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理论

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罗杰斯对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罗杰斯认为现象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发展一主观现象理论所用的方法。在了解人类的行为时,罗杰斯总是以临床观察开始的。他尽可能排除偏见,积极收集临床资料。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罗杰斯关注的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他的人格理论是从他的治疗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且理论的重心及有关研究一直在改变。然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的是人如何去知觉他的世界,特别是如何去知觉他自身,并重视改变的过程。与强调驱力、本能、潜意识、紧张消除和早期个性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反,现象学取向强调知觉、感觉、主观的自我报告、自我实现及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个人觉知到外部事物,并经验到自己,他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知觉与意义的整个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中被个体认为是自我的那些部分包括了“自己”和“我”两个组成。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一致的知觉模式。尽管自我会改变,它总是保持其结构性、联合性和组织性。关于自我概念,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自我不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自我不“做”任何事。自我并非控制人的行为。自我代表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觉。第二,那种称为“自我”的经验与知觉形态可以被意识到。一个相关的结构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

自我观念,它包括与自我相关,且为个人所高估的知觉和意义。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常有冲突。

自我概念的测量常用Q分类法、形容词坚定量表、语义分析法等。Q 分类、形容词鉴定量表和语意分析法都接近罗杰斯现象学的自我报告的理想,提供的资料在统计上很可靠,与理论相关。

罗杰斯的人格观点和弗洛伊德有很多不同。罗杰斯的人格观点强调变化,在他的理论中很少用到结构的概念。罗杰斯视个人为不断前进的,他不重视行为中紧张消除的一面,转而强调自我实现,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自我实现的倾向。现的概念也指个人朝向满足需要或紧张消除,且强调活动会使机体得以成长,并从中得到愉快和满足。

罗杰斯认为机体的功能在于维持各种自我知觉的一致性(没有冲突),以及自我知觉与经验的协调,当觉知自我与真实经验之间存在差距时,个体就陷入不协调的状态。焦虑是经验和自我知觉有差距所致,多数情况下,个人能觉察到验,并使之进入意识,但有时我们也会觉察不到经验。对于此,罗杰斯采用“隐觉”的概念来表示个体经验到一个刺激,但却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个体的“隐觉”是偏离经验的,它能进入意识的层面,并强迫自我观念的改变。这样,自认为不会憎恨别人的人,不管何时经验到何种程度的憎恨情感,他们都将经验到焦虑。个体寻求维持其自我观念,对不协调的状态反应——由于承认与自我相冲突的经验而产生威胁感——即是防御。个体模糊地知觉到某个经验与自我结构不协调时,机体就以防御的方式来否认经验的觉知。两种防御过程分别为经验意义的曲解和经验存在的否定。

罗杰斯强调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怀。

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学术生涯的主要部分就是临床上的运用。个人中心疗法最先发展于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也就是所说的受访者中心疗法,“指的是不是把寻求帮助的人作为有依赖性的病人来看待,而是把他当作有责任的当事人”。罗杰斯并不关注异常行为的病态模式及医生的医疗方法,他强调的是个体对健康的趋向、干扰成长的环境条件以及能够有助于消除障碍达到自我实现的治疗环境。在罗杰斯看来,健康的人能将自己的经验同化于自我结构中。一个健康的人,其自我和经验之间是协调的,是对经验开放的、没有防御的。相反,对神经病患者来说,其自我观念形成的方式与他自身的经验并不一致。心理适应不良的个体必定否认他的感觉及情绪经验。与自我结构不协调的经验要么被否定要么被曲解。

罗杰斯不主张细分心理疾病的形式,但他细分了防御行为的类型。他认为防御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描述。在合理化作用里,个人为了与自我相一致而曲解行为,幻想也是一种防御行为。第三个防御行为是投射作用。这些防御行为的描述虽然类似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防御行为,但是罗杰斯认为防御行为是以否认或曲解知觉的方式来处理自我与经验间的不协调。而且,罗杰斯理论中的防御作的分类并没有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那么重要。

尽管罗杰斯从治疗的经验发展出一套人格理论,但他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治疗过程本身。罗杰斯主要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方式。他致力于一个连续的主观与客观的改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罗杰斯理论的核心。

西蒙把受辅者中心疗法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罗杰斯重点强调治疗者使用情感反映的技巧。基于此观点,治疗者以最少的活动引导受辅者

的谈话——非指导的观点。尤其治疗者对未表示的态度或潜意识更不提出解释。第二阶段由强调辅导员的非指导转而强调以受辅者为中心,由强调技巧转而强调态度。辅导员要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到受辅者里面。第三阶段,逐渐强调治疗气氛。罗杰斯的治疗者不是超然独立的人,而是要投入于治疗情境,他要表达感情,投入与受辅者的关系中。此时更强调情感的体验而非言语的自我探索。这一阶段逐步强调研究治疗气氛和人格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变量是治疗气氛。如果治疗者在他与受辅者的关系中,以对受辅者有现象意义的方式提供三种情况的话,治疗改变就会发生。罗杰斯假设对治疗改变至关重要的三种情况是,协调与真诚、无条件的关怀、设身处地的了解。

