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2)

1.1.2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2)
1.1.2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2)

§1.1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

1.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并且能

够指导引种实践,另外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2.效果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

芽分化等生理作用,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春化作用和

光周期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植物生产。

2.难点: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

教学方法:讲述、练习、自学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也称真正休眠。

4.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

等。

5.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

6.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称。

7.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8.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

性。9.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称。

10.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和生殖生长。

11.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

12. 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

13. 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14. 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15. 是指与植物体分离了的部分具有恢复其余部分的能力。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是春化作用?有什么类型?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2.什么光周期现象?有什么类型?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3.光照对花芽分化有什么影响?

4植物生产有何特点和作用?

三、自学检测

1.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

的形成。

2.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

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3.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春化作用其分为类型、半冬性类型和类型三类。

4.花原基在分化成花的过程中,如一朵花中的雄蕊和雌蕊都分化并发育则为两性花,如雄蕊或雌蕊不分化或分化后败育则形成。

5.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花芽分化和花器官的形成。

6.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冬性、半冬性类型

和三类。

7.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三是日中性植物。

四、知识巩固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1.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5.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6.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7.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荠菜

B.白菜

C.玉米

D.黄瓜

8.( )是日中性植物。

A.番茄

B.菊花

C.白菜

D.玉米

9.一般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引种,则生育期会()。

A. 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10.有实验证明()对植物产生成花物质极为重要。

A.连续黑暗的时期

B.连续光照的时间

C.充足的氧气

D.适宜的低温

11.植物感受光周期的主要器官是()。

A.茎尖

B.叶片

C.花朵

D.根尖

12.下面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长日照植物则起源于高纬度地区 B.湿度大时,有利于传粉

C.一般随温度升高花芽分化加快

D.长日植物,南种北引,开花期提早

13.下面是日中性植物的是()。

A.茄子

B.白菜

C.水稻

D.玉米

14.下面叙述合理的是()。

B.为推迟菊花开花,可在夜间给予强闪光 B.玉米北种南引,促使枝叶繁茂

C.栽培黄瓜时提高温度,促进雌花分化

D.增加氮肥,促进开花

五、课后作业

1.什么是春化作用?有什么类型?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2.什么光周期现象?有什么类型?在农业生产中有何应用?

六、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 )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 )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 )植物,三是( )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 1、发育 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 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 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四、问答题(要点)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3、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动物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破坏作用,如践踏、吃食、为害植物等,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益处,可消灭害虫、松动土壤等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可通过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固氮、降解毒性等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另一方面杂草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业要素的本体;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1.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习题

任务一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据统计,我国的高等植物约()种。 A.50万 B.4万 C.6000-7000 D.1000 2.目前,我国可供栽培的植物约( )种。 A.100 B.6000~7000 C.400000~500000 D.1000000 3.下列关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发育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B.发育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生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C.生长和发育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生命现象 D.生长和发育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生命现象 4.茎的伸长过程可称为( ) A.生长 B.发育 C.分化 D.生殖生长 5.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 )为界限。 A.拔节 B.花芽分化 C.现蕾 D.开花 6. 关于植物生长大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期生长缓慢 B.中期生长较快 C.后期生长缓慢 D.各个时期生长速度一致 7.一般植物的生长速率表现为()。 A.夏季白天快 B.冬季夜晚快 C.夏天夜晚快 D.冬季白天慢 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具有不可逆性 B.生长活跃的器官一般是白天生长的慢,夜间生长的快 C.植物体各部分生长具有相关性。 D.所有植物一般在春季和初夏生长快,盛夏时节生长慢甚至停止生长,秋季 生长速度又有加快,冬季停止生长或进入休眠 9.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10.( )促使植物生根。 A.增加水分 B.提高温度 C.增加氮肥 D.增强光照 11. 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自测题一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自测题一、名词解释 1. 种子发芽 2. 种子休眠 3. 发芽率 4. 发芽势 5. 植物生长大周期 6. 极性 二、填空题 1. 种子的萌发一般要经过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个过程。 2. 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_ 。 3. 由于极性现象,生产中扦插枝条时不能 ________ 。 4.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有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 5. 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的高低与种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及_有密切的关系。b5E2RGbCAP 6. 根据小麦春化过程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 三类。plEanqFDPw 7. 感受春化处理的部位一般是___________ ,近年来还证明凡是________ 接受春化处理。DXDiTa9E3d 8. 不同植物感受春化的时期不同,小麦以______ 的幼苗发生春化作用最快都可以,甘蓝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自测题一和洋葱只有_____ 才能进行春化作用。RTCrpUDGiT

