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方法

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能够连续、快速、在线监测污染物仪器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生物传感器正是最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传感器。近l0年来,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用途也正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了对生物传感器的广泛研究,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传感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国际纯

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化学传感器的定义为:一种小型化的、能专一和可逆地对某种化合物或某种离子具有应答反应,并能产生一个与此化合物或离子浓度成比例的分析信号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应用的是生物机理,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和离线分析技术(如HPLC或质谱)相比,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较好的稳定性、低成本、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快速在线连续监测。它在环保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要器的构件由敏感元件(生物元件)和信号传导器成。用来制作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元件和传导器分别为:(1)生物元件:生物体、组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酶组分、感受器、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等。(2)传导器:电热测量式、电流测定式、电导率测量式、阻抗测定式、光强测量式、热量测定式、声强测量式、机械式、“分子”电子式等。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取决于它的生物敏感元件,而生物传感器的其他性能则和它的整体组成有关。基本原理是:将生物敏感元件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及信号经由物理元件——换能器,转变为光、电、

声等易检测信号,从而间接地获知待测物的有关信息’ (图1)。最先问世的生物传感器是酶电极,主要以酶作为生物元件。现在所用的生物元件包括抗原或抗体、酶或基质、各种酶的混合体、整个细胞或部分细胞、植物或动物组织和神经受体。生物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决定于敏感元件(分子识别单元)和待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以下几种类型:(1)将化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2)将热变化转化为电信号;(3)将光效应转变为电信号;(4)直接产生电信号方式。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新的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将不断出现,如正在利用细胞受体和自激振荡等作用现象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2 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和特点根据生物识别单元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等;根据生物传感器的变换特征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生物电极、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嗅觉生物传感器(又称电子鼻,它是应用传感器阵列技术模拟人工感知系统实现的)和光(热、电)生物传感器等。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光纤薄膜与平面波导薄膜材料等)发展成果的推动,生物传感器向着多功能、智能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基因传感器与生物芯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物传感器的研制过程有很多难点,但其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却是其他传感器无可比拟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生物材料构成的分子识别元件,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它利用优异的选择性把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测定时一般不需加入其他试剂。(2)由于它的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3)样品用量少,响应快,且由于敏感材料是固定化的,可以重复使用。(4)传感器连同测定仪的成本远低于大型的分析仪器,所以便于普及推广。

3 生物传感器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 BOD生物传感器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BOD测定方法是传统的稀释法:在(20土1)cc培养5 d,分别测定样品培养前后的溶解氧,二者之差即为5 d的生化需氧量B0D 。但这种方法操作繁杂,重现性差,不能及时反应水质情况和反馈信息,不适合现场监测。而生物传感器测BOD只涉及到初始氧化速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对标准溶液的测定来获得。这就可以将测定时间缩短到15 min左右,且重现性提高。BOD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当生物传感器置于恒温缓冲溶液中,在不断搅拌下,

溶液被氧饱和,生物膜中的生物处于内源呼吸状态,溶液中的氧通过微生物的扩散作用与内源呼吸耗氧达到平衡,传感器输出一个恒定电流。当加入样品时,微生物由内源呼吸转入外源呼吸,呼吸活性增强,导致扩散到传感器的氧减少,使输出的电流减小,几分钟后,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传感器输出电流值与BOD浓度呈线性关系。国外普遍采用的BOD生物传感器,一般是将微生物夹膜固定在溶解氧探头上,当样品溶液通过传感器检测系统时,渗透通过多孔膜的有机物被固定化的微生物吸收,消耗氧,引起膜周围溶解氧减少,使氧电极电流随时间急剧减小。通过对电流的测定,与标准曲线对比来测定BOD值。不过这种方法不仅装膜困难,且溶解氧探头测量的不是反应液中真实的溶解氧含量,而是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氧量。这样溶解氧电信号就减弱了3—6个数量级,这需要极其精确的溶解氧仪的支持。最近报导的清华大学张悦等人研制的BOD测定仪采用聚乙烯醇凝胶包埋方式固定酵母,并将固定化酵母直接分散悬浮在溶液中,将DO探头插入溶液中来测量BOD。其实验装置如图2。实验表明:最佳测量状态为温度30 c【=,pH 5.0,固定化细胞l5 g,可在20 rain内实现BOD的快速测定。在BOD为0~200 mg/L的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测量关系,且有较好的准确性。

现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已有商品化的生物传感器快速BOD测定仪。但国外厂家的仪器价格比较昂贵,且使用过程中性能不够稳定,有待进一步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而迄今为止,国内的BOD测定仪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开发适合国情、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的快速BOD测定仪已迫在眉睫。

3、2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酚

微生物传感器是快速准确测定焦化、炼油、化工等企业废水中酚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以微生物膜电极为传感器测酚。由极谱型氧电极和紧贴于其透气薄膜表面的微生物膜构成。当酚物质与氧一起扩散进入微生物膜时,由于微生物对酚的同化作用而耗氧,致使进入氧电极的氧分子速率下降,传感器输出电流减小,并在几分钟内达到稳态。在一定的酚浓度范围内,电流降低值△,与酚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由此来测定酚的浓度。该实验采用了PVA等多种材料混合包埋的微生物制膜技术,制成的微生物膜机械强度、韧性及透气性好,膜的使用寿命可达一年以上,仪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20 mg/L,响应时间为5~10 min,10次测定的相对偏差为3.3%。

