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品技术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人口结构明显优化,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明显下降,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成为珠三角现代产业示范区。

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12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提高到48%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650 万左右,人均GDP 达到8 万元;单位GDP 能耗较2007 年降低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较2007 年下降16%;城市人口结构明显优化,人才总量增加到142 万人以上,户籍人口比重增加,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以稳保调原则,营造政府、社会、企业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在莞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政府服务,稳定企业并使之扎根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扩大内需和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稳健的政策、稳定的局面、稳步的发展来保障产业调整升级的顺利实施。以政促调原则,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制定完善的产业规划

和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加强市对镇、镇对村的发展统筹,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内外结合原则,发挥外源型经济基础扎实的优势,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知名品牌合作,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融入外资企业生产链条,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两自”企业,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原则,针对全市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分别设定各有侧重的工作目标和鼓励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优质项目、发展新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鼓励中等和发达地区大力完善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三旧”改造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一)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心,带动产业链延伸。着力稳定现有企业,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等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帮扶科技型、品牌型、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就地转型升级,增强加工贸易企业植根性和技术溢出,提升整体效益水平。着力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大型重点项目,支持转移企业在莞建立营运总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着力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建立并完善适

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政府服务体系。

(二)以信息产业升级为龙头,做强做优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具有较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以新型液晶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设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产业的培育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层次提升;利用港口资源,积极发展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业,引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船舶维修制造业、精密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项目,促进工业适度重型化;着力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打破地域界限,提高纺织服装、家具、五金、造纸、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形成若干个新兴产业集群。

(三)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商贸东莞”工程,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形成“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并举、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服务业体系,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以金融改革创新为突破,积极开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促进金融产业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建设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综合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打造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培育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具有本地优势的商贸流通、商务会展、餐饮、旅游、社区服务业打造品牌,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四、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制定实施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制造业重点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4 个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布定期更新的《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各部门根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指导目录,结合自身职能,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各镇街根据市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实施。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完善“科技东莞”工程的配套政策,用好每年10 亿元的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扶持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对通用技术、共性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自主研发。设立企业研发投入资助计划、研究成果产业化资助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合作,推进莞港创新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工程。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对外资企业在莞建立研发机

构,符合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基本条件的,给予财政资助。继续发展壮大风险投资事业,鼓励和引进海内外风险机构在东莞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继续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作用,推进科技企业上市。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制定高效快速简便的操作办法,落实中央、省、市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创新中小企业转型的体制机制,设立10 亿元专项资金,实施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及担保贷款支持计划,加大对重点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以财政对企业贴息和设立风险补偿机制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争取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帮助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科技型、创新型、潜力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统筹整合土地资源。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城规、土规和产业规划的衔接工作。制定并实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妥善解决转型企业用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整合和提升旧工业区功能,加快“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步伐,提高城市承载优质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能力。支持镇街加快处置闲置土地,依法依规统筹村级未利用而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土地,推进填海造地工程建设,壮大政府土地储备,从更大范围内优化土地资

源配置。研究并制定关于优质产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出台保障优质项目用地的有效机制,建立优质项目落户建设的绿色通道。

(五)调动村级积极性。积极探索村级体制改革,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加大市镇两级财政对基层的投入,逐步剥离村级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通过专项补助和购买服务的形式,降低村级对治安、环卫、市政建设和管理等公共投入的负担,增强村级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深化股份制改革,稳步推动实力较强、具有改革意愿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公司化改造,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出台更多激励办法和措施,提升村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引导村级盘活土地资源,引进更优质的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具体办法由相关职能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五、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设立10 亿元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建立自主品牌、提高技术水平、开展自主创新等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帮助企业抢抓订单,支持企业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着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以省政府批准东莞作为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为契机,争取省政府在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扩大内销、创立品牌、自主创新、发展东莞特色的“口岸保税物流

中心”和建设电子口岸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实落实省政府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完善转型服务平台功能,包括政策辅导平台、集中服务平台、保税物流平台、市场营销平台、技术提升平台、升级转型辅导平台。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扶持鼓励行业领先企业、“两自”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发展作为培育龙头企业的中心工作。制定并实施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办法,以市政府认定的500 多家重点工业企业为主,在自主创新、企业融资、并购重组、宣传推介、政府服务、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重点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强、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工业企业,着力推动其率先转型升级,使之成为行业内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的行业结构。

(三)招引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根据提升整体产业质量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和关键性项目招商目录和鼓励政策。创新招商方式,通过高层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以园区为基本依托,以强有力的优惠政策为支撑,重点引进生产型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链关键缺失项目,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研发机构,引导在莞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加快园区建设,强化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

