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杰斯助益性咨询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评述,了解其优点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助益性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心理咨询界几乎一致认为,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是罗杰斯对当代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贡献,就罗杰斯自己来说,在他所有建树中,他最喜爱的也是咨询关系理论。他对咨询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已经成为任何一种咨询模式都承认的必备的咨询关系。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大致经历了指导关系——非指导关系——助益性关系三个阶段。

1,指导关系模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咨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力量,一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治疗,另一种是“指导运动”发展起来的指导咨询。这两者其实都是指导取向的。其特点为:(1)咨询过程由治疗者主导,(2)治疗者对治疗负责,(3)治疗过程的背后隐藏的假设是:当事人是软弱无力的,不能自我指导的。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曾试图指导别人。因为这些做法显得合情合理,又直截了当。但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尽管他做的很努力,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他领悟到,即使你可以对一个当事人解释、说明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为他制定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训练他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改变,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改变都会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之后,当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个无药可救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罗杰斯才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2,非指导关系模式:

在发现指导关系治疗模式效果不佳之后,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还给当事人自己;承认治疗者不是全能的,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是有一个基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这时候罗杰斯已经悟出治疗关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

3,助益性关系模式:

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经过罗杰斯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助益性治疗关系模式。罗杰斯认为,助益性关系的本质就是助人成长。他说:“我用助益性关系这个术语是指,在关系的两方中,至少有一方存在下述意图:想促进另一方的成长、发展、成熟,想改变对方的能力状况,以及他应对生活的能力。换个说法,可以给助益性关系下这样的定义:此关系中的一方力图使另一方或双方都变得更能体验、欣赏,更能表露,更能发挥各个人内在的潜能。”罗杰斯认为,一种关系是否是助益性关系,可以从两方面作出描述,其一是助人者自身的态度,主要包括: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等。其二是被助者对于关系的感受和体验,这主要指助人者的态度要被被助者知觉到。罗杰斯断言,所有的助益性关系中,决定此关系是否真正具有助人成长功能的,就是这看来平淡无奇的几条。

下面逐一分析助益性关系的几个主要内容: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这几条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而被心理治疗界所认同的治疗条件。现在的心理治疗界已经不再单纯把这些概念看成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专有概念,而是把它当作所有的治疗流派共同的财富。

真诚一致:

在咨询过程中,真诚一致主要是对双方的共同要求,而实际上当事人往往与此相反,常处于非真诚一致的状态。那么咨询者必须通过自己的真诚一致,来赢得当事人的真诚一致。对治疗者来说,真诚一致要求的是:治疗者在治疗关系地范围内,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一致的人。这意味着在咨询关系中,他是他自己。他可以让他自己的任何经验,任何冲动,任何感受无限制地进入的意识。这意味着他不戴面具,不以一种修饰过的、检查过的面目来面对当事人。

为什么真诚一致具有神奇的治疗作用?罗杰斯认为“真诚导致信任”,而当事人对治疗者的信任,再进一步导致别的改变。罗杰斯认为人的一些好的品质,如:守信用、不出卖朋友等,虽然好,但并不能一定引起别人的信任。只有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内心世界都表露给对方,或者让对方较容易地进入你地内心世界,了解你地情感,这才是真正产生信任的可靠条件。

罗杰斯对真诚一致功能的阐述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也是正确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际交往具有对等性,即,双方表露的深度存在一致性。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一般参照对方的表露深度来进行自己的表露。咨询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所以也符合这个原则。当咨询者进行深度表露后,才能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从而促使当事人真诚一致。

在对真诚一致的理解上,常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治疗者无论在治疗室内还是在治疗室

外,都应该保持高度的真诚一致。这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虽然效果很好是肯定的,但是要想彻底做到真诚一致又是不可能的,所以罗杰斯后来补充说:“只要在与当事人相处的一小时内,治疗者做到真诚一致,就满足要求了。”另一个误区是在真诚表露上,是以治疗者为中心还是以当事人为中心。也就是说,在咨询过程中,治疗者是否要过多地进行自我表露。答案是否定的,罗杰斯说,“真诚一致并不是为了让治疗者表露自己内心感受,而是保证治疗者不自欺欺人。至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在必要或合适时才那样做。”

无条件积极关注:

基本意思就是对一个人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喜欢他爱他。而且这种感受是自发的,不是自我强迫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或整体价值观为依据,即,它是无条件的。罗杰斯说,“当治疗者发觉自己怀着一股温情,接纳当事人的任何感受,把它作为当事人的一部分,这时候他就在体验着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中的“无条件”非常重要,因为有条件的关注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而且会强化当事人有条件的价值感。无条件意味着对当事人的消极体验,如:痛苦、害怕等像对积极体验一样以接纳的态度对待。

