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血常规化验单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

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时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化疗、放疗及血液病等特殊病人中,血常规检查是个非常重要的和经常需要检测的观察指标。

4.问:仪器化验和打印的血常规检验内容又多又复杂,如何看懂

答:现在在一般大中型医院做血常规检验,多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拿到的是列有十几项参数的化验结果。因为医院采用的仪器不同,打印结果的编排顺序也不一样。表1、2、3列出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细胞各项参数的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参考值、测定单位。

表1多参数血常规项目、缩写、参考值和单位简表

中文名称英文缩写参考值范围单位

红细胞计数RBC 男~女~新生儿~ 10*12/L或106/μl

血红蛋白(血色素) HGB或Hb 男:120~170女:110~160新生儿:170~200 g/L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98 fl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1 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红细胞压积HCT 男:40~50女:37~48 %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11~15 %

白细胞计数WBC ~ 10*9/L或103/ml

中性粒细胞NEU;NE;GR;50~70 %

杆状核粒细胞1~4 %

嗜酸粒细胞EOS 2~6 %

嗜碱粒细胞BAS 0~1 %

淋巴细胞LYM;LY 20-40 %

单核细胞MON;MO 3-8 %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 10*9/L或103/ml

平均血小扳体积MPV 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20% %

血小板压积PCT %

表2 多参数血液细胞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打印样式

(日本光电MEK6108K型)

日期和时间17/AUG/9816:12

标本编号

白细胞WBC *9/L

淋巴细胞百分比LY% %

中间细胞百分比MO% %

粒细胞百分比GR% %

淋巴细胞绝对值LY *9/L

中间细胞绝对值MO *9/L 粒细胞绝对值GR *9/L

红细胞RBC ×10*12/L

血红蛋白Hgb 92g/L

红细胞压积HCT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9fl

平均红细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38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CV

血小板PLT 174x10*3/mL

血小板压积PCT %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

表3 多参数血液细胞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打印样式(日本东亚SYSMEX F-820型)

编号和日期25/8/98

时间10:00

白细胞WBC *9/L

红细胞RBC *12/L

血红蛋白HGB 133g/L

红细胞压积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35g/L

血小板PLT 103x10*9/L

小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百分比W-SCR

大细胞(粒细胞为主)百分比W-LCR

小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绝对值W-SCC *9/L

大细胞(粒细胞为主)绝对值W-LCC *9/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5.问: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红细胞测定有何意义答: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多的一类细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每天有许多细胞因衰老而死亡,另有许多新生的红细胞取代衰老的,使红细胞数量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此时需做红细胞计数以得到红细胞的确切数量。

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正常人红细胞因性别和年龄差异有所不同:

男性:~x10*12/L

女性:~x10*12/L

新生儿:~x10*12/L

(1)红细胞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而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多,超过参考值上限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比例失常。常见于以下情况:严重呕吐和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

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加。

(2)红细胞绝对增加此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区;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统疾病之一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属红细胞数量病理性绝对增加。

红细胞数量减少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大量失血三种主要原因。

(3)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肌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5)各种急性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6.问:血红蛋白是用于评价人是否贫血的主要指标吗

答: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系统的载体,它具有易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特性,可将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这也与血红蛋白有关。

血红蛋白确是用于评价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常说的贫血和不贫血也多以血红蛋白测定值为主要依据。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具有基本相同临床应用价值,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还有特定的比例关系,如每升血液中有×10*12个红细胞,相当

于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为30克(30g/L)。可以通过这个比例关系分析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量是否平行。如有较大的差异则说明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和形态有所改变,或红细胞内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有所改变,此时应该注意MCV、MCH、MCHC等几个红细胞参数,他们也是分析判断贫血的几个重要指标。

7.问:“你有几克血”是怎么回事儿,血红蛋白的参考值是多少

答: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有病人说“医生,我的血色素有几克”;“我有几克血”这样的问题。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只是一个常用的测定项目:血红蛋白。血色素即是血红蛋白,是非标准的称呼,或者叫“俗称”,英文缩写可写为HGB或Hb。血红蛋白可以用“克”这一单位来计量,是表示单位体积血液中携带的血红蛋白量。惯用测量单位是每百毫升(分升)血液中含有多少克血红蛋白,而现在多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例如以前人们说“我的血色素是15克(15g/dl)”,而现在应该说“我的血红蛋白是150克(150g/L)”。血红蛋白参考值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国内较为公认的参考值如下:

