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初稿)

委托单位:松阳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究所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乙级 121121-sy)

项目负责:蔡建国所长/博士

规划人员:

王欣博士、副教授陶一舟风景园林师

徐晓民吴玫杨斯杨徐兴根智伟静赵然钱黎君马跃杰硕士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一、文本部分

第一章项目背景 ......................................................... - 1 -

一、项目概况 ....................................................................

二、松阳概况 ....................................................................

三、上位规划分析 ............................................................

第二章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二、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四、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规划总纲 ..................................................................

一、规划依据 ....................................................................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

三、规划目标 ....................................................................

四、规划指导思想 ....................................................................

五、规划原则 .............................................................................

六、规划年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第四章建设思路 ..................................................................

一、总体布局 ....................................................................

二、分类整治目标 ............................................................

三、生态环境规划 ............................................................

四、生态人居规划............................................................

五、生态经济规划............................................................

六、生态文化规划............................................................ 第五章行动计划之一: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六章行动计划之二:水体整治与综合利用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七章行动计划之三: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八章行动计划之四: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九章行动计划之五: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章行动计划之六: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一、现状分析 ....................................................................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 ............................................................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

二、图纸部分

第一章现状分析

1、区位分析 ......................................................................

2、“三沿”范围 ..............................................................

3、“三沿”主要节点 ......................................................

4、节点现状 ......................................................................

5、农业产业带现状 ..........................................................

第二章总体规划

1、农业产业带规划 ..........................................................

2、风景林建设规划 ..........................................................

3、道路景观规划 ..............................................................

4、古村保护 ......................................................................

5、河道整治规划 ..............................................................

第三章分项规划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

在2010年10月,中共丽水市委办公室、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丽水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文件称:“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形象和城乡品位,改善民生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沿路、沿江、沿景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整治重点等。松阳县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丽水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提出了《关于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对该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根据松阳实际,“对龙丽高速、50省道、上松线沿线两侧,县城和古市入城口,松阴溪小港河道沿线及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努力创建美丽乡村”,“开展松阳“三沿”整治,主要目的是不断深化和提高村庄整治水平,改善“三沿”地区的生态状况,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和发展环境,全面展示松阳县的特色、品牌和生态优势,促进“三沿”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三沿”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总体目标是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全县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高。

通过一系列整治,使松阳县“三沿”地区沿线山体凸显风景、河道水清流畅、路旁茶果飘香、村庄整洁美丽。使“美丽乡村”的建设从点连线,由线扩面,逐步把松阳所有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使“美丽乡村,田园松阳”成为松阳的又一张国家级名片。

浙江农林大学《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项目组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介入松阳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于2010年11月23日、24日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并提出了规划纲要。在2011年2月15日至18日组织九人队伍分两组做了较为全面的现状调研工作。之后经项目组内部多次讨论与协商,并在农办协助下收集各方面资料,最终形成草案;在3月29日汇报,征求各方意见。经再次补充收集资料和修改后形成目前初稿成果,用于再次征求意见,以便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松阳县概况

2.1自然环境

●历史地理

松阳县因县治在旧市(今古市镇),地处长松山(牛头山)之南,松阴溪之北,故名“松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臵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臵最早的县份。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9°10′-119°42′,北纬28°14′-28°36′之间,东邻丽水市,南接云和县、龙泉市,西和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武义县。

●地形地貌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称“松古平原”,又称“松古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21座,境内海拔相差悬殊,最大高差达1429.3米。瓯江支流松阴溪从西北向东南,斜贯松古平原。仙霞岭山脉逶迤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主要山峰有箬寮岘、包山头、留明尖、高济尖分布在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总面积中,山地占76%,耕地占8%,水域及其他占16%,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气候特点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秋季短,夏冬季长,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松古盆地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份,最低为1月。多年平均降雨量1532mm,年蒸发量1294mm,以3~6?月为多雨季节,平均降水量816.8毫米,年相对湿度79%左右;7~8月高温晴热,易出现伏旱;11月份雨量最小,仅40~50毫米。全年无霜期206~236天。由于山地垂直落差和地貌切割悬殊,局部地区存在小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

●水文状况

松阳县境内河流属瓯江水系,主要有松荫溪和小港溪,并以此为主干,分别自西北、西南蜿蜒流向东南。众多山坑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弯曲迂回,大多源短流急,河道狭浅坡降较大,流量受降水控制明显,水位易涨易落,洪、枯变化悬殊,多为山溪性河流。

松阴溪为瓯江上游大溪一级支流,发源于遂昌县安口乡,流经县境内 60.千米,南北分割松古盆地,全部流域面积1302.57平方公里,两岸主要支流17条,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92.55%。其中最大支流小港发源于枫坪乡龙虎坳,全场63公里,流域面积500.3平方公里。此外,有四都、三都、板桥3乡部分山间小溪流注入宣平港;大东坝镇和枫坪乡的部分山间小溪注入龙泉溪,其流域面积占7.45%。

●土壤概况

全县土壤面积1371.22平方公里,土壤种类较多,可分5个土类、11个亚类、41个土属、72个土种,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面积774.73平方公里,占56.5%;黄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地,面积338.20平方公里,占24.66%;岩性土零星分布在松古盆地低丘小山上,面积14.38平方公里,占1%;水稻土分布在海拔100~800米的盆地、谷地、丘陵、低山,面积238.16平方公里,占17.14%。

●森林植被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又因地形而垂直差异明显。山地主要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等。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由于地势高低悬殊,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森林植被群繁多,初步调查,仅木本植物就有99科344属945种,其中乔木28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中华水韭、红豆杉、长叶榧、白豆杉、榧树、银杏、樟树、闽楠、浙江楠、凹叶厚朴、花榈木、长序榆、钟萼木、香果树、毛红椿、榉树等。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林业用地113600公顷。森林覆盖率75.0%,活立木总蓄积量389公顷。已开采利用的名药材有黄连、厚朴、金银花、前胡等。名树种有伯乐、香果、银杏、白豆杉、红豆杉等。