3.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传感器生活污水中烷基苯磺酸这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比较多,自然降解性差,在水面产生不易消失的泡沫,并消耗溶解氧,甚至能改变污水处理装置中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用LAS降解细菌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利用当LAS存在时,LAS降解菌的呼吸作用增强,引起溶解氧变化,从而导致氧电极电流变化来测定LAS浓度。

3.4 硝酸盐微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原理没有说清楚,L·H ·Larsen等发明了测定硝酸盐的小型生物传感器。他们将一种假单胞细菌Pseudmonassp固定在小毛细管中,置于N 小电化学传感器的前端。固定化菌将转化为N O,随即N O在小传感器的电负性的银表面还原。该传感器对0~400 i~mol/L的NO浓度呈线性响应。

3.5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传感器研究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原因是氰细菌大量增殖,这些细菌能杀死水生植物,从而产生恶臭。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在线监测。由于氰基细菌的细胞体内有藻青蛋白存在,其显示出的荧光光谱不同于其他的微生物,用这种对荧光敏感的生物传感器是检测这种浮游生物或氰基细菌特殊的荧光光谱来测定其浓度,预报藻类急剧繁殖的情况?。

4 生物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1 CO 传感器常规的电位传感器,常会有各种离子和挥发性

酸的干扰。S·Hiroaki等。使用自养微生物和氧电极制成的电位传感器,可抗各种离子和挥发性酸的干扰,传感器对浓度在3%~12%之间的CO有线性响应,灵敏度高,寿命长于一个月,能进行连续自动在线分析。Suzuki等人利用半导体技术研究出一种使用更为方便的CO 生物传感器。

4.2 测SO,的传感器sO,是酸雨酸雾形成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检测方法很复杂。用亚细胞类脂类(subcellularorganelle)一含亚硫酸盐氧化酶的肝微粒体(hepticmierosome)和氧电极

制成安培型生物传感器,对SO:形成的酸雨酸雾样品溶液进行检测。

4.3 测NO 的传感器NO 不仅是造成酸雨酸雾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用多孔气体渗透膜、固定化硝化细菌和氧电极组成的微生物传感器,来测定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从而推知空气中NO 的浓度。由于硝化细菌以硝酸盐作为唯一的能源,故其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相当高,不受挥发性物质如乙酸、乙醇、胺类(二乙胺、丙胺、丁胺)或不挥发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K ,Na )的影响,同样通过氧电极电流与硝化细菌耗氧之间的线性关系来推知亚硝酸盐的浓度。当亚硝酸盐的浓度低于0.59 mmol/L时,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为0.0l mmol/L。

5 生物传感器在其他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5.1 残留有毒有害物的检测用生物传感器检测农药残留物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国外早有报导。如用竞争性酶免疫检测法测五氯酚(PCP),用胆碱酯酶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最近报导的SaskiaK·Van Bergen等人。。采用光纤生物传感器在线检测地下水中残留的炸药成分TNT和RDXX,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5.2 污染物急性毒性的检测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因其检测时间短(15 min),灵敏度高,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于1995年将这一方法列为环境毒性检测的标准方法。同济医科大学黄正等人用明亮发光杆菌和ASW 培养基制成的菌膜有菌面覆盖在硅光片上,构成细菌发光传感器的敏感探头。将敏感探头插入暗盒反应池中,在避光条件下通过DJ一Ⅱ型微光光功率计,测定菌膜发光强度及其变化值。该实验结果表明,稳定发光时间可持续60~80 min,毒性检测时间为15 rain。在此期间,固定化菌膜发光强度变化不超过±2%。该实验为连续、动态、快速检测急性毒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菌膜的固定化条件及保存手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5.3 细菌总数的测定

细菌总数是环境样品最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目前普遍采用的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周期长,准确度不高,主观误差大。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测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韩树波等人研制成功一种新型伏安型细菌总数生物传感器,通过对电极及其辅助测定装置的设计,可使测定下限达3万ceils,测定周期在0.5 h左右。

6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展望

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环境监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降低了环境监测的成本,增强了环境监督的力度,适应现代环境污染监测的需要。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生物传感器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但真正在环境领域中应用较为成熟的所占比例仍然有限。主要是由于目前的一些生物传感器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酶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酶的分离固定难度相对较大,价格也就相对昂贵,且稳定性差;而一些微生物传感器虽然克服了酶传感器的不足,但同时又具有选择性差、寿命短、容易失活、难于批量重复生产等缺点。随着环境保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技术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选择新的微生物物种、合成新的生物材料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都将为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出现创造条件,如新发现的耐温细菌必将为生物传感器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半导体技术、压电晶体技术等新的传导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便携化和实用化。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推动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藻类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污染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水体后,藻类植物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毒害,所以其对污染毒物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水质变化的测试生物。藻类用于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始于Kolkwitz和Marrson,他们首先提出指示河流有机污染的污水生物系统,为不同污染带指出了不同的“指示生物”,其中包括了藻类。之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l1。]。作为水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营养级的生物,藻类在水环境质量监测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常用的藻类生物监测方法

2.1 生物群落法

生物群落法主要包括污水生物系统、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污水生物

系统由德国学者Kolkwitz和Marsson提出,根据生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耐受量把污染水体分为多污带、a-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各带藻类分布不同。由此,通过调查藻类群落特征,可实现对水质的评价和监测。指示生物法指通过指示藻类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依据指示藻类的存在或消失为监测指标,是最经典的一种方法。生物指数法指以群落中优势种为重点,对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根据水生生物种类的数量设计出相应公式,即用生物指数来评价水质状况,如培克法和津田松苗法L9 。

