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副本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副本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副本

教学设计

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

“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用:米尺、木板、铁钉、冰块、铁锤、水桶、烧杯、物品包装袋、演示天平等。

学生用:天平和砝码、一元硬币、乒乓球、笔、量筒、酒精等。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设计

地图教育教学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2013年石景山区第十一届中小学教育教学培训与展示活动 《第二节在地图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设计 北京市蓝天第二中学刘佳佳 2013年9月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刘佳佳北京市蓝天第二中学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二节在地图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学科地理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 相关领域地球地图 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在地图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二节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四大内容里地球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集中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工具,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地图更是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地图思想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学生情况分析 地图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但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基本在以前的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地图。那么学生就会对地图产生很大的兴趣,希望从地图中汲取信息,学会地图、使用地图的愿望较大。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基础,所以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方向的辨别和使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上,得给学生讲细、讲透,指导学生使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再加以练习。课堂反馈用“我的家乡”活动,贴近学生实际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质量 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悟、观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天平、常见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进行新课(新授与探究)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1)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3)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1)教师总结,学生感悟: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

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2)比较: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1)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

.认识地图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课题:2.1认识地图 科目:地理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提供者:温丽仙单位:尖草坪区三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图在传播地理知识上,起着“第二语言”的作用。本节课认识地图,包括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要素是各类地图都具有的知识,而是学习地图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教材中地图,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地理基本概念,应以理解为主。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课堂活动,如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等,以利用学生在认识地图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教材中讲诉了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本教材的难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比例尺的概念和公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地理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问题,它是理解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教材给出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能够在各种有比例尺的地图上量算距离,最好是让学生在平面图上量算距离,这样比较接近实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训练学生熟悉图例,并填绘地图时正确使用图例和注记。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学习地图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技能需要需在今后的学习中训练。 二、目标 1.能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图知识。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3.学会在空白图上规定范围绘图例和注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同学都见过,使用过地图。在小学社会课上,学生也学过地图知识,如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的位置等。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回忆,挖掘已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和提高,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展示给学生地图来认识地图的三要素;对地图上的方向,则通过网络,打开我们尖草坪区的局部电子地图,利用电子白板来练习。经纬网上的方向,要学生回忆并合作学习来完成。地图上的比例尺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完成,再要求学生来展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和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4. 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3.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铁锤、铁钉、钢尺、钢钉、小铁块、橡皮泥、橡皮擦、铅笔、塑料瓶、冰块、罐头等 【教学方法】 一、教法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通过课件,观察,运用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这样 做,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二、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方法。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1. 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课本、纸张、钢尺、钢钉、橡皮擦、铅笔、树木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小到灰尘、空气、大到高山、地球、月亮、宇宙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物体”、“物质”的模糊理解顿时变得清晰明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3. 老师提问:这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a. 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 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 c.课本比一张纸含纸多; d.钢尺比钢钉含钢多; e.一棵树比一根木条含木材多……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引入 二、1、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对比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质量的概念。 2.课件演示视频:(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激发兴趣):太空中航天员的食物---月饼、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等有质量吗?

【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1物体的质量》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插图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在说明书和教材的帮助下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课前预习】 1、铁钉这一物体 ..所组 ..是由_____ __这种物质..是由____ _这种物质 ..所组成的;木椅这一物体 成的。 2、结合上题所举的两个例子谈一谈“物体 ..”的区别,并模仿题1写两个类似的 ..”和“物质 例子。 3、铁钉和大头针所含的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一样吗?桌子和小木椅所含的木头这种物质的 多少一样吗?在物理学里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4、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符号。常用单位有:吨(符号:)克(符号:)毫克(符号:) 1t= kg 1kg= g 1g= mg 5、结合下图写出托盘天平各个部分的名称(请写在数字的后面)。请认真阅读课本上的说 【学习过程】 质量 (1)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从组成的物质角度)(2)物理课本与练习本比较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从组成的物质角度) 结论: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质量: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常用的单位还有、、 符号是、、

单位间的进率:(在空档处填适当的进率) 练一练: 1、“一只铁球的质量是2千克”物理含义是:;“一桶水比一杯 水的质量多”这句话的含义是:. 2、(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 一只咸鸭蛋的质量大约是75 一卡车白菜的质量大约是2.5 一片药片的质量大约是25 3、在下列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一瓶酒的质量约为500 ;②我们中学生的质量 60~80 ; ③一袋奶粉的质量约为0.5 ;④一只鸡蛋大约是50 ; ⑤一卡车煤的质量约为4 ;⑥一只苹果0. 15 ; ⑦一粒药片的质量约为500 ;⑧老黄牛0.5~1 ; ⑨一只大公鸡的质量约2~3 ;⑩一元硬币6 . 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2、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3、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练习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步骤: 4、小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点: (1)天平调节: 应将天平放在上;将移至处, 再调节横梁上的 ,使指针. (2)天平称量: 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用向右盘加减砝码;在标尺 上移动,使指针.此时,右盘中与 之和,即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事项: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向盘里加减砝码时 应.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不要把或直 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用直接取砝码. 【当堂训练】 1、叫做质量,常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其符号是,另外还有一些质量的常用 单位,如:,,等。 3、实验室里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呢?请 举两例:、。