9.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开花与否)不同可将植物分成 、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三种类型。5PCzVD7HxA 10. 试验证明, 植物只要在 ______ 形成之前的一段时间得到必要的光周期就能 开花, 这种现象叫光周期诱导。jLBHrnAILg 11. 试验证明, 诱导植物开花是在 ______ ,但不否定光期的作用。暗期长短决定 ____ 形成,, 光期长短决定__ 的数量。xHAQX74J0X 12. 试验证明, 植物感受光周期的器官是 ___________ , 发生光周期反应的器官是 _________ 。 13. 一般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 生育期会___ ;北种南引,生育期 会 _________ 。 14. 长日照植物, 如果南种北引, 应引种 _______ 品种;北种南引,应种 ________ 品种。 15. 生态因子依其性质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五类。LDAYtRyKfE 16. 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主要有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 等。Zzz6ZB2Ltk 17. 目前已经知道植物体内的天然激素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_ 五大类。dvzfvkwMI1 18. 植物的生长物质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大类。 19. 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 。 20. 生长素主要集中在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

植物生产与环境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 一、填空题 二、填空题 1.发育 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 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 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四、问答题(要点)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3.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破坏作用,如践踏、吃食、为害植物等,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益处,可消灭害虫、松动土壤等促进植物生长。 微生物可通过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固氮、降解毒性等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另一方面杂草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业要素的本体;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2.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 1.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中,被称为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主体的是()。 A.光 B.热 C.水分D.生物 2.与物候期有直接关系的自然要素是( ) A.热 B.水分 C.土壤 D.生物 3.短日照植物起源于( )地区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A、B、C均正确 4.(2016年高考题)空气中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要素主要是() A.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氧气和氮气 D.氢气和氮气 5.日光温室空气中的()常常缺乏,需要在生产中进行补充。 A.氧气B.二氧化碳 C.氮气 D.有毒气体 6.被誉为“财富之母”的是()。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科学技术 7.()是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科学技术 8.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活跃的现代要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科学技术 9.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农业增长要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科学技术 10.下列条件均属于农业增长要素的一组是( ) A.土地、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 B.生物、光、热、水 C.土壤、生物、养分种子 D.科学技术、劳动力、生物、空气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2.动物对植物生产既有利又有害,植物对植物生产也有双面影响。( ) 3.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 4.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速度较为迅速,生命力较强。( ) 5.作物物候期同耕作管理没有密切关系。( ) 6.空气湿度指空气的干湿程度。() 7.“铁、锰、硼、铜、锌、钼、氯”属于微量元素。() 8.土地是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没有它的参与,其他要素就无法形 成社会生产力。( ) 9.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既依靠自然要素,又依赖农业生产要素。( ) 10.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资本、劳动力属于稀缺要素。( ) 三、名词解释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植物生产与环境测试试卷

16农艺升学班植物生产与环境摸底考试试题班级:得分:制卷人:吴宇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根冠比: 2.顶端优势: 3.春化作用: 4.有效积温: 5.空气湿度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根的伸长过程可称为()。 A.生长 B.分化 C.开花 D.发育

2.农业生产上要求做到“不误农时”,任何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的措施都必须在生长速率达到最高以前采用,否则任何措施都失去意义,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的规律。 A.生长大周期 B.昼夜周期 C.季节周期 D.依赖自然条件 3.由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应而引起的植物生长停滞的现象称为()。 A.衰老 B.强迫休眠 C.生理休眠 D.渡过休眠 4.在一天中,植物生长的速度表现出()。 A.夏季时,白天快 B.早春时,白天快,其它季节晚上快 C.冬季时晚上快 D.一年四季都是白天快,因为白天有光,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没有光照,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5.茶树修剪是()的原理的应用。 A.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长相关性 B.生长周期性 C.顶端优势 D.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6.下列植物中顶端优势最强的是()。 A.雪松和水杉 B.玉米和小麦 C.苹果和梨树 D.玉米和高粱 7. 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8. 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9. 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10. 有实验证明()对植物产生成花物质极为重要。 A.连续黑暗的时期 B.连续光照的时间 C.充足的氧气 D.适宜的低温 11.植物感受光周期的主要器官是()。 A.茎尖 B.叶片 C.花朵 D.根尖 12.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烟草 B.油菜 C.玉米 D.大豆 13.()是指与植物体分离了的部分具有恢复其余部分的能力。 A.极性 B.再生 C.休眠 D.衰老 14.关于植物生长大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完整word版)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植物生长五大要素