2.2 生物毒性实验

生物毒性实验又称生物测试,是利用生物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污染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污染源监测。常用的藻类测试生物包括斜生物栅藻、羊角月芽藻和普通小球藻等。

2.3 生物残毒测定

生物残毒测定又称水生生物法,它是指利用生物含污量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利用水生生物监测水体能综合真实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所选用的生物需要有较强的耐污能力并对污染物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3 水质监测中藻类植物的应用研究

选择利用藻类进行水体污染I监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体水质的改变确实能对其中的藻类

产生影响。当然,不同藻类对于同一种水体污染的反应不一样,有些抗性较强,而有的藻类对各种污染物具较强敏感性,还有些藻类只能生活在污水中成为某些污染物特定的指示藻类。目前,天然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为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等,通过分析水生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研究其生理、生化反应及积累毒物的特点,可以准确地判断水体的污染性质和程度。以下对这几类污染物的藻类监i贝0分别进行论述。

3.1 重金属

重金属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一类有毒物质,微量的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某些重金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难以被生物降解的金属化合物,经食物链的生物放大、富集,最后进入人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防治一直是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重金属经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后,一旦被藻类吸收,将影响藻类DNA、RNA、蛋白质合成及酶活性,引起藻类生理代谢功能紊乱,减少细胞色素,抑制光合作用,导致细胞畸变,组织坏死[1 ,甚至使藻类中毒死亡,改变天然环境中藻类的种类组成。以往研究表明,水生藻类的种类组成,其生理、生化反应及积累毒物的特点,是判断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性质和程度的有效手段。浩云涛,等对电镀厂附近的水塘中的小球藻进行生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浓度越高,对该藻抑制越强;叶绿素a含量与重金属浓度呈明显负相关,探讨了电镀常用重金属铜、镉、镍的水体污染风险,并发现该藻对重金属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进一步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JBarraza 通过测量镉和铜在石莼内的生物积累以及叶绿素含量表明利用水生藻类毒物积累特性可以实现对水体中重金属的有效监测。Lamaia,等¨研究表明,水生藻类(C..)对镉和铅的生物积累具有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且其对铅的富集能力大于镉。利用水生藻类不仅可以综合反映重金属污染状况,还可以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的长期在线监测。

3.2 农药

有毒化学品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而农药是有毒化学品中使用量最大、面积最广、毒性最强的、土壤中的农药通过降水最终汇集流到江河湖海等水系中,造成水质污染。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地球的地表水域中,基本上没有不受农药污染的水体了。除此以外,地下水源亦普遍受到农药污染。利用藻类生长抑制(Als~growth inhibition)实验确定污染物毒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藻类生物测定法是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重要工具。之所以能够利用藻类监测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主要是因为各种农药确实对藻类产生影响,主要包括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呼吸功能以及生物固氮等生理过程并改变其生化组分n 。利用水生藻类评价水体污染的方法便是藻类监测( 斛assay)。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藻类对农药反应的敏感性不同。Mostafap']研究证实,污染毒物如杀虫剂对不同藻类的毒性影响明显不同。Kasai,等发现团藻目和蓝藻纲藻类对西草净最为敏感,而鼓藻目和硅藻纲藻类抗

性最强。Sa1)a 圳表明栅藻比小球藻和蓝藻对哒嗪硫磷敏感。Ma等 ]研究表明,14种杀虫剂对两绿藻s.quadr/cauda与C.vu/gar/s的毒性明显不同,其中苯菌灵对两绿藻的毒性最强。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的种类组成依赖于不同种的敏感性。若某一藻种对某种毒物比较敏感,当水体被此毒物污染时,较敏感的藻种首先受到影响,进而消失。如此以来,利用水体中藻类的组成,可以预测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3.3 有机污染物

随着酚类、酯类、芳烃类等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产量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它们对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峻,被确定为中国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有关这类污染物对藻类的毒害效应以及藻类对前者的降解能力已有报道。sin E261研究表明,石油、石蜡及柏油抑制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所受抑制大于呼吸;不同油类的生物毒性不同;不同藻类对同一油类的敏感性亦不同。刘静玲,等应用藻类生物检测方法研究了几种芳香族化合物对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Borde,等_船报道水杨酸盐、酚和菲对绿藻的毒性效应为水杨酸盐<酚<菲;此外,藻一细菌共生体通过增强自身光合作用,促进污染毒物的生物降解,达到解毒效果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代谢水平易受藻类影响。Kirso 表明,藻类对于PAH和BaP的代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与藻种类,而且与藻生物量、相关酶活性有关。由此可见,酚类、酯类和芳烃类有机污染物毒性较大,对藻类生长毒性抑制作用明显,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近年来,鉴于藻类对有机污染物的敏感性,水生藻类不仅可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毒性评价、而且亦用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Herman,等表明,通过研究绿藻的膜完整性可判断水环境受芳烃类物质的污染程度。Miadokova,等_3 证实,藻细胞预测方法不仅补充多环芳香族的生物毒性实验,而且可对其所导致环境改变进行评价和判断;此外,藻细胞作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系统,在直观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Mcgrath,等报道,建立麻醉目标油脂模型( ),不仅可以预测石油产品生物毒性,而且用来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也非常有效。Latala,等 ]通过研究酰胺类液滴对波罗的海的海藻0.submarina和c.meneghiniana 急性毒性,探讨了酰胺类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此为藻类监测技术在海洋水质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微波是一种频率范围为300 Hz一3 000 000 Hz(波长在1肿一1 m之间)的电磁波,介于红外和无线电波之间,具有内加热及吸收极化作用等传统加热方法不具备的独特优点。在微波场作用下,吸收微波的极性分子快速转向和定向排列,从而使分子间产生高速碰撞和摩擦,于是产生高热,同时样品因微波作用,表面层不断被搅动破裂而产生新鲜表面与溶剂反应,促使样品迅速消解。

