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反思课堂中的教与学及其心理的相互关系,尽力使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一、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二、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

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弱智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功能,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为学生的“说”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弱智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思维迟钝,反应馒、口齿不清、发音困难等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教材,创设“说”的情景。感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的前提,弱智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险。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体,可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语文课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形体语言来解释词义,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用这些调?用了有什么作用?在学完课文之后,我邀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把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如果学生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用了不同的语气,并加上了自己的动作,我便给予表扬及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既发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独立设计、自我创造的喜悦,产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的欲望,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引导弱智学生多说时,还要讲究这用多种方法,尽量让他们说得明白、连贯、完整。要让弱智学生会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说、愿意说、有话可说,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培智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读”、“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心理操作过程。“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个体确定学习的目标。“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帮助个体实现理解知识这一目标。“说”则是学生时所学知识的运用,它可反应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由此看来弱智学生对刺激的反应需要经过一连串心理上的转换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培智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心理规律,使学生们能真正做到“会提问”、“会读书”、“会说话”。 

 

一、 教学反思 

课上我和学生都很兴奋,课上完了,但我对这节课的思考仍然没有停下来, 1.语言训练意识较强,始终渗透语言训练。 

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渗透语言训练,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虽然在整个教学中比较强调语言训练,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喧宾夺主,还是要以识字教学为主,语言训练只是渗透在识字教学中,为此,我没有忽视识字教学中“四会”这一目标。通过分类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我的教学设计成为有效设计。 

2.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生活中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言训练,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的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效果不错,学生兴趣盎然,语言也得到了训练。通过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见过这个生字,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结合音序、部首查字法,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识字。 

3. 直观教具的使用,变抽象、复杂的识字为直观、简单的识字。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范围较单一、狭窄,大多以物质兴趣为主,对形象、生动的材料感兴趣,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我注重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4. 随时随地进行缺陷补偿。 

智力落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不利影响,会出现多方面的身心缺陷,本节课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缺陷进行训练和补偿。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没有遗憾,有得必有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学生想象、表达拓展还不够。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本次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拓展的还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想象空间不够大。 

2.进一步注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其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差于正常同龄儿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关注到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今后将增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空间,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增强语文意识,提高理论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自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为让他们成为社会人努力。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灵活性和创新性

2010-10-20 15:18:24|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看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空间的确认和赞同。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新理念带来的新课堂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自主化、开放化,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表述,并最终实现学生“全人”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改理念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弱智学生看作正常群体,但不忽视其认知事物主要停留在客观表面上现象上的缺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直观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活动知识和技能。学生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让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证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借以引导弱智儿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形象地展现了小鸟与井底之蛙的对话情景,并让弱智儿童通过教具,做“井”底向天看,感受视角受到“井口”的局限,是弱智儿童对“看到的有限”这个结论及对《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寓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又如:通过对《小猴子下山》一文的直观教学,引导弱智儿童观察小猴子“抱西瓜”“扛着玉米”“捧着桃子”的教学图片,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演习,加深了弱智儿童对这些动词“抱”“扛”“捧”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所有这些表明了直观教学为弱者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深化了弱智儿童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功能有利于弱智儿童对语文的学习效果。

直观教学能活化对弱智儿童语文教学内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直观教具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上,广大从事弱智教育的教师根据语文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直观教学活动。例如:在《太阳、地球、月亮》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了三球仅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活动化“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绕太阳跑”,为文字叙述的课文内容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活教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强了弱智儿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了弱智儿童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弱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尊重自主选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

开放课堂

要确立、弘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首要的是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状况、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不断的创建机会,并且有意识的引

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尊重他们各自对课文内容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还给他们选择作业的权利。如教学“兰花、梅花、菊花”等词语时,我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种花你就学习那一种花的花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同学之间互读互听(看),自由读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我对学生说你觉得那哪个词语难写,你就多写几遍,你觉得哪个词语还没理解就请教老师或你的学习伙伴,让学生自

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作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交流信息,培养学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来源,教学效果远比讲解提问方式要好。因此,我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把个人学习、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校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友好竞争的精神。如在教学《爱华长大了》时,我让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了爱华、爸爸、妈妈这些角色,来演示爸爸、妈妈是怎么夸爱华的。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爱华长大啦?”分组讨论后找同学回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这样,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学生时