2.2 社会经济概况

●基本情况

松阳县可以用“一城二区三乡”来概括,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山川秀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古就有“金瓯玉盘”、“桃花源”的美誉,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中国名茶之乡、浙江脐橙之乡、全国松脂之乡。现辖5个镇,15个乡,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5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92万人,人口密度(户籍)为168人/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松阳县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28亿元,财政总收入4.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

在一、二、三产比例方面,2010年为20.3:40.7:39.0,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全年工业总产值101.5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13.96亿元。全年接待游客53.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31.0%、31.6%。

●社会发展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松阳县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4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9亿元;外贸出口总额9578万美元。文体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5项。2010年县博物馆建成开馆,县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松阳新闻网正式开通,全县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基本完成。开展了三届“农民文化节”活动,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春泥计划”,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人文风俗

松阳民风质朴,自古崇尚节俭,尊师重教,安土重迁。历代以来,北方的士族、庶民受战乱的影响纷纷嵌入境内。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畲族分布于山区。大族巨姓、少数民族聚居一地,宗族亲友关系甚笃,保持着互助互济的遗风。

松阳宗教始于道教,南朝梁之后与佛教并传,逾1370余年。至清末,基督、天主相继流传县内,始有诸教同布。除庵堂、庙宇中的出家人外,山区农民真正皈依佛门的并不多,多属有灾有难,进而求神拜佛、祈求菩萨保佑。松阳县内各地的风俗稍有差异。大竹溪和小竹溪的元宵摆祭、高亭民乐、玉岩高腔较有特色。松阳县城以每旬一、六为传统集市,一直保留至今。清、民国时期值迎太保、城隍戏两大庙会,四方商贾云集,集市贸易十分兴旺。

2.3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松阳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占76.0%,耕地面积83.4平方公里,占5.9%,溪流及其他面积253.6平方公里,占18.1%。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虽大,但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0.035公顷,是浙江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5%,属于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水资源

松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845亿立方米,占丽水市(184.59亿立方米)的7.5%,人均水资源5983立方米,高于浙江省(2060立方米)人均水平,低于丽水市(8251立方米)的人均水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9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率43.1%。

●森林资源

2009年林业用地面积 770.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27.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达到76.2%。根据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海拔800米以下为马尾松、樟楠、槠栲类林带;800~1200米为黄山松、甜槠、木荷类林带;1200~14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1400米以上山脊往往是山地灌丛草丛带,一些山脊两侧分布猴头杜鹃矮曲林等。松阳县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在一些偏远山区,尚保存片断半原生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据调查,有木本植物945种,野生动物402种。

●矿产资源

县内已发现的金属矿有铅、锌、银、铁、钼、钨等,非金属矿有煤、高岭土、伊利石、瓷土、膨润土、萤石、明矾石、叶蜡石、白云母、花岗岩等17种矿产。高岭土、煤、萤石、花岗岩、铜、钼等矿产已开采利用。高岭土矿品质优良,储量丰富,而且铁钛含量低,白度高,闻名省内外。膨润土、叶腊石显示有良好的找矿条件,具有潜在资源优势。叶腊石探明资源量61.2万吨,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00万吨。金属矿产钼矿以小而富为特色,矿山周边具有较好的找矿条件,有望找到中规模的钼矿床。板桥稀土矿床属离子吸附型,查明资源量氧化物量1.78万吨。此外,松阳盆地及周边大面积分布中生代火山岩,松阴溪流域沙、石资源较丰富,质量好。

●旅游资源

松阳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松阳十景各具独特的自然风光。箬寮岘原始森林山险、岩怪、潭幽、树奇,其亮叶水青冈树和千亩猴头杜鹃林为华东所少见的自然景观;卯山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唐朝著名道教法师越国公叶法善修道之所。松阳地处国家生态示范区,境内群山连绵,盆地、丘陵、谷地等地貌多样,温暖湿润,冬暖春早,植被良好,是国内最适且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建设

的万亩生态有机茶园,成为松阳旅游发展的独特风景。延庆寺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相传塔藏舍利,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界首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留有大量明清时代砖雕题刻;西屏镇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街;散落青山绿水的石仓古民居群,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它尚有许多古代、近代的人文景观,以及畲族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三上位规划分析

针对本项目任务,我们对相关上位规划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对有关条目进行分类分析,这些规划主要有:

●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松阳县旧村改造五年规划》、《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中心村镇布点规划部分材料,《松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9——2010》、《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中心村建设规划》、《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从全县角度对城乡建设和发展提出战略性目标和分步分区建设具体规定,是本项目的重要依据。

●各职能部门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松阳村庄绿化总体规划》、《松阳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松阳县“十二〃五”林业规划(送审稿)》、《松阳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2004——2020)》、《松阳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松阳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规划(报批稿)》、《松阳县水利(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规划对了解各部门工作基础和计划有重要意义。

●各专项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石仓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松阳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松阳县小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建设规划》、《浙江省松阳县

香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松阳县茶文化专项旅游——发展规划》等。对我们深入了解三沿地区及松阳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第二章现状调研与分析

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2010年)中,浙江省委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四个美”的总体要求,并要求开展4个行动计划,即:“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发展新型产业,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把继承与弘扬、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根据浙江省省委计划、丽水市委实施意见和松阳县实施方案,和“松阳县“三沿”地区沿线山体凸显风景、河道水清流畅、路旁茶果飘香、村庄整洁美丽……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等目标,我们对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进行了现状调研和分析。在现状基础方面分为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四个方面,也进行了国内外案例调研,力求本规划有较为坚实的调研基础。一、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2.1 农村人口集聚

中心村布点和建设正在进行。松阳县有401个行政村,1071个自然村,而10户以下的自然村多达414个,村庄占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县委县府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村庄整理、建新拆旧、经济补偿等办法,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2010年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农村“12345”工程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2010-2020年重点培育的68个中心村和231个规划保留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启动第一批13个中心村培育项目。