1.2 特点

微波消解在密闭和高压情况下对样品进行消解,因而常常能达到普通消解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是:①分解速度快,分解完全;②试剂用量少,测定空白值低;③操作简单,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④试样在消解过程中损失和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小,尤其是对易挥发元素的测定准确性较湿法高。

2 微波消解条件

对微波消解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微波强度,其次是消解时间,此外还有酸的种类、比例等因素。实验中应尽量选择最佳条件进行样品消解,以达到省事、省力、分解完全的目的。

2.1 微波强度和消解时间的确定由于微波加热是对样品进行深层加热,并且样品是在多个大气压的密闭容器内消解,使得消解时间大幅缩短。微波强度大,所需的消解时间则短;反之,微波强度小。所需时间则K。但微波强度过高,时间过长,会超出溶样杯的缓冲能力,发生危险,强度过低,又会造成消解不完全。因此,实验中应严格控制微波强度和消解时间,在消解完全的前提下达到最高效率,通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来确定最佳条件。

2.2 溶剂的选择

采用微波消解样品,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溶剂(即消解剂或氧化剂)。固体样品(如土壤、食品等)一般选用硝酸+过氧化氢作为消解氧化剂,也有用硝酸+高氯酸作消解氧化剂,根据具体情

况确定;测定水样中的总磷和总氮时,常用过硫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时,一般选用硫酸或硫酸与磷酸的混合酸作为消解用酸。3 微波消解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微波消解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主要用于水中常规指标(如COD、总磷、总氮、金属元素等)的测定、土壤及底质中金属元素的分析,以及大气颗粒物中污染元素的分析。

3.1 水质监测

3.1.1 COD的测定COD是评价水质的主要指标之一。经典的重铬酸钾加热回流法测定COD,不但耗时长(2h),而且消耗的试剂和样品也较多,利用微波消解法可大大缩短分析时间。降低分析强度。Jardim¨开辟了利用微波加热消解法取代常规回流法测定COD的新途径,测定结果和经典法基本一致。刘东美等呤用微波消解法与加热回流消解法对4种标样和9种工业废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除甲苯(标样)和COD含量较低的钢铁废水相对误差较大外,其他标样和废水的相对误差分别在2%和4%以下,说明用微波消解法测定COD可行,消解时间短是其最大优点。董向农等采用微波密封加热、硫酸一重铬酸钾消解体系测定COD,与回流法相比,具有省时、省试剂、提高测定准确性的优点。李平¨从准确度、精密度等方面对3种COD测定方法(标准法、比色法和微波消解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COD值在100rag/L一1 000mg/L之间时,3种方法的测定值基本一致,在此范围之外则与标准法误差较大。

3.1.2 总磷的测定

水体中磷的富集会使藻类异常增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传统方法测定水中的总磷,样品预处理多采用硝酸一高氯酸电热板消解法或过硫酸钾高压锅消解法,两种方法均操作繁琐而费时。俞丹梅【5 采用过硫酸钾微波消解一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水样(磷酸二氢钾标准溶液、污水厂各工艺段水样及湖泊水样)的总磷,通过准确度、精密度及对比实验发现微波消解法是快速测定总磷的有效方法。高岐等采用过硫酸钾微波消解水样,于高档功率(750 W)微波加热6 min后,测定水中总磷,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葛飞等[7 用微波消解技术对农药废水进行消解后测定其中的总磷,使消解样品的时间从传统法的40 min缩短到8rain,并且一次可消解6个样品。同时发现微波消解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与高压锅消解法相比,结果无显著差异。张效苏等用微波消解法与常规的高温高压消解法对标样、地表水、海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样品进行了对比测定。所得结果经统计检验,两种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还表明,微波消解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而且可以节省1/3时间。

3.1.3 总氮的测定

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一样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经典的总氮分析法是采用灭菌器消解水样,操作繁琐,仅消解过程就需近1h。杨明等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水样,大大加快了消解速度,8 min内可一次性消解近30个样品,提高了效率。消解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两种环境水体中的总氮,发现测定结果与经典方法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分析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值得推广。杨晓霞叫用微波消解法对3种水样进行了6次平行测定,发现平行性较好。同时进行了空白实验并与标准方法相对照,发现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接近,空白值比标准方法低。

3.1.4 金属元素的测定

金属元素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湿法消解耗时长,劳动强度人。张军国¨用HNO3一HF—HCIO.,梯度升压微波消解样品,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的砷、汞含量,准确度精密度均较好。

3.2 土壤及底质监测

微波消解在十壤及底质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属元素的测定方面。铬的氧化态被公认对人体有害,铬盐进入土壤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潘海燕等¨用微波消解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底质中的铬,所用的消解剂为硫酸一硝酸一氢氟酸,同时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铍也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之一。张萍等【l’采用HNO,一H:0:一H:O微波消解十壤样品,钡盐涂覆石墨管,钙盐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中的痕量铍,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与常压湿法比较,测定结果基本一致。Beary等u 使用连续流动微波消解和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铅,操作简单且空白值低,分析精度好,测定可靠性强。史啸勇等¨

