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过程设计

面军)

(1)、瑞金是红色政权所在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此出发,开始长征。

(2)、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红军损失过半,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博古等人执意去湘西,但敌人已经布下

口袋阵----无疑是死路。

毛泽东提出该向贵州,那里敌人力量相

对薄弱----应该是生路。

(3)、于是红军改道贵州,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4)、随后,红军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5)、运用调虎离山的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6)、红军北上强渡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飞夺只剩13根铁索的泸定桥。(课件展示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九课时 教学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阅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问题:第 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 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 立自己的军队,红军的 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如 果你是蒋介石,你会怎 样做?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媒 体展示并且简要介绍国 民党五次围剿和红军反 围剿的概况。 导入新课。 B教授新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媒体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3)、本课所述长征的部队是主要是哪支部队?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2、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并能结合长征示意图讲述。

(2)、教师补充强调: 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四 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 划、毛泽东游击战术的 经典战例、、过乌江召开 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跳 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2、媒体播放遵义会议视 频,提出问题: (1)、长征初期党内暴 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 需解决?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 是长征中的转折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 括并媒体展示:红军长 征初期存在的问题是军 事上和组织上。如果这 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 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 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 意义的遵义会议。补充,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 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长征的胜利 1、学生阅读教材,媒体展示问题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红军会师共有几次?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有三次:井冈山会师、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胜利的原因是: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的意义是:历史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现实意义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2、媒体展示材料,教师介讲解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3、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节选编辑片段,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众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军长征评课 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赵诗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 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 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 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 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 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标导读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要点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考演练 ●长征的开始八上P59 识记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军长征②南昌起义③五四运动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②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③④⑤①② ●遵义会议八上P60 识记理解应用 1、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找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会选择的图片是() A.“一大”会址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收关的转折点。请问“这次会议”指()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4、有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遵义会议 D.挺进中原 ●长征的胜利八上P62 识记理解 1、下列毛泽东诗句中,描述图3历史事件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油画《飞夺泸定桥》(右图)所反映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A.国民革命军进攻武昌的战役中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 C.根据地红军反“围剿”斗争中 D.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 3、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 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

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 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 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 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4周年,请回答有关长征的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地点。 (3)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了什么会议? (4)红军长征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部队。 (5)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个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发展红色旅游,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何意义? (3)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 2.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三湾改编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下面是我精选推荐的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一 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梦想。它拥有梦幻般的华美、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净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邀请了李连杰叔叔,李连杰叔叔演讲了《我的梦,中国梦》,李连杰叔叔有很多梦想,他有电影梦、武术梦和中国梦,在去年李连杰叔叔给台湾建了一所学校,他把太极推向全世界,两手托起中国梦。每个人都有梦想,陆士谔他有世博梦,孙中山有他的三峡梦,和她的强国梦,旦周,他是一位医生,他说他要让全世界健康无病。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看见了一位叫杨孟衡的哥哥,他被高压电电击双臂,失去双手,。 杨孟衡从小喜欢体育,但他失去了双手,有一次,杨孟衡知道可以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他就参加了,但是比赛排名是第九名,杨孟衡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放弃,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体育,所以他就用脚写字,今天,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他的理想大学,他被中山大学录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是他真的做到了。 看“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梦想要自己争取的,就像房祖名哥哥说的“成功是失败不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位绝代佳人,她拥有幽深的眼眸,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拥有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她拥有纤巧的双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她拥有博爱的心灵,永远含笑相伴你身旁。请你也寻到一位属于你的佳人,将她拥在怀中,在月色下回忆她的美妙,承诺对她的付出,在她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像旦周一样,让全世界的人有健康无病,我要向我的梦想努力,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 让我们一起向梦想努力吧!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二 欧文曾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感动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但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清晨,旭日东升,温柔的阳光洒向人间,抚摸着我的脸,心,感觉暖暖的。这,就是幸福的征兆。 当我们在写作业时,一边写,一边贪婪地记下知识的结晶。这时,笔尖沙沙的响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走在小河边,两岸的杨柳随风摆动,鱼儿和鹅卵石正在编制着充满活力的动态画面。这时,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幸福的感觉是美好的,幸福的味道是甜美的。只不过它比玫瑰更芬芳,比棒棒糖更甜蜜,比巧克力更浓郁,比咖啡更香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习题(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 A. 红军长征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 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哪里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A. 江西瑞金 B.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 渡过金沙江 B. 遵义会议 C. 吴起镇会师 D. 甘肃会宁会师 4.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②吴起镇③武汉④会宁。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该老师讲解的主题是() A.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 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7.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强渡大渡河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8.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 1933年10月,井冈山 B.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C. 1935年10月,陕北 D. 1936年10月,会宁 9.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深远。长征的历程说明() ①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②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制定革命路线必须从国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律长征练习题