时处处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个性化的二分钟,几年的弱智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弱智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不会思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几乎为零。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我尝试在课堂上开设“个性化的二分钟”,以期为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一片新天地。

个性化的二分钟,就是激发弱智学生能有二分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育内容,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情境,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一方面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

开展模仿表演的二分钟。众所周知,单调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没精打采,所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定会神采奕奕。

开展讲故事活动的二分钟。学生都爱听故事,每次课堂里,我只要讲一些题外的故事,学生们就会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去听,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二分钟里,开展了讲故事的活动,也是吸引弱智学生的

一种有效方法。

开展与生活相关的讲演活动。个性二分钟是: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固然对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既然是“个性”,我们就不能限制内容,局限形式,仍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后,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发挥。有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让他们来讲台上讲讲身边的人,讲

讲自已的学习,自己的心情。如果某一天有位同学很兴奋,以至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我们可以让他上台来表达自己的快乐,让全班学生分享他的喜悦;如果有一天某位同学很忧伤,我们也可以鼓励他上台讲述一下自己的心情。让大家一同理解他的郁闷,帮他出出主意

等。

个性化的二分钟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只要弱智学生能在个性化的二分钟里实践自我、找寻自我、改变自卑、体验“我也能行”的乐趣,那么也就为我们弱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三、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想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形象思维是基础,他直接与创造性思维联系。因此,尤其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好奇心是推动弱智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性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弱智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我认为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弱智儿童的好奇心,启发弱智儿童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

力创新。

因而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多设计让弱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学生知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这件事的结局会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合作,大胆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爷爷能收到”;有的学生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怀着甜蜜的希望,站在村口等候爷爷接他回去,可是总不见爷爷的影子。终于有一天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信封上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可见,学生的想象那么美好,那么符合实际,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注重弱智学生的好奇心,为弱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弱智学生创新,使弱智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四、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成为弱者学生的“学习乐园”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当我看到作家冰心说的这句话时,使我不禁发自内心的感叹:正常孩子当然有他们的可爱之处,而当你和弱智学生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看到他们那一张张无忧无虑的笑脸,听到他们那一句句天真无邪的话语时,你会慢慢的用心感受到,原来他们也是那么的可爱。而当看到他们玩时笑得那么自然、放松,想到该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保持这样好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像游戏一样能得到他们喜爱的事情。发现多

媒体教学是使课堂成为弱智学生的“学习乐园”的一盏明灯,它所发挥的巨大魅力是每位老师不可低估的。

1、创设情境,拼音教学生动有趣

拼音字母都是抽象的表音符号,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于是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把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抽象的拼音符号尽量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

2、积极参与操作,识字教学有情有趣

目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计算机几乎全是由老师来控制。不用说弱智儿童,就是日常儿童在课堂上也几乎没参与到计算机。通过弱智生的主动操作,有助于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于是我让学生与电脑交流,让电脑不再成为老师的“专利”。

3、生动形象,重难点得到突破

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弱智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是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的表现出来,为弱智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弱者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4、观察想象,学生乐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先出示一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一堆石子,然后一只乌鸦飞出来,这时画面停住,我让学生思考,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如同天马星空般的展开了,有的说可以把瓶子推倒,有的说把头塞进去喝,甚至有的同学说用吸管喝。最后通过轻度弱智生讨论出还是把石子扔进去最好,动画则继续演示下去。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生机,带来新活力,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轻松进行,更能为弱智生创设一个“学中玩、玩中学”的学习乐园,让每一个弱智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语文课堂教学时刻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语文内容,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形象受到感染,从赞扬的思想行为受到启迪,所阐述的道理为分清是非的标准。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同时加以渗透来实现。例如:我在教《我爱我家》一课时,除了带领同学反复念读: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您喝杯茶,让我亲亲您呀,我的好妈妈。之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了说服教育,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让他们体验到爸爸妈妈是很辛苦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充

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总之,在新理念下弱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新颖性、活动性、互动性、开放性,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实用性,摆脱书本上的内容束缚,最终达到让每一位弱智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迅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几年来与本班培智生生活和语文教学面对面的接触,我发现班上的多个学生存在语言表达的各种障碍:有的发音吐字不清晰;有的只会说简单的字词;有的存在不愿用语言表达;还有的不会只会用词语回答问题等等。因而补偿培智生语言缺陷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这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通过几年对培智生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摸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明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 

