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考古学_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_吴春明

海洋考古学_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_吴春明
海洋考古学_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_吴春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

吴春明 张 威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海洋人文研究在我国传统史学和考古学上长期缺失,引发了对于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历史认识的偏差。奠基于水下探索的海洋考古学作为海洋人文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主要实践环节,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人文学术的一个部分,近30年来西学东渐并于最近10年传入中国。环中国海海洋考古实践主要体现在沉船考古领域,不但包括一系列古海岸淤陆中的沉船考古发现,近年来从渤海湾到南海之滨的水下考古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国外海洋考古学者还在环中国海以外地区发现了不少近古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远东航路沉船,所有这些实践工作对于研究我们的海洋先民认识与开发海洋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考古;古代沉船

中图分类号:K875/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3)03-0039-07

一、绪论:海洋人文研究在我国史学、考古学上的失落

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K.M ali-nov eski)曾经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在满足生物性要求的同时所创造的一个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环境,即物质文化层面;为使这个有形的文化“环境”得以维持、延续,就同时创造了文化规格,即无形的组织和制度,构成文化的社会、精神层面。[1](P241)从这个意义去理解,海洋文化就是人们在海洋活动中所创造的凌驾于海洋自然环境之上的一个新的人文存在,既包括船舶、港口、码头、栈桥、海洋贸易物品、海上移民等有形的海洋物质文化“环境”,还有约束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体现海洋人文传统的习俗与族群心理倾向等无形的海洋社会、精神文化层面。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精辟地概括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2]在这个多元一体、复杂多样的内在结构中,面向东南的海洋性文化与面向内地的陆地性文化的共存无疑是中国古代和现实人文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传统。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的农耕文化,从一路领先的史前文化到绵延不断的王朝文明,中国古代的正统人文无疑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面向内地的陆地性文化。即便近年史学、考古学上大兴文明起源、发展多元的讨论,但主要是局限于农耕文化与正统王朝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区域多样性的讨论。在我国的传统人文史学乃至考古学的实践中,在强调陆地性农耕文化与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正统王朝的文明史研究为核心的传统史学上,海洋人文被长期忽视。

海洋人文研究从来就不是学术王国中的宠儿,但我国老一辈历史人文工作者中不乏先见者。林惠祥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东南沿海的早期古文化不同于华北,并在50年代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东南区”、“亚洲东南海洋地带”的理论,强调了东南沿海地区面向太平洋的海洋性文化与以华北内地文化系统的差异。[3]近年,杨国桢教授在分析我国历史人文学研究的现状时也呼吁重视海洋人文研究,他指出以往“海洋因素很少被置于观察的视野之内”、“历史学界对于海洋缺乏应有的热情”,即便已经出现了不少对于海洋社会人文的某些专题研究成果,诸如海外交通史、海上贸易史、海外移民与华人研究等,但还未见站在将“海洋性”作为与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陆地性”并列存在、相互补强之社会人文史学的高度,将海洋社会人文史学、考古学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整体去建设、完善和发展。[4]建立在直接的海洋活动基础上、包括一切面向海洋的东南海疆文化,海洋人文研究是我国传统史学、考古学上长期失落的一个学术领域。我认为,海洋考古学就是在这个视野下的考古学实践。

二、海洋考古学的学术范畴

由于对海洋考古学学术范畴在理论思维上的缺乏,学界对海洋考古及其相关的航海考古、沉船考古乃至水下考古技术等领域相互关系的认识上也相当混乱。

在西方,海洋考古学(M a ritime/Ma rine A rcha eolog y)被视为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之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支学科。这就是说,海洋考古关注的是海洋文化活

收稿日期:2003-04-15

作者简介:吴春明(1966- ),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东南考古与海洋考古研究。

动的一切遗存,而不是海底埋藏的人类文化遗存。对此,国外考古学都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英国著名的海洋考古学者基思·麦克洛利(K eith.M uckelroy)在《海洋考古学》一书中指出:“海洋考古学就是人类在海上活动之物质文化遗存的科学研究,……她涉及海洋文化的所有方面,不仅仅意味者船舶等航海技术的遗存。”“对作为海洋活动专门技术的船舶遗存的研究,只是海洋考古学的部分领域——航海考古学内容。”[5]圣·麦格雷(S.M c Grail)在《海洋考古及民族志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说海洋考古的中心内容是“海洋文化”。[6]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馆长、东南亚与大洋洲海洋考古的开创者吉米·格林(J e remy.Green)在《海洋考古:技术手册》这样一本强调海洋考古技术的专著中,虽主要针对海洋环境中遗存的海洋文化,但明确指出:“陆地上发现的古代沉船虽不出于海洋环境,也不属于水下考古,但却无疑属于航海或海洋考古学”。[7]所以,海洋考古学区别于其它考古学分支的特点在于其研究对象是海洋文化,而不是海洋埋藏文化。

