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专业设计公式集合

暖通空调专业设计公式集合
暖通空调专业设计公式集合

暖通设计常用公式总结

名称公式内容备注

1 水采暖系统热

水循环水泵耗

电输热比

t

)

a

14

(

0056

.0

L

Q

N

Q

EHR

+

=

=

η

εN:水泵功率(kw)

Q:供热量(kw)

η:电机和传动效率

△t:供回水温差(℃)

∑L:室外主干线总长度(m)

《公建节能》

5.2.8

2 风机单位风量

耗功率

t

P

W

η

3600

s

=

W s: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P:风机全压值(Pa)

ηt:风机、电机及传动总效率

《公建节能》

5.3.26

3 空调冷热水系

统输送能效比η?

=

T

H

ER

002342

.0H:水泵设计扬程(m)

△t:供回水温差(℃)

η:水泵在设计工作点效率

《公建节能》

5.3.27

4 热量与水量转

换公式

3600

tρ?

?

?

=

P

C

L

Q Q:制冷量(kw) L:水流量(m3/h)

C P:水的比热4.18[kJ/(kg·℃)]

△t:温差(℃)

ρ:水的密度,1000(kg/m3)

5

热量与风量转

换公式(全热)

3600

ρ

h?

?

=

L

Q Q:制冷量(kw) L:风量(m3/h)

△h:焓差(kJ/kg)

ρ:空气密度,1.2(kg/m3)

6

热量与风量转

换公式(显热):

3600

ρ

t?

?

?

=

P

C

L

Q Q:制冷量(kw) L:风量(m3/h)

C P:空气比热1.01[kJ/(kg·℃)]

△t:温差(℃)

ρ:空气密度,1.2(kg/m3)

7 除湿量与风量

转换公式:

1000

ρ

d?

?

=

L

W W:除湿量(kg/h) L:风量(m3/h)

△d:湿度差(g/kg)

ρ:空气密度,1.2(kg/m3)

8 围护结构传热

系数

w

k

n

R

R

K

α

1

1

1

1

λ

0+

+

?

+

=

=

λ

α

δ

α

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K)]

R0:围护结构传热阻[(m2/K)/ W]

δ:材料厚度(m)

αλ:材料导热系数修正系数

λ:导热系数[W/(m/K)]

《三教》P2

9 围护结构的最

小传热阻

n

y

min

,0t

)

-

(

α?

=

w

n

t

t

a

R

门min

,0

min

,0

0.6

≥R

R

R0,min: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m2/K)/W]

a:温差修正系数

△t y: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允许温差(℃)

αn:内表面换热系数[W/(m2/K)]

《三教》P4

10 保温材料的允

许重量湿度增

]

[

10ω

δ

ρ△

?

?

?

=

n

C C

B

A<

-[△ω]: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ρ:保温材料干密度(kg/m3)

δn:保温材料厚度(m)

《三教》P8

11 建筑物体形系

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外表面积所包围的体积之比

《三教》P8

12 各个朝向窗墙

面积比

不同朝向外墙面上的窗、阳台门及幕墙的透明部分的总面积与所在

朝向外强面的总面积(包括透明部分)

《三教》P8

13 围护结构基本

耗热量

t

KF

Q=Q: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w)

F:围护结构面积(m2)

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K)]

《三教》P14

14 燃气红外线辐

射供暖热负荷

R

Q

Q

f+

=

1)

-

(

ηw

sh

t

t

CA

Q

R=

2

1

η

η

ε

η?

?

=

A

h

~

ε

2

Q f: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热负荷(W)

Q:围护结构热负荷(W)

C:常数[11W/(m2/K)]

《三教》P51

15 平行送风射流

的有效作用长

h

x

A

a

X

=

l

0.7H

h:

h

x

A

a

X

7.0

l

0.5H

h=

H

B

A?

=

h

lx:一股射流的有效作用长度(m)

X:射流作用距离的无因次数

a:送风口的紊流系数

A h:每股射流作用的车间横截面积(m2)

《三教》P62

16 暖风机台数

ηn d ?=Q Q

5

1--0d pj n pj t t t Q Q = η:有效散热系数 Q :建筑物供暖热负荷(W ) Q d :暖风机实际散热量(W ) Q 0:进风15℃际散热量(W )

《三教》P67

17

低压蒸汽系统水力计算

l

a

)(△2000-p p m =

△p m :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Pa/m ) P :起始压力(Pa ) l :供汽管道最大长度(m )

a :摩擦压力占压力损失百分数,0.6

《三教》P78

18

散热器散热面

4321ββββ)

-(n pj t t K Q F =

b b )-(α)t (αn pj t t K ==△

F :散热器散热面积(m 2

Q :房间供暖热负荷(W ) K :散热器传热系数[W/(m 2

/K )] 《三教》P86

19

换热器传热面

pj

t △??=B K Q F b

a b a pj t t ln

t -t t △△△△△= 21α1λδα11

++=

K

B :水垢系数 K :换热器传热系数[W/(m 2/K )]

《三教》P105

20

流体压损与阻力热性系数及流量关系

2G S P ?=△

△P :压降(Pa ) G :水流量(m 3

/h ) S :阻力数[Pa/(m 3

/h )2

] 《三教》P137

21

既有建筑节能

改造 1-211、1-233

21

锅炉房煤粉仓防爆门面积 1-223

《锅炉》5.1.8-4

21

锅炉房燃烧空

气量 1-229

22

锅炉房设计容量及最小锅炉

容量 1-234

《09技术》8.6.6-2

23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散热量计算

1-237

《辐射》A.2.1

空调序

名称公式内容重点历年备注

1 湿空气焓值

(t

84

.1

2500

d

t

01

.1

h+

+

=h:湿空气焓值(kJ/kg干空气)

t:干球温度(℃)

d:含湿量(kg/kg干空气)

《三教》

P341

2 析湿系数(换

热扩大系数))

2

1

p

2

1

t-

t

h-

h

?

