。 新闻媒介的娱乐功能,指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消遣和乐趣的功能。媒介提供的娱乐,有助于人们回避烦恼、消遣余暇。 (3)苏联学者E·普罗霍罗夫的三组职能说。 ①思想职能。 ②直接的组织职能。 ③文化娱乐性职能。 2.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提出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新闻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实。 (2)新闻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新闻媒介常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4)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麻醉作用。新闻媒介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3.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三种模式 (1)信息寻找模式 个人可以通过两种策略寻求信息。

新闻功能

第四章新闻功能 一、新闻传播特点 1、新闻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3、新闻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新闻传播离不开符号与媒介。 6、新闻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7、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工作者。 8、新闻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9、新闻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10、新闻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1、新闻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历史 1、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发明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 4、电子传播时代——无线电的发明 5、网络传播时代——计算机的发明 三、人类传播革命的反思 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记录下来,并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传播。 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 4、电子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 5、网络传播将单一的传播转变为综合性传播,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四、新闻传播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message)一词,也译为“消息”、“文告”等,与信息(information)相近又有微妙区别。信息的外延更广,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五、新闻传播的产生 根据施拉姆的观点,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 确切地说,近代新闻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为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 ①“观点纸”→“新闻纸” ②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经营 六、新闻媒介的发展 20世纪是新闻媒介突飞猛进的时期。除了报刊空前发展以外,广播、电视这两大电子媒介先后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 真题链接: 03年观点讨论: 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04年辨析题: 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 05年辨析题: 商业化,市场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 (一)阶级性 1、定义:是指新闻媒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立场、 思想、观点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是指这些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从总体 上表现出来的一种阶级倾向性。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表现阶级性的强弱程度和表 现方式不同。 2、报纸是如何表现阶级性的? 从选择事实(趋利避害),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制造谣言五个方面表现出阶级性。 (二)社会性 不论是传播新闻,还是影响舆论,新闻事业都是以整个社会的受众为对象的。从新闻传播者的立场来讲,他是有阶级性的,但他必须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其影响才能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图,他对社会的影响越大,跟社会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商品性* 近代报纸所以得以产生,就因为它是一种既能适应他人的需要,又能为自身获取利润的商品。报纸在便士报运动后的发展,也正是靠商品性来推动的。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报纸通过吸引更多的受众,以增加发行和吸引广告;广播、电视通过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以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这些都是商品性的表现。因此,商品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绝大多数新闻机构而言,没有商品性,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 重视商品性的特点,可以促使新闻媒介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激烈的媒介竞争)促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促使新闻媒介本身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介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片面追求商品性将会带来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四章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 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广义新闻事业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 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的传播手段 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性质)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 《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事业虽然受到市场因素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依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社会属性) →新闻媒体总是将传播新闻信息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作为主要活动形式,它总是将其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寓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之中,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并最终将社会舆论引向既定目标 →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它的社会属性 ....