作为考古学上研究海洋文化的分支学科之一,海洋考古首先要调查、发掘古代人类海洋文化的遗存部分,如古代船舶遗存及其所体现的造船、行船技术,港口与码头遗迹及其所体现的航海文化、技术,古外销物品、舶来品及其所体现的海上文化交流等。人们的海洋活动是多方面的,除了航海活动外,还包括沿海居民的其它海上活动;由于海陆变迁等原因,人类的海洋文化遗存不仅发现于水下,还见于陆上。因此,海洋考古学的学术领域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大海扬帆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也是面向海洋的沿海地区一切海洋文化活动存在的前提,因此航海考古是海洋考古的核心领域。航海考古(N autical Archaeo lo gy),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历史上航海活动之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因此航海考古不等于在海上考古。英国航海考古研究所出版的、迄今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就取名《航海考古与水下探索杂志》(The Internatio nal J o ural o f N autical Ar-cha eo log y and Underw ater Ex plo ra tio n,简称I JN A)。人类航海活动涉及的文化成果都属于航海考古的学术领域,其中主要的是船舶与海港,构成了航海考古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船舶考古(Boa t Archaeolog y),就是调查、发掘、研究历史上各类船舶实物及相关的遗存,研究古代船舶形态、造船技术及船货物质的海洋考古分支。船舶考古的核心是沉船考古(Shipw r eck&W r eck Ar chaeo lo g y),她的对象是考古发现的古代沉船实物,包括不同埋藏环境(水下、淤积陆地等)中的沉船。沉船考古不但要研究沉船船体本身的遗存,还通过对船货、用具等遗存的调查研究,探讨外销或舶来的物质文化史、贸易史、经济史、船上社会等有关的领域。此外,在中外考古发现中都有不少古代船模和船舶图像资料,她们不属于沉船考古,但对于复原研究古代船舶形态及造船技术发展史具有同样的意义。第二,海港考古的对象是古代港口、码头、锚地等泊船设施及相关遗迹,海港遗迹既存在于陆上,也见于水下。除了港口、码头等直接的泊船遗迹外,由于港口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及附属的文化产品,同样是海港考古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与直接的海洋文化活动有关的船舶、海港遗迹等航海考古内容外,海洋考古还有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海洋性聚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人类(特别是早期)的聚落行为主要是大陆性的,但沿海地区的海洋性的聚落活动很早就开始发育了,这些聚落活动的特点是沿海岸活动,靠海洋为生,如沿海地区史前考古中常见的贝丘、沙丘遗址应主要就是这种海洋性的聚落文化遗存。从理论上说,这些非直接海洋文化活动的海洋性聚落遗迹同样是海洋考古学的工作对象。

从研究古代人文遗产的考古学二分体系来说,海洋考古学是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水下考古作为一个技术领域,是因文化遗存埋藏于水下这一特殊的环境而导致的一系列技术性层面,从严格的学术构成来说,还不好说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只是考古技术上相对于陆地考古的一系列特殊方面。从理论上讲,海洋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埋藏于陆上和水中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因此海洋考古学的实践既需要水下考古技术,又离不开陆上考古中的一般方法与技术。

但在实践上,海洋考古学与水下考古技术确实存在非常特殊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下考古已成为海洋考古的专门技术。这是因为:第一,海洋文化遗存主要埋藏在水下而不是陆上,特别是航海考古学上的沉船等主要遗存又大多埋藏在海底,因此水下考古专门技术对于海洋考古学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第二,随着现代常规潜水技术的发明,水下考古技术也主要是应海洋考古、特别是海底沉船考古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水下考古专门技术也主要是被运用于海洋文化遗存的调查与发掘中,只是后来才被运用到埋藏于水下的大陆性文化遗迹的调查发掘中。从这个实践的层面来说,水下考古技术也基本上成为海洋考古学区别于其它考古学专题的一个特点。正如吉米·格林所说的:海洋考古虽不是水下考古,但讲到海洋考古技术时仍主要是针对海洋埋藏环境而产生的一系列水下技术问题,而且这些技术中的许多方面无疑还有效于陆上环境埋藏的海洋文化遗存、特别是淤陆中的古代沉船。[7]当然,我们又不因此而将水下考古技术完全等同于海洋考古学。因为,将水下考古技术等同于海洋人文研究取向的海洋考古学,仅仅强调水下考古工作而忽视海洋考古学的理论建设,水下考古将失去理论上的支柱而停留于水下工作的具体操作层面,最终偏离学术海洋人文发展史研究的主题。

三、海洋考古学在西方的发生与“西学东渐”

海洋考古学是一门产生、发展于西方的考古学分支学科,西方人从很早就开始对神秘的沉船文物产生兴趣,并一直试图对她们进行探索,在这些探索活动中萌发了朴素的“海洋考古”思想。但科学的海洋考古学产生的很晚,甚至当近代考古理论与方法在东、西方陆上考古中已经成熟发展的20世纪前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潜水技术的限制,考古学者难于深入到海洋文化遗存的最大宝库——水下,直接制约了海洋考古学发现与学术研究的发生。

(一)海洋考古学在欧洲的萌芽

西方世界试图探索海洋文化的历史可追述到遥远的上古,古希腊人借助简单的空气袋在地中海的海底采绵时就发现了不少沉船遗存,此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打捞”沉船的活动,意大利东南内米湖(Lake N emi)中传说的两艘罗马时代沉船的打捞是这类活动的重要代表。1446年,建筑师阿伯蒂

(Leo n Bat tista Alber ti)试图对内米湖沉船进行打捞,由于潜水“设备”的简陋而失败了,但却证实了沉船的存在;此后的1535年德马基(F.Demar ch)用简单的木制面罩潜到遗址上、1827年弗斯科尼(Annesio Fusco ni)又使用木制潜水箱内装8个人,试图捞起沉船均未成功;直到本世纪初,墨索里尼花大力气才将内米湖水排干,使得“沉船”完整地显露出来,原来是两艘罗马皇帝的水上别墅。象内米湖这类沉船打捞还远不能算作海洋考古的范畴,因为这些活动都不具有考古学的目的与性质,历代对内米湖沉船的打捞都是处于好奇或是为了船内的金银财宝,只是“玩古”的古器物学行为从陆上向水下的延伸,但这一连续的事件代表了西方世界对水中埋藏沉船遗存的关注。