培智生的语文学习是从字词开始的,教师应该把字词的准确发音教学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来抓。首先,字词的示范发音方面,要做到面对学生口型夸张,声音清晰明亮,这样便于学生正确模仿发音;其次,指导发音方面,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音和口型,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发准每一个字音。最后,巩固发音方面,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字词认读的机会,采取的全班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练习方式让学生多次强化字词的正确发音。 

二、激发学生主动自学读句子 

经过一段时间对字词的积累后,教师应该培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学读句子的好习惯,发现学生经过自学把一个新句子正确无误地读出来后,教师应在全班大张旗鼓地表扬其“好聪明!真棒!”等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继续自学更多句子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句子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培智生的语言贫乏而且缺乏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多半会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回答你,如“你有几岁?”他们肯定会直接说出X岁,而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说出“我有X岁。”的答案。若长此以往,培智生的语言能力是的不到发展与提高的。作为培智生的教师,我们应该注重逐步引导和强化他们用各种相应的句式回答各种问题的良好习惯,挖掘他们语言表达的潜能。久而久之,培智生的用完整句子表达各种意思的习惯一定会慢慢形成的。 

四、组织有目的读书激励学生丰富语言 

培智学生在语文书上学习语言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在融入社会后交流的语言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首先利用主题班会增强学生多读书的意识和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接着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适合他们接受水平的儿歌和故事,使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最后发动家长的配合作用,让家长为孩子购买各种书籍和孩子共同读书。通过此举措,学生的语言也逐渐丰富起来。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教师教学得法,每一个培智学生也会像正常学生一样拥有一把通入社会的金钥匙。 

一款简单毛线帽子的编织步骤: 本文来自编织人生论坛

1.起头8针,织16行 

2.从左侧边挑起8针,织16行。 

3.从左侧边挑起8针,织16行,以此类推,共织8片。 

4.翻转,同样方法挑8针(上针),织16行(每一行的最后一针与相邻的那一片的第一针合并) 

5.同样织8片,翻转再织8片,再翻转,再织8片,直至够帽子的深度 6.将每片之间的三角缺口补齐 

7.最后织边即可 

 

注: 毛线就是彩色的。一团(2两)正好织一顶帽子。

http://www.bianzhirensheng.com 

 

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如在教学《爱华长大了》时,我让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了爱华、爸爸、妈妈这些角色,来演示爸爸、妈妈是怎么夸爱华的。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爱华长大啦?”分组讨论后找同学回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读一读。这样,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学生时时处处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 本次课例打磨,我们培智语文在进一步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着重探讨培智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所以在本次磨课中我们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1、如何在培智语文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2、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和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怎样开展识字教学?3、怎样用“我学-----”来说句子。在小组成员的集体打磨下,孟老师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三点。 一、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直观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直观教学为弱智儿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教师借以引导弱智儿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以《纽扣、拉链》为例,孟老师在让学生认读纽扣拉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纽扣拉链,再带领学生认读,接着让学生动

手摸一摸,去感知纽扣、拉链的大小及形状,学生的注意力刚想分散由于触觉的加入再一次被集中起来。在学句子“我扣纽扣,我拉拉链。”时,孟老师采用的的是让学生自己做扣纽扣,拉拉链的动作,并说“我在干什么?”则引导其他同学说“XX在干什么?”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直观教学为弱者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深化了弱智儿童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功能有利于弱智儿童对语文的学习效果。

二、培智语文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变抽象、复杂的识字为直观、简单的识字。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的教学中孟就注意了这一点,在识记“扣”的时候,课件演示“扌”和“口”由分到合,“扌”是新认识的偏旁,“口”是学生最熟悉的字,两部分一合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再就是孟老师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把纽扣、拉链的图片与对应的词连起来,效果不错,学生兴趣盎然。

目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计算机几乎全是由老师来控制。不用说弱智儿童,就是日常儿童在课堂上也几乎没参与到计算机。通过弱智生的主动操作,使识字教学有情有趣。

三、 培智语文课堂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 

智力落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不利影响,会出现多方面的身心缺陷,孟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渗

透语言训练,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把语言训练渗透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分类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研修已近尾声,但我们的学习不会停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自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为此我们将继续乘着这次研修的东风,在不断学习中和学生同成长、共进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为让他们成为社会人而努力。 

 