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样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或在对当事人治疗过程的始终都应该无条件地给予当事人百分百地积极关注。为此,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体会,解释说,“从临床和实际的观点来看,我相信最恰当的说法是:有效能的治疗者在其与当事人相处的时间里有许多时候感觉到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然而,他也常常感到有条件关注,甚至偶尔还有些消极态度。” 罗杰斯的意思是完全达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他自己也难以达到,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在治疗中的一些有条件关注而感到内疚。罗杰斯的解释看似可以给这种误解一个圆满的解释,但是其中还存在许多疑问,如: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如此重要,那么这种无条件关注达到怎样一个深度才可以合格的治疗者?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到消极态度之间是一条连续带,处在哪一个位置才开始对治疗有益呢?此外,如何降低自己的消极态度以及有条件关注水平,尽可能提高自己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水平?这些恐怕即使罗杰斯也难以回答。所以,在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条件上,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后来的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

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是罗杰斯治疗关系中三个主要治疗条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一个。要理解“共情理解”,就必须首先理解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内部参考系,它指的是每个人的主

观经验:感知、意义、知识、信念、偏好等等,凡是属于个人主观世界中能够被个人利用,能够进入意识的都是。它们是人们用来对新经验进行加工,赋予经验意义的东西。这个参考系存在于个人内部,且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只有本人才能清楚地知晓自己的参考系。如果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内部参考系,就必须要通过共情理解。共情理解是一种独特的感知活动。我们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表达共情理解的意思:“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共情理解的重点是要“换位”,就是换到当事人的角度,也就是进入当事人的参考系,这其实就是“设身处地”。另一个要注意的是要把换位的重点放在情感上,即,共情理解的重点是理解当事人的感情,而非他身上发生的事件。需要注意的是共情理解并非意味着与当事人认同。而主要是体会当事人所体验到的情感。

共情理解是治疗关系中最重要的条件,但也是最难做到的。治疗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让治疗者换位思考当事人的情感,困难可想而知。《庄子》中庄子与惠子的故事也早就说明了换位的困难。故事梗概是:

庄子临渊而叹说,这些鱼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同样,咨询者并不是当事人,虽然当事人给我们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一定能够产生共情理解吗?恐怕未必。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当事人都不一样。在共情理解时难免发生误解。比如说,当事人所述事件与咨询者的经历有些相似,但又存在区别,咨询者为力求共情理解结果对当事人产生误解,这可能导致更坏的结果。

出于这些考虑,如何准确共情理解,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为了最大可能地预防误解,最好在共情理解时,使用具体化技术,明确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为什么共情理解具有明显的治疗功能呢?主要在于它可以帮助当事人理清他的思想、感受,当治疗者进入当事人的内部世界,就能和他做深入的沟通。可以告诉当事人他正在感受到什么,甚至可以明确当事人自己有所感觉,而又没有进入意识的东西。长此下去,必然给当事人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性观,即,人性是善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天生之性,且这种有着生物学基础的先天之性是好的,值得信赖的。这是因为,他认为人类个体对于自己的体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对这些经验进行评估,而不必求助于权威。人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行为是亲社会的,且具有建设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在治疗实践中发现传统治疗模式的缺陷,然后在自己治疗经验基础之上,发展出自己的

治疗模式。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考验,所以才禁得起批评考验。成为心理学理论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第30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0,No.12003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uary ,200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 曾 德 琪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他“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他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教育者。他批判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张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经验学习的关键,要求教师信任和尊重学生,要有“移情理解”的能力。罗杰斯的贡献不在于创造出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与观念,这些原则与观念对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非指导性教学;移情理解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3)0120043206 收稿日期:2002207216 作者简介:曾德琪(1949— ),女,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人本主义教育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传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及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教育家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抑,以促进儿童身心自由健康发展为宗旨,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它的再度兴起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虽然心理学在19世纪中期以后有很大发展,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建立在所谓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上的学术(学院)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实际上把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心理学成了一个狭隘的学术领域,没有去试图解答人类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有些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真正“人的灵魂的科学”,它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对“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做出全面描述”[1](p.7)。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比如“爱”、“恐 惧”、“愉悦”、“幽默”、“信念”、“信心”、“价值理念”,它应该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如何体验情感,如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使个人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同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个心理学学派,即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内部也有不同观点,但他们对人的基本看法却相当一致。首先,他们对人性持乐观肯定的态度。他们批判行为主义以及心理分析理论对人性做出的机械、悲观的解释,认为每个人都本能地具有朝着有利于个体潜力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趋向,因此人性是积极的,可以信赖的。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主性。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承认社会以及无意识力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但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人的价值与目的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力量。他们尤其关注经验对人的影响,强调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称为人本主义,就是因为它自始至终把人、