19世纪中叶以后,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核心、以探索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为宗旨的近代考古学方法在欧洲产生。西方考古学的先驱一开始就重视海洋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寻找一种调查研究海洋文化遗产、特别是埋藏在海底的大量沉船遗存的途径,1832年,对近代考古学产生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地质学开创人利尔(Cha rles Ly ell)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海底长期堆积起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比欧洲大陆上任何时代存在的遗存还要多;1925年,考古学雷纳克(So lo mon Reinach)也叹到:“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坐落在地中海的海底……然而这家博物馆却还无法进入”。[8](P362)但海洋考古的早期实践只是西欧淤陆中的少量沉船。1863年,恩格哈特(C.Eng elhar t)在丹麦的斯列斯威格(Schleswig)沼泽地中发现了4世纪的“尼达姆(N ydam)”号沉船,并按陆地考古的方法进行了发掘和记录;在丹麦的奥斯塔特(Aoatad)和斯列斯威格的沼泽地中,还不断发现9世纪北欧海盗的维金船。由于潜水技术的限制,考古学者还是无法真正扣开通向海洋考古宝库的大门。

(二)轻潜的发明与水下考古技术的探索

20世纪初,头带硬盔的原始管供重潜技术的发明为各种水下探索、包括海洋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潜水技术在沉船等水下遗址的调查、打捞上得到初步的运用。1900年,在克里特岛与希腊大陆之间的安提基希拉(Antikither a)附近6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运载大理石和青铜雕像的中世纪沉船,希腊政府组织海军舰船进行打捞;1907年,伦敦文物协会雇佣了专业潜水员,对肯特郡赫尔纳湾的一处含有罗马陶器的沉船进行调查。潜水技术虽然运用于水下遗址的调查和打捞,但重潜技术并不适合包括水下考古在内的科学技术潜水活动,上述打捞仍并不是专业的考古学者在水下的工作。

1940-1950年代,法国海军组成了一个水下工作小组,由库斯托(J acques Co ustea u)负责,这个小组在1944年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Selfish Co ntained U nderw ater Br ea th-ing Appa ra tus,简称SCU BA),即常规轻潜,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在这期间库斯托小组许多成员也被他们在潜水训练时常常耳濡目染的地中海海底沉船的无限魅力所吸引,他们的事业兴趣开始从军事潜水转向了水下沉船。1952年,库斯托领导首次调查并“发掘”了马赛附近大康格卢岛(Le Gra nd Cong lo u)海域的古希腊时期贸易沉船;该小组的另两名成员菲利普·泰莱芝(Philippe Taillie z)和弗里德里克·杜马斯(Frederic Duma s)也一直坚持在地中海海域寻找、“发掘”古代的沉船遗址,其中担任法国海军潜水学校校长的泰莱芝,组织“发掘”了法国德坦(Tita n)暗礁的一处公元前一世纪的沉船;1959年,瑞典国王动用1200名潜水员将1628年的沉没的“瓦萨”号战舰打捞出水,这项工作被看成迄今为止最为宏伟壮观的一次沉船打捞。[9]但是,所有这些都还不是考古学者在水下的工作,即使它们的技术已经与后来海洋考古学上所运用的技术无太大的差别,也不能否定它们的非考古学性质。正如麦克洛利所指出的,由于这些专业潜水员在考古学知识上的缺乏,他们的“考古”工作“水平之低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5]在大康格卢岛沉船的发掘中,只有一堆库斯托感兴趣的文物,没有绘制出一张遗迹平面图,就连该遗址是一艘沉船还是两艘沉船,至今仍争论不休;泰莱芝对自己在德坦的发掘也不满意,他说:“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我明白出了好多差错……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得到一位考古学家的帮助,他一定会非常精细地记录下每件东西的位置,并通过亲自勘察而从最细微的痕迹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就是“瓦萨”的打捞也有问题,沉船出水前并没有作必要的测绘、记录,许多器物在出水后位置失落而无法复原。可见轻潜只是水下考古技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轻潜技术发明的最初一、二十年里并没有真正为考古学家所运用。当然,这些工作为海洋考古学家亲临水下积累了丰富的水下工作经验。

(三)海洋考古学在地中海的诞生和西欧的发展

当专业潜水员在沉船遗址上进行了多年的破坏性“考古”工作之后,轻潜技术终于在1960年被考古学家首次用于海洋考古。这一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年轻的考古学教授乔治·巴斯(Geo rg e Bass)带领他的学生,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 pe Gelidonya)海域的古典时代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泰莱芝、杜马斯也参加了这项工作。[9]尽管当时的一些发掘技术现在看来已显原始,如将普通相机装在防水盆中充当水下相机等,但却是考古学家第一次亲自到水下作考古工作,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

巴斯本人对古典时代考古感兴趣,他和他的考古队此后一直坚持在地中海从事海洋考古工作,为地中海青铜时代海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1961-1964年间,他们发掘了土耳其海域的拜占庭时期沉船亚细阿达(Yassi Ada)第一遗址,1967-1969年间,他们又发掘了拜占庭时期的亚细阿达第二遗址,这次发掘中还发明或改进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如气袋装置(Air bag)、手扇发掘法(H a nd Fan-ning)、立体摄影、水下电话间等。1967年,巴斯在主持了一个类似水下考古技术的培训班,来自10多个国家的40多位考古学者共同发掘了塞浦露斯的卡伦尼亚(Ky re nia)沉船遗址,参加这项发掘工作的考古学者后来都成了各自国家水下考古工作的带头人。[10]1973年,巴斯就职于德克萨斯A&M 大学,在这里成立了航海考古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兼任该大学人类学系海洋考古专业主任,拥有全美唯一的海洋考古硕士点。1977年起,该研究所在土耳其的斯泽利曼(Ser ge Li-man)地区的一艘11世纪的沉船进行发掘,该船装载玻璃制品,俗称“玻璃沉船”。在理论方面,巴斯于1966年出版了权威的《水下考古》一书。[11]1964年,英国成立了“航海考古学