罗杰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之一是他开辟了心理治疗的系统研究之领域。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罗杰斯及其他人所做的大量研究论证了受辅者中心疗法产生的改变。已涉及到的改变有:防御性下降,对经验本身更为开放;发展出更积极、更具协调性的自我;发展了对他人的积极情感;从依赖别人的价值观转而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罗杰斯还发现积极的治疗气氛与积极的人格改变有关。

早期罗杰斯致力于把临床灵敏性与科学的严谨性结合起来,而在后期罗杰斯则日益转向仅仅依赖人本身的现象学的研究,罗杰斯强调经验,尤其是个人经验。罗杰斯的另一个较重要的转变是从一对一的治疗关系转为群体治疗。在他的《论群体冲突》一书中,罗杰斯阐明,在人数较少且集中的群体中,改变更迅速且更明显。罗杰斯尤其感兴趣的是婚姻关系群体及婚姻的抉择,这一兴趣表现在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坦率、诚实、情感的共享、对关系中内在感受的意识。最后罗杰斯把个人中心法拓展到管理、少数民族群体、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及国际关系中。

罗杰斯的立场是人类潜能运动的一部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第三势力”,是除了心理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学派。

人类潜能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库尔特.哥尔德斯坦和阿拉伯罕.马斯洛。

库尔特.哥尔德斯坦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神经病和精神病学家。人主要的动机不是寻求紧张的解除,而是自我实现。他认为,人发挥其功能的所有方面都是为了表达实现自我的动机。每一个人都有内在潜能,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实现的威胁来自于个人体内的功能障碍,也来自个人与环境的联结方式。一旦这些内部的及环境的障碍被排除,动机和成长过程还将继续。因此机体的任务就在于,调整其内部的功能并以一定的方式和环境相联系,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区别了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作为生物机体,没有食物和水我们就不能生存。作为心理机体,如果其他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仍然不能完善地发展。人的需要从低等到高等分为五个阶段,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对健康、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个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或当时仍然在世的一些人。从研究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特征:他们接受自己和他人;他们关心自己,而且自然会想到别人的需要和欲求;他们会对人及环境中的独特性作出反应,而不是以机械的、僵化的方式做出反应;他们至少能与某些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是自发的,有创造性的;当对现实的要求做出反应时,他们不信奉规则,坚持自己的观点。

存在主义观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的重要性。存在主义者视人是单一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在哲学家Kierkeguard 看来,存在的唯一问题是作

为个体而生存。其他的许多强调也与对人的重视有关。第一,强调自由。自由、意识和自我反省使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第二,自由包含了责任。每一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行动、真正的存在或信奉“不好的信条”而负责。根本上,每个人对他们自己的存在负责。第三,关注死亡的存在,个体在世界上是单独的、完全不可替代的。最后,存在主义者强调现象学以及对每个人独特经验的了解。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是根据事件对个体具有的意义,而不是根据某些标准的定义或已经确认的假设。

现象学用于研究心理学潜伏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排除了某些重要变量的探讨,尤其是人们意识之外的那些变量。如果我们局限自己于人们报告的内容,那么我们将忽视人类功能的一些重要方面。其次,为了建立科学的心理学,我们必须超越现象世界,发展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概念。对现象自我的研究,只要心理学家以无穷的好奇心,在科学的训练中展开实证研究,而非凭借主观臆测,它就应该是心理学合理的研究内容。移情是一种合理的观察模式,但我们必须保证这样的观察是可靠的,并能以其他观察模式得到的资料加以验证。罗杰斯意识到这些都是对现象学立场提出的挑战,他的回答是,现象学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对心理学的研究可能也是必要的,但并非唯一的立场。此外,在多大程度上排除偏见也是值得商榷的。罗杰斯没有充分考虑行为中潜意识力量的作用,也未考虑这些力量与意识的现象场之间的关系。

依罗杰斯的观点,自我概念假设了在时间上与情境间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人在某一时刻、某一情境下对自己的看法,是和他在其他时刻,其他情境下对自己的看法有关。此外,罗杰斯所假设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整体的,自我观念的稳定性一可能就会有个体差异。最后,对自我的关注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自我意识强,而另一些人则弱;有些人监控着自己的每一种经验,而另一些人则根本不理会。