=

C

ξ

h1、t1:空气初状态时比焓和温度

h2、t2:空气重状态时比焓和温度

《三教》

P401

3 热交换效率系

数(表冷器)

1

1

2

1

1t-

t

t-

t

w

=

ε

t1、t2:处理前后空气干球温度(℃)

t w1:冷水初温(℃)

《三教》

P405

4 接触系数(表

冷器)

3

1

2

1

2t-

t

t-

t

ε=

t3:表冷器在理想工作条件下(接触时间充

分)空气终状态的干球温度(℃)

《三教》

P405

5 饱和效率(加

湿器)

%

100

-

-

×

=

饱和空气湿球温度

加湿前空气干球温度

加湿后空气干球温度

加湿前空气干球温度

饱和效率《三教》

P408

6 显热交换效率

(全热交换

器)

%

100

t-

t

t-

t

3

1

2

1

t

×

=

η

t1:室外进风干球温度(℃)

t2:送风干球温度(℃)

t3:室内干球温度(℃)

《三教》

P559

7 湿交换效率

(全热交换

器)

%

100

d-

d

d-

d

η

3

1

2

1

w

×

=

d1:室外进风含湿量(g/kg)

d2:送风含湿量(g/kg)

d3:室内含湿量(g/kg)

《三教》

P559

8 全热交换效率

(全热交换

器)

%

100

h-

h

h-

h

η

3

1

2

1

h

×

=

h1:室外进风焓值(kJ/kg)

h2:送风焓值(kJ/kg)

h3:室内焓值(kJ/kg)

《三教》

P559

24

蒸汽溴化锂吸

收式制冷机组

1-241

《公建》

9 轴心温差计算

145

.0

x

35

.0

T

T

t-

-

t

x

n

0+

=

=

d

t

t

n

x

α

△t x:主体段内射程x处轴心点温度(℃)

t0:射流出口温度(℃)

t n:周围空气温度(室内温度)(℃)

x:主体段内射程x

α:送风口紊流系数

d0:送风口直径或当量直径(m)

当量直径

π

ab

4

d

=

《三教》

P424

10 阿基米德数

n

n

r T

v

t

t

gd

A

2

)

-

(

=

g:重力加速度(m/s2)

t0:射流出口温度(℃)

t n:周围空气温度(室内温度)(℃)

T n:射流周围空气温度(K)

v n:射流出口速度(m/s)

d0:送风口直径或水力直径(m)

水力直径

)

(2

ab

4

d

0b

a+

=《三教》

P425

11 串联过滤器效

)

E

-1(

)

E

-1

)(

E

-1(-1

n

2

1

???

=

T

E《三教》

P456

12 均匀分布计算

换气次数s

-

60

N

N

a

G

n

×

×

=

G: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pc/(min*m3)]

N:洁净等级对应含尘浓度限值(pc/m3)

N s:送风含尘浓度(pc/m3)

a:安全系数,取0.4~0.8

《三教》

P460

13 洁净室室外压

2

v2ρ

C

P=

P:迎风面压力(Pa)

v:迎面风速(m/s)

ρ:空气密度(kg/m3)

C:风压系数(0.9)

《三教》

P463

29 摩擦压力损失

2

v

l

d

2

m

ρ

λ

=

P

△P m:摩擦压力损失(Pa)

λ:摩擦系数

d:管道内径(m)

l:管道长度(m)

v:流体在管道内流速(m/s)

ρ:流体密度(kg/m3)

《三教》

P490

14 水系统压力计

算(水泵运行

时)

水泵吸入口前:该点静水高度减去定压点至该点压损

水泵出口:水泵扬程与该点静水高度减去定压点至该点压损

《三教》

P491

15 冷水机组组合

方式

r

Q

Q/

min

x

=R

Q

Q

x

/

d

=

d

min

x

/

-Q

Q

Q

n)

=Q x:小机组设计制冷容量

Q d:单台大机组设计制冷容量

n:大机组安装台数

Q min:建筑设计最小冷负荷

Q max:建筑设计最大冷负荷

《三教》

P501

16 声功率叠加附

加值

* 《三教》

P537

17 振动设备的扰

动频率60

n

f=f:振动设备扰动频率(Hz)

n:设备转速(r/min)

《三教》

P545

18 保温防结露厚

度b

2

1

b

m t-

t

t-

t

63

.

11

δ×

=

λλ:保温材料导热热阻[W/(m*K)]

t1:管道内介质温度(℃)

t2:管外空气干球温度(℃)

t b:管外空气露点温度(℃)

《三教》

P546

19 保温防结露厚

度2

w

b

1

w

m

2

1

α

1

t-

t

α

1

λ

δ

t-

t

=

+

t1、t2:管外、管内温度(℃)

t b:管外露点温度(℃)

λ:保温材料导热热阻[W/(m*K)]

αw:外表面换热系数[W/(m2/K)]

δm:材料厚度(m)

《三教》

P546

20 空调系统新风

Z

X

X

Y

-

1+

=Y:修正后新风量在送风量中比例

X:修正前新风量在送风量中比例

Z:最大房间新风比

《公建节

能》5.3.7

21 热湿比

)

/

(

d

h

kg

kJ

=

ε

s

kg

kw

/

《三教》

P343

22 热回收机组制

冷量

23 新风量计算:正压与排风

24 地源热泵热量 水泵释放热量输送过程失热量)(空调分区冷负荷最大释热量∑+∑++×∑=]/11[EER

水泵释放热量输送过程失热量)(空调分区冷负荷最大吸热量∑-∑]/1-1[∑+×=COP

《地源热泵》 4.3.3 25

人员新风量

出现最多认识持续时间少于3h 的房间,所需新风量按平均人数确定,且不少于最多认识的1/2

《公建节能》3.0.2

26 水泵温升

s

s η0023.01023600H

W 860t H

W =

×?×

=η△

△t :水泵温升(℃) H :水泵扬程(m )

W :水泵流量(kg/h ) ηs :水泵效率

《红皮书》P1499

27 通风机温升

2

112

ηηη0008.0L η2.1013.1η

η3600H

L 6.3t ??=

?×??×=H △ △t :通风机温升(℃) L :风量(m 3

/h ) H :风压(Pa )

η:电动机安装位置修正系数 η1:通风机全压效率 η2:电动机效率(0.8~0.9)

η:电动机安装在输送气流内取1,安装在气流外η=η2

《红皮书》P1498

28

洁净浓度

29 焓湿图新风比

30

地源热泵回填材料热阻

)ln(21b e b b

d d R πλ= 0n d d

e =

R b :钻孔灌浆回填材料热阻[(m/K )/W] λb :灌浆材料导热系数[W/(m/K )] d b :钻孔直径(m ) d e :U 形管当量直径(m ) d 0:U 形管外径(m )

n :单U 取2,双U 取4

《地源热泵》B.0.1

通风

序号

名称

公式

内容

重点

历年

备注

1

稳定状态全面通风量

2y -y x ?=

K L

L :稳定状态全面通风量(m 3

/s )

x :有害物散发量(g/s )

y 2:经过时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g/m 3

) y 0:送风空气中有害物浓度(g/m 3

) K :安全系数

《三教》P171

2

消除余热通风

)-(0t t C Q

G p =

G :通风量(kg/s ) Q :制冷量(kJ/s )