会”,该学会编辑出版《国际航海考古与水下探索杂志(前述IJN A)》,这是一份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专业杂志。英国第一宗沉船考古是1965年对设得兰群岛外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雷夫德(De Liefde,1711)”号的调查; 1967-1971年间,著名女水下考古学家玛格丽特·鲁勒(M a rg ret Rule)主持发掘了都铎王朝的著名战舰“玛丽·露丝(M a ry Ro se)”号,是英国沉船考古学史上有计划调查发掘的成功一例,考古学者查尔斯王子亲自担任这一工作的基金会主席;还有在黑斯廷斯(H a sting s)海域调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号,以及分别发现于布拉斯基特海域和拉卡达(Lacada)海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圣玛利亚·罗莎(Sa nta M ariade la Ro sa)”号、“希罗娜(Gir ona)”号等。1973年,苏格兰成立英国第一个海洋考古研究所,该所年轻的海洋考古学家基思·麦克洛利于1978年出版了优秀的《海洋考古学》一书。于此同时,西欧低地淤陆地区的沉船发掘也有不少收获。自从1939年发现了萨福克郡的萨顿·胡(Sutton Hoo)葬船以来,埋有不少金银珍宝的皇室葬船一直吸引着人们,1965-1967年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其中的一艘6世纪的古船;1970年,格林威治国家海洋博物馆对肯特郡格拉芬尼沼泽地中的9世纪沉船作抢救性发掘。[5]

(四)海洋考古学的“西学东渐”

7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考古学“西学东渐”,其中巴斯的学生英国考古学者吉米·格林(J e remy Green)在澳洲、泰国、菲律宾海域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响。格林原是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参加过1967年巴斯主持的卡伦尼亚沉船发掘。1973年起,西澳大利亚海域发现了一系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格林出任西澳博物馆任海洋考古部主任,揭开了澳、亚地区海洋考古工作的序幕。格林首先发掘了1629年沉没的“巴达维亚”号、1656年沉没的“费居德·德雷克(V er gulde D raeck)”号、1727年沉没的“泽维克(Zeew ijk)”号等东印度公司沉船。[12] 1979-1980年间,格林与泰国的考古学者联合发掘了泰国湾东岸科拉德(Ko K rada t)岛海域的一处明代沉船,1982-1985年,又联合调查发掘了泰国湾帕塔亚(Pat ta ya)海域的古代沉船遗址,以及科西昌(Ko sicha ng)岛附近的两处有明代“万历”纪年瓷器的沉船。菲律宾是环中国海重要的海洋邻国,古代沉船遗存埋藏丰富。1985年,菲律宾国家博物馆授权著名的“环球第一”(Wo rld Wide First's)探险队(简称WW F)调查发掘了“皇家船长”(Ro yal Captia n)暗沙海域的多处明清时期的沉船,但这次工作主要属于捞宝性质。以历史研究为目的的海洋考古工作兴起于1988年,格林领导的澳菲联合考古调查发掘了一处海洋沉船,1992年又开展对巴屯(Butuan)岛沉船与造船技术的民族考古学调查研究,标志着海洋考古技术传入了埋藏大量古代沉船的环中国海邻国海域,迄今这里的沉船考古工作已经达到20多处。[13]我国沉船考古长期未能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海洋考古技术的限制。文革时期,老一辈考古学家就了解到巴斯在地中海的沉船考古,加之西沙考古的重要性,曾试图发展海洋考古技术,夏鼐曾找当时的海军司令肖劲光协商西沙水下文物的调查,但最终未获成功。1981年,泉州海交馆邀请了福建省体委军体处和航海俱乐部的潜水员,在泉州湾的后渚港水域进行水下沉船“调查”,打捞到郑和船队的铁锚和民国时期的沉船等物,但收获不大。1983年,专事沉船捞宝的英国船长米歇尔·哈彻(Michael Ha rtcher)在中国南海海域的斯特霖威夫司令礁(Admiral Steling w erf Reef)打捞起一艘明末清初的中国帆船,获得2.5万件中国外销瓷器。1985年,他又在这附近的吉德亚多夹暗礁(Reefs o f Geldria's Dro og te)海域将1752年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吉特摩森”(Gelder-malse n)号商船打捞出来,并于次年4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中所获的15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总价值3700万荷兰盾(约合2000万美元)。1987年3月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附属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的筹备阶段。1989 -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得莱德(Adelaide)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联合在青岛举办海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并在福建连江定海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格林就是这一培训计划的指导教练,我国第一批11名海洋考古学者因此获得“国际水下联合会(CM A S)”二星级潜水员证书,笔者也是其中一员。这个培训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当代海洋考古方法传入我国,成为此后环中国海开展一系列古代沉船考古的重要基础。

此外,海洋考古技术也相继在日本海域得到了实践,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址。1963年,日本考古学家聘请职业潜水员在北海道北部的网走湖作水下调查,但不能算水下考古技术的出现;1977年,考古学者开始在岛根和九州海域调查,标志着日本的水下考古开始;1975-1980年,日本对北海道江差港内的江户幕府海军战舰“开阳丸”号调查。京都教育大学的小林庆雄教授是日本水下考古的奠基人,著有《水中考古学》一书。著名学者还有京都埋藏文化财研究所顾问、京都艺术大学田边昭三教授,他于1985-1987年参加了叙利亚的沉船考古发掘。至于韩国新安沉船的工作,完全是职业潜水员的打捞活动,考古学者并没有深入水下。

四、环中国海沉船考古工作的进展

船舶是海洋文化的核心和载体,是海洋社会经济文化在其他领域得以发生、发展的基础。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海域是世界海洋文明发育的重要区域,环中国海古代沉船的调查、发掘是我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各国海洋考古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就现状而言,环中国海沉船考古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这一地区海洋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海洋社会经济文化史学术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沉船考古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成熟发展的海洋考古技术传入我国的80年代中期以前,在沿海地区淤积成陆的古海湾、古河道以及沿海地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存,成为环中国海洋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基础。这些工作有,1956年,山东梁山县宋金河故道发现一艘明代兵船;同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南京三汊河郑和造船故址上发现了一件古船的舵杆遗存;1958年,浙江温州发现4艘东晋时期的独木舟;同年,江苏武进战国淹城遗址的护城河中先后发现3艘独木舟。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江苏扬州施桥的河道疏浚工程中发现一艘唐宋时期的木板船和独木舟。1972年,广东珠海三灶草堂湾浅水区发现