测量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困难,许多测验表现出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有些测验题目与某种群体的人并不相关,或者忽视了特殊个体的某些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被试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且愿意提出诚实的自我报告也是一个问题。大量证据表明,无意识的防御过程以及为了以社会赞许的方式呈现自我而作出的有意识的努力都会对自我报告造成影响。

罗杰斯在冲突、焦虑、防御问题的观点和弗洛伊德有很大差异,但当罗杰斯试图解释个体经验与自我之间差距的发展,并提出“关注需求”这一概念时,两理论之间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楚了。在罗杰斯看来,人最基本的疏远是在自我与经验之间,这种疏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怀而假造他们的价值。这句话使罗杰斯的立场复杂化,因为这句话暗示着个体忽视了从前与痛苦有关的经验(失去了爱)。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对创伤和焦虑发展的观点没什么两样。简单的说,我们又有了一个冲突模式,即过去与痛苦有关的经验,后来会变成焦虑和防御的来源。

许多研究发现,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差距大者,和某些特征有关,如心理疾病、自我贬低、焦虑和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自我与理想自我的高协调性与防御有关。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关系是一个太单纯的变量,不能作为测量适应的好指标。

另外,心理分析家强调的是结构、特征及人类行为的固着性。他们的看法是从一棵数的树枝到树干,从人格的表面到核心。与此相反,罗杰斯则强调人类行为的过程及改变,他认为,人无须超越眼前所能观察到来解释人最基本的本质。

总的来说,罗杰斯的理论尽管忽略了一些方面,但总的看来已经十分详尽。理论几乎没有涉及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决定某种行为的特定因素。另外,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罗杰斯的理论几乎没有谈到性与攻击,或其他诸如内疚、抑郁之类的感觉,但是我们的生活显然的确与这些感觉有关。这一理论似乎太简化了,在述及改变的过程时尤其如此。在复杂的心理治疗领域里,罗杰斯只是界定几个适合于好的人格改变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就研究的相关性来说,他的理论更多表达了对人的一种哲学观或宗教观。与这一观点最密切的假设,如朝向自我实现的驱力,至今也还是假设,没有为研究提供基础。而且,整个理论系统也一直没有测量自我与经验间协调的方法。但是,显然这一理论为研究开辟了极广阔的领域。罗杰斯一向努力将临床工作、理论与研究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不愿为了临床工作的直觉性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也不愿意为了实证科学的需要,而牺牲行为丰富的复杂性。可以这样说,他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广泛的观察、理论的陈述及有系统的研究,三者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罗杰斯超越他在心理学上的训练,发展出朝向辅导学方面的观点与研究,对教师、牧师及工商界人员有很大影响。在心理学领域,罗杰斯开辟了研究心理治疗的领域。他将会谈经过记录下来,保留会谈和对话的资料供人参考,建立与临床有关的人格测量方法,说明在这领域里研究的潜在价值,罗杰斯所有这些努力开辟了研究心理治疗的合法性。与其他人格理论家相比,罗杰斯更重视自我的理论观点与实证研究。

综合评价理论

构成综合评价问题的五个要素分别为: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者。(评价目的、评价结果) 评价程序:熟悉评价对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分析评价结果 (1)被评价对象 被评价对象就是综合评价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或称为系统。通常情况下,在一个问题中被评价对象是属于同一类的,且个数要大于1,不妨假设一个综合评价问题中有n个被评价对象(或系统),分别记为s1,s2,?,sn(n?1)。 (2)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反映被评价对象(或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的基本要素。通常的问题都是有多项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刻画系统所具有某种特征大小的一个度量。 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的评价指标一般可用一个向量表示,其中每一个分量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状态,即称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3)权重系数 每一综合评价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评价目的,针对某种评价目的,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的这种相对重要性的大小可以用权重系数来刻画。如果用wj 来表示评价指标xj(j?1,2,?,m)的权重系数,则应有m wj?0(j?1,2,?,m),且?wj?1。 j?1(4)综合评价模型 对于多指标(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 (5)评价者 评价者是直接参与评价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对于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权重系数的确定都与评价者有关。 (6)评价目的 对某一事物开展综合评价,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一方面,评价的精确度要求如何,等等。 (7)评价结果 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含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应该注意的是(转载于:综合评价理论),应正确认识综合评价方法,公正看待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即只能用于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被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原始 值、评价指标的若干预处理等);确定与各项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系数;选择或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1. 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一般说来,在评价指标x1,x2,?,xm(m?1)中可能包含有“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中间型”指标和“区间型”指标。 极大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大越好; 极小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小越好; 中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为好,即取适当的中间值为最好; 区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最好是落在某一个确定的区间内为最好。