《七律长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 铁锁(suǒ) B. 岷山(mín)云崖(yá) C.逶迤(yí)迤逦(yǐ) D.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答案】A。 【解析】A项中“律”应读lǜ。 2.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B.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C.泥丸:用泥制成的小球。 D.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答案】C。 【解析】C项泥丸在这里的意思是“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故选B。 3.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A风尘仆仆 B平易近人 C戒骄戒躁 D只等闲 (2)A风烛残年 B无边无际 C来龙去脉 D云涯暖 (3)A围追堵截 B巍峨高大 C翻山越岭 D腾细浪 (4)A艰苦卓绝 B水流湍急 C气势磅礴 D尽开颜 【答案】B。 【解析】B项中“云涯暖”应为“云崖暖”。 4.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A。 【解析】A项断句应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答案】A。 【解析】律诗八句,两两成联,从前到后依次为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故选A。 6.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偶) B.沾衣润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比喻) C.在我们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拟人)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答案】B。 【解析】B项“沾衣润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修辞手法是对偶。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仔细阅读课本,针对提出的问题在课本上进行标注,圈划。组内订正,课上教师检查。) 1、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过程中的大事、胜利结束的标志? 2、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预习展示(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评价小组) 三:合作探究:(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讨论:我们应学习哪些长征精神? 2、根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说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发生过什么事?

四: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2.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B.会宁C.吴起镇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八年级(5)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 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主要得益于党的哪次会议的召开?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中央红军长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2、难点: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课前教师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文字、影视剧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联系法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比较法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3、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需学习长征的历史。学生:读诗歌,听教师讲述,整体感知长征。

2020年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20年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一】2020年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同一切不良的现象作斗争。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⑶复习阶段。针对每一位学生展开复习,注意联系实际,画图,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图形相互之间展开提问,开拓思维。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

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教案

课型:______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主备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 序号: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无 【教法、学法】: 【新课导入】:

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按长征路线的先后顺序设计一个示意图 1、湘江战役 2、遵义会议 3、渡过乌江 4、翻雪山,过草地 5、四渡赤水河 6、飞夺泸定桥 7、渡过金沙江 【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学(教)后心得】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无

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按长征路线的先后顺序设计一个示意图 1、湘江战役 2、遵义会议 3、渡过乌江 4、翻雪山,过草地 5、四渡赤水河 6、飞夺泸定桥 7、渡过金沙江 【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学有所得】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有三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由于新课标删除了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本课中,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教材一点都没有交代,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这节课时,我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诗《长征》,你能背诵出来吗?接着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重走长征路,数一数当年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 二、提供资料,激发兴趣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 本节课的亮点,我觉得是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当我问到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含有哪些精神?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都能从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中去体会,当问到‘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时,全班同学一致持否定意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说: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同学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要勤俭节约,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才能在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师生同感之情升华。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新课导入时教师讲得不够生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活跃;课堂组织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新课讲授时与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够密切,从而历史的延续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弥补。 篇二:以诗入境,诗史结合《红军不怕远征难》历史教学反思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科目:历史上册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二、自主学习(通读课文。找划下列问题,背记后默写) (1)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和军事顾问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2)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向前进,一路上冲破敌人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提出向贵州前进,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4)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巧渡,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接着,红军北上,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甘肃。 (5)写出红军两次会师的时间、会师的部队、地点及标志。 (6)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自主探究 请在工能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 3.合作学习 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三、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 A、北京 B、夏威夷 C、纽约 D、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1894年 B、1905年 C、1901年 D、1998年 3、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的总理是() A、孙中山 B、黄兴 C、李宗仁 D、宋教仁 4、标志着辛亥革命爆发的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是()A、民族、民权、民生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主、民权、民生 6、武昌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三)简答题: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