2.2 农居建筑改造

农房改造建设正在进行。三沿地区村庄住房布局较散乱,建筑造型缺少当地风貌和乡土特色,部分民居呈现“赤膊墙”,严重影响村庄的视觉效果。村中违章搭建、乱拉电线的现象严重,存在火灾隐患。目前正在进行城镇集聚、城乡结合部整体改造、旧村局部改造、迁移建房改造等工作。提出"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综合建设。全面整治农村闲臵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等,鼓励开展新农村建设。

2010年新启动旧村改造村53个,整顿转化后进村41个,创建生态文明村55个,完成村庄整治项目40个。旧村改造“头等工程”实施三年来,已累计改造146个村,拆除破旧房11328户、面积92.97万平方米,批建新房6241户、面积55.89万平方米,使30128位农民告别破旧房、搬进新居,极大改

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农村节能节材

正在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

2.4 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松阳县围绕构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大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级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解决了18.20万农民的饮用水问题。

●农村公共绿地建设方面进展迅速,绝大多数中心村利用现有古树名木、祠堂古建筑等建成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并有体育建身设施。但仍然存在绿地率低,部分中心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

●农村联网道路建设、村次干道、通户道路改造成果显著。但“三沿”地区部分村庄道路交通改善,面层硬化等工作尚未完成。道路亮化和美化工作更需进一步推进。

●垃圾回收设备利用率低,有些设备年久失修;池塘、洼地、沟渠和村舍前后垃圾随处可见,环境卫生有待改善。

●河沟池塘治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有待全面开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二、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1.1 水生态

●已经进行“百村绕水”项目建设。该项目修建并完善村庄水渠河道网络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达到水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对现有村庄河道水渠进行洁净治污处理,加大生态水库的建设,保证水源地无污染,实施了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

●江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验收投产,正在进行江南灌渠工程和松古盆地水利连网建设。松古盆地北有梧桐源水库、江北灌渠等,南有谢村、东坞水库及江南灌渠等,东南有小港及规划中的黄南水库,松阴溪及其支流贯穿松古盆地。江北灌渠工程的完成,可以与松阴溪及其支流、小港、江南灌渠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系统,将极大解决松古盆地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水生态修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实施了松阴溪干堤加固、小流域堤防加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尤其是松阴溪县古市至西屏段,生态护岸和滨河整治做到了既生态又美观。在全县范围内,保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建成了工业园区废水排放GPRS监控系统和水环境应急处理系统。拦截水流,建设小水电站现象比较严重。过多的小水电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系统的生态恢复。

●松阴溪及其支流和小港两岸绝大部分植被良好,但也有部分地段存在砍伐树木,改植经济作物等现象,不利于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农业污染比较普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无公害农业比例还不够高,与“无公害农田面积达到农田总面积的比例近期为60%,远期65%”的目标还有一点距离。

●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控制还不够严格。除松古盆地及部分已进行改造的村落之外,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设施还不够完善。生态村、生态镇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1.2 土地资源和水土保持

●松阳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占

76.0%,耕地面积83.4平方公里,占5.9%,溪流及其他面积253.6平方公里,占18.1%。人均耕地面积0.035公顷,是浙江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5%,属于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农田保护较好,要大力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在松阳现有耕地资源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土地整治等手段,深入挖掘松阳县的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宅基地臵换整治、低丘缓坡开发等方式提高城乡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

●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尚有不足。由于耕地紧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尚待进一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推广科学耕种技术和绿色生态农业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目前“三沿”地区绝大多数植被葱郁,水土保持较好。山地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封山育林工作,“三沿”地区护坡普遍尚需进行生态覆绿,松阴溪、小港采砂场需要整体规划,沿河两岸水源涵养林有待建设。1.3 林业绿化

●松阳全县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达到76.2%,森林覆盖较好。目前正在进一步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的落实。以营林抚育为重点,加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加强建设和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溪沿路的风景林。

●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93.2万亩,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4.6万亩。其中,水土保持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75.2%;水源涵养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17.2%;护路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2.5%。水土保持林主要分布在欧江二级支流、50省道、44省道沿线两侧,人文遗产地以及小港流域、松古盆地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分布在城镇饮水区及源头集雨区;护路林主要分布于50省道、44省道公路沿线两侧。

●松阳县古树名木有36科、64属、94种、2515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有46株,国家二级保护的古树有563株,国家三级保护的古树有1906株。树龄最大的为大树后村委的南方红豆杉,有900年;胸围最大的为吕潭村委的樟树,达1070厘米。分布数量多、范围较广的有金缕梅科枫香属的枫香402株;壳斗科栲属的苦槠330株;杉科柳杉属的柳杉314株;松科松属的马尾松251株;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南方红豆杉249株;樟科樟属的樟树248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46株。

●建立了卯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箬寮岘次生原始森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卯山森林公园、箬寮自然保护区、石仓古民居和延庆寺塔人文遗址等区划为特种用途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5.1%。

●松阳县境森林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地势高低选悬殊,

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森林植物群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树林、灌丛、毛竹林以及经济林。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

海拔(米)森林植物群落

500以下马尾松林和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

500-800

常绿阔叶林—樟科的紫楠、楠木、红楠、木姜子属、壳斗科栲及深山含笑、乳源木莲等

800-1200 黄山松、甜槠、木荷类林带

1200-1400

近山脊或阳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中下部或阴坡—杉木与木荷甜槠等阔叶混交林;林下—麂角杜鹃、石斑亩、山矾和光里白、蕨类、龙牙草等