培智六年级年月日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年月日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实用数学第十二册第23页、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是哪几个月。 (2)使学生记住各月的天数并能判断出那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初步了解2月有28天或29天,是特殊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一年中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大月小月各是哪几个月。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 教具准备: 年历卡片、表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年历,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藏有许多的小秘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中都藏有哪些秘密? (板书:年月日的认识)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合作学习 1.出示不同年历的图片(2013年2012年2011年)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出示的年历,说一说这是哪一年的年历?生:······ 师“那同学们是怎样知道它是2013年、2012年的年历的? 生:看表头 师:真棒,要看年历表的表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 现在让我们火眼金睛观察小组各自手中的年历并思考:你们小组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那年一共有多少个月? (各小组观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 师:请每个小组各派代表说说观察的结果,举手回答。 ……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认真仔细,每个小组都说的非常好,一年都是有12个月,那都是有哪几个月呢?指着年历表说一说。 (出示课件小结内容) 师小结:通过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都

培智学校认识半点教学反思

培智学校《半点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者:吹风来源:日期:2014/8/26 10:00:27人气:379加入收藏评论:0标签: 本课是新授课,在学生掌握整点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自编教材。课题为合理安排时间——半点的认识。钟表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关于时间的知识,是以后学习时间知识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在认识钟面,会看整点的基础上学会看半点。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树立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一组通过观察和操作,能读出钟面的时刻,探索钟面半点指针的规律;二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读出钟面的时刻,理解半点指针的规律;三组通过观察和操作,在老师的帮助与辅导下能指出半点指针的规律,可以跟读钟面的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学生自带钟表模型,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做间操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看钟面的时刻,再想一想半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6,时针最后走过数字几,就是几点半。”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比赛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培智语文的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的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培智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二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学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激励交往热情。根据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教学《牙刷牙膏》一课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培养交往技能。培智学生可以说并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培智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再请同学重复。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

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三、提供交往机会。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交往中识字。实用语文要求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读生字。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生字卡片提供让学生在课堂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同学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同学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刘露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培智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教学常规、课程等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

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对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励(如小红花、小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交往技能 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弱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合作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培智学生可以说并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培智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再同学重复。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反思课堂中的教与学及其心理的相互关系,尽力使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一、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二、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

培智教学反思

培智教学反思 篇一:培智>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培智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二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学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激励交往热情。根据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教学《牙刷牙膏》一课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培养交往技能。培智学生可以说并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培智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再请同学重复。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三、提供交往机会。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交往中识字。实用语文要求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读生字。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生字卡片提供让学生在课堂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同学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同学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篇二:培智教学反思 对于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怎样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学习,通过>音乐教学促其健全心理品格形成呢?在教《大公鸡》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猜谜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用一个谜语“喔喔,喔喔,真神气;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长羽毛;人人见了人人爱”导入,引出大公鸡的形象。以前普遍认为在智障教学中不能用猜谜的形式,这一次打破了这种认识,我也意识到,“猜谜”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启发、引导孩子的思维和想像力,对智障孩子是很好的“思维起搏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运用。

培智生活数学教学反思

培智生活数学教学反思 培智生活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培智学生数学教学反思随笔培智学生数学教学反思随笔武海琴前段时间,我听了刘露老师一节数学课真是受益匪浅。我觉得培智学校的老师上数学课是最头疼的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一问三不知,对有些重度的学生来说,更是对牛弹琴。怎样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又让他们尽可能的多学一点数学知识,是数学老师最棘手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弱智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老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弱智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同时要善于发现弱智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调查数据表明,弱智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所以,培智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弱智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篇二:

听培智数学课反思听培智数学课反思特校张建魁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组织了教师人人上一节公开课,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我们培智学校的老师上数学课是最头疼的事,老师难教,学生 难学,一问三不知,对有些重度的学生来说,更是没有办法教。怎样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又让他们尽可能的多学一点数学知识,是数学老师最棘手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幽默诙谐的语言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培智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老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交流,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培智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表扬;同时要善于发现培智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我想,培智学生数学应视为生活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变成游戏化;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数学;让培智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篇三: 如何上好培智生活数学如何上好培智“生活数学”课旬阳县阳光学校龚德显因为智障学生的思维普遍表现为行为盲目,自控能力差,往往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因此数学教学已成为培智教育的难点。 关键词:

培智课堂教学给我的反思

培智课堂教学给我的反思 本学期课改——主题教学,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真正的主题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的教学依然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甚至以我们自己认为的“主题教学方式”授课着,经过这一个月的自我“摸爬滚打”,自己也深有体会,无论是现在的主题教学还是之前的分科教学,我发现,无论在课堂上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教会了的学生,可没过两天,许多学生又便像是手机从新恢复出厂设置一般,一脸茫然无知的样子,常常是令你哭笑不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能是重复强调、不断巩固。可是,即便是以强调反复的方式,学生们似乎也觉得乏味,效果并不尽人意。于是,我就琢磨着,既然我们的学生记忆特点为记得慢,忘得快,再现时又不准确,那么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让他们喜欢?我应该教什么内容他们才感兴趣呢?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记得牢? 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思考着,无论我们教什么,首先必须围绕着我们培智的教育最终目标:适应社会生活,融入主流社会。于是,便让我得到了一点点启发,首先,要实用,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考虑实用性,我们的教学不正是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吗?其次,要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生活,根据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有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去学习。再次,用让学生多动手,培智学生好动,多动手不仅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又帮助他们记忆,蒙台梭利有这样一句话“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最后,我想,无论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模式来授课,只要我们心中有标准,有目标,用心、耐心去教我们的学生,我相信,我们定会把那本已残缺的“花朵”浇灌得更加鲜艳。

培智学校关于偏激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关于偏激学生心理问题的反思案例分析: w同学是我们学校一位住宿的男生。十五岁,正处在一个“热血沸腾”、“意气奋发”的年纪,他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与老师、同学,伸直脖子,争红了脸,甚至还用拳头来示威,使同学对他都近而远之,惟恐哪一句话说错了或者做得不对,又惹怒了他的哪根神经,引来祸端。但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他就有说有笑,脸上笑得像是开了花,整个人的情绪让人捉摸不透。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值夜班,在熄灯前,我按照惯例,检查每个学生就寝前的准备情况,在检查时,我发现z同学夹蚊帐用的夹子不见了(前一天晚上,我还见到z同学使用了夹子)。于是,我就询问了z同学有关情况,得知,w同学把他的夹子借走了。我打算先问问w同学究竟为什么要借夹子,结果,当我来到他的床边,刚问他夹子的事时,他立即跳了起来,摆出一副极其厌烦的表情,打着手势告诉我:“我的夹子不够,蚊帐没有办法夹好,所以借了z同学的夹子。”一副极有道理,不屑给你解释的样子,真让人不想理他,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对他说:“你借了别人的夹子,别人用什么呢?你有没有为别的同学想想?”这时的他,已经接受不了我的劝说,脸也变红了,脖子也变粗了,面部表情也变狠了,一手拽下夹子扔给了我,一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样子。我也没多理他,因为他这时在气头上,还在牛角尖里钻着呢。我决定先冷冷他,于是,我到别的宿舍继续检查,并且回到值班室拿了一个夹子。然后,我再一次来到他们宿舍,

用手指了指他,他以为我又回来教育他了,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向我乱喊了一翻,等他结束了,平静下来后,我将我的夹子递了给他,让他把蚊帐夹好。这时,他的脸又红了,我知道,这一次他脸红是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后悔,是为他自己对老师的不敬感到不好意思。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他讲述了一些道理,他也很愉快地接受了,只是等到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他的老毛病又重犯了,又暴躁起来了,与上如出一辙。 分析与反思: 显然,他的这种情绪特点很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整体特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 一、青少年情绪自控发展的特点 w同学今年十五岁,正处于少年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绪表现正处于从外显型向内显型过渡的时期,其情绪表现较成人外露,较儿童内隐。他们高兴起来喜形于色,激动起来忘乎所以,发怒起来暴跳如雷,情绪易于冲动。这些特点与他们的生理发展也有关,少年期正处于第二生长高峰,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产生不平衡,这就容易造成少年的冲动性。具有冲动性的人,如我们的 w同学,他们缺乏自控能力,心理活动和行为凭一时痛快,往往不顾后果地草率行事,要么急噪莽撞,要么轻率任性,以致成事不足,败事有于。 此外,易怒、易冲动也是聋生的一大显著特点,由于听力缺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只能通过视觉来实现,因此,对社会、他人、自己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客观,他们的生理缺陷还造成了他们自卑、