~~ 植物生长五大要素~~ 1.光线。 2.温度。 3.湿度。 4.空气。 5.土壤。 ~~1.[光线]~~ 光线就是光照,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是由光线的光合作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而成, 所以植物没有光线就不能生存。 观赏花木从需光的程度,大致分为三大类: 阳性植物类.阴性植物类.中性植物类等。 如果我们能够谻豝植物是属于那一类,即可按其光线的需要,栽植在适当的位置,生育才能正常。 反之,栽植的地点不符合光线的需求,生长必会逐渐转劣,甚至罗患病害而亡。 A. 阳性植物类(观花植物占大多数) 阳性植物需光量多,栽培地点日照要充足,日照不足则生育不良, 此类植物不适合做室内植物。 在观赏植物中,以观花为主的草花类.球根花卉类.木本花卉类或庭园树等,大多数是阳性植物, 如鸡冠花.百日草.大波斯菊.松叶牡丹.金鱼草.爆竹红.矮牵牛.三色菫.孤挺花.郁金香.水仙.玫瑰.九重葛.紫薇等。 少数是观叶植物,如彩叶草.雁来红.红苋草.绿苋草.草坪类等。 B. 阴性植物类(观叶植物占大多数) 阴性植物需光量较少,在强烈光线下,容易产生日烧.脱水枯萎等伤害, 喜欢在日照不足或有遮荫的散漫柔和光照下生长,这类植物耐阴性强,适合做室内植物。

此类植物以观叶植物占大多数,如粗肋草类.蔓绿绒类.黄金葛类.椒草类.万年青类.竹芋类.蕨类等。 极少数是观花植物,如非洲菫.大岩桐.金鱼花.口红花.观赏凤梨类等。 C. 中性(阳阴性)植物类 此类植物介于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之间,对于光线的适应性较强,在强光下或阴蔽处均能生存, 也适合当室内植物,如朱蕉类.竹蕉类.榕树.马拉巴栗.鹅掌藤等。 D. 植物对光周性的影响 植物对于每日光线照射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生长和开花,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性,简单归纳为三大类: 1.) 短日照植物: 每天日照缩短在12小时以下,花芽才容易分化开花者,如秋末.冬初至早春开花的圣豵红.螃蟹兰.菊花.长寿花等。 2.) 长日照植物: 每天日照超过12小时以上,花芽才能分化开花者,如春末至夏季开花的金鱼草.球根海棠.翠菊等。 3.) 中性植物: 每天日照之长短,都与开花无关者,这类植物全年不分季节均能开花,如洋绣球.水仙花.三色菫等。 由以上得知植物对每天日照的反应,我们可用电照方法或覆盖遮光方法,延长或缩短光照时数,调解开花期。 E. 光周性花卉种类表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参考答案

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 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1.什么叫生物膜?简述其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包括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统称为生物膜。 结构:生物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按液态镶嵌模式构成生物膜。两列液态的磷脂分子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层中,整个膜可以自由地作半液体流动。 功能:(1)生物膜为选择性透过膜,这样就保证了活细胞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2)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把细胞中的细胞器与其他部分隔开,使细胞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3)细胞膜还具有接受胞外信息和识别不同生物种类的功能。 2.液泡具有哪些作用? (1)液泡与细胞需水有关,液泡中的溶液可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以利于植物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2)贮藏各种养料和生命活动的产物,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3)含有水解酶等多种酶类,参与细胞内物质的降解。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有丝分裂是一种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导致植物的生长,而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核分裂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子细胞有着和母细胞同样数量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2次,但染色体只复制1次,同一母细胞分裂成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4.根尖有哪几个分区?各区的特点是什么? 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1)根冠:根冠形似帽状,套在根的顶部,是根尖的保护结构,根冠由薄壁细胞组成。能分泌黏液,起润滑的作用,便于根尖向土壤深处伸进。(2)分生区:分生区位于根冠上方,长1-2mm,属分生组织。此区细胞体积小、壁薄、质浓、核大、排列紧密,具有强烈的分生能力。(3)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的上方,是由分生区产生的新细胞分化而成的。该区细胞剧烈伸长,成为根在土壤中向前推进的动力。(4)根毛区:位于伸长区的上方,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细胞不再纵向生长,已分化出各种成熟组织,外表密生根毛,此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5.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有何不同?