男性:120~160g/L,最高不应超过175g/L。

女性:110~150g/L,最高不应超过165g/L。

新生儿:170~200g/L。

儿童的血红蛋白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接近于成年人,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血红蛋白比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偏高,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增高。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参考红细胞升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

8.问:什么是血色素,观察人的皮肤和眼皮能判断贫血吗

答:血色素是习惯称呼,现在统称为血红蛋白。

8.问:什么是血色素,观察人的皮肤和眼皮能判断贫血吗

答:血色素是习惯称呼,现在统称为血红蛋白,是评价病人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丢失和减少,使得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时即为贫血。长期贫血的病人除了有具体的临床表现外,还可能在外表上有不同的表现。如皮肤颜色和巩膜(俗称白眼球)与血色素高低有一定关系,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和人士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巩膜,眼皮、面颊、指端、嘴唇等部位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的程度,如发现上述部位呈现苍白色,没有健康的血色或粉红色,即疑及贫血问题,但最终的和准确的血红蛋白结果还必须由实验室测定后得到。

9.问:表示贫血的红细胞参数有哪几项如何用它们判断贫血类型

答:医生用于判断贫血的主要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除了血红蛋白外还可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还应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传统上贫血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单纯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它们的分类方法是按照MCV、MCH、MCHC的不同而设定的,详见表4。

表4 贫血的MCV、MCH、MCHC分类法

贫血类型MCH(pg) MCV(fl) MCHC(g/L)

(参考值) 27~31 80~98 320~360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32~50 >正常,100~160 正常,320~360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单纯细胞性贫血

<正常,21~24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12~29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因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海洋性贫血。

单纯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10.问:RDW是什么参数,它与贫血的分类有何关系

答:RDW是一个新的红细胞参数,它的全称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它的所表达的内容是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均匀程度,如果红细胞体积大小均匀一致,则该参数较低,在参考值范围以内。如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差异较大,则该参数高于参考值。参考值为:11%~%。RDW作为一种新的红细胞测量参数。它只能出现在用自动化细胞计数仪测定的结果中。它同样可以作为贫血分类的指标之一,一般可以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具体贫血分类指标和常见疾病如下:

(1)MCV降低,RDW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慢性疾病、轻型地中海贫血、儿童。

(2)MCV降低,RDW升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β-型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S病。

(3)MCV正常,RDW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人属于此种情况。其他异常表现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术后、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情况。

(4)MCV正常,RDW升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如早期或混合性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5)MCV升高,RDW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6)MCV升高,RDW升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部分镰刀状细胞性贫血。

11.问:什么是红细胞压积,测定红细胞压积有何意义

答:血液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可以把血液分为两大部分,血浆和血细胞。如果将血液放在一个特殊的试管中(温氏管)按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进行离心,最终使得红细胞完全压实在试管的底端,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密切,尽可能排除所有血浆,此时血浆会全部被挤出到血细胞的上面,这时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们所要得到的红细胞压积,即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也叫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压积还可用毛细管法和血细胞计数仪法测定。红细胞压积通常缩写为HCT或Ht,测定单位现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占有多少升来表达(L/L)。参考值:

男:~L(40%~50%)

女:~L(37%~45%)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12.问:血液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

答: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成分之一,没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将不会存在。血液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血液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简单地说,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就是人们所说的血球)两大部分组成,将血液用抗凝剂抗凝处理后,放在离心机内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可发现血浆和血细胞明显分为两部分,血细胞因为分量较重被沉淀在底部,悬浮在红色血细胞上面的黄色透明液体就是血浆。

血细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态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91%~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激素、营养物质、代谢产物、酶类、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血液气体等。

如果血液不经过抗凝处理,让其自然凝固,血液也会分成两大部分,沉淀在下面的是凝固在一起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有形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血清中不含有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成分。