C :空气比热1.01[kJ/(kg ·℃)]

《三教》P172

3

消除余湿通风

-d d W G p =

G :通风量(kg/s ) W :余湿量(g/s )

d p :排出空气含湿量(g/kg ) d 0:进入空气含湿量(g/kg )

《三教》P172

4 风量平衡

jp zp jj G G G G zj +=+

自然进风+机械进风=自然排风+机械排风(kg/s )

《三教》P173

5 热量平衡

)-(ρρρ∑n s n xh w w zj jj jj jj f n n p h t t cL t cL t cL Q t cL Q +++∑=+ρ

热负荷+排风=放热+机械进风+自然进风+循环送风

10、12、

《三教》P173

6

通过窗孔通风

ρμρp 2△F L G =?= ξ

1

μ=

G :通过窗孔通风量(kg/s ) μ:窗孔流量系数 △p :窗孔两侧压差(Pa ) F :窗孔面积(m 2

《三教》P176

7 热压差 )(△△n w a b -gh p -p ρρ=

△p a :窗孔内压力(Pa ) △p b :窗孔外压力(Pa )

《三教》P177

8

空气动力阴影区最大高度 A H 3.0c ≈

A :建筑物迎风面面积(m 2

《三教》P178

9

自然通风车间平均温度

2

t -t t p n np =

t n :室内工作区温度(℃)

t p :上部窗孔的排风温度(℃)

《三教》P179

10 窗孔面积与高

度公式1

2

2

b

a

h

h

F

F

=

F a:进风窗孔面积(m2)

F b:排风窗孔面积(m2)

h1:进风窗孔至中和面距离(m)

h2:排风窗孔至中和面距离(m)

《三教》

P180

11 自然通风排风

温度(温度梯

度法)

(2

-

a

t

t

n

p

h

+

=a:温度梯度(℃/m)

h:排风天窗中心距地面高度(m)

《三教》

P181

12 自然通风排风

温度(有效热

量系数法)

m

/)

t-

t(

t

t

w

n

w

p

+

=

3

2

1

m

m

m

m?

?

=m:有效热量系数

m1:热源占地面积与地板面积比值确定

m2:根据热源高度确定

m3:根据热源辐射散热量和总散热量之比确

《三教》

P181

13 筒形风帽直径

d

l

A

L

/

02

.0

2.1

d

28272

+

+

?

=

ξ

L:单个风帽排风量(m3/h)

d:风帽直径(m)

l:竖风道或风帽连接管的长度(m)

A:压差修正系数

∑ξ:风帽前风管局部阻力之和,无风管取

0.5

《三教》

P185

14 密闭罩排风量

4

3

2

1

L

L

L

L

L+

+

+

=L1:物料下落带入罩内诱导空气量

L2:从孔口或不严密缝隙处吸入的空气量

L3:因工艺需要鼓入罩内的空气量

L4:生产过程中受热空气膨胀或水分蒸发而

增加的空气量

《三教》

P188

15 通风柜排风量

β?

?

+

=F

L

L v

1

L1:柜内污染气体发生量(m3/s)

v:工作孔的控制风速(m/s)

F:工作孔或缝隙的面积(m2)

β:安全系数,1.1~1.2

送风量为排风量70~75%

《三教》

P189

16 工作台上排风

罩排风量

x

v

F

L)

(+

=2x5L:工作台上排风罩排风量(m3/s)

F:实际排风罩的罩口面积(m2)

v x:控制点处吸入速度(m/s)

v x:查图2.4-15

《三教》

P193

17 接受式排风罩

*

《三教》P197

18 除尘效率

%100/12×=G G η )η-1()η-1)(η-1(-1ηn 21t ???= G 1:进入除尘器的粉尘量(g/s ) G 2:除尘器除下的粉尘量(g/s )

《三教》P204

19 分级效率

%100/ηj c c ×=S S △△

△S c :除尘器捕集的粉尘量(g/s ) △S j :进入除尘器的粉尘量(g/s )

《三教》P205

20

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

)L

A exp(--0.1ηe ω=

A :集尘极板总面积(m 2

) L :除尘器处理风量(m 3/s ) ωe :电除尘器有效驱进速度(m/s )

《三教》P223

21 电场风速 F

L =v

L :除尘器处理风量(m 3/s ) F :电除尘器横断面积(m 2

《三教》P224

22 有害气体体积

浓度与质量浓

度公式

4.22M C Y ?=

Y :质量浓度(mg/m 3

) C :体积浓度(ppm=mL/m 3

) M :气体分子的克摩尔数

1‰=0.1%=1000ppm

《三教》P229

23 风机功率公式

3600

p

y L N =

N y :通风机有效功率(W ) L :风量(m 3

/h ) p :风压(Pa )

《三教》P265

24

风机配用电机

功率

K L N ???=m

3600p

ηη

N :轴功率(通风机输入功率)(W ) η:全压效率 ηm :通风机机械效率 K :电机容量安全系数

《三教》P266

25 空气密度换算

3

.101t 273273293.1B

?

+?