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项目评估概述 1、项目评估 定义: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投资项目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狭义项目评估:对于一个项目的经济性的评价和审定,即按照给定的项目目标权衡项目 的经济得失并给出相应结论的一种工作。 ●广义项目评估:一种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审查和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它强调从长远和 客观的角度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论证并作出最后的决策。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其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和运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工作。 ●含义:一是参照给定的目标,对投资项目净收益进行审定,权衡项目的利弊得失,寻找 可替代方案;二是为了达到给定的目标,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通过对其净效益的计算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并得出最终结论。 特征: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综合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综合性 ●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经济性 ●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效益为主---宏观性、经济性 ●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宏观性 ●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预测性 项目评估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决策性学科 原则: ●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的的态度,依靠科学的理论,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为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客观性原则 从实际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等条件出发,实事的分析项目成立的可能性。 ●公正性原则 评估工作保证不偏不倚,秉公办事。 ●优选性原则 任何项目,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与服务,还应该能较快地回收投资。 ●系统性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综述及实践应用 来源:中国期刊网更新时间:2010-7-2 点击数:89 绩效评价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商业实践,它经历了结果评价,侧重于行为过程的评价,最终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与公司发展战略融为一体的过程。总的来说,绩效评价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平均主义思想下的赏罚调剂阶段、主观评价阶段、德能勤绩评价阶段、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阶段。每一阶段的绩效评价系统都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绩效评价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彼得·德鲁克为代表的鼓吹派,在其代表著作《管理实践》中提出了“评价,否则放弃”;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戴明,在《质量管理》中猛烈抨击了绩效评价,列举多项绩效评价的“罪状”,认为绩效评价有可能使员工误入歧途,使管理偏离方向。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此也都褒贬不一。 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流派 企业绩效是企业期望的结果,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人是绩效的主体,产生绩效的结果与人的态度、知识、工作环境等因素有紧密联系。同时,由于理论界对绩效概念以及绩效评价标准等存在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型和流派。 行为绩效评价法。美国的坎贝尔是行为绩效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绩效是那些与组织目标有关的、并且是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评估的行动或行为。他设计的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维度:财政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领导目标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他对因特定作业而产生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与因其它方式而产生的组织成效的绩效行为进行了区分;其所指的作业绩效与为履行职责所从事的作业活动相关联,更多地渗透在组织所规定的角色行为里。他将绩效划分为八个方面:职务特定作业绩效、职务非特定作业绩效、写作和口头交流、努力、遵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并用这些因素来描述所有职务的绩效结构。 绩效产出评价法。伯纳丁等人吸收了早期卡纳的成果,在1995年提出了绩效产出评价法。他们认为绩效是员工最终行为的结果,是员工行为过程的产出,强调产出结果的重要性。他们将绩效理解为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以及结果和产出等指标,认为个体执行作业活动的成效是员工作业绩效的主要变异来源,个体在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更多地影响作业绩效,培训和经验对提高员工作业绩效有着直接的帮助。

《评价中心技术》

一、引述:人才测评知多少 1、什么是人才测评 2、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3、人才测评的主要工具 4、传统测评技术的工具 5、哪种测试方法最有效 二、评价中心概念与特点 1、理解评价中心 2、评价中心与传统测评技术的区别 三、评价中心技术的发展历程 1、军事领域的应用 2、工业领域的应用 3、美国贝尔的实践 四、评价中心技术的工作原理 1、情景因素 2、行为因素 3、S-T-R模式 五、评价中心技术的主要工具 1、情境模拟技术 (1)无领导小组讨论 (2)公文筐测验 (3)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

2、面试技术 (1)结构化与半结构化面试(2)情境面试 (3)行为面试 3、心理测验技术 (1)个性测验 (2)能力测验 (3)价值观、动机测验 (4)职业兴趣与倾向测验 六、评价中心技术的操作程序 1、明确测试目的 2、选择测试维度 3、选择测评方法 4、测试方案设计 5、施测过程控制 6、测评报告撰写 7、测试结果反馈 七、评价中心技术的应用 1、评价中心技术在选拔中的应用 2、评价中心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 3、评价中心技术在绩效管理中应用 4、评价中心技术在能力诊断中应用