13.问:血液是如何循环的,人有多少血液

答:血液是一种黏稠的红色液体,它流经人体的各个部分,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到小血管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回到心脏,经过心脏将血液送入肺内,静脉血在肺脏的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重新带足氧气变为鲜红的动脉血,再回流到心脏中,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一个成人大约有相当于体重的8%的血液在全身各个部位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体重为60公斤的人约有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约为,因此公斤重的血液约有升。

14.问:化验中要求的全血、血浆和血清有何区别

答: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的全部血液为全血;离心除去血细胞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如血液不经抗凝处理,让他自行凝固,则在抽血后的一段时间内,血液会自动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个整体,再经过一段时间或用离心机离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会与一些清澈淡黄色的液体分离开,这些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内在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是未经抗凝

处理过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

抽血做化验中常遇到某些化验要求用血清测定、用全血测定、用血浆测定,即是指血液标本的三种主要处理方式和要求。

血清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测定;血浆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全血则多用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

血液的抗凝处理需要抗凝剂,选用什么抗凝剂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15.问:血液应该是鲜红的,为什么有时抽出的血是暗红的或黑红色的呢

答:前面说过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人体动脉多处于身体的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因含有较多的氧份而呈鲜红色,因此在动脉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肤外伤后流出的血常显红色或鲜红色,此外略有贫血的患者血液也多显鲜红色。静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浅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脚面极易看到,并且呈青紫色,静脉中流淌的血液为静脉血,静脉血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而显得颜色暗淡。做血液化验时多从肘部静脉抽血,因此你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为暗红色或黑红色,此时也可表明你的血液中含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较多。此外当血液浓缩时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静脉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时也有可能见到血液的颜色较深,类似于静脉血,这是因为它们多来源于末梢静脉一端,或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或血液浓缩等因素造成。

16.问:抽静脉血化验之前有哪些准备

答:提到化验,病人就会联想到抽血和疼痛,心情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小孩还可能会大哭大闹。抽血固然会疼,但程度很轻。紧张甚至恐惧主要是心理作用。为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病人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保持放松状态。

抽血检查一般采静脉血,静脉血化验除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外,一般要求在上午抽血,抽血前尽量减少运动量,不要

吃食物,保持空腹,可以喝少量的水,除某些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以外,尽量将其他药物移到抽血之后再服用,以免对某些实验结果有所干扰。如是住院病人,应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下,由医生或护士为您抽血。抽血前应尽量清洁抽血部位的皮肤。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抽血量一般在2~20毫升,最多不会超过50毫升。经常听患者说“抽了这么多的血需要多少营养才能补回来呢”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和紧张,因为这只占人体全部血量的‰~3‰,不需要任何补充和特殊营养,人体完全可自动进行调整和适应。

抽血后医生或护士会将血液分配在不同的试管内以适应不同的实验要求。

17.问:采末梢血有何要求和准备

答:末梢血主要有耳垂取血和指尖取血两个部位,婴儿可在脚后跟取血。耳垂取血痛感较轻,但取血量较少,特别是耳垂较小的人比较难于取血。指尖取血痛感较明显,但采血量较多,特别是对于血常规化验,可得到较为稳定的测定结果。

采血前应将皮肤清洗干净。在冬季寒冷的室外进到室内后不要立即取血,应使身体暖和以后,特别是应使采血的耳垂和手暖和起来。在采指血前不要用热水烫手,保持手指干燥,如指尖有伤口、甲沟炎、红肿或皮肤病应避开使用此手指。指尖采血一般用无名指,因无名指刺破后不会影响手的日常生活功能,当然也可用中指或食指,无特殊区别。采耳垂血时应将耳垂上的耳环等挂饰物取下,采血后不要立即挂上。

采血后应用消毒棉块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压紧针刺破处,不要触及脏物,不要立即浸水洗手。

18.问:末梢血可用于哪些化验

答:末梢血因其取血方便,多用于一些简单易行,用血量少,测定快速的化验检查。较为常用的项目有血常规化验、血型、微量法或称快速血糖(使用血糖试纸条法)、微量法血沉(潘氏法血沉)、微量红细胞压积测定等。

由于现代化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原来需用静脉血或用血量较大的项目也有了快速的微量法;这些项目也可使用末梢血,如与肝功能有关的谷丙转氨酶、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澳抗)等测定;与肾功能有关的肌酐、尿素氮和尿酸;与血脂有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某些酶类如激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胰淀粉酶、微量元素的测定等。许多新的可用微量末梢血进行快速检测的项目还在不断建立中。