山谷地段—绵槠、树参、浙江柿;林下—麂角杜鹃、尖叶山茶、秀丽野海棠、蕨类等;灌木—华东山柳、映山红、胡枝子等;草本—芒、珍珠菜、杏叶沙参、小连翘

1400以上山地灌丛草丛带;猴头杜鹃矮曲林等

植被组成成分表

植被类型植物种类

针叶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柳杉林

常绿阔叶林甜槠—木荷林、苦槠林、槠栲林、紫楠-华东楠-红楠林、红柄树林、深

山含笑林

常绿落叶阔叶林木荷-水青冈林、多脉青冈-鹅耳枥林、木荷-锥栗林落叶阔叶林鹅耳枥林、栓皮枥林

山顶矮树林、灌丛乌冈枥矮林与茅栗、胡枝子灌丛

经济林油茶林、红花油茶林以及人工茶园、柑桔园、桑园、果园

●由于香菇业的迅猛发展及重砍轻造 ,致使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是当务之急。1.4 污染治理

●大气环境保护较好,空气质量高,但需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农村正在推广液化气、节能技术、提高柴薪热效率。需要考虑推广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用。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臵与资源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待探索探索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农用地膜使用技术等方面应用还不够充分。香菇产区要加强管理,沿溪、沿路堆放废弃菌棒(废渣)现象比较严重。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推进。尤其在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5 生态安全

●在治理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方面成效显著。在加强天然林地的管理和培育,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成效显著,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古树名木调查,建档等工作,实行挂牌管理保护。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生物资源(特别是乡土物种和濒危物种)调查和监测。

●外来种入侵防御工作已经开展,尚未发现大规模生物入侵现象。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3.1 第一产业

●松阳气候温暖湿润,以低山丘陵为主,盛产稻米,素有“处州粮仓”之美誉。松阳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晒红烟、茶叶、蚕桑、赤小豆、香菇、吊瓜等。全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逐步向多种经营、效益型转变,茶叶、香榧、油茶、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笋竹两用林、畜禽养殖、中药材和园林植物等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

●松阳三国时已出产茶叶,唐代“卯山仙茶”被列为贡品。目前,松阳茶叶种植面积10.05万亩,良种率92%。全县有8万农民通过茶产业而受惠,平均亩产纯收入达4000余元,最高的农户每亩白茶产值达1.6万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松阳已确立了浙南茶乡、浙南茶叶集散中心的地位,迈入全国产茶大县之列。

●松阳县栽培利用油茶历史悠久,1989种植面积曾达到11.7万亩,创历史之最。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1.1万亩,共有油茶面积6.40万亩,年产油茶油300余吨,产值约900多万元,主要集中分布在象溪、裕溪、板桥、大东坝四个乡镇。

●松阳全县有胸径6厘米以上榧树14170株,2010年全县发展香榧基地已近2万亩,已成为浙江省“香榧南扩”工程的亮点。其中,玉岩镇余叶村园榧的年均产值在20万元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花菇是松阳县玉岩镇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山区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9年松阳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6351万袋,玉岩镇花菇生产规模1800万袋,占全县的28.67%,1528户从事花菇生产,户均1.2万袋,年产花菇1.37万吨,产销两旺,为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松阳县还大量发展板栗、杨梅、笋竹两用林、园林植物等。根据林业局2008年资源调查数据,板栗总面积有29538亩,主要分布在西屏镇、象溪镇、裕溪乡、大东坝镇,总产量达2272吨,总产值约1022万元。松阳县拥有竹林面积14.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4万亩,小菜杂竹林面积0.4万亩,毛竹集中分布在枫坪乡、玉岩镇、新处乡、谢村乡和竹源乡等5个乡镇,全县已建立笋竹林基地3万余亩。以西屏镇为重点,培育和扶植松阳的花卉苗木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苗木基地1380亩,培育合格的浙江省地方标准优质苗木2500万株;新建金银花种植基地1.5万亩(西屏、竹源、谢村、玉岩、枫坪,5个乡镇)。

3.2 第二产业

●松阳地处浙西南欠发达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松阳县抓住有利时机,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从分散布局向西屏、古市、象溪等工业重镇集聚。全县进一步形成了食品工业、竹木工业、矿产品建材业、机械加工业、机电制造等产业。绿色工业园区、古市工业区块和象溪工业区块经济不断壮大。

●近年加大工业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有效推动了原有企业清洁生产的步伐,以松阳工业园区为载体,开展园区生态化建设。松阳工业园区的循环经

济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园区成为“浙江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园区和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园区。

●目前全县有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等油茶、茶叶现代龙头加工企业3家,其中: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山茶油科技示范企业、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纯山茶油1500吨、调和油3000吨。

●松阳县现有毛竹采伐量160万支,加工企业40余家。竹产品主要以竹地板、竹胶板、鸟笼、竹丝、竹片、竹帘、竹凉席、竹筷、竹床为主,以及农村农民加工的竹农具、家具等竹制品为辅的家庭作坊业。目前松阳县有枫竹笋竹林合作社、古玉笋竹专业合作社、会发毛竹专业合作社等3家专业合作社。

●松阳的不锈钢制造业已初显雏形。目前松阳县已有不锈钢企业65家,年产能在30万吨以上。2010年全县不锈钢企业的产值为39.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07%。

3.2 第三产业

●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现有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一心一线五区”:“一心”:西屏古镇;“一线”:松阴溪观光游憩河段;“五区”:箬寮岘原始森林旅游区、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石仓古民居旅游区、竹源峡瀑布旅游区、玉岩香乳山地质森林旅游区。

●风景旅游:箬寮岘原始林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区,总面积达4万余亩,景区生长着数百上千年树龄的各类原始树木千余种,野生名贵中草药700余种,野生动物百余种,尤其是延绵数千亩年代古远有“十里花海”美誉的猴头杜鹃叠锦,堪称“天下奇观”。松阴溪是松阳最具特色和价值的观光游憩河段。境内干流长60多公里,以松阴溪为主轴的滨江景观区,以沿松阴溪浏览两岸景观为主要内容。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包括卯山、万寿山、界首村、七都、八都。卯山省级森林公园。区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为96.4%,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季相变化森林植物景观;文物古迹丰富,气候宜人,景点密集,资源组合良好。竹源峡瀑布群位于松阳县竹源乡潘坑村,系由集中分布在2公里范围内的二十余个大小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周围花木扶疏,景色绝佳。水南(含双童积雪景区)和三都是松阳浙南桃花园的主要观赏地。四都、三都、石仓等是专业摄影的重要外景地。