=ρ t :实际空气温度(℃) B :实际大气压力(KPa )

《三教》P270

26 排风罩流量

'p 2

μj F L ρ

= '

'11μj d p p =∑+=

ξ

L :排风罩流量(m 3

/s )

p d ’:动压(Pa ) p j ’:静压(Pa )

《三教》P283

27 汽车库通风量

1y -y G

L =

L :车库所需排风量(m 3

/h ) G :车库内排放CO 的量(mg/h ) y 1:车库内CO 允许浓度(30mg/m 3

《三教》P335

y0:室外大气CO浓度(2.0~3.0mg/m3)

28 有毒物质容许

浓度

《化学有

害》4.1

29 最高允许排放

速率

《大气污

染》B3

30 时间加权平均

浓度

《化学有

害》A.3

31 时间加权平均

浓度

11、《化学有

害》表4.2/

附录A

31 滤毒通风量《人防》5.2.7

32 机械加压送风

量(压差法)

3600

25

.1

827

.0/1

y

×

×

×

×

=N

P

A

L△L y:压差法加压送风量(m3/h)

A:门窗缝隙的计算漏风量总面积(m2)

△P:门缝两侧压差值(Pa)

N:门缝取2,窗缝取1.6

△P:防烟楼梯40~50Pa,

前室30~25Pa 《建规》

9.3.2

32 机械加压送风

量(流速法)

3600

)

1(

n

y

×

+

=

a

b

Fv

L L y:流速法加压送风量(m3/h)

F:一樘门开启面积(m2)

v:开启门洞处平均风速(0.6~1.0m/s)

a:背压系数(0.6~1.0)

b:漏风附加率(0.1~0.2)

n:同时开启时数量,多层取2,高层取3

《建规》

9.3.2

33 活性炭计算装碳量=有害气体流量×质量浓度×吸附效率×时间/平衡吸收质量装碳量(kg)有害气体流量(m3/h)

质量浓度(mg/m3)吸附效率(%)

时间(h)平衡吸收率(kg/kg)

制冷

序号

名称

公式

内容

重点

历年

备注

1

理论制冷系数

1

24100th --h h h

h w q P th th ===φε

《三教》P573

2

双级压缩理论制冷系数 )-()-()-(φφε3421218112th 1th 00th h h M h h M h h M P P P R R R th +=+==

《三教》P578

3

闪发中等器分离器中间压力 2/10m )(P P P k ?=

P m :中间压力 P k :冷凝压力 P 0:蒸发压力

《三教》P575

4

双级压缩最佳中间温度 ℃佳3.06.0t 4.0t 0k ++=t

t k :冷凝温度 t 0:蒸发温度

《三教》P579

5

制冷系数与制热系数

1εφε0h h +=+==

P

p

P φ ε:制冷系数 εh :制热系数 φ0:制冷量 φh :制热量 成立条件:工况条件完全相同

《三教》P579

6 实际输气量

容积制冷量()机组制冷量(3/kw m KJ V R =

V R :实际输气量(m 3

/s )

《三教》P605

7

理论输气量(活塞式制冷压缩

机)

SnZ D V h 2

240

π=

V h :理论输气量(m 3

/s )

D :气缸直径(m ) S :活塞行程(m ) n :曲轴转速(r/min ) Z :气缸数

《三教》P605

8 耗功率

*

《三教》P607

9

空调机组冬季

修正

21q K K h =φ

φh :机组制热量(kw ) q :产品样本制热量(kw )

K 1:根据室外空调计算干球温度修正系数 K 2:化霜修正系数

样本制热量名义工况:室外干球温度7℃,湿球温度6℃

化霜修正系数:每小时1次0.9,每小时2次0.8

11、12、

《三教》P622

10 热力系数(溴化

锂)g

φ

φ

ξ=

ξ:热力系数

φ0:吸收式制冷机获得的制冷量(kw)

φg:吸收式制冷机消耗的热量(kw)

《三教》P637

11 最大热力系数

(溴化锂)

c

g

e

T

T

T

T

T

T

η

ε

c

e

g

max)

-

(

)

-

(

ξ=

=

ξmax:最大热力系数

T g:发生器中热媒温度(K)

T0:蒸发器中被冷却物温度(K)

T e:环境温度(K)

εc:工作在T0和T e之间

的制冷系数

ηc: 工作在T e和T g之间

的热效率

《三教》P640

11 热力完善度(溴

化锂)

m ax

ξ

η=《三教》P640

12 循环倍率(溴化

锂)

w

s

s

m

m

f

ξ-

ξ

7

3

ξ

=

=

4

7

3

m

m

m+

=

m3:流入发生器的稀溶液流量

m7:发生器中制冷剂水蒸气流量

m4:饱和浓溶液流量

《三教》P640

12 放气范围(溴化

锂)w

s

ξ-

ξ

ξ=

△ξ3/ξw:稀溶液浓度

ξ4/ξs:饱和溶液浓度

《三教》P640

13 直燃型溴化锂

机组性能能系

p

COP

g

+

=

φ

φ

0p

COP

g

h

h+

=

φ

φCOP0:制冷性能系数 COP h:制热性能系数

φ0:制冷量φh:制热量

φg:加热源耗热量 P:消耗电功率

《三教》P646

14 部分负荷蓄冰

有效容量

c

f

i

q

c

n

Q?

?

=

s

f

i

i i

c c

n

n

q

q

?

+

=

=

2

24

1

Q s:蓄冰装置有效容量(kwh)

q i:建筑物逐时冷负荷(kw)

n i:夜间制冷机制冰工况运行小时数(h)

n2:白天制冷机空调工况运行小时数(h)

c f:制冷机制冰时能力变化率

《三教》P685

15 水蓄冷贮槽容

t

163

.1

s

?

?

?

=

η

P

Q

V

V:所需贮槽容积(m3)

Q s:设计日所需制冷量(kwh)

P:容积率,1.08~1.30

η:蓄冷槽效率

△t:蓄冷槽可利用进出水温(5~8℃)

《三教》P686

16

吊轨冷却间冷加工能力

)24()1000lg (d τ

?=G

G d :设有吊轨的冷却间每日冷加工能力(t ) l :冷间内吊轨的有效总长度(m ) g :吊轨单位长度净载货重量(kg/m ) τ:冷间货物冷加工时间(h )

《三教》P710

17 冷凝器热负荷

e c Q Q φ=

Q c :冷凝器的热负荷(kw )

Q e :压缩机在计算工况下的制冷量(kw ) φ:冷凝器负荷系数

《三教》P733

18

冷凝器传热面

l

q Q K Q A c

m c =?=θ△

A :传热面积(m 2

Q c :冷凝器热负荷(w ) K :冷凝器传热系数[w/(m 2

*K )] △θm :对数平均温差(K ) q l :冷凝器热流密度(w/m 2)

《三教》P734

19

各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

各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 1. 小儿体重的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1250px,半岁时约为1625px,一岁时1875px,2岁时2175px。 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

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1岁时1150px,2岁时1200px,5岁时1250px。15岁接近成人54~1450px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 出生时平均800px。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1150px。 5.牙齿 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 出生时为1.5~50px,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配置

按重量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X(100~110)=50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X0.02+1.05(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 9.血压 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X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X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临床疾病常用诊断公式