19.问:许多实验为何要求空腹抽血

答:空腹抽血已成为许多项化验检查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许多抽血化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均来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得到的。

(2)进食后可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化验值,如进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后可使甘油三酯明显升高数倍;食用高糖食物两小时内可使血糖迅速生高。在头天晚间进食后到第二天清晨,空腹时间达十小时以上,体内各种物质已达到相对稳定和平衡,食物性因素对血液成分基本没有影响,此时抽血可得到相对稳定准确的结果。

(3)人体生物周期的变化,某些项目指标因采血时间不同,变化较大,如皮质醇分泌高峰在早晨,下午至晚间则逐渐下降,因此在同一时间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人在早间运动较少,而进食、劳动、运动、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使一些化验指标波动,有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不利于与以前所做结果的比较。

20.问:耳垂血、指血、静脉血、动脉血各有何用

答:人体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化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俗称:胳膊血),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据化验项目不同及项目多少不同,抽血几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

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实验和绝大多数特殊实验。

耳垂血和指血统称为末梢血,常自耳垂部或指尖取血,采血量较少,多在0.1毫升左右,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简单快速的实验,但现在有许多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也用静脉血来做,可获得更准确稳定的结果。

动脉血因携带氧气,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通常用于做血液气体分析。

小儿贫血概论

[定义]

贫血(Anemia)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三项正常值国内外均有差异。因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二者与红细胞压积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多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标准。须指出的是,由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与血容量有关。例如在血容量减少时(脱水),虽然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贫血。此时单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贫血的真实情况。

[分度]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将贫血分为以下几度:血红蛋白在9-12克/分升为轻度,6-9克/分升为中度,3-6克/分升为重度,3克/分升以下为极重度。红细胞数在300万-400万/立方毫米(以下单位同)为轻度,200万-300万为中度,100万-200万为重度,100万以下为极重度。

必须指出的是,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与红细胞数的减低程度在不同种类的贫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低较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为显著,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的减低则较红细胞数的减低为显著。

此外,在诊断贫血时必须参照不同年龄小儿血红蛋白量

和红细胞数的正常值作比较,才能较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儿初生时,其血红蛋白量如为12克%,这与初生时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比较,则表明患中度贫血。

[分类]

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因此,迄今尚无一个既能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又能指导临床的统一分类法。目前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

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红细胞)的测定结果而将贫血分为四类:1)大细胞性贫血MCV>94立方微米,MCH为>32微微克,MCHC正常。属于此类贫血者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 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属于此类。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二、病因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故对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造成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者不平衡所致,据此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类:

1)失血性急性失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和慢性失血(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2)溶血性

红细胞内的异常(内因性)包括(1)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外因性)包括(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2)感染因素因细菌的溶血

素或疟原虫等对红细胞的破坏。(3)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4)其他如脾功能亢进。

3)造血不良

如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抑制(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等)。

以上两种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病因分类法。由于形态分类可用于推断病因,对病因诊断起辅助作用。因此,可互相补充。

[临床]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程度轻重、发生急慢和年龄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论,急性的贫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虽贫血程度较轻,亦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休克。而慢性贫血,早期由于机体各器官的代偿功能较好,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当代偿不全时才逐渐出现症状。小儿对慢性贫血的耐受性一般较成人为大。个别慢性贫血患儿(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在重度贫血时仍可走路上楼。由于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输送全身,贫血时,血液含氧量减少而呈低血氧症,这就引起组织与器官功能减退而产生各系统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方面;

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为突出表现。由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减低,使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睑结膜、口腔粘膜)及甲床呈苍白色。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每易误诊为合并轻度黄疸,相反,伴有黄疸,青紫或其他皮肤色素改变时可掩盖贫血的表现。此外,病程较长的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二、造血器官反应

婴儿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稳定,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组织呈增生性反应,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和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强),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三、各系统症状

1)循环和呼吸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症状是互相联系的,贫血时,由于组织缺

氧,可出现一系列代偿功能改变,如通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来达到增加运输氧气的能力(活动后更明显)。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强,动脉压增高,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搏动。到重度贫血代偿功能失调时,出现心脏扩大,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2)消化系统