助人自助_罗杰斯_求助者中心疗法_的理论与方法

第2期冯晖:助人自助——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127 助 人 自 助 ——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冯 晖 (伊犁师范学院 教科系,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求助者中心疗法”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以求助者为主导,通过非指导性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开发创造潜力。主要介绍了此疗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结合案例加以解释和说明,最后总结了应用这一疗法的体会。 关键词: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76(2009)02—0132—04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一般把前来咨询的人看作患者,即拥有病态心理的人,治疗过程中强调技术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倡导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治疗方法,即“求助者中心疗法”,被人们誉为心理疗法的革命。与以往各种心理治疗法不同的是,罗杰斯将前来求助的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看作是一种最纯正的人际关系,咨询师以一种真挚、尊重、信任、了解和温暖的态度来促进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努力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而来访的求助者可以自由地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治疗过程中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始终体现出以“人”为焦点,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助人自助”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特点。 一、“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 “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持肯定、乐观的态度,正如罗杰斯所说:“人都具有一个基本上是积极的方向”。“善”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实现趋向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而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第二,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其评价过程是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第三,人是可以信任的,人拥有与生俱来的“善”,而人身上的“不善”则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因而人有能力发生并改变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只需为求助者提供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求助者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求助者中心疗法”是以对人性的高度信赖而发现舒展人的自然本性为宗旨,将价值取向定格在对人的自然生命的热爱,强调了发现和保持人的内在本性对发展人格的重要意义。 (二)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罗杰斯指出:“自我包括个体整个儿地去知觉他的机体,他体验到的所有知觉,体验到的这些知觉与所处的环境中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非常强调求助者的“经验”和“自我概念”。“经验”即为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个体意识中的 2009年6月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9 第2期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2 收稿日期:2008-09-21 作者简介:冯晖(1970—),女,湖南邵东人,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杰斯助益性咨询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评述,了解其优点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助益性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心理咨询界几乎一致认为,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是罗杰斯对当代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贡献,就罗杰斯自己来说,在他所有建树中,他最喜爱的也是咨询关系理论。他对咨询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已经成为任何一种咨询模式都承认的必备的咨询关系。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大致经历了指导关系——非指导关系——助益性关系三个阶段。 1,指导关系模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咨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力量,一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治疗,另一种是“指导运动”发展起来的指导咨询。这两者其实都是指导取向的。其特点为:(1)咨询过程由治疗者主导,(2)治疗者对治疗负责,(3)治疗过程的背后隐藏的假设是:当事人是软弱无力的,不能自我指导的。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曾试图指导别人。因为这些做法显得合情合理,又直截了当。但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尽管他做的很努力,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他领悟到,即使你可以对一个当事人解释、说明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为他制定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训练他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改变,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改变都会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之后,当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个无药可救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罗杰斯才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2,非指导关系模式: 在发现指导关系治疗模式效果不佳之后,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还给当事人自己;承认治疗者不是全能的,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是有一个基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这时候罗杰斯已经悟出治疗关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1 :53-58 卡尔?罗杰斯(CarI.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一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 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为人们普遍瞩目。 1956 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 如一。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 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人格 的最 深 层,人的‘动物性' 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 好相反。在弗洛依德看来, 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 “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 验被埋于心底。 ”〔 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 (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 “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 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 ”〔 4〕因此, 罗杰斯眼中 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 ,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 程中所接触到的 20世纪 40、50 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 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 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 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 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 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 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 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 ,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 实现。本世纪 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 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自我概念” (self —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 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 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作者:龙晓东 1 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 (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 “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 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 人性最内在的核心, ”〔1〕“人的基本属 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 ”〔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罗杰斯在教育学院时申请去由联邦基金赞助的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做见习医生,并获得了批准。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 “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作者:龙晓东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53-58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为人们普遍瞩目。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 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 (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人性最内在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人的‘动物性’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1〕“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弗洛依德看来,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人的本能赋性。因此,在人类的先天潜能中,罗杰斯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人的发展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验被埋于心底。”〔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4〕因此,罗杰斯眼中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本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理论 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罗杰斯对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罗杰斯认为现象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发展一主观现象理论所用的方法。在了解人类的行为时,罗杰斯总是以临床观察开始的。他尽可能排除偏见,积极收集临床资料。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罗杰斯关注的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他的人格理论是从他的治疗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且理论的重心及有关研究一直在改变。然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的是人如何去知觉他的世界,特别是如何去知觉他自身,并重视改变的过程。与强调驱力、本能、潜意识、紧张消除和早期个性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反,现象学取向强调知觉、感觉、主观的自我报告、自我实现及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个人觉知到外部事物,并经验到自己,他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知觉与意义的整个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中被个体认为是自我的那些部分包括了“自己”和“我”两个组成。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一致的知觉模式。尽管自我会改变,它总是保持其结构性、联合性和组织性。关于自我概念,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自我不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自我不“做”任何事。自我并非控制人的行为。自我代表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觉。第二,那种称为“自我”的经验与知觉形态可以被意识到。一个相关的结构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一、罗杰斯理论主要内容 (一)自我 罗杰斯认为,人格的主要结构是自我。在他看来,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内容与个体无直接的关系,前者就是自我。自我包括现象场中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主格的“自我”、宾格的“我”以及所有格“我的”。因此,可以从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中认识他的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整体的和一致的知觉模式,当新的元素加入的时候,自我尽管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原有知觉模式的固有本质。在自我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与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衡量个体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二)自我实现 在罗杰斯看来,所有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要求,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的趋向,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着有机体向前发展。有机体的自我实现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依赖到独立,从固定、僵硬到变化和自由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罗杰斯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创造J陛活动,而且不应受到社会的控制。所有的个体都 是以是否与实现趋向相一致的方法来评价他们的经验,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经验是令人满足的,所以它维持着人对它的追求,反之,不一致的经验是令人生厌的,个体就会回避它。(三)人格发展 “自我发展”( self - development)是一个使有机体倾向于更分化或者更复杂的实现趋向的重要形式。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能否形成健全的自我,进行自我发展,取决于他在婴儿期所获得的抚爱。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的满足,只有那种能获得爱抚,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能深得别人赞扬的儿童,才能得到这种健全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启发 (一)以诚相待: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个体的威胁来自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当这种不一致扩大到一定程度,威胁就产生了。要在人际交往中减少这种威胁,有必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让交往中的个体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二)学会适当的心理调整 当个体的理想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差距较大时,个体便会产生一种焦虑,进而在否认自己,甚或出现自暴自弃等情况。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概念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实现时,个体会采取防御措施,“通过感知歪曲,人们改变(歪曲)感知经验的方式来使它与自我概念相符。”在罗杰斯看来,心理调整良好的人是把自己、自己与别人以及生活环境中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做是他们真实的实在,是主观经验与外部世界的紧密结合。在这样的紧密结合中,个体不会把经验看做是一种威胁,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自我。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阿Q精神也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经典人物-罗杰斯