临床疾病常用诊断公式 临床疾病常用诊断公式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冠心病=胸骨后压窄性疼痛 (1)心绞痛=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3-5分钟/次,+休息或 口含硝酸甘油能缓解+ECG:ST段水平下移 (2)心梗=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 缓解+大汗淋漓+濒死感+ECG:ST段弓背向上抬高 V1-6广泛前壁心梗;V1-3前间壁心梗;V3-5局限前壁心梗;V5-6 前侧壁心梗;Ⅱ、Ⅲ、aVF下壁心梗;I、aVL高侧壁心梗 心功能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I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 II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1/2肺野 III级:肺部啰音的范围大于1/2肺野(肺水肿) IV级:心源性休克 2.高血压病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正常140/90):1级140-159 或90-99低于160/100;2级160-179或100-109低于180/110;3级 ≥180或≥110 危险程度分层:低危:1级。改善生活方式。中危:1级+2个因素;2级不伴或低于2个因素。药物治疗。高危:1-2级+至少3个因素,靶器官损害。规则药物治疗。极高危:3级;1-2级+靶器官损害、有并发症。尽快强化治疗。 3.心衰=左肺(循环)右体(循环)

左心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活动后)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大 心功能分级:I级日常不受限;II级活动轻度受限;III级活动明 显受限;IV级休息时出现症状;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4.心律失常 (1)房颤=心律绝对不等+脉短绌+心电图f波+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慌+突发突止+ECG(无P波,心率160-250次/分)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突发性心慌+既往发作史+ECG连续3次 以上的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5.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劳力性、阵发性、夜间、端坐呼吸、 急性肺水肿)+急性大量咯血、粉红色泡沫痰+梨形心+隆隆样杂音 (2)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慢性晚期出现左衰或全衰+心尖部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喷射性杂音并向颈部 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悸+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AustinFliht杂音+周围血管征(水冲脉、Mussctz征、颈动脉波动 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动脉枪击音及Durozicz征) 主要瓣膜杂音出现时期开关瓣杂音性质 二尖瓣狭窄舒张期开隆隆样 二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关吹风样 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开喷射样

高数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tan(A-B) = tanAtanB 1tanB tanA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倍角公式 tan2A = A tan 12tanA 2 -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3cosA tan3a = tana ·tan(3 π +a)·tan( 3 π -a) 半角公式 sin( 2A )= 2cos 1A - cos(2A )=2cos 1A + tan(2A )=A A cos 1cos 1+- cot(2A )=A A cos 1cos 1-+ tan(2 A )= A A sin cos 1-=A A cos 1sin +

sina+sinb=2sin 2b a +cos 2b a - sina-sinb=2cos 2 b a +sin 2 b a - cosa+cosb = 2cos 2b a +cos 2b a - cosa-cosb = -2sin 2 b a +sin 2 b a - tana+tanb= b a b a cos cos ) sin(+ 积化和差 sinasinb = -21[cos(a+b)-cos(a-b)] cosacosb = 21[cos(a+b)+cos(a-b)] sinacosb = 21[sin(a+b)+sin(a-b)] cosasinb = 2 1[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 cos(-a) = cosa sin(2 π -a) = cosa cos(2 π -a) = sina sin(2 π +a) = cosa cos( 2 π +a) = -sin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sin(π+a) = -sina c os(π+a) = -cosa tgA=tanA =a a cos sin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十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十 常用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资料 1. 补钠计算 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96 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

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单位换算: 钠:mEq/L×2.299=mg/dlmg/dl×0.435=mEq/L mEq/L×1/化合价=mmol/L 氯化钠:g×17=mmol或mEq,(mmol)×0.0585=g/L 2.补液计算 (1)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血Na+mmol/L 低渗性脱水>130 等渗性脱水130~150 高渗性脱水>150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 输液量=正常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休克早期800~1200ml/(m2·d); 体克晚期1000~1400ml(m2·d); 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 (4)一般补液公式: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心外)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 1. 补钠计算器 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96 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 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单位换算: 钠:mEq/L×2.299=mg/dlmg/dl×0.435=mEq/L mEq/L×1/化合价=mmol/L 氯化钠:g×17=mmol或mEq,(mmol)×0.0585=g/L 2.补液计算器 (1)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血 Na+mmol/L 低渗性脱水 >130 等渗性脱水 130~150 高渗性脱水 >150 。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 输液量=正常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休克早期800~1200ml/(m2?d); 体克晚期1000~1400ml(m2?d); 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 (4)一般补液公式: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2. 补铁计算器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很详细)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图] 1 三角函数的定义1.1 三角形中的定义 图1 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三角函数的示意图在直角三角形ABC,如下定义六个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正切函数 ?余切函数 ?正割函数 ?余割函数 1.2 直角坐标系中的定义

图2 在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三角函数示意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下定义六个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r ?正切函数 ?余切函数 ?正割函数 ?余割函数 2 转化关系2.1 倒数关系 2.2 平方关系 2 和角公式 3.1 倍角公式

3.3 万能公式 4 积化和差、和差化积 4.1 积化和差公式 证明过程 首先,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已证。证明过程见《和角公式与差角公式的证明》)因为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正弦和角公式) 则 sin(α-β) =sin[α+(-β)] =sinαcos(-β)+sin(-β)cosα =sinαcosβ-sinβcosα 于是 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正弦差角公式) 将正弦的和角、差角公式相加,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则 sinαcosβ=sin(α+β)/2+sin(α-β)/2(“积化和差公式”之一) 同样地,运用诱导公式cosα=sin(π/2-α),有 cos(α+β)= sin[π/2-(α+β)] =sin(π/2-α-β) =sin[(π/2-α)+(-β)] =sin(π/2-α)cos(-β)+sin(-β)cos(π/2-α) =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之令狐文艳创作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令狐文艳 1.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 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 正常值:10.67~13.3Kpa(80 ~ 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0.7,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以下,坏疽者为0。 3.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 (L/min)*79.92 正常值约:600~2000 dyn*s*cm-5 4.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础热量*体表面积(m2)/60 注:209为每卡热量需氧ml数,60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氧含量(VOL%)]*0.1 正常参考值:>3.5 L/min 6.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 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静脉血氧含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0.1 8.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1)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指数为0.5: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1:约丢失20~30%血容量 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心胸比计算公式 心胸比例=两侧心缘到正中线的两条最长垂线之和(T1+T2)/胸廓最小横位 正常值小于0.5 10.心输出量公式