→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信息、休闲娱乐及各种相关服务,这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的显著特征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课题名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新闻体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2、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3、受众细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受众细分,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发展水平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新闻制度的存在与国家的理念,主要是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如报刊四种理论当中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媒体绝对不能受政治控制,新闻媒体应该多元化,应该让公众辨别,经济独立。。。背后与政治三权分立,政治需要制衡、平衡,人生而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则相关。我们如何看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及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新闻业面貌与英国、美国、日本等的不同,不只是新闻业上的问题。教材当中说的新闻体制很重要一点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家说说看。教材149-150页。新闻体制其实就是……。大家结合中国新闻事业来看,理解新闻体制定义。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新闻改革除了报道上改革以外,制度上改革势必变牵扯政治改革,会牵扯一系列观念的问题。大家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新闻体制是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这里再强调下,希望大家理解我国的新闻体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目前,美国、欧洲这种市场新闻业,完全靠市场驱动的情况,政府很难改变。 中西方新闻媒介体制不同的原因分析 1. 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产生报刊的历史背景要从唐朝开元年间说起,当时报刊产生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封建统治王朝的私利,为了宣传政令,在思想上统领臣民,并不是为了营利。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民间小报的出现是不被容纳的,即使是非法小报的出现也改变不了刊登朝廷政事和宣传封建统治政令的根本现状,仍然是官报的变相版本,最终也被禁止发行。而翻开中国近代史,最初中文报刊的发行也是西方传教士的杰作,他们为了宣传西方殖民主义的观念,达到侵华的目的而办报。中国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这种现状也决定了这种报刊属于宗教性质。而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办报高潮以及思想启蒙运动,又或是国共两党对立时期,报刊都是源于宣传政治思想,政治鼓动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报刊被定义为政治武器,所谓“耳目喉舌”论。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报刊的性质就顺理成章的被确定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从头到尾就具有某种政治色彩,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纵观西方历史长河,“记者”这种职业的产生孕育着后来报刊的出现。起初是因为需要谋生和赚取酬金的人们在发行着具有信息价值的手抄报。在15-16世纪的欧洲,很多地方贸易频繁,出现了很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商业城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商情信息”就造就了“手抄报纸”,“新闻书简”和“单页印刷报纸”等,这种产物产生的动机完全是来自于营利。西方各国初期的近代报纸,都曾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政党,政论报纸发展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地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报人、记者,又在拼命为争得更大的新闻自由而抗争,在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相继完成后,金融资本逐步形成,这为兴办报纸提供了资金,不少报纸通过银行借贷确立经营基础。当时,跌路的兴建加快了报纸的大量运输;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造纸业,印刷业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版和采访报道等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技术手段。到了西方近代报纸发展后期,其版面内容都和资

我理解的新闻事业

【经验】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6新闻事业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6新闻事业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这样举国沸腾的日子里,还是有很多同学找我问复习的问题,可见大家学习热情之高。很多人已经着手在复习专业课了,这是件好事。但我发现,不少同学问的问题都不对头,方向、大略、细节、方法都是不着边际的。这样下去,势必缘木求鱼。于是我找时间写了点具体的东西,贴在这里,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些帮助。若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跟贴提问,但请尽量不要发站内短信息。 今天说的是新闻事业。新闻事业这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对应的是教材上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一章,大家可以适当多花一些时间在上面。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理论这部分不像业务、新闻史那样笼统说一下方法、然后直接给份笔记呢?还要这样一章一章来走,让人等得不耐烦。我是这样想:一则从你们答卷子的角度来说,新闻理论不像新闻史和业务,只凭背笔记就能知道个大样,考试时如果你记混了章士钊和章太炎,把《纽约先驱报》写成《纽约论坛报》,那当然是错误,但最多扣你5分罢了;但理论上出了问题,比如把党性写成了人民性,弄不好是要给零分的。因此,理论的东西要理解要吃透要灵活把握。再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是学理论的,水平虽然有限,但是毕竟对这部分内容要稍微熟悉一些;至于高教版的《新闻理论教程》,前两天有人回帖子说,光凭看课本那点水平考不上研究生,这话大家自己去掂量。此外,细心的同学可以查一查,我这里写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言归正传,新闻事业是指新闻机构及其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的总称。这里说的业务活动具体指什么呢?当然是专业的新闻传播活动。从一般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新闻事业阶段,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了解,大家可以去看两本新闻史教程,也可以看我们课本上第三章第一节到第三节的简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闻传播诸要素——传播者、传播手段、接受者及传播内容的演变,还可以看到传播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对此部分内容尤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顺便了解一下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叠加式发展紧密联系的著名论点,对新闻史的复习也是一个辅助。篇幅所限,这里我只简单地将新闻传播诸要素的发展作一个概要式的梳理。 首先来看传者与受众的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当传播还不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传受双方会随时发生角色的变换。后来随着文字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从早期的巫师到中世纪的民谣歌手、行吟诗人到十五六世纪出现的威尼斯手抄新闻者,都成为新闻记者的前身。而印刷新闻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正式成为一种职业,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由此固定下来。其次,观察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另一个视角是传播手段的演变,这一点在课本第一章新闻的起源那部分也曾经提及。整体来说,传播手段经历了口头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几个阶段。