八、考官的观察与行为记录 1、对考官的要求 2、观察与记录的内容 3、观察与记录技巧 九、测试数据分析与报告 1、面试数据分析 2、心理测验测试数据分析 3、情境模拟测试数据分析 4、测评数据整合分析 5、测评指标整合分析 6、被试者素质综合评价 7、测评报告结构与撰写技巧 十、评价中心测试结果反馈 1、测评结果反馈的要求 2、测评结果反馈前的准备 3、测评结果反馈的过程 4、测评结果反馈的注意事项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一、激励与教学 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评价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中,对激励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从现代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一些方面运用了激励理论。 1.“激励功能”概念的提出【1】 我国在现代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有关激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提出“激励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向上的功效和能力”。“依据设定的评价目标,……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指明产生的成绩进步或缺点不足的原因,从而激励评价对象主体的意识情感,促使其精神振奋,在提高教育、教学或学习质量的更高层面上,产生……动机,”【2】 2.多指标整体综合激励和全过程激励的思想 目标到达度评价模式,是我国应用很广的评价模式之一。根据这一模式,开展教育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更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激励,发展成为多指标群体激励,将局部激励,拓展成为整体综合激励,大大拓宽了目标激励的范围,提高了目标激励的效能。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在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时得到激励,从而大大提高激励的功能。 3.自我激励的思想 外界的激励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自我激励更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就是外界的激励发挥作用,也需要变为主体的内部动因。现代教育评价特别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因为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以评价结果极易被自我认同和接受。良好的自我评价结果,会鼓舞评价对象自己向更高目标前进;不好的评价结果,更会使评价对象自己产生危机感,促使评价对象振奋精神奋勇上进;因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激励理论运用于小学生评价的意义 激励理论是英文“Theory of Motivation”的意译,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 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

评价中心技术1-无领导小组讨论

评价中心技术1-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简称LGD)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考生组成一组(6—9人),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 无领导小组讨论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或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是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这两种类型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并不指定每个应试者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受测者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应试者的讨论题目,观察每个应试者的表现,给应试者的各个要素评分,从而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无领导小组讨论运用松散群体讨论形式,快速诱发人们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际比较来判断被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在员工选拔中效果明显。国外的研究证明,LGD在评价中心的使用频率为59%,而国内的一项研究证明其在研究中心的使用频率为85%。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将LGD列入测验的工具,该方法在企事业人才的选拨实践中广为流传。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 (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评价中心七大技术

第一节结构化面试的应对策略 结构化面试是当前面试实践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面试方法,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面试、竞争上岗等都把它作为一种主要方法。 一、把握结构化面试的特点 结构化面试,它指面试 前就面试所涉及的内容、试 题评分标准、评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化设计的面试方式。结构化 面试虽然也是通过考官与考生的谈话方式进行的,但从形式到内容上,它都突出了系统结构的特点,以确保这种面试方法更为有效、客观、公平、科学。结构化面试的一项主要要求是对报考相同职位的考生,应测试相同的面试题目。 结构化面试的系统结构性主要表现在: 1 考官的组成有结构 即考官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由5~9名考官依据选人岗位需要按专业、职务甚至年龄、性别以一定比例进行科学配置,其中有一名是主考官,一般由他负责向考生提问并把握整个面试的总过程。 2 测评的要素有结构 这不仅体现在测什么、用什么题目测试要根据测试前所做的工作分析来确定,并按一定的顺序及不同分值比重进行结构设计,同时还要在测评要素下面明确测评要点即观察要点,测评要点下面是测试题目,每个测试题目都有出题思路或答题参考要点以供考官评分时参考。 3 测评标准有结构 它突出地表现在要素评分的权重系数有结构,每一测评要素内的评分等级有结构(一般在评分表中分优、良、中、差四级),考生最后的面试成绩是经过科学方法统计处理的(即去掉众多考官要素评分中的最高分、最低分然后得出算术平均分,再根据权重合成总分);作为对考官评分科学性的估价及对考官打分公正性的监督,还可以设标准差一项,看每一位考官打分与标准分的离散度。 4 面试程度及时间安排有结构 结构化面试是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如考官、考场的选择、监督机制与计分程序的设立等)进行的,一般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在30分钟左右。 结构化面试具有内容确定、程序严谨、评分统一、形式活而不乱等特点。从近年面试实践经验上看,其测评的效度、信度较高,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组织、规范性较强的录用、选拔性考试,因此,结构化面试已经成为目前录用面试的基本方法。 二、了解结构化面试的组织实施程序 结构化面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面试测评方法,它的组织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建立考官、考务及监督队伍,命制试题,选择和布置面试考场,面试具体操作等四个环节。 结构化面试一般由5~9名考官组成,其中一名为主考官。在考官组成上,其性别、年龄、专业结构、职务应有适当的搭配。为了确保结构化面试的公正、公平,根据实际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杰斯助益性咨询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评述,了解其优点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助益性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心理咨询界几乎一致认为,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是罗杰斯对当代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贡献,就罗杰斯自己来说,在他所有建树中,他最喜爱的也是咨询关系理论。他对咨询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已经成为任何一种咨询模式都承认的必备的咨询关系。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大致经历了指导关系——非指导关系——助益性关系三个阶段。 1,指导关系模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咨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力量,一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治疗,另一种是“指导运动”发展起来的指导咨询。这两者其实都是指导取向的。其特点为:(1)咨询过程由治疗者主导,(2)治疗者对治疗负责,(3)治疗过程的背后隐藏的假设是:当事人是软弱无力的,不能自我指导的。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曾试图指导别人。因为这些做法显得合情合理,又直截了当。但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尽管他做的很努力,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他领悟到,即使你可以对一个当事人解释、说明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为他制定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训练他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改变,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改变都会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之后,当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个无药可救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罗杰斯才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2,非指导关系模式: 在发现指导关系治疗模式效果不佳之后,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还给当事人自己;承认治疗者不是全能的,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是有一个基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这时候罗杰斯已经悟出治疗关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统计分析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风险评估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另外,总结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主要是模糊理论、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目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新动态,列举多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结合使用情况。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举出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今后的发展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风险评估;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0引言 对于风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制度和公园前400年的货船抵押制度,这些原本是保险思想的雏形,但是保险思想也是风险思想的一种[1]。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步骤,也是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步骤,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对其的定义是: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定的全过程[2]。目前风险评估的基本思想是对风险进行分析测量,确定风险值的大小或风险等级,为之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的依据。近些年来,逐渐对各种投资、项目、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等越来越重视,所以风险评估的研究一直是个研究热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众多,因此,分析总结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对该研究及其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为了解和掌握近些年中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作者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0—2014年美国工程索引E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风险评估的论文进行检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新动态进行了归类、汇总和相关分析。 1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与分析 学术论文是衡量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根据之一,且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评估学术论文已非常多,但还没有统计过学术论文的数量。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作者在EI Compendex数据库中以“Risk Assessment”为关键字检索了2000—2014年的文献共计90102篇,按照论文发表的年份和作者所属的国家或地区(取前15名)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图2所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罗杰斯在教育学院时申请去由联邦基金赞助的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做见习医生,并获得了批准。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考核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下列一题作为课程考核内容,要求在2009年元旦前完成并交于任课老师。 题一:编制项目评价报告,材料见后; 题二:完成一篇符合下列内容之一的课程论文。1.某行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2.某行业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特点;3.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4.关于评价中资金成本及基准收益率确定方面的研究;5.关于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实证方面的研究;6.关于相关方案的比选的理论方法实证方面的研究;7.关于国民经济评价中参数确定的理论方法等的研究; 8.关于项目融资问题方面的研究。