临床诊断公式

临床诊断公式 诊断公式执考版汇总。 呼吸系统: 1、肺炎=短期咳嗽咳痰+发热+肺部湿罗音+胸片 2、肺炎球菌肺炎=成人+着凉+高热+口角及鼻子周围单纯胞疹+咳铁锈色痰 3、葡萄球菌肺炎=突发高热+胸痛+肌肉酸痛+脓血痰+胸片状影 4、支原体肺炎=儿童或成年+刺激干咳+肌肉酸痛+青霉素或头孢类无效+胸片浸润影 5、克雷伯杆菌肺炎=老年+高热+砖红色胶冻样痰+胸片空洞 6、肺结核=青年+长期低热盗汗+咳血+抗生素无效+白细胞不高 7、原发性肺结核=儿童+轻微症状+胸片哑铃阴影 8、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幼儿或青少年+结核+严重中毒症状+胸片三均匀(大小、密度、分布)的粟粒状结节 9、浸润性肺结核=青年+结核+肺尖或锁骨下斑点状阴影 10、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成人+长期低热盗汗+胸片肺组织严重破坏、空洞、肺纹理垂柳样 11、干酪样肺炎=结核+高热+胸片大叶性密度均匀玻璃状阴影 12、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胸腔积液征(胸痛+语音震颤消失+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 13、胸腔积液= 一侧胸痛+呼吸困难+纵隔偏移+患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浊音 14、恶性胸腔积液=老年+低热盗汗+一侧胸痛+呼吸困难+纵隔偏移+患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浊音 15、结核性胸腔积液=青年+低热盗汗+一侧胸痛+呼吸困难+纵隔偏移+患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浊音 16、COPD=老年+长期咳痰喘+桶状胸+PEV1/FVC<70%+RV/TLC>40% 17、慢性肺心病=COPD+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征阳性、下肢水肿) 18、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性哮喘或咳嗽+满肺哮鸣音+过敏史 19、肺癌=中老年+痰中血丝+刺激性咳嗽+消瘦+固定局限性湿罗音+吸烟【助理不考】 20、呼吸衰竭=PaO2<60mmHg或/和PaCO2>50mmHg 【助理不考】 Ⅰ型呼衰=病程短+PaO2<60mmHgPaCO2正常 Ⅱ型呼衰=长期肺病+缺氧+PaO2<60mmHg/和PaCO2>50mmHg 循环系统: 1、慢性左心衰竭=长期心脏病史+心排量减低+肺循环淤血(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 2、慢性右心衰竭=长期心脏病史+心排量减低+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双下肢水肿) 3、慢性全心衰竭=慢性左心衰竭+慢性右心衰竭 4、急性左心衰竭=心脏病史+急性肺水肿(粉红色泡沫痰) 5、心律失常【助理不考】 房颤=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绝对不齐(心率>脉率)+短拙脉 室上性心动过速=陈发性心慌+突发突止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规整+心率约40次/分 6、高血压=心痛心悸+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7、冠心病=老年人+陈发性胸骨后疼痛

三角函数公式全集合

三角函数 1.诱导公式 sin(-a) = - sin(a) cos(-a) = cos(a) sin(π/2 - a) = cos(a) cos(π/2 - a) = sin(a) sin(π/2 + a) = cos(a) cos(π/2 + a) = - sin(a) sin(π - a) = sin(a) cos(π - a) = - cos(a) sin(π + a) = - sin(a) cos(π + a) = - 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 + b) = sin(a)cos(b) + cos(α)sin(b) 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 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 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 tan(a - b) = [tan(a) - tan(b)] / [1 + 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 + sin(b) = 2sin[(a + b)/2]cos[(a - b)/2] sin(a) - sin(b) = 2sin[(a - b)/2]cos[(a + b)/2] cos(a) + cos(b) = 2cos[(a + b)/2]cos[(a - b)/2] cos(a) - cos(b) = - 2sin[(a + b)/2]sin[(a - b)/2] 4.积化和差公式 sin(a)sin(b) = - 1/2[cos(a + b) - cos(a - b)] cos(a)cos(b) = 1/2[cos(a + b) + cos(a -b)] sin(a)cos(b) = 1/2[sin(a + b) + sin(a - b)] 5.二倍角公式 sin(2a) = 2sin(a)cos(a) cos 2a = cos2a - sin2a = 2cos2a - 1= 1 - 2sin2a 6.半角公式 sin2a = (1 – cos 2a)/ 2 cos2a = (1 + cos 2a)/ 2 tan a = [1 – cos 2a] /sin 2a = sin 2a / [1 + cos 2a ] 7.万能公式 sin(a) = 2tan(a/2) / [1+tan2(a/2)] cos(a) = [1-tan2(a/2)] / [1+tan2(a/2)] tan(a) = 2tan(a/2) / [1-tan2(a/2)] 三角函数公式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属于初等函数中的超越函数的一类函数。它们的本质是任何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

临床通用公式定理及数据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1.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 正常值:10.67~13.3Kpa(80 ~ 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0.7,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以下,坏疽者为0。 3.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L/min)*79.92 正常值约:600~2000 dyn*s*cm-5 4.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础热量*体表面积(m2)/60 注:209为每卡热量需氧ml数,60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氧含量(VOL%)]*0.1 正常参考值:>3.5L/min 6.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静脉血氧含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0.1 8.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1)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指数为0.5: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1:约丢失20~30%血容量 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心胸比计算公式 心胸比例=两侧心缘到正中线的两条最长垂线之和(T1+T2)/胸廓最小横位 正常值小于0.5 10.心输出量公式 心输出量(ml/min)=每搏输出量(毫升/次)*心率(次/分) 正常值4.5~6L/min(静息时) 11.正常人心输出量与体、肺循环血量的关系 心输出量(L/min)=体循环血流量(L/min)-肺循环血流量(L/min) 12.肾衰指数(RFI) 肾衰指数=尿钠*血肌酐/尿肌酐 正常值:1