副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了土壤中的铜、锌、铅、镉、镍和铬,通硝酸一过氢氟酸一过氧化氢消解液对土壤样品消解,选择出微波最佳消解条件,与传统电热消解相比,操作简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大气颗粒物监测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可以了解大气污染物成分,对于掌握大气污染情况进而治理大气污染很重要。用于大气颗粒物的消解方法较多,近几年最常用的方法是微波消解法l1引。史庭安等¨’采用微波消解大气颗粒物试样,ICP光谱法测定铍和铅,加标回收率为96%一105%,表明在密闭条件下微波消解铍和铅没有挥发损失。Moteno—Grau-l副将试样经微波消解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了大气颗粒物中的金属元素,发现用微波消解可使测定灵敏度大大提高。RobacheH 将用油酸涂覆的PTFE滤膜捕集经切割器分级的大气颗粒物试样经微波消解后用ICP—AES法测定其中的污染元素,消解用酸为HN03一HF—H 0 ,微波功率为650 W,消解时间为35 rain,可使样品消解完全。

3.4 形态分析

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形态的转变及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加深,元素的形态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微波消解HPLC处理、ICP—MS可测定4种形态的砷。用微波加热将se(Ⅵ)在线预还原成se(Ⅳ),然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可有选择性地分别测定Se(Ⅵ)利se(1V)。0liras 等‘加用微波还原se(Ⅵ)成se(Ⅳ),然后用ICP_MS测定了无机硒的不同形态。

4 结语

微波消解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电炉、电热板加热法相比,不仅能节省时间,捉高工作效率,而且消解完全,减少污染,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环境效益,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黄孝扬等.差分光谱法、干法仪器和传统的化学法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对比实验[J].中国环境监测,1998,14(4)

[2] 刘东美。孙小平,汪霄等.微波消解测定COD[J].环

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2):46.

[3] 董向农,杨启国.微波密封消解法测定化学耗氧量

[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4):30—31+

[4] 李平.三种快速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方法的比较

(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3):27_29.

[5] 俞丹梅.微波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磷

(J].工业水处理,2002,21(2):25—27_

[6] 高岐,王彩霞.石焱.水中总磷量的密闭微波增压消

解快速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2,21(4):62—64.

[7] 葛飞,易晨俞,戴友芝.微波消解法测定农药废水中

的总磷[J].化工环保,2002,22(1):52—54.

[8] 张效苏,田文,邱争.微波消解预处理测定水和废水

中总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3):31—32.

[9] 杨明,宋巧红,席丽峰.微波消解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快速测定水中总氮[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37(1):46,

48.

[10] 杨晓霞+微波消解总氮的应用与研究[J].环境科学

与技术.2001,s2:29.

[11] 张军国.利用微波消解和原子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

水样中的砷、汞(J].干旱环境监测,2002,16(4):201-202,247.

[12] 潘海燕,冀兰涛,顾亚中.微波消解一火焰原子吸收

光度法测定底质中的Cr~J3.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15(1):

14— 15.

[13] 张萍,贺惠.微波消解一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

定土壤中的痕量铍[J].光谱实验室,2002,19(2):206—208.

[14 史啸勇,郁建桥.微波消解一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

土壤中铜锌铅镉镍铬[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1):32 — 33。

15启.大气颗粒物监测分析及今后研究课题[J].

中国环境监测,2003,19(1):50--62.

[17] 史庭安,陈蓉玉.微波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光

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镀和铅[J].化学世界,1996,(2):95.

环境监测方案模板

×××项目 监测方案 ××××××××××有限公司

××年××月××日

×××项目 监测方案 部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技术审定人:高级工程师技术审核人:高级工程师编制:工程师

1环境空气 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1.1监测点位布设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见表1.1-1及附图1。 1.1.2监测项目及频次 监测频次见表1.1-2。 1.2厂界特征因子监测 厂界特征因子监测点见表1.2-1及附图2。 表1.2-1 厂界特征因子监测点一览表 1.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5)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相关规定。 1.4监测报告 应包括监测结果、各项目监测分析方法与检出限、同步监测的气象数据等。

2.1监测点布设 共设置××个监测断面,详见表2.1-1。 (HJ/T2.3-93)中有关河流或湖泊、水库相关规定,进行河流或湖泊、水库监测点布设。 2.2监测项目 常规水质参数和特征水质参数,具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并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相关规定进行选择。 2.3监测频次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相关规定。 2.4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水和废水分析监测方法》中相关规定。

3.1监测点位布设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见表1.1-1及附图3。 3.2监测项目 (1)水质监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因子) (2)井点监测:地理坐标、水位、水温、水量、井深、水井的使用功能、结构。 3.3监测频次 监测一天,每天1次。 3.4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相关规定。 注:以上各项可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相关规定进行适当调整。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介绍)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和能力要求 1)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达到一定的英文水平,较熟练地运用、处理本专业的中英文资料。 2)掌握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具有化学分析的基本技能。 4)掌握本专业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5)具有对水、大气、固体污染进行调查、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6)具有对城镇和工矿企业的给排水和“三废”排放的监测、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对“三废”所造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7)具有开展环境工程工作的初步能力。 8)掌握环境保护法规和有关标准,具有一定的执法和管理能力。