胃肠蠕动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影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等。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3)神经系统

常表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动等,脑组织严重缺氧可出现昏厥。年长儿可有头痛、昏眩、眼前有黑点或耳鸣等。

[治疗]

一、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但尚有某些贫血趵病因尚未充分明了,对此,应积极加以研究,明确其病因,并予以去除。

二、一般疗法

适当护理,预防感染,注意饮食疗法,饮食的质和量应取决于小儿的年龄和病情。

三、药物疗法

治疗贫血的药物主要有:铁剂、维生素Bl、和叶酸。铁剂仅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l和叶酸适用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外,氯化钴、睾丸酮、中药首乌、阿胶、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等均有刺激骨髓造红细胞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

四、输血疗法

重度贫血或因贫血而引起心功能不全,输血是抢救措施。长期慢性贫血者,若代偿功能良好,可不必输血,必需输血时宜注意输血量和速度。输血量一般10ml/kg/次。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对于贫血合并肺炎的患儿,每次输血量和速度更应减少和减慢。

五、并发症处理

婴幼儿贫血易合并急、慢性感染,营养不良,消化紊乱等,对此,除应积极处理外,还需要考虑某些特点,如贫血患儿在消化紊乱时,对于体液失调的调节能力较无贫血的患

儿差,在处理时宜结合具体情况,仔细分析观察,并及时给以对症和针对病因的治疗。

血细胞计数仪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杨慧文章来源:好医生

利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查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项目,正确合理地使用和解释检验项目及结果是临床诊断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的使用为临床提供了大量普通手段难以测量的参数,使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不再局限于显微镜下少数细胞的微观结构,对血细胞的体积分布情况,离散程度,特别是异常体积血细胞的数量、分布区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形态学和病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反映病因学。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分析,其优越性不光表现在血液病的筛查与早期诊断上,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也是其它检查所不能及。现就常见的血细胞参数变化及血细胞直方图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血细胞计数仪的优点

最新出现的血细胞计数仪采用了电子、光学、化学等技术,可以更全面、更准确、更快速对单个或多个样本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进行分析,精确度高,成本低廉,在第一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丰富的实验检查资料。数据储存方便、利于提取和分析,已成为临床医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比起传统的手工方法,血细胞计数仪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操作不当,结果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如何保证血细胞计数仪结果的可信度

保证标本的生理状态采集标本应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避免溶血、污染等现象的发生,防止“垃圾进垃圾出”。

分析中做到准确、精确使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分析是要做到操作熟练,参数设置恰当,保证监测信息的准确可靠。

合理评价检测结果由于血细胞计数仪获得的数据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分析和评价试验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血常规化验单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一、病理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二、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一、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1、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2、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1、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指标的常见意义

一、血常规指标的常见意义 (一)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会快速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细菌感染了。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所以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数量上 升。 2.淋巴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病毒,所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表示受到了病毒 感染。 注意:对于满月到3岁的宝宝,正常情况是淋巴细胞占比为40-70%,中性粒细胞占比是20-40%,这一点跟成人刚好相反,在综合性医院的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上,参考值一般都是成人标准,必须注意区分辨别。 3.嗜酸性细胞如果反复有打喷嚏、流鼻涕、反复咳嗽、荨麻疹、湿疹等现 象,很可能是过敏反应,此时嗜酸性细胞数量上升。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对病毒和细菌都有作用,不管 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吞噬细胞就会第一个出现。体温越高,细胞的吞噬作用就越强。同时,单核细胞越高,说明孩子这次发热的程度越严重,发烧持续的时间也会越长。所以当看到这个值升高,大家就不必惊慌于孩子持续的发烧了,这是免疫细胞战斗的反应。 (三)红细胞系列红细胞主要作用是运送氧气。红细胞的多少与贫血和血液类疾病有关。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怎么看缺铁性贫血。因为这个太普遍,也太容易被医生和家长们忽略。但对孩子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性格形成及免疫力的影响非常大。 1.血红蛋白降低为贫血。 2.平均红细胞体积 (1)血红蛋白低,这个值也低,多表示缺铁性贫血。请注意如果血红蛋白不低,但是平均红细胞体积已经低了,也表明孩子缺铁了。此时孩子缺铁的症状一般都比较明显了,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被医生和家长忽略的,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 2.血红蛋白(HGB或 Hb)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 (微米)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20~40 % 临床意义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注意事项血红蛋白110~160 g/L (HGB)临床意义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注意事项 红细胞比积(HCT)0.32~0.53 临床意义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110 fl临床意义增大:为大细胞性贫血减少: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注意事项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35 pg临床意义增高: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注意事项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70 g/L 临床意义增高: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注意事项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11.0~14.1 %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是否有营养缺乏性贫血注意事项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37.0~54.0 fl临床意义用于判断是否有营养缺乏性贫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 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