东莞生态园、东部工业园、长安滨海新区在集聚高端产业和关键项目的功能。

(四)加大利用内资力度。在注重利用国际资本的同时,重视利用国内资本。发挥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完善引进内资工作机制,建立引进内资的激励和考核办法,重点引进国内大型企业、国内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完善引进内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政府投资服务、资源要素保障、人力资源供给、企业融资等各方面,给予优质内资项目全方位支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在产业延伸、产品配套、生产流通等方面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松山湖为主体,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部基地,以东莞大道沿线中央商务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中介等高端服务业总部基地,以虎门港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总部基地。制定企业总部的认定办法及财政扶持奖励措施,鼓励转移企业在莞设立总部,继续从事研发、设计、接单、商务洽谈等活动。凡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来莞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中心等项目,优先安排进驻规划建设的对应集聚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经认定后市镇财政可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

(六)稳步推进低效益项目有序转移。加强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统筹力度,加强与韶关、惠州等市合作,共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稳妥地引导耗能高、用工多、层次低的企业或生产环节往我市参与共建省内产业转移园定点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形成现代制造业的后方配套基地。建立清理无证照经营的长效机制,清理各类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小作坊、小食店、小商店。

六、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环境

(一)提高城市集约发展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着力做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改变过于分散的发展格局。顺应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交流,重点抓好穗莞深城际轨道、穗莞惠城际轨道、广深港客运专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市域轨道交通网规划建设进度,围绕中心城区和区域中心,搭建全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集聚力。探索建立“市镇主导开发、市镇村三级分利”的发展模式,推进市镇(街)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提升城市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大力宣传东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形象,展示东莞生态宜居都市魅力,提升东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对高端产业和人才吸引力。建设城乡一体的教育、文化、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

保税物流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当减免地方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增加优质学位数量,为各类人才的子女教育提供一流的教育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和入户政策,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策宣传,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建立重大项目专人负责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联系,明确要求和进度,抓好跟踪和落实。建立项目推进的动态管理制度,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日常协调,加强对优质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实、跟踪和督办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导致优质产业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的各种难题,确保优质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的顺利推进。

(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生态控制线规划,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原则,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保护生态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能源和排污总量削减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严格限制污染产业的进入,制定关停高污染企业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关闭污染严

重的“四纯两小”企业,推动产业链中发挥重要配套作用的污染企业转移到环保产业基地,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积极推进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环保节能减排产业,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定废物污染的治理力度,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七、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保障

(一)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发挥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工作,并加强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定期分析和协调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遇到的问题,根据情况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明确镇街和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各镇街参照市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根据市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制定的方案,结合本镇街的产业状况和实际条件,制定本镇街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各部门结合市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

(三)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

要求,增加创建品牌、开拓内销、科技创新、集约用地、节能减排等指标,更加注重人均和地均指标,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考评力度,建立更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效益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分类考核,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全市各镇街按创新发展区、优化发展区、潜力发展区三类,分别设定有所侧重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标准,充分体现不同区域发展的要求。

(四)营造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统一全市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加强干部培训教育,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向企业和社会各界宣传我市以帮扶企业就地转型升级为中心的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正确传递政府信息,有序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各尽所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河北省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附件: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为加快建筑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增长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全省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 建筑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全省建筑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不仅改变了城乡面貌,完善了城镇功能,提高了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而且大大增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浙江、江苏等建筑强省相比,我省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发展方式仍很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企业市场竞争严重趋同,基础设施和专业工程领域施工能力不足;科技进步与创新滞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型人才紧缺,缺乏科技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有效激励机制;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差,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安全管控水平不高,精品意识不强,品牌工程和精品工程少等。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省建筑企业不转型升级, -1-

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地和建筑企业必须清醒认识这种残酷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共存。我国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投资建设力度,不仅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这是各行各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2010年初,温总理再次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地和各企业要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做到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条件 (一)深入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 1、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投资方向支持建筑企业拓展业务结构。各地要抓住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加强资质审批服务,合理放宽审批条件,支持本地大中型建筑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进入主营施工业务以外的房屋建筑、公路、水利、市政、铁路、机场、地铁、轻轨、港口、码 -2-