2、知识和能力结构表(含技能考核指标) 职业能力能力要素课程设置考证考级 要求 基本素质1、懂得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会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 3、具良好的身体素质; 4、具有基本的数据处理、 信息收集与处理及自学 能力。 毛泽东思想概 论、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形 势与政策、就业 指导与职业道 德教育、高等数 学、体育 国家体育 锻炼标准 达标测试 合格 外语及计算机运用能力1、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 力; 2、具有熟练运用、处理 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 能力; 3、具有计算机操作系统 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能力。 实用英语、计算 机应用基础 江苏省应 用能力考 试A级 全国计算 机等级考 试一级B 化学分析能力1、具有化学分析的基础 理论和实验方法; 2、具有化学分析的基本 技能。 基础化学、分析 化学 监测与评价能力1、具有对水、大气、固 体和噪声污染进行调查、 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的 能力 2、具有对城镇和工矿企 业的“三废”排放的监测、 评价的能力; 3、对本专业常用分析仪 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环境化学、环境 监测、仪器分 析、环境影响评 价、室内空气污 染检测与治理 化学检验 工中级工 考核 环境治理能力1、具有对城镇和工矿企 业的“三废”所造成污染 的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知 识与能力 2、具有工程制图与读图 能力; 环境微生物、水 /大气污染控制 技术、固体废弃 物处理与处置、 化工设备、化工 仪表及自动化、 环境工程CAD、 环境专业综合 废水处理 工考核 (选)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发表时间:2015-03-12T10:28:02.94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奕红 [导读] 目前,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环境监测理论和环境监测体系。陈奕红(四川省内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环境分析是环境检测的主要方法,主要对环境质量因素进行测定,通过测定值来研究环境变化的因素,并且通过环境变化曲线,来预测环境质量改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进程的研究,并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此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分析,环境质量,环保事业 1.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变坏的负面影响。为此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的改变和监测具有重大的作用,他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1]。目前,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环境监测理论和环境监测体系。 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下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同时,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环境技术专家,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2.1 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环境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兴行业,监测的对象为人为因素、污染因素、自然因素。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测量,来评价环境质量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操作过程。在对环境污染物检测时,并延伸到对生物和生态变化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和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持续监控,,实现信息全面的获取、传输、和控制。环境监测一般包括:背景调研→制订方案→优化方案→现场采样→样品输送→样品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通过对声学、光学研究的物理手段,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的化学手段,还有对生态和生物研究的生物手段。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放射分析法、仪表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分析测试技术,同时还应该包括数据采样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 2.2 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管理和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是制订相应保护法规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包括:研究环境质量的改变,并且合理的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收集环境背景及其变化趋势数据和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的自然资源,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揭示了新的环境问题,识别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3.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3.1 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不完善自从“十七大”我国提出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时,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和投资力度,但是,由于过去我国对环境监测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以往获得的环境数据大多数不精确,这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没任何指导意义,显然我国目前的监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逐渐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我国旧的监测技术方法已经对我国未来环保工作失去了指导意义,而且现有的监测方法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漏洞,在对环境质量监测时存在较大的差距[2]。此外,我国在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技术水平还不太高,这进一步制约了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发展。我们要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尽快找到一种快速、准确、完善的监测方法。 3.2 环境监测队伍薄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太高,这与我们迫切解决环境问题不相符。由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流动性不大,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对新员工引进的数量比较小,同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训练不够完善,很多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对新进人员要求不严厉,这严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发展。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加大高校在环境保护专业的发展和投资,但是由于受到环境监测部门人员的限制,很多毕业生不能从事该方面工作,这使得人才大量流失,并且现有的该方面人才发展的环境不乐观。 3.环境监测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环境监测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留不住专业人才,使这一地区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落后。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已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大量该方面的专家。为使我国环境监测全方面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注重对该地区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环境监测均衡发展。 3.4 环境监测领域狭窄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领域比较狭窄,并且对监测的项目不深入、不全面、不具体,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监测领域差距很大[3]。 我国目前对环境监测只停留在表面的、可看的到的方面,而对更深一层次,比如光学污染、地下水监测、核污染等领域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此外,我们对常规项目的监测要求也不严格,监测的数据不够精确,存在很大的误差,这无法真实的反应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 4.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1 注重提高环境监测技术针对我国监测技术落后的现状,我们应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改善。在很多发达的国家已经具有完善的环境监测方法。在发达的国家开始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例如,3S 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等,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还很落后,我们应该努力朝着更高水平方面的发展。并且,加大对高精度环境监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我们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分析时,也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和逐次的改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技术发展的保证。我们应该严格规范新引进人才的制度,杜绝走后门的情况,不断地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对已引进的人才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采取有竞争性奖金的方法,激励工作人员的素质发展,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大对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成长空间,为他们的技术水平进步提供保证。进一步规范高校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此外,也应加大对各个地区监测人员之间技术的交流,使好的技术和方法共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作用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协调作用。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季度监测时段选测时段频次选测原因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毕业论文 题目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和维护 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班级环境 09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岗位综合实训 开题报告论文类 姓名学号毕业届别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毕业设计题目污水站运行管理和维护指导教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课题是结合自己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次的研究内容主要五项1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全面的综述电镀废水处理现状2了解超群机电污水站电镀废水来源情况3分析超群机电电镀废水处理选择该工艺选择的依据4分析影响超群机电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影响因素5分析超群项目现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结合在超群机电的工作总结运行管理经验突发事件的处理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强省正在大力进行生态省的建设作为故乡及以后事业发展所在地对浙江省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的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