题一:根据以下资料编写项目财务评价报告《生产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肽宝蛋白”项目的经济评价》。(参照相关参考书、案例编制) 本新建项目为投资建厂生产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肽宝蛋白”,其主要设备和技术均来自国内,厂址位于南京市近郊,占用农田约3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水陆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燃料和原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供应可靠。 基础数据及资料: (1)根据现有基础以及市场调查和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期为两年,第三年达产,即第三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40%,第四年达到80%,第五年达到设计产量。生产期按10年计算,加上两年建设期,计算期为12年。 (2)第一年完成厂房及公用设施建设和50%的生产设备购置及安装。第二年完成剩余50%的生产设备购置及安装、技术引进及其他生产线安装调试、确定原辅材料的供应厂家及生产线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3)本项目正常生产需要建设生产场地及公用设施2万平方米,按200元/平方米计,土地按10万元/亩计费用,技术引进费用400万元,开办费50万元,主要设备及购价如下: 主要设施设备规格(型号)数量(单位)单价(万元) 固体发酵器20T 4套90 液体发酵罐10T 4套50 闪蒸干燥机组XSG-500型4套94 混合饲料机组WHHJ 2套46 其他(化验设备)210 (4)项目正常年份流动资金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主要参数如下:(可适当调整,流动资金在500万元左右即可)。 序号 年份 项目 最低周转天数 周转 次数 1 流动资产 1.1 应收帐款30 12 1.2 存货 1.2.1 原材料及燃料30 12 1.2.2 在产品30 12 1.2.3 产成品30 12 1.3 现金30 12 2 流动负债 2.1 应付帐款45 8 (5)基本预备费按照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的5%计算,涨价预备费按照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的5%计算,项目预备费为两者之和。 (6)总投资中拟贷款200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余为自有资金(资本金),用于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部流动资金投资,贷款利率按年7.5%计。

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 简介 评价中心是一种包含多种测评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测评系统。一般而言,它总是针对特定的岗位来设计、实施相应的测评方法与技术。通过对目标岗位的工作分析作业,在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务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事先创设一系列与工作高度相关的模拟情景,然后将被试纳入到该模拟情景中,要求其完成该情景下多种典型的管理工作,如主持会议、处理公文、商务谈判、处理突发事件等。在被试按照情景角色要求处理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试按照各种方法或技术的要求,观察和分析被试在模拟的各种情境压力下的心理、行为表现,测量和评价被试的能力、性格等素质特征。 评价中心测评法的特点 1.针对性 评介中心测评法模拟特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并在特定的工作情景和压力下实施测评。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岗位要求和必备能力,设计不同的模拟情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避免“高分低能”倾向。 2.全面性 评价中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多种测评技术与手段综合运用,评价中心在管理人员选拔基本流程中的位置 不仅能很好地反映被试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测评其他方面的各种能力和素质。3.可靠性 测评中心由多个主试小组成员分别对被试人给予评价,减少了因被试人水平发挥不正常或个别主试人评价偏差而导致的测评结果失真。每项测验后,请被试人说明测验时的想法以及处理问题的理由。在此基础上,主试人进一步评定被试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使