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2.0-7.0×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参考值:0.8-4.0×10^9/L;20-40%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X线照射、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

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2.0-7.0×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解读血常规指标精编WORD版

解读血常规指标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做血常规检查是经常的事,可究竟对它了解吗?看看今天的分享吧。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由45%的血细胞和55%的血浆组成。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检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15~19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首先介绍一下血常规的项目、缩写、正常参考范围和单位 面对以上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判断是否正常。但作为普通病人,要把以上所有内容都搞清楚,还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我们只需看明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四项内容就可以了。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Hb)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 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是贫血诊断的主要指标。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都可发生变化。 (1)生理性变化:某些生理上的变化可引起红细胞总数增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2)病理性降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成年男性 Hb 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重度,Hb小于30克/升。 (3)病理性升高: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糖尿病酸中毒等,可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慢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等也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非代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与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我们只需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白细胞的数量升高或降低可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是一致的。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英文缩写]blood routine; 血RT。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英文缩 写]CD

0.01-0.05 0.50-0.70 0.04-0.5 2-7 1.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项目:WBC,GR#,GR%,LY#和MON#,LY%和MON%,HGB,MCHC,PLT,HCT及推算项目RBC,MCV,MCH,PCT,MPV,RCDW,LCDW。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 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 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血常规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查 1.白细胞(WBC或LEU)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L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 ×109/L 6个月-2岁为(11.0-12.0) ×109/L;4-14岁为8.0×109/L左右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75(40%-75%), 儿童0.3-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减少常见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 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7(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 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叶或更多(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单位:个/L 正常值:(50-300)×106/L

教你如何解读狗狗血常规的化验单

教你如何解读狗狗血常规的化验单 首先是健康狗狗的常规生理值(就是我们给狗狗作的血常规常会化验的一些指标) ◆红细胞(RBC,×1012 L):5.5~8.5 ◆血细胞比容(HCT,L/L):0.37~0.55 ◆血红蛋白(HGB,g/L):120~180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60~7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10-12):19.5~24.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32~36 ◆白细胞(WBC,×109 L):6~17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neutr, %):60~77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0~3 ◆单核细胞(Mon,%):3~10 ◆淋巴细胞(Lym,%):12~30 ◆嗜酸性粒细胞(Eos,%):2~10 ◆嗜碱性粒细胞(Bas,%):少见 ◆血小板(P,×109 L):200~900 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我把我能找到的指标意义总结如下,大家参考着看吧。 1、红细胞数量:还分绝对性增多或是减少,有点复杂,大概说来是红细胞数量高了说明血黏稠(这有可能是许多病引起的:拉稀、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这个数量低了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的现象。 2、红细胞比容(HCT):此值偏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如:急性胃肠炎、液涨性胃扩张、肠阻塞等等;此值偏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3、血红蛋白:对各种贫血的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意义。(补充: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 4、平均红细胞的那三个指标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所以似乎没有发现贫血,就不再化验这项了。) 5、白细胞:白细胞的增多有可能是炎症性、应激性的,也有可能是持续性和进行性的,后都就是白血病了,前面的炎症性和应激性比较容易发生。白细胞的减少多数是因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引起的。 6、叶状、杆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都是在血液里有炎证或是有抗体时活跃的细胞,估计在发现白细胞总数很高,肯定身体里有炎症的情况下就要一一检验分类了。一般性的血常规检查似乎也不查这几项。 7、血小板:这个数值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化疗的情况,还有可能是一种血小板的原发性疾病;这个数值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增生综合症等,还有一些急性的感染、出血、溶血的情况也有可能。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 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