对有关科技工作者及部门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次研究选取环保处理相对薄弱的电镀行业对超群电废水处理更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也将会对其它综合电镀废水处理工程的 工艺选择及调试运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其预期目的 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以文献索引法和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研究手段采用观察亲身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对超群机电电镀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其方法和原理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分析其出水水质影响因素的并提出相对措施 系统化的形成污水站运行管理应用型论文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课题进度计划 周次 工作内容 备注 第7周 布置设计任务熟悉资料确定研究对象 第8周 查阅文献制定毕业论文方案完成开题报告查各类专业期刊 第9周 分析污水处理厂站基本情况 分析本厂站选择该工艺的依据 第10周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监测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6月27第二次修订)、《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生产工艺过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公司环评中环境监测管理要求等内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三)监测范围 定期对公司废气、废水、地下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要求 1. 废气监测 监测项目:厂界无组织:氨、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臭气、甲醇;有组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无组织废气监测——厂界四周。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2. 废水、地下水监测

监测项目:送往达斯玛特污水处理公司的废水:pH、COD Cr 、NH 3 -N 监测点位:污水处理站清水池。 监测频次:每日监测。 监测方法:公司自行监测。 监测项目:地下水: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 监测点位:地下水取样口。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3. 噪声监测 监测项目:对公司厂界昼间、夜间噪声进行监测。 监测频次:按照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执行。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四周厂界外一米。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28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监测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第二次修订)、《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生产工艺过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公司环评中环境监测管理要求等内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三)监测范围 定期对公司废气、废水、地下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要求 1. 废气监测 监测项目:厂界无组织:氨、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 臭气、甲醇;有组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 粒物。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无组织废气监测——厂界四周。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2. 废水、地下水监测

监测项目:送往达斯玛特污水处理公司的废水:pH、COD Cr、 NH3-N 监测点位:污水处理站清水池。 监测频次:每日监测。 监测方法:公司自行监测。 监测项目:地下水: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 监测点位:地下水取样口。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3. 噪声监测 监测项目:对公司厂界昼间、夜间噪声进行监测。 监测频次:按照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执行。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四周厂界外一米。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28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名: 性别:男 学校: 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 专业: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 班级: 学号:

目录 一、自我评价 二、外部职业环境探索 三、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评估与反馈 五、结束语

一、自我评价 1、我的性格 我非常重视与别人的关系,容易觉察出他人的需要,并善于给他人实际关怀,待人友好、有很强的责任心。有热情,有活力,乐于合作,有同情心,做事有条理,彻底,有一致性,对细节和事实有出色的记忆力,并且希望别人也如此,总是着眼于目前,在经验和事实之上做出决策,将事情安排妥当。能很好地适应日常的常规工作和活动,不喜欢做需要掌握抽象观点或客观分析的工作。喜欢安全和稳定的环境,支持现存制度,注重并很好地遵守社会约定规范,愿意与他人合力按时圆满地完成任务。忠于自己的职责,并愿意超出自己的责任范围,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或有益处的事情。 2、我的价值观 事业;有所成就,能让自己和父母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家庭:有一个幸福、美满、安定的家庭,亲人都健康。 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生活的节奏,有闲暇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钱够花就可以。 3、我的气质类型(行动风格) 我做事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微小细节。在团体中表现的积极认真、努力向上、毫不懈怠。无论担任什么责任,就会尽力把他做好,不喜欢被别人领导。 4、我的能力 ①专业技能(主要为化学方面) ②自我管理技能 我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在生活中我观察敏锐,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如果做一件事,我会搜集很多相关的资料,反复比较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朋友和同学对我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坦诚、值得信赖的人”。 ③缺乏的能力 有效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灵活处事的能力 5、职业评测(霍兰德测试) 从测评得分上看,我的职业类型倾向于:IRS型 较适合我兴趣的职业有:农业科学家、动物学家、仪器设计专家、植物学家、细菌学家、解剖学家、药物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临床化学家、遗传学家、分子生物学家、质量控制工程师、地理学家、兽医、放射治疗师。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项目 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 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 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企业环境监测方案

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指标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颗粒物。 (二)噪声(厂界)。 (三)☆如环评有破碎清洗工艺必须监测废水。 二、监测频率 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应急监测预案 (一)目的 为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损失,在事故处理和应急情况下,迅速及时地进行环境监测,制定以下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 有限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情况监测。 (三)基本原则及应急监测措施 1 、基本原则:本预案是XXXXXX 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各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指挥部的具体指挥和领导。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日常监测服从应急监测原则。 2 、应急监测措施:

(1)公司环保安全部门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按环境污染信息报送规定上报市环保局。同时立即与市坏境保护监测站联系,及时判断可能的污染因未,进行应急准备,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和化验准备工作。 ①人员准备:技术人员现场X 名,采样人员X 名,化验人员X 名,司机X 名。 ②做好采样容器的准备工作。 ③及时协调市环保监测站化验室负责分析化验人员做好相应的分析项目的一切准备工作。 (2)监测人员在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后,必须在XX 分钟内到达现场采样,并在XX 分钟内送到化验室。 (3)协调市坏保监测站化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样品.分析,及时出具数据,并保留样品。 (4)当对某污染物缺少监测手段时,应立即对外请求支援。 (5)监测数据可用电话或书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报应急指挥部。 (6)应急监测应做到从事故的发生直到事故的处理终结全过程的监测,监测次数以能满足减少损失和事故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生产恢复为要求。 应急监测点位及次数表