一艘清代沉没的缝合船。1973年,福建连江鳌江南岸的水田中发现一艘西汉时期的独木舟;同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如皋县蒲西马港河故道发现唐代前后的木板船;浙江宁波河义路唐代船厂遗址也发现一艘独木舟;福建的考古工作者还在泉州后渚宋元故港湾内发现、发掘出一艘宋元时期的大型远洋木帆船。1974、1975年,广东及海南的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组织了西沙文物普查,在西沙群岛多处礁盘、沙滩上发现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铜钱币、铜器等船货及船货的凝结物,揭开了西沙历代沉船遗址的线索;同时,东沙及南沙群岛也先后发现了类似的资料。1975年,广东省揭西县金河乡竹排头溪发现一艘古代独木舟;同年,江苏常州博物馆等在武进县万绥蒋家巷发现一艘大型汉代木船;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在山东省平度县泽河东岸发现一艘隋代的双体木船;河北省磁县文化馆也在该县南开河村修渠时发现6艘元代的平底木船。1976年,广东省湛江地区博物馆等在化州县石宁村鉴江东堤发现六艘东汉时期的独木舟;同年,珠海平沙前锋村发现3艘古代沉船,并发掘其中一艘清代铁皮船。1978年,上海市博物馆在嘉定县杨湾的封滨河工程中发现一艘宋代平底船,在疏浚南汇县大治河工程中又发现一艘宋代平底沙船;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发掘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时,发现一艘宋元时期的大型远洋木帆船;天津市也在静海县元蒙口的淤陆中发现一艘宋代木船。1979年,上海浦东川沙县川扬河发现并发掘出一艘唐代木帆船。198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荣成县郭家村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一艘汉唐期间的独木舟;同年,福建泉州法石又发现一艘宋元时期的远洋木帆船。1984年,在山东省蓬莱县古登州港海域淤泥中先后发现三艘古代木质沉船,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其中的一艘元代战船。[14]这些古代沉船使用了陆地考古的方法进行发掘,它们的发现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并带动了造船史、航海技术史、海交史等相关专题学术研究的开展。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西方海洋沉船考古专业技术的引入,古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进入了新的时期,古代沉船的发现由近海淤陆的偶然发现,转向海底沉船的主动调查与发掘阶段。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等合作调查广东吴川县吴阳镇沙角漩清代沉船遗址。1989年,与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联合调查了广东台山县以南的川山岛海域宋元沉船(即南海一号沉船)。1990年,中澳合作海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福建连江定海海域进行考古实习,调查试掘了白礁一号宋元沉船,并发现了白礁二号明末清初沉船以及尾仔屿等处的宋元沉船遗址;同年,调查发现了海南岛文昌县宝陵港海域的明末清初沉船遗址。1991-1997年,来自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海洋考古专业人员连续对辽宁绥中大南埔三道岗海域的一艘金元时期沉船进行调查和大规模发掘。1995年,中澳两国海洋考古学者再次合作对福建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发掘。1996、1998年,与广东、海南的海洋考古学者合作先后对西沙水下文物的两次调查,发现并试掘了多处唐宋、元明以来的沉船遗址。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先后调查发现了宁波宋代沉船遗址,以及广东新会崖山元初海战沉船遗址。2000年,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考古队、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海洋考古学者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并进一步勘测白礁二号明代沉船。[15]这些水下考古工作说明,在环中国海的我国一侧古代沉船的调查发现进入了新的阶段,并标志我国的海洋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二)环中国海诸邻国的古代沉船发现史

自三、四十年代以来,在环中国海的邻国上曾先后获得一些海洋沉船的线索,但海洋考古调查发掘主要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7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海洋沉船考古工作先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1976年,韩国全罗南道新安海域道德岛附近海底发现一艘满载瓷器的元代沉船,韩国文化部文物局组织考古学者和海军潜水兵于1976-1983年间对该沉船进行连续大规模的发掘,打捞出水瓷器二万余件以及中国唐、宋、元各朝铜钱26吨。虽然在这处沉船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者没有亲临水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水下考古,但其打捞出水的沉船文物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1992年在韩国西南部的珍岛海滩,韩国光州木浦海洋文物保护所发现了一艘中国宋朝的独木舟。[16]

日本沿海地区很早就曾先后发现一些古代沉船的线索,如1931年在福冈县博多湾南岸淤陆中发现了宋代的沉船遗物,1940年职业潜水员就在香川县香川郡直岛海域捞到宋元时期的瓷器等沉船遗物,1951年濑户内海的渔民也在友岛北面打捞到明代沉船上的贸易瓷器。1977年,考古学者还雇佣职业潜水员对香川县小豆郡内海町东部的水子岩海域进行水下调查,发现有宋元时期沉船遗物。但比较正规的海洋考古田野工作是1980、1981年进行的长崎县北松浦郡的鹰岛海域海洋考古调查,1994、1995年再次调查发掘,揭示了元军东渡日本的战船沉址。[17]