临床常用公式

临床常用公式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1. 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公式 MAP=舒张压(DBP)+ 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 正常值:10.67~13.3Kpa (80 ~ 100 mmHg) 2.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0.7,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以下,坏疽者为0。 3.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mmHg)/心输出量(L/min) 正常值约:600~2000 4.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ml/min)= 209*基础热量*体表面积(m2)/60 注:209为每卡热量需氧ml数,60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l/min)=氧消耗量(ml/min)/[ 动脉血氧含量(VOL%)-混合静脉氧含量(VOL%)]*0.1 正常参考值:>3.5 L/min 6.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L / min)= 氧消耗量(ml/min)/[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VOL%)-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VOL%)]* 0 .1 7.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L/min)= 氧消耗量(ml/min)/[ 肺静脉血氧含量(VOL%)-肺动脉血氧含量(VOL%)]*0.1 8.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1)休克指数=心率(b/min)/收缩压(mmHg) 指数为0.5: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1:约丢失20~30%血容量 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2)休克度=心率(b/min)/脉压(mmHg) 正常参考值为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临床补液公式

血浆晶体渗透压(mosmol/L)=2 x (Na+mmol/L+K+mmol/L)+ 葡萄糖(mmol/L)+尿素氮(mmol/L), 忽略尿素, 为有效晶体渗透压。参考值280 -300 mosmol/L 血浆胶体渗透压(Govaert 公式)=白蛋白(g/dl)x球蛋白(g/dl)xi、43,参考值25 — 2 7 mosmol/L 。 每日需水40ml/kg, 内生水约300ml, 自肺呼出400ml, 自皮肤蒸发500ml, 粪便排出100 ml 。 高渗脱水:男需水(ml)= 4x体重(Kg)x欲降血钠量(mmol/L)。 女需水(ml)= 3x体重(Kg)x欲降血钠量(mmol/L)。 低渗脱水:缺钠量(mmol)=体重(Kg)xo、6x (140 —测定血钠浓度),x 58、5 =缺钠(g)。 需生理盐水(L)=缺钠量(mmol)- 154。每升NS为154mmol。 3%盐水配法:NS500mL +10%氯化钠150mL。 高钠血症体内缺水量=目前体内总水量x(测得血清钠浓度/140 —1)o女性体内水含量体重 x0、5, 瘦人体重x0、4。每小时补水180ml 为宜,48 小时补完。血钠降低不超过1—2 m mol/L o 慢性失钠量(mmol)= (125 —测得血钠量)x体重(Kg)xo、6。急性低钠血钠降低不超过每小时 1 — 2 mmol/L, 慢性低钠血钠降低每小时0、5mmol/L 为宜。 高血钾:1、10%葡萄糖钙10 —20ml iv/3-4 分钟内,5 —10分可重复。最多用2次。 2、3%—5%氯化钠100-150ml 静滴。或5%碳酸氢钠100 —150ml静滴。 3、(10% —15%葡萄糖250ml)+胰岛素静滴。 4、排钾利尿剂、透析。 5、治疗原发病。 肌酐清除率/(ml/s)=((140- 年龄)xi、5)+([Cr](卩mol/L)),(女性xo、85) 低血钾:缺钾估计:K+3、5mmol/L 时体内缺钾约300 —400mmol/L, 折合氯化钾17、55 - 23 、4g;K +2、0mmol/L 时, 体内缺钾约400 —800mmol/L, 折合10%氯化钾23、4-46 、8g。枸椽酸钾g 游离钙=总钙(g/L)-0 、8x白蛋白(g/dl), 血浆白蛋白每改变1g/dl, 血钙应改变0、8mg /dl 。高血钙危象4、5mmol/L(18 、75mg/dl), 高血钙:1 、大量输NS(约5000ml/d);2 、排钠利尿剂;3 、磷盐;4 、降钙素;5 —10IU/k g+NS500ml 静滴;5 、糖皮质激素;6 、光辉霉素; 消炎痛7、治原发病急性低钙血症:1 、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 静推,可1—2 小时再重得 1 次;2 、抽搐不止,持续滴钙(不超过元素钙4mg/小时/kg葡萄糖酸钙10g含元素钙900mg);3 、伴低镁:肌注或静滴镁盐。4、镇静;5 、好转后改口服钙。 高镁血症: 排钾、排钠利尿剂; 补液;透析;10% 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 -20ml 静推;呼吸支持; 病因治疗。S

微积分及三角函数公式合集

第一部分:常用积分公式 基本积分公式: 1 kdx kx c =+? 2 1 1 x x dx c μμ μ+= ++? 3 ln dx x c x =+? 4 ln x x a a dx c a =+? 5 x x e dx e c =+? 6 cos sin xdx x c =+? 7 sin cos xdx x c =-+? 8 2 21sec tan cos dx xdx x c x ==+?? 9 22 1 csc cot sin xdx x c x ==-+?? 10 2 1arctan 1dx x c x =++? 11 arcsin x c =+ 12 tan ln cos xdx x c =-+? 13 cot ln sin xdx x c =+? 14 sec ln sec tan xdx x x c =++? 15 csc ln csc cot xdx x x c =-+? 16 22 11arctan x dx c a x a a =++? 17 22 11ln 2x a dx c x a a x a -=+-+? 18 arcsin x c a =+

19 ln x c =+ 分部积分法公式 1 形如n ax x e dx ? ,令n u x =,ax dv e dx = 2 形如sin n x xdx ?令n u x =,sin dv xdx = 3 形如cos n x xdx ? 令n u x =,cos dv xdx = 4 形如arctan n x xdx ?,令arctan u x =,n dv x dx = 5 形如ln n x xdx ?,令ln u x =,n dv x dx = 6 形如sin ax e xdx ? ,cos ax e xdx ? 令,sin ,cos ax u e x x =均可。 常用凑微分公式 1. ()()()1 f ax b dx f ax b d ax b a += ++? ? 2. ()()()11 f x x dx f x d x μμμμμ-= ? ? 3. ()()()1 ln ln ln f x dx f x d x x ?=? ? 4. ()()()x x x x f e e dx f e d e ?=?? 5. ()()()1 ln x x x x f a a dx f a d a a ?= ? ? 6. ()()()sin cos sin sin f x xdx f x d x ?=?? 7. ()()()cos sin cos cos f x xdx f x d x ?=-?? 8. ()()()2 tan sec tan tan f x xdx f x d x ?=?? 9. 2dx f d =? 10.21111()()()f dx f d x x x x =-?? 11.()()()2 cot csc cot cot f x xdx f x d x ?=??