环境监测与测量控制程序(1)

1目的 通过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实现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与测量,其中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的监测以及监测设备的校正和维护。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负责: a)对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b)定期评价公司环保法律、法规标准遵循情况; c)定期监控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d)联系环保部门进行例行环境监测; 3.2技术质量科负责监测设备的委外校准。 3.3各部门负责监控相关的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及监督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控制情况。4程序 4.1监测的内容 4.1.1环境例行监测的内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能、资源消耗统计。4.1.2监控的内容: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4.1.3监督的内容包括:体系文件特别是运行控制/应急文件执行情况和职责的实施情况。4.2环境例行监测 4.2.1综合办公室联系法定监测部门每年年底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如下:

室每月对水、电、汽进行监测,出现不符合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3监控 4.3.1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 综合办公室每季组织人员对各部门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检查表》,出现不符合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应提交管理评审。 4.3.2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控 XX部将日常环境行为(包括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与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进行比较,确定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出现不符合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每半年作一书面评价(初次内审前也应进行),填写《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应提交管理评审。 4.4监督 4.4.1各部门对本部门各项运行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不符合时及时纠正,执行《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4.4.2综合办公室每季度对各部门体系运行情况特别是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填写《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检查表》,出现不符合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5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 环境监测仪器包括压力容器上的压力表、水表、电表及消防器材。监测设备由技术质量科委托外部有资质机构进行校准和维护。 5相关文件 5.1《信息交流程序》 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6记录 6.1《监督检查表》 6.2《环境会议记录表》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SF6开关室环境智能化监控报警系统 技 术 方 案 山东泰开自动化有限公司 2009年6月

目录 一、概述 1.项目必要性——SF6气体的危害性分析 2.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3.项目特点 4.项目的可扩充性 二、产品选型和安装位置分析 三、系统工作原理 四、基本操作指南 五、项目安装 六、工程业绩 七、项目附件 1.SF6安全法规摘录 2.开关室CG8000设备安装布局图 3.系统扩充后的布局图 4.变压器室温控自动通风控制布局图

一、概述 1.项目必要性——SF6气体的危害性分析 SF6气体以其优异的绝缘和灭弧性能,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几乎成了中压、高压和超高压开关中所使用的唯一绝缘和灭弧介质。 虽然在常态下,SF6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重、不易与空气混和的惰性气体,对人体没有毒性。但是,在高压电弧的作用下,SF6气体会发生部分分解,而其分解产物遇到水份后会产生一些剧毒物质,如氟化亚硫酰(SOF2)、四氟化硫(SF4)、二氟化硫(SF2)等, 气体为绝缘和灭弧介质的室内开类似这些剧毒物质,即便是微量也能致人非命。当使用以SF 6 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时,泄漏出来的SF 气体及其分解物会往室内低层空间积聚,且不易 6 散发,造成局部缺氧和带毒,对进入室内的检修及巡视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危险。 当前,由于SF6气体的大量使用,其安全性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SF6气体有关 配电装置室时必部门已制订了一系列响应的行业安全法规,法规中明确规定了人员在进入SF 6 须先通风15分钟,对空气中的SF6浓度及氧气含量进行监测,在SF6配电装置的低位区应安装能报警的氧量仪和SF6气体泄漏报警仪,CG8000型SF6开关室环境智能化监控报警系统,正是按照这些行业安全法规的要求而开发设计的一种智能化环境再线监测系统。 2.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SF6开关室环境智能化监控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SF6气体浓度超标检测 当开关室内SF6气体浓度超过1000ppm时,显示浓度超标信息。 ●氧气浓度检测 轮流显示开关室内各气体探头处的氧气浓度值。 ●缺氧报警 当氧气浓度低于18%时,输出触点报警信号,并进行现场语音报警。 ●SF6气体浓度超标(≥1000ppm)或氧气浓度过低(≤19.6%)时,控制风机启动通风, 直至空气中SF6气体、氧气浓度恢复正常为止。 ●定时通风 系统可以设定风机每天定时启动和停止的时间,以保证开关室每天至少通风一次。 ●手动通风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特点:?

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简介

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803 专业名称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室内检测及污染控制基本知识,具备室内环境检测、室内污染治理、建筑装饰材料检测、职业卫生检测以及环境监测能力,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室内污染控制、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室内检测及污染治理、职业卫生检测、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和环境监测行业,在室内检测与治理方案设计、分析检测、室内治理岗位群,从事室内环境检测、建筑装饰材料检测、室内污染控制、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环境监测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能力,了解职业卫生评价方法; 3.掌握室内空气中常规污染物的采样、分析测试技术,具备检测数据处理能力; 4.掌握各类室内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具备正确选择室内污染治理方法的能力,具备进行室内污染治理的能力; 5.掌握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检测技术; 6.掌握环境监测的相关理论,具备水、气、声、固废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能力和检测数据处理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室内环境检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建筑装饰材料检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环境监测、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室内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放射性、物理性、微生物等检测,建筑装饰材料中化学有害物质的测定,环境空气与废气、地表水与废水、噪声、固废、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测定等实训。 在室内检测和污染控制、环境监测、环保治理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室内环境治理员化学检验工污水化验监测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精细化工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