学校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今天,马红英教授《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一课紧紧围绕普通课堂教学与特殊学校课堂教学的联系,针对特助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从怎样的课是“好”课、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新课该带来的新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等几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结合实际工作,针对性强,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如下: 感受一: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 孔夫子“教学相长”的理论一直给广大教师以无穷的启示。教师不是圣人,每个教师都有他成长的历程,教师的成长进步来源于实践中的积累和提升。一堂“好”课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在这里我们好要强调“人情”。教学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离不开对学生每个个体的把握和了解。好课的特点是这堂课是否是高效的课,是否是科学的课,是否是具有特色的课,是否是具有创新的课。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因“教”制宜的课、因“人”制宜的课,教师应在平凡的课堂教学中去揣摩、探索,不断反思与积累。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应成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不变的重点。 感受二:“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今天马教授降到的教学的心理环境的问题,给我已深深的启示,贴近学生实际,并由此产生了共鸣。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形的物质环境以外,无形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实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位高中生因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甚至到排斥此学科。一位老师由于自身的言谈、举止、学识、方法、思维方式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学生原本不喜欢他的学科,到渐渐的由喜欢他这个人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我们说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心理感受多么重要。当今的教师特别是特教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性格、情绪和学习能力,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以合理的期待,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健全合理的、顺畅的双向沟通,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形式。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做好情况形成的分析,从理解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进入思维的状态,找到问题的症结,有计划的给学生以帮助,真正做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剂师,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篇二: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对聋哑儿童特别重要。需要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即要求教师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用个性魅力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并使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在环境中感悟 一般的聋哑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加上受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接受式学习方法的影响,学生往往极少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或者虽有疑问也不敢提。一是怕教师责怪,二是怕同学耻笑,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氛围,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敢于表达,并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呢? 我认为,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建立民-主平

反思我国现代特殊教育存在的不足

反思我国现代特殊教育存在的不足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部 分,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取得 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足之 处,如何在现阶段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是我国特教事业面临的 挑战。 关键词:特殊教育、不足之处、挑战 (一)特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困难 自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法》以来,“义务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义务教育”在特殊教育中体现的却不是那样令人满意。截至2003年,我国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为36.47万人,而1987年,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有625.26万。两个数字的悬殊让我们看到了特殊教育的不足之处。截至2006年底全国30万以上人口的县,依然有500个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而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就更不容乐观。 近年来出现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象,使残疾儿童入学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而出现“随班混读”的状况。综观我国关于随班就读的政策法规相关条文都太过笼统,不便于操作,执行起来难度更大;再者,

国家要求各省政府批准设立残疾人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各地发展特殊教育,但实际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是很少的。就此看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已存在不公平因素。 当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注重物质生活,更加注重工具理性,更为倾向于功利主义。另外,国外五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在改革而开放后逐渐传入我国并得到广泛的接受。这一理论把教育投入看做是一种可以带来比其他投资更大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本投入,强调教育投资的目的在于开发人力这一丰富资源。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看待特殊教育,无疑是行不通的。因为,对于特殊教育的物质和经济投入,将来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甚至有些基本就不能得到任何物质效益。因此,各省政府在“利益最大化”目的的驱使下,不得不会相应的减少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在物质与经济方面,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无法公平竞争。 (二)实施特殊教育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对特殊教育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低于从普通教育当中得到的回报。因此,特殊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不足以及种种原因,政府在特殊教育中并没有完全履行相应的职责。 从1990年至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由569亿元,增加到了2563亿元,其中政府拨款由426亿元增加到了2086亿元。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前期逐

培智六年级生活适应教案

第一单元吃早餐 1 中式早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知道身边同学吃早餐的基本情况,关注早餐的营养问题。 2.通过方案设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活动,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3.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及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2.认知吃好早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中式早餐认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语: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三句话:(出示课件) 早饭是金,午饭是银,晚饭是铜! 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你觉得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关于中式早餐你想去研究什么? 学生活动: 1.谈一谈自己平时吃中式早餐的情况,观察认识。 看课本p2 2.交流自己对早餐的了解。 3.做一做 喝豆浆,吃包子 (1)选择口味 (2)加上适量的作料。 (3)搅拌 (4)喝豆浆、吃包子 (二)油条、包子、面条、等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中式早餐 温馨提示 喝豆浆时,要小心烫。 友好支持 与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吃各式各样的中式早餐。 教师小结: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三餐重早餐,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并且注意早餐的营养搭配,不仅可以为我们上午的学习提供充沛的能量,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2 西式早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知道身边同学吃早餐的基本情况,关注早餐营养问题,能设计科学合理的早餐。 2.培养学生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式早餐,今天我们学习西式早餐,我们以前认识一下西式早餐。 观察认识p5 (二)做一做 面包涂果酱 (1)先拿出一片面包 (2)用勺子将果酱涂到面包上 (3)再拿出一片面包,将两片面包合在一起 (4)吃面包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刘露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培智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教学常规、课程等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对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