以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茶山镇食品产业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以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茶山镇食 品产业集群为例 作者:刘斌, LIU Bin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东莞,511700 刊名: 财经问题研究 英文刊名: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年,卷(期:2010(5 参考文献(13条 1.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品牌效应探究[期刊论文]-经济经纬2007(03 2.东莞市经贸局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 3.东莞市统计局200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5(02 5.东莞市统计局东莞统计年鉴2005 2006 6.吴瑾;刘会武;王胜光欧美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研究与思考[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08(01 7.张红;陈剑荣;叶飞产业集群经济 2007(07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2002 9.东莞市统计局东莞统计年鉴2006 2007 10.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5(09 11.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5(05 12.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4(11 13.Michael E.Porter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199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22102722.html,/Periodical_cjwtyj201005007.aspx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法规类别】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05]40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5.12.02 【实施日期】2005.1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

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00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伟大贡献。2009年召开哥本哈根会议使得低碳经济及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实践谱写了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从经济总量上看,1978—2010年,我国的GDP 总额由3645.2亿元增长到397973亿元,年均增长9%,大大领先于世界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而从世界银行提供的《世界发展报告2004》来看,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2002),中国高居世界第二(562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01100亿美元)。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1。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的1.67亿美元逐渐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日益壮大。

然而从图和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GDP 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67.9%,一半以上,其中工业一项占62.6%,达到1990年以来的峰值,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3%。第三产业占GDP总额数量较小。2008年只有17.3%,但却拉动

国民经济增长3.8%。纵观1990-2008年的GDP总额,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对GDP的拉动较大。第一产业农业占GDP也相对较大,但对GDP的增长拉动力度较小。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占GDP最小的一部分,但是对GDP 的拉动力度较大,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高效动力。这些图表表明,我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较高程度,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粗放型为主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率低下。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益和施工效率,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统筹规划,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配套,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结合地质结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水平、技术状况、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有计划、分阶段推进预制混凝土(PC)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龙骨结构、木结构等的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科学合理布局。 (三)完善体系,整体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快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评价认定体系。遵循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节能建筑联动发展。 (四)示范引领,推动发展。以培育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项目为引领,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6—2017年,成都、乐山、广安、西昌四个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同时,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立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成都、乐山、广安三市的产业化基地要形成15万立方米部品构件的年生产能力,可提供项目装配率30%、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并在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住房中采用装配式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装配率30%以上。西昌市建立钢结构产业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扶持2家钢结构建筑龙头企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在房屋、桥梁、水利、铁路等建设中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率达到3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50%。 到2025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建筑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推进建筑产业转型-促进住宅品质升级

推进建筑产业转型,促进住宅品质升级 一、装配式建筑概念 (1) 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1) 三、装配式国家政策与企业推进 (2) 四、装配式建筑对行业的影响 (2) 五、聊建集团装配式施工的探索与发展 (3) 六、聊建集团装配式发展与规划 (5) 七、装配式发展建议——“三个取代”与“六个措施” (5) 八、企业装配式推进经验总结——“六个研发”与“八个加强” (6) 一、装配式建筑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部件部品,在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等特征。装配式建筑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建筑模式向追求高品质,低能耗,低污染建设的转型阶段,传统建设方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能源消耗高,建筑质量通病难以根除,建筑垃圾和扬尘对环境破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结构构件、建筑构件及部品、机电设备等通过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工业化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等特征。 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要求推动建造方式创新的重要体现,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环保,较传统建筑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它的优势在于生产标准化使得质量可控,构件生产全部采取机械自动化、信息化,避免了质量的人为因素,生产的过程全部由自动化程序控制,解决了传统建筑方式普遍存在的渗漏、不隔音、不隔热、精度差等“质量

2019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后发展地区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xx作为后发展地区,经过上个世纪未国有企业改制,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所替代。民营企业结果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业技术、产品换代等方面,随着工业高速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很多企业产品单一,创新能力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企业生存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纵观这些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仍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一、后发展地区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为了找准后发展地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后发展地区72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只有4%的企业生产拥有自己发明专利的产品;35%的企业生产传统产品,31%生产外来引进产品,30%直接贴牌代加工。4%生产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知名度极高,皆是同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部分企业家极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重视创新人才的收集和培养,都建有专门编制的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