《植物生产与环境》试卷与答案

农学专业暑期测试《植物生产与环境》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命题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对应的题号下面.)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 案 题 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 案 1、植物根、茎、叶都具有的功能是。 A、光合 B、蒸腾 C、支撑 D、贮藏 2、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是。 A、不定根 B、支持根 C、主根 D、呼吸根 3、C4途径CO2的接受体是。 A、R u BP B、PEP C、PGA D、NADP 4、化学肥料是二元复合肥料。 A、尿素、硫酸钾 B、氯化铵、硝酸铵 C、磷酸铵、硝酸钾 D、硝酸铵、磷酸二氢钾 5、苏南地区的小麦引至淮阴以北地区种植一般会。 A、提早开花成熟 B、推迟开花成熟 C、开花成熟期不变 D、开花有可能提早也有可能推迟 6、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如果缺乏某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而很难弥补损失的时期,称为。 A、作物营养临界期 B、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C、作物营养敏感期 D、作物营养元素功能期 7、水稻三系配套法制种,恢复系和不育系杂交得到的是。 A、雄性不育系 B、雄性不育保持系 C、雄性不育恢复系 D、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 8、棉花收获结束前,在行间种植小麦、越冬蔬菜的种植方式称为。 A、间作 B、套作 C、混作 D、连作 9、下列属于喜温作物的是。 A、水稻、小麦、棉花 B、水稻、大豆、棉花 C、小麦、油菜、豌豆 D、水稻、小麦、油菜 10、病原物初次侵染的来源主要是。

A、当年寄主 B、当年中间寄主 C、越冬越夏的场所 D、当年田间杂草 11、小麦——早稻——晚稻的复种方式为。 A、一年一熟制 B、一年两熟制 C、一年三熟制 D、两年三熟制 12、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膜状水 C、重力水 D、毛管水 13、土壤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有时会抑制植物对另一种养分的吸收,这一现象是。 A、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 C、替代作用 D、主导作用 14、在植物施用农药后,害虫取食经口腔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其中毒死亡的药剂类型是。 A、熏蒸剂 B、内吸剂 C、触杀剂 D、胃毒剂 15、植物体中的干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A、40%-60% B、50%-60% C、75%-85% D、90%-95% 16、在农作物生产技术中,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的是生产技术。 A、生态化 B、轻型化 C、模式化 D、信息化 17、昆虫一生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变化的现象,称为。A、进化 B、全变态 C、不全变态 D、变态现象 18、在作物生殖生长期内遭受短时间的异常低温,使生殖器官生理活动受到破坏而减产的冷害类型是。 A、延迟型冷害 B、障碍型冷害 C、混合型冷害 D、稻瘟型冷害 二、判断题(每小题1.5分,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对应的题号下面,正确的打“A”,错误的打“B”) 题 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 案 题 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 案 19、细胞的全能性与细胞壁有关。 20、导管和伴胞的主要功能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21、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维管束。 22、诱导植物开花的作用主要在暗期。 23、植物营养生长时期的抗逆性比生殖生长时期的抗逆性强。 24、沙土宜种薯类、西瓜、玉米等生育期短、需肥量少,要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中二《植物生产与环境》考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中二《植物生产与环境》期中考试 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三基点温度: 有效温度: 气象要素: 小气候: 土壤热容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温度日、年变化的特征常用“”和“”出现的时刻来描述。 2.土壤温度一日之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称为。 3.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和。 4.气温的非周期变化天气常见的有和。 5.一定时期的积累温度称为。 6.地面覆盖的作用有保温增温、、和。 7.农田越冬水的合理灌溉时机应掌握出现“”现象。 8.小气候特征可总结为、和。 9.常见的极端温度灾害有寒潮、、、和热害。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13时土壤温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加深,称为() A吸热型 B 受热型 C清晨转变型 D 傍晚转变型 2.下面()的温度日较差大。 A 沙土 B 低层空气 C 黏土 D 壤土 3.对农业生产有指标和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 A 最适温度 B 农业界限温度 C 三基点温度 D有效温度 4.气压随海拔高度升高而() A.升高 B.减少 C.不变 D.升高或减少 5我国季风明显,我国北方吹()。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6.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A.质体 B.有色体 C.叶绿体 D.线粒体 7.我国西北地区的瓜果含糖量高、品质好,与()有密切关系。 A.气温日较差小 B.气温日较差大 C.空气质量好 D.土壤肥沃8.效果为通气增温、调节水气、保肥保墒的耕作措施是() A.耕翻 B.镇压 C.垄作 D.覆膜 9.下列不属于影响土壤温度变化因素的是() A.土壤温度 B.土壤颜色 C.土壤质地 D.土壤中CO2的含量 10.下列土壤温度的观测顺序正确的是() A.地面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曲管地温 B.地面温度—最低温度—最低温度—曲管地温 C.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曲管地温—地面温度 D.曲管地温—地面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11.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中,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延后,大约每加深1m推迟()天。 A.5~10 B.10~20 C.20~30 D.30~40 12.地面空气受热后,因体积增大而不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并冷却,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称为() A.对流降水 B.地形降水 C.锋面降水 D.台风降水 13.在水汽压单峰型的日变化中,一日中水汽压的最大值出现在() A.8—9时 B.14—15时 C.15—16时 D.20—21时 14.关于积温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昼温较高,夜温较低,变幅大 B.昼温较低,夜温较高,变幅小 C.昼夜温度高,变幅小 D.昼夜温度低,变幅小 15.设施条件下温度过高时,常用的降温方法不包括() A.使用双层膜 B.通风换气 C.屋面洒水 D.遮光 四、判断题(共10分) 1、地表颜色越深,反射率愈大,其地表温度越高。() 2、霜冻是指地面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使植物受到伤害的灾害天气。() 3、有霜就一定有霜害,有霜害不一定有霜。() 4、一般情况下,热量资源是决定复种指数的关键因素,其依据之一就是积温。() 5、潮湿的土壤导热率大,容积热容量大,昼夜温差小。() 6、在白天或夏季,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类型称为辐射型。() 7、气温年较差在云量和雨水较多的地区相对减小。() 8、农村冬天窖贮菜,高温季节窖贮禽、蛋、肉就是利用了土壤深层温度变化较小的特点。() 9、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日较差大,瓜果含糖量较多。() 10、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度日较差增大。() 五、简答题(共20分) 1.干旱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植物生产与环境答案