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励(如小红花、小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交往技能 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弱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合作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培智学生可以说并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培智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再同学重复。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四、提供交往机会

特教美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一年我担任的是培智和聋部低年级的美术课,我一直觉得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去发现美。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得知识。美术课堂就好像新奇的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发现并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身边经常有人跟我说:“你教什么科目的呀,哦美术啊,你们美术课老师上课简单,没压力,课也最好上,学生又喜欢上美术课,上课肯定也很积极,一定很轻松。”我只好一笑,可心里想,要是真的好玩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就好了,那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况且我在的也不是一般的学校是特殊小学,可能在普通小学里美术它是一门兴趣一门副科,只要用心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就好,并且上课时和普通孩子的沟通比较简单他们也比较能够理解,至少不用担心他们无法理解你说的话。在特殊学校在教聋孩子们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能否理解你,即便打对了手语有时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而培智的孩子虽然能听能说但是他们的智力异于常人,所以对于记忆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对于他们就要让上课的内容更加活泼生动,让他们容易记住。一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想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除非你是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每次上课我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老师想要表达的书上想要教授的内容以便更好的记住和理解颜色、制作、绘画方法等。只有先了解基础内容才能在创造他们自己的绘画世界。 下面是我近一年来我的教学过程里的一些反思。 首先培智的孩子,由于班级里的每个孩子智力残疾程度不同,我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力水平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色彩课的时候,我准备了上课要用的工具和上课时需要认识颜色的实物图,有代表红色的国旗;代表蓝色的天空;代表黄色的柠檬等。首先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展示图片,学生按照我的方式跟着来学习颜色。认识颜色后,我让学生们在自己来找一下颜色认一下颜色,再他们找找想想生活中有那些东西是这几种颜色,看谁能找到最多,一比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己发现寻找能够更深刻的去记住颜色,而不是跟着老师随意的读读背背。

培智教育的的反思

培智教育的反思 今天听了吴春玉老师讲的的一节课,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对于弱智儿童有无教育的的必要?怎样教育进行有效地教育? 先谈谈第一个问题。身心障碍儿童接受教育后,其能力真的能得到提升或与健康儿童相当吗?一个国家有必要花费较高的教育成本来教育一群未来不一定会有成就的儿童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事实业已证明,即使是身心障碍儿童,其学习能力依旧存在,且进步空间是很大的。①这一点老师和同学们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从刚来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现在的会洗脸刷牙、穿衣叠被、自觉就餐、打扫卫生,会礼貌待人、能助人为乐。很多弱智儿童不光智力有障碍,同时也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只会说及简单的个别词语。经过学习和训练,听课时有6名同学都能较清楚的叫出同学的名字,能从1数到10。这些同学都不同程度度的取得了进步,充分说明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是有必要的。 再谈第二个问题。残疾是不可逆的,对于身心障碍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这些儿童发展其最高能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残疾学生的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是我们特教老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老师的理念是让学生多说、尽可能多的认识物品,在玩中学,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上课时对学生的爱是一大亮点,教师或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拉一拉学生的手,对于这些智力障碍学生,只有教师无私的爱才会换来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听课时我也在想,如果是我不见得能做得比他好。还有,能运用现有教具,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本课所学内容,如:运用磁性教具、实物、主题图等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述“一个什么”。另外教师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如:表述“一个什么”时优生说完整“一只公鸡”,后进生说“一个鸡”也可以。教学的环节较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理念,如:巩固练习时拓展延伸,让生说家里什么是1个?既联系了生活,又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智力水平低,有意注意时间短,课上没有休息和娱乐放松的时间,玩中学体现的不够,一节课下来学生累教师也累。集体备时几位听课老师进行了讨论,大多数老师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弱智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应该对培智部的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大的改革,较形象的说法是可以采用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1.改变班级课桌的摆放。启智班班额小,人数少,可放1、2张大桌子,让学生围坐在一起。 2.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把在康复训练室睡大觉的教具、娱乐用具请出来,放在班里。平时可以玩,讲课当用则用,不用就收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思维,也是仪器教具们物尽其才,各得其所。 3.适当减少文化课课时,多些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当前,残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残疾学生实践能力低,自我认知能力差,自我意识若,也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能力差,人际关系淡漠。因此,急需对残疾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获得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课教师改善上课的模式,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今天全市特教优质课评选中,听了是特教学校的一节培智班的音乐课。感觉以前看起来傻傻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那么的可爱。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幼儿启智班的孩子年龄较大,但智力水平大概相当于幼儿的智力水平,所以要把学生当作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来爱、来教。比如,老师指令性的的语言——“××去拿茶杯发给同学们”“××去送回去”——就显得生硬、缺少人文关