●农业观光旅游:老八垄(大木山)生态茶园是新兴乡的一个生态名优茶园。上有绿色茶叶供8935亩,随着低平山坡起伏,错落有致的分布。卯山农业观光园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一处集农业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松阳旧城区资源丰富,主要由延庆寺塔、明清商业街、双童积雪以及松阴溪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位于景区南麓的安岱后村和枫坪高亭村、小吉村,层峦叠嶂,风光旖旎,地势险要,1935年粟裕、刘英率红军挺进师在此创建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现今仍保留着10多处革命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仓古民居旅游区梯田层层环绕,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古建筑群别具特色。

四、 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松阳现有省级历史文化镇两处(石仓历史文化村、界首历史文化村),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三处(古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吴弄历史文化保护区、玉岩历史文化保护区);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250处。文物古迹从保护级别划分,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单位15处,保护建筑114处。此外,松阳高腔原生态剧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2010年,松阳县博物馆建成开馆,县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松阳新闻网正式开通,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基本完成。开展第三届“农民文化节”活动,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春泥计划”,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级别 名称 时代

地点 公布时间 管理单位 国家级

延庆寺塔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城郊二公里塔寺

下村 2006年6月

延庆寺塔文保所 省级 普济桥 明正德年间(1906-1521) 玉岩镇玉岩村

2005年3月

玉岩镇人民政府、玉

岩村委会 省级 三济桥 民国初年 叶村乡寺岭下村 1981年 交通局、叶村乡人民

政府 省级 皇家大院 清末-民国初年 望松乡乌井村 2005年3月 望松乡人民政府 省级

市口进士牌

明弘治九年(1496年)

西屏镇市村口

2005年3月

西坪镇人民政府、市

口村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5.1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有鉴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下,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而开展的一场旨在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和促使落后的传统农村发展为先进的现代化农村的运动。新村运动发起的原因实质,是要缩小城乡差距, 改造农村、造福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开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村庄建设项目和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思想教育为载体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从它的最终成果看,它创造出了“汉江奇迹”,基本实现了社会整合的目标。韩国新村运动与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正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有许多相通的思路。

●韩国新村运动内容涉及广泛,涵盖道路系统修缮,水环境整治,建筑改造,居住条件改善等各方面,这一运动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3年的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

第二阶段:1974——1976年的扩散阶段。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及人员培训等。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人。

第三阶段:1977——1980年的充实和提高阶段。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第四阶段:1981——1988年的国民自发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继续提高农民收人。

●韩国新村运动的项目按主次顺序排列如下:

(1)修建宽阔笔直的进村公路;

(2)修建跨河小桥;

(3)修建宽阔笔直的村内道路;

(4)村庄排污系统的改善;

(5)瓦房取代茅草屋顶;

(6)修葺农家的旧围墙;

(7)改善传统的饮用水井;

(8)村庄会堂的建造;

(9)河流堤岸的整修;

(10)田地支路的开辟;

(11)农村电气化的加速;

(12)安装村庄电话;

(13)建造村庄浴室;

(14)建造儿童活动场所;

(15)改善河边洗衣场所;

(16)植树、种花等环境美化。

5.2 日本的新乡村运动

●日本第一次新农村运动于1956年开始实施。1955年12月,时任内阁农林大臣的河野一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并得到国会众参两院议员的普遍赞同。第一次新村建设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1)确定推行区域:根据河野农林大臣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的主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确定在900户及1000户规模的村庄,并以此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自1956年至1960年,政府共指定4548个市町村为实施区域。

(2)建立新村建设推进体制村建设推进体制:被指定为推进新村建设的市町村分别成立农村振兴协议会,通过发扬民主的方式,集中农民的智慧,与当地政府部门及团体充分协商,制定农村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

(3)加大对新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除当地农民资金及政府农业金融机构贷款外,国家还采取特殊补贴方式,提高中央、都道府县及各市町村等三级政府的补贴水平。据统计,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其中40%由中央政府补贴。

第一次新村建设于1956年开始至1962年结束, 7年时间,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顺利完成——日本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农村通电、发展畜牧业、公共设施、农村广播等领域公共设施得以建立。小规模零散的土地普遍得到整治,大批农村公共设施建立起来,促进了农民的进一步联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7年中,农业总产值由1955年的16617亿日元增至1962年的24381亿日元,增幅高达46.7%,平均每个农户的年纯收入也增长了47%。

●第二次新乡村运动:1960年11月,池田内阁颁发了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未来10年间国民经济总体规模要翻番,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要赶上西欧发达国家的目标,吹响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军号。1967年3月,日本政府开始了第二次新村建设。其宗旨是在第一次新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建设力度,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其主攻方向首先放在提高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上。

(1)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大力推进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实施改建和新建农民住宅,提高自来水及下水道普及水平,为农民建立集会活动场所,充实学校、医疗单位,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并加大扶持强度。

(2)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日本政府于1971年制定了《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在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次新村建设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效果。大大加快了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进程。日本新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主要有:日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既保留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原则,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避免了“千村一律”。在日本纯农村地区,既看不到成行成排的“别墅式”建筑,也看不到宽大马路和广场。但农村生产生活及集体活动场所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农民逐步富裕化,生活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村落环境呈现优美化,城乡交流日常化。

5.3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开始于1979年,“一村一品”运动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培育

名牌产品,从而振兴地主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那怕是一首民谣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理念和精神,主要的几点:

●基地建设。根据当地区位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大分县相继建立了以九重町、之光村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野津原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佐伯市等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以姬岛村、鹤见町、蒲江町等为代表的水产品生产基地等等。