完整word版,《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教案和练习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实验一: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准备 知识准备 1、不同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一定相同。叫做物体的质量(mass)。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 3、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t = kg 1kg = g 1g = mg 器材准备 1、实验室里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2、指出下图所示托盘天平构造中个部件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 3、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①首先应将天平放在工作台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端的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 刻度线。②测量物体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用镊子在盘加碱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此时,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要注意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②往盘里加减砝码时应;③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情节,不能把直接放在天平盘里;④使用天平时,砝码要用夹取,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⑤天平横梁调节平衡后,(填“能”或“不能”)调换两个托盘的位置,(填“能”或“不能”)移动天平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

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会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一木块、一杯水、若干大头针 1、测量木块的质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4)将木块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在右盘加碱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 (5)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木块的质量。 2、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测量方法基本同上,但需要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在测出装了水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烧杯内水的质量为m1- m2。 3、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测量方法基本同上,但需要先测出n枚(例如30枚)大头针的总质量M,则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为M/n 。 1、调节横梁平衡时,某同学忘了把游码放在标尺的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这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论你怎样旋动平衡螺母,横梁总不会平衡;二是即使能将横梁调平,但在测量时,会使被测物体的质量偏,造成误差较大。 2、在放砝码进行测量时,发现天平横梁不平,便旋动平衡螺母代替砝码和游码,若将平衡螺母向外旋,会使被测物体质量的测量值偏,反之,若将平衡螺母向里旋,会使被测物体质量的测量值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矿区中学李凤玲(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后面两条,即“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内容以学生实践活动和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情境为主。 1、课程资源分析: 教材没有直接按地图的种类、不同比例尺地图的选择和地图上两点间距离的量算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是将这些内容,包括重难点内容进行极大的压缩,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求索空间,师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 2、主要内容的处理:核心内容放在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其次是地图上两点间距离的量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地图的种类,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用比例尺量算两点间实地距离。 2、过程与方法: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2)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3)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具体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三)教学重点:用比例尺重算距离。 (四)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中展示搜集的信息,运用图片、视频资料,用分组探究法发现、总结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充使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六)教具准备:北京、杭州和包头市旅游资源简要介绍及图片资料,学生准备直尺、纸片;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5.1 物体的质量 导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等 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导学(一)物体的质量1.质量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3.千克原器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①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②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③加减砝码用手拿取;④超过量程;⑤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偏右呢?②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③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小结1.质量的概念。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3.质量单位。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课堂练习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垒球排球篮球足球2.填上合适的单位:(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60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

地图地阅读教学设计课题

教学背景:教材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章第一、第二节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地球,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则是从另一角度研究地球。“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地图有着极广泛的用途。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形成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地理素质。学好地图可以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掌握三种比例尺表示形 式间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 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知道水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学会在地图上正确的辨认方向,并归 纳总结三种不同地图的定向方法。 3、了解一些常见图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 物。 2、通过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 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同时懂得所学知 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表现形式; 2、不同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运用; 2、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以提高他们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第一部分的容。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容分为两部分--“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 和“选择适用的地图”,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地球相关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选择适用的地图”和以后的读图、用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以及消除这些污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分析讨论其改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投影】:几幅反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图片,引入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 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入大气污染的来源。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一节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物 A、颗粒物:粉尘、烟、雾等。

B、有害气体: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NO2)、CO、碳氢化合物、 CH4、氟氯代烷(氟里昂)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多方面的,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影响雷地球的气候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大气质量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改善大气质量,应首先弄清楚大气污染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并以积极的防治。 【思考与交流】怎样的降水称之为酸雨?可用哪些化学方程式来简单表示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 正常雨水的pH=5.6(由于CO2(g)+H2O H2CO3H++HCO3-所导致) 酸雨的pH<5.6 原理:酸性氧化物(SO2、NO2等)与水反应生成酸 危害:具有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危害性 【投影】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图。引入臭氧层受损。 (三)臭氧层受损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问题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问题3、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学后回答】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副本

教学设计 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 “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5.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 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 “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

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用:米尺、木板、铁钉、冰块、铁锤、水桶、烧杯、物品包装袋、演示天平等。 学生用:天平和砝码、一元硬币、乒乓球、笔、量筒、酒精等。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Map teaching design