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加。 4.动态性 将被试人置于动态的模拟工作情景中,模拟实际管理工作中瞬息万变的情况,不断对被试人发出各种随机变化的信息,要求被试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情景压力下作出决策,在动态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5.预测性 评价中心具有识才于未显之时的功能,模拟的工作环境为尚未进入这一层次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发挥其才能与潜力的机会,对于测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测评中心集测评与培训功能于一体,为准确预测被试人的发展前途,并有重点地进行培养训练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评价中心采用的方法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收稿日期:2004-08-12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 广东国际竞争力研究 (231) 作者简介:商春荣(1963-),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市场理论. 参见以下相关文献: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 竞争力的初步研究 ;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 ;樊纲 论竞争力 ;邹薇 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 ;郭克莎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途径研究 ;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夏清华 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 ;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 。 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 商春荣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概述了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种类与特点,并对各评价法进行了评论 与比较。重点对IMD 和WEF 两权威机构的评价法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 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1-0041-07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日本于80年代初开始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通常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与评价分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Firm 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Industry competitiveness)和国家竞争力(Nation competitiveness)。国家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 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 MD),二者都对工业化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WEF 自1980年起每年将评价结果出版并定名为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85年起IMD 与WEF 合作出版其评价结果 世界竞争力年鉴 ,1996年后IMD 独立出版竞争力报告。欧美等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竞争力的研究,9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国际竞争力促进或协调机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 官、产、研 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初期的研究多是进行国家竞争力的研究。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 和IMD 合作,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 全球竞争力报告 ,1994年加入该报告的分项目比较,1995年参加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进行全球竞争力排序[1]。1992年3月改革出版社出版了由狄昂照、吴明录承担的国家科委的重大软科学课题 国家竞争力的研究 研究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专著[2]。1995年以后国际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逐渐增多 。和国外相比,有关的研究多限于学术界,政府机构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比较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第4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 No.12005(Vol.4)