●放眼全球的意识。振兴当地农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主要目标,为此,各地立足本地、着眼全球不断创造具有地区文化的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善于把本地区特色拳头产品,经过加工、提炼和营销,上升为具有国际性的东西。如大分县产的干香菇从质量到产量都是全日本第一,2001年的产量为1425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9%。

●质量品牌的意识。“一村一品”的“品”即有“品种”的意思,更有“品质”、“品牌”的意思,求质量、上品牌,是“一村一品”运动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大分县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都注册了商标,而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如大山町“梅子蜜”等达20多个品种的加工品以及久住町的番茄酱、玖珠町的“吉四六酱菜”等,上述产品,经过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的创新,其质量大大提高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

●注重人才培养,人才第一的观念。“一村一品”的“品”,不单纯是物品的“品”,也是“人品”、“品格”的“品”。通过造物造就人,进而振兴地方经济,是“一村一品”运动的根本目的。大分县的实践证明,创造特色产品更需要人,更需要人的智慧和干劲,更需要有出色的带头人。因而他们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民众的创造精神,培养民从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品质。

●锐意创新的精神。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村一品运动的精髓”。“一村一品”运动要持续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运用新技术创新产品。

5.4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

●安吉作为“中国竹乡”、“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安吉人民的多年辛勤劳动和大力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名县。其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基于这样的县情,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安吉县县委、县政府适时发出了将安吉打造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

●“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指安吉县把全县187个行政村(社区)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综合水平领先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中国美丽乡村”并不是笼统的村庄整治和单纯的环境改善,其核心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提升,是农村各项事业的整体进步,是安吉特色新农村建设的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产业是安吉的最大特色,因生态而孕育美丽,因美丽而产生魅力,因魅力而带来活力,因活力而促进发展。

●“中国美丽乡村”其美丽的概念,包括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安吉环境美、生活美、心灵美的中国美丽新农村。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全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

级名片。

●同时“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是安吉县“一地四区”建设战略的深化,是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是将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的主抓手。按照这一计划,安吉县将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打造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安吉模式"就是:以生态工程大项目启动生态环境大建设;以生态环境大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以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大跨越。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引领,天子湖现代工业园、临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金三角;形成了以竹业、椅业为统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后起之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 安吉围绕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深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定位,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浙江安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02-04 10:44:36 来源:光明网编辑:付承堃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地处浙西山区的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从省级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生态县,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生态特色基础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开辟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安吉县的实践为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核心,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坚持城乡协同并进,初步建立了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塑造了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综合品牌,成功打造了长三角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 繁荣县域生态文化。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其次,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第三,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均衡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富裕生活、祥和的人居环境,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局面。第四,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位于XX乡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6社326户1461人,有耕地3786.7亩,人均2.6亩,20xx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去年以来,XX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XX乡村两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县、乡、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X X 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类项目的聚合效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整合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幼儿园建设、体育惠民工程、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917.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38万元,为X X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硬化村内道路7.05公里,修建排洪渠4公里,整修梯田25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条4公里,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XX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村内主次干道铺油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部1处,配套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投资450万元,新建占地6亩的幼儿园1座,建成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楼一幢,配齐配全了教育教学设施;以乡村舞台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场地3500平方米,布置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安装室外乒乓球台4张,建成健身长廊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台件,XX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渠系道路配套、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优化结构,富民产业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XX乡村两级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xxx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今年来,我们紧抓xxx的机遇,积极打造xxx的目标,按照“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基础、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镇域镇貌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 一是高标准整治环境卫生。投资200万元,组织xx公路沿线xx个村整村联动集中整治,群众投劳3万余人次,出动车辆1万余台次,搬运砖块300余万块,平整土地80余亩,清理垃圾2万余方,拆除厕所、违法建筑560座,硬化道路2 公里,xx、xx、xx村安装路灯58盏。对xx路和主干公路沿线的130户群众实施了土墙换砖墙和门头改造。同时组建了40名保洁员队伍,公路沿线放置垃圾缸70个,购置垃圾桶70个,配备保洁车22辆,各村建设了垃圾屋,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公约。 二是高品位建设文化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原则,突出“xxxx”这一主题,主要宣传“农耕文化、湖山美景、苹果产业、文化娱乐、孝道文化”等正能量,投资100万元,建设文化墙2.2万平方米,人工手绘墙体画280副,把文化墙体建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传承墙、美德教育墙、环境美化墙,提升群众生活的品位。 三是高起点建设绿色长廊。投资230余万元,从xxx村到xx村15公里U型旅游环线建成绿色文化长廊,栽植各种花树22万余株,其中雪松2510株、红叶李1100株、黄杨球600株、冬青球2376株、大叶女贞500株、单枝冬青20万枝,种植三叶草6000平方米,建设花坛1.2万平方米,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成xx、xxxx、个重点示范村。

安吉横山坞美丽乡村旅游策划及规划

安吉横山坞旅游策划及规划方案 The tourism planning of Hengshanwu in Anji, Zhejiang Province Mar. 2017

CONTENT PART 1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PART 2项目定位 PART 3项目亮点&业态功能 PART 4PART 6 Comprehensive Analysis Project Orientation Highlights& Functioning of Project PART 5Landscape Strategy 规划设计&业态布局Project Planning 景观策略 Investment Estimation & Operation 投资估算& 运营管理

PART ONE 前期分析及客群理解 “The design of Retail developments is all about the Journey” 1

◆美丽乡村政策在安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安吉在全国“美丽乡村”的发展起到标杆作用 自美丽乡村概念第一次提出,近年来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农村要以先进为榜样,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高水平 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2008年2月28日,安吉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4年来,全县187个行政村中已有近90%参与创建,共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的“美丽乡村”已经涵盖了安吉四分之三的县域面积。 政策分析 项目介绍PROJECT INTRODUCTION 区域介绍 安吉县国家首个生态县,中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秦三十六郡之一; 大力发展国家“美丽乡村”发展,横山坞村为2016年省内唯一入榜的中国美丽乡村之现代新村;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考察报告: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城镇与乡村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学习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推进我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今年1月中旬,我中心组织力量,赴安吉县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报告,供参考。 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寓意“平安吉祥”。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近75%的土地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常住人口46万。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县城距上海223公里、杭州65公里,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 上世纪80年代的安吉县,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被列为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为了快速发展起来,安吉向浙南、苏南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县”之路。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吉当时引进和发展的大多是一些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印染、建材等。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安吉很快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步入了小康县行列。 但高强度开采和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废水的