外国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 ——罗杰斯:人性治疗的大师摘要: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罗杰斯对人性一直持乐观态度,相信人们可以挖掘其潜能和获得幸福,这为人们了解人性提供了新视角。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主导, 促使患者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 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这一疗法对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罗杰斯的生平和主要心理治疗观进行叙述总结,以加深对罗杰斯的认识。 关键词:罗杰斯生平心理治疗观来访者中心疗法自我感悟 引文: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心理治疗又称“非指导性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马斯洛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心理治疗观。 1、罗杰斯生平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大学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海伦·埃莉雅特(Helen Elliot)结婚,并在纽约安家。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机构,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年-1963年,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佳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一生著述甚丰,出版了16本专著,发表了200余篇文章,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医疗》(1939)、《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法》(1951)、《心理治疗和人格转变》(1954)、《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1969)、《择偶:婚姻及其

罗杰斯自我理论

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 (1902-1987)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模型 自我理论 历史 1902年生于伊利诺斯—中西部保守宗教环境下成长 学生时代曾以世界学生基督教联盟代表身份访问中国 开始接受牧师训练,但因为过于刻板而放弃,但宗教价值观影 响了其后来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年从事过儿童成长相关指导工作 带着务实、研究的态度探索心理治疗 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 受现象学影响 强调意识的重要性 现实是主观性 个体内在参照系统 行为的目的性 以当前为中心 罗杰斯自我理论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Goldstein,1963)

―当我们说到一种海洋植物、一棵橡树、一条蚯蚓、一只飞蛾,一只猿猴、一个人……有机体生来就有一种生存、发展和繁殖的倾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命的本质。‖(罗杰斯,1963) 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和体验到的经验是唯一的现实。 个体的―自我‖体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是与他人互动中发展起来的。 当自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一致时,个体就自我实现 当自我、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混乱、 焦虑和适应不良行为 如果我们被接纳、被鼓励、被爱(无条件积极关注),我们就可 以健康成长 教养方式影响自我结构健康形成 接纳儿童感受和成长的能力 当儿童的行为成人看不惯时,有接纳成人自已内心感受的能力 将儿童作为一个人来予以接纳 无条件接纳儿童 如果下面六个条件能得到满足,自我发展的不一致就能够经过 治疗师的治疗得到一致发展。 个人成长必需的六大条件 来访者与治疗师有心理上接触 来访者处于不一致状态 治疗师处于一致状态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氛围。而当在这种氛围中挖掘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将会被用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从而让个人在自我实现与心理上达到完善和谐发展的倾向……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 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7、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学生自己做出,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的那样是教师的“专利”。当然,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