特殊教育随笔反思

随笔反思 陈焕文 弱智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弱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层面,家庭、学校、社会场所都是弱智儿童发展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的同伴交往是弱智儿童交往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在同伴交往的实践中教给弱智儿童基本的交往方法和技巧,并采取措施促进和引导弱智儿童参与各种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弱智儿童的良好品德。 本文以一个个案来谈弱智儿童的交往指导。一、基本情况。学生戴某刚刚进入特校插到我班的时候,表现非常的老实,不怎么和同学说话,做起劳动来动作飞快,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非常积极,还有一些普通学校带来的学习习惯,如主动抄笔记等。他的表现让几个老师都很满意。可惜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与同学们渐渐的熟悉了,恐惧的心理消退后,他开始和同学们争取同样的游戏和关爱的权利,并且想在一切方面胜过同学。 二、沟通家长。这时,我首先和家长做了沟通,了解了他的过去和教育方式。原来他的妈妈也为他回家告同学的状而苦恼,班上的同学在他的眼里没有一个好人。他小时候有癫痫病,后来动了手术,病好了,智力就不再成长了。随班就读的时候,班主任不重视他,只是让他跟班,反正是学校老师的孩子,睁眼闭眼就过去了。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他妈妈最大的希望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学习,而是希望他在与人相处方面能够好起来,懂得一些社会知识。谈起他的自我中心,他妈妈深深叹息,露出教育失败的挫折感。通过会谈,我和家长达成

一致的教育目标,培养他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 三、思想教育。我首先想到的是说教。我苦口婆心的教他要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搞好关系。不可以让妈妈提心吊胆。不可以常常让老师来处理他的打架行为。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但是行为上一点也没有改变,每一次,他都很大方的认错,但总是一错再错,屡错不改,好像犯错的是一个人,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完全换了另外一个人。我和几个任课老师协商一致,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提醒他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收效甚微,他的行为还是老样子,不过老师同学们都比较适应他了,没有那么反感他了。 四:正面指导。如何进一步改善他的行为,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呢?我在实践中给了他和同学一起劳动、相互配合的机会,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强化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商量的语气对缓和他和同学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他对老师这样说话,让老师也感觉他的态度好了很多。通过家长和其他老师的配合,慢慢的,他的打架行为基本消失了,文明礼貌的举止渐渐培养了出来。 通过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我感受到正面指导的威力和说教的失败。学生都是向善的,要告诉他正确的该怎么做。不能一见到他行为不好,就怒火中烧,劈头骂去。后一个学期,班上又来了一个新生,很习惯的骂一些粗口,也有很多交往上的行为问题,通过同样的正面指导的句子训练,他的行为已好转很多。当然,训练学生说一个什么句子,要教师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设计。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学校樊静文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溜走,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开化县培智学校从事了大半年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二月到四月的教学改为网上授课,这也使我意识到,在社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的今天,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我们更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新的授课模式,学习新的授课内容,紧跟时代主旋律。 在2006年的培智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如何在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实现学生“主体”呢?一、推进课堂中学生的交互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教学常规、课程等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培智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点,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习惯,设置到商店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贯彻生态评量方式 根据教育学原理,提倡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和多方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结果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相较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规则遵守,学习态度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评量中,我更注重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偏重学生的规则遵守,学习态度与道德情操的评量。 三、贯彻课堂与交往技能的融合 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弱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合作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

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对培智班语文课教学工作的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反思课堂中的教与学及其心理的相互关系,尽力使我们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培智班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在语文课上,可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一、激励学生多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

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二、导学生多读 “问”是探索学习的先导,“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如果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又怎能说好话呢?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在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训练。并采用做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法.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的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