在“千岛之国”菲律宾,1985年,“环球第一”探险队在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授权下调查并发掘了“皇家船长”暗沙海域的古代沉船,不但发现了1773年沉没于该海域的东印度公司“皇家船长”号沉船(该岛礁因此得名),还发现明代晚期沉没于此的二号沉船;同年,该考古队还在苏禄海的民都乐(Minda nao)岛外打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格里芬(Griffin)”号沉船。1988年,菲律宾国家博物馆与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合作,调查发现了吕宋岛西博利瑙(Bolinao)、圣安东尼奥(Sa n A nto nio)和民都乐岛北维德(V er de)岛等海域的古代沉船。1991-1994年,菲律宾的沉船考古集中在“圣迭戈”(Sa n Diego)号沉船上,菲律宾国家博物馆与环球第一探险队在艾夫(Elf)公司的赞助下,连续调查发掘了这艘1600年沉没于吕宋岛西南好运岛海域的满载中国陶瓷的西班牙战舰。1994年,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调查发掘了巴拉望岛南面潘达南岛(Panda nan Isl.)海域的明代沉船。[18]

1976年,潜水游客在泰国湾东海岸的帕塔亚(Pa ttaya)海域发现了包括一处元明前后的沉船。1977年,在科拉德岛(Ko Kr ada t)海域又发现一艘明代沉船,同年泰国与丹麦的一个联合考古队对这两个沉船地点进行了考察。1979-1980年间,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与泰国国家美术部合作,在吉

米.格林领导下对科拉德岛沉船连续进行两次发掘;1982年,该考古队又对帕塔亚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又在该沉船北面的西昌岛(Ko Sicha ng)海域发现了两处明代的沉船遗址,并于1983-1985年间,对科西昌一号沉船进行连续发掘。1992年,一个打捞公司再次在暹罗湾中部发现一艘16世纪早期的瓷器商船。[19]越南沿岸海域古代沉船的调查发掘开始于90年代。1990年,越南南部昆仑岛(Con Dao)海域发现17世纪的沉船瓷器,随即越南国有打捞公司与新加坡考古学者合作对该沉船进行连续两个年度的发掘。1991年,又对发现于泰国湾东南岸柬越边境的富国(Pha Quoc)岛海域的一艘明初沉船进行发掘。[20]

印尼、马来海域也有丰富的古代沉船,仅有文献可考的明清以来沉船就有不少。1983—1985年,荷兰捞宝商米歇尔·哈彻(M ichael Har tche r)在我国南海南部靠近印尼一侧的斯特霖威夫司令礁(Admira l Steling w erf Reef)海域先后打捞一艘明末沉船和一艘清初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吉特摩森”(Gelder malsen)号沉船。1995年以来,马来西亚马六甲、吉隆坡等博物馆又相继在马属南中国海海域发现并发掘4艘明代前期至中期的海洋贸易商船。[21]

(三)欧洲东印度公司来华商船发现史

70年代以来,在环中国海以外的海域连续发现了一批与海洋中国有关的古代沉船,特别是航行于中外之间的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商船沉址。

1970年,在南非开普敦桌湾(Table Bay)海域发现一艘十八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奈约伦(Nieuw Rho o n)”号, 1971年的发掘发现船上运载大量产自我国闽粤沿海的青花瓷器。[22]

1971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 m el Sheikh)的红海海域发现的十八世纪沉船中发现中国清代生产的瓷器,1994年埃及航海考古研究所又在该沉船附近的沙德万岛(Sadana Isl)海域发掘出具有类似内涵的沉船。[23]

1975年发现、并于1983-1985年发掘的法国西部贝里里(Belle-lle Isl)岛海域的1746年沉没的法国东印度公司“康迪王子”(Prince de Co nty)号沉船上也有很多中国明清瓷器和茶叶。[24]

1976年,在南非西海岸的圣赫勒拿湾海域发掘的1613年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威特利沃”(W itte Leeuw)号沉船上,发现了大量产自明末中国东南的青花瓷器。同年,又在东非海岸的法属巴萨斯-印度礁(Bassa s da India)海域发现了沉船文物,以此为线索1987年调查发现多处古代沉船,其中沉没于1738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苏塞克斯”(Sussex)号沉船上经发掘,出水了许多清初雍正朝生产的中国瓷器。[25] 1976—1980年,在肯尼亚蒙巴萨(M ombasa)港发掘的1697年沉没的葡萄牙战舰“圣安东尼奥—唐纳(Santo Anto-nio de Ta nna)”号上,发现了许多中国产的青花瓷器。[26] 1984-1997年,在瑞典哥德堡市的艾尔夫堡海域发掘出1745年沉没的“哥德堡”(Go tebo rg)号沉船,这是一艘多次航行于中瑞之间的满载东方丝绸、陶瓷、茶叶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商船。[27]

1985年,在非洲西海岸加蓬共和国的洛佩斯角大西洋海域,艾夫-加蓬石油公司发现了1609年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毛里求斯”(M auritius)号商船,1986年发掘时也找到了许多明代青花瓷器。[28]

此外,有1595年沉没于美国旧金山德累克湾的“金雌鹿”(Go lden H ind)号、1615年沉没于毛里求斯海岸的“班达”(Ba nda)号、1630年沉没于南非海岸的西班牙“圣孔卡罗”(Sao Co nca lo)号、1641年沉没于多米尼加的“理想”(Co ncep-cio n)号等沉船上也发现了中国船货瓷器。[29]

上述沉船考古收获与中国古代沉船考古与海洋人文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相信随着我国海洋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一个以环中国海海洋文化圈为主题的海洋社会经济与人文研究的热潮将会形成。

参考文献:

[1]托夫卡.外国民族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3]林惠祥.福建武平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厦门大学学报, 1956,(4).

[4]杨国祯.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2).

[5]Keith M uckelroy,M aritim e Archaeology,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 y,Camb ridg e,1978

[6]S.(ed)M cGrail,Aspects of M aritim e Arch aeology and eth nog-raph y,National M aritime M useum,Greenwich1984.

[7]J erem y Green,M aritim e Archaeolog y--A Tech nical Hand-book,Acad emic Press,1990.