临床常用公式

临床常用公式 1.?补钠计算器?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③单位换算:?钠:mEq/L×=mg/dlmg/dl×=mEq/L?mEq/L×1/化合价=mmol/L?氯化钠:g×17=mmol 或mEq,(mmol)×=g/L 2.补液计算器 (1)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脱水性质血Na+mmol/L?低渗性脱水>130?等渗性脱水130~150?高渗性脱水>150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输液量=正常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休克早期800~1200ml/(m2od);?体克晚期1000~1400ml(m2od);?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4)一般补液公式:?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2.?补铁计算器?总缺铁量[mg]=体重[kg]x(Hb目标值-Hb实际值)[g/l]+贮存铁量[ mg]?贮存铁量=10mg/kg体重 (<700mg)?如果总需要量超过了最大单次给药剂量,则应分次给药。如果给药后1-2周观察到血液学参数无变化,则应重新考虑最初的诊断。 计算失血和支持自体捐血的患者铁补充的剂量?需补充的铁量[mg]=失血单位量x200 ?4.电解质补充计算器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 一、补液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却啥补啥。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若发热病人+300ml×n 1.补钾: 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④见尿补钾。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 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 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女性为0.03> 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 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 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 60(min) 每min滴数×60(min) 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 每min相当滴数(15gtt) 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首日头2——4小时补给计算量的1/2。CO2CP正常值为22——29%。 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计算 (此用量可提高10容积%)。必要时可于2~4 小时后重复应用。 二、20%甘露醇8克静点正常情况下能带出液体为100毫升。 三、热量(能量)的计算 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热量(能量):25——30kcal/kg/日 成人每天基础热量(能量):1kcal×24×体重(kg) 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 4.1kcal/g 脂类(脂肪)9.3kcal/g 碳水化合物(糖类) 4.1kcal/g 注:卡路里(cal)的定义: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热量单位换算公式: 1kcal=1000cal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心外) 各种临床常用的公式 1.补钠计算器 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 D =[142-病人血Na+(mmol/L)] X 体重(kg) X 0.6 应补氯化钠总量(g) =[142-病人血Na+( mmol/L) ] X体重(kg) X 0.035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 ( mmol/L) ] X体重(kg) X 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 mmol/L) ] X 体重(kg) X 1.1666 应补5%氯化钠(ml) =[142- 病人血Na+ ( mmol/L) ] X体重(kg) X 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 =[142- 病人血Na+(mmol/L) ] X体重(kg) X 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 =[142-病人血Na+( mmol/L) ] X体重(kg) X 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 病人血Na+( mmol/L) ] X体重(kg) X 3.311 应补3徐化钠(ml) =[142-病人血Na+ ( mmol/L) ] X体重(kg) X 3.311 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 ( mmol/L) ] X体重(kg) X 0.596 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 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单位换算: 钠:mEq/L X 2.299=mg/dlmg/dl X 0.435=mEq/L mEq/L X 1/化合价=mmol/L 氯化钠:g X 17=mmol 或mEq,( mmo)l X 0.0585=g/L 2.补液计算器 ( 1 )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血Na+mmol/L 低渗性脱水>130 等渗性脱水130 ?150 高渗性脱水>150 。 (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 输液量=正常血容量X(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 (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休克早期800?1200ml/(m2?d); 体克晚期1000?1400ml(m2?d);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 ( 4)一般补液公式: 补液量=1/2 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2. 补铁计算器 总缺铁量[mg]=体重[kg]x(Hb目标值-Hb实际值)[g/l]x0.238+ 贮存铁量[mg]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 1.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 {} Z k k ∈+?=,360 |αββο 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 {} Z k k ∈?=,180|ο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 } Z k k ∈+?=,90180|ο ο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90|οββ ⑤终边在y =x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οοββ ⑥终边在x y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οοββ ⑦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ο360 ⑧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οο180360k ⑨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ο180 ⑩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οο90360±+=βαk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 1=°=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 =π 180°≈°=57°18ˊ. 1°=180 π≈(rad ) 3、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11||22 s lr r α==?扇形 4、三角函数: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 原点的)一点P (x,y )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 =αsin r x =αcos ; x y =αtan ; y x =αcot ; x r =αsec ;. αcsc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正切、余切 余弦、正割 正弦、余割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SIN \COS 1、2、3、4表示第一、二、三、四象限一半所在区域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临床常用公式及数据 1. 平均动脉压 (MAP ) 计算公式 MAP =舒张压(DBP ) + 1/3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 正常值:10.67~13.3 Kpa ( 80 ~ 100 mmHg ) . 2. 血压指数 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 正常值:1?1.3 临床意义:间隙性跛行者平均为0.7 ,休息下肢痛者一般在0.3 以下,坏疽者为0。 3 .周围总阻力公式 周围总阻力=平均动脉压( mmHg ) /心输出量( L/min ) *79.92 正常值约:600 ?2000 dyn*s*cm -5 4 .氧消耗量计算公式 氧消耗量 ( ml/min ) = 209 *基础热量*体表面积( m2) /60 注:209 为每卡热量需氧ml 数,60 系小时换算为分钟,基础热量或体表面积可根据公式计算或查有关表得出。 5. 心排血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心排血量( l/min ) =氧消耗量( ml/min ) /[ 动脉血氧含量( VOL% ) -混合静脉氧含量( V OL% ) ]*0.1 正常参考值:>3.5 L/min 6. 体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体循环血流量( L / min ) = 氧消耗量( ml/min ) /[ 周围动脉血氧含量( VOL% ) - 混合静脉血氧含量( VOL% ) ]* 0 .1 7. 肺循环血流量计算(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循环血流量( L/min ) = 氧消耗量( ml/min ) /[ 肺静脉血氧含量( VOL% ) -肺动脉血氧含量( VOL% ) ]*0.1 8 .估计休克程度指标公式 ( 1 )休克指数=心率( b/min ) /收缩压( mmHg ) 指数为0.5 :血容量正常 指数为 1 :约丢失20?30% 血容量指数>1:约丢失30?50%血容量 ( 2 )休克度=心率 ( b/min ) /脉压( mmHg ) 正常参考值为 2.4?2.6,值越大休克程度越重。 9 .心胸比计算公式 心胸比例=两侧心缘到正中线的两条最长垂线之和( T1+T 2) /胸廓最小横位 正常值小于0.5 10. 心输出量公式 心输出量(ml/min )=每搏输出量(毫升/次)*心率(次/分) 正常值4.5?6 L/min (静息时) 11. 正常人心输出量与体、肺循环血量的关系 心输出量(L/min)=体循环血流量(L/min)-肺循环血流量(L/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