地图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课时2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 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 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 ③等高线的画法、 ④等高线的形状、 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 ①有指向标地图、 ②有经纬网地图、 ③地形剖面图、 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师指导与演示 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第六章第一节 质量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质量是力学的第一个物理量,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力学的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即将学到的密度的知识中也要用到质量及其质量的相关知识。此外,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学好质量也为惯性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后面第七章重力的学习中也要用到质量,而且到了高中还要进一步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质量的学习是很基础的。 二、学情分析 第六章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物质的属性。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管是在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本章除了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外,在科学内容方面着重认识两个重要物理量——质量和密度。本节课——质量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对学生来说质量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对它的单位,购物时经常用到,比较熟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符号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查阅资料等,理解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突破 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低,因此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体。“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引出质量的初步概念,这样认识起来会比较自然和顺畅。 五、本节教法、学法 教法: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5.1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3.理解并能应用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4.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和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四、教学用具】: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五、课前预习】(导学案) 阅读书本P110--114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物体所含的多少,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_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之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符号。常用单位有:吨(符号:)克(符号:)毫克(符号:) 4、1t= kg 1kg= g 1g= mg 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日常生活中测量质 有、、等。 6、观察图5--6,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 、、、这几部分组成。 7.使用托盘天平的基本步骤是: (1)天平的调节 A、水平调节:把天平放在上,把游码放在处。 B、、横梁平衡调节: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指在处,这时天平横梁平衡。 (2)称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砝码放在盘里,用夹取砝码,由加 砝码,最后再移动,使天平平衡。 (3)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盘中加上。 (4)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并将游码移到处。8.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的精度,使用时应注意: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2)砝码要用夹取,不能用手拿。 (3)不能把和直接放天平的托盘里。

地图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 遵义市第十七中学龚小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地图,理解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让学生能正确辨别方向,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探究与互助讨论中,完成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帮助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互相帮助。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 在不同地图上辨别方向。 三、教学难点 对同一图幅大小的地图,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反应的范围大小,描述的地理事物详略。 四、教学用具 贵州省地图、多媒体课件、自制方位指向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帮帮忙,老师下周需要去贵阳,但是老师不知道贵阳在哪?怎么样才能知道呢?需要用什么工具? 学生答(地图) 讲新 在地图上老师能找到贵阳、遵义等贵州的各个地区,那么老师想知道,贵阳在遵义的什么方位,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首先确定这幅地图的方向,我们地球上得方向有哪些呢? 讲解基本方位的来历(展示方向坐标) 北: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南:与北极星方位相反的方向。 东:太阳升起来的方向。 西:太阳落下去的方向。 这四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在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延伸初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和刚才的四个方位合起来就是我们地面上最基本的八个方向拉。 那么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老师挂在黑板上得这幅贵州省地图,对于方向有没有给我们任何提示呢?

学生回答:没有 但是有些地图就明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比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有指向标的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同学们观察,在哪个地方有方向的指示呢?(提示学生在地图的四个角寻找指向标) 学生答:在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在箭头上方写了一个北字,就代表这个方向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北方。 老师:非常好,那么北方知道后,其他几个方位也可以知道了,回忆刚才老师讲的,与北极星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与南北相垂直的就是东西方向了。 我们把这幅地图的方向定好之后就可以回答旁边的提问了。 经济开发区在耕地的什么方向? 学生答:正西。 第一次见面,没什么好送给大家的,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吧,你们帮老师这么大忙。(按小组分发自制方位坐标) 同学看第二个问题:经济开发区在城市的什么方向? 用老师发的方位坐标,先定位在指向标,然后平行移动到城市。再观察,经济开发区在城市的什么方向? 学生答:西北 现在老师已经把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别方向的方法教给你了,现在你们讨论课文15页上的活动题。 四人为一个小组,运用老师刚才讲的方法,看哪组的同学最快完成。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老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别方向,那么思考挂在黑板上的这幅贵州地图,它没有指向标,那我们应该怎样判别方向呢/ 其实,没有指向标的地图,是一种特殊的有指向标的地图。它的北方已经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我们拿地图的时候,要面朝北,背朝南。再根据老师教你们的方位坐标定位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遵义在贵阳的什么方向? 贵阳在安顺的什么方向? 安顺在遵义的什么方向? 分别找同学在黑板上演示。 老师:有指向标的地图和无指向标的地图我们都已经会判别方向了,但是有些地图比较特殊,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地图,又该怎样判别方向呢? 展示经纬网地图 复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展示日本地图,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方位坐标法,完成思考题。 广岛在东京的什么方向,北海道岛在东京的什么方向? 帮帮忙:老师有个问题没弄明白,贵州的面积有17万平方千米,怎么面积广阔的地域,是通过什么方法画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呢? 学生答:按一定比例缩小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 展示三幅不同地图,让学生观察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 老师总结,比例尺的分子都是一,同样图幅大小,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质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节《质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用天平测质量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铁钉若干、铁锤1把;大小琉璃杯各一个,托盘天平和砝码若干套、金属块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引入新课 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大梨小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的概念 展示:铁钉和铁锤、课桌椅子 提问1:铁钉、铁锤、玻璃杯,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什么? 生答:物体。 提问2:铁钉、铁锤、桌子、椅子等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生答:铁钉和铁锤由铁制成的,桌子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多媒体展现)(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二)质量的单位(多媒体展现) 1、国际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