[8]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9]George F.Bass,Eigh teen M editerranean w reck s investigated betw een1900and1968,Und erw ater Arch aeology,a nas cent disci-pline,Unesco Paris1972;Keith M uckerlroy,Archaeology Under-water,An Attlas os th e W orld's Submerged Sites,s ectionⅡ-M editerranean W reck Sites and Classical Seafaring,M cg raw-Hill Book Compan y,1980;J ames P.Delgado editor,Encyclopedia of Underw ater and M aritime Archaeology,Yale Univ ersity Press1997.

[10]Geo rg e F.Bass,Eighteen M editerranean w recks investigated betw een1900and1968,Und erw ater Arch aeology,a nas cent disci-pline,Unes co Paris1972.

[11]George F.Bas s,Arch aeology Und erw ater,London&New York,1966.

[12]J ames P.Delg ado editor,Encyclopedia of Underw ater and M aritime Arch aeology,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Paul Clark,Eduardo Cones e,No rm an Nicolas,J erem y Green, Ph ilip pines Arch aeological site survey,Feb ruary1988.IJNA(1989) 18.3;J erem y Green and Vidya In takosai,The Pattaya w reck site ex-cavation,Thailand,An interim repor t.IJ N A(1983)12.1:3-13; J erem y Green,Ros emary Harper and S.Pris hanchittara,Th e exca-vation of th e Ko Kradat w reck site Thailand(1979-1980),Special Publication of W es tern Au stralian M u seum,1981;J eremy Green, Ros emary Harper and V.In takosi,Th e Kosichang one shipw reck ex-cavation1983-1985,A progres s repo rt.I J N A(1986)15.2.

[14]刘桂芳.山东梁山县发现的明初兵船[J].文物,1958,(2).

叶庙梅,韩毓萱.三汊河发现古代木船舵杆[J].文物参考资料,1957, (12).

戴开元.中国古代的独木舟和木船的起源[J].船史研究,1985,(1).谢春祝.淹城发现战国时代独木舟[J].文物参考资料,1958,(11).

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扬州施桥发现了古代木船[J].文物,1961,(6).

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珠海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卢茂村.福建连江发掘西汉独木舟[J].文物,1979,(2).

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唐代木船[J].文物,1974,(1).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发掘报告[A].东方博物(第一辑)[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1974, (10).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 1976,(9).

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A].文物资料丛刊(第六辑)[C].

广东省博物馆等.东沙群岛发现的古代铜钱[J].文物,1976,(9).

陈仲玉.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的考古学初步调查[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辑第二分册).1997.

吴扬.揭西县发现独木舟[J].汕头文物,1979,(6).

武进县博物馆,常州市博物馆.江苏武进县出土汉代木船[J].考古, 1982,(4).

山东省博物馆,平度县文化馆.山东平度隋船清理简报[J].考古, 1979,(2).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J].考古,1978,(6).湛江地区博物馆,化州文化馆.广东省化县州石宁村发现六艘东汉独木舟[J].文物,1979,(12).

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珠海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上海博物馆.嘉定封浜宋船发掘简报[J].文物,1979,(12).

季曙行.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年,(4).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报告[A].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静海元蒙口宋船简报[J].文物,1983,(7).上海博物馆王正书.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J].文物,1983,(7).

王永波.胶东半岛上发现的古代独木舟[J].考古与文物,1987,(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泉州法石古船试掘简报和初步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2).

席龙飞,贺顿.蓬莱古战船及其复原研究[A].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

[C].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

[15]杨林,王军,张威.广东吴川县沉船调查工作简况[J].水下考古通讯,1989年,(3).

张威.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k k中日联合广东南海沉船调查侧记[J].水下考古通讯,1990,(4).

张威.南海沉船的发现与预备调查[J].福建文博,1997,(2).

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定海调查发掘队.中国福建连江定海1990年度调查、发掘报告[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总第18-19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等.海南文昌宝陵港沉船遗址调查简报[J].福建文博,1997,(2).

张威.辽宁绥中元代沉船调查述要[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 (总第24期).

张威.海底七百年[J].福建文博,1991,(2).

张威.绥中三道岗沉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查与发掘

[A].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16]韩国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鲜文)[M].汉城:汉城三星文化印刷社,1984.

J eremy Green,Th e Shinan excavation,Korea:an interim report on th e hull structu re.I J N A(1983)12.4:293-301.

袁晓春.韩国珍岛发现中国宋朝独木舟[J].海交史研究,1994,(1). [17]小林庆雄著,王军译.水下考古学入门[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长崎县鹰岛町教育委员会.鹰岛海底遗迹Ⅲ[A].鹰岛文化财调查报告书(第2集)[C].1996.

石原涉.日本水下考古学现状与展望——以鹰岛海底遗迹为中心

[J].福建文博,1998,(1).

[18]Franck Goddio,Discov ery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a 16th cen tu ry trading vess el in th e Philippines,W orld Wid e First, 1988; C.Dagget, E.J ay, F.Osada,The Griffin,An Englis h East Indiaman Los t in th e Philippines in1761,I J N A(1990)19.1:35-41; Paul Clark,Ed uard o Cones e,Norman Nicolas,Jeremy Green, Ph ilip pines Arch aeological site survey,Feb ruary1988.IJNA(1989) 18.3;Cyn thia Ongpin Valdes,Allison I.Diem,Saga of the San Diego(AD1600),National M us eum,Inc.Philippines,1993;Alya B.Honas an,Th e Pandanan junk:th e w reck of a fifteenth-century junk is found by chance in a pearl farm off Pandanan island;Eusebio Z.Dizon,Anatomy of a s hipw reck:arch aeology of th e15th-century pandanan shipw reck;Allis on I.Diem,Relics of a los t Kingdom:ce-ramics from th e Asian maritim e trade.Th e pearl road,tales of trea-sure s hips in the Philippines.Chris toph e Loviny,1996.