有2-3个新的发明专利和3-5个实用新型专利推出。在与企业家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即有很大的抱负誓做第一,又有敏感的危机意识不断的通过科技创新去保持自己领先同行的地位。他们都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前提,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行动中。结果是创造了自己品牌,占领市场,影响市场,很快在几年间完成了跨越式壮大发展。另外96%的没有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与企业家的交谈中,感觉到相当一批企业家还是认识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创业的初衷仍是与盈利赚钱自足为目的,尽管这种想法在企业初始发展期为积累资金是于情于理可以认可,但相当一批企业在完成初始资金积累后,企业家并没有采取抓住时机,积极拓展谋求发展的态度,而是仅看眼前利益,满足现状,不敢或推迟科技创新的步伐,企业过分的强调了科技创新投入的人力、资金、市场开发的风险,不了解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了解市场未来的变化,不善于借助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量去帮助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结果始终停留在被动落后市场一步的境地,很多年来挣扎在市场竞争边缘。总结起来,就是明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就是下不了决心走出这一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后发展地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二是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以此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关联关系侧重反映产业结构的质的特点。 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供求关系更加均衡,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划分 1、马克思的二大部类 2、农轻重划分法 3、三次产业划分法 (三)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1、循序渐进规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2、演变加速规律 产业变化每一次变革所需的时间都在缩短,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3、优化升级规律 在产业生产要素构成上,体现为以劳动密集型、资本或资源密集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演变;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则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四个阶段; 从产业产出效果上看,体现为由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四)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 2.社会需求层次提升的牵引 人类的消费需求结构阶段性、层次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产品、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 3.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五)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1、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 2.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至少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是以区域支柱产业的更替为主要特征的,另一种则是以专业化成长为主要特征。 专业化产业模式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为加快建筑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增长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全省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 建筑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全省建筑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不仅改变了城乡面貌,完善了城镇功能,提高了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而且大大增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浙江、江苏等建筑强省相比,我省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发展方式仍很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企业市场竞争严重趋同,基础设施和专业工程领域施工能力不足;科技进步与创新滞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型人才紧缺,缺乏科技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有效激励机制;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差,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安全管控水平不高,精品意识不强,品牌工程和精品工程少等。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省建筑企业不转型升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地和建筑企业必须清醒认识这种残酷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共存。我国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投资建设力度,不仅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这是各行各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2010年初,温总理再次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地和各企业要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做到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条件 (一)深入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 1、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投资方向支持建筑企业拓展业务结构。各地要抓住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加强资质审批服务,合理放宽审批条件,支持本地大中型建筑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进入主营

东莞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

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近来年,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尤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市选择确定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将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LED)、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市近期重点突破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的来说,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推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核心产业链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市生产总值达4246.25亿元,较上年增长10.3%;来源于的财政收入78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目前,市有335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

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240亿元;共组建了10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个行业技术创新平台、4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1654件,同比增长13.3%,专利授权量20397件,同比增长57.9%,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在全省排第二位。 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2010年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9.92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3.6个百分点,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市目前有近200家企业涉足太阳能光电领域,目前已拥有宏威、南玻光伏、信义玻璃、志成冠军、五星太阳能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是唯一具有完整的薄膜太阳能光伏闭环产业链的城市,尤其是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装备及上、下游相关产品的生产与研发领域,已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LED产业方面,截止2010年底,我市LED产业链已较为齐全,共有从事LED照明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超过110家,年产值约80亿元,比去年增长60%。在电动汽车产业方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拥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领军企业,产品涵盖镍氢、镍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一、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市委市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和经验,2008年,我市被省住建厅评为“建筑之乡”,建筑建筑业产值总量逐年攀升,2011年达到了98.8亿元,首次贴近100亿大关。建筑业在经济社会总量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市共有建筑业企业118家,其中,总承包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29家,专业总承包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9家。虽然建筑企业对推动我市建筑业发展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如:一级企业、特级企业还十分缺乏,行业技术力量低,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盈利水平不高,人才资源缺乏,专业种类还不够丰富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市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切实把建筑业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建筑企业这个群体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甚至被“边缘化”,任其自生自灭。作为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建筑业放到支柱产业更加明显的位置,将做大做强建筑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通盘考虑,整合各种资源,齐抓共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抓紧培育和完善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企业改革的指导,对人才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建筑企业

发展。 二、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建筑企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着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自身优势和占有市场份额,实施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制胜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结构转型。积极引导企业提资增项,优化结构调整,扶持企业逐步从传统的房屋建筑类资质向市政、公路、铁路、港口等专业领域发展,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增长方式转型。改变过去那种拼人力、拼消耗的传统的增长方式,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两大引擎。组织力量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但要注意培养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等高端人才,还要注意培养一线的高级技工。三是施工方式转型。改变过去单一的现场施工模式,走建筑工厂化和建筑产业园的新路子。依靠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模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节省材料,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如:推广整体式提升脚手架、把保温材料预埋到预构件中、建立建筑产业园等。四是经营方式转型。变传统的施工总承包为工程总承包,将设计、施工、物资采购等内容由一家工程总承包承担,积极稳妥地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T),设计采购施工(EPC)等建设方式,不仅有助于节约成本和投资,而且有助于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