直接排放造成了西苕溪水质严重污染,生态多样化锐减;林木、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恶化。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安吉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和反思,认识到安吉的优势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宝贵的资源。2000年,安吉县人大作出了《关于实施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决议》,“生态立县”正式成为该县的发展战略。安吉之所以选择“生态立县”之路,是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 安吉县委县政府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对污染企业进行强行治理甚至关闭,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吉山青了、水清了、空气净了,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成了浙江生态最好、环境最美的县。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生态资源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县委县政府也进一步认识到,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实践。于是,2008年,安吉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二、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弘利遴选)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着力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以“中国竹乡”品牌为依托,增强城市竹韵,精心打造一批风情旅居小镇集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与研究

美丽乡村、优雅竹城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修福辉张震宇刘泉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安吉总体城市设计是与总体规划相辅相成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安吉近期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未来安吉县城人居特色的“总体城市框架”和相应系统的“价值标准”,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控制引导手段。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项目,梳理其在城乡一体化、城市价值标准、城市功能设计、近期行动规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期更好地为安吉内涵式、高品质的城市发展建设服务。 【关键词】美丽乡村;优雅竹城;新型城镇化;总体城市设计;安吉;行动规划 1.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0年的49.68%,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根据世界城镇化规律,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占全国城市总量85%的小城镇将成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在此基础上,国家适时提出来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改变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优先发展、乡村发展缓慢;城市空间拓展较快,用地用能粗放;城市建设密度较低,人气活力不足;城市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消失,城市千城一面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中讲道,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非“一样化”发展,城乡有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在新型城镇化思路下,城市的发展将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强调空间环境特色,以打造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和提升整体环境,凸显城市特色。城市设计具有编制灵活、视野广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特性,强调从人和城市场所的关系出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美丽乡村情况简介 **村现有9个合作社,415户,1503人,农村劳动力941人,耕地面积5950亩,XX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7.5元,比XX年增加907.2元,增长9.5%。全村整村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日光温室130座,钢屋架大棚80座,露地葡萄1680亩。目前全村已形成以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露地葡萄、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荒漠区日光温室示范区、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露地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三个方面实现较大转变,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玉米制种四化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村按照“稳定基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以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示范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全力打 造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在巩固完善土地整村整社流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奥瑞金公司合作,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区1300亩,主要推广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播种收获、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节水技术。“四化”示范基地的建设,突破了制约种子精确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瓶颈,建立了企业与农户持续、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

增收的新路子,推动了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过渡,对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现代种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情况。 近年来,我村园区建设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主业、提升效益、做 靓特色、示范引领”的宗旨,以发展优势精品蔬菜为方向,以生态有机质栽培为特色,以“育苗中心、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建设经营为重点,加大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步伐,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园区投资600万元,建成高标准大跨度日光温室30亩,钢架大拱棚XX年产5000立方米日光 温室基质生产线一条。推广日光温室生态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21座,引进试验新品种30多个,推广有机质无土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等新技术12项。建成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技术300亩,示范推广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日光温室科学管理水平,强化育苗中心功能,促其达产达标,育苗中 心年繁育蔬菜种苗达到XX年经济收入可达到3XX年园区投资60万元,修建占 地5000平米的联栋拱棚一座,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展示。 三、养殖小区情况。 XX年,该村抢抓县镇出台扶持奶肉牛发展的优惠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整村土地流转后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和本村肉牛养殖大户较多的实际,结合“四化”示范村建设,把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作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采取“政策宣传引、外出观摩学、制定政策推、整合资源促”等措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扶持政策、分户饲养、自主经营”的模式,在村北部荒滩新建千头肉牛养殖小区一处。 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77亩,计划总投资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双列式牛舍13栋,按照规模养殖、人畜分离、生态环保的要求,分为生活区、养殖区、饲草区、晒粪场四个功能区,配套建设完成修砌围墙480米,硬化主干道路200米,排污管道350

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初稿) 委托单位:松阳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究所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乙级 121121-sy) 项目负责:蔡建国所长/博士 规划人员: 王欣博士、副教授陶一舟风景园林师 徐晓民吴玫杨斯杨徐兴根智伟静赵然钱黎君马跃杰硕士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一、文本部分 第一章项目背景 ......................................................... - 1 - 一、项目概况 .................................................................... 二、松阳概况 .................................................................... 三、上位规划分析 ............................................................ 第二章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二、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四、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三章规划总纲 .................................................................. 一、规划依据 ....................................................................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 三、规划目标 .................................................................... 四、规划指导思想 .................................................................... 五、规划原则 ............................................................................. 六、规划年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第四章建设思路 .................................................................. 一、总体布局 .................................................................... 二、分类整治目标 ............................................................ 三、生态环境规划 ............................................................ 四、生态人居规划............................................................ 五、生态经济规划............................................................ 六、生态文化规划............................................................ 第五章行动计划之一: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六章行动计划之二:水体整治与综合利用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七章行动计划之三: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八章行动计划之四: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九章行动计划之五: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章行动计划之六: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介绍