[19]Jeremy Green and Vid ya In takosai,Th e Pattaya w reck site ex-cavation,Thailand,An interim repor t.IJ N A(1983)12.1:3-13; J erem y Green,Rosemary Harper and S.Prishanchittara,Th e exca-vation of th e Ko Kradat w recksite Thailand(1979-1980),Special Publication of W es tern Au stralian M u seum,1981;J eremy Green, Ros emary Harper and V.In takosi,Th e Kosichang one shipw reck ex-cavation1983-1985,A p rog ress repo rt.IJ N A(1986)15.2;袁随善译.在泰国暹罗湾中部发现的16世纪早期的东南亚沉船[J].船史研究,(第11-12期).

[20]Michael Flecker,Excavation of an oriental vess el of c.1690off Con Dao,Vietnam.IJ N A(1992)21.3:221-244;War ren Blake and M ich ael Flecker,A p reliminary Survey of a Sou th-Eas t Asian W reck,Phu Quoc Ialand,Vietnam.IJNA,(1994)23.2:73-91. [21]Antony Thorncroft,The Nanking Cargo,London,1987; M ich ael Flecker,M agn etomter Su rv ey of M alacca Reclamation site.

I J N A(1996)25.2:122-134;袁随善译.关于在南中国海发现的四艘明代沉船的消息披露[J].船史研究,(第11-12期).

[22]Robert Allan Ligh tley,An18th century Dutch East Indiaman, Found at Cap e Tow n,1971.IJNA(1976)5.4:305-316.

[23]A.Raban,The Shipw reck off Sharm el-Sheikh,Archaeology (1971)24.2:146-155;Ch ery l Haldane,Sadana Is land shipw reck, Egypt:Preliminary report.IJ N A(1996)25.2:83-94.

[24]M.L'Hour and F.R ichez,An18th cen tu ry French Eas t India-man:the Prince de Con ty(1746).IJN A(1990)19.1:75-79.

[25]C.L.van d er Pijl-ketel,Th e ceramic load of th e'Witte Leeum (1613),R ilks M us eum Ams terdam,1982;G.Bous quet,M.L'h our and F.R ichez,Th e discovery of an English Eas t Indiaman at Bass as da India,a french atoll in the Indian Ocean:th e Suss ex(1738).IJ-NA(1990)19.1:81-85.

[26]Robin C.M.P iercy,M ombasa w reck excavation prel iminary re-port,1977.I J N A(1977)6.4:331-347;M om bas a w reck excavation second p reliminary repo rt,1978.IJN A(1978)7.4:301-319;M om-bas a w reck excavation third preliminary report,1979.IJ N A(1979) 8.4:303-309;M ombasa w reck excavation fo rth prel iminary report, 1980.IJNA(1981)9.2:109-118.

[27]Berit Was tfelt,Bo Gyllenevard,Jorgen W eibull,Porcelain from th e Eas t Indiaman Gotheborg.Forlags AB Denmark1991;龚缨晏.哥德堡号沉船与18世纪中西关系史研究[A].中西交流论集

[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8]M.L'Hour and L.Long,The w reck of an`experimental’ship of th e`Oost-Indische Companie:Th e M auritius(1609).IJN A (1990)19.1:63-73.

[29]T.Volker,Porcelian and th e Dutch East India Com pany,Lei-den,1954;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瓷器[J].江西文物,1990,(2).

责任编辑:高 雪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 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 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第二章——秦始皇陵 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 第五章——汉代都城 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 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 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 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 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 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 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秦都城遗址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过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 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 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 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发现许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考古调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 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

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

中国考古学考点归纳与总结 ——Collected by QQ 考古学导论 名词解释 【分支学科】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 实验考古学 【物质资料】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相关著作】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考古三大杂志】 【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气候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达曼表 【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论述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北大赵辉写的论文)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考古 名词解释 【人类化石】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 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匼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

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兴起的“古史辨运动”。为寻找与传统史学论战的证据,疑古派将目光转向考古学,“他们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物,同时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缺乏”。他们甚至认为,“解决古史唯一的方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下面由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 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 nm ark) —书足足早了11 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 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 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 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论述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即考古学的萌芽时期、金石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时期和考古学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成就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 1.考古学的萌芽时期(古代—北宋):我国古代已有少数人认识到古物的重要性并试图加 以解释,有的还以古代遗存作为历史资料。这一时期古物多为偶然出土,没有正式发掘。 也没有关于考古学的理论著作。 2.金石学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北宋—清末):北宋时代,研究古铜器及其铭文和石刻文字 的金石学诞生了。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的刘敞,他的《先秦古器记》是古代最早的金石学专著。元明两代,金石学的成就不大。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且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清末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不再限于文字,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3.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时期(1911—1949年):真正的近代考古学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的。 这一时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a.以北平地质调查所为中心开展了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 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1921年发掘了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证实了我国有石器时代 遗存。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在其主持发掘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个完 整的猿人头盖骨。1933年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化石以及文化遗 物。 b.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下属的考古组成立于1928年。此前 两年,李济等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这是第一个我国学者自己发掘的 遗址。1930—1931年史语所考古组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掘了一处史前时 代遗址,即龙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1934年出版的正式发掘报告《城子崖》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集。1930年梁思永等发掘了黑龙江的昂昂溪和内蒙 古的赤峰红山等遗址,证明了东北地区存在细石器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省 安阳市后岗判明了小屯—龙山—仰韶三叠层。1928—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的李济、 梁思永等大批学者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的发掘,为商史研究 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c.北平研究院(成立于1929年)和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北平研究院成立后发掘了河北易县战国都城燕下都、陕西宝鸡斗鸡台墓葬等遗址, 主要学着有马衡、苏秉琦等。中国营造学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1937年我国建筑家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县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是目前我国现存时 代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d..在这一期间内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做了不少调查和发掘,也有一些是中外考古 学家联合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