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概述 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 or Development Center)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德国心理学家建立了一套用于挑选军官的非常先进的多项评价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略情报局使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练习来选拔情报人员,并获得了成功。开创在工业组织中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先河的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该评价工作从1956年一直持续到1960年,结果证明,在被提升到中级管理岗位的员工中,有78%与评价中心的评价鉴定是一致的;在未被提升的员工中,有95%与评价中心在8年前认定的缺乏潜在管理能力的判断是吻合的。此后,许多大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柯达公司等都采用了这项技术,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中心机构来评价管理人员。 评价中心技术是应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能力、个性和情境测试对人员进行测量,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人个性、动机和能力等较为准确的把握,做到人--职匹配,确保人员达到最佳工作绩效。 评价中心技术的特点 评价中心技术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纸笔测验、面试等测试工具,它主要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在静动态环境中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评价资料和信息。评价中心的核心技术是情境模拟测试,即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模拟管理情境或工作情境,将候选人放入情境中,要求其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在无领导讨论中,候选人与其他六、七名候选人一起围绕一个管理案例深入讨论,相互沟通、协调,进行集体决策,达成一致意见;在公文筐练习中,候选人要处理一堆公文,对管理中的各类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处理、预测;在角色扮演中,候选人面对一位难以应对的“下属”、“上级”或“客户”,与他们进行一对一沟通,说服影响对方。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考官在一旁认真观察纪录候选人的行为表现,然后客观评价候选人的若干能力和素质。 评价中心技术通过设计特定的工作状态(如群体互动、一对一的单向或书面沟通的环境),运用多种测评手段,整合多位测评师的评价结果,对候选人现有能力,更对其潜在能力提供的客观、公正的评估,解决了过去对候选人工作能力及潜能的测评这一人才测评中的难点问题。 应用评价中心技术的关键环节: 国内引入评价技术的时间比较短,但近年,许多组织已经开始积极运用这一技术手段,并初见成效。为了提高国内测评工作的科学规范水平,笔者根据国际操作规范要求,结合本公司多年的测评实践,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测评水平。 1、明确目标岗位的素质要求 所谓“目标岗位”,是指对于将要招聘和选拔的人才,我们安置在什么岗位上:是销售经理还是副总经理的岗位。所谓“素质”,英文为competency,是在1973年由哈佛大学麦克利兰(McCLelland)教授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的。它的含义是指,和有效的绩效或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的潜在特征,就是指能够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McCLelland把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1、知识;2、技能;3、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4、特质;5、动机。 从素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素质是直接与个体的工作绩效表现紧密相关的内在因素,因而是预测个体工作绩效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于是评价中心以此作为测评工作的基准。如果忽略这一环节,即使在测评上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是无的放矢,甚至是南辕北辙。所以,测评之前要针对具体企业的目标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确定该岗位的能力、知识和动机等素质要求(胜任力),并界定素质维度定义,作为测评的标准。比如,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胜任力)可以是人际敏感性、说服力、客户服务意识、分析能力、成就动机等等。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 马丁创立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 的初衷应该是对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元功能在词汇层面的发展。 下面根据本人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对“人品与物值的界限”作点小小的脚注:许多评价理论爱好者说,在选择评价词语时往往不知道把所选的词语归于裁决系统还是鉴赏系统。这个问题,其实评价理论的创始人J·R·M artin也注意到了。马丁(Martin &Rose, 2003: 35—7)在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一书中专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通过语境。在马丁建议的基础上,我觉得一个评价词语是裁决类还是鉴赏类,首先看它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如能力)还是人的行为所致的结果(如业绩,即performance)。其次看它是含有伦理道德意义还是含有美学价值。若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并涉及伦理道德,评价词语属于裁决类;若评价的是行为导致的结果,具有美学价值,那就是鉴赏类。例如“于丹热”是社会对于丹《论语心得》等的写作和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表现的评价,她写作和演讲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兴趣,社会是在“鉴赏”她写出和讲出的内容,井非她写作和言讲的行为。因此,”于丹热”属于鉴赏系统。 评价理论总结: 简而言之,评价系统就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包括下大主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裁决系统和鉴赏系统都是以情感系统为基础的。情感系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心理反应,分‘品质”情感( Affect as quality')、过程”情感(Affect as process')和评注情感( Affect as comment')。裁决系统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由两个子系统实现:社会评判( 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社会评判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韧不拔(tenacity) ,属于道德范畴”。社会约束用以裁决行为的真实可靠性(veracity)和正当性(propriety) ,属于“祛律范畴”。鉴赏系统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通俗地讲,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其中,情感系统和裁决系统是评价人品的资源,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

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 评价中心技术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它是现代人事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被认为是一种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最有效的测评方法。一次完整的评价中心通常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对个人的评价是在团体中进行的。被试者组成一个小组,由一组测试人员(通常测试人员与被试者的数量为1:2)对其进行包括心理测验、面试、多项情景模拟测验在内的一系列测评,测评结果是在多个测试者系统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得到的。 目录 简介 一、评价中心测评法的特点 二、测评过程简介 三、利弊与改进 简介 一、评价中心测评法的特点 二、测评过程简介 三、利弊与改进 简介 评价中心技术 严格来讲评价中心是一种程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是组织选拔管理人员的一项人事评价过程,不是空间场所、地点。它由多个评价人员,针对特定的目的与标准,使用多种主客观人事评价方法,对被试者的各种能力进行评价,为组织选拔、提升、鉴别、发展和训练个人服务。评价中心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情景模拟,在一次评价中心中包含多个情景模拟测验,可以说评价中心既源于情景模拟,但又不同于简单情景模拟,是多种测评方法的有机结合。 评价中心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得出的结论质量较高,但与其它测评方法比较,评价中心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且时间较长,操作难度大,对测试者的要求很高。 现代人才测评理论认为

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所以,要想准确地测评一个人的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试人的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从而考察其全面素质。基于这种理论,人们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评价中心这种现代人才测评的新方法。 评价中心测评法将各种不同的素质测评方法相互结合,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模拟管理系统和工作场景,将被试人纳入该环境系统中,使其完成该系统环境下对应的各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主试人采用多种测评技术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被试人在模拟的各种情景压力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以测量评价被试人的管理能力和潜能等素质。评价中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情景模拟性,所以又被称为情景模拟测评。 一、评价中心测评法的特点 1.针对性 评介中心测评法模拟特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并在特定的工作情景和压力下实施测评。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岗位要求和必备能力,设计不同的模拟情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避免“高分低能”倾向。 2.全面性 评价中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多种测评技术与手段综合运用,不仅能很好地反映被试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测评其他方面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3.可靠性 测评中心由多个主试小组成员分别对被试人给予评价,减少了因被试人水平发挥不正常或个别主试人评价偏差而导致的测评结果失真。每项测验后,请被试人说明测验时的想法以及处理问题的理由。在此基础上,主试人进一步评定被试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加。 4.动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