美丽乡村项目计划 2014年4月, 国家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指南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八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村庄建设包括了生活设施(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与农业生产设施(土地整治与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 生态环境包括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容整治(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 经济发展涉及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乡村的经济发展,将农业、自然资源与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吸引年青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与老人,促进社会与谐发展;有利于改善与提高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提高农副产品及二、三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交流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通过农业+自然资源+服务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美丽乡村建设业务领域,我们针对各区域 的特点,为个项目提供如下全过程的服务: 一、评估乡村资源 1、自然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评估、空间资源评估、景观资源评估 2文化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文化资源社会效益评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评估、文化资源可持续效益评估 3综合资源评价体系 包含:产业资源评估、地域吸附力评估、受众群体评估、同质化吸附力评估 二、构建乡村基底 1、乡村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可持续发展等。 2、乡村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环卫设施、道路亮化等。 3、乡村风貌打造:软景景观风貌、硬景景观风貌、建筑构筑风貌等。 4、乡村产业格局:结合各地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当地特色产业。

赴浙江省安吉县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赴浙江省安吉县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情 况报告 篇一:安吉美丽乡村创建汇报(唐中祥)20XX1029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中国美丽乡村论坛交流发言材料 中共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中祥 20XX年10月29日下午1:30美林度假村1号会议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金秋十月,宾朋满座。今天,安吉十分荣幸地迎来来参加20XX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暨中国小镇(发起)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们,你们的亲临指导是对安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探索、发展、壮大三次产业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安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45万竹乡人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以来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中“安且吉兮”,赐名“安吉”。县域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5个乡镇(开发区)1个街道,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是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浙江省首个旅游经济强县,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度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是民革中央、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创建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按照“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努力将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切实将五大文明高度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

美丽乡村项目介绍

美丽乡村建设(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概念: 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等具体要求。 在2013年,主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出指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新农村建设与建筑节能 民用建筑和单位面积的商品能耗量都高于城市建筑

美丽乡村:安吉样本

安吉模式中国样本 2011年04月08日 09:12 来源:东方早报 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分赛场设在安吉

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不禁感慨:“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生态立县 几年间,安吉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让人震惊。 上个世纪,安吉因环境破坏和污染,曾被国务院点名批评,如今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美丽乡村”的代名词:竹林竹海、中南百草园、江南天池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旅游产业、白茶产业、椅业产业又给安吉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00年安吉痛定思痛、因地制宜、谋求转型,决定依靠安吉特有的生态优势,走“生态立县”的发展之路。2008年安吉将目光放地更远、更高,正式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把安吉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利用旅游目的地、两大特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最终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农村样本

农业部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对安吉调研后认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使新农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操作的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使农业变强了,二是让农民变富了,三是把农村变美了,四是城乡更加和谐了,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典型。 安吉利用生态优势,闯出了一条由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安吉将生态资源转化成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 模式由此形成,“美丽”自始至终。 链接 推进新农村建设 安吉“美丽乡村”三大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采取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统一规划,一起推进,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能靠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之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一、总书记指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1]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 二、内容编辑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再用5年时间,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就会出现。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情况介绍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32000-201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56标准电压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 (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建标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山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动态考察——以浙江省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山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动态考察 —— —以浙江省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任重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安吉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促进城乡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化。通过“中 国美丽乡村”这一载体,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在许多深层次问题上给人以 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安吉城乡统筹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实践者,为城乡居民找到了一条实现“富”与美相结合的新路子。多年来,安吉始终一脉相承地牢牢把握“生态立县”这个基本战略地位,把生态县创建的重点、难点放在农村,真正实现了生态县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国美丽乡村”这个载体,真正把安吉的生态优势转化成了新农村建设和各项事业建设的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开拓的若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鲜活而朴素的经验。 从2000年开始,安吉就结合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全县先后投入数亿元专项资金推动这项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安吉的生态县建设一开始就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明确和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安吉相继制定了一整套既切合安吉实际,又紧贴中央、省、市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时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安吉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探索了林权、金融和经济合作制度改革,建立了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农村信用担保公司,顺利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稳步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15个经济薄弱村实现彻底脱贫。农业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发展,旅游富民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8年,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两者合署办公并建立健全分工负责机制。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位县领导牵头协调,一个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具体由县长领衔,29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6个乡镇(街道)、141个村,负责指导创建、协调项目建设等。各乡镇、村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才,强化业务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他们需要绿色GDP、务实GDP;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无必然关联,富民与强县并非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强县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础上的强县才最值得推崇。 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是安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安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职能到位不越位。一方面,坚持让群众得实惠,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庄入手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让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教育农民、吸引农民,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侧重抓好了全民的生态观念教育,包括举办全县“生态文化节”、创建绿色学校、 生态文明村等工作,培育了全民生态意识,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水平。此外,特别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优选、配强村级组织班子,真正体现“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的要求,做到工作上多支持、政治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关心,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这一载体,使得安吉以“小财政”做成了大事业。首先,立足于长三角范围,将安吉放在区域大环境之中,回答了与沪、杭等大城市及都市经济圈的互补关系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安吉积极争取周边发达城市给予的资源、市场,借鉴大城市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县经济社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负效应的逐渐显现,在“中国美丽乡村”的创建中,能够充分发挥安吉一个“大乡村”的特有功能与优势,体现对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和影响,互为补充,从而取得“双赢”效应。据统计,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4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而安吉农民收入达到12840元,比上年增收1514元,增长13.4%,已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之首。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巩固了城乡平等意识,对安吉城乡互补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城乡一体化应是城乡在经济上彼此分工、在政治上相互平等、在文化上各具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整体。贯穿这一思路,“中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把整个安吉纳入其中。这种倡导新农村建设全面覆盖全县域的积极姿态,诠释出城镇与村庄的平等关系,引领了一种城乡互补、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大世界。 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了若干重要的启示: 1、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安吉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副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县长任主任,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生态县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各乡镇、县级机关有关部门也成立了工作小组。各乡镇都设立了生态办,确定了专职生态办主任。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印发了《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县、乡、村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健全工作机制,从而确定了生态县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的战略地位,为生态县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加快发展思路战略转型。区域发展模式转型,取决于发展思 路和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顺势而为、掌握主动,还是逆势而为、被动淘汰,既是一项战略选择,更是一个战略抉择。安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觉悟得早、理解得透、定位得高、执行得实,加快建设阵地延伸转型,增强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伴随 经济 经济看点 7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