与此同时,传播的内容也逐步变化:从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内容到商业报道、社会新闻、文学艺术、竞技娱乐等等到今天的新闻传播内容的近乎无所不包。传播模式也从最初的直接线型、间接线型和富有中国传统特色T 字型模式发展到新闻事业正式产生之后的辐射型的大众传播模式和放射型的小众传播模式。与之有关的现实热点问题是把有效运用新媒体当作一种战略选择。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新闻事业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来决定的,这一点我们刚才也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我们的喉舌论,不是过时,为什么说在我们国家我们的媒体都属于国家所有,这跟我们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密切相关。也就是刚才说世界三种广播电视体制,或者三种媒介性质,都是跟我们当前所存在的三种经济基础的经济性质密切相关。 本质属性 1表述: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上述这段话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结构理论的原始文本。分析新闻事业这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揭示其本质属性,必须运用这一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看问题,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处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按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看问题,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来决定。 3理解:(1)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结构理论来观察新闻事业这种社会现象得出的结论;(2)这一性质明确表明,新闻事业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批判的武器”;(3)这一性质还表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性质的二重性性质 1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社会性:(1)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新闻事业的社会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传播公开面向全社会,接受者是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大众;第二,新闻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阶级哪一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3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事业的行为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二,新闻事业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所受到的控制,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三,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新闻事业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观点辨析: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社会功能探讨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社会功能探讨 认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使新闻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新闻事业为本位,自觉对待自己记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新闻传播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巨大的反作用,是新闻记者肩负的传播事业的社会功能。 一、报道社会新闻,传递各种信息 新闻信息是社会的黏合剂,新闻传播的第一个功能或核心功能是传播信息,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把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人们需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动信息和其他各种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于是,专门的信息组织,如电台、电视台等应运而生,成为新闻信息传播机构,在这些机构服务的是新闻记者,他们每天要发挥着社会雷达的作用,把社会变动的各种情况搜集起来,进行价值评估和权衡取舍,再把那些新闻价值比较大的、关系公众利益的、公众感兴趣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以满足他们求知、决策、消费等需要。所以,新闻记者传播信息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其他一切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大众情绪 新闻记者具有引导舆论、传递观念和意见的功能,这也是新闻传媒的重要功能。新闻记者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遵循新闻规律,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媒介所设置的议题上来。同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采用各种新闻手段把社会舆论引导到主流意识上来,引导到执政党希望产生的效果上来,把民众议程、媒介议程、政府议程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合理疏导异端情绪,有利于社会舆论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传播媒介是社会公众情绪的排气阀。 三、服务政府与大众,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监督政府是媒体监管、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它更大量地体现在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之中。新闻传媒的一切信息工作都是为公众服务的。从天气预报到交通信息,从农村乡村到城市街道社区,从文化体育到医疗卫生,从商品导购到寻人启事,从衣食住行到理财服务等,无所不包。新闻记者的服务性功能已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培养着时尚,引导着消费,影响和推动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四、传授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教育 新闻媒体传授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功能使新闻传媒成为人民生活中的教科书。新闻传播媒体是强大的社会化力量,它通过提倡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或反对某种社会倾向,对全体社会成员起着强大的规范引领作用。它通过议程设置,使人们对某些事情给予非常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讨,深刻理解其社会意义。同时,媒介也以它快捷、简要的方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有效途径,在人们从媒介中获得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时,也在接受着媒介的教育。新闻传播机构是当代社会最普遍的教育组织,它的教育作用不仅在鲜明的政治原则下进行,而且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五、提供文化娱乐,丰富人民生活 新闻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它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媒介获取娱乐信息、丰富精神生活,已成为当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在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视,其实,此时看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是其看的过程,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从这样一种方式中寻求快乐、轻松和消遣。媒介以它丰富的内容、轻松的形式、宽松的氛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开展信息传播,促进经济运行 新闻传播是从传播各类经济信息开始的,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