1、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 2、13时,日出之前; 3、7,8; 4、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 5、致死温度; 6、糖类,蛋白质; 7、-10℃,25--35℃,35--45℃;8、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9、减小,增大;10、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 学下限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下限温度三者的合称。 2、有效积温:植物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积累的总和。 3、原初反应:指叶绿素分子被光激发而引起的最初发生的反应,是光合作 用的起点。 4、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增高而相应增加, 但当光照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 度称为光饱和点。 5、呼吸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材料干重或鲜重所放出的CO 质量 2 质量 或所吸收的O 2 三、选择题 四、判断题

1、0℃——土壤解冻或冻结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在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农耕期。 5℃——温带植物开始或结束生长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5℃以上的持续时期为植物生长期。 10℃——喜温植物开始播种与生长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1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喜温植物生长活跃期。 15℃——喜温植物开始旺盛生长的标志。一般日平均温度15℃以上的持续时期为喜温植物适宜生长期。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合作用:①利用简单的无机物(CO 2与H 2 O)合成有机物,吸收CO 2 ; ②是贮能的过程(把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有机物中);③只在绿色细胞中进行,进行的细胞器为叶绿体;④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⑤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释放的 O 2 也可供呼吸利用;⑥许多中间产物可以与呼吸作用共用。 (2)呼吸作用:①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表现为吸收O 2,放出CO 2 ; ②是放能的过程(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形成ATP及部分热能); ③在所有生活细胞中进行,进行的部位除细胞质外,主要的细胞器为线粒体;④有光、无光下均可进行;⑤为所有细胞包括绿色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释放的CO 2 也可供光合作用;⑥许多中间产物可以与光合作用共用。 3、①漏光;②受光饱和现象的限制;③环境条件及作物本身生理状况的影响。 4、.新鲜果品的贮藏既要抑制其呼吸作用,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又要保持香味和新鲜状态,所以要保持低温和一定湿度。 5、由于植物进行无氧呼吸时:①释放的能量少,要维持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势必消耗自身大量有机物质;②其产物是酒精或乳酸,会造成细胞中毒,导致植物死亡 六、计算题 1.(1)活动积温 = 12.5+11.5+12.5+13.6+14.6+15.0+15.6+14 = 109.3(℃) (2)有效积温 = (12.5-12)+(11.5-12)+(12.5-12) +(13.6-12) +(14.6-12)+(15.0-12)+(15.6-12)+(14.0-12) = 13.3(℃) 2.日平均气温=[1/2(当天最低气温+昨天20:00气温)+8:00,14:00,20:00气温之和]÷4 =[1/2(-2℃+14℃)+4℃+10℃+12℃